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新西兰 » 新西兰为什么不打孩子

新西兰为什么不打孩子

发布时间: 2022-06-22 10:27:21

㈠ 这个国家,以后牛羊打嗝或许要收费了,新西兰还有哪些奇怪的规定

  1. 禁止外国居民携带种子等产品进入新西兰,原因是有可能破坏当地环境。
  2. 不允许厨师和普通居民烹饪鲜活海鲜,例如龙虾和章鱼。

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越来越高,最终影响全球气候环境。为进一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从而营造出良好的环境,新西兰决定收取牛羊打嗝费。

该项规定公布之后,新西兰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对动物收取打嗝费用的国家。在此之前,部分新西兰居民会养殖牛羊,从而获得肉制品和羊毛。同时,牛羊数量太多,容易产生大量粪便,这是最天然的肥料。尽管如此,新西兰却依旧对牛羊下手了。

反观新西兰出台的奇葩规定,收取牛羊打嗝费以及禁止外来种子进入新西兰,这都是对环境保护的重重考虑。只有采取强有力的环境保护方案,才能免遭外来物种入侵以及破坏生态。

㈡ 请问澳洲新西兰以及加拿大的孩子和美国一样被父母打骂可以报警和父母断绝关系吗

这些国家采取的做法和美国十分接近,基本相同,主要是西方国家讲究人权。但你毕竟是一个中国公民,并没有你说的国家的有效身份,人家没可能用他们的法律去保护你。但怎么说也好,亲情和血缘是一生注定的,是一种缘分,尽可能不要随便破坏吧。如果你真的非脱离关系不可,你还是只能依照中国法律,原因是你是一个中国公民

㈢ 妈妈出于爱我而骂我用一个词形容是什么

在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家长选择了“打是亲骂是爱”的严厉教育方式。

8岁的小刚上小学二年级,他在边玩边写作业。他妈妈走过来,抬手就是一巴掌,并骂道:“老师都说你听课不认真,你看你写个作业也不认真,这样下去不成废物了”。小刚有点委屈得要哭,他妈妈骂得更凶了:“你还不改,我看你这样下去,这辈子都没出息!”

小刚经常受到类似这样的责骂。在他的记忆中,妈妈很少表扬自己,当自己稍有过错时,妈妈就是一顿劈头盖脸的臭骂,让自己备受打击。

有的父母对孩子说:“爱你我才骂你”。那么,骂孩子就是父母恨铁不成钢,从而采取的一种自认为有效的教育方式吗?

01

“爱你我才骂你”是父母不负责任的爱

责骂孩子是错误的教育方式

用打骂来教育孩子,是所谓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教育无能的表现。

经常用责骂方式教育孩子的父母,一是没有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相处,这不是良好的教育氛围;二是对孩子的标准过于苛刻,所以一旦孩子达不到要求,必然要勃然大怒地骂孩子;三是骂孩子能够让孩子屈从,一时间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长远看是有负面影响的;四是教育孩子是个系统工程,绝不是打骂这么简单。

归根到底,骂孩子的父母是不知道或者懒得用其他科学的教育方法。

打骂孩子在国外是不允许的

在我们还信奉对孩子“打是亲骂是爱”“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时候,国外则反其道而行之,其教育和管理孩子的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在新西兰,打孩子是违法的;在加拿大,如果孩子告诉老师,说自己被父母虐待了,他父母会被有关部门调查,父母甚至会失去抚养权的。

为什么打骂孩子不是科学的教育方法,甚至在国外不被允许,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打骂孩子的负面影响后患无穷。

02

被骂的孩子要用一生去治愈心伤

很多父母也许不知道,科学研究已证明,经常被父母责骂的孩子,他们的大脑与一般孩子相比较,在发育过程中已发生了令人不安的变化,这是细思极恐的事。
遭受父母责骂较多的孩子,其生理上的变化发生在大脑的左侧颞上回部分,其中的灰质体积较大,而在健康的孩子大脑中,恰恰与之相反。

这种大脑结构的改变,会影响孩子对感觉信号的处理,同时孩子的情绪控制力降低,容易出现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方面的问题。同时,孩子不但在生理上有变化,还有其它具体的影响。

孩子变得自卑了
有些家长喜欢当面教子,大庭广众下教训孩子,这样做最伤孩子的自尊心,还会让孩子有自卑心理。时间一长,孩子会认为自己就个不聪明的人,干什么都干不好。

而且,父母长期打骂孩子,会让孩子的性格走向极端,有的孩子极度地内向和自卑,有的孩子则是相反的叛逆和暴力。

孩子会放弃自己
父母对孩子的过分责骂,会在孩子心中留下阴影,并伴随孩子一生的。有的孩子内心非常脆弱,在父母骂他时会感觉到非常绝望和无助。

同时,孩子如果长期被父母骂作“大笨蛋、二傻子,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他们心理可能会产生定式,就此破罐子破摔,活成父母骂的样子。

