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缅甸资讯 » 缅甸阿奴律拓王生活在什么时候

缅甸阿奴律拓王生活在什么时候

发布时间: 2023-07-09 19:02:33

Ⅰ 历史上缅甸的阿育王是谁

阿奴律陀因大力护持佛教而被尊称为“缅甸的阿育王”。他与莽应龙、阿瑙帕雅一起被称为缅甸“三大民族英雄”,是缅甸蒲甘王朝的创建者。

阿奴律陀是混修恭骠之子,即位后,先后征服了南部的打端、西部若开族的阿拉干王国,并和北方的南诏国维持和平均势,统一群雄割据的局面,为蒲甘王朝奠定了基业。当时王朝的领域,北起八莫,南滨大海,东部统领掸族诸部,西临北阿拉干,是缅甸最早统一的王国。

公元1071年应锡兰王之请,阿奴律陀派遣多名高僧携经典至锡兰讲经弘法。在远征波帝迦耶国时,又接受国王呈献的公主和许多工匠,其威信超越缅甸国境。公元1077年阿奴律陀去世。

Ⅱ 东南亚佛教详细资料大全

佛教传入东南亚,最早的地区应在今日下缅甸之卑谬或泰国中部之佛统。古代东南亚佛教,小乘和大乘彼此兴废交替,以南传上座部势力较大。西元七世纪末,下缅甸、泰国中部信仰上座部;爪哇、苏门答腊则在婆罗门教支配下。十二世纪,锡兰大力改革佛教,统归为大寺之上座部佛教。此后二百年,缅甸、泰国、高棉、寮国均弘扬以锡兰为传承之上座部佛教。唯有越南自古受中国文化薰陶,受传大乘佛教。至于马来西亚、爪哇、苏门答腊则始终婆罗门教、大乘、小乘佛教并行,迄十三世纪,阿拉伯伊斯兰教文化传入后,传统宗教亦随之覆灭。

基本介绍

  • 中文名 :东南亚佛教
  • 外文名 :Buddhi *** in South East Asia
  • 传播范围 :高棉、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
  • 史料记载 :《南州异物志》、《太平御览》
  • 派系 :南传上座部
  • 时间 :公历纪元前后
东南亚佛教概述,东南亚佛教实况,寮国,高棉,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越南,

东南亚佛教概述

东南亚佛教(Buddhi *** in South East Asia) 以南传上座部为主的佛教。主要传播于寮国、高棉、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以及越南中、南部的部分地区。据有关史料记述,公历纪元前后,上座部佛教已在东南亚流行。《太平御览》引万震着《南州异物志》称:“林阳在扶南西七千余里,地皆平博。民十余万家,男女行仁善,皆侍佛。”《水经注》引竺枝着《扶南记》中也有“扶南举国事佛”的记述。扶南即高棉的古称。2~6世纪,东南亚佛教已很隆盛。比佛教传入更早的婆罗门教,经与佛教文字并存和融和的阶段之后,虽为佛教所取代,但对佛教的影响仍然存在。婆罗浮屠、吴哥寺、薄甘王朝的塔寺以及其它一些寺庙建筑、佛像雕塑和佛事仪式,都带有一定的婆罗门教色彩。十世纪以后,上座部佛教受到大部分国家封建领主的推崇和提倡,并加强了同锡兰(今斯里兰卡)的联系,互派僧侣留学,根据巴利语音序创立本民族文字,用以写定音译巴利三藏典籍,确定了摩诃尼迦耶和达磨育特两派僧王制度,佛教被尊为国教,在大众中产生了深刻影响。18世纪到现代,泰文、缅文、高棉文、寮国文的巴利三藏音译编纂工作逐渐完备,并进一步将部分经卷译为本民族文字,使上座部佛教得以更加广泛地流传。

东南亚佛教实况

寮国

1世纪初期,大乘佛教和婆罗门教曾一度流行于南部地区。14世纪中叶,由高棉传人上座部佛教,被尊为国教,并确立了达磨育特和摩诃尼迦耶两派僧王制度。16~17世纪,曾一度成为东南亚的佛教中心,修建了许多寺塔,雕塑了佛像,创立巴利语佛教学校和实行僧侣考试制度。19世纪末,沦为法国殖民地后,佛教受到严重的打击,寺塔被毁经像被劫僧侣惨遭杀戮。随着20世纪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佛教又出现复兴的气象,成立全国统中的佛教组织机构,整理出版了寮文巴利三藏典籍,并恢复以寺院为主的巴利语教学的教育中心制度。 寮国:寮国史上载有佛教信仰始于法昂王之建立南掌国(十四世纪中叶)。十五世纪初,拍耶三成泰王曾建寺提倡佛学,并铸巨大青铜佛像供奉于摩那兰寺 (Wat Manorom),今此寺已毁,佛像仅存头、胸部。悉达提拉王于一五六六年造大舍利塔(Dha^tu Luang),寮语称为寮塔,高三层,为寮国历代最伟大之建筑物,十九世纪末曾遭盗匪损毁,至一九三零年方重修。一九五九年,寮国 *** 公布寮国僧伽法例,规定僧尼须服从僧王。今全境内有佛寺千余所,僧人最多时达一万二千名,古都琅勃拉邦附近之富士寺为佛教中心,寺中供奉锡兰于十五世纪所铸重四七八公斤之金佛像;距古都以北二十公里处有北墟洞,有‘万佛洞’之美称,每年佛诞节,寮王均亲临举行浴佛盛典。首都永珍有华侨所创中寮佛教社一处。(参阅‘寮国佛教’5975)

高棉

早期的宗教信仰,除了原始的拜物教和精灵崇拜外,在公历纪元前后,即深受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影响。5~6世纪时,大小乘佛教开始传人。由于同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往来频繁,大乘佛教得到较大的发展。其间高僧迭出。硕学沙门到中国传教、译经者不乏其人,如6世纪上半叶,即有僧伽婆罗和曼陀罗仙等人。9世纪后,已成为东南亚的佛教中心,但印度教也并行不衰,9世纪末创建、12世纪完成的吴哥城以及以后建立的吴哥窟大伽蓝;即为两教混合在寺庙建筑上的反映。此后,由于受到外族的影响,大乘佛教和印度教趋于衰微。14世纪中叶之后,泰国的上座部佛教传人高棉,逐渐推行两派僧王制度,并定为国教。国王为佛教的当然护持。20世纪初叶,高棉人民在反抗法国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斗争中,虽然许多佛寺受到破坏,但佛教仍有一定的发展。很多僧侣参加反殖民主义的斗争,创办了巴利语学校、西哈努克大学和佛教研究所,出版了高棉字母的巴利语三藏典籍和高棉文译文的部分上座部经论。 高棉:旧称扶南、真腊、柬甫寨,系以印度文化为主体,位于中南半岛南端之小国,其语文即自梵语、巴利语转成。佛教之传入,最迟在西元三世纪扶南时期,彼时所译经典以梵文系佛典最多;六世纪以后,婆罗门教与佛教并行;十二世纪末,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Ⅶ)时代,佛教臻于颠峰状态;十三、四世纪顷,南传佛教传入。

