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为什么发病率低
A. 医学发达国家的癌症发病率,防癌时不要把自然选择规律遗忘
我国肿瘤发病的现状,据2018年4月8日在博鳌举行的中日肿瘤防御研讨会上,我国国家癌症中心的郝捷介绍,2017年全国癌症年发病率是380万,
死亡是260万,城市是226万,农村是154万,城市稍微高一点。发病前五位的男性是肺癌、胃癌、肝癌、结肠癌和食道癌,女性是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和胃癌。我国每分钟就有六人被诊断为癌症,
每分钟就有五人死于癌症,全国20%的新发癌症病人和24%的死亡病人在中国。死亡率比国外高,在科技进步的今天,癌症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先进,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应该会明显下降,
可恰恰相反,2017年2月由国家癌症中心郝捷院士陈万青教授等人撰写的中国癌症研究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已经成为最主要的疾病死亡原因。患病率更高的原因除人口老龄化以外,
还有生态环境的污染,人们行为方式的变化,如吸烟、酗酒、紧张、焦虑等都使患癌几率上升。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癌症发病地域分布明显,其中胃癌高发区集中在西北及沿海各省市,
肝癌高发区集中在东南沿海及东北吉林地区,食道癌高发区主要在河北、河南等中原地区,相似的地理位置意味着相似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
这表明环境对刺激人体癌变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湖南省等很多地方有嚼槟榔的习惯,所以口腔癌发病率居全国第一。
B. 求助 各位哥哥姐姐 叔叔阿姨.
疾病名称
胃癌
疾病概述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可发生在贲门区、幽门区以及胃体部,以幽门区多见。据调查,我国胃癌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多见于40-60岁,男性比女性约多三倍。临床表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胃脘部不适、疼痛、继之可出现上腹部包块、噎嗝反胃、食物梗塞,黑便、呕血、贫血、进行性消瘦等。
病因
虽然胃癌的病因迄未阐明,但已认识到多种因素会影响上述的调控作用,共同参与胃癌的发病。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 随着研究的深入,幽门螺杆菌感染(Hp)被认为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属下的国际癌肿研究机构(IARC)宣布Hp是人类胃癌的I类(即肯定的)致癌原。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提示Hp是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在实验室中,也已成功地以Hp直接诱发蒙古沙鼠发生胃癌。Hp具有粘附性,其分泌的毒素有致病性,导致胃粘膜病变,自活动性浅表性炎症发展为萎缩、肠化与不典型增生,在这基础上易发生癌变,Hp还是一种硝酸盐还原剂,具有催化亚硝化着手而起致癌作用。Hp感染后若干年,甚或二三十年后可能诱发胃癌。 二、环境因素 观察发现,从高发区移民到低发区定居的,第一代仍保持对胃癌的高易感性,第二代则有显着的下降趋势,而至第三代发誓胃癌危险性基本接近当地的居民。这提示胃癌的发病与环境因素有关,而最可能是饮食中致癌物质。流行病学家指出,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乳品和蛋白质,可降低胃癌发生的危险性,而多吃霉粮,霉制食品、咸菜、烟熏及腌制鱼肉,以及过多摄入食盐,则可增加危险性。