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和尚多少人
① 中缅边境往事①︱澜沧山区里的富商和尚
文 / 陈楚汉 郑子宁 杜修琪 图 / 小山
一个经商的和尚,一个征税的传教士,一个久远的弥赛亚传说,一个中缅边界的宗教政权,以及一个延续近百年、富庶强悍的土司家族,然后被一个隐姓埋名十余年的语言学天才逐一击破的故事。
和尚
1782年,干隆四十七年,云南大理,鸡足山。
一个身穿黄袍的和尚正在往南走。沿着澜沧江及其周边的银矿,他在云南和缅甸的山区传播自己“改良”过的大乘教。
鸡足山位于滇西北,因为从高空俯瞰形似鸡的一足三爪而得名。除了鸡足,这座山更有名之处在于,自南宋后它便是一座佛教名山。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在此交汇,大批名僧聚集于此,信徒无数。到干隆年间,鸡足山大乘教已经发展成为跨越云南、贵州、湖南、四川、江西、江苏及运河沿线的巨大网络。
鸡足山地形图
不断蔓延的鸡足山大乘教让朝廷感到了威胁。干隆十一年(1746),云贵总督破获鸡足山大乘教案,拘捕1500名大乘教和尚,其余僧侣被迫流亡,从小在鸡足山长大的杨德渊就是其中之一。
相比于传统佛教,杨德渊传播的鸡足山大乘教把儒、释、道“三教合一”,最典型的特点是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并以转世佛王的方式传承统治。
依靠结交上层头人和救治底层穷人,杨德渊的传教事业在拉祜族聚集的澜沧山区飞速发展,拉祜人把他称为“阿巴姑”(神仙)。勐允土司的一位头人不仅请杨来传教,还要求村民必须皈依,否则不许在管辖地居住。由于杨德渊对澜沧人心理的巨大影响,他被尊为“改心和尚”,澜沧江西岸的大片地区以上改心、下改心命名。他招收弟子三百多人,其中最着名、被认为继承了他的衣钵的,是一个汉族移民之子、俗名张辅国的武术教练。他有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
铜金。
传统上,澜沧山区是拉祜族的聚居区。拉祜族是当地人口最多的民族,此外还有汉族、佤族、哈尼族、彝族、傣族等十几种民族,而绝大多数拉祜族都生活在澜沧江以西。他们的故乡在澜沧江东岸,清朝的压榨迫使他们举族西迁。
根据《拉祜族简史》,拉祜族有“重自由,轻迁徙”的民族性格:“在遭到严重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情况下,往往举族大迁徙。”不同于文明程度较高的傣族、白族, 历史 上,拉祜族极少建立政权,极频繁地迁徙移民。他们的民族传说《牡帕密帕》中这样唱道:
有三条狗尾巴毛那么多的拉祜从东路迁徙
有三碗苏子籽种那么多的拉祜从西路迁徙
当他们渡过纳古够河之后
河水三天三夜浑浊不清
直到18世纪,拉祜人都按原始的血缘聚居,没有官员,也没有衙门。他们宁可倒退回森林,重新过刀耕火种、采集狩猎的生活,也不愿接受政府的统治。耶鲁大学政治学和人类学教授詹姆斯·斯科特(James Scott)说,拉祜人是典型的“无政权民族”。
