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新西兰 » 毛利人对新西兰社会生活有哪些影响

毛利人对新西兰社会生活有哪些影响

发布时间: 2022-07-07 13:33:24

㈠ 新西兰的毛利人是什么人

‍‍

毛利人在新西兰全国都有,按照咱们中国人的说法就是大杂居,小聚居。一般都是一个部落一个部落的住在一起。当然,部落里面有的孩子出息了,上大学,在外工作了,自然而然的就分布到各个地方了。新西兰的原住民,少数民族。属蒙古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的混合类型。使用毛利语,属南岛语系波利尼西亚语族。有新创拉丁文字母文字。信仰多神,崇拜领袖,有祭司和巫师,禁忌甚多。相传其祖先系10世纪后自波利尼西亚中部的社会群岛迁来。后与当地土着美拉尼西亚人通婚,发生混合,因此在体质特征上与其它波利尼西亚人略有不同。新西兰官方文献证明,毛利人是四千多年前从台湾迁出的原住民,毛利人参访台湾阿美族太巴塱部落祖祠,发现门窗开的位置、建筑梁柱等结构都和毛利人聚会所相同。

‍‍

㈡ 毛利人居住在新西兰哪里

你好,我就在新西兰,毛利人在新西兰全国都有,按照咱们中国人的说法就是大杂居,小聚居。一般都是一个部落一个部落的住在一起。当然,部落里面有的孩子出息了,上大学,在外工作了,自然而然的就分布到各个地方了。

毛利人的起源地是在Waitomo,那里有个Waitomo Cave,是个着名的景点,中文叫萤火虫洞。那是毛利人登上新西兰的时候最初聚居的地方。

㈢ 毛利人(新西兰)5个弱点,强项

弱点




无恶不做
懒已经说过了

优点
民族文化,表演之类的
还有一些工艺品
每个都人高马壮的 算不算优点.
我人就在新西兰

㈣ 关于新西兰的毛利人和白人种族歧视的历史问题

在传统的毛利人社会中,每个人主要在家庭中生活。各个家庭组成小的团体,毛利人称之为“哈普”(意即“小部落”)。最大团体被称为“伊为”(意即“部落”),由酋长领导。据说,一名重要的酋长具有伟大的“玛纳”(意即“精神权力”)并被视为 “塔普”(意即“神圣”)。“塔普”这个概念对毛利人具有深远的意义,任何胆敢冒犯这个原则的人都可能遭到老天的报应。

现今已有超过80%的毛利人居住在都会区,他们对商业、政府、政治及教育的参与持续增加,毛利人已成为新西兰社会中极有价值和活跃的一体.