如长期吃含高浓度硝酸盐的食物(如烟熏和腌制烟熏鱼肉、咸菜等)后,硝酸盐可在胃内被细菌的还原酶转变成亚硝酸盐,再与胺结合成致癌的亚硝胺。细菌可伴随部分腐败的不新鲜食物进入胃内,慢性胃炎或胃部分切除术后胃酸分泌低下也可有细菌大量繁殖。老年人因胃酸分泌腺的萎缩也常引起胃酸分泌低而利于细菌的生长。正常人胃内细菌少于103/ml,在上述情况下细菌可增殖至106/ml以上,这样就会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类致癌物质。致癌物质长期作用于胃粘膜可致癌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胃癌好发于较低的社会经济阶层,这更支持环境因素的重要性。 三、遗传因素 遗传素质对胃癌的发病亦很重要。胃癌的家族聚集现象,以及可发生于同卵同胞,支持了这种看法。而更多学者认为遗传素质使致癌物质对易感者更易致癌。 四、癌前病变和癌前状态 癌前状态是指易恶变的全身性或局部的疾病或状态,而癌前病变则是指较易转变成癌组织的病理组织学化。据长期临床观察,胃癌的癌前状态有:①慢性萎缩性胃炎;②胃息肉,增生型者不发生癌,但腺癌型者则能,广基腺瘤型息肉>2cm者易癌变;③残胃炎,特别是行BillrothⅡ式胃切除术后者,癌变常在术后15年以上才发生;④恶性贫血胃体有显着萎缩者;⑤少数胃溃疡患者。而不典型增生被视为胃癌的癌前病变,胃粘膜可被胃型粘膜所替代,即所谓胃粘膜的胃化。胃化有小肠型和大肠型。大肠型又称不完全肠化,推测其酶系统不健全而使被吸收的致癌物质在局部累积,导致细胞的不典型增生而发生突变成癌。故对上述癌前状态而又并发不典型增深者尤应密切随访。
症状
胃癌是最常见的胃肿瘤,系源于上皮的恶性肿瘤,即胃腺癌。在胃的恶性肿瘤中,腺癌占95%。这也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乃至名列人类所有恶性肿瘤之前茅。胃癌虽然是全球性疾病,但两性间、不同年龄间、各国家地区间、各种族间、甚至一地区不同时期的发病率都有较大差异。男性居多,男女之比约为2-3:1。发病年龄多属中老年,青少年较少;大致在40-60岁间者占2/3,40岁以下占1/4,余者在60岁以上。大致上,有色人种比白种人易罹患本病。北美、西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发病率较低,而日本、智利、俄罗斯和冰岛则为高发区。我国的发病率也较高,且不同地区间也还有较大差别,一般北方及内蒙古、再次为华北及华东,而以中南的湖南、广东及广西等省、自治区,以及西南的四川、云南、贵州等省最低。全国平均年死亡率约为16/10万(男性21/10万,女性10/10万),高发区可达60-100/10万,低发区则在5-10万以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胃癌的发病率呈现下降的趋势,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死亡率约为22/10万,1990年下降至3.7/10万以下;日本近年来亦有明显下降趋势,我国某些地区也有一定的变化。上海市区1972年男性胃癌的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为62/10万,女性为23.9/10万;1990年男性胃癌发病率下降到45-10万;而1995年男女发病率分别达36/10万和18/10万。在近25年中,上海市区的胃癌发病率逐年下降,尤以男性为明显。
诊断
实验室检查:贫血常见,约50%有缺铁性贫血,是长期失血所致;或由营养缺乏造成。如并有恶性贫血,则见巨幼细胞贫血。粪便隐血试验常呈现持续阳性,检测方便,有辅助诊断的意义。有学者将之作为胃癌筛检的首选方法。胃液分析意义不大,虽进展期胃癌可因累及泌酸区而呈无酸或低胃酸分泌,但这种低胃酸分泌状态可与正常人者重叠,故已不列为常规检查。目前临床所用胃癌标志无异性不强。血清癌胚抗原(CEA)对诊断意义不大,虽半数患者的胃液中CEA有明显升高,超过100ng/ml,但也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液中含量有重叠。晚近所用的胃癌相关抗原,据称有半数以上的阳性率,但还有一定比例的假阳性。