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缅甸资讯 » 缅甸哪里有收购茶叶的

缅甸哪里有收购茶叶的

发布时间: 2023-08-30 18:18:34

⑴ 勐海茶厂的大事记

勐海是云南西南的一个县,这里原先是车里宣慰司(土司中级别较高的)的领地,这里有成片的古茶林。由于缺少文献的佐证,这些茶林的种植者和种植年代有些模糊。
●1910年,清政府帮助车里土司平定了勐海土司和勐遮土司之间的内讧,同年,汉族商人张堂阶在勐海开设了勐海历史上的第一个茶庄。当时,勐年产茶叶不足两千担(每担相当于50千克),全部运往思茅加工。1923年以后,由于经缅甸、印度进入西藏的茶路的发现,很多人到勐海设立茶庄,压制茶叶后直接出境。
●1939年初,刚成立的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决定派遣范和钧、张石城两先生赴勐海(当时叫佛海)调查茶叶产销情形,并筹建年产5000箱机制茶的实验茶厂。
4月,由云南省财政厅投资的“云南思普区茶叶实验场南糯山(当时南糯山归车里县管理)制茶厂”成立。
1939年4月1日,范和钧、张石城由昆明出发,经大理、保山、腊戌、仰光、景栋等地,最终于1939年5月26日到达佛海。
8月1日,南峤(在今勐海县勐遮)农场场长李升(字茂堂)率本公司技工25名赴佛海工作,月底到达。同月,招收9名本地学生进入进厂。
9月下旬,制茶十八日,计制成白茶一种,红茶三种,绿茶二种,砖茶二种,藏销紧茶一种,老青茶三种,合计得一千一百七十斤。
1939年10月14日,范和钧离开佛海,茶厂由张石城代为管理。
●1940年1月1日,“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佛海实验茶厂”(勐海茶厂前身)正式成立,范和钧任厂长。
1940年2月27日,第二批工人、学生、职员队伍四十余人抵达佛海。
1910年1月,由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认垫新滇币二十六万元,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及云南富滇新银行各认垫新币十二万元,成立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佛海服务社。范和钧暂任经理。
佛海实验茶厂生产红茶 93担,绿茶39担,圆茶400担(委托同昌号和玉溪人陈玺加工)。另外,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佛海服务社生产紧茶1000担。
●1941年,佛海茶厂主要生产红末茶,同时,佛海茶厂和佛海服务社大量收购私商紧茶,从1941年秋到1942年春,收购紧茶超过一万两千担,部分运到葛伦堡销售,部分被炸,部分疏散在勐海各茶庄。
●1942年,由于日军攻入缅甸,佛海茶叶出境通道被阻,同时,日机轰炸佛海,佛海茶厂大多数员工撤退,茶厂进入保管期,厂方物资由佛海服务社李拂一负责接收,刀国栋、周光泽等留守。
●1943年,佛海茶厂生产高档白茶318市斤。
●1945年,李拂一将部分1942年存留的紧茶卖给马鼎臣的鼎兴号。
●1946年,佛海茶厂1942年所收购的紧茶数千担被售与思茅恒盛公,后者将这批茶全部销往西藏。
●1947年,佛海茶厂留守的职员周光泽,利用佛海茶厂的油印机开办《佛海旬刊》,共出版10期。
●1950年3月,佛海县临时人民政府接管佛海茶厂。茶厂共有:三层楼房一幢,二层楼房两幢,25千瓦发电机一台,18千瓦发电机一台,24千瓦发动机一台,2千瓦电动机一台,牛力发动机一台,烘茶机两台,切茶机一台,牛力揉茶机一台,平圆机一台,冲床、车床等多种。
●1951年,省茶司派王兴、杨秉葵、唐庆阳等筹备恢复佛海茶厂的生产,王全面负责,杨负责行政,唐负责业务。1952年正式开工生产,少量加工红茶;大量收购青毛茶,同时收购私商洪记、可以兴、云生祥等茶庄生产的紧茶交省公司销售。公司名称为:“中国茶叶公司佛海茶厂”。九月十四日,由中国茶叶总公司统一注册“中茶”牌商标,注册证号为第8071号,并要求全国国营茶厂统一使用此商标,佛海茶厂的产品除藏销茶品外,都使用中茶牌商标。1984年以前,勐海茶厂全部出口茶和大部内销精致茶均须调至昆明,由“省茶司”再行分配转调。
●1953年9月,茶厂更名为“中国茶业公司西双版纳茶厂”。同年接管了主要生产红茶的南糯山茶厂。由于公司业务、人事管理并不一致,因此,勐海茶厂很长时间没有正厂长,只有负责人,(副厂长中的一员),这些负责人中有:刘国栋、胡杰、严振儒、周培荣等。由于当时全国的国营茶厂统一使用“中茶”商标,勐海茶厂作为中国茶叶公司的业务下属单位,茶厂名称的更改并不一定反映在包装上,旧的包装和图章仍可以使用。