泰国

古称暹罗。从那坤巴通发掘出的佛教文物和寺塔遗址判断,早在公元前,已有小乘佛教的传人。以后,婆罗门教和大乘佛教才由印度传人南暹罗及其沿海邻国。11世纪,缅甸的阿努罗陀王朝崛起,其势力扩展到暹罗北部和中部的许多地区,阿努罗陀王笃信小乘佛教,并大力支持其发展传播。因此,小乘佛教又一度在暹罗特别是北部地区流行。13世纪中叶,泰族在速可台建立了独立的部族国家,势力逐步向南扩张,将南暹罗地区纳入其统治范围,并接受流行于这个地区的大乘佛教。同时,带有婆罗门教色彩的大乘佛教宗教仪式,也逐步为泰国小乘佛教信徒所接受。此前,锡兰曾于12世纪时举行佛教第七次结集,整顿僧团组织,严肃戒律,使上座部佛教在锡兰臻于隆盛。当时北暹罗地区的一些部族国家,都派遣比丘前往学习,并传人具足戒仪式。速可台王朝建国初期,锡兰教派势力,已扩展到南暹罗地区,并在那坤室利塔玛罗陀建立锡兰派传教中心。速可台王朝第三代君主拉马康亨,曾迎奉锡兰僧团到都城弘扬教义,使锡兰教派得以流行,而大乘佛教却退居次要地位。此后,佛教在封建君主的护持下,逐渐形成僧王制度,佛教几成全民信仰,渗透到日常生活习俗之中。速可台王朝第四位君主黎汰王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曾一度出家为僧,开创了泰国国王必须在一定时期内出家为僧的先例。他于1361年迎请锡兰高僧,用上座部佛教统一了本国的宗教。 1767年,大城王朝的阿瑜陀耶为缅甸攻陷时,王宫和各寺院所藏典籍及经像文物,均毁于兵火。吞武里王朝建立后,国王郑昭下令收集佛教文献,汇集整理保存,但不久郑昭被杀身死,此项工作遂告停顿。曼谷王朝建立后,拉玛一世继承郑昭未竟的事业,于1788年召集230名硕学比丘和30名皇家学者,对已收集的三藏典籍进行整理编定,此即泰国佛教史上的第九次结集,编定的三藏名为“结集版三藏”或“皇家版三藏”,总计288箧。在拉玛四世统治时(1851~1868),对佛教进行了改革,在上座部内出现了一个要求严格遵守戒律的派别,称为“正法派”而把传统的佛教称为“大众派”。这两派在教理上没有重大差别,只在遵守戒律方面有所宽严。现泰国佛教主要是这两派。拉玛五世朱拉隆功王在位时(1868一1910),提出将全部三藏付印的计画。付印前,不仅对泰文本作了详尽的校订,还和高棉文、僧伽罗文及孟加拉文进行了比勘,于1893年出版,共39卷,印行1000部。这次编印的泰文藏经,尚遗小部经8种未曾编入。1925年拉玛七世继位,遵照其兄拉玛六世遗嘱,重编泰文三藏,收录所缺的小部各经,编为45卷,于1928年全部出版。现泰国有90%都是上座部佛教徒。 (三)泰国:佛教传入泰国,最早可上溯自阿育王时代,彼时所传为上座部佛教,接受者系高棉先族而非现代泰族。西元八世纪,大乘佛教自印尼、高棉传入,现存之猜耶(Chaiya)佛塔、六坤原形石塔(后曾加修成锡兰式)及混合金属所铸之观世音菩萨像等,均系当时之钜构。十一世纪,泰国北部受缅甸蒲甘佛教之影响,信仰上座部,自素可泰城(Sukhothai)南部以下,则仍信仰大乘佛教。拉玛四世(1851~1868 在位)时代敕造佛统大塔,至拉玛六世始告竣工,高约120公尺,周围约240公尺,为今日泰国最大之佛塔。今泰国约有大小佛寺二万一千所,巴利文佛学院四百余所,泰文佛学院近六千所,学生十八万人。百分之九十九的泰人为佛教徒,仅泰南与马来西亚接壤处有少数穆斯林。每年有三次佛教纪念日,即六月之卫塞日、三月之摩迦日与七月之初安居日。此三日全国皆放假。我国于此亦有十五个华侨佛教社从事佛教事业与修持。(参阅‘泰国佛教’4146)

缅甸

佛教传人较早。根据《岛史》记载,印度阿育王于公元前3世纪曾派须那与忧多罗两位长老到金地传教,有人认为金地即今之下缅甸塔通地区,但此说不能认为确凿的史实。公历纪元前后,从东南印度到缅甸有航路可通,锡兰与缅甸的交通通过东南印度为中心而发展起来,因此锡兰的上座部佛教大概是通过海道传人的。据骠族(缅甸族一支)古都卑谬发现的碑文记载,5世纪时,锡兰已流行上座部佛教。6世纪后期,佛教密宗的阿阇利耶教,叉传人缅甸的蒲甘地区。11世纪中叶,蒲甘王朝阿努陀罗王统一缅甸全境,他排斥了阿阂利耶教,立上座部佛教为国教,尊阿罗汉长老为国师;1058年始创缅文字母,音译了上座部佛教三藏典籍,奠定缅甸上座部佛教的基?4撕竺宓橥醭?浼妇?淝ǎ??恢毙欧罘鸾獭?3世纪末,蒲甘王朝崩溃,缅甸出现了南北朝分立,但南北朝都信奉佛教,北方在阿瓦大造寺庙佛塔,南方也修建大金塔。此后历代国王都将大金塔增高,并敷金箔,增设回顾,形成现代所见的形态。18世纪中叶,缅甸南北朝为雍籍牙王朝所统一,佛教十分繁荣。这个王朝的孟云王在明恒费时l1年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砖塔和一口大钟。12~19世纪末,僧伽罗僧伽派和末罗姆摩僧伽派逐渐分裂,形成善法派、瑞琴派、门派等。1871年,明顿王曾召集备派长老2400人于曼德里举行第五次结集,重编缅文巴利三藏,后将全部经典刻在729块大理石碑上,以垂永久。随着20世纪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缅甸僧侣建立了佛教组织,参与反英殖民主义的斗争。缅甸独立后,曾于1956年释迦牟尼涅盘2500年纪念时,邀请各国佛教界代表,举行了有2500人参加的第六次结集,校勘上座部缅文巴利三藏,印行结集版藏经51卷本。1961年,宣布佛教为国教,继又取消国教的地位,执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目前缅甸佛教徒约占总人口的80%以上。 缅甸:佛教传入缅甸,有信史可征者,约在西元五世纪以后。十一世纪阿奴律陀王即位于蒲甘,缔造佛教之黄金时代。彼时建有瑞喜宫宝塔,塔内藏有自锡兰迎入之佛牙,自卑谬请入之佛前额、锁骨,因此至今香火极盛。十八世纪缅王孟陨建立当时世界最大之敏贡佛塔,今仍供奉有清高宗所赍送之佛舍利一颗。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叶,缅甸受英人统治,佛教遭到漠视,唯仍有缅甸佛教青年会成立于一九○六年,号召独立。今日缅甸佛教徒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伊斯兰教、印度教各百分之三,基督教百分之二,其他百分之二。佛教徒只有比丘、沙弥、信士男、信士女,并无比丘尼、沙弥尼、正学女,全国佛寺共有二万余所。(参阅‘缅甸佛教’6120)