愤怒的孩子由此而生
教育专家指出:“愤怒的父母会教导出愤怒的孩子,安宁的父母才能教导出安宁的孩子”。
孩子长期生活在父母的厉声谩骂中,会受到父母的感染,有样学样地变得冲动、暴躁和易怒。当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轮到他们自己教育孩子时,就会采用他父母的方式骂自己的孩子,形成恶性循环。

由此可见,如果严重的话,因父母责骂而受伤的孩子,不但在心理、生理上受到影响,还会进一步影响到孩子以后的生活。孩子也许要用一生来疗伤,这代价太过沉重。

03

请把爱换一种方式,别让爱成为伤害

做父母的千万要引以为戒,不能再用“打是亲骂是爱”的方式管教孩子了,要学会正确的爱护和教育孩子的方式。

多一份耐心
有的父母一管孩子就急火攻心,控制不住自己,将怒气发泄在大骂孩子上。但这种不问青红皂白的武断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孩子是被吓住了,而不是心服了。所以父母在孩子有问题的时候,首先要做到的是耐心,多听孩子说,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分析孩子犯错的原因,并诚恳地和孩子讲道理和得失,让孩子从根本上改正。

尊重孩子
中国的父母习惯于对孩子高高在上,让孩子唯命是从。但孩子越来越大,也有自尊,父母一味地严管,会让孩子有抵触情绪,激化矛盾。

所以,做父母的要尊重孩子,放下身段,遇事不是替孩子做主,而是同孩子协商,听取孩子的意见。这样孩子会感到父母对自己的认同,并乐于听取父母的意见,服从管教。

㈣ 谁的惩罚方式更高明

每一位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日常生活中,都不可能只表扬孩子而从来不批评他。批评有时候对于孩子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但关键要看父母如何给孩子适当的批评,并让这些批评收到良好的结果。卢梭说:“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这也许就是自然惩罚的要旨。

其实,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问题,不良的习惯,不好的方法等等,大人反复地说教有时不但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会激起相反的作用。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巧妙机智地表扬、惩罚孩子。特别是自然惩罚法。有时候确能在教育孩子的方面直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的方法就是来自不同国家父母的经验之谈。

新西兰:承担后果

在新西兰,打孩子是一种违法行为,因此,父母一般都不会体罚孩子。Bernny是位三岁孩子的父亲。如果儿子在公共场所闹腾,只要不影响到别人。Bernny一般都会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对待孩子,比如随他闹去。如果影响到别人,Bernny会将孩子抱走,将他放在一个比较开阔而安静的地方,让他继续闹,直到他闹够为止。

Bernny认为,孩子闹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者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他的某些目的。如果孩子看到自己的闹腾没有效果,他自然会选择放弃。

有段时间,孩子总喜欢往花园的鱼池里扔鹅卵石,并且屡教不改。Bernny就对儿子说:“你看看,你把小鱼砸痛了,把水池弄乱了。水池不漂亮了吧?”然后Bernny会要求儿子把水池里的石头捡出来。有的时候,儿子可能也会耍赖,不肯去捡石头。如果儿子耍赖,Bernny一般不会强迫他去,他会自己下去把石头捡出来给儿子看。如果正好碰上儿子闹着要跟爸爸玩,Bernny就会借机对儿子施行教育:“你看看,你把石头扔进水池了,现在我要去捡石头,没有时间陪你玩。”这时候,儿子会意识到他不良行为的后果。于是,他会明白,他真的不能再把石头扔进水池。

日本:给宝贝留下尊严

对日本家庭来说,父亲是绝对的权威。正是因为习惯了服从,所以日本人才成为最守纪律、最富于集体主义精神的民族。如果宝贝犯了错误,日本父母会采取各种措施惩罚孩子。比如取消宝贝外出游玩的计划,甚至让宝贝饿上一顿,或者进行适度的体罚等等。

但是,如果宝贝在公共场所犯错,父母一般不会当众处罚孩子。TsukuBa像大多数的日本父母一样,她认为在公共场所处罚孩子是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而且也会伤害宝贝的自尊。因此,她会在回家之后再对孩子的表现进行点评,或者给宝贝一些惩罚。

英国:养育智慧的摇篮

英国父母基本是爱孩子的典范。他们对孩子的爱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又绝对不溺爱孩子。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对孩子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孩子一般也会比较绅士,很少在父母面前撒泼。每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英国父母也会采取一些惩罚措施。但是他们的惩罚十分耐人寻味。

Echo描述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女儿4岁那天,Echo给她买回一只会学多种小动物叫声的特别漂亮的玩具小闹钟。小女孩对那只小闹钟爱不释手。为闹明白闹钟“肚子”里的秘密,她将闹钟拆了个稀巴烂。无法妙手回春的女儿急得大哭起来。Echo平静地对女儿说:“你把闹钟弄坏了,你可以自己把它修好。如果需要帮助,你可以找妈妈。”小女孩真的动手开始“修理”小闹钟。虽然最终她没有把她的小闹钟修理好。但是整个修闹钟的过程给了她不少很特别的体验与锻炼,并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同时也让她明白了,她必须对她所有的行为负责任的道理。

