当前位置:首页 » 缅甸资讯 » 1942年为什么打缅甸

1942年为什么打缅甸

发布时间: 2023-06-07 04:55:13

❶ 中国远征军是哪年去的缅甸为什么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时间为1942年3月,远征军入缅发起滇缅路作战。失利后大部分退回云南。第二次入缅时间为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国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先后发起缅北滇西作战,歼灭日军三万余人。1945年1月27日,两军在畹町会师。3月,完成了打通滇缅公路的任务后撤回国内。

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战主要国际通道,1938年1月,随着战争一步步由东南沿海平原向西南高山地带延伸,国民政府开始修筑险峻的滇缅公路。

在中国全面抗战中,云南是中国与反法西斯同盟国联系并取得援助的陆、空国际通道滇越铁路、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中印公路的所在地 ,为防御日军从中南半岛北犯中国战场西南大后方的最后战略屏障 ,从而组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1)1942年为什么打缅甸扩展阅读

中国远征军组建背景

1940年6月,日本乘英国在欧洲战场身处困境之机,胁迫英国关闭了中国唯一的对外口岸滇缅公路,英国被迫妥协,与日本签订了封路协定,企图以牺牲中国为代价,阻止日本攫取英国在亚洲的殖民地 。

1940年9月23日,日军从陆路和海陆路进入法属印度支那北部,完全切断了中越国际通道 。中越、中缅国家通道被切断,进一步增加了中国抗战的困难。

1941年,日本陆相东条英机为了彻底扼杀中国对外运输,纠集了相当于10个师团的兵力,东起浙江宁波,南迄雷州半岛,发动了一连串的海上封锁作战。

2月4日切断香港到韶关的运输线,3月3日攻占雷州半岛,3月底占领并破坏汕头、潮州一带港端口,4月中强行登陆福州附近的马尾地区。4月19日占领浙江诸暨,封锁了从宁波到温州最后的缝隙,中国海上通道被完全封锁。中国为了取得抗战最后的胜利,必须确保滇缅路这条最后国际交通运输线。

缅甸等地为争取国外援助的最后生命钳制线,如果滇缅公路不保,外援即无法轻易进入中国,与日本的作战也将陷入补给不足之劣势,因此中华民国方面极力争取与英国间的军事同盟以保障作战资本。

❷ 日本为何要进攻缅甸

1942年,日本开始进攻缅甸,部队是南方总军下属的第15军
一期投入兵力为55师团、33师团,后期有18师团和56师团前来增援。
但要说明一点,第一次缅甸作战时肆尺,55师团和18师团都是不满编的。55师团当时有一个特遣队用于新几内亚方向作战,被称为南海支队,规模大致相当于一个联队。18师团在参加新加坡作战之后,川口旅团长率旅团部和一个联队,组成川口支队,转赴南太平洋作战,后参加瓜岛作战,为进入15军作战序列

后期,为了应对对印度作战和对中国方面的防御,组建了缅甸方面军。1944年3月.缅甸方面军成为南方军中最强大的集团,拥有3个军10个师团,
下辖:第28军(第54师团、第55师团,第14野战输送司令部,负责中、下缅甸防御)
第33军(第18师团、56师团、第2师团,负责上缅甸对中国方面的防御)
第15军(第15师团、31师团、第33师团、第49师团、第53师团,负责印度方向的因帕尔作战)
另有方面军直辖的:独立混成第24旅团、独立混成第72旅团猛兆、独立混成第105旅团、兰贡高射炮队司令团、第2野战输送司令部、第5野战输送司令部

英帕尔作战失败后,第15军司令部和第15,枝雹租第53,第56师团撒到泰国地区,第55师团调到法属印
支,第31师团调赴马来半岛。

后缅甸方面军被英国将领斯帕尔指挥的部队合围,剩余部队全部投降

❸ 缅甸战役是什么时候

缅甸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队从1942年1月20日至5月20日在缅甸进行的一次进攻战役。战役目的是切断连接中国与英美盟国的唯一的陆上交通线,占领缅甸,并推进到印度边境。

缅甸战役是日本第15军实施的。这次战役于1月20日从泰国领土发起。英国军队曾企图将敌人阻止在萨尔温江、米邻和锡唐河地区,但未成功。1月31日,日军占领毛淡棉,2月23日夺占了锡唐河上唯一的一座桥梁,3月8日进入仰光。中国的3个军开到缅甸也未能扭转局势。日军继续进攻,占领了东吁、仁安羌、腊戍、曼德勒等城市。英国军队和中国军队随即退却并形成毫无组织的溃退。日军占领了缅甸,并侵占了中国云南省的部分地区及腾冲、龙陵等城市。

为了防止英国海军可能参加作战而影响缅甸战役的结局,以及为了彻底击溃英军,日本海军对在锡兰的英国海军基地进行了袭击,迫使英国海军退驻马尔代夫群岛海域。日军采用了迂回、包围和果断深入敌人后方等战术,其作战行动比英军更为机动灵活。