印度尼西亚

在公历纪元前后,印度尼西亚是海上交通的要冲,居民都为印度人,主要信仰婆罗门教。5世纪初,法显去耶婆提(今苏门答腊及爪哇)时,据他着的《佛国记》所载,当地盛行婆罗门教,但亦有少量的佛教。稍后,印僧求那跋摩赴华,路经阇婆时,已见佛教甚为流行。据中国史籍《宋书》、《南史》和《梁书》的记载,5世纪中叶至6世纪上半叶,苏门答腊、爪哇和巴厘等地已广信佛法,崇仰三宝。7世纪末,在苏门答腊地区建立了室利佛逝王国。中国高僧义净往返印度时都在此落脚,据其所述该地大小乘并举;但从出土的文物看,密教系的观世音菩萨和多罗菩萨信仰也很普遍。8世纪初,到中国的印度高僧金刚智,曾在室利佛逝滞留,不空即在阇婆拜金刚智为师。可见8世纪前后大乘佛教特别是密教一系在室利佛逝十分流行。8世纪以后佛教由室利佛逝向马来半岛发展,当地王室都信奉密教,在马来半岛建交了大批密教寺院,民间亦多信奉者。 5世纪以后佛教在爪哇广为流传。8—9世纪,在中爪哇建立的夏莲特拉王朝诸王,都信奉大乘拂教与印度教混合的密教,建立了很多寺院,如世界驰名的婆罗浮屠大寺,高达十层,代表十法界,石砌回廊都刻有精美的浮雕,庄严雄伟,是世界美术史上的奇观。 10世纪初,室利佛逝的高僧编集了着名的佛教教义书《圣大乘论》。13世纪庚-安禄在东爪哇创建的新诃沙里王朝和14世纪韦阇耶建立的满者百夷王朝都信奉佛教。爪哇佛教是大乘密教和印度教湿婆派的混合物。他们把佛陀和湿婆看作一体,在崇拜的对象中杂有印度教的很多神祇。15世纪伊斯兰数传人爪哇后,佛教和湿婆派的信仰逐渐衰落,以致绝迹。 印尼:西元五世纪初,爪哇已有不少佛教徒,法显访问该岛时(414),婆罗门教正盛而佛教方兴。六世纪,佛教正式传入苏门答腊、巴邻旁,后者且为东南亚诸小岛国研究佛法之 重镇,常住僧侣千人以上,可媲美印度那烂陀寺,当时南海诸国皆信奉上座部,唯此处稍有大乘。七世纪时,室利佛逝帝国兴起,全国上下普遍信仰佛教。八世纪时,孟加拉佛教徒同时亦引入密宗,直至十二世纪,密宗始衰。十五世纪荷兰人入侵后,佛教备受摧残,仅靠华侨所建寺院维系生机。二次大战后,佛教复苏,一九七一年,信徒已在一千万人以上,寺院三百余所。(参阅‘印尼佛教’2204)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约西元二世纪时,佛教传入马来西亚,至十五世纪,始终与婆罗门教并盛。麻六甲王朝自十五世纪起,提倡伊斯兰教信仰,佛教日衰。近一百年来,由于华侨佛教徒与南传佛教徒之再度移入,佛教方有复兴之趋势。一九五九年,马来西亚佛教会(后改称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成立于槟城,出版无尽灯月刊,努力弘阐佛法。此外并设菩提国小、中学、佛教义学以教育青年佛子。我国圆瑛、会泉、会机、法舫等诸师并曾先后于怡保佛教会弘法。佛教刊物除华报、星 无尽灯外,尚有中国报、光槟报等,每月特刊‘佛学’一次,借以宣扬佛法。(参阅‘马来西亚佛教’4343)

新加坡

新加坡,为一九五九年独立之华人国家,人口二百余万。太虚大师于民国十五年(1926)曾于此建立中华 佛教会,目前最兴盛之道场首推光明山普觉寺,每次法会参加者均在数千人;最大之丛林为双林寺,颇有中国大陆丛林之风。另创办有女子佛学院,生活、思想教育均独立于寺院之外,此点迥异于台湾之佛学院。(参阅‘新加坡佛教’5466)

菲律宾

菲律宾是远东唯一之天主教国家,然自西元八世纪至十三世纪,佛教曾随着印尼室利佛逝帝国之势力传入此地,从今菲人土语中尚保存若干梵语成份,即可资证。惜除少数之佛像出土外,佛教并未在菲律宾文化上产生任何影响。民国二十年,华侨组织旅菲中华佛学研究会,乃菲岛最早之佛教团体,曾出版‘海国伽音’,惜仅一期,并建大乘信愿寺以弘扬正法。除信愿寺外,马尼拉市区有普陀寺、宿燕寺,皆为中国寺院之分院。近代菲律宾佛教均随华侨而来,故迄今亦大多流行于华侨之间。(参阅‘菲律宾佛教’5259)