美国:惩罚教育从小做起

美国父母十分关注宝贝个性、创造性、独立性与心理健康等问题,因此。对美国父母来说,惩罚是一件需要慎重对待的事情。一般从宝贝一出生开始。父母就会考虑如何惩罚孩子以及怎样掌握惩罚的“度”的问题。当女儿几个月的时候,Holly就开始对她进行惩罚教育了。

某一天,女儿咬了Holly。Holly对女儿说:“哦,你把妈妈咬痛了。”与此同时,Holly将女儿放进她的婴儿床,并离开她一会儿以示惩罚。Holly对小宝贝的惩罚总是善意的。并且她在惩罚孩子的时候也会尽力让宝贝体会到她深厚的爱意。美国人从来不打骂孩子,因为他们认为打骂会损害孩子的自尊。

每次女儿有比较过分的举动,Holly都会以很严肃地眼神看着女儿,大多数时候,乖巧的女儿立刻就会明白妈妈的意思,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点。当然女儿也有不乖巧的时候,如果她的错误比较严重,Holly会采取一些措施对女儿进行惩罚,比如取消周末女儿最喜爱的活动等等。

美国的幼儿园、学校也会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惩罚。他们的惩罚方式是:让犯了错误的宝贝一个人到某个角落单独呆上几分钟。当孩子意识到他所犯的错误带给了自己麻烦之后,老师就会抓住时机对宝贝进行教育,让宝贝明白自己究竟错在哪里。如果宝贝过分顽劣,幼儿园或学校则会同家长联系。让家长一起参与来改造孩子。严重的甚至会请家长把孩子领回家教育好了再送回幼儿园或者学校。

加拿大:惩罚有度

加拿大也是个不主张体罚孩子的国度。以往时常有家长因为体罚孩子而被警察带走的事情发生。不过最新的加拿大法律规定对2—12岁的孩子可以适度地进行体罚。体罚孩子的程度可重可轻。问题是这个度很难掌握。如果孩子不懂事,在幼儿园向老师告发父母打骂的话,有关部门就会立刻介入。情节严重的,父母甚至会丧失抚养权。

加拿大家长认为惩罚孩子应该制定一个长远目标,并围绕这个长远目标来进行。Paul是三岁孩子的父亲,在对孩子的惩罚上,首先,他会给儿子定一些必须遵守的规矩,让儿子明白自己的底线究竟在哪里,一旦越过这个底线,他就会受到惩罚。前不久,Paul经历了一件让他十分难堪的事情。

那天他们在一家餐厅吃饭。儿子Johnny一坐下就开始玩他的刀叉,并故意将刀叉扔到地上。Paul不动声色从地上捡起刀叉,将刀叉放在原来的位置,并坚定地对Johnny说“No”,但是Johnny继续拿起刀叉往餐桌下扔,并大声而生气地喊叫起来。Paul平静而坚定地将Johnny手中的刀叉拿走,从椅子上站起来,抱着Johnny到了外面。Paul将Johnny抱进自家的汽车,严肃地对Johnny说:“Johnnie,你把刀叉扔在地上,影响了其他人。我告诉过你不能这样做。因为我爱你,所以我希望你学会服从。现在我要让你明白我说‘不’究竟什么意思。”Paul在Johnnie的小屁股上以适当的力度拍了五六下。受了惩罚的Johnnie安静下来。并立刻明白Paul并没有跟他闹着玩的意思。

不同人种、不同民族、不同国籍的父母惩罚孩子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是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惩罚孩子,惩罚只是爱的一种手段,因此父母的惩罚一定要讲究方法,并且惩罚有度。

威尔逊的野营

许多父母往往喜欢替孩子承担做错事的后果,这种行为是非常不对的。这仅让孩子失去了责任心,更使他不会反省自己的错误,从而一而再、再而三地犯相同的错误。因此,明智的父母不要替孩子承担后果而是应该让孩子自己来承担做错事的后果。

威尔逊要到山里去参加为期两天的野营活动。学校向他们介绍了营地的一些情况,并为他们的准备工作提出了建议。让孩子们自己回家去准备营地的生活用品。妈妈问威尔逊是否需要帮忙,威尔逊说自己能够照顾自己。在他出发前。妈妈检查了他的行李,发现他没有带足够的衣服,因为山里要比平原冷的多,显然威尔逊忽视了这一点。妈妈还发现他没有带手电筒,这是野营时经常需要带的东西,但是妈妈并没有给他更多的提示。威尔逊高兴地走开了。

过了两天,等威尔逊回来时,妈妈问:“怎么样?这次玩得开心吗?”威尔逊说:“我的衣服带的太少了,而且由于我没带手电筒。每天晚上都要向别人借,这两件事搞得我好狼狈。”

妈妈说:“为什么衣服带少了呢?”

“我以为那里的天气和这里一样,所以我只带了平常穿的衣服,没想到山里会那么冷!下次再去我就知道该如何去做了。”

“下次如果你去佛罗里达,也带同样的衣服吗?”