㈤ 新西兰 毛利文化

新西兰毛利人的文化 毛利文化的起源和风俗可追溯到其祖先移民来新西兰之前的谜样年代。 毛利人是阿奥提亚罗亚的“大地原居民”,其文化是新西兰生活模式的一个组成部份。 传统上,毛利人都是工艺精湛的艺术家,向以编织及雕刻驰誉世界。他们也是出色的猎人、渔夫、园艺家和战士,到了18世纪末,欧洲人才陆续来到新西兰,最初是捕捉鲸和海豹的人,接着便是传教士和移民。 家族观念是毛利社会结构的中心思想,是指家族本身及其繁衍的大家庭,也是组成一个部落分支的成份,而一个部落分支正是组成一个部族的成份。即使今日,毛利人较喜欢以大家庭形式生活在一起,显示了传统生活模式的持续性。然而,随着都市化的影响,毛利人口之中也出现了不少小型的核心家庭。 音乐和舞蹈是毛利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份,他们十分喜爱歌曲和传统舞蹈。而且,毛利文化是透过音乐、歌曲、雕刻品、编织技术、其它手工艺、说故事及宗族谱代代相传的。 毛利艺术的力量和美妙也体现于建筑雕刻之上,例如有雕刻的会堂;也有些体现于各种宝物包括木、骨和绿玉石。 雕刻和编织工艺当然是与传统生活模式息息相关,也是基于实际需要,因为,毛利族并没有文字,他们的历史和宗族谱便靠会堂或房屋上的雕刻记录下来。例如,在有雕刻的会堂前面的雕刻已记载着这房屋的历史,其顶端的雕像乃代表其祖先。 毛利人的衣料、绳子及斗篷,多用亚麻及其它天然纤维来编织。坚硬的新西兰翡翠(又叫绿玉石)原本是用来造武器及雕刻工具的。 毛利人的文化十分丰富和多姿多彩,是因为他们与大自然别具关联,其居住环境正是海洋、河流、湖泊和森林。 这里说的传统舞蹈主要是指战士舞,由于新西兰国家榄球队驰誉国内外,他们每逢应战前都会跳毛利战士舞。 刺青是毛利族传统的纹身艺术,通常刺在面上,其目的和用途都是十分神圣的,刺青的图案与雕刻式样有紧密的相关象征意义,以前必须由族内神职人员的刺青专家执行,现在则由刺青艺术家来做。真正进行刺青时是没有麻醉药的,该是非常痛楚,而且可能历时几个月才完成。所以这是个人勇气的表现,不适合胆小者。 毛利人与土地有着一种非常强烈的精神联系,他们认为土地、土壤和水都是“宝物”,毛利人视他们自己是这项宝物(土地)的监护人,因土地是当地人民的团结力量之源和身份依归。 新西兰四周环海,所以毛利人与海洋有着强烈的联系。根据传说,毛利人的祖先原居于库克群岛或其附近。他们是划独木舟来的,第一艘到达的独木舟是由Kupe带领,并在北岛北部登岸。 新西兰的原居民都是能干的渔夫,而且会遵从钓鱼的惯例。按惯例捕获的海产是不可交易或出售的。 2. 祷文:有一段祷文是主客双方都要说的,以确保大家安全和仪式畅顺。 3. 试探来意:传统上主方要确定来人的意图是友还是敌,所以会由这家人最敏捷和最强悍的战士负责执行试探任务。 8. 礼物:是由客方送给主方的,并且是由客方的最后一个演说者放下的,显示所有演说都已完成。传统上,礼物是毛利人认为贵重的物品──绿玉石、鲸骨、斗篷或其它宝物,时至今日就会用金钱来代替,多寡轻重显示来客的威望和聚会的重要性。 9. 碰鼻礼:这是传统的打招呼方式,也是主客双方的首次身体接触,是双方轻轻互碰鼻子和前额。 毛利文化不但没有失传,反而融入了现代生活,甚至越来越兴旺。