日军进攻获胜的一个有利因素是,为数颇多的缅甸居民相信,靠日本人的帮助,就可以使国内反对英国统治的长期斗争最后完成。昂山领导的缅甸独立军迅速发展壮大。许多城市为缅甸独立军派出的队伍所占据;这些地方建立的政权机构,对入侵的日军分队均善意相待。

但是,缅甸独立军的领导人很快就看清了日本“同盟者”的狡诈和虚伪。不过,要扑灭对昔日殖民者的怒火,尤其是要使怒火转向日军,已很困难,这需要时间。至5月底,幸存的英国军队的大部分到达印度境内的英帕尔城。

在翻越山岭之前,他们丢弃了自己所有的武器。到达印度的只有1.2万人,只占参加缅甸战役的英军的1/3左右。与此同时,中国军队的第38师残部也开到了英帕尔。日本在完成缅甸战役之后得到了一次暂息的机会,遂利用这一机会巩固了在缅甸的地位。

❹ 1942年初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1942年初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的直接目的是确保滇缅公路的畅通。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1942年春,日本进攻缅甸,应英国政府要求,按照《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为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补给线安全,中国政府在1942年2月组成中国远征军,3月开赴缅甸前线。至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历时半年,转战1500余公里,浴血奋战,屡挫敌锋,多次给英缅军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等战争的胜利。

❺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入缅对日作战部队,亦称“中国赴缅远征军”、“中国援缅远征军”。1941年12月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编成,远征军受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中将和罗卓英司令长官指挥。该军由第5、第6、第66军编成,计9个师10万余人。

1942年3月,远征军入缅发起滇缅路作战。失利后大部分退回云南。1943年4月,重建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后称滇西远征军,一部撤至印度,称中国驻印军。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国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先后发起缅北滇西作战,歼灭日军三万余人。1945年1月27日,两军在畹町会师。3月,完成了打通滇缅公路的任务后撤回国内。1945年4月撤销。

中国远征军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反攻中,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共歼灭日军4.9万余人。中国军队也付出了重大牺牲,伤亡官兵约6.7万人。

详情参见网络:中国远征军

❻ 1942年中国远征军到缅甸同日军作战的目的和成果是

目的是维护国际交通线(这是抗战生命线),二是英国乞求‘常凯申’出兵。

1942年远征军伤亡巨大,战果很小。1942年远征军被打的落花流水逃到印度与云南。

❼ 日本进攻中国路线 日本为什么进攻缅甸

中国:北路从东北向华北,然后兵分两路,一路南下进攻苏鲁豫皖,一路西晋进攻山西。进攻苏鲁豫皖的部队与中路淞沪会战后进攻南京的部队汇合,西进进攻湖北。南路,则是在进攻广州,香港。北、中、南三路军队,在抗战正式爆发的2年内,日军占领了中国东、中部最富庶的地区,国民政府被迫西迁重庆。
东南亚:日本法属印支事件之后,沿中南半岛南下,攻下缅甸、老挝。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兵锋最远处道道澳大利亚的达尔文港并长期占领巴布亚新几内亚。
太平洋:41年底,偷袭珍珠港,暂时取得了西太平洋的控制权。
远东:38年挑起“诺门坎事件”惨败后转而进攻阿留申群岛。
1942年初,日本侵占马来亚后,开始入侵缅甸。1月30日,日军攻克缅甸东部重镇,随后分两路继续前进,3月8日,日军占领缅甸首都仰光。3月到4月间,日军进攻重镇曼德勒,企图切断滇缅公路。这时,在英国的求助下,中国方面以杜聿明为代理司令长官,集合中国精锐力量的中国远征军约10万人向缅甸进发。但在这之前缅甸首都仰光已被日本攻占。远征军第200师与日军在缅甸同古展开交火。然而日军在饭田祥二郎指导下率优势兵力兵包围了同古,迫使中国远征军突围。不过,中国远征军在孙立人等将军的指挥领导下,在缅甸曾多次击败日军的进攻,拖住了日本的力量。不久,中英两国军队预定在曼德勒筹划会战,但日军在同时夺取了英军控制的仁安羌,并领兵迂回至中国军队背后。英军开始向印度方向逃避,令中国远征军右翼暴露,结果联合作战失利,远征军被迫后退。在日军的不断打击下,英军一路溃败,最后全部逃至印度。4月29日,中国军队与后方联系的要点腊戍被日军占领。远征军被迫兵分三路:一路退往印度,另两路分兵撤回中国境内。最终缅甸失陷,滇缅公路中断,10万远征军经血战只有4万余人安全撤离。200师师长戴安澜率部突围时牺牲。原有的作战物资转而通过驼峰航线与中印公路输送。缅甸被日军占领后,日本既封锁了国际援华运输线,又打开了西攻印度的大门。
日本占领缅甸后,在缅甸实行殖民统治。许多缅甸人民积极展开与日本的斗争,抗日战争一直坚持到1945年日本投降。在此期间,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情。
不过,缅甸国内也有很多反对英国殖民政府、希望缅甸独立的人士,如缅甸历史上着名的革命家昂山。他在抗日战争前曾在日本组织和训练缅甸独立义勇军,因此对日本持一定的好感。他在抗日战争中参加了日军的战斗,然后在日军的支持下宣布缅甸从英国独立。然而,他在利用日本人的支持得到独立后,政策却出现了大转变,开始支持美英的同盟国一方,并开始反攻日军。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即宣布缅甸独立是有效的,并在获得英国的承认后,在1948年初正式成立了缅甸联邦。由于日本人早先对缅甸独立所做出的帮助,昂山率领的缅甸政府在战后对日本持一种比较同情的态度,可以从战后赔款等问题上体现出来。