X线钡餐检查:X线检查对胃癌的诊断依然有较大的价值。近年来更是应用气钡双重对比法、压迫法和低张造影技术,并采用高密度钡粉,能清楚地显示粘膜的精细结构,有利于发现微的病变。早期胃癌可表现为局限性浅洼的充盈缺损(Ⅰ、Ⅱa),基底广,表面呈颗粒状;或呈现一龛影(Ⅱc、Ⅲ),边缘不规则呈锯齿状,向其集中的粘膜纹有中断、变形或融合现象;或粘膜有灶性积钡、胃小区模糊不清等征象。对怀疑患早期胃癌者,应从不同角度多摄X线片,进行仔细分析,不放过微小的改变。进展期唯一的X线诊断率可达90%以上。现入胃腔的肿块,表现为较大而不规则的充盈缺损。溃疡型癌主要发生作肿块之上,故其龛影位于胃轮廓之内,龛影直径常大于2.5cm,边缘不整齐,可示半月征;龛影周围因癌性浸润而使边缘不整齐,并为一圆形较透明带所环绕,称环堤征,临近粘膜僵直,蠕动消失,无皱襞聚合或见皱襞中断。胃壁僵直失去蠕动是浸润型癌的X线特点。浸润广泛仅累及胃窦时,则围窦狭窄、固定、呈漏斗状,或有肩胛征;如累及全胃,则呈固定、腔小无蠕动的皮革状胃。胃癌必须与胃淋巴瘤相鉴别。胃淋巴瘤的特点是,病变常广泛累及胃十二指肠,X线示粗大皱襞伴多发性息肉样充盈缺损和多发性浅龛影。 胃镜检查:胃镜检查结合粘膜活检,是目前最可靠的诊断手段。有经验的内镜医师对胃癌的确诊率可达95%以上,为此要多取活检标本,有人提出必须采7块以上。对早期胃癌,胃镜检查更是诊断的最佳方法。镜下早期胃癌可呈现一片变色的粘膜,或局部粘膜成颗粒状粗糙不平,或呈轻度隆起或凹陷;或有僵直感,不柔软,对这些轻微的变化,均要作活检。镜下应估计癌的大小,小于1cm者称小胃癌,小于0.5cm者称微小胃癌。 早期胃癌按日本学者可分为以下各型。 Ⅰ型(息肉样型) 病变隆起呈小息肉状,几宽无蒂,常大于2cm,约占早期胃癌之15%。 Ⅱ型(浅表型) 分3个亚型,合起来占75%。 Ⅱa型(隆起浅表型) 病变少高出粘膜面,高度不超0.5cm,面积小,表面平整。 Ⅱb型(平坦浅表型) 病变与粘膜等平,但表面粗糙呈细颗粒状。 Ⅱc型(浅表凹陷型) 最常见,浅洼病变底面粗糙不平,可见聚合粘膜轴皱襞的中断或融合。 Ⅲ型(溃疡型) 约占早期胃癌之10%,粘膜溃烂比Ⅱc者深,但不超过粘膜下层,周围聚合,皱襞有中断、融合或变形成杵状。 早期胃癌有时辨认不易,可在内镜下喷0.5%美蓝,有病变处将着色,有助于指导活检部位。目前已有放大内镜问世,能更仔细观察微细病变,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进展型胃癌大多可从肉眼观察作出拟诊。肿瘤表现为凹凸不平、表面污秽的肿块,常见渗血及溃烂;或表现为不规则较大溃疡,其底部为秽苔所覆盖,可见渗血,溃疡边缘常呈结节状隆起,无聚合皱襞,病变处无蠕动。 自胃镜引入超声探头进行检查称超声内镜检查,能发现腔外生长的肿瘤,明确肿瘤侵入的深度,以及了解有无周围增殖或转移。 诊断:诊断主要依赖X线钡餐检查和胃镜加活检。早期诊断是根治胃癌的前提。要达到此目的,应对下列情况及早或定期进行胃镜检查:①40岁以上,特别是男性,近期内出现消化不良者,或突然出现呕吐或黑粪者;②拟诊为良性溃疡,但五肽促胃液素刺激试验示缺乏胃酸者;③已知慢性萎缩性胃炎,尤其是A型,伴肠化及不典型增生者,应制定订定期随访计划;④胃溃疡经两个月治疗无效,X线检查显示溃疡反而增大者,应即行胃镜检查。⑤X线检查发现胃息肉大于2cm者,应作胃镜检查;⑥胃切除术后15年以上,应每年定期随访。预后:进展期胃癌如任其发展,一般从症状出现到死亡,平均约一年。早期胃癌发展慢,有时可长期(甚至几年)停留在粘膜而不向深处发展。早期胃癌转变为晚期胃癌的规律,目前尚不清楚。 胃癌在根治手术后5年存活率取决于胃壁受侵深度、淋巴节受累范围和肿瘤生长方式。早期胃癌只累及粘膜层者预后佳,术后5年存活率可达95%以上,如已累及粘膜下层,因常有局部淋巴结转移,预备后稍差,5年存活率约80%。肿瘤以团块形式出现者,切除率高,较弥散型有早期出现转移者的预备后面为佳。皮革状胃预后很差。如肿瘤已侵及肌层但手术时未发现有淋巴结转移者,5年存活率仍可达60%-50%;如已深达浆膜层而有局部淋巴结转移者,则预备后不佳,术后5年存活率平均只有20%;已有远处播散的病例,5年存活率为0。
治疗