越南

佛教传入越南,至迟在西元二世纪。此后至十世纪前半为佛教移入期;自十世纪后半至十四世纪末为发展期,其中十一至十三世纪初之二百年为鼎盛时代。佛教在越南始终有赖于王室之保护与提倡,又虽受中国影响,然义学并未能生根,故越南佛教之特色仅限于盛行我国南方之禅宗支系,教义理论上并无宏大之发挥与表现。十五世纪以后,明朝文化移植,儒学、文学并盛,道教、喇嘛教兼行,佛教独衰,此后,佛教混合了儒道思想。寺院建筑貌似中国,正殿中央备有五六段坛台,最前列通常供奉佛之诞生像,左右为阿难、目犍连二尊者,其它另供奉有儒家诸圣及道教诸神等。除南部曾受上座部佛教影响外,大多数均为北传形式,经典亦多中国文字。一九六三年,南越吴廷琰政权企图利用政治权力迫害佛教,导致广德等七位僧尼自焚殉教。后又经杨文明、阮高棋、阮文绍等之统治。一九七五年,美军撤退,越南亦随之沦亡。(参阅‘越南佛教’5278)

Ⅲ 缅甸佛教的起源

根据当地出土的文物,约可推定上缅甸是北印度的文化系统,下缅甸文化则是来自南印度。有关缅甸的宗教,首先传入的是印度的婆罗门教,稍后佛教由孟加拉、奥立沙等地传入。最初传入缅甸的是上座部佛教,西元十世纪以后,大乘佛教及密教才开始传入。
在十一世纪以前,缅甸有一种“大乘阿利僧派”存在,这一派的僧众,身着蓝色法服,蓄发,认为如果造恶,只需念诵救护咒,就可不受因果报应。可以说,这一派较印度性力派更为极端,他们是阿奴律陀王之前,西元一〇四四年,阿奴律陀统一全国,建都蒲甘,称为蒲甘王朝(一〇四四至一二八七),一〇五七年,征服打端,请回比丘、三藏圣典、佛舍利、宝物等,又由高僧阿罗汉( Arhant )领导改革僧团,虔诚信仰上座部佛教,原先的大乘佛教、密教、婆罗门教逐渐消失。不久,在蒲甘修建瑞德宫佛塔,历经两代才完工。锡兰国王毘舍耶婆诃一世曾遣使到缅甸,求赐三藏,请派僧团,一时缅甸成为南传佛教的中心。

Ⅳ 缅甸兴盛时期的蒲甘王朝,它为缅甸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缅甸兴盛时期的蒲甘王朝统一了缅甸,统一了缅甸的文字。并且在文化和宗教上面蒲甘王朝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小乘佛教确立了在缅甸的统治地位,并且新建了很多的寺庙。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佛教文化资料。对缅甸的文化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蒲甘王朝初期大量使用孟文。缅文系根据孟文发展而来。已发现的最早的缅文碑铭,是1058年的雷谢德碑。12世纪后,缅文成为缅甸最重要的文字。但由于小乘佛教的经典都用巴利文写成,僧侣研习经典仍必须学习巴利文。蒲甘的寺塔中有大量佛像和壁画。

Ⅳ 为什么说去缅甸要趁早

蒲甘经历沧桑岁月900多年,历史变迁和地震灾害已使它的昔日辉煌不再,但今天仍保留着的约2000座大小佛塔和佛教遗迹,正见证着历史,吸引着游人。

蒲甘最初是由19个村落汇集成的小镇,古称“阿利摩陀那补罗”。

公元849年,频耶王在蒲甘筑城,建城门12座,并挖护城河相围。

1044年。阿如律陀王在这里创建了缅甸历史上第一个包括缅、掸、孟等民族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即蒲甘王朝。

来到这里,你会不禁回想起吴哥窟青灰色的砖石,但这里没有遮天蔽日的大树,也没有如此巨大的破败宫城,却一直如其名办美好、神圣。

从此,蒲甘开始成为历代蒲甘王朝的京都。当时,阿奴律陀王笃信佛教,他在征服缅南部直通王国时曾获32部《三藏》经、300名高僧和技艺高超的工匠多人。于是他开始在蒲甘大造佛塔,蒲甘亦遂之成为缅甸文化、宗教的圣地之一。

漫步在约25平方公里面积的古城蒲甘,处处可见大、小不一的佛塔矗立在街头巷尾。真可谓:“出门见佛塔,步步遇菩萨”。据统计,自公元11世纪到13世纪,蒲甘先后建造的佛塔就达万余座,故蒲甘也被称为“万塔之城”。数百年来,虽历经战火兵灾和1975年的大地震,蒲甘仍存有佛塔千余座。

现存的100多座着名的佛塔中,有的洁白素雅、朴素大方,有的金光闪闪、雍容华贵。塔内的佛像或坐、或立,或躺、或卧,千姿百态,形象各异;他们有的顶天立地、高约数丈,有的精巧纤纤、高不盈余;这些佛像表情逼真细腻,惟妙惟肖。这些佛塔内的浮雕壁画,更是技艺精湛,独具匠心。因此,蒲甘又被誉为“宗教艺术荟萃”、“东方佛教艺术的宝库”。

据缅甸考古调查局1973年登记共有2217座佛教建筑物。仅仅这2217座佛塔,就已经足以震撼人心了。这些造型各异的佛塔,记载着无数动人的故事,它们使蒲甘成为同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尼的婆罗浮屠齐名的东南亚三大奇迹之一,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朝拜。

蒲甘是一个“建筑艺术保护区”,包括了老蒲甘、袅乌、明南村和新蒲甘等几个地区。老蒲甘是其中最重要的地区,她就在伊洛瓦底江的转角处,这块三角形的区域集中了阿南达、施维谷机等保存得最好的十几座庙宇,蒲甘的博物馆也在老蒲甘。

为有效地保护蒲甘文化遗产,1994年,缅甸成立了以国家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秘书长钦纽中将为首的缅甸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中央委员会,并把蒲甘地区划分为古代建筑区、古代丘陵区、保护区和接待游客的旅馆区。

Ⅵ 请简要概括缅甸历史的几大部分

蒲甘王朝(1044年~1297年)

蒲甘王朝是由阿努律陀国王(1044年~1077年在位)于1044年建立,为缅甸第一个统一的帝国,以小乘佛教为国教。阿奴律陀国王相继征服掸族和孟族,也不断扩展领土。阿朗西都国王(1111年~1167年)在位时,小乘佛教逐渐成为主流,并在13世纪初期达到鼎盛。当时建造的3000余座寺庙尚有100座保存至今。1287年元朝统治者忽必烈率领元军大举入侵而结束了蒲甘王朝。此后,缅甸进入了掸族时期。

缅中行省

(1286年~1290年)