“不会的,因为佛罗里达很热。”

“是的,你应该先了解以下当地的天气情况,再做决定,是吗?那么,手电筒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想到要带手电筒,可我忙来忙去,最后把手电筒给忘了。我想,下次野营时我应该先列一个单子,就像爸爸出差时列的单子一样,这样就不会忘记东西了。”在妈妈和威尔逊的一问一答中。妈妈帮助威尔逊总结了这次活动的教训。其实,这位妈妈完全可以在事先提醒孩子,但她认为,经验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很重要的,因此,她没有提醒孩子,而是让孩子在体验中尝到自然惩罚的后果。

教你运用自然惩罚法

如何运用自然后果惩罚法,让错误成为孩子成长的催化剂?教育专家提出了下列建议:

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步。“自然后果惩罚法”的目的是让孩子体会到他们的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从而知道要对自己的后果负责。在这种方法运用的过程中,父母要尽量减少对孩子的干涉,让孩子自己选择,他会在实践中尝到自己选择的后果。如果父母总是不停地唠叨、埋怨,孩子们就会转移注意力,他们觉得保护自己不受谴责和维护自尊心才是最重要的,因而有时候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父母可以提醒孩子,但不要教训孩子

父母可以和孩子讲清道理,让孩子懂得某种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当孩子出现某种不良行为的时候,父母可以提醒他,但不要教训他,因为过失所造成的后果将会给孩子适当的教训。

父母态度坚决,同时又要充满爱心

有的父母在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只记得要惩罚孩子,因此常常放弃了父母应该具备的爱心当孩子没有按照事先说好的去做时。父母不是自然后果惩罚孩子,而是过于严厉,对孩子大声斥骂。这样的教育,不再是“自然后果惩罚法”,而变成了父母对孩子的惩罚行为。

“自然后果惩罚法”并不是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适用

一般来说,只有当过失后果不会损害孩子身心健康的时候,父母才可以让孩子尝尝这种后果带来的惩罚,如孩子挑食,父母可以让孩子尝尝挨饿的滋味;孩子不好好穿衣服,父母可以让孩子尝尝受冻的滋味;孩子倔强,父母可以不管他,让孩子感受倔强带来的麻烦。如果过失造成的后果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折磨,父母最好不要用,因为孩子的自尊、自信比什么都重要。

给孩子积累经验的机会

孩子从出生开始,成长大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一开始的时候,孩子不知道糖是甜的,盐是咸的,不成熟的果子是涩的;不知道冰是凉的,火是烫的,刀是可以划破手的等等。随着年龄的增加,经验的丰富,孩子从一系列活动中体会到了这些不同的味道以及事物不同的属性。成人都知道火是烫的,所以轻易不去玩火,可是成人如果从来没被火烫过,那么肯定对火可以伤人这个属性是很模糊的。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诫孩子不能玩火,火是烫的,可以伤人,或者我们想让孩子知道火是怎样地烫,也许孩子只是睁大好奇的眼睛看着我们,然后木然地看着晃动的火苗走开,可是他对火能烫人的属性又能真正知道多少呢?如果孩子不信火能烫人。我们就让孩子伸出小手,摸一下火苗,孩子本能地就会抽回他的小手,同时他也一定记住了火是烫人的,下次再也不需要我们的说教了,他一定不会去摸火苗。

引导孩子预见事物的后果

许多孩子往往比较冲动,他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根本就不考虑后果。而且由于孩子经历比较单纯,能够预见到的后果往往与成人能够预见的不一样。这时候,父母可适当指导孩子,如果孩子无法跟成人一样思考,父母不妨让孩子尝试一下,结果肯定会出乎孩子的意料,这时,孩子就会反省自己的行为了。

着名经济学家大卫·李嘉成9岁的时候,有一次,父母带他去商店。大卫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一双带皮毛的漂亮皮鞋,非常喜欢,就吵着要父母买下来。母亲同意了,但是父亲不同意,因为这是一双木头做的鞋子,不适合孩子穿。

大卫哭闹着执意要买。父亲想了想。就对大卫说:“我可以答应给你买这双鞋子,但是,你要承诺,买了以后你必须穿这双鞋子,否则我就不给你买。”

大卫想着可以买自己心爱的鞋子,高兴地答应了。谁知,鞋子买回来后。大卫才发现穿起来会“喀哒喀哒”作响,非常不舒服。如果长时间穿这又鞋子,脚会很累。现在他才知道父亲之所以不让自己买这双鞋子的原因。自己确实太虚荣了,现在穿这双鞋子简直就是受罪。这个时候,大卫深深地意识到自己的虚荣,他甚至愿意付出一切代价,只要能不穿这双鞋子。

聪明的父亲看出了大卫的想法,他对大卫说:“孩子。我并不强迫你去穿这双鞋子,但是,你要学会反省自己,不要让自己陷入不良思想的陷阱。”

虽然父亲没有强迫大卫再穿这双鞋子,但是,大卫觉得应该给自己一个警示。于是,大卫把这双鞋子挂在自己房间里容易看到的地方,让它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任性,不要贪图虚荣。

让孩子学会总结教训

总结教训事实上就是对自我行为的一种反省。例如,一个孩子用打架来解决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如果他在打架上吃了亏,他会想:“上次我感到生气的时候是用打架来表达我的愤怒的,结果我被别人打了。那么下次发生这样的情况时,我该怎么办呢?我不用打架可以吗?是不是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呢?”

