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新西兰 » 新西兰的什么病全球第一

新西兰的什么病全球第一

发布时间: 2022-10-20 21:37:47

‘壹’ 手足口病

编辑本段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编辑本段二.手足口病是怎样传播的?
1.接触病人皮肤。
2.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等物品。
3.患者喉咙分泌物(飞沫)传播。
4.饮用污染的水。
编辑本段三.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编辑本段四.临床特征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临床特征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状.医生通常能根据病人的年龄、病人或家长的诉说的症状,及检查皮疹和溃疡来鉴别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溃疡。可将咽拭子或粪便标本送至实验室检测病毒,但病毒检测需要2-4周才能出结果,因此医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项检查。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确诊时须有病原学的检查依据。
编辑本段五.鉴别
根据上述临床特征,在大规模流行时,诊断不困难。但散在发生时,须与口蹄疫、疱疹性咽颊炎、风疹等鉴别:
(1)口蹄疫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目前有7个血清型、65个亚型。主要侵犯猪、牛、马等家畜。对人虽然可致病,但不敏感。一般发生于畜牧区,成人牧民多见,四季均有。口腔粘膜疹易融合成较大溃疡,手背及指、趾间有疹子,有痒痛感。
(2)疱疹性口炎四季均可发病,以散在为主。一般无皮疹,偶尔在下腹部可出现疱疹。
(3)疱疹性咽颊炎,可由CoxA组病毒引起,病变在口腔后部;如扁桃体、软腭、悬雍垂,很少累及颊粘膜、舌、龈。不典型、散在性HFMD很难与出疹发热性疾病鉴别,须做病原学及血清检查。
医生通常能根据病人的年龄、病人或家长的诉说的症状,及检查皮疹和溃疡来鉴别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溃疡。可将咽拭子或粪便标本送至实验室检测病毒,但病毒检测需要2-4周才能出结果,因此医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项检查。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确诊时须有病原学的检查依据。
编辑本段六.护理对策
1、消毒隔离
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宝宝应及时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
宝宝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
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减少人员进出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2、饮食营养
如果在夏季得病,宝宝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适当补水和营养。
宝宝宜卧床休息1周,多喝温开水。
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3、口腔护理
宝宝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宝宝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宝宝,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
可将维生素B 2 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或涂鱼肝油,亦可口服维生素B 2 、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4、皮疹护理
宝宝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
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宝宝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臀部有皮疹的宝宝,应随时清理他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
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
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宝宝多喝水。
体温在37.5℃~38.5℃之间的宝宝,给予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
编辑本段七.国际疫情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报导。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导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荷兰、西班牙、罗马尼亚、巴西、加拿大、德国等国家经常发生由各型柯萨奇、埃可病毒和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
日本是手足口病发病较多的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1969~1970年的流行以CoxA16感染为主,1973和1978年的2次流行则由EV71引起,1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跃,EV71、CoxA16病毒均有分离。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肆虐东亚地区。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例发病,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死者平均年龄1.5岁。1998年我国台湾省发生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暴发流行,在6月和10月两波流行中,共监测到129106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死亡病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等。
编辑本段八.我国疫情
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发现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导。1983年天津发生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流行,5~10月间发生了7000余病例;经过2年散发流行后,1986年又出现了以托儿所及幼儿园为主的暴发。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71病毒,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从患者分离出2株EV71病毒。2000年5~8月山东省招远市小儿手足口病暴发,市人民医院接诊患儿1698例,其中男1025例,女673例,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14岁;3例合并暴发心肌炎死亡。
2006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13637例(男性8460例,占62.04%;女性5177例,占37.96%),死亡6例(男性4例,女性2例)。除西藏自治区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病例报告。报告发病数居前十位的省份依次为山东(3030例)、上海(2883例)、北京(2210例)、河北(1133例)、浙江(793例)、广东(670例)、黑龙江(576例)、四川(335例)、江苏(287例)和福建(240例)。
截止2007年5月21日,2007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5459例,死亡2例。与去年同期(2488例)相比,报告病例数上升119.41%。
从近年报告的疫情资料来看,手足口病每年的发病时间高峰位于7月份左右。由于2007年全国气温上升较早,专家预测,可能导致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提前,2007年全国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将进一步增加。
进入2008年后,手足口病呈蔓延趋势,春季在安徽、广东、天津、宁夏等多地爆发,现已得到有效控制。
编辑本段九.手足口病和口蹄疫的区别
口蹄疫与手足口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传染病,主要有以下区别:
(一)疾病名称与疾病分类不同
口蹄疫(AphthaeEpizootic),在《国际疾病分类》(ICD)中,列为ICD-10B08.802。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在《国际疾病分类》(ICD)中,列为ICD-9074.3和ICD-10B08.401。
(二)病原体不同
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属人畜共患病原体。
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各地流行中常见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即CoxAl6)等。
(三)传染源不同
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动物如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属于人类疾病。
(四)传播途径不同
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瘢,经皮肤黏膜感染的;偶尔也有食用了病毒污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
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经口感染的,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可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五)发病人群不同
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
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和儿童传染病,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
(六)症状体征不同
口蹄疫、手足口病虽患病部位均在口腔、手指间、足趾端,有相似之处,但症状体征各有不同。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
手足口病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仅有呼吸道感染和口腔黏膜疱疹及手指、足部、臀部、膝部丘疹。
(七)诊断依据不同