●1954年4月,佛海茶厂更名为“云南省茶业公司西双版纳茶厂”,茶厂开始加工紧压茶、绿茶。
●1956年2月,更名为思茅专区勐海茶厂。中国茶叶公司改为中国茶叶出口公司。云南侨销圆茶和青毛茶均调广东省茶叶公司出口或重新拼配。
● 1957年,茶厂改隶云南省商业厅经济作物局。茶厂改革制茶机具,加工能力猛增。
●1958年,勐海茶厂为解决运输难等问题,开始将勐海县调运公司内部的毛茶原料经过蒸软压成大方块运输,昆明、下关茶厂收到原料后再复蒸解块。
●1959年,勐海茶厂开发出“勐海方茶”、“普洱方茶”、“勐海沱茶”、“勐海砖茶”等新产品。
●1961年1月,更名为“勐海县茶厂”。新茶路1号现址和老茶厂自由街和平路8号同时使用。同年,中国茶叶出口公司改名为中国茶叶土产进出口总公司。
●1963年1月,茶厂更名为“云南省勐海茶厂”。
●1964年,勐海茶厂副厂长周培荣参与了云南省在勐海进行的云南大叶种茶全面测定和用云南大叶种制做高品质红茶的技术研究。
●1966年,中国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成立。
●1967年,将心脏形的紧茶改为长方砖形,使用中茶牌商标。
●1970年,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成立,专营茶叶出口业务。茶厂又更名为“勐海县茶厂”。
●1972年,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成立。我们所见到的“云南七子饼茶”大多是这一时期以后的。
●1974年,生产普洱茶(熟茶)6担,以后逐年增加。当时,由于发酵技术的原因,勐海茶厂的高级别熟散茶(如三四级、五六级茶)因汤色、老味等指标达不到外商要求,因此,以“云南青”名义出口。
●1976年,云外茶业字第84/45号文件为勐海茶厂普洱茶规定了如下七个茶号:云南七子饼 7572 7682云南普洱茶74092 7 云南青(茶) 74342 74562 74782。昆明的7581砖,7663沱、7763砖等茶号也在这一文件中给以规定。这里,散茶第三、四位、紧压茶第三位代表原料等级;散茶第五位,紧压茶第四位代但表茶厂,昆明茶厂1,勐海茶厂2,下关茶厂3,普洱茶厂4。
●1978年,普洱茶(熟茶)的加工量跃居各精制茶之首。这一年,勐海全县共加工精制茶27797担,其中绿茶3675担,红茶7403担,紧压茶(普洱生茶)6936担,特种茶(普洱熟茶)9783担。
●1982年,更名为“勐海茶厂”。周培荣去世。如果以范和钧为第一任厂长,周培荣是文革后被任命的勐海茶厂的第二任厂长。
●1983年,云南七子饼茶获省优质产品、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同年,唐庆阳被任命为第三任厂长,并于年底退休。
●1984年,邹炳良接任勐海茶厂厂长,为勐海茶厂的第四任正厂长。
●1985年,勐海茶厂应香港南天公司要求,创制出8582(生茶)、8592(熟茶)两种新茶号。
●1986年,普洱茶10级、8级分获省优称号。
●1988年,勐海茶厂在八达、布朗山开辟两个万亩茶园基地,为以后勐海茶厂的原料供应打下很好的基础。同年,勐海沱茶获全国营养食品“熊猫杯”银奖。
●1989年,“大益”商标注册成功,作为茶厂自主品牌开始了海外市场推广。勐海茶厂此举是对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要求属下各茶厂使用中茶牌商标时必须缴付使用费的一个对策。同年,普洱茶散茶79562、79092、79102获省优称号。
●1990年,勐海沱茶、普洱方茶等获得省优称号。
●1992年,“宫廷普洱”被授予云南名茶称号。
●1993年,勐海茶厂重新调整、规范了各茶号普洱茶的拼配比例。1993年以后,政府组织的茶叶评奖渐渐被各种协会、活动组委会等所组织的评奖所代替,勐海茶厂获得过众多的金、银、铜奖,不录。
●1996年1月,“勐海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公司(茶厂)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独立核算的经营管理模式,开始多种经营,投资啤酒厂、玩具厂等领域。
●1996年~1998年,卢云任厂长
●1998年10月~2002年,阮殿蓉任厂长。
●1999年,勐海茶厂获绿色食品和有机(天然)食品双认证。
●2002年~2004年,郑跃任厂长。从2000年到2004年,勐海茶厂的产品丰富而多样,很多产品是经销商订制茶,部分还是来料加工茶,这使得大益茶的辨认成了一门复杂的学问。
●2004年10月,云南博闻投资有限公司全面接手勐海茶厂。
●2005年 11月25日,勐海茶厂率先在西双版纳州取得食品生产质量安全(QS)许可证。
●2006年1月1日,勐海茶厂全面启用包装防伪系统。