当孩子直接感受到行动与结果之间有某种关系后,他们往往会先想一想再采取行动。孩子们可能会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预先的评价,看是否会出现他们预料的结果,如果结果正如他想的,那么他会继续这么做。如果结果与他想的不一样,孩子就会总结经验教训,调整自己的想法,这也是一个人做事的一种反应机制。

这种时候,父母最好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而是要善于引导孩子进行总结。例如,父母不要这样说:“我早就跟你说过了。你就是不听,现在尝到苦头了吧?”“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说的就是你这种人呀!”这种论调只会加强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应该对孩子说:“怎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你好好想一想,如果用妈妈跟你说的方法去做,结果会怎样呢?”“有时候。你需要听听他人的意见,这样就会避免一些问题。”这种语气,孩子比较愿意接受一些。

如果孩子学会了经常总结经验和教训,他就已经学会自觉地进行反省,这对他的人生会有很大的帮助。

对孩子的错误进行自然疏导

约翰已经8岁了,上学时还经常忘记带午饭。每当这个时候,妈妈都会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为儿子送饭。虽然妈妈经常提醒他,但他老是记不住。后来,妈妈去向一位学心理学的朋友咨询,这位朋友给了她一个建议,那就是当孩子犯错屡教不改时,父母可以暂时不要去管他,让孩子自己尝尝错误的结果。

妈妈认为这是个不错的办法,于是决定试一试。回家以后,妈妈把约翰叫到跟前,平静地对他说:“你已经长大了,有些事情应该不用妈妈操心了。以后可要记着带午饭。妈妈每天都很忙,不可能老是给你送饭。今后,妈妈不会再到学校给你送饭去了。”

约翰点了点头。但是,这一计划开始实施的时候,却不是那么顺利,因为约翰的老师借钱给约翰,让他自己去买吃的。为此,妈妈又来到了老师的办公室,说出了自己的打算。老师赞同她的做法,答应不再借钱给他买午饭了,让约翰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一次,约翰又没有带午饭,他向老师去借钱。老师看了看他,说:“很抱歉,约翰,我答应了你妈妈不再借钱给你,这个问题你必须自己解决。”约翰给妈妈打电话,让她送午饭过来。妈妈没有答应他的要求。

最后,约翰向同学借了一块面包,但他还是被饥饿折磨了一个下午。他因此体验到了不带午饭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从那以后,妈妈发现。约翰再也没有忘记带午饭了。

当孩子在行为上犯了错误时,父母不应对孩子进行过多的指责,而应该让孩子自己承担错误直接造成的后果。使孩子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进而改正错误。

有一位妈妈发现自己的儿子出什么差错都不想想自己的问题。总是责怪别人,于是想着应该让孩子学会找找自己的责任。

有一次,儿子要在周六去参加学校的奥林匹克数学比赛。平时,儿子的数学成绩非常好,而且又善于动脑筋,这个比赛取胜的可能性太大了。

周五晚上。儿子像平常一样,放学回家后就去跟同学踢球了,然后看电视、读课外书一直到11点才睡。周六早上,每次都要睡到9点多才起床的。这天,妈妈硬着心肠不叫他,结果,儿子果然9点才睡醒。等儿子赶到学校的时候。考试已经开始了。由于儿子迟到了快一个小时,考试成绩可想而知。

儿子回家后非常沮丧,责怪妈妈没有叫他早点起床,使他在这次考试中失败了。

妈妈却对儿子说:“儿子,你明明知道周六要去参赛,为什么不早睡?妈妈周六要去加班的时候,有没有要求你来叫醒我?你总习惯别人提醒你做你自己的事。但是,别人是不可能一辈子提醒你的,你要学会自己提醒自己,做错事后自己反省自己的错误!”从此以后,这个孩子做错事就会自我反省,只要他错了一次,就很少犯同样的错误。

孩子是棵小树,家长应当精心扶植,疏导成长,而不应严加捆绑或随意修剪。否则,只能把孩子变成符合父母意愿的、仅供观赏用的“盆景”。

美国父母给孩子分派家务劳动时很注意孩子的接受能力。每一位5岁以上的孩子都可以做上一两件家务活儿;小一点的孩子可以取报纸和信件;十几岁的孩子则可以用吸尘器除去灰尘,每天早晨帮着开动洗衣机等。