㈥ 毛利人当时为什么要带老鼠去新西兰

南半球大西洋东部岛国新西兰,是世界上最早迎来新的一天的国家,领土面积与英国相仿,是我国台湾岛的7倍。港台人按音译称其纽西兰,荷兰语新西兰的意思为“新的海中陆地”,最先登陆的岛民毛利人则称这里为“长长的白云之乡”。毛利人的这个美丽而浪漫的称谓,我觉得最为贴切。
在新西兰的日子里,我们先从南岛的基督城向南,又从北岛的惠灵顿向北,在这修长的岛国南下北上,马不停蹄,“云游”的城镇甚多,考察的范围甚广,那绿色的草原、广袤的山野、澄澈的湖水、灿烂的星空,无不令人洗心革面,雪山皑皑、河水滔滔、鸥鸟翻飞……蓝天白云更是如影随形。这么一个处处田园牧歌、约30%国土为保护区的既现代、又天然的国度,在1000年前,还鲜有人迹,在200年前还没有国家。
大约在公元1100年,一个叫库彼的波利尼西亚航海者发现了新西兰,他的妻子把这里取名为“长长的白云之乡”,回到波利尼西亚后,向人们描述了这块美妙的土地,但直到1350年,作为波利尼西亚人的一支毛利人,由于家乡食物的匮乏而开始移民新西兰,他们的独木舟船队浩浩荡荡,在北岛罗托鲁瓦附近的东海岸登陆,然后逐渐移居内陆。
罗托鲁瓦是一个重镇,热泉喷涌,地热资源丰富,几乎家家有温泉可泡。想必当年毛利人也是由此而乐不思蜀。在十八世纪,新西兰的毛利人约有十几万,他们与世隔绝,有自己的语言,无国家的概念,能歌善舞,醉心艺术,工于雕刻、编织等。在罗托鲁瓦你能目睹毛利妇女娴熟的剑麻搓绳手艺,也能欣赏他们美妙的歌舞表演,有趣的是,据维多利亚大学科学家进行的基因分析,毛利人的祖先应当源自中国,可谓“本是同根生”呀。
1642年,荷兰探险家阿尔贝塔斯曼乘两条船从爪哇、印尼南行探险,意外地抵达新西兰,成为第一个发现这块土地的欧洲人,只是因为北岛毛利人的抗拒而未登陆。记得我们的飞机在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之间的海域经过时,飞行图显示:塔斯曼海,就是以这位探险家的名字命名的。
1769年,英国探险家詹姆斯库克船长在考察澳大利亚之前,也发现了新西兰,经与毛利人沟通,登上了陆地,便成为第一踏足新西兰的欧洲人。库克船长在新西兰人的心目中,可谓举足轻重,很多地方都能见到他的塑像,全国最高的、海拔3764米的山峰,也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库克峰。
1840年,英国总督赫伯森从悉尼来到新西兰,与毛利人谈判,在当年的2月6日,签署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件——《怀唐义条约》,以后,新西兰便将2月6日定为国庆节。因为,这一天,英国人在新西兰的统治地位得以确定,大规模移民由此开始。在我们所经城市的显要位置,几乎都能见到记载最初定居者名字的纪念碑。

奇特的活化石——三眼楔齿蜥
出于本职和爱好,出访之前,我查阅了有关资料,得知在1.5亿年前,南半球的新西兰,尚与南极、南美、非洲、澳大利亚连在一块,组成冈瓦纳古陆,以后才逐渐分离,由于新西兰独立于其他陆地,在世界上所有动物区系中,属于最古老的一个,在很大程度上保留有中生代末期的动物类群。
同时,新西兰也是一个相当贫乏的动物区,本地的哺乳动物,除了两种蝙蝠外,一无所有。两栖爬行类,少的可怜,蛇根本没有,但一种名为三眼楔齿蜥的爬行动物,却格外引人注目。
由于在新西兰这块土地上,没有三眼楔齿蜥的捕食天敌,它们悠哉悠哉地生活,默默地延续着,从恐龙时代一直走到今天,堪为侏罗纪时代的孑遗物种——活化石。近几百年以来因人类登陆,肆意捕杀,并带来了老鼠,使这种动物在主岛上灭绝殆尽。
维多利亚大学生物系苏珊女士让我们看摸她养的一只活的三眼楔齿蜥,它是一只一尺多长、浑身覆鳞的、文文静静的,约有17岁龄的雄性动物,但还未进入成年。三眼楔齿蜥的寿命可达百年,20岁才进入性成熟期。
它们的低调、缓慢、深居简出的生存策略,正是它们得以长久延续的关键。它的名字叫三眼,可为什么看不见呢?一问苏珊女士才知,它的确有个“颅顶眼”但并非真正是能看东西的眼睛。
甭管怎样,能与这来自恐龙时代的神奇生灵做亲密接触,也算开眼了,但愿三眼楔齿蜥,永远成为这个世外桃源的活神仙。