❽ 远征军入缅何以惨败主要原因不在史迪威,而是英国的傲慢与偏见

1942年是反法西斯战争形势极为严峻的一年。轴心国的进攻咄咄逼人,各大反法西斯战场均承受着巨大压力,战争危机仍在不断加深。

刚刚建立的中美军事合作关系不仅面临全球战争形势吃紧和联盟体系内在缺陷所带来的种种问题,而且也深受中、美两国对既定政策和军事合作关系所持的不同立场和见解的影响,中美关系中潜在的各种问题暴露出来。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虽然成立了中国战区,但中国并未在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派驻代表,美、英两国也没有具体讨论过中国大陆的战略指挥和部署问题,盟国也没有地面部队在中国作战。中国基本上仍是独立作战。中国和盟国进行军事合作的主要舞台是缅甸战场。

缅甸战役是中美(也包括中英)结盟后开展的首次军事行动,也是初生的中美同盟经受的第一场考验,贯穿其中的复杂关系及其结果是战时盟国在亚洲关系的一个缩影。

珍珠港事变后,日军挟珍珠港奇袭成功的余威,从印度洋到西南太平洋一线全面出击,英国的防线频频告急。

1942年1月中旬,日军主力从泰国向缅甸进攻,打响了第一次缅甸战役。

日军进攻缅甸旨在切断从仰光到昆明的运输线,从军事上夺取缅甸这样一个从东南亚到西南太平洋和中太平洋防线的西南战略要冲,从政治上迫使重庆政府屈服,并对印度形成强大的军事政治压力,使英国在远东的防线彻底崩溃。

日军一路所向披靡。3月8日,日军占领仰光,并继续北犯,企图夺取缅甸全境。

美国对缅甸防御的思考更多地出于对华政策的考虑。在罗斯福看来,保住缅甸是体现美国对华政策政治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

罗斯福认为,殖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为了自身的安全,西方世界必须抛弃那种把亚洲人视为劣等民族的做法,而平等地对待中国是防止“东西方今后发生根本裂隙”的最好办法。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从军事角度考虑,认为要支持中国抗战,必须守住缅甸,保持援华通道畅通,但英国主要是为了维护殖民统治现状而战。

但是美国对缅甸作战既没有总的战略计划,也没有为缅甸派出地面部队,只有陈纳德率领的美国志愿航空队的100架p40老式战斗机和100多名志愿队员参加了战斗。


鉴于有关缅甸战役的各种决定都需要在英、中、美三方之间取得一致,还必须考虑澳大利亚的态度和反应,因此美国对缅甸战役的作用主要不是体现在前线杀敌,而是体现在负责军火供给和协调各种关系上。

预见到仰光可能失守,作为对策,美国军方提议启动两项重大工程,即开辟飞越喜马拉雅山的航线和修筑中印公路。

在1月30日日军攻占毛淡棉、仰光难保之时,罗斯福为了鼓舞中国士气,维持中国抗战的生命线,在内阁会议上提出了开辟一条空中运输线和一条陆上补给线的计划,并责令哈里曼与当时常驻美国的中国外交部长宋子文具体商谈。

宋子文更倾向于开辟空中航线。这条航线是从印度东北阿萨姆邦地势最高的萨地亚到中国昆明,全程七百英里,他估计用100架DC-3型运输机每月可以将12000吨租借物资运到中国。租借物资可在加尔各答登陆,然后经铁路北运至阿萨姆邦。哈里曼表示赞成宋子文的建议,只是对该航线飞越号称“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所产生的困难有点担心,但总统保证任何纯后勤问题都能迅速“解决”。

2月初,空军参谋长阿诺德向总统建议,鉴于缅甸的主要港口仰光危在旦夕,有必要新辟一条从印度进入中国的空运航线。罗斯福便不失时机地予以推动,并于2月9日向蒋介石保证,“我们正在加大经非洲和印度到达中国的飞机渡运航线,无论仰光是否失陷,经过印度到中国的航线都将保持畅通”。

国民政府对于开辟中印航线和修筑中印公路的要求最为迫切。

1942年2月9日到21日,蒋介石夫妇在英国驻华大使卡尔陪同下访问印度的目的之一,就是加强中、英两国在共同对日作战中的合作,并争取英印当局对于开辟中印陆空交通线的赞同和支持。