一、手术治疗 是目前惟一有可能根治胃癌的手段。手术效果取决于胃癌的病期、癌侵袭深度和扩散范围。对早期胃癌,胃部分切除术术属首选,如已有局部淋巴结转移,亦应同时加以清扫,仍有良好效果。对进展期患者,如未发现有远处转移,应尽可能手术切除,有些需作扩大根治手术。对已有远处转移者,一般不作胃切除,仅作姑息手术(如胃造瘘手、胃-空肠吻合术)以保证消化道通畅和改善营养。 二、内镜下治疗 对早期胃癌还有在内镜下用电灼、激光或微波作局部灼除,或作剥离活检切除者(癌灶处粘膜下注生理盐水使病灶与肌层隔开上浮,然后电灼),但因早期胃癌可有局部淋巴结转移,故不如手术可靠。中、晚期癌不能手术者亦可在内镜下作激光、微波或局部注射抗肿瘤药、无水乙醇或免疫增强剂等治疗。对贲门目肿瘤而有梗阻者还可作内镜下放置内支架,重建通道。 三、化学治疗 抗肿瘤药常用以辅助手术治疗,在术前术中及术后使用,以抑制癌细胞的扩散和杀伤残存的癌细胞,从而提高手术效果,一般早期癌术后不给化疗,中晚期癌能被手术切除者必须给化疗,常在术后2-4周开始,按情况单一给氟尿嘧啶(5-FU),丝裂霉素(MMC),或替加氟(FT-207),或采用联合化疗。反未作根治性切除的患者不能施行手术者,可试用联合化疗。胃肠道肿瘤对化疗的效应差,胃癌相对而言比其他要好些。常用的化疗剂有5-FU、MMC、阿霉素(ADM)、亚硝脲素(如CCNU,MeCCNU),和顺铂(DDP)、依托泊苷(足叶乙甙,VP-16),以及用羟喜树碱等。这些药物,单用效果差,有效率(瘤体至少缩小50%)仅10%-20%,联合应用则稍佳。联合应用方案繁多,迄今尚无理想的配伍。还有经股动脉插管到相应动脉支进行介入性动脉化疗者,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全身用药者为小,但为侵入性治疗,且操作较反繁。 四、其他疗法 高能量静脉营养疗法亦常用作辅助治疗,术前及术后应用科提高患者体制,使更能耐受手术和化疗。可用免疫增强剂如卡介苗(BCG)、左旋咪唑、溶链菌制剂(OK-432)等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但效果不肯定。目前,还有试用微小病毒来治疗胃癌的研究报告。 中药扶正癌方(黄芪、党参、生白术、仙鹤草,生苡仁、白花蛇舌草、石英、七叶一枝花、石见穿、炙甘草)是我国所独有,可以配合应用。 目前,对Hp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相当重视,对早期胃癌患者可在术后进行抗Hp治疗。
并发症
症状:上腹痛为主要症状,可为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但也可仅有饥饿样不适感。典型者有轻度或中等度剑突下持续疼痛,可被抗酸药或进进食所缓解。DU着约有2/3的疼痛呈节律性:早餐后1-3小时开始出现上腹痛,如不服药或进食则要坚持至午餐才缓解。食后2-4小时又痛,也需进食来缓解,约半数有午夜痛,患者常德北方痛醒。GU也可发生规律性疼痛,但餐后出现较早,约在餐后1/2-1小时出现,至下次餐前自行消失。午夜痛也可发生,但不如DU多见。 并发症: 一、出血 约5%患者可发生大出血,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偶为首发症状。 二、幽门或贲门梗阻 决定于胃癌的部位。 三、穿孔 比良性溃疡少见,多发生于幽门前区的溃疡型癌。
预防
由于病因未明,故尚缺乏有效的一级预防(去除病因)措施。但据流行病学调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吃肉类和多饮乳品,少进咸菜和腌腊食品,减少食盐摄入,食物用冰箱贮藏,似有一定预防作用。每日进服维生素C,可减少胃内亚硝胺的形成。积极根除Hp也是重要的可能预防胃癌发生的手段之一。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尤其是有肠化和不典型增生者应给予积极治疗外,还应定期进行内镜随访检查;对中度不典型增生者经治疗而未好转,以及重度不典型增生者宜予预防性手术治疗。普查发现早期胃癌,及时予以切除(二级预防),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我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全面普查不可能。在高发区选择高危人群定期进行筛检,是一个变通的可行办法,故应在高发区建立胃癌防治网,大力培养内镜医师队伍,广大展开高危人群的普筛。