几维鸟,新西兰人的象征
在古老的新西兰的南北两岛上,因为没有走兽和蛇,鸟类不必逃避,地面食物丰富,飞翔能力逐渐退化。这里分布着很多本地特有的鸟类,而且,不少是无翼鸟,因此,新西兰有无翼鸟故乡的称号,但大多无翼鸟在近几百年人类登陆后灭绝了,仅恐鸟灭绝的就有15种。
新西兰唯一保存下来的无翼鸟,就是着名的几维鸟。港台译为奇异鸟,又名鹬鸵。当然,在英语中是直接叫几维,不叫鸟。 成年几维体重约2000克,但是,蛋的重量达500克,几乎是体重的四分之一,按照这个相对比例,世界上再没有什么鸟能产下比几维更大的蛋了。从绝对值比较,几维的蛋,远不如象鸟、恐鸟的大,甚至不如鸵鸟、鸸鹋的大。几维的另一形态特征是喙部修长,喙部即为鸟嘴,几维的嘴长超过腿长,嘴端有鼻孔,无翼、无尾。
几维共有三种:北岛中部的普通棕几维、南岛西北的大斑几维、卡皮提岛的小斑几维。
几维在新西兰人的生活中,触目皆是,有银行的名字叫几维的,新西兰的两角与一元的钱币上一面印的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头像,另一面便是几维。几维是新西兰的国鸟,新西兰人更是坦然地以几维自称。记得我在新西兰时,正赶上电视里直播奥运篮球赛事,中国队对新西兰队,可人家播音员不称本国球员为新西兰队,而是简称几维。
在我看来,从新西兰的这种特有珍禽的身上所表现出的与世无争、不事张扬、既务实又悠闲的性情来比喻新西兰人,倒也贴切。但也有一件事却多少令我有点耿耿于怀,那就是,新西兰人把从我们中国引种去的猕猴桃称为几维果。

百年猕猴桃,他乡奇异果
在新西兰考察的日子里,我们吃的最多、也是最爱吃的水果,就是猕猴桃。猕猴桃原来只产于中国,不是像有些人以为是猕猴爱吃的桃,它是因果皮覆毛,貌似猕猴而得名。猕猴桃味美价廉,营养丰富,可惜,在这里被“几维人”称为几维果,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100年前,新西兰的一位叫伊莎贝尔的女校长,到中国湖北宜昌看望她的姐姐,并把中国猕猴桃种子带回了新西兰。经过当地园艺专家亚历山大的悉心培育,第一棵新西兰猕猴桃——几维果诞生了。之所以叫几维果,他们自有一番道理:色泽棕黄,毛短而少,顶部的把酷似“鸟嘴”,活脱脱一个果中几维,所以,在新西兰,猕猴桃的英语便是几维果。
这样,原产中国的猕猴桃,经过百年耕耘,在气候及温湿度适宜的新西兰,不仅扎下了根,而且独占鳌头,且又风靡了世界。

带毛的定时炸弹——帚尾袋貂
沿东线南行,时而,与那条南岛唯一的铁道并行,时而,与惊涛拍岸的大海相望。我为了得到最佳观光效果,坐在了人们认为乘车最危险的副司机的位置。坐在车的前排,可以随时捕捉到一一映入眼帘的事物,特别是各种动物,分栏相围的牛群羊群、穿着马甲的马、引自南美的驼羊、大规模圈养的赤鹿、貌似乌鸦的澳洲喜鹊、成双成对的黑胸麻鸭(当时被我们直译成天堂鸭)、妖艳红嘴的黑天鹅,甚至追跑打闹的野兔、碧空翱翔的雄鹰……
但最令人奇怪的是公路上,总能见到被汽车轧死的小动物,有兔、有鹰、有刺猬,更多被轧死的就是“果子狸”。我感到疑惑,亚洲的果子狸怎么会跑到这南半球的岛国呢?如果新西兰有这么多的果子狸,闹非典时,他们一定也大为紧张吧?怎么没听说呢?从那些动物的遗骸看,脸不花,尾不长,不像果子狸,英语称为“咆貅”。在奥克兰博物馆,了解到这种动物的来龙去脉。
原来,这是一种引自澳大利亚的袋貂科、帚尾袋貂的动物——帚尾袋貂。它体长32-58厘米,体重约2-5公斤,体色棕黑、有浓密的灰色绒毛,吻尖耳大,面目如狐,尾长而卷,尾后半部有扫帚状的毛,因此得名。帚尾袋貂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东南、西南及塔斯马尼亚岛,是澳大利亚最普通的有袋动物,夜行为主,觅食各种植物果叶、捕捉昆虫及小动物,白天隐身于树洞、灌丛或兔穴之中。
最早的引入时间是1800年,也许是种群个体少,没有成功。1858年,再次引入,获得成功,1890-1900年期间,人们又做了努力,一下从澳大利亚及其塔斯马尼亚引来200-300只,多数放生于南岛,少数放到北岛南端惠灵顿稍北的一个地方。当时,人们之所以一再地往新西兰引进异地物种,完全是为了经济目的,这种易活、易捕、对人无威胁的小野兽,被作为狩猎和毛皮动物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受到法律的保护。的确,我们在新西兰的一些商店也见到用袋貂毛织的袜子。甚至听说,在南岛西部,还有人吃这种动物。但是,无论是人吃,还是汽车轧,或猎抢打,都无法遏制帚尾袋貂的增长势头。如换成中国,它们的下场自然会同果子狸一样了。
在人少资源多的新西兰,对帚尾袋貂的利用程度,远没有它们自身繁衍的快,这种繁殖力强盛的动物,在新西兰这块没有天敌控制的土地上,日益发展壮大,呈爆炸式增长,不到一个世纪,已遍及全国,达7000万只,平均每个新西兰人摊17只,而他们全国的羊才4000万只,平均每人10只,每只帚尾袋貂一宿要吃300克植物的果叶,那么,全新西兰每天约有3吨的植物会被帚尾袋貂吃掉了,不仅对植物,对牲口、对鹿产业是极大的威胁,它们还会吃掉和侵犯很多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带来结核病等。请神容易送神难,人们当初“见其利而不见其弊”的行为,如今带来了恶果,也被专家称为“带毛的定时炸弹”。