中国与英印当局于同年4月达成协议:

在中、美、英三国的共同努力下,1942年5月,从印度阿萨姆邦飞越喜马拉雅山到中国云南昆明的空中战略运输线——“驼峰”航空线正式开通,从而实施了世界航空史上迄今为止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战略空运行动。

开辟陆上通道中印公路的计划也很快启动。早在日军打进缅甸境内之前,中国就预见到下缅地区有可能丢失,故1942年1月1日中国便提出用租借物资修筑一条公路的请求。

该公路预计从印度阿萨姆邦的利多起,穿过缅甸北部的崇山峻岭、森林河流,同中国境内的滇缅公路城镇龙陵连接起来。它要经过一条车辆从未走过的路线,是一项比开辟空中航线更为艰难的工程。

尽管美国工程专家估计要两年半的时间才能建成该公路,但作战计划处把它列为“紧急军事需要”。 因此,在史迪威到达中国或缅甸之前,这条后来被称为史迪威公路的修建计划已经得到有关各方的赞同。但是这条道路能否开通最终要取决于缅甸战事的进展。

在日军大军压境之际,盟国在缅甸防卫问题上却陷入矛盾和纷争之中,首先是中国军队入缅作战的问题。

英国出于轻敌思想、低估中国军队战斗力,特别是防范中国对亚洲民族主义影响的心理,对中国出兵要求推三阻四。1942年1月19日当日军攻占缅泰边境的土瓦时,虽然迫于战争形势,韦维尔于19日和21日分别答应中国第六军第九十三师和第四十九师入缅增援,但是对于驻扎在中缅边境的中国第五军和第六军的其余部分仍不肯放行。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认为没有任何政治的或行政的难题足以阻止中国军队参加缅甸防御,罗斯福亲自出面干预,他直接和丘吉尔进行磋商。 当时英国防线处处告急,丘吉尔对罗斯福的干预立即作出反应,敦促韦维尔允准中国主力入缅参战,韦维尔勉强同意,中国遂于2月3日下令第六军的其余三个师和第五军入缅。

如何协调盟军,特别是英、中在缅甸盟军指挥权问题上的矛盾,也是这时美国面临的棘手问题。

美方考虑到中国唯一的国际通道穿越缅甸,曾建议将缅甸置于中国战区范围之内,马歇尔所拟方案中缅甸西北部是在中国战区范围之内的,但是韦维尔希望把缅甸防务掌握在自己手中,提出从印度防区的角度能更好地处理缅甸问题。

最后经过折中,将缅甸划在了韦维尔的美英荷澳战区,而不是他的印度防区,旨在强调与中国的战略合作关系。

但是日军的神速推进使阿卡迪亚会议建立的英美联合指挥系统受到挑战,韦维尔的美英荷澳战区司令部于2月25日解散。

3月8日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决定进行战区调整,将战略责任一分为三:

根据这一调整,韦维尔现在是印度防区总司令,缅甸便根据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授权划归韦维尔的印度防区。

史迪威的军队在印度或者缅甸的军事行动都在韦维尔的统帅之下,此后不久亚历山大接替韦维尔任缅甸指挥官。

这种责任划分在缅甸问题上埋下了麻烦的种子。

首先,上述安排包括蒋介石将在联合参谋长会议指导下实施地方性战术行动这一点并未征求蒋介石的意见,特别是让英国统帅指挥缅甸战事的安排,令蒋介石非常愤怒。

这不仅是对蒋介石作为中国战区参谋长、中国作为大国地位的漠视,而且也不合情理。当时中国在缅甸参战兵力远远超过英军的数量,结果形成中国出兵,归英国统帅的局面。蒋介石极力反对由英国人来指挥中国军队,主张由史迪威来指挥缅甸战事。

3月9日蒋介石致电外交部长宋子文,嘱其转达罗斯福总统,鉴于英军在缅甸只有两个师,而中国有超过英军四倍以上的兵力,强烈要求由史迪威来指挥在缅甸的盟军,希望罗斯福就此事直接与英国政府协商,后又提议将缅北划入中国战区。

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史迪威与新任缅甸指挥官亚历山大的权限划分问题。

史迪威使华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指挥缅甸作战,但是英国人却不乐意看到史迪威出现在缅甸,亚历山大希望能指挥中国军队,而且在他看来,史迪威既没有参谋部,也不熟悉当地的情况。

丘吉尔补充说,英国人为中国军队准备了供给设施,并建立了师级层次的联络系统。亚历山大向总统提出建议,史迪威必须在亚历山大的指挥之下。

对于中、英在缅甸指挥权问题的争论,美国的立场是坚持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的决定,同时尽力协调中英矛盾。对于蒋介石强烈要求由史迪威指挥缅甸战事的请求,罗斯福以此事极端敏感,但是相信史迪威会妥善处理为由予以婉拒。