但铜金及其传播的佛教迅速改变了这一点。1790年,杨德渊在澜沧南栅村修建中心佛寺,杨死后,铜金继承了南栅佛寺的控制权。他们请来内地能工巧匠建起了有拉祜特点的佛房,在澜沧、双江建造中心佛房50多个,村寨佛房500多个。他们把佛教和拉祜族原始信仰相结合,杨德渊被称作“佛祖帕”,与拉祜族崇拜的天神厄沙齐名。同时,把农耕文化植入佛教中,每年三次的佛教节日,佛王都会传授农业生产知识。就连教义也本土化,不再是清静无为、寄托来世,而是在佛祖的领导下抵抗清朝和土司的奴役剥削。
1796年,嘉庆登基。威远一带发生饥荒,拉祜族起义,反抗清朝暴政。起义军借助铜金的宗教影响,利用村寨佛房进行军事动员。
1799年,铜金已成为澜沧江西岸山区公认的“佛王”。年底,拉祜族再度起义,铜金举行了佛教盛典仪式,组织起了一支五万余人的起义队伍。
此时,在澜沧江边,铜金建立的坝卡堡垒控制了澜沧江渡口和周围的山谷,由三层木栅和深壕沟围护,号称统领千户居民、上万人口,坝卡堡垒内有数百间草房围绕着中心佛房,周围的五十多个村寨都能听从其指挥调动。在嘉庆五年(1800)的一次动乱中,铜金和尚从佤山调来了由头人李小老率领的约六百人的战士,他们全是铜金、铜登的信徒(马健雄,2018)。从此,澜沧和拉祜人在清朝统治者眼里成为“三反之地,九反之民”,蜂起的起义让清廷头痛不已。
1800年,因为镇压不力,清廷把原云贵总督撤职查办,任命书麟为新总督,采取堵、剿、抚并用的镇压政策。起义军首领被杀,部分队伍转入山区,铜金及其信徒投降。
澜沧江西岸山区森林茂密,夏季“瘴气”横行。据记载:瘴气乃河上的红色气体,汉人粘之即死,当地人却免疫。所以,清军获胜后也无法在当地驻军,为了继续平叛、维持稳定,在嘉庆的同意下,书麟向铜金许诺:只要他三年内清除其他起义军势力,就正式委任他为地方官。
铜金高效且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他先帮官府捕获了率领山民和失业矿工到盐井抢劫的头人;又解决了蛮糯的危机。身为汉人和宗教领袖,铜金对清廷堵、剿、抚并用的镇压手段非常熟悉,因此他一直请求官府允许他还俗,颁发官印、授予官职,云南地方官员也支持他的这一请求。
与此同时,铜金也未停止扩张自己的宗教势力。1810年,澜沧江西岸已经形成多个宗教中心,包括蛮糯、坝卡、南栅、邦奈、南兴、黄草岭(需要地图)等等。在拉祜、傣族等少数民族中,他享有崇高的威望。
嘉庆五年三月十九日
此等汉僧人数众多,不独勐勐为然。其附近之孟连、车里、六困、勐班等处,遍地皆是,毋论倮黑、摆夷、蒲蛮等类,无不奉为神明,牢不可破。
——总督书麟奏折,嘉庆五年
唯一的问题是,铜金统领的大片领地名义上属于清朝正式册封的孟连宣抚司,保守的嘉庆并不愿意改变既定的边疆政策。他拒绝了云南地方官员授予铜金官职的请求,铜金被“彻底招安”的希望落空,书麟利用他瓦解起义军的计划也流产,起义又一次风起云涌。
1812年,铜金被清军“凌迟枭示”。
盐商
威远江,澜沧江的一条支流,清朝时的威远州,如今是云南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市区内,一座远超这座城市体量的“威远江国际大酒店”在夜间灯火辉煌,如同城堡般显眼。我们抵达的这天正是大雨,一路上山体滑坡的痕迹随处可见,215国道上不断出现落石、路面破碎和警告标志。
215国道几乎是沿着威远江而建。在艰难漫长的路途上,威远江如影随形,寸步不离,山上赤色的泥土被雨水冲刷入江,江水凶猛而混浊。当地人告诉我们,这条江晴天清澈,雨天混浊。
穿城而过的威远江
赭红色的威远江水