养鹿王国——新西兰
中国是世界上鹿的种类最丰富的国家,有约20种,占世界之半;也是中医药文化传承最悠久的国家,其中,鹿茸入药,由来已久。新西兰的养鹿业,发展迅猛,已居世界之首。多年来,仅在从皇后镇快到基督城的南岛中线的沿途,路旁见到的赤鹿饲养种群就很大,数以万计。
有一天,在南岛南阿尔卑斯山脚下,我们在曾拍“指环王”的雪山草场前小憩后,便驶上一个叫林德峡谷的地方,这里立有一个石碑,上面注明,1871年,有人释放了七头赤鹿于此。看来,新西兰养鹿的历史已经超过百年。
人们养鹿的目的,起初是狩猎,食肉和用皮张。以后,用鹿的头角做客厅的装饰,近年,取茸入药,做保健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新西兰有广阔的原野、充足的阳光,适度的雨量,牧草繁茂,加上鹿茸、鹿肉出口贸易的带动,养鹿业便蓬勃发展起来。目前,全新西兰的养鹿场达5000个以上,鹿的存栏数量达180万头,居世界第一。

煮熟的鸭子不让进,严防死守把国门
听说新西兰的检疫入关极其严格,我们也算是亲有体会了。同行的北京自然博物馆的杨博士给朋友捎了两只北京烤鸭,入境时,被海关“截获”,没收?犘液醚畈┦砍鲜堤畋¨了入境卡,如果隐瞒不报,被查验出来,至少罚款几百美金,想来挺后怕。事实上更害怕的是新西兰。这个孤悬海外的岛国,以养殖业、特别是畜牧业为生,如果带入病疫,造成的危害将会是灭顶之灾。还听说,在2004奥运会上,新西兰的自行车选手乌尔莫刚刚得了金牌,头上戴着橄榄树的花环。新西兰农业部的官员就敏感地告诫:出于安全原因,其花环不得带入国境,如果违背新西兰动植物进口限制的规定,偷偷带进动植物,将受到巨额罚款乃至坐牢处罚。
其实,新西兰的入境检查之所这么敏感、严格,是有道理的。建国不到200年的新西兰,的确从引入物种上得到了巨大实惠,像以上提到的猕猴桃、养鹿业,但也换来了沉痛的教训,像帚尾袋貂的爆发、本地物种的丧失……新西兰到底引进了哪些物种?即新西兰的海外移民,除了人类,还有谁?人类及其动物移民大军的迁入,究竟给新西兰的土着——本地特有动物造成了怎样灭绝性的结局?
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访了数家博物馆,或用我写的书交换,或直接索要相关资料。为什么要在博物馆,特别是有自然类的博物馆,应该展示这类主题呢?我想,这就是科普的重要任务,它涉及国计民生,个人行为,生态安全,经济稳定。终于,我在奥克兰博物馆得到了完整的答案,在一排排引进动物的标本前驻足,抄写下一个个引入动物的名字,犹如受到了一次“生态地震”的震动和启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异国他乡,我就强烈感觉,应该把这些事件和故事介绍给我国的公众,毕竟,我国的盲目引种状况也同样严峻。