⑵ 水果塘古树茶产区属于哪里

果敢地处缅甸北部高原,与中国云南接壤。果敢原生的茶叶品种,统属南亚热带大叶种,即云南大叶种,茶树龄都在200-500年不等,经过多年的种植古树茶,我们有着专业精英制茶团队,请大家放心购买放心饮用,喝出健康才是好茶。

古树茶

按地方史志记载,果敢与同样作为原生地的云南双江勐库属于同一茶源地域。原土司老衙门所在地楂子树等古村落,仍有百年以上的古茶园,茶菁品质上乘,人称“东有大竹箐,西有楂子树”。

果敢古树茶,宛若一位佳人,在水一方。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果敢茶特点:苦涩味低,蜜香,滋味醇厚,回甘生津,喉韵绵长。果敢生茶的野性十足,冲泡时会明显感觉到这是一款出自人烟稀少而且有野性的茶。

挑战茶源地学说--野生古树印证果敢茶产区地位

世界茶源地学说,素有中国云南和印闹御培度之争,同时也是云南大叶种与阿萨姆种的代纪性之争。至今,古生物学者仍然为此论战,而中国云南和印度也被广泛认为是拆码世界两大茶源地,其他国家和区域在茶树种植的历史考证领域均定位液唯于传入追溯。

2014年,茶学专家在考察果敢茶产区时,发现多株野生古茶树,尤其是位于果敢老街东南5公里,海拔为1000米南湖塘区域的一株初步鉴定超过1500年树龄的云南大叶种古树茶;通过生物学分析,由此足以证实:与云南一样,果敢亦属于世界茶源地,曾经的世界茶源地之说,由此被打破,并更新。

果敢古树茶

果敢,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曾因鸦片而声名远播;这里,曾是“金三角”地区最早形成的,最富盛名的鸦片集贸地。据相关记载,果敢是在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后开始种植鸦片的。其实,果敢地区神奇的植物并非只有鸦片,在英属殖民地时期更有着茶山茶园的规模化种植、采摘,阿萨姆种也正是那个时期引入种植的。当时,果敢地区的茶叶,无论是云南大叶种还是阿萨姆种,由于其品质优秀,被直供英国皇室和贵族使用,属于缅甸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殖民结束后,茶业出口几乎停滞,当地转而种植鸦片。

果敢原生的茶叶品种,统属南亚热带大叶种,即云南大叶种。按地方史志记载,果敢与同样作为原生地的云南双江勐库属于同一茶源地域。原土司老衙门所在地楂子树,以及西山区南郭、兴旺区三棵桩、东山区大竹箐及南湖塘、红星区杏塘包包寨等古村落,仍有百年以上的古茶园,茶菁品质上乘,人称“东有大竹箐,西有楂子树”。

拂去罂粟尘硝--重探果敢高原茶风貌

果敢茶,宛若一位佳人,在水一方,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如此佳人,除了神秘,她的成长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密不可分。果敢位于缅甸东北端的掸邦高原,一大部分被西藏高原所包围,紧邻中国云南省,地理坐标为:北纬23°24′54″-24°09′24″;东经98°24′14″-98°53′42″。地势海拔在450至2400米之间,山与山之间的坝子海拔约1100米,属典型低纬度高海拔高原湿润季风气候区,植物种类极为丰富,至今仍保留了原始的生态环境。再加之果敢是三面环水,上方和西边是怒江,在下方与流出孟定的南定(汀)河汇流。使得该区域大量聚集的山茶科植物,经历千年,与野生乔木茶树在原始生长环境下共同成为普洱茶最上乘生态原料。

堪比冰岛班章--雪山一脉各自芬芳

全部的古树茶,是果敢茶产区独有的特点,也就是说果敢只有古树茶而没有台地茶。在果敢老街附近的“南湖塘”有树龄在1500年以上的野生古茶树,彰显着果敢茶源地的历史,而树龄200-300年的数量也颇具规模,即使是最“年轻”的树龄亦在100年以上。