蒂娜满13岁了,已经懂得追求漂亮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她换衣服的频率越来越高,这直接加重了妈妈的负担。于是,妈妈决定找她谈谈。妈妈说:“宝贝,妈妈工作很忙,你已经13岁了,可以为妈妈分担些家务,做一些自己的事情了,以后你的衣服要自己洗。如果你忘记的话,就只好穿脏衣服了。”蒂娜很痛快地点了点头。

一周过去了,妈妈发现洗衣机里塞满了蒂娜的脏衣服,她很生气,于是很严厉地批评了蒂娜,蒂娜答应妈妈下次不会忘了。

接下来的一周,蒂娜还是没有洗,脏衣服更多了,洗衣机里已经放不下了,它们都堆在了蒂娜屋里,几乎占了一地,最严重的是蒂娜已经没有几件干净衣服可以换了。妈妈决定对此置之不理,以便好好教育教育她。但是蒂娜有她的应对办法:她从脏衣服堆里捡出稍微干净的衣服继续穿,就是不肯自己动手把它们洗干净。

几周过去,蒂娜已经再也拣不出一件稍微干净点的衣服可以穿了,而妈妈的态度丝毫没有改变,蒂娜没办法,只好把衣服一件件洗干净了。此后。蒂娜的衣服都是由她自己来洗,而且她发现洗衣服并没有她想象的那么难。蒂娜甚至还渐渐开始帮妈妈做其他的家务了。

对这件事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妈妈应该对蒂娜洗不洗衣服不再提出意见。当妈妈将照料脏衣服的事交给蒂娜管理时,就承认蒂娜已足够大,可以自己照料这件事,不再需要妈妈操心,洗不洗衣服是蒂娜的事。如果蒂娜不洗,她就穿脏衣服。一个女孩子其实很小就开始爱打扮、爱干净,她懂得什么是美观漂亮,什么是邋遢肮脏。她不可能长期穿脏衣服,但她绝不希望妈妈干涉,一大堆脏衣服留到洗衣机旁,是对妈妈干涉的抗议。妈妈强迫蒂娜洗衣服是运用权力,许多父母在无法实施有效的教育手段时,就去运用权力强制孩子入轨,这是很武断的,也是很难成功的。当然妈妈也非只有一个选择:除了运用自然结果法使蒂娜自觉地洗衣服,妈妈可以同蒂娜谈谈话,发现她不洗衣服的原因,从而就会避免一场长时间的对抗。

命令孩子做事不是一个可取之法,这往往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不但收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父母的态度尤为重要,父母的教子方式更是严忌命令式的指示。

其实,对孩子的强制命令往往收效并不大,因为孩子没有弄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或为什么不能那样做。很多成功的家教验证了这样一种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疏导远胜于强制。当父母想命令孩子强行他干什么时,一定要先想一想孩子不是自己的士兵。

当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先了解错误的原因,再合理地进行疏导,往往比强迫孩子如何如何更有效。

让孩子好汉做事好汉当

孩子做了对人没礼貌或损害别人利益的事,要不要让孩子向别人赔礼道歉?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懂什么,非要道歉不可的话,由家长替孩子道歉就行了。这种处理方式显然是错误的。

日本着名的文化人类学学者高桥敷先生,在他《丑陋的日本人》一书中,曾详细记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当年,高桥敷先生在秘鲁一所大学任客座教授,曾与一对来自美国的教授夫妇比邻而居。有一天,这对夫妇的小儿子不小心将足球踢到了高桥先生的家门上,一块花色玻璃被打碎了。

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高桥先生和他的夫人按照东方人的思维习惯,估计那对美国夫妇会很快登门赔礼道歉。然而,他们想错了。

那对美国教授在儿子闯祸之后,根本就没有出现。

第二天一大早,是那个孩子自己,在出租车司机的帮助下,送来了一块玻璃。小家伙彬彬有礼地说:“叔叔,对不起。昨天我不留神打碎了您家的玻璃,因为商店已经关门了,所以没能及时赔偿。今天商店一开门,我就去买了这块玻璃。请您收下它,也希望您能原谅我的过失。这种事情再也不会发生了,请您相信我。”

理所当然地,高桥夫妇不仅原谅,而且喜欢上了这个通情达理的孩子。他们款待孩子吃了早饭,还送他一袋日本糖果。

事情本来可以划上“句号”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当孩子拿着那袋糖果回家之后,那对美国教授却出面了。他们将那袋还没有开封的糖果还给了高桥夫妇,并且解释了不能接受的理由:一个孩子在闯了祸的时候,不应该得到奖励。

在这对美国父母看来,这个小“男子汉”应当学会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担起他能负的责任了,他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为了赔偿这块玻璃,他几乎花掉了自己存折上所有的零花钱。但是,他决不会因此得到家长一分钱的“财政补贴”,如果钱不够的话,父母可以考虑借钱给他,但他必须有自己的还款计划。比如,早晨为附近的邻居送牛奶、取报纸,周末为别人修剪草坪,节约自己每周的零花钱等等。之所以这样做,是让他为自己的过失付出代价。只有付出这种代价之后,他才能接受这条宝贵的人生教训。