中国与新西兰
在没有到新西兰以前,我对这样一个南半球国家,几乎是一无所知,到了新西兰的基督城,才知道这里的“南极中心”是世界上与南极关系最密切的城市;新西兰是世界上最早迎来新一天的国家;新西兰是世界上最早推行女权运动的国家之一;新西兰的“价值党”是世界上最早的绿党之一;新西兰还是个与中国关系源远流长的国家。也许,有到过新西兰的人会说,新西兰与中国的关系不就是中餐馆多、中国留学生多、中国游客多、中国制造的商品多吗?其实不然。
中国与新西兰虽远隔重洋,可在地缘上同属亚太地区,并有着漫长的交往史。早在1860年,就有华人移民新西兰,成为那里早期的移民群体之一。
位于南岛皇后镇附近的一个叫箭镇的地方,这里有一个中国村,但已经没有任何中国人了。小河流淌,逝者如斯,诉说着早年的艰辛。一座座矮小的窝棚,类似一处土着人的遗址,通过解说牌得知,1886-1906年间,共有25名华工在这里采金。他们之中没有女性,因此,也没有后代,随着一个个老死他乡,最后一位熬到1920年,便结束了这段华工的海外辛酸史。
早年的华工,都受到当时新西兰政府极不公正的待遇。在汉米尔顿博物馆有一个名为“野蛮的税”的展览,就是揭示早期华人移民被迫交纳(每人100新币)人头税的历史。后来,新西兰政府对此给予了道歉。1874-1881年,共有5000名华人在新西兰打工,其中一半在南岛奥塔戈省。达尼丁,便是该省一座因淘金而兴盛起来的城市,曾有来自广东的大批华人来此谋生,他们当时大多从事的是服务性的工作,开菜园、开餐馆、开洗衣店,含辛茹苦。为了改善命运,他们把很大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女身上。的确,很多老华侨的儿女都很争气,如今,不少当年老华侨的子孙,第三代、第四代,现在已经当上律师、医生,成为新西兰社会的佼佼者。
中新友谊的历史,也是可圈可点的。1937年,日军侵华,中国政府向国际联盟发出紧急呼吁,在多国会议上,新西兰代表威廉乔丹仗义执言,支持中国抗日,并与前苏联(当时只有这两个国家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投了“国际联合行动”的赞成票。
在抗日战争中,新西兰医生凯瑟琳霍尔“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像白求恩一样,在晋察冀边区行医,治病救人,舍生忘死,聂荣臻元帅曾特地为她题词:“救死扶伤,忘我献身,支持抗战,青史永存”。
恐怕大家最熟悉的新西兰人,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路易爱黎(1897年12月2日-1987年12月27日)。1927年,他来到中国上海,从此留居中国。他一生致力于向国际社会宣传、介绍中国,出版、翻译大量中国的诗歌,撰写了大批介绍中国的书籍,可谓着作等身,达63部之多,为中新友谊做出卓越贡献。