作为世界茶源地之一,果敢茶种植及“驯化”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百濮时代。此后是与中国云南一脉相承的“武侯遗种”的传说相关。史书上没有孔明南征到此的记录,当地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着这样的古老故事:我们是随孔明南征丢落下来的人。孔明拿了一把茶籽叫我们安居下来生产,从此我们就有了茶叶。这些被“丢落”的人照着孔明的帽子建盖房屋,奉孔明为茶祖。基诺人深信武侯种植茶树,并举行放孔明灯活动,称为“茶祖会”,世代相传。“武侯遗种”的传说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一种文化的认祖归宗。相传当年诸葛亮曾到过果敢的炮楼山,炮楼的旧址现改建为诸葛庙。在佤邦勐冒县县城所在地有一座公明山,也是用诸葛亮的名字命名的。

无论是哪天,历史传承的脉络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果敢与中国云南山水相连,文化尤其是茶文化的传承更是同宗同源。而果敢古树茶的茶山在地理位置上与素有“天下茶仓”的云南临沧属于同一山脉,有着相同的地理气候资源,甚至抛开有形的国境线,本就是同境同源的地域资源。

肥厚的古树春芽

除此之外,果敢的普洱茶另有其唯一性和不可复制的特色,在《解毒金三角》一书中提到的:据云南植物学家多年研究,因生物间奇妙的作用,凡种植过罂粟的土地,其古茶树生长也受到土壤微妙的变化的影响,茶叶别具一种香气。此说是否确有科学依据,不得而知,但是在种过罂粟的土地上种普洱茶,冥冥中不正契合了中国古书“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记载吗?虽然此解毒非彼解毒,却同样功不可没,而且善莫大焉。

果敢古树茶

除却果敢茶产区的树种和树龄优势资源外,其另一个无法超越的绝对核心优势是其食品安全领域的纯原生态和零农残。由于果敢自治区此前的特殊历史时期原因,茶产业几乎处于80多年的无人照管和培育的野生状态,完全没有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使其成为100%的纯天然茶原料产地。

为了保证这一核心优势的持续性,缅甸果敢自治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茶产业复兴计划。其中,为了保护茶产区领域生态环境,维护果敢地区茶叶传统的天然品质,果敢自治区正制定相关法规:禁止砍伐古茶树,禁止在茶树种植和采摘过程中使用化肥、农药,禁止在茶叶中掺水或者掺入伪劣产品。违反规定将严格没收货物及非法所得并予以罚款。

果敢地区的古茶树树龄均在百年以上,数量超过100万棵,年产茶规模将达到5000吨。与国内市场相比,以班章茶为例,班章茶产区的古树普洱茶的年产量仅仅为50吨。可见,就高端古树茶领域来说,果敢茶在规模上有绝对的优势。

果敢古树茶--这位数百年来传承着中华文化的外国土地的这位神秘的佳人将重新踏上中国的土地。

据果敢地区杨氏、罗氏和彭氏等地方望族的家谱及碑铭记载,果敢族先民乃中国明末清初流落缅甸境内的明朝官军。公元1658年12月,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在清军追击下,被迫带领官兵及随从自昆明仓皇西逃,于次年2月遁入缅甸避难。

公元1662年1月,缅王莽白慑于清军声势,将永历帝拘禁后执献给清朝将领吴三桂。追随永历帝的明朝官兵四处逃散,部分隐居于缅甸中部及掸邦一带;部分则逃离缅甸,返回至中缅边境地区,卸甲为民,繁衍生息。据杨氏家谱记载,为表示居住在科干地区的人民是果断而勇敢的,头领土司杨氏家族便按谐音将"科干"易名为"果敢",并沿袭至今。果敢的茶树都是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古树,是木本、乔木,不是几年长得起来的。

⑶ 勐什么原料茶

勐宋古树茶
勐龙勐宋古茶山,位于景洪市勐龙镇勐宋。勐龙镇距离景洪市区62公里,西接勐海县布朗山乡,北靠景洪市小街乡,东面南面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43.5公里,有傣、哈尼、布朗、拉枯等少数民族。勐宋古茶山区域,均为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区、半山区丘陵地带,森林覆盖率高,气候温和,降雨适中、光照适宜、土壤肥沃,适宜茶树的繁育生长。
共有古茶园共5170亩,年产干毛茶150吨左右。历史上,由于古茶山地处澜沧江以南,交通不便,虽有部分茶商马帮来收茶驮茶,但茶叶知名度不高,在史籍中没有记载。从当地居民世系及古茶树生长状况来加以推算,古茶园种植历史在200-300年间。勐宋茶叶品质优良,清代民国时期就已是普洱茶的原料产地,民国时期经常有茶商马帮到勐宋收购茶叶。
勐龙勐宋是哈尼族为主聚居的边境村寨,其他为僵尼人和阿克人。据哈尼族“寨老”说,他们的先民是从勐海南糯山迁徙来的,最早的已有15代。海拔在1500-l800米之间,森林覆盖率达70%,土壤以红壤为主,表土肥沃,气候温和,降雨适中。古茶园相互交织、连片,总面积3670亩,古茶树大部分基部围粗50-185厘米之间,主干胸围30-95厘米,树高在2-6米,树冠直径在1.5-6.5米,年产干毛茶在100吨以上。