至于英方要求史迪威在其节制之下的请求,罗斯福和马歇尔也予以应允,并向丘吉尔承诺,史迪威将在指挥权问题上与亚历山大配合,直到蒋介石同意。

与此同时,史迪威也积极致力于解决中英缅战指挥权之争,尽力说服英国人在装备中国军队的问题上尽量让蒋介石满意以换取他的合作。

在史迪威的努力下,英军答应解决供给问题。至于指挥权问题,暂时以史迪威和亚历山大达成密切合作的协议加以解决。 3月27日亚历山大访问重庆会晤蒋介石,中国终于同意将指挥缅甸作战的最高指挥权暂时交给亚历山大。

理顺在华各种关系、有效指挥入缅中国军队作战也是此一时期美国实施对华政策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史迪威到中国后面临的局面与他的预想很不一样。 因为各种原因,美国驻华军事使团并没有一个能够正常运转的参谋机构供他接管,于是史迪威利用驻华军事使团的成员,加上自己带来的一干人马组成了一个司令部,于3月4日在重庆成立。


史迪威和蒋介石的第一次会晤于6日在重庆举行。

史迪威最急于了解的是蒋介石准备授予他的对中国军队的指挥权限及蒋介石的战略计划。

虽然史迪威很快就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中国战区参谋长和指挥入缅军队(第五军和第六军)的任命,蒋介石还对史迪威说,他已令其将士只听史迪威的指挥。

但是根据有的美国学者的说法,蒋介石关于中国军队的指挥权几经变动,一开始“给了史迪威,又收回来,然后又给了他”。

关于缅甸防卫问题,蒋介石和史迪威的分歧更大。

在史迪威看来,缅甸作战不仅是为实现保住缅甸,保住中国对外通道畅通这一重要军事目标,而且是为保住中国抗战的信心。

史迪威的计划是,如果仰光失守(在他制订计划的那一天,即3月7日,日军进攻了仰光),他打算利用中国军队和英军一道发动强大反攻,夺回仰光。如果反攻不成,盟军就退守曼德勒以东的高地,对向北进犯的日军侧翼构成威胁,并控制上缅地区。

10日,在史迪威与蒋介石的谈话中,史迪威说,缅甸对于中国的重要性要超过对于英国的重要性,因为英国守缅甸只为防守印度,但中国如失缅甸,就断绝了与外部世界的交通线。

蒋介石则认为,中国第五军、第六军“入缅之目的,原在固守仰光,现在仰光失守,我军入缅之目的已不存在”。

他担心敌军可能乘中国入缅之机,由越南袭击云南,“苟此举得手,滇省告急,大局将不堪设想,故调回入缅部队以固滇省及长江流域之防务,实为应有之考虑”。

如果说有留驻缅甸之必要,则是收复仰光,而这又非中国军队力所能及。而且蒋介石一再强调,第五军、第六军是中国的精锐部队,只能胜不能败。

可见,史迪威是一心想守住缅甸,保住一个中国与外部世界的通道;而蒋介石在仰光失守之后已经无心再战,希望保住精锐部队,回防本土。

由于盟国在保卫缅甸问题上纷争不断,在缅北保卫战中,盟军在指挥和战术配合方面举步维艰。 3月11日,史迪威入缅指挥作战。其间史迪威与蒋介石争议不断,中国军队和英国军队互相指责。

在这种情况下,1942年3月开始的缅甸保卫战几乎是灾难性的。组织散漫、充满失败主义情绪的英国部队以及指挥失灵的中国军队,根本不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并抱有明确目标的日军的对手。

这是缅甸战役中最激烈的一场战斗,显示了史迪威一贯认为的中国军队只要有坚强刚毅的领导就能有不俗表现的良好素质。

中国军队虽然损失了不少 汽车 、迫击炮、野战炮和高射炮,伤亡人数达20%,但是他们的英勇作战不仅拯救了缅军第一师,而且也拯救了其东面的印度十七师。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亮点是由陈纳德率领的美国志愿航空队的出色表现。根据4月份的统计数据,美国志愿航空队与敌机鏖战于缅甸上空,击毁日机33架,另外可能还有10架日机也被击毁,美国志愿航空队仅损失飞机1架,9架遭到炮火袭击,1名飞行员受伤。

但所有这些并不能挽回整个战场的颓势。

4月29日,东路日军攻占腊戍,切断滇缅公路,并于5月8日攻陷该地,同时西路日军攻入缅印北部边境。

中国军队冒着滂沱大雨,穿越深山密林,突破日军堵截,历尽千辛万苦,一部分退回云南省,一部分由史迪威率领撤往印度。

缅甸战役的失败对1942年的中美关系影响至大,它不仅使史蒋之间相互积怨,使蒋介石对缅甸反攻、对史迪威的指挥和与英国人的合作充满抵触情绪,更重要的是它突显了“保持中国于战争之中”的紧迫性与高难度,中美在如何扭转危局问题上的争论不断发酵、升级,终于酿成中美关系中的第一次危机。