1286年,中国元朝设置“缅中行省”(又称“征缅行省”)。1290年缅中行省撤消,但之后的蒲甘国王几乎都是元朝的傀儡。

后来缅甸分裂,掸族和孟族分别在缅甸东部和南部建立势力。

东吁王朝

(1531年~1752年)

1531年缅人莽应体(1531年~1550年)二度统一缅甸,成立东吁王朝而自称为王,并于1546年建立首都勃固城。之后莽应龙即位,因多次与实力强大的泰族阿瑜陀耶王国(大城王国)交战而耗尽国力,最后因勃固城于1599年被阿卡族占领而迁都阿瓦。东吁王国最终在1752年没落。1753年,缅人雍籍牙出现,赶走当时攻占阿瓦的孟族人,并建立大光城。

贡榜王朝

(1752年~1885年)

1782年~1819年是波道国王主政的专制时期,因其多次企图入侵泰国的野心,使得当时占有印度的英国不免忧心缅甸可能造成的威胁。1875年,西部克伦尼邦被确认为主权国。

殖民时期

(1885年~1948年)

英国和缅甸间的紧张局势在1824年~1826年以及1852年两次的英缅战争中达到高峰。英国在这两次的战争中均获得胜利,最后攻占勃固城并将此地称为下缅甸。在英国人进入缅甸后,上缅甸的经济也显着好转。

1885年,英国发兵灭缅甸,并入大英帝国所下属的印度,成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份。中国清朝政府命驻英公使曾纪泽向英国抗议无效。

1886年,英国再度赢得第三次英缅战争,中国被迫与英国签订《中英缅甸条约》,规定中国承认英国对缅甸有支配权,但缅甸对中国仍照往例,每十年一贡。至于中缅边境未定界,应由两国会商勘定。此时英国将缅甸纳为印度的一省,并将政府设于仰光。

在英国的殖民统治时期,缅甸的交通和教育获得大幅改善。英国人致力开发水路,使得无数蒸气船得以航行于伊洛瓦底江。铁路和道路也获兴建和改善以弥补水路的不足。此时,大量的印度移民涌入导致劳工廉价,造成地方经济受到威胁。因此缅人开始产生对印度人的仇视,以致在1930年爆发反印度人的暴动。

1890年~1947年,掸邦、佤邦成为大英帝国的保护国。克钦邦、钦邦则为分开的行政区。

1894年,薛福成在伦敦与英国签订《中英滇缅商务条款》。

1936年,在英国统治下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的选举中,巴莫博士当选为英国控制下政府的首相。

1937年,英国创建一套独特的缅甸宪法,同意缅人自治。缅甸脱离英属印度,成为大英帝国的缅甸本部(英属缅甸)。

1942年5月,二战,日本占领缅甸,成立以巴莫为首的缅甸傀儡政府。在日本的支持下,反对英国殖民政府、渴望独立的昂山将军组织了缅甸独立义勇军。

1942年,昂山率军与日军一起参加了对英军及中国远征军的战斗,然后在日军支持下宣布缅甸从英国独立。

1943年,巴莫与昂山等人受邀访问日本,他们回国重组缅甸傀儡政府,昂山成为国防部长。

1944年,日军在战场节节败退,昂山开始支持美英的同盟国一方,并组织“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对抗日军。

1945年,全缅抗日胜利,战后的缅甸仍受英国控制。

民主化历程

1947年,众掸邦、克钦邦、钦邦及缅甸本部于掸邦境内彬龙(也译为班弄)小镇上,签署《彬龙协议》,协议之目的为:联合缅甸、掸邦、克钦邦、钦邦等,联合向英国争取独立。

1947年7月,昂山将军遇刺身亡,昂山的继承人德钦努继续领导独立运动。

1948年1月4日,缅甸脱离英国60多年的殖民统治,缅甸获得独立,苏瑞泰为首任缅甸总统。

1948年~1958年,以吴努为首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成为缅甸联邦的执政党。

1958年~1960年,吴奈温将军强迫吴努让其成立“看守政府”。

1960年~1962年,吴努的缅甸联邦党(由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廉洁派改名)在1960年缅甸大选获胜而执政。