⑷ 张源美茶行的锡茶筒下印有《颜增记《》字样我想了解其中历史谢谢!((茶筒有几十年历史了)

张水存 :1927年一月生,福建安溪人,茶叶世家出身,其父辈四兄弟创立的“张源美茶行”
在20世纪前半叶是缅甸最大的茶叶进口商和销售商。二战后,“张源美”在厦门的茶行成为总行,1947年,20岁的张水存开始管理厦门“张源美茶行”。1956年公私合营后,张水存到厦门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的前身——中茶厦门办事处,后任茶叶经销部经理。张水存专注研究乌龙茶的审评与经营管理,1958年,他研制出“以煤代木炭焙茶”工艺,后被乌龙茶主要产销区泉州、漳州、汕头等广为使用。2002年,他写出中国首部乌龙茶着作——《中国乌龙茶》。【《写字楼》2013年6月号·文图】站在张水存厦门湖滨北路高楼家中的阳台,初夏雨季的朦胧水汽中,远望这个城市高楼林立,“筼筼渔火”之景已是昔日风景,宽阔湖水与海洋相连,静谧中又似乎可以想见曾经商船往来的热闹。这样的热闹以现代化的方式在延续,时代的变迁也在延续。张水存是亲眼所见这些时代的变迁。变迁的,还有他自己的人生。“也许沿着这个蜿蜒伸展的海岸,没有同样的小岛曾有过比它更令人感兴趣与刺激的故事,它仅仅有八英里宽,许多轰动的事件在此地与毗邻发生。它是一个经历无数残酷斗争的剧场与战略要地,是凶狠的海盗与残忍的冒险家的相聚之地……它是一个经历无数次残酷斗争的战场及战略要地。”1911年11月8日,美国归正教会牧师Rev.Philp
Wilson
Pilcher在他的《厦门市志——一个中国首次开端口港口的历史与现实》的序言中,写下了以上这段话。张水存和他的父辈,也正得益于这个开放的港口,在历史波澜的缝隙中,努力地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翻开一部中国乌龙茶的历史,他们的名字已经镌刻其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也是这个城市早先的冒险家了。张源美茶行兴衰张水存是茶乡安溪人,出生于1927年一月。87岁的他,耳聪目明,身体健朗。他以一泡传统烘烤过的铁观音迎我。用的是一副写着“张源美茶行”的茶具,他说是儿子找人烧的,有十几年了。这副茶具似乎是一种怀念了。如今,张源美茶行早已潜入历史中,成为故事。我们也只能就着一盏茶的香味,来读读这故事里关于乌龙茶、关于一个港口城的起起伏伏。自1610年,厦门商人将武夷茶运至爪哇卖给荷兰人,然后转入欧洲市场销售,到1644年,英国人在厦门设立贸易机构,开始由厦门运武夷茶和乌龙茶到欧美各国销售,并将厦门方言“茶”字拼为“Tea”,成为今天西方茶叶的专用文字——早在17世纪初期,外国人已经知道厦门是中国茶叶的输出口岸,因此也频繁地往来厦门进行茶的贸易。厦门因此成为中国最早由海路出口茶叶的重要港口,还曾是闽台茶叶贸易的集散地。这个传统的乌龙茶加工贸易口岸也称为是茶叶的海上“丝绸之路”。地理的条件和历史的机遇,成就了一些茶商的辉煌。在欧美市场由于厦门乌龙茶的品质下降而禁止进口后,东南亚地区的华侨由于爱国爱乡之心,仍然经营和饮用家乡茶,乌龙茶遂成为侨销茶。此时,张水存的父辈开始在历史故事中现身了。清朝末期,因为贫苦生活所迫,张水存的父辈不得不背井离乡讨生活。他的伯父张彩山和父亲张彩凤先随乡亲南渡新加坡,白天在米厂做工,晚上拉人力车,却依然收入微薄。1904年,张彩山辗转至缅甸开荒种植果蔬,勉强维持生计。1911年,他回乡成亲,并带着新婚的妻子和两个弟弟张彩凤、张彩云到缅甸协助果蔬的产销,同时积累了缅甸的商业经验。1921年,张彩云回安溪结婚,耳闻乡里有几家在南洋经营家乡茶叶的茶庄,不仅销路好,获利也颇丰,他也萌生出在缅甸经营茶叶的念头。他在安溪成立了以“张源美”为商号,以