缅甸失守后,中国不仅同外部联络的陆海路交通被切断,而且面临日军大举进攻中国西南的军事威胁。在陪都重庆,素来支撑国民党坚持抵抗的信念似乎发生了动摇。

宋美龄在5月23日写信给租借物资管理局局长居里说,中国的士气“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低过”,委员长也“第一次”感到悲观。

5月27日蒋介石在给罗斯福的信中指出,缅甸路失陷后,日本紧接着扩大对中国至关重要的南部、中部和西北部防御区的进攻,形势危急,而联合国家在太平洋上和亚洲大陆不断遭受挫折的现实,以及缺乏反攻决心的局面令人沮丧,中国抗战已经进入了他从未经历过的决定性阶段。

马格鲁德甚至认为,日军可能在云南发动进攻,并占领昆明,从而引起重庆政府的全面动摇,因此建议考虑作好撤离驻华美国军事人员的准备。

对于中国的现状,5月8日,高斯大使给国务卿赫尔连发两封电报,分析了缅甸失守和目前不利的军事形势在中国引起的反响。

高斯认为美国应冷静应对。

在他看来,日军不会马上对昆明发动重大攻势;蒋介石会继续抵抗;没有人能搞垮蒋介石,来同日本人媾和;蒋介石仍是盟国最终打败日本人的依托力量。

因此,美国必须在华稳住阵脚,“只要重庆政府继续存在并继续执行抗日政策,就不能作出任何引起中国人缺乏信心的举措”。赫尔和马歇尔同意高斯的判断。

5月9日,马歇尔向美国驻华军事代表团发布指示,命令所有驻华美国军官务必“继续对中国的前途持沉着和乐观态度”,无论是在制订计划时还是在谈话时,都不得让人觉得美国认为“局势已毫无希望”,人员的行踪也必须严加限制,避免可能被人误认为美国人要撤退。

由此可见,缅甸失守后,维持中国继续抗战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中心问题。

美国在先欧后亚战略之下所能设想的亚洲战略就是支持中国继续同日本作战,以便最大限度地牵制日军,并为最后反攻提供空袭日军海上航线和轰炸日本本土的基地。

而由于缅甸失守,能够把人员、武器、供给物资运入中国的一切可用的陆海通道均被截断,中国能够从外部获得任何援助的唯一途径就是“驼峰”空运。这条飞越世界屋脊的航线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运输线。

空运在7000多公尺的高空进行,气候条件恶劣(热带的雨季和世界屋脊的冰雪),飞机还可能遭到日军的攻击,加之可以提供的运输机有限,开始时每月空运物资不过几十吨,对于如此广大的中国战场真是杯水车薪。

罗斯福极为担心中国退出战争,一直坚持给蒋介石打气。

5月5日他要求空军参谋长阿诺德将军“研究”将物资空运到中国的“一切可能途径”,因为“不管多么困难,我们都必须使航线保持畅通”。

针对中国战场与外部世界相隔绝这种困难局面,美国陆军部作战司于5月26日向马歇尔提交了一份题为《保持中国于战争之中》的重要文件。

作战司分析了中国战场的形势,认为空运并不能给中国提供足够的供给,“重新开始经仰光向中国运送军火是极端重要的”,“如不采取措施重新打开通往中国的陆上通道,美国援助中国的承诺就没有意义”,“保持中国参战”的政策便难以实现。

马歇尔建议由史迪威来负责缅甸反攻行动,这得到总统的认可。

史迪威首先考虑的是由美国直接派地面部队来解中国之围。

他在5月25日发给陆军部的电报中重提当初的要求,希望派遣一到两个美国师用于对南中国海的盟国军事行动。如果美国的战斗部队被派到印度,他打算把这些美国部队补充到那些得到重新训练和装备的参加过缅甸作战的中国军队中,借助这支军队夺回缅甸,将日本人从泰国驱逐出去,然后从中国攻入河内——海南——广东的三角地带。

但在先欧后亚战略下,马歇尔一心想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根本无意把任何兵力抽调到亚洲战场,所以马歇尔只答应第十航空队重新划归史迪威指挥。

训练、装备、改革中国军队是史迪威用于解除中国困境的根本出路。在史迪威看来,中国现有的政治和军事组织事实上已经无可救药,只有依靠一批在“新军”中重新加以整训、装备和指挥的中国士兵,才能取得军事上的胜利。

史迪威计划组建两支新军。一支在印度建立,由他率领从缅甸撤退下来的中国军队余部组成,并招募新兵加以补充。 另一支规模较大的30个师的兵团将在中国云南省西部调集。这两个兵团将在美国人的指导下由中国军官自己指挥,它们在重新训练和装备后将出师缅甸,在英军协助下重新开辟通往中国的陆上通道。

根据上述设想,史迪威于5月26日提出了一个改造中国军队的方案,其要点为:

这一计划如果得以实行,势必完全打乱国民党军队长期形成的派系,不但会遭到这些派系的拼死抵抗,而且可能从根本上触动蒋介石的政权基础。蒋介石对此反应冷淡是可想而知的。

宋美龄在浏览了史迪威的报告后所作出的评价是这并没有超出以前德国顾问所提出的建议,并在20天后的一次会晤时说道,史迪威建议的激进的改革方案是行不通的,“如果头被砍了,其它什么都没有了”。

随后从5月26日到8月1日,史迪威也提过不少类似计划,多达13个备忘录,其中10个没有得到任何回复。但是为了安抚美方,蒋介石同意在印度训练一支小规模的中国武装部队。

(正文完)

❾ 日军为何进攻缅甸

缅甸位于中南半岛西部,东北与中国接壤,西北和印度相邻,东南和泰国、印支交界,西南濒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是中南半岛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从1885年起,缅甸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1937年改为英国的直辖殖民地。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缅甸是东南亚惟一未被占领的国家。成为同盟国在亚洲大陆的南翼屏障。从仰光到昆明的中缅公路是美国向中国国民党政府运输战争物资的惟一陆上通道。

进攻缅甸是日军在东南亚发动进攻期间所进行的最后一次战役。由于兵力不足,日军大本营指示南方方面军,在南方作战期间,首先相机夺取缅甸南部的航空兵基地;当作战告一段落后,在情况许可的范围内,再继续发动进攻。日军占领缅甸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大陆屏障,截断美、英对中国国民党军队进行补给的中缅公路交通线,以便早日结束中国战场的军事行动;同时,进逼印度,促使其脱离英国。担负对缅作战的兵力是陆军第15军,司令官饭田祥二郎陆军中将,下辖第33师团和第55师团,共3.5万余人。开战后增至4个师团,6.3万人。支援作战的飞机564架。为了进攻缅甸、控制泰国,日本第15军于1941年12月8日在曼谷登陆。12月19日,日军一部进入缅甸南端的丹那沙林地区,夺取了3个机场,切断了英军从印度、缅甸对马来亚的空中支援。此后,日军加紧构筑道路,加强侦察,组训缅甸反英亲日分子,厉兵以待。

英国在战前认为日本不会进攻缅甸,只把缅甸作为美、英对新加坡和中国进行陆空补给的中转站。因此,缅甸在英国的防御体系中未被重视,它曾先后隶属印度司令部、新马司令部、南亚盟军司令部,最后又归属了驻印英军,但缅甸的防御始终未能建立。1942年初,盟军在新、马、菲和荷属东印度地区相继失败之后,缅甸这个南亚大陆的前哨屏障的作用才被重视起来,但已为时过晚。当日军向缅甸大举进攻时,英国的防御兵力只有1个印度步兵旅、1个缅甸步兵旅和一些分队,另1个印度旅还没有到达。总兵力只有2.6万人。部队都组建不久,装备训练不足,战斗力很弱。支援作战的有美、英各1个战斗机中队,共有飞机36架。英国在印缅战区已无兵可派。为了解决燃眉之急,英首相丘吉尔要求澳大利亚把正从非洲调回的1个师改道运至仰光。但澳政府认为,由于荷属东印度地区被占领,澳大利亚本土已岌岌可危,因而拒绝了丘吉尔和罗斯福的强烈要求。当时,缅甸之战已经开始,英国转向蒋介石求援。

中国国民党政府应英国政府的请求和为了保持中缅公路的畅通,同意派遣远征军入缅作战,但交涉过程颇为曲折。自1940年日本侵占海南岛和印度支那,切断了中国经南海和印支的海、陆对外交通之后,中国国民党政府对缅甸通道的安全日益担心。1941年2月,国民党政府派遣一个高级军事代表团赴缅甸、印度和马来亚进行考察,探讨和英国联合保卫缅甸问题。但英国顾虑较多,不愿担负中国远征军的后勤供应。1941年夏,韦维尔以印缅战区总司令的身份到重庆活动时,蒋介石曾当面提出派遣部队入缅和英国部队共同保卫缅甸,但韦维尔态度消极,强调中国军队以防守中缅、中老边界为宜。蒋介石对此大为不满。1941年12月下旬,中国国民党政府和英国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准备先以3个军入缅作战。但英国一直不同意远征军提前入缅,双方争执多时,中国远征军历经三次动员和变更行动时间,直到仰光不保,英国才最后同意中国军队入缅作战。国民党远征军统称“中国远征军第1路军”,先由卫立煌任司令,后改派罗卓英为司令,杜聿明为副司令,下辖3个军;即第5军,军长杜聿明兼;第6军,军长甘丽初;第66军,军长张轸。在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后,英国、美国和中国国民党政府又在指挥权问题上争吵不休,各有打算,最后同意由英国的亚历山大上将和美国的史迪威中将实行双重领导,蒋介石也在幕后指挥,实际仍是各行其是,严重地影响了远征军的作战。