但威远江重要的 历史 地位并非来源于激烈的江水,而是一种生存必需物资:盐。在威远江河谷中分布着九个盐井,早至唐朝就开发利用。景谷古称“勐卧”,在傣语中,勐是地方,卧则是盐井。
一路上我们路过的抱母村、按板镇、香盐村——两百多年前,这些村镇全都是盐井,名为案板井、抱母井、恩耕井、茂篾井、香盐井等等。其中,恩耕井直到1930年还能煎制上乘食盐,历时1200多年,有的盐井直到今天还在运作。
当铜金得到总督书麟许诺的三年之约后,他沿着威远江的河谷走到盐井,结识了威远的盐井税官,敏锐的他发现了自己崛起的新资本:每年700万斤的私盐生意。
对于威远的盐井,官方每年的定额只有200多万斤,而威远的产量能达到900万斤。多出的盐如何运输销售,成了一门巨大的生意,铜金很快察觉并加入这门生意,成为矿工、盐商的保护者和中间人。
更关键的是,拉祜族聚居的澜沧不产盐。因此,盐在拉祜人的生活中意义极其重大。多数盐都是商人从威远驮来卖,价格昂贵,堪比白银。在澜沧的许多地方,盐可以作为货币流通:火柴盒大小的盐,中间开一小口,用绳子一串串穿起来,如同铜板。一块盐可以换10-12把青菜,农民帮工一天的工钱最多也就买一块。普通山民要想吃盐,只能在吃饭时用舌头舔一舔,或者用线拴起盐来放在锅里快速涮一涮。除了食用,盐还是冶炼的重要材料。
解放后,澜沧第一届各族代表会议上代表们就提出:“有的群众长年累月吃不到盐,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要是能在一个适中的地点设立盐公司,解决群众的食盐问题就是最大的恩德了。”
威远江的盐是如此珍贵,澜沧江以西的边境山区,包括上缅甸所需食盐都来源于威远江,以至于成为澜沧江以西各土司在政治上依附明、清王朝的重要原因。缺盐问题直到新中国建立后,才得以解决,对于200年前的人来说,每年多出的700万斤盐有多宝贵,可想而知。
从1800年接受招安,到1812年被凌迟示众,这12年间,铜金所主持的,便是一门牵涉到几十万人、关乎平民生存和边境归属的重大生意,它的核心是银、盐、粮。
根据学者马健雄的研究,这一交易链的运作方式复杂:1、将卤水煮干熬盐需要消耗大量柴薪,因此山民在山上砍柴,送到盐井换盐;2、山民把盐背到江外市场或者矿山盐店出售得钱;3、再拿钱去平地买稻谷。“产粮坝区、威远江流域的盐井区和深山中的矿区之间形成了一个物资供应体系。”其中任意一个物资供应的迟滞、中断,都可能导致整个交易链断裂。铜金和尚与威远厅的盐井课长分工合作,成为私盐运销的合伙人。盐井官员向铜金供应盐,铜金再供应到各银厂和山区村寨。
然而,清缅战争的爆发和嘉庆即位打断了这一交易链。严苛的嘉庆发现云南各地因战争累积的财政亏空惊人,下令严查,清理旧账。各级官员为了交差,强迫民众多买盐,利用盐税弥补财政赤字。结果,威远州原先多出的盐现在禁止出卖,银矿矿工和山区民众无盐可用。
明朝后期,中缅边界建立起许多银厂,数十万人在这些银矿工作、贸易,他们的生活用盐全部来源于上述几个盐井。到了嘉庆时期,银矿逐渐枯竭,嘉庆清账更是导致这数十万人生计无着,一部分失业者便逐渐聚集在铜金身边。
“三年之约”的后一年,1804年,铜金完全控制了募乃银厂,原合法的管辖者孟连土司再也收不到募乃厂的银税。铜金的统治势力还在扩张,他管辖人口多达三万,治下政权如此稳定,以至云贵总督请求嘉庆皇帝授予铜金更高级别的正式官职。支持铜金则意味着削弱孟连土司,也就是改变传统的土司制度,保守的嘉庆皇帝指示地方官员,可以给铜金颁发官服、顶戴、官印、银牌和奖金,也可以让他改名还俗,但就是不能授职。因此,铜金依然是孟连土司下的一名土官,所征税款也必须交由土司上缴。