灭绝,从新西兰恐鸟谈起
在新西兰,面对碧水蓝天,绿野山川,让你时时会萌生那惊鸿一瞥的幻影,这么一个美丽安祥的大洋中的伊甸园,一只只憨头憨脑的、两人高的大鸟,出现在远远的天边,可是,一见到人,就匆匆掉头,消失在人类世界的地平线……
恐鸟是澳洲最高的鸟,成鸟有两个成人那么高,体重达270公斤。800万年前,恐鸟就已经生活在新西兰,曾一度繁盛,达25种之多,其蛋大如篮球,约十几公斤重,一只恐鸟的蛋,相当于100只鸡蛋。
1350年,毛利人划着独木舟来到新西兰,首批毛利人从北岛一上岸,就见到一只只又高又大的鸟走来晃去,吓得他们恐惧万分,慌忙逃回船上,所以,就给这些鸟起名“恐鸟”。
人类发现恐鸟之时,也是恐鸟将要遭殃之日。不久,这些波利尼西亚人手持长矛,陆续登岛,屠杀恐鸟,取走鸟蛋,还将鼠、狗等动物引到新西兰这个原本洁净的土地上,终于使这些大鸟灭绝了。北岛恐鸟,17世纪灭绝,南岛恐鸟约在1850年灭绝。
在毛利人墓穴雕刻中,人们发现一些奇怪的涉及到恐鸟的哀诗,面对新西兰的毛利文明渐为欧洲文明所取代,这些谶语可谓不幸言中:“哀哉,我们将因失去恐鸟而失落。”
从人类学角度看,毛利人对恐鸟的缱绻怀念之情,也折射出自然的生物多样性对社会的文化多样性,影响是多么深刻。遗憾的是,灭绝意味着永远。
在新西兰的一个画廊,我曾见到这样一幅画,成群的家鸡家兔家猫家狗家牛家羊的涌入,与此同时,一个个本土的动物——恐鸟、泰卡鸡、垂耳鸦、笑猫头鹰……流离失所,淡出画面,走向绝种。
在新西兰,自从人类登陆以来就引发了新西兰生命世界的多米诺骨牌的连连倒塌。

㈦ 新西兰的毛利人有什么特点吗

毛利人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毛利人的雕刻艺术技艺精湛,大到房檐,小到手杖都异常精美。他们的舞蹈别具一格,鲜艳的民族服装、美丽的花环、项上挂着的绿佩玉以及腰上系着的蒲草裙充分展现了毛利人独特的民族风情。毛利人的迎宾舞蹈已成为新西兰官方迎接贵宾的最高礼仪。

㈧ 什么是毛利人

毛利人简介
(Maoris)

新西兰的少数民族。属蒙古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的混合类型。使用毛利语,属南岛语系波利尼西亚语族。有新创拉丁文字母文字。信仰多神,崇拜领袖,有祭司和巫师,禁忌甚多。相传其祖先系10世纪后自波利尼西亚中部的社会群岛迁来。后与当地土着美拉尼西亚人通婚,发生混合,因此在体质特征上与其它波利尼西亚人略有不同。19世纪初英国人入侵前约有20多万人,分为50个部落,有部落联盟。原始公社开始解体,阶级分化明显。社会以父系大家族公社为单位,有的开始向大家庭过渡。采用夏威夷式亲属制度即伯叔父与生父同一称呼,伯叔母和生母同一称呼,侄甥与儿女同一称呼。经济以农业为主,行刀耕火种;部分人从事渔猎和采集;手工业发达。殖民时期惨遭屠杀,人口一度锐减。1907年新西兰独立后,民族权利受到尊重,人口逐渐回升。现代毛利人已接受英裔新西兰人的影响,社会、经济和文化均已发生变化,多会讲英语,许多人进入城市当雇工。部落界限已被打破,民族意识开始形成。民族文化得到复兴和发展。

毛利人约于一千年前由太平洋中部,从传说中的哈瓦基乘木筏迁徙至此,并从此定居。今天,生活于城市的毛利人,依然继承了毛利的传统文化。他们对族人聚首的时刻,如葬礼尤为重视,分散各地的家人都珍惜会面的难得时刻,总趁机回乡。说毛利人一旦离开人世,便会与祖先会合,并凭着他们赐给的力量,赋予子孙精神力量与指引。毛利人极重视他们的传家宝物,如权杖、绿玉项链等,深信它们蕴藏看祖先的灵气。他们会将这些家传之宝传给世代子孙。过去,毛利人与他们居住的环境有极密切的关系,并创造及流传着许多相关的神话传说,如森林之神及大海之神等。透过传统歌曲舞蹈流传坊间,成为今日毛利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怀唐伊条约》的签订,保留毛利人的土地及其他资源的拥有权,使这种独有民族的文化精粹得以保存,现在成为新西兰一大旅游特色。