Ⅶ 缅甸的古代史

缅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1044年形成统一国家后,经历了蒲甘、东坞和贡榜三个封建王朝。英国于1824-1885年间先后发动了3次侵缅战争并占领了缅甸,1886年英国将缅甸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1937年缅脱离英属印度,直接受英国总督统治。1942年日军占领缅甸。1945年全国总起义,缅甸光复。后英国重新控制缅甸。1947年10月英国被迫公布缅独立法案。1948年1月4日缅甸脱离英联邦宣布独立,建立缅甸联邦。1974年1月改称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88年9月23日改称“缅甸联邦”。 缅甸是着名的“佛教之国”,佛教传入缅甸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1000多年前,缅甸人就开始把佛经刻写在一种叫贝多罗树的叶子上,制成贝叶经。正如李商隐诗中提到“忆奉莲花座,兼闻贝叶经”。在缅甸5300多万人口中,80%以上信奉佛教。缅甸的每一个男人在一定时期内都必须削发为僧。否则,就会受到社会的蔑视。佛教徒崇尚建造浮屠,建庙必建塔,缅甸全国到处佛塔林立。因此,缅甸又被誉为“佛塔之国”。千姿百态、金碧辉煌的佛塔使缅甸成为旅游胜地。 缅甸
缅甸历史,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当时缅甸的伊洛瓦底江边的村庄已有人类居住。将缅甸划分成“上缅甸”和“下缅甸”是英国殖民统治后的人为划分。相传西元前200年骠人(Pyu)进入依洛瓦底江的上游地区,并掌控中国和印度之间的通商之路。两世纪之后孟族来到锡唐河(SittangRiver)流域,而在849年缅甸人接管骠河流域并建立蒲甘城(Pagan)。 蒲甘王朝(1044年-1287年) 蒲甘王朝是由阿努律陀国王(KingAnawrahta,1044年-1077年在位)于1044年建立,为缅甸第一个统一的帝国,以小乘佛教为国教。阿奴律陀国王相继征服掸族和孟族,也不断扩展领土。在阿朗西都国王(KingAlaungsithu,1111年-1167年)掌政时,小乘佛教逐渐成为主流,并在13世纪初期达到顶盛。当时建造的3000馀座寺庙尚有100座保存至今。1287年元朝统治者忽必烈率领元军大举入侵而结束了蒲甘王朝。此后,缅甸进入了掸族时期。 东吁王朝(1531年-1752年) 1531年缅人莽应体(Tabinshwehti,1531年-1550年)二度统一缅甸,成立东吁王朝而自称为王,并于1546年建立首都勃固城(Pegu)。之后莽应龙(Bayinnaung)即位,因多次与实力犟大的泰族阿瑜陀耶王国(大城王国)(Ayutthaya)交战而耗尽了资源,最后因勃固城于1599年被阿卡族占领而迁都阿瓦(Ava)。东吁王国最终在1752年没落。1753年,缅人雍籍牙(Alaungpaya)出现,赶走当时攻占阿瓦的孟族人,并建立大光城。 贡榜王朝(1752年-1885年) 1782年-1819年是波道国王(KingBodawpaya)主政的专制时期,因其多次企图入侵泰国的野心,使得当时占有印度的英国不免忧心缅甸可能造成的威胁。 殖民时期(1885年-1948年) 英国和缅甸间的紧张局势在1824年-1826年以及1852年两次的英缅战争中达到高峰。英国在这两次的战争中均获得胜利,最后攻占勃固城并将此地称为下缅甸。在英国人进入缅甸后,上缅甸的经济也显着好转。1886年,英国再度赢得第三次的英缅战争,此时英国将缅甸纳为印度的一省,并将政府设于仰光。 在英国的殖民统治时期,缅甸的交通和教育获得大幅改善。英国人致力开发水路,使得无数蒸气船得以航行于依洛瓦底江。铁路和道路也获兴建和改善以弥补水路的不足。此时,大量的印度移民涌入导致劳工廉价,造成地方经济受到威胁。因此缅人开始产生对印度人的仇视,以致在1930年爆发反印度人的暴动。 1936年,在英国统治下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的选举中,巴莫博士(Dr.BaMaw)当选为英国控制下政府的首相,1937年,英国创建一套独特的缅甸宪法,同意缅人可以控制自国内政。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在1942年5月占领缅甸,成立以巴莫为首的缅甸执行政府。在日本的支持下,反对英国殖民政府、渴望独立的昂山将军(Gen.AungSan)组织了缅甸独立义勇军,1942年他率军与日军一起参加了对英军的战斗,然后在日军支持下宣布缅甸从英国独立。1943年,巴莫与昂山等人受邀访问日本,他们回国重组缅甸政府,昂山成为国防部长。1944年,昂山开始支持美英的同盟国一方,并组织“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对抗日军。1945年日本投降后,宣布缅甸独立是有效的。战后的缅甸仍受英国控制,昂山则在1947年7月遇刺身亡。昂山的继承人德钦努(ThakinNu)继续领导独立运动,在英国议会1948年1月4日正式承认缅甸独立之后,于1948年初正式成立了缅甸联邦。

Ⅷ 宋代中国与蒲甘有什么文化交流

公元10至11世纪,对中缅两国来说,都是重要的转折时期。在中国,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统一了中原和东南沿海地区,政治中心南移。北方的陆上交通因受辽、金、西夏所阻,对外联系只好以海上交通为主。但同时,宋王朝也加强了从西南途经缅甸的陆海两路交通,从而与东南亚、南亚和西亚各国有了更多的经济文化交流。当时,缅甸国王阿奴律陀也把分裂割据的缅甸统一了起来,建立了以蒲甘(位于伊洛瓦底江中游左岸)为中心的蒲甘王朝。由于其北方的云南有段氏大理国相隔,蒲甘要与宋朝中央政权打交道,就必须通过大理,一旦受阻便不能自由往来。在这种情况下,海上交通对于两国来说就变得重要起来。公元1057年,阿奴律陀在攻占了下缅甸孟族的直通王国之后,控制了地处东西方海上要冲的直通和丹那沙林沿海地区,并开始与宋朝进行海上贸易。宋朝在东南沿海的海港城市设市舶司,鼓励海外贸易的发展。宋人赵彦卫所撰《云麓漫钞》中,就有福建市舶司与蒲甘国进行贸易的记载。曾任桂林通判(官名,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的周去非,在其《岭外代答》“注辇”条中说:“注辇国是西天南印度也,欲往其国当自故临(令印度奎隆)国易舟而行,或云蒲甘国亦可往”;又在“蒲甘”条中说:“蒲甘国自大理国五程至其国。”

宋代,大理国是以“白蛮”为主体所建立的封建领主政权,辖境相当今云南全境、四川西南部等地,分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其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冶铁技术均很发达,接近汉族水平,主要以马与内地进行贸易。其王曾被宋朝皇帝封为云南节度使、大理王。据缅甸《琉璃宫史》记载,缅王阿奴律陀执政(公元1044~1077年)不久,因闻知中国大理崇信佛教,并有一枚神圣的佛牙,便亲率其子江喜佗和四员大将至云南大理求取佛牙。他们在大理逗留了三个月之久,受到了大理王的隆重接待。虽未取得佛牙,却通过彼此的接触增进了了解和友谊,回国时,双方互赠礼品,大理王赠送阿奴律陀一尊碧玉佛像。回蒲甘后,缅王把佛像供奉在蒲甘王宫中,被认为是中缅两国有着共同信仰的象征,成为缅甸历代国王顶礼膜拜的圣物。在缅甸民间,关于缅王阿奴律陀亲赴“乾陀国”(指中国的云南大理)求取佛牙并受到大理国王隆重礼待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中国史书记载的蒲甘第一次正式遣使人宋,是阿奴律陀之子江喜佗时期(公元1084~1112年),即宋徽宗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当时的蒲甘王朝已经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国力日益强盛,国际地位也随之提高,所以来王朝在接待蒲甘来使时,应该采用什么样规格,尚书省是进行了认真研究的。最终,朝廷同意以大国之礼接待蒲甘使节。从《宋史·蒲甘传》的相关记载中可知,宋朝廷对当时缅甸的情况是十分了解的,对中缅关系也非常重视。学者们认为,蒲甘使节这次是取海路入宋的。

蒲甘第二次遣使人宋,是公元1136年缅王阿隆悉都时代。对此,中国典制文献《宋会要》(宋历朝官修《会要》的总称)以及龚鼎臣所撰《东原录》中都有记载。这一次,缅使是由陆路经大理国并与该国使者一起人宋的。