衰弱的孟连宣抚司无力阻止铜金对土司领地的迅速蚕食,双方矛盾愈演愈烈。嘉庆八年,云南地方官员试图调解两者矛盾,商议在中立方景谷永平镇谈判。铜金看到被册封朝廷正式官员的机会,欣然应允,从澜沧江西启程,准备渡江。时值盛夏季节,澜沧江洪水爆发,铜金和随行人员艰难跋涉,离开了地势高、气候凉爽的澜沧,赶到湿热难耐的澜沧江岸。高涨的江水和瘴气使得铜金等待了近一个月,才得以渡江赶赴永平。
铜金当年过河的渡口
在永平等候多时的官员对铜金印象很好,他们记录铜金“言语动作,俱报恭顺”。铜金告诉官员,并非是他有意悖逆孟连土司,实在是土司对拉祜人压榨太甚,拉祜人主动投奔铜金,并推举他代表拉祜人和孟连交涉。
相比铜金的恭顺,刚成年的第21代孟连宣抚刀派功屡请不至,让云南地方官员大失所望。他们不知道的是,此时刀派功正在奔赴缅甸,以割地为条件企图借兵镇压铜金。涉世未深的刀派洪未能看出对方的诡计,夜里,“土匪”偷偷潜入刀派功的住处,杀死了他,还窃走由朝廷颁发、象征宣抚司至高权力的大印。刀派功的密谋惨淡收场,孟连宣抚司的处境更为不利。
永平的迁糯佛寺,已有300多年 历史
据此,云南地方官员上奏,请求嘉庆皇帝册封铜金官职。然而,嘉庆皇帝一再否决,他坚持认为无论铜金如何竭力为朝廷办事,始终“只可加赏,不可授职,此人终不可信用,后必为蛇足之患”。在上谕中,他说:“孟连与铜金势不两立,将来必有事故。”他天然地站到了孟连的一边。
感到不被信任的铜金,继续蚕食孟连土司的地盘,至嘉庆十年(1805)前后,澜沧江以西的山区已是铜金南栅佛房的控制范围,他建立了一套由他本人即南栅佛王——区域性的五佛爷和佛房——村寨佛房组成的三级佛王体制,被称为“五佛五经”体系。这一“佛王”政教体系被他的后代继承并稳定下来,持续到光绪十四年(1888)。
铜金死后,起义的火焰并没有就此熄灭,他的儿子和同门继承了他的统治权威,抵抗坚持了五代人之久。其中,占据西盟阿佤山的三佛祖,是新的拉祜“佛王”,他是铜金的同门师侄。三佛祖的影响极其深远,他的举措之一是把犁、锄、刀、斧和牛耕稻作的生产技术引入,同时种植鸦片,极大提升了阿佤山的生产力。
1888年,三佛祖逝世。死前,他留下遗言,指示拉祜人:“燃烧蜂蜡蜡烛和香棒,这样有一天拉祜人可能很快就会从上帝那里得到启示。”
在拉祜族的传说中,古代拉祜的先民分为兄妹两系,因分配猎物发生误会而分离。妹妹支系往南方走,哥哥支系在后追赶,追到勐缅时妹妹捎来口信:“我们是比底衣梭雅(同胞骨肉),虽然暂时分离了,但将来我们要骑着白马,驮着经书回来看你们。”
后来外国传教士搜集的版本更富深意:
[W]hen the time is fulfilled, God will search for us and will enter our homes.
时机成熟,神就会寻找我们,进入我们的家。
There is a sign and when it appears, we will know that God is coming.
有一个征兆,当它出现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神要来了:
The sign is that white people on white horses will bring us the Scripture of God.