1941年12月23日和25日,日军对仰光猛烈空袭。1942年1月4日和19日,日军2个师团从泰国向缅甸南部的土瓦和毛淡棉发动进攻,至1月31日,占领了毛淡棉及其以南地区。此后,日军急速向仰光推进,于2月21日渡过萨尔温江,突破了英军在米邻河和锡唐河的防御,英印守军第17印度师只余下3000余人弃械逃回东吁。日军于3月4日前到仰光东北的勃固,仰光受到严重威胁。3月6日,缅甸战区新任司令亚历山大上将下令撤出仰光。此时日军已对仰光形成包围之势,幸而北面日军机械地执行命令,在达成合围之后,没有等待接替部队的到来即自行撤离,仰光守军得以侥幸撤出。3月8日,日军进入仰光时,该市已是一座空城。

日军占领仰光后,海上补给得到了保障,经短期休整补充,并得到2个师团的增援后,分三路向曼德勒推进。右翼第56师团经勃固、东枝,直插腊戍,以切断英军和远征军的退路;中路第18、第55师团沿铁路向曼德勒进攻;左翼第33师团沿伊洛瓦底江向卑谬、仁安羌进击,以占领仁安羌油田,从左侧包围曼德勒守军。由仰光撤出的英军边打边退,战斗力已大为削弱,至4月初英军约6万人在曼德勒以南240公里防守一条由西至东的防线。英军东侧由中国远征军防守。其中第6军防守景栋、孟迤地区,第5军防守东吁至曼德勒一线,第66军为预备队。第5军先遣部队第200师于3月7日开抵东吁后,立即掩护英军退却,并抗击北进的日军。双方激战12天,日军伤亡较大,这是日军人缅以来遇到的最顽强的抵抗。由于远征军上层指挥混乱,守军得不到有力增援,于3月29日弃守东吁。左路日军3月23日占领缅甸南部主要机场勃生,从此英军失去了空中掩护。4月中旬,日军占领卑谬后,逼近仁安羌,并对该地英军形成包围。英军紧急要求驻守曼德勒以南的中国远征军前往解围。第66军所属第38师1个团击退了日军,使英军七千余人,其中包括英军司令亚历山大安全转移。4月下旬,占领东吁之日军又攻克东枝,并换乘汽车向深远后方腊戍猛插,于29日攻占腊戍,从而切断了远征军和英军的退路。至此,英军和中国远征军未能实现在曼德勒以南与日军会战的企图,部队被迫后撤。5月1日,曼德勒失守,英军丢弃了大量武器装备,爬山越岭,历尽艰辛,退至印境阿萨姆邦的英帕尔。中国远征军一部进入印度的利多,大部退回国内。远征军在撤退中组织指挥混乱,给养缺乏,又兼雨季已到,山洪暴发,蚊蝇蚂蟥为害,疾病流行,部队非战斗减员比作战伤亡还大。日军围追堵截,西路到达亲敦江以西,东路占领了八莫和密支那,并进入中国云南境内,于5月10日占领腾冲,前出至怒江西岸,双方沿江两岸对峙。至此,日军已达成其作战目的。这次战役英军伤亡约1.3万人,中国远征军伤亡约3万余人。日军伤亡4600余人。

日军在进攻缅甸的同时,为了保障缅甸的海路补给,于1942年3月23日,以陆海军一部占领缅甸南端的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英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对日本的进攻能力估计不足,在新、马、缅都吃了大亏。新加坡失守之后,印度洋门户洞开,印度、锡兰失去屏障。英国十分担心东印度洋这两个殖民地的安危,在缅甸兵力非常缺乏的情况下,立即动员了6个旅防守锡兰,还于3月间在锡兰成立一支新的舰队。日军深怕英国海军势力的增长危及它由海路向仰光的增援,于1942年4月5日和9日出动了由南云指挥的第1航空舰队为主的机动编队,对锡兰科伦坡港和亭可马里海军基地进行了空袭,共击沉英军轻重巡洋舰5艘、航母和驱逐舰各1艘,击落飞机约90架,同期还在孟加拉湾等海域击沉舰只30余艘。英国在遭受袭击之后,将东方舰队主要力量撤往东非,实际上除了非洲东部海岸以外,全部放弃了印度洋。英国以焦虑的心情担心日本会在掌握印度洋制海权之后,大举进犯印度大陆。但日本这时已成强弩之末,力量有限。日舰队解除了对仰光的海上威胁之后,已收兵回营。其陆上兵力的扩张能力亦达极限,再也无力占领锡兰、特别是印度这样的大国了。

在太平洋战争第一阶段作战中,日军实施战略进攻,达到了预期目的。盟军处于战略防御,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日本自1941年12月7日发动太平洋战争以后,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打败了美、英、荷在远东的部队,相继占领了泰国、香港、马来亚、菲律宾、荷属东印度、缅甸,以及西太平洋上的一些小岛。强占的土地面积达380万平方公里,人口1.5亿。日本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战前周密准备,开战时集中兵力实施突然袭击,一举夺取了海空控制权,海战力求速战速决,不间断地实施登陆和进攻战役,从而使同盟国完全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239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579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604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151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211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861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791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411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833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