“白毛猴”为商标的张源美茶行。茶行创建后,张氏兄弟先精制了24件茶叶,由张彩南押运到缅甸的仰光销售,但由于是新品牌,茶叶的销售并不顺利。张氏兄弟总结经验,决定由张彩南在安溪主持茶叶收购和加工,张彩云在缅甸负责销售。1922年,张彩云到缅甸仰光后,认为开店等待客人上门,既被动也不易推广自己的品牌。于是他只身到缅甸所属的各端口推销茶叶,连偏远的小镇都一一涉足。他也委托仰光着名的茶行“集发号”代理销售他的茶叶。几年后,张源美在缅甸的销售局面逐渐打开了。1930年代,供应缅甸市场销售的武夷茶的几家厦门茶行由于被土匪滋扰,不敢前往闽北收购茶叶,这使得武夷茶短缺,却给了经营安溪茶的张氏兄弟一个绝佳的机会,他们趁此占据了缅甸的大部分茶叶市场。1931年,张氏兄弟在仰光设立茶叶批发场所,同时向缅甸政府申请注册“白毛猴”商标,开始张源美茶行的大规模拓展时期。为了适应业务发展,张氏兄弟于1932年在厦门这个茶叶贸易港口创立了茶叶转口和加工场所,使自家茶行的生产、运输和销售能够配套。“七七卢沟桥事变”后,由于厦门被日本人占领,茶店关门收市。国民党政府对茶叶实行统购统销,由中国茶叶公司负责经营,在泉州设立茶叶管理机构,以控制乌龙茶营运。考虑到战时交通可能发生的困难,张氏兄弟又当即在香港和泉州设立茶叶转运栈,为战时的销售另开运输通道,部分乌龙茶由泉州口岸出口香港和南洋。另一方面,张氏兄弟深知茶叶货源的重要性,他们看准时机,趁着战乱不但大量收购茶叶,而且自1939年起便在武夷山区购置岫岩、青狮岩、土地公岩,并租用了一些较为着名的茶岩,同时还在崇安赤石街(今武夷山市区)购置大茶厂一座,方便对收购来的毛茶进行精制加工。此时的张源美茶行已经在缅甸家喻户晓,以“白毛猴”为商标的茶叶每年的销售量达到4000多箱,约合70多吨。张氏兄弟在茶叶生意上合力合作,他们既坚持生产“质优价昂”的茶叶,如铁盒装的“岐山洞正白毛猴”、纸包装的“岐山洞提丛小种”和“宝国水仙”;也不惜工本地生产以“万圃”、“福记”为牌号的“质优价廉”的产品,占据了从高端到低端的市场,使得外来的茶行无法与之抗衡,并且也因薄利多销而赢得商业竞争。
20世纪初,张源美茶行独霸缅甸市场,成为缅甸最大的茶叶进口商和销售商。但张源美茶行在烽火乱世中也并非一直顺遂。1941年秋天,张源美茶行在安溪的茶厂和住宅被土匪洗劫,损失惨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张氏兄弟被迫放弃缅甸,踏上回国的逃亡路途,他们辗转经云南归国。张氏兄弟权衡之下,放弃泉州的茶叶转运栈,而选择在物产丰饶、茶叶销售量大的漳州定居,并在1942年创办了漳州的张源美茶行。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经验,加之曾有的品牌信誉,张源美茶行东山再起,很快成为闽南和粤东地区知名的茶商。茶商子弟早当家抗战胜利后,张源美茶行在厦门、香港和缅甸等地的经营机构先后恢复营业。张氏兄弟看到厦门商贾云集,港口条件便利,因此将厦门的茶行确定为张源美茶行的总行,由张彩云任总经理,负责领导各端口头的茶行和茶厂,同时经营国内批发零售、代客买卖、代办茶叶出口业务等。厦门张源美茶行的业务迅猛发展,甚至超过了一些百年老字号。由于掌握有武夷山大量优质的货源,又坚持“品质第一,作价恰当,勤于经营”的传统,张源美茶行的“武夷岫岩老丛水仙”和“三印水仙”,很快占领了厦门武夷茶的大部分消费市场,而茶行的中低档茶叶则畅销于漳州区域。张氏兄弟接着拓展茶行在广西、广东的市场,于1947年在广州设立了茶叶代销点。而此时香港的张源美茶行改转口自家茶叶为代客买卖,同时还为台湾茶商销售大量的红茶和乌龙茶到欧洲各地,业务十分兴隆,茶叶年销售量都在万件以上。这是张源美茶行最辉煌的年代。茶行的茶园和茶厂分布于武夷山区和安溪茶区,茶行则分布在厦门、漳州、香港、缅甸仰光及广州,年自售的茶叶已达250吨以上。为便于经营管理、提高效益,加之家族子孙繁衍,张氏兄弟决定对各地的经营机构实行分房经营、自负盈亏。张源美茶行的第二代开始进入历史。张水存便是其中之一。他的父亲是二房张彩凤。长房管理武夷山茶岩园、茶厂和香港茶行,二房管理厦门总行,漳州和仰光的茶行分别归三房和四房。张水存主持厦门茶行,由于人手缺乏,又再次聘请叔叔张彩云担任经理,直至他1948年南渡缅甸,张水存正式担任经理。出生在乌龙茶产区安溪的张水存,也在安溪长大。1945年,18岁高中毕业时才来到厦门。他说自己虽然从小看到做茶的过程,但真正懂得做茶,是在1947年接管了张源美厦门总行后,“不得不学,因为要做买卖了,自己得懂,这样才不会上当。”