口蹄疫需先有当地牲畜口蹄疫发生或流行,并有与病畜接触机会,或饮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热的奶等感染关系。
手足口病,患儿传染性明显,呈流行性传播,且临床表现有区别。口蹄疫、手足口病都可在临床基础上诊断,必要时分离病毒做出病原学确诊。
编辑本段十.手足口病可有效预防
手足口病对婴幼儿普遍易感。大多数病例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等特征,多数患者可以自愈。疾控专家建议大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勤晒衣被,多通风。托幼机构和家长发现可疑患儿,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及时采取控制措施。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可在家中治疗、休息,避免交叉感染。只要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手足口病是可以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的。
编辑本段十一.流行环节及流行特征
传染源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该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在急性期,病人粪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健康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
与患者同一室最易感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
易感人群人对CoxAl6及EV71型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5%。
流行方式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编辑本段十二.并发症
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近年发现EV71较CoxAl6所致手足口病有更多机会发生无菌性脑膜炎,其症状呈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躁、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而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编辑本段十三.治疗
西医治疗
如果没有合并症,手足口病患儿多数一周即可痊愈。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处理,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B、C及抗病毒药物。此外,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病症,应及时复查。
中医治疗
★金银花、板蓝根、连翘各6克,黄连3克,煎水漱口。
★如果疼得厉害,或者牙龈有红肿,可用板蓝根10克,黄芩、白藓皮各6克,双花3克,竹叶、薄荷各2克,煎水含漱。
★手足红肿明显,可用黄芩、黄连、丹皮各10克,红花6克,煎水浸泡。
★如果感觉瘙痒,可用生地、丹皮、板蓝根、白藓皮、地肤子各10克,忍冬藤20克,红花6克,煎水清洗患处,每日3次,连用1周。
食疗方
★荷叶粥:鲜荷叶2张,白米50克,将荷叶切碎,煮粥给宝宝吃。
★竹叶20片,灯芯10根,扁豆15克,滑石6克,加少许糖,煎水给宝宝喝。
编辑本段十四.手足口病治疗和预防原则!
1、治疗原则在治疗方面,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治疗原则主要为对症治疗。可服用抗病毒药物及清热解毒中草药及维生素B、C等。有合并症的病人可肌注丙球蛋白。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的护理,作好口腔卫生。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无刺激性食物为宜。手足口病因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驰张性麻痹等,故应加强观察,不可掉以轻心。2、预防原则本病至今尚无特异性预防方法。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各地要做好疫情报告,托幼单位应作好晨间检查,及时发现病人,采集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并作好患者粪便及其用具的消毒处理,预防疾病的蔓延扩散。流行期间,家长应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感染的机会。医院应加强预防,设立专门的诊室,严防交叉感染。在伴有严重合并症的手足口病流行地区,密切接触患者的体弱婴幼儿可肌注丙球蛋白。3、预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1)个人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2)托幼机构及小学等
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3)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1.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2.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
3.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4.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
5.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6.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7.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时,要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
十五.小孩子患手足口病的具体表现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数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犯5岁以下的宝宝。手足口病常常表现为: 患儿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
 疹子“四不像”: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
 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即出现溃疡,常常流口水,不能吃东西。
 临床上不痒、不痛、不结痂、不结疤。
 患儿疼痛难忍,时时啼哭、烦躁。
 患儿尿黄。
 重疹患儿可伴发热、流涕、咳嗽等症状。
手足口病一般一周内可康复,但如果此前疱疹破溃,极容易传染。手足口病具有流行强度大、传染性很强、传播途径复杂特点。病毒可以通过唾液飞沫或带有病毒之苍蝇叮爬过的食物,经鼻腔、口腔传染给健康儿童,也可因直接接触而传染。
疫情报告
(一)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对符合上述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报告。
(二)报告内容与方法
发现手足口病患者时,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卡》中“其他法定管理及重点监测传染病”一栏中填报该病。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未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之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报告病例分“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两类。如为实验室诊断病例,则应在报告卡片“备注”栏内注明肠道病毒的具体型别,如为重症病例亦应在“备注”中注明“重症”。
(三)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发生流行或暴发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及时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
(四)报告信息分析和反馈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对疫情报告信息进行逐级审核。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每日浏览并分析监测数据,发现异常升高或病例呈聚集性分布或出现死亡病例,应及时核实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及时向下级疾控机构及医疗机构反馈疫情分析信息。
编辑本段手足口病疫苗
手足口病目前并无疫苗。请广大家长朋友不要轻信谣言,以防上当受骗 潘先海强调说,目前国家还没有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也没有特效药,任何有关可以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和治疗手足口病的特效药物都是谣言,群众千万不要随便相信,以免上当受骗。
除要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预防措施外,还建议参考使用以下中药预防措施(组方):金银花6g、芦根10g、板蓝根10g、淡竹叶3g、生甘草3g,水煎服,一日两次,连续服用7-10天,每次50毫升。3岁以内婴幼儿可减量服用;3至6岁幼儿可服用本剂量;6岁以上者可适当加量服用