参考资料:http://www.yaolee.net/h_disease/d111.htm
C. 为什么我来到新西兰就一直不停的掉头发
头发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仪表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我们正常人从出生开始头部就长有头发,一直到成年,一般可生长100万根毛发。正常情况下,每人每日可脱落60~80根头发,梳头和洗头时常出现较多的脱发,这是因为已处于休止期尚未脱落的毛发受牵拉而脱落,但是如果一个人每天脱落的毛发超过100根,从而引起头发稀疏,就是一种病态了,称为脱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节奏的加快,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日益加重,人群中脱发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引起脱发的原因很多,包括脂溢性脱发、神经性脱发和其它原因引起的脱发等。导致脱发的直接诱因有以下几方面:
1.精神因素。精神紧张、忧郁、恐惧等均能导致神经功能紊乱,毛细血管持续处于收缩状态,毛囊得不到相应的血液供应,最终导致头发的脱落。
2.饮食因素。动物类食品为人体合成过量的雄性激素提供了条件。而雄性激素分泌过多,能促使人的皮脂腺分泌旺盛,此时正常人的头皮上存在的一种噬脂性真菌就会大量繁殖,该真菌在获取营养和排放代谢产物过程中可刺激头皮和毛囊,形成慢性炎症,使毛囊逐渐萎缩,生成功能逐渐衰退。
3.洗涤不当。对于脂溢性脱发患者来说,头皮皮脂的积聚可对皮脂分泌形成一种负压,从而减慢其分泌速度。如果此时还频繁洗头,加上洗涤用品的刺激,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或加重脱发的发生。
4.其它原因。脱发往往在秋冬季节发病率较高,可能与气候干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状态,或者直接影响皮脂腺的分泌有关。
脱发有很多种类,临床上常见的有:
1.先天性脱发。较少见,患者出生时全身或局部无毛发,通常合并其它先天性异常,如指(趾)甲、牙齿、骨骼的发育缺陷或畸形,可能为染色体异常所致。
2.雄激素性脱发。即脂溢性脱发,与遗传有关,多在20~30岁开始发生表现为毛发的逐渐稀疏和脱落,男性多从前额两侧开始,逐渐向头顶延伸;或从头顶开始,然后扩展至前额。头发变得纤细而稀少。由于皮脂分泌旺盛,部分人头发油腻,长期发展下去则毛发干枯无光泽。女性脱发一般症状较轻,多为头顶部毛发稀疏。
3.斑秃。为一种突然发生的局限性脱发,患处皮肤正常,无炎症,表面光滑,呈斑块状脱发,可持续数月或数年,多数能再生。脱落斑块可为l~2处,多者有10余处,严重者整个头部毛发迅速脱落,称为全秃。还有极少数患者,除头发脱落外,其它部位的毛发如眉毛、睫毛、胡须、腋毛、阴毛等,甚至全身的毳毛均脱落,称普秃。
对于脱发患者,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要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悦。患者要积极面对生活,主动适应快节奏的生活环境,正确对待生活、工作和学习压力。对所患的脱发病情不要耿耿于怀,要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
2.要合理膳食。不要过多食用动物类食物,做到荦素搭配,营养丰富。
3.控制洗头次数。一般1周1次即可,夏秋季节最多1周2次。同时要选择洗涤效果好而刺激性小的洗发剂,不要使用劣质产品。
4.对头部皮肤病要积极治疗。对于头部所患的脱发症状,要及时到皮肤科就诊,请皮肤科医生给予正确诊断、对症治疗。
5.要有耐心。毛发生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千万不要着急,一般需要3~6个月或更长的时间才能治好。因此患者一定要配合医生的治疗,持之以恒,才能达到满意的疗效。
【脱发的多种类型】:
1、脂溢性脱发:常常出现在中青年身上,表现为头皮上有较厚的油性分泌,头发光亮,稀疏而细,或者头发干燥,头屑多,无光泽,稀疏纤细。