缅甸同云南大理的地方政权,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其与宋朝中央政权的交往,也大多是通过大理进行的。宋朝因西北产马区被辽、金、西夏所占,战马缺乏,于是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杨佐受命出使云南选购战马。大理产的“越赕聪”(赕:dǎn)是着名的良马,而蒲甘也产马。据《诸善志》“蒲甘”条载:“其国多马,不鞍而骑。”缅甸的马最早也是从大理传人的。因此,大理在贩马中,在宋王朝与蒲甘之间,起的是互通有无的媒介作用。除此之外,许多经典着作和药书也在两国间相互传播,对于各自的宗教哲学、医学和药学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蒲甘是缅甸的古都,既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又是古代的佛教圣地。至今,蒲甘还遗存着举世闻名的数千座佛塔,这些佛塔来历不同,形制各异,尤以阿难陀塔最为着名。.在阿难陀寺中。珍藏着1500幅壁画,不仅可与中国敦煌石窟的壁画相媲美(媲:pi),而且还有许多相似之处。

Ⅸ 来自大理的南诏后裔皮逻阁为何能统一缅甸

缅甸部落三巨头

纵贯全境的伊洛瓦底江将缅甸南部三角洲地区冲击成大片的沃野良田,也为中部的河谷平原带来充足的水利资源。大约2000年前,两支来自中国的部落先后沿着大江从云南迁徙到缅甸,其中一支在伊洛瓦底江河谷安家,另一个则在沿海地区扎下根来。

在河谷地区安家的骠族老家在青海、甘肃一带,是缅甸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居住者,尽管在他们之前,早就有热带地区的土着生活在伊江两岸,但骠族显然代表了更为先进的文明。他们在河谷地区开始了农业和畜牧业,并作为中间商,垄断了中国和印度之间南方丝绸之路上的贸易。

从魏晋到唐朝,中国的史籍上都记载过骠族的情况,比如唐朝诗人白居易就曾写下过新乐府《骠国乐》记录贞元十七年(801年)骠国乐舞到长安表演的场景:“玉螺—吹椎髻耸,铜鼓千击文身踊。珠缨炫转星宿摇,花?斗薮龙蛇动”,可见这种乐舞的主要乐器是螺号和铜鼓,舞者顶髻纹身,舞姿耸动跳踊,时而摇摆旋转。至公元8世纪,骠族在伊洛瓦底河谷平原上聚集成18个城邦,以卑缪为都城,建立了骠国。

2014年6月,现存的3个骠族城镇遗址被联合国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缅甸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古迹。

卑缪的骠族古城于2014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遗产。骠族是缅甸有文字记录的最早移民。

在沿海地区盘踞下来的孟族,是柬埔寨高棉人的近亲,他们擅长渔业和海上贸易,逐渐在缅甸东南沿海和泰国南部建立起了几个城邦,并将触角伸向泰国内陆,甚至到达老挝。孟族人从斯里兰卡引入了小乘佛教,并将其传播至中南半岛,被称为“东南亚的佛教信使”。孟族人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缅甸现在的文字就是在孟族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孟邦首府毛淡棉的佛寺。孟族是将小乘佛教传播到中南半岛的“信使”。

尽管骠族和孟族很早就进入缅甸并建立了城邦国家,但真正一统缅甸全境的却是另一支来自云南的族群。

缅族:从南诏到缅马

公元8世纪,以现今云南大理州巍山县为中心的彝族城邦——蒙舍诏——吞并了洱海周围的另外几个城邦,史称“统一六诏”,从而建立了南诏国。蒙舍诏的第四代君王皮逻阁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的帝王,他统一六诏后,将都城搬到了现在大理古城附近,凭借洱海周围的肥沃土地和苍山天险,使南诏迅速称雄于莽莽云贵高原。

南诏是一个尚武的国家,身处大唐与吐蕃两个强大王朝的夹缝中,时而联蕃据唐,时而弃蕃归唐,左支右绌,竟然也打下了不小的一片天地。

707年,吐蕃进犯南诏国境,唐朝派遣唐九征为讨击使,率兵与南诏军队并肩作战,击退吐蕃军队,拆除了吐蕃建在漾濞江上的铁索桥,切断了吐蕃与洱海地区的交通。唐九征在漾濞江边竖立了一根铁柱,用来表彰战功,并以之标记大唐与吐蕃的边界。这就是后人孙髯翁在昆明大观楼“天下第一长联”里写到的“唐标铁柱”典故。

而到了755年,中国北方发生“安史之乱”时,南诏又联合吐蕃军队进犯大唐后方的四川,攻城略地,抢夺人畜。据唐朝末年樊绰所着《蛮书》记载,南诏归化了西南地区众多蛮族部落,士兵身披虎皮,生食畜肉,阵中以大象猛兽开道,南征北伐,所向披靡。

832年,彪猛善战的南诏大军翻过横断山脉,一路杀进伊洛瓦底河谷,攻破骠族城池,灭掉了骠国,并掳走三千多人、带回大理做奴隶。

然而,进入公元9世纪后期,由于连年的征战,南诏国力渐衰,随后发生了王室内乱,权臣篡位。其后的几十年间,大理地区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最后于937年由白族人段思平建立了大理国,才算安定下来。

在南诏大军征讨骠国时,一部分军民留在了伊洛瓦底河谷。他们留下的目的起初是为了帮助南诏镇守大后方,并开拓新的屯田基地,以保障南诏征战的后援。但是,到了南诏王国逐渐衰落的时候,这些远离家乡的征人渐渐意识到“故国不堪回首”,归程遥遥无期。伊洛瓦底河谷为他们提供了广袤的牧场和良田,连年征战培养了他们的纪律性和团队精神,很快,他们就成了河谷地区的新主人,并逐步修建了城堡,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城邦。

从那时开始,他们渐渐摒弃了“南诏人”或“哀牢人”的称谓,而自称为“缅马”(Mranma),意思是“强大的骑士”。缅甸现在的国名——Myanmar——就是从这个称谓发源而来的,而这些留在伊洛瓦底河谷的南诏人从此变成了后来缅甸的主体民族——缅族。

缅族人先后在今天曼德勒省伊洛瓦底江和她最大支流钦敦江的汇合处建立了数个城邦,其中最早的一支是于849年建立的蒲甘国。

蒲甘古城现在已经成为缅甸最重要的旅游地,大约有2000多座佛塔和寺庙得以幸存。

南诏后裔首次统一缅甸

关于蒲甘王国的起源,现代学者的考古研究与缅甸古代皇家编年史的记录有很大的出入。缅甸人将蒲甘的历史向前推进了几个世纪,而由于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及考古学的佐证,很多皇家的记录大多来自后人编织的传奇故事。

缅甸和越南一样,为了摆脱中国的“阴影”,在神话故事中编造出一个自己的始祖,以示“正本清源”,表明自己的民族是现在国家版图上的世袭土着,与中国没有任何关系。在缅甸人的传说中,蒲甘的缔造者是太阳神之子与神龙之女结合而生,长大成为一个巨人,百步穿杨的神箭手,长寿110岁,等等。而现代科学研究和邻国文字记载的历史,则会得出另一种结论。