骑在白马上的白人给我们带来神的圣经
在镇压铜金及其追随者的战役中战功卓着的武将被分封土司,其中拉祜族石姓家族功劳尤高。石家三兄弟都被授予职位,成为拉祜族第一代土司,直接行政管理澜沧。拉祜时代结束。
校对:丁晓
② 缅甸的僧人聚会是什么样的场面,为什么会有这些习俗
一直以来,东南亚旅游都是我们国内非常热门的旅游路线。
从早期“出国游”兴起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都有能力走出国门,去到海外旅游,东南亚旅游依旧是一个很大的热点。
东南亚地区很多国家都是我们的周边邻国,以极高的性价比、丰富多彩的异域风情、华侨文化吸引了大量中国游客。毋庸置疑,中国是东南亚旅游最大的客源国。
缅甸,便是其中之一。
③ 缅甸帅和尚撞脸演员赵文卓,这个和尚究竟有多帅
缅甸的网友曝光“最帅和尚”,这位帅和尚名为Paing Takhon,他是一名模特,还是一个富二代。一米八八的个头,八块腹肌,撞脸许多亚洲帅哥,像是崔始源、木村拓哉,尤其是出家的帅气样子一点都不比《青蛇》当中的法海扮演者赵文卓逊色。缅甸是一个信仰佛教的国家,每个男子都要出家一次,但对于出家的时间没有限制。Paing Takhon出家的照片走红网络,许多网友纷纷说,看到自己也想出家了。
Paing Takhon出家,身空袈裟的照片在网上被网友疯传,他帅气的模样惊艳了众网友,并且有些网友说“最帅和尚”这个称号可以跟《青蛇》里面法海的扮演者赵文卓有的一拼。在缅甸是一个非常信仰佛教的国家,在这个国家的男子一生都要出一次家,女生选拔伴侣时都比较在意男方是否出过家,如果没有出家是不可以结婚的。在缅甸对于出家没有时间和次数的限制,可以从从五六岁就开始出家,也可以成年之后再出家。因此在缅甸是非常平常的一件事情。
④ 缅甸穷么
缅甸比较穷。
数据显示,2019年前5个月,中国一共有26万游客到缅甸游玩。对于中国人来说,缅甸的第一印象就是贫困。但在80多年前,缅甸在亚洲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富裕国家。最大的悲剧不是缅甸从富裕倒退到贫困,而是这一切几乎是缅甸人自己一手造成的。
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缅甸的人均GDP就已经很高了,达到了七百多美元,当时在世界也是算很高的了,甚至已经接近现在的水平了!
缅甸的农业为国民经济基础,可耕地面积约1800万公顷,尚有400多万公顷的空闲地待开发,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四成左右,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花生、芝麻、棉花、豆类、甘蔗、油棕、烟草和黄麻等。
缅甸商务部数据显示,2015/2016财年缅甸出口大米150万吨,农产品出口总额为25亿美元。2017/2018财年前十个月(2017年4月至2018年1月),缅甸出口大米282万吨,出口额达8.76亿美元。缅甸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缅森林覆盖率为45%。
缅甸是宗教意识很浓的国家。在缅甸的街头巷尾,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身披袈纱、手持黑伞的僧侣,全国僧侣有10几万,仅仰光、曼德勒的和尚就有2万多人,平均300人中便有一个是和尚,佛教徒中每个男子到了一定的年龄都必须出家当一次和尚。
社会上才承认其成人,还俗以后才能够享有结婚的权力,出家的年龄一般在10岁上下,出家时间,在以前最短为一年,已缩短为7天。也可以几个月,几年,甚至终生为僧。出家手续十分简便。因此,在缅甸有出家容易,还俗也容易的说法。
⑤ 世界最信佛是什么国家
应该是印度