解决办法:应注意饮食清淡,少食刺激性食物,多吃水果、青菜或内服维生素B6、B2等。
2、病理性脱发:主要由于病毒、细菌、高热对毛母细胞有损伤,抑制了毛母细胞正常分裂,使毛囊处于休克状态而导致脱发,如急性传染病、长期服用某种药物等。
解决方法:多休息,身体康复或停药后头发会重新长出。
3、化学性脱发:有害化学物质对头皮组织、毛囊细胞的损害导致脱发
解决办法:不使用刺激性强的染发剂、烫发剂及劣质洗发用品。
4、物理性脱发:空气污染物堵塞毛囊、有害辐射等原因导致的脱发。
解决办法:不要使用易产生静电的尼龙梳子和尼龙头刷,在空气粉尘污染严重的环境戴防护帽并及时洗头。
5、营养性脱发:消化吸收机能障碍造成营养不良导致脱发
解决方法:加强营养,多吃蔬果、海带、桑葚、核桃仁。
6、肥胖性脱发:大量的饱和脂肪酸在体内代谢后产生废物,堵塞毛囊导致脱发
解决方法:少吃油腻重的食物,加强体育锻炼。
7、遗传性脱发:脱发也是有遗传性的,一般男性呈显性遗传,女性呈阴性遗传。
D. 白血病那个国家发病比例最高
白血病占恶性肿瘤总发病数的5%左右,发病以儿童和青年居多,在我国各年龄组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中占第六位(男性)和第八位。根据调查发现白血病的发病率城市高于农村,发达地区高于不发达地区,联合国卫生组织资料显示,白血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是美国、瑞典和新西兰。美国的发病率为3.9-15/10万。我国白血病的发病率与国外相比,明显低于欧美国家,而与亚洲国家接近。
E. 癌症哪个国家发病率高
英国《卫报》2011年刊登的各国癌症高发病率排行,其中,全球前十名癌症发病率(每十万人)的国家排行榜中丹麦第1,美国第7,榜单中不见中国身影,引发网友热议。
全球前十名癌症发病率(每十万人)的国家排行榜:丹麦第1,美国第7.
球前十名癌症发病率(每十万人)的国家为:丹麦(326);爱尔兰(317);澳大利亚(314);新西兰(309);比利时(307);法国(301);美国(300);挪威(299);加拿大(297);捷克(295)”。微博最后还附上英国《卫报》2011年刊登的癌症高发病率国家的排行榜。
F. 多发性硬化症的发病几率
发病率较高呈慢性病程和倾向于年轻人罹患有报告估计目前世界范围内年轻的MS患者约有100万人流行病学有以下特点:
1.大样本(5305例肯定诊断的MS患者配对比较)研究肯定了随纬度增加MS发病危险增高的实事,MS有明显的流行特点,地域分布有差异从赤道向南北半球延伸,离赤道越远发病率越高,南北半球皆然。
MS高危地区包括美国北部加拿大、冰岛、英国、北欧、澳洲的塔斯马尼亚(Tasmania)岛和南新西兰患病率为40/10万或更高赤道国家发病率小于1/10万,亚洲和非洲国家发病率较低约为5/10万。日本为1.4/10万,我国目前尚无MS流行病学资料但40余年来MS病例报道愈见增多专家倾向我国的MS并非少见,但我国仍属于低发病区,与日本相似
2.移民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15岁以前从北欧移居南非的移民MS发病率低15岁之后的移民仍保持出生地的高发病率提示15岁前与某种外界环境因素接触可能在M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3.MS在儿童的发病率很低在所有MS病例中,发病于10岁以前者占0.3%~0.5%儿童期后随年龄增长发病的危险性增加。30岁达到高峰,40岁是高发期,之后发病危险性显着下降,60岁以后发病率很低。约2/3的MS患者在20~40岁发病其余的多数发病于20岁以前少数在晚年发病(50岁以后)
4.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遗传因素对MS的易感性起作用,MS与6号染色体组织相容性抗原HLA-DR位点相关,表达最强的是HLA-DR2某些民族如爱斯基摩人、西伯利亚的雅库特人和非洲的班图人以及吉普赛人不罹患MS
5.尸解病理说明MS真实的发病率要比实际报道的高女性发病较男性高2~3倍,这种性别差别的意义尚不清楚。
6.诸多因素(外科手术、麻醉家养宠物接触、牙内银汞合金填充物等)可能与本病发生有关,但缺乏更进一步的证据