孩子做了错事,由家长替孩子认错、向别人道歉,其用心是出于疼爱孩子。然而,这种“疼爱”不是真正的疼爱。它在客观上是在袒护孩子的过错,孩子既不能从中获得应有的教训,也不能树立起对自己言行的责任感。从而也不可能谨慎自己的言行。很可能还会重犯过去的错误。

孩子小时候,一般还不会做出太“出格”的事,但由于家长总是出面认错,代孩子“受过”,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有家长给他“兜着”,很容易放任自己的言行,逐步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到那时候,家长可就后悔莫及了。

中国有句古话:“好汉做事好汉当。”孩子做了损害别人利益的事,让他自己向人家道歉,赔偿损失,这不仅是为了取得别人的原谅,更重要的是使他从小就对自己的言行切实负起责任来,这对增强孩子的自律精神、谨慎言行,以便将来独立地全面承担人生的责任和义务。顺利地进入社会生活。是非常有好处的。

㈤ 中国和新西兰生活的不同之处

1. 谦虚
中国人喜欢表扬别人,善于自我批评,听到赞美要谦虚:哪里哪里, 还不够好!
新西兰人不但喜欢表扬别人,也很喜欢自我表扬。你若是夸他,他会大方地回答谢谢,我同意!
奥克兰男子中学Auckland Boys Grammar向来以注重学习和严明的校风而闻名。
2. 礼物
中国人不管是送礼物还是收礼物都很含蓄,当面打开看也是不合适的。
新西兰人则是,送礼的人大张旗鼓,收礼的人也要咋咋呼呼地说:great!I love It!如果送的是衣服或者饰品,还要当面试一下并穿上或带上,表现出越喜欢,别人越高兴。
3. 孩子
中国人对于教育小孩,成就感来自于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排名,以及会弹一手好的钢琴。
新西兰人对于教育孩子,成就感也许来自于孩子球打得好或关心家人。
4. 孝顺
中国的儿女送父母去老人院,会被人说成不孝。
新西兰的老人老了住进老人院,如果儿女抽空去看望一下,那叫孝顺。老人对孩子养老送终没有期望, 孩子也不认为是他们的职责。
5. 带孙子
中国人的父母,可以无怨无悔地帮孩子带孙子,劳心劳力,无怨无悔,经常还倒贴钱,羡煞老外。
新西兰人的父母,孙子生的时候会去探望一下,每年过生日或圣诞给孙子(女)发个贺卡准备个礼物,一般不会帮忙长期照顾孩子。当然临时帮忙肯定是有的。
6. 求婚
中国人谈恋爱时,无论男女,想结婚,谁都可以提出来。
在新西兰,虽然看似女权当道,但是一般女孩想结婚,都会耐心地等待男朋友求婚。
7. 家庭经济模式
中国人还没结婚,钱就合着一起用了。
新西兰人很多结了很多年婚,钱都分开用。
8. 信用卡
很少的中国人在信用卡上欠债。
很少的新西兰人不在信用卡上欠债,新西兰人的存款率是-3%。
9. 存钱
中国人赚了钱存在银行里, 放心。
新西兰人钱还没赚到手就花了,贷款去旅游和买车是常有的事。
10. 聚会
中国人和朋友聚在一起时,一般去吃(下馆子或聚餐)。
新西兰人和朋友聚在一起时,一般去喝(泡酒吧)。
奥克兰Mission Bay海滩上塞日光浴的本地居民
11. 肤色
中国人讲究“一白遮百丑”,中国女人怕塞黑。
新西兰人喜欢小麦色肤色,爱死了晒太阳。即使政府一再强调嗮多了致癌,但照样夏天海边嗮日光浴的人比比皆是,一躺就是大半天。
12. 洗澡
中国人一般都是晚上洗澡。洗个澡,干干净净地去睡觉。
新西兰人一般都是早上洗澡。洗个澡,神清气爽去上班。
13. 做菜
中国人做菜很少完完全全按菜谱做。
新西兰人做菜、烤点心,是要参照很详细的菜谱,一丝一毫不差。菜谱上也都写的清清楚楚几克几两,家家都备有厨用的量杯、量匙以保证精确 。有个kiwi朋友去上海大爱小杨生煎,回来一定要尝试自己做生煎,我找到几个食谱给他,但上面的“少许”真难倒了。
14. 后院
许多中国人的后院里种的基本都是菜。
普通新西兰人的后院里种的是花草。
15. 换鞋
大多数中国人进家门就换鞋/脱鞋。
新西兰人会穿鞋踩到浅色的地毯上,进门不换鞋是常事。但我建议如果去kiwi家做客,最好还是在门口把鞋脱了。

㈥ 孩子变化如此大,新西兰教育有什么魔力

高中对一个学生来说是最关键的阶段。在高中,不管是学习深度还是学习强度都得到了质的飞跃。因此,在这个阶段,学生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才能跟上教学进度。否则,如果不认真学习或者坚持不下来的话,那么高中阶段的学业就很难圆满完成。处于这方面的考虑,一些家长就会把孩子送去新西兰读高中,希望对他们的学业能够带来帮助。那么,为什么家长们要把孩子送往新西兰读书,新西兰教育有什么魔力?首先,老师更关注学生。其次,课程灵活多样。最后,教学更加注重实践。下面,让我们具体看一下。

三、更注重实践

在新西兰,最多的恐怕就是实践课了。新西兰的教育十分讲究知识的运用,因此理论课和实践课是密不可分的。这样一来,在这里就会有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所学的知识,效果会更好。

因此,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知,在新西兰学习,孩子的变化确实会很大,因为新西兰的教育方式真的很特别。大家觉得呢?