张水存说,“茶叶认真去学,并不难。”20岁的他掌管着张源美厦门总行的生意,其时店里有十几个员工,生意规模不小,他还记得茶行每年销往缅甸的茶叶有1000多箱,每箱是36斤。解放后,张源美厦门总行和漳州茶行都参加公私合营,香港茶行另行成立福建茶行,后自建公司。而在缅甸的张源美茶行,1962年被缅甸政府收归后倒闭,虽然张氏后人在缅甸再立茶号有仰光三美、源发,并经营缅北茶山,但“张源美”这个商号已经消失于历史中了。见证一条商业街的起落张水存回忆年轻时候,总会说起从前厦门海口一带的街道,水仙路、镇邦路与中山路交会的十字街是厦门的金融贸易中心,黑市的钱庄多,茶庄也多,因为南洋来往的船只都停在旁边的太古码头,而来去鼓浪屿的旅客也在这一带上岸,所以就成了商业繁华之地。张源美的厦门总行也在这条街区。在乌龙茶已经退出欧美市场的这个年代,对于经营南洋和本地业务的茶商来说,却是最黄金的时代。20世纪前半叶,厦门地区经营茶叶的茶行、茶庄有三四十家,为全国罕见,就连烟摊小贩和杂货店也都兼卖茶叶。其行业繁荣可见一斑。张源美茶行经营内外销业务,因为在国外有联店,资金雄厚,业务规模庞大,已经是茶行业的代表。虽然论创业历史,张源美不是最为久长,但论规模和声誉,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和闽南地区的老一辈人中都还有记忆的印痕。比如在岩名和茶叶品名成为茶店代称的年代。茶店在产地拥有茶山茶岩,都以自己的山岩名称冠于品名之前,而张源美所出售的武夷岩茶,称为“武夷岫岩老丛水仙”和“三印水仙”——这也让厦门的老茶人念念不忘。1956年,张源美茶行公私合营到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1959年,张水存到位于水仙路的茶叶总店做经理,负责茶叶加工和销售管理,他回到老地方,做的是旧日熟悉的行当。在有厦门人熟悉的“海堤茶厂”开始的1959年,张水存的名字就和这个名字关联在一起了。“1970年代,买茶都是凭户口分配的,一家只能买几两……”
1984年,茶叶开放自由经营后,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在水仙路28号开办了“厦门茶叶进出口贸易公司”,经营内销茶叶的批发零售,这个门店也是由张水存管理,店里有十来个员工,业务涉及的地域不小,除厦门地区外,还到漳州的云霄、东山、诏安和潮汕地区,销售业绩非常好。除了见证了一条街一个茶种的起落,张水存说起自己少年时候来厦门后的住所变迁,那也是一个故事了——他最早的住处是在鹭江道的庐山路,“现在都拆没了”,接着又搬到后江埭,被拆迁再搬到岳阳小区,然后才住到现在的地方。眼见着这座城起高楼拓马路,六十多年对于历史不过一瞬,对于他,已经是从少年到暮年的大半生。乌龙茶焙烤之改革提起乌龙茶烘烤工艺的改革,张水存也是史书上刻下的名字。由于烘烤茶叶的木炭供应日益紧张,以煤取代木炭焙茶势在必行,但煤炭燃烧的臭煤味与最容易吸取异味的茶叶一起烘烤,如何去煤味而保持茶的本味,这是个大问题。1958年,张水存通过思考和揣摩木炭烘烤茶叶的现状悟出:如果造一个煤灶,把锅倒翻在灶上,于接合处用灰土封密,煤气则由另设的烟道排出,这样锅上升来的火温就与焙窟中木炭的火温相同。经过初步试验,肯定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张水存再经过持续的摸索和试验,终于掌握了使用煤炭焙烤茶叶的最佳操作方法,并在1958年底正式投入生产。这项改革,不仅节约了大量木材,而且操作简便。要焙茶时马上生火,不焙茶时则随时停火,不受时间限制,也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另外,采用煤炭焙烤茶叶比传统的方法快速和安全,还使得茶叶的生产环境和卫生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这项技术被推广之后,漳