G. 哪些地方的人容易患结直肠癌
一、地区分布世界各地结直肠癌发病率差异可达20倍以上。北欧、西欧、北美及新西兰等发达国家(日本和芬兰除外)结直肠癌发病率最高。南欧、东欧和拉丁美洲等一些社会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发病率居中,亚洲、非洲和大多数不发达拉美国家的发病率最低。经济发展的差异可能是居民结直肠癌发病率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 根据IARC1982年资料,世界105个国家和地区中,结直肠癌年发病率最高的是美国康涅狄克(23.3/10万),其次是美国纽约洲(31.4/10万),最低的是塞内加尔的达喀尔(0.6/10万)。WHO统计世界各地结直肠癌死亡率,其中新西兰最高,调整死亡率为23.96/10万,欧洲一些国家结直肠癌死亡率也较高,如丹麦21.39/10万,奥地利19.28/10万,英格兰与威尔士19.20/10万,美洲以美国死亡率最高(16.58/10万),亚洲则以新加坡为最高(16.44/10万),我国为5.49/10万,在世界上属较低水平。 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属低水平国家之一,且与世界范围分布趋势相似,即经济发达地区结直肠癌发病率高于经济不发达地区。 二、人群分布1.性别与年龄 世界范围内男女结直肠癌发率接近,男性略高于女姓。结直肠癌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步上升,85岁以上年龄组发病率略有降低。近年来青年人结直肠癌颇受关注,一些研究表明青年人结直肠癌可能与遗传因素关系密切。我国结直肠癌患者发病中位年龄为45岁,较欧美国家报道的55岁提前了10岁,可见结直肠癌在我国虽然发病率较欧美低但危害对象则较欧美年轻。2.种族与遗传 有资料表明,世界结直肠癌高发人群为白人,其次为黑人,亚洲人及美国印第安人发病率最低,故有人提出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高低与人类的种族有关。但IARC的资料表明,美国旧金山地区中国人的结直肠癌年发病率为25/10万,日本人为30.8/10万,均比美国土人的年发病率明显增高。生活在莫桑比克的黑人结直肠癌发病率为世界最低,但移居美国的黑人后裔其结直肠癌发病率却接近美国白人,而远远超过日本本国土人。波兰结肠癌发病率低于美国。而迁居美国的波兰移民发病率与美国人相近似,迁居澳大利亚的波兰移民结肠癌发病率也高于波兰本土人。上述移民流行病学资料强烈提示结直肠癌是一个典型的环境生活方式癌,其病因中种族遗传的作用是很小的,而生活方式、膳食结构、环境因素才可能是其主要病因。3.其它社会群体 有研究表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与经济收入和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肉食的宗教人群结直肠发病率较素食高。美国加洲和哥伦比亚统计,在各年龄组中高社会阶层的人群患结直肠癌的危险性是低社会阶层的4倍。我国的一些资料显示,城市的结直肠癌发病率高于农村,城市越大死亡率越高。 三、发病趋势 近20-30年来,结直肠癌发病率上升速度在许多地区超过了肺癌而跃居升幅之首。美国1974年时全国直肠癌的新发病例数为9.9万例,到了1984年己上升达13万例,1990年多达15.5万例。
H. 白血病发病率
白血病占恶性肿瘤总发病率的5%左右,在恶性肿瘤发生率的排行榜中,男性为第6位,女性为第8位,男性多于女性。白血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是美国、瑞典和新西兰。我国白血病的发病率明显低于欧美国家,与亚洲其他国家接近。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曾于1986~1988年组织了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46个调查点60557127人的白血病发病率调查,该项调查发现,白血病的年发病率为2.76/10万人口,以油田和污染地区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城市高于农村。