不管怎么说,在蒲甘建国的年代,蒲甘只是伊洛瓦底河谷地区众多的城邦小国之一。附近骠族的城邦仍旧苟延残喘,南方孟族的城邦也渐成气候,更多的民族部落翻山越岭而来,栖息在高原与河谷之间。直到蒲甘国成立了将近200年后,1044年,一位缅甸人民心目中的伟大英雄——阿奴律陀,登上了国王的宝座。

阿奴律陀从兄长手中夺下王位,在随后的30年里,他骑着战象,亲自率兵东征西战,逐个兼并了河谷地区的其他城邦,统治了整个伊洛瓦底河谷。然后,他的军队继续四面出击,向北一直打进云南,与大理国划地为界;向南消灭了孟族城邦,占据了沿海港口,扼住了通往马六甲海峡的海上贸易通道;向西南杀进阿拉干王国(现缅甸若开邦)的领地,令阿拉干国王纳贡称臣;向东南占领了德林达依海岸,击退了高棉帝国的扩张大军。

蒲甘王国控制的地盘基本上覆盖了今天缅甸领土的面积,阿奴律陀成为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了全境的国王。这位“缅始皇”随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很快将蒲甘发展壮大成为在东南亚与高棉比肩的强大帝国。

Ⅹ 什么是蒲甘碑铭文化

蒲甘 (pugam) 是缅甸的一座历史名城。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缅甸佛教文化的灿烂辉煌,而且可以看到象征中缅“胞波”友谊的蒲甘凉亭。

蒲甘位于缅甸中部,伊洛瓦底江中游左岸,曼德勒西南150多公里处. 这里曾是古代缅甸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蒲甘(十一世纪至十三世纪)的首都。这里最初是由19个村落汇集成的小镇,古称“阿利摩陀那补罗”。公元849年,频耶王在蒲甘筑城,建城门12座,并挖护城河相围。1044年。阿如律陀王在这里创建了缅甸历史上第一个包括缅、掸、孟等民族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即蒲甘王朝。从此,蒲甘开始成为历代蒲甘王朝的京都。当时,阿奴律陀王笃信佛教,他在征服缅南部直通王国时曾获32部《三藏》经、300名高僧和技艺高超的工匠多人。于是他开始在蒲甘大造佛塔,蒲甘亦遂之成为缅甸文化、宗教的圣地之一。 漫步在约25平方公里面积的古城蒲甘,处处可见大、小不一的佛塔矗立在街头巷尾。真可谓:“出门见佛塔,步步遇菩萨”。据统计,自公元11世纪到13世纪,蒲甘先后建造的佛塔就达万余座,故蒲甘也被称为“万塔之城”。数百年来,虽历经战火兵灾和1975年的大地震,蒲甘仍存有佛塔千余座。在现存的100多座着名的佛塔中,有的洁白素雅、朴素大方,有的金光闪闪、雍荣华贵。塔内的佛像或坐、或立,或躺、或卧,千姿百态,形象各异;他们有的顶天立地、高约数丈,有的精巧纤纤、高不盈余;这些佛像表情逼真细腻,惟妙惟肖。这些佛塔内的浮雕壁画,更是技艺精湛,独具匠心。因此,蒲甘又被誉为“宗教艺术荟萃”、“东方佛教艺术的宝库”。

==============================================================================================================

缅甸历史古城、佛教文化遗址、着名旅游胜地蒲甘(Bugam),位于缅甸中部,伊洛瓦底江中游东岸,东北距曼德勒150多公里。蒲甘是缅甸最早的统一王朝蒲甘王朝(1044~1287)的首都,是缅甸最重要和最大的佛教圣地,有“四百万宝塔之城”、“万塔之乡”的美誉。

蒲甘地区面积约四十二平方公里,可分为旧蒲甘、新蒲甘和娘乌三部分,旧蒲甘是中心,是佛教遗址所在地,蒲甘地区的大部分精华就集中在这里;从旧蒲甘往南3公里为新蒲甘,集中了居民居住点和商业点,是一个整齐的新城镇;而从旧蒲甘往东北行约4公里便到了另一个小镇娘乌。三个部分之外是大片的荒野。

蒲甘最初是由20个村落汇集成的小镇,古称“阿利摩陀那补罗”。849年建城,拥有12座宏伟的城门,并有护城河环绕。1044年,阿奴律陀国王在这里创建了缅甸历史上第一个包括缅、掸、孟等民族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即蒲甘王朝。蒲甘从此成为蒲甘王朝历代君王的都城,前后长达240年之久。

阿奴律陀国王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加之在统兵征服直通王国时,获取30多部宝贵的《三藏经》,俘降300名博才的高僧和大批技艺精湛的各类工匠,便在蒲甘大兴土木,营建大量佛塔、佛寺。据说在前后200多年间建造1.3万多座佛塔,也有的说在蒲甘方圆数十公里范围内建了444万余座,使蒲甘享有“四百万宝塔之城”的称号。总之,佛塔的数量超过城市居民的人数,建筑精巧、风格各异的佛塔遍布城内城外,一片片,一簇簇,举目便是,密如蛛网。有的高耸于闹市区,有的座落在郊外的山麓岭坡上,有的排列在伊洛瓦底河岸,有的洁白素雅,有的金光闪闪。塔内的佛像或坐、或立、或卧、姿态万千;有的高约半米,有的顶天立地,大小高矮各不同;塔内壁画,精雕细刻,技艺高超,独具匠心,巧夺天工。蒲甘王朝的建塔规模之宏伟,堪称缅甸建塔历史上的顶峰,建塔艺术几乎集缅甸建筑艺术之大成,使蒲甘城成为当时缅甸文化、宗教的中心,迄今依然保持着缅甸宗教圣地的地位。

1961年1月8日,中国总理周恩来曾率中国友好代表团访问过这里,并为保护蒲甘的文物捐了款。访问后,缅甸人民为纪念中缅友好和周恩来总理访问蒲甘,便用周总理的捐款在着名的瑞喜宫佛塔东门外修建了一座蒲甘凉亭。在凉亭正面用缅文镌刻了“人民群众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所捐之款做的善事”。今天,蒲甘凉亭已成为中缅友谊的象征。陈毅副总理访问蒲甘时,也曾赋诗曰:“蒲甘圣地欣同游,佛塔百万四野稠”。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277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620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735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190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248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902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854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540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875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