州、泉州、汕头等地的同行都来观摩取经,现在乌龙茶产区仍然采用这个方法焙制茶叶。在以煤取代木炭焙烤茶叶后,虽然没有燃料短缺之忧,但这毕竟是落后的手工生产工艺,不适应大规模的生产需求,并且在茶叶需要高温焙烤时,所燃烧送热的钢管三两次就会被烧坏。1974年,张水存在工厂工作时,也参与了茶叶烘干机高炉的改革,改进了以电代高炉送热风焙烤茶叶的方法。第一部乌龙茶书里的私人史1987年,张水存在厦门茶叶公司退休后,被公司留用至1992年,然后又工作到1996年才算是真正退休。此时,厦门茶叶协会成立不久,他又接着去茶叶协会发挥余热,再工作十几年,“厦门茶叶协会里大概没有比我年纪更大的茶人了……”六七十年与乌龙茶分割不开的故事,让张水存写出了中国第一本关于乌龙茶的专着——《中国乌龙茶》,书的内容包括乌龙茶的起源、产制、鉴别、存放、品饮以及中国乌龙茶的产销历史,名茶,名种……他从家族历史说到乌龙茶出口至内销,由盛及衰再到盛,很多是亲身经历,更有非常实用的经验之谈。“我其实也不是专门想写茶书,是因为出了几篇关于茶的文章,想整理一下……”张水存这么解释自己的初衷。书中有三篇写到厦门的乌龙茶行业翘楚所代表的时代:创立于清干隆年间的杨文圃茶行,在1930年代倒闭,它代表的正是乌龙茶风靡欧美的时期;创立于20世纪20年代的张源美茶行,代表的是乌龙茶的侨销茶时期;而张水存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厦门茶叶公司,则代表了日本的乌龙茶热时期。厦门这座城与乌龙茶的历史,被张水存整理出明晰的脉络。张水存用旧报纸做示范,为我们演示了过去乌龙茶150克的纸包装,以及5到10克的小泡包装茶,这样的茶一包泡一次,是方便“茶桌仔”和小户人家泡用的,张水存说这样包装的茶还做批发用,小贩和茶楼可以批发一些去零售。张水存的茶桌上,来自各地的茶不少。他每天喝茶,还是喜欢喝乌龙茶,尤其是来自家乡安溪的传统正味铁观音,还有武夷岩茶。客厅墙上挂着与张水存亦师亦友的、着名的茶学泰斗庄晚芳写的字,“廉美和敬”,那是庄晚芳所理解的中国茶德。张水存说自己理解也认同。“泉水质美,可存茶香”,这幅嵌入张水存名字的字,也是庄晚芳所写。张水存拿出一张珍贵的老照片。那是1953年春节,他和堂弟及张源美厦门茶行伙计们的合影。老照片中的人年轻俊朗,或身着时尚的西服或穿传统的青年装。那是一个时代的传奇故事吧,在传奇的厦门鹭江道上。“一些事件的故事镌刻在石头上,或雕刻在牌坊上,可惜年代之刻已毁灭,估计至少有三百年之久……不管厦门能呈现给世界多少(它确实已经呈现了许多),仅它呈现给英语的两个字,就足以使它流芳百世。”Rev.Philp Wilson
Pilcher所说的这两个字里,有一个便是茶——Tea,在乌龙茶的绵长醇香里,张水存和他的父辈也呈现给历史关于他们这个茶叶家族和乌龙茶的故事。有些故事也许已经湮灭,但循着逝去的光阴往回望,那属于上个世纪的荣耀和探索其实并没有湮灭,它们依然留存在茶香里,被后人翻寻和品味……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260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604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679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173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230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885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834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481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858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