“佛教在印度起源,在世界范围内有三条传播路线,北传佛教:经中国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 ,南传佛教:经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 ,藏传佛教:经西藏到蒙古、西伯利亚等地区。
⑥ 为什么缅甸男人都要当和尚
缅甸的男人虽然生活悠闲,但他们一生必须出家一次,出家次数不限,时间可长可短,有的终身当和尚,更多的则是几年、几个月甚至一两个星期。一般男孩到了5- 15岁左右,家长就要准备出家仪式,这对每个家庭都非常重要。
在缅甸,无论是集镇还是山野村落到处都能看到穿着僧服的小和尚,年龄大一点的十多岁,小的只有五六岁。经向当地人了解,在缅甸所有男人一生中都要有出家当和尚的经历,出家的时间可以自由选择,短则三个月、半年,长则若干年甚至一生,也可以一生中若干次出家,总之出家和还俗是自由的选择,但是男人却几乎没有选择一辈子不出家一次的权利,如果一生中没有出家的经历,那就会被人瞧不起,在社会上没有地位! 缅甸的僧侣着装色彩是紫红色,尼姑的着装是粉红色,小沙弥则是纯白色,在热带的金色佛寺背景下分外耀眼。他们通常每天很早起床做晨课,念经文,用简单的早餐,然后洗涤打扫,到中午11时左右,他们用一天中最后一顿饭。这就是“过午不食”。因此,出家虽然不用像普通人一样工作,而是靠接受供养生活,但对于正在长身体的青壮年来说,下午和晚上都不吃东西还是一个相当严峻的考验。 家长们将十岁左右的小男孩扛在肩膀上,敲锣打鼓地送他去修行。在缅甸,对于贫寒的家庭来说,孩子去当和尚,意味着他将能吃饱穿暖。就算出家,缅甸男女也是不平等的。因为男人出家当和尚可以还俗,还俗后可以酒照喝,肉照吃,媳妇照娶,而女人一旦出家当了尼姑,则终生不能还俗,必须伺候佛祖一辈子。
⑦ 缅甸社会民众分等级,为何和尚被称为一等公民呢
原因在于缅甸是一个非常信奉佛教的国家,几乎全国百姓都信奉佛教,所以连带着和尚的社会地位也非常高。在缅甸国内公民共被分为四个等级,其中和尚为第一等,接下来依次为男人、女人,最末等的则是人妖。佛教自公元前三世纪就传入缅甸境内,之后便在这个国家“扎根发芽”,如此已然成为缅甸民众最为普遍的信仰。在缅甸5200多万人口中有将近80%的人信奉佛教,算得上是“全民信佛”。
受佛教的影响,缅甸人民十分乐善好施,像公交站、公园等一些公共场所都有民众自发放置的清水供路人饮用。有些缅甸人生前省吃俭用,但是临死前却大方地将自己的全部储蓄拿来修建佛塔。由此可见,缅甸人对佛教真的非常信仰。
⑧ 缅甸人是信什么教的。。。又有什么风俗习惯。。
缅甸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缅甸人信仰的宗教主要有:佛教、原始拜物教和神灵崇拜、伊斯兰教、印度教和基督教。影响最为广泛并为绝大多数缅甸人信仰的宗教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
缅甸有约六千万的国民,68%为缅族。主要的少数民族为掸族(9%)、克伦族(7%)、若开族(3.5%)、华人(2.5%)、孟族(2%)、克钦族(1.5%)、克耶族(0.75%)以及其他原住民民族(4.5%),此外还有印度人和孟加拉人移民(1.25%)。但是缅甸官方目前并不承认缅甸华人(果敢华人除外)、印度人、孟加拉人和罗兴亚人(来自孟加拉国的一个混血族群)为法定少数民族。
缅甸人有喝早茶的习惯。人们在茶馆里喝奶茶,吃肉包子、油条及油饼,还喜欢喝鱼片汤、鸭肉粥等。
缅甸人在饮食方面较为节俭。常以鱼虾酱、辣椒、煮豆、酸菜叶汤佐饭。缅甸菜肴讲究油、辣、香、鲜、酸、咸。烹调方法多以炸、烤、炒、凉拌为主。炸烤食物易于保存,凉拌不需加热,又能祛暑。缅甸濒海多河,鱼虾丰富,易捕捞。在缅甸以鱼虾为原料制作的食品尤多。缅甸人喜欢将竹笋腌成酸笋,和其他蔬菜、肉类混炒,味道很鲜美。