在新西兰,你会时刻感觉到毛利文化的存在,一个民族的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生活。同样,其中毛利人的碰鼻礼和纹面广为我们所熟悉。

毛利人是天生的艺术家,尤其对音乐和舞蹈有独到之处。从传教士那里学习赞美歌的旋律和和声,再经过巧妙的运用,发展成毛利人明朗愉快的音乐。和夏威夷草裙舞类似的毛利歌舞,除了在罗沱路亚以毛利音乐表演外,在新西兰的节日庆典上,也是主要的。

除了音乐和舞蹈外,在美术方面,木雕也表现了毛利的文化特征,无论是独木舟上的雕刻,城塞村入口处的雕刻,集会场所前面及周围的雕刻等,皆充分显示了毛利人将雕刻艺术融入日常生活中。而目前这种木雕品已成为赠送他人的最佳礼物。

毛利人木雕工艺出众,石雕手艺也不错。最着名的是在新西兰绿石上雕刻提基神像,该绿石被毛利文化视为护身符,是非常珍贵的。

游客可拜访一户毛利族会堂,观赏毛利传统迎客仪式。每一户毛利会堂皆由家园的老树沃卡巴巴(whakapapa)所雕琢而成。

㈨ 简述毛利人及其文化在新西兰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毛利人是新西兰的少数民族。属蒙古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的混合类型。使用毛利语,属南岛语系波利尼西亚语族。有新创拉丁文字母文字。信仰多神,崇拜领袖,有祭司和巫师,禁忌甚多。相传其祖先系10世纪后自波利尼西亚中部的社会群岛迁来。后与当地土着美拉尼西亚人通婚,发生混合,因此在体质特征上与其它波利尼西亚人略有不同。新西兰官方文献证明,毛利人是四千多年前从台湾迁出的原住民,毛利人参访台湾阿美族太巴塱部落祖祠,发现门窗开的位置、建筑梁柱等结构都和毛利人聚会所相同

他们对族人聚首的时刻,如葬礼尤为重视,分散各地的家人都珍惜会面的难得时刻,总趁机回乡。说毛利人一旦离开人世,便会与祖先会合,并凭着他们赐给的力量,赋予子孙精神力量与指引。毛利人极重视他们的传家宝物,如权杖、绿玉项链等,深信它们蕴藏着祖先的灵气。他们会将这些家传之宝传给世代子孙。过去,毛利人与他们居住的环境有极密切的关系,并创造及流传着许多相关的神话传说,如森林之神及大海之神等。透过传统歌曲舞蹈流传坊间,成为今日毛利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毛利人一般说来也已被其他新西兰人接受,虽然有些人在城市中找房子可能遇到困难,另一些人如果要和欧洲血统的新西兰人结婚,也许会遭到反对,但就绝大部分而言,偏见并不是根深柢固的。许多毛利人害怕文化优势甚于歧视,总希望保持他们的毛利人特性。差不多所有毛利人都有一些欧洲祖先,某些认为他们自己是毛利人的人,实际上其欧洲祖先尤为突出。因此他们的特性与其说是遗传学的,不如说是文化上的。
对于大多数毛利人而言,做毛利人意味着承认和尊敬他们的祖先,有对家庭土地的要求,有在他们祖先的村庄内被接纳为这块土地上的人民(people of the land)的权利。它意味着被接纳为团体成员的资格,并和团体成员一道共同承认毛利人的独特思想和行为方式。现在已经恢复了一些对毛利语(Maori language)的教学,1987年毛利语被规定为新西兰的一种官方语言。
在当代新西兰,许多毛利人的文化习俗仍被保存下来。一切毛利人的正式集会都伴随着毛利语的演讲、战歌,正式接待宾客时都要互相以鼻子摩擦表示欢迎(称为hongi),有时还举行一种作为仪式的挑战;在预先烧热石头的地炉上烹调食物。在毛利人村庄中用作开会和典礼中心的雕有图案的房屋,仍在建筑。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225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563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575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135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191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843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771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383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819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