白血病发病随年龄增长而增多,发病年龄的高峰为50~69岁。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高峰为60~69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高峰在10岁之前,之后逐步降低,进入老年期又略为升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高峰为50~59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率则在50岁后才有明显升高。
儿童的恶性肿瘤中,以白血病的发病率最高,据调查,我国<10岁儿童中,白血病的发病率为2.28/10万人口,随着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展,以及人口的老龄化,白血病的发病率可能会出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全世界约有24万急性白血病患者。
I. 请问什么是宫颈癌
每年约5万人死于宫颈癌。
宫颈癌发病的地区分布: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比如亚洲、非洲、中美洲、南美洲发病率要高于北美等一些发达国家。从一些地区区域来讲,农村高于城市、山区高于平原、内地高于沿海。从我国发病情况,宫颈癌的高发地区主要在内蒙、山西、陕西、湖南、湖北等地。
宫颈癌发病的人群分布:它的高发年龄段在45岁到49岁。30岁以后发病有上升趋势,在世界范围内非裔美国人、拉丁美洲人、美洲印第安人发病率较高,而夏威夷人、新西兰人发病率较低。我国民族来讲,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发病率高,而藏族、苗族、彝族发病率较低。
宫颈癌的病因不清楚,但它有一些相关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行为危险因素,一般认为性生活过早,如十八岁以前有性生活、早育、多个性伴侣、多孕多产、吸烟、社会经济低下、营养不良、配偶性混乱等等。第二个因素为生物学因素。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必要条件。18-28岁为感染的高峰年龄,终身累计概率可高达40%。10-15%的35岁以上的妇女有持续感染的情况,有更高的风险。三是遗传易感性,比如家族聚集现象。
J. 什么是癌症的5年生存率为什么对比国外中国会这么低
五年生存率系指某种肿瘤经过各种综合治病后,生存五年以上的比例。
医学上常采用“五年生存率”来评价癌症的治疗效果。但是很多人对此并不了解,以为患者只能生存五年,很多患者听到五年生存率多会诚惶诚恐,以为是死期的预警,下面我们就对五年生存率详细解答给大家。 医学:五年生存率 五年生存率只是医学上的一个统计,它并不指具体患者个案。也即是医学统计至五年,并不是说你的个案限于活五年。实际上被确诊癌症后,活到五年以上的人到处可见,而且越是活得长,再次复发的机率也越低,生存率还可以提高。在我们的周围不乏活了十年二十年依然无恙的癌症康复者。 五年生存率临床意义 五年生存率系指某种肿瘤经过各种综合治病后,生存五年以上的比例。用五年生存率表达有其一定的科学性。某种肿瘤经过治疗后,有一部分可能发生转移和复发,其中的一部分人可能因肿瘤进入晚期而去世。转移和复发大多发生在根除手术后三年之内,约占80%,少部分发生在根除后五年之内,约占10%。所以,各种肿瘤根除手术后五年内不复发,再次复发的机会就极少了,故常用五年生存率表达各种癌症的疗效。
癌症的可恶之处是在于它会扩散和转移。据五年生存率统计,癌患者活不到五年,大多并是在治疗前已经转移或残留在体内的癌细胞经过一段潜伏时间,不是手术或治疗不成功,又在重新增殖或通过淋巴和血管在别处形成新灶。故当医生告诉患者,病灶部位癌肿已经全部切除,手术相当成功。这还不能算治愈,只能说病情得到缓解和控制(稳定)。只有当癌症患者经过治疗后生存时间超过五年,又无任何复发迹象者,才可以认为临床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