㈦ 新西兰的风俗

起床睡觉这个没有什么标准上学上学一般都是9店开始,3点或者4点或者5点结束工作一般都是8:30-9点开始,5:00-6:00结束请问中国人最讨厌什么? 礼节就是问对方好,天气怎样,说英语,时差现在夏季5小时,冬季4小时。 没法回答男女好恶问题。 小礼物都无所谓,我知道你想来这边送寄宿家庭或者什么小礼物,一般的中国结,小香包都行,没必要贵的,是个东西就好,他们都会很礼貌的接受,或者很夸张的高兴,这个不重要。 气候四季温差不大,平均气温十几度到二十几度, 中学学习不难,只要语言好,功课不会落下。家庭很少一个孩子,2个以上居多,今天的汇率1:4.75 如果回答对您有用,请及时采纳。

㈧ 听说新西兰对儿童的保护非常高,连教育性质的打骂都不可以是真的吗

是的,新西兰对儿童这一块的保护法案非常的健全,移民过去的中国家庭一定要特别注意这一方面。新西兰教育孩子主要是以诱导为主,如果在街上打骂自己的孩子被别的路人看见后报警,严重的有可能会导致丧失对孩子的监管权利。如果在家教育孩子,口头上的一般没有太大问题,如果出现肢体上的行为,被邻居看见后报警也是有可能会有很大麻烦的。

㈨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各国父母“惩罚孩子的方式

现实生活中,有家长信奉“不打不成器”的教育理念,孩子犯错时立即采用打骂方式进行惩罚,有些家长认为,他们打骂孩子是为了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而出手的,至少出发点是好的。其实这样做不但起不到教育作用,解决不了问题。
各国父母惩罚孩子的方法
很多父母都认为,西方人的育儿观就是“放养”,基本上不太管教,其实无论哪国哪朝,教育孩子都是父母必须要承担的责任。在国外孩子犯了错误,照样也会被惩罚,只不过,惩罚的方式和态度与我们有些差别。
新西兰:冷处理 让孩子体验后果
在新西兰,打孩子是违法行为,因此父母一般都不会体罚孩子。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闹腾,只要不影响到其它人,家长一般会冷处理,忽视他的不良行为,随他闹去。如果对其它人造成影响了,家长会迅速将孩子带走,换一个安静的地方,让孩子继续发泄,直到他行为恢复正常。他们认为,孩子闹是为了吸引家长的的注意,或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某些目的,如果孩子看不到效果,他自然会选择放弃。

日本:给孩子留下尊严
对讲究服从的日本家庭来说,守纪律是孩子必有的修养。但是,他们认为在公共场合处罚犯错的孩子不符合礼仪规范,也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所以,他们会在回家之后再对孩子的表现进行批评,视情况给予相应的惩罚,比如取消外出玩的计划,饿上一顿饭,甚至进行适度的体罚等等。
美国:惩罚教育从小做起
美国父母十分关注孩子个性、创造性、独立性与心理健康等问题,他们认为打骂会损害孩子的自尊,但并不是不惩罚,而且这种惩罚教育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比如小宝宝咬了妈妈,妈妈会告诉他自己很不喜欢这种行为,作为惩罚会让他自己呆一会,但是在惩罚孩子的时候会家长尽力让孩子体会到深深的爱意。美国的幼儿园、学校也会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惩罚,让他在角落单独呆上几分钟,当孩子意识到自己错误后,老师就会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明白自己究竟错在哪里。如果孩子过分顽劣,幼儿园或学校也会“请家长”,严重的会让家长把孩子领回家,教育好了再送回幼儿园或者学校。
加拿大:惩罚有度
加拿大也是个不主张体罚孩子的国度,时常有家长因为体罚孩子而被警察带走进行教育。不过最新的加拿大法律规定,对2-12岁的孩子可以适度地进行体罚,但家长要注意体罚的“度”,因为如果孩子向老师告发父母有严重的打骂行为的话,有关部门就会立刻介入。情节严重的,父母甚至会丧失抚养权。

愤怒的父母会教导出愤怒的孩子,安宁的父母才能教导出安宁的孩子。所以家长不要强调是因为孩子不听话犯了错自己才打骂他的,要多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从根源解决问题,做一个心态积极健康的家长,才可能拥有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184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520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514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099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155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807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727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317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783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