缅甸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国度,绝大多数人笃信佛教。佛塔和佛寺比比皆是,到处可见。缅甸人一有闲暇,便去拜佛听经,朝拜佛塔,祈求平安。但无论是进佛寺,见法师,或是进入塔院,有一条严格的禁忌,那就是必须脱鞋,连袜子也不能穿。因为缅甸人认为鞋是最肮脏最龌龊的物品。他们经常把那些最卑鄙最下贱之人比作是“挨鞋打之物”。在缅甸,如果有人被鞋打了,则认为是最不能令人忍受的耻辱。在缅甸人的心目中,佛塔和佛寺是最神圣的地方,僧侣则是佛祖的代表,绝不能穿最肮脏的鞋去拜佛、拜塔和见僧。否则,会极大地伤害缅甸人的感情。
缅甸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牛是广大农民进行农业耕作的主要依靠。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牛总是和农民们一起在土地上耕耘。自古以来,缅甸农民与牛相依为命,把牛视为“忠诚的朋友”、“最大的恩人”。正因为如此,很多缅甸人,尤其是缅甸农民忌吃牛肉,认为吃牛肉是一种“忘恩负义”的背叛行为”。所以,当你宴请缅甸朋友时,千万要问明客人是否忌吃牛肉,否则会是一种十分不礼貌的行为。
缅甸人的丧葬方式有棺葬、土葬、火葬、天葬等,各民族的习俗不完全一样,其中以缅族人的丧俗较有代表性。缅族人因信奉佛教,所以他们不以死亡为悲哀。人死后,家人要替死者净身更衣,然后安放在木架或席上,下放一个盛满清水的新沙锅。出殡时,先将沙锅在门口打碎,然后把尸体连同木架或席子一同送往附近的寺庙火化。火化完,有的把骨灰放在寺庙里,有的则加以埋葬。在此期间,丧家要备烟茶、槟榔招待吊唁者。
缅甸是宗教意识很浓的国家。在缅甸的街头巷尾,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身披袈纱、手持黑伞的僧侣,全国僧侣有10几万,仅仰光、曼德勒的和尚就有2万多人,平均300人中便有一个是和尚,佛教徒中每个男子到了一定的年龄都必须出家当一次和尚,社会上才承认其成人,还俗以后才能够享有结婚的权力,出家的年龄一般在10岁上下,出家时间,在以前最短为一年,现在已缩短为7夭。也可以几个月,几年,甚至终生为僧。出家手续十分简便。因此,在缅甸有出家容易,还俗也容易的说法。
⑨ 给缅甸马哈伽纳扬僧院的僧人供奉的肉,他们会吃吗
缅甸的僧人是可以吃肉的,所以说有人给缅甸的僧人供奉的肉,缅甸僧人是会吃的,马哈伽纳扬僧院 是缅甸最大的一所分院,在这里生活的僧人就像是一所大学,这里面的人数达到了2000人,很多游客到这里来观看僧人一起吃饭的画面,很多看过的人表示非常的震撼,这里的僧人每天只吃两顿饭,第1顿饭在凌晨的4:00,第2顿饭在上午的10:00,所以说很多游客会在10点的时候来到这所僧院观看僧人用餐。
所以说有人给僧院的人供奉肉食,并不是对僧人不尊重,而是当地的风俗习惯就是这样的,可能对于其他国家的当然没有办法接受,但是当地人心安理得吃肉。
⑩ 为什么缅甸的男人都要做和尚
因为缅甸是着名的佛教国家,和尚在缅甸具有很高的地位。
缅甸是宗教国家,几乎是全民信仰佛教。佛教僧人是具有很高地位的,是受到全社会景仰的。缅甸本身是重男轻女,在缅甸和尚身份是一等公民,男人是二等,其次是女人,尼姑,最后是人妖。缅甸全国僧侣的数量有四十多万,在街上随处可见穿着橘红色袈裟、手持黑伞的僧侣。
一般男孩子在5-10岁左右,家人就会准备让男孩子出家的仪式,并且算是家庭比较重要的一件大事,就像重要节日一样隆重,事关信仰,马虎不得。孩子剃度以后,一般在寺庙里当一周、一个月或几个月小沙弥后就可以还俗。还有的从此皈依佛门,成为佛家弟子。相比于男孩子,缅甸的女孩子如果出家成尼姑,就要终身为尼,不得还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