‘贰’ 运动神经元病是致死率很高的疾病吗

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选择性侵犯几岁前爪细胞呢?干运动神经元批准锥体细胞肌椎体束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病变。变性疾病发病率约为每年一到10/3分之三,问患病率为每年四到80000/80。渐冻症一般指肌萎缩侧索硬化,也叫车运动神经元病,后一名称英国常用运动神经元病的病因至今不安逸,确诊好尽早地给予神经,把我支持,只要如力如太吉要我去坚持定期随访。该病目前无法根治,预后不良。最新研究发现,新西兰是世界上运动神经元疾病死亡率最高的国家,在新西兰这种疾病去了800多人口,造成每周两人死亡,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神经系统疾病数据发展在新西兰用多深金源疾病死亡率高达每10万人中就有2.2的运动神经元疾病是一种会烧死神经元的基本疾病,症状包括人们运动神经的逐渐退化,患者不能说话,不能遇到最终无法。

‘叁’ 手口足病是一种什么的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编辑本段]二 传播渠道
1.人群密切接触传播。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手巾、毛巾、手绢等物品。
2.患者喉咙分泌物(飞沫)传播。
3.饮用污染的水和食物。
4.通过受患者的粪便污染的食物而传播。
[编辑本段]三 预防
手足口病对婴幼儿普遍易感。大多数病例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等特征,多数患者可以自愈。疾控专家建议大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勤晒衣被,多通风。托幼机构和家长发现可疑患儿,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及时采取控制措施。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可在家中治疗、休息,避免交叉感染。主要做好这些方面的控制。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染的关键。
(一)个人预防措施
1.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二)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1. 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 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 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 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 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 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 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三)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1. 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2. 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
3. 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4. 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
5. 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6. 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7. 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时,要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
[编辑本段]四 临床特征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临床特征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状.医生通常能根据病人的年龄、病人或家长的诉说的症状,及检查皮疹和溃疡来鉴别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溃疡。可将咽拭子或粪便标本送至实验室检测病毒,但病毒检测需要2-4周才能出结果,因此医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项检查。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确诊时须有病原学的检查依据。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数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犯5岁以下的宝宝。手足口病常常表现为: 患儿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
疹子“四不像”: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
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即出现溃疡,常常流口水,不能吃东西。
临床上不痒、不痛、不结痂、不结疤。
患儿尿黄。
重疹患儿可伴发热、流涕、咳嗽等症状。
手足口病一般一周内可康复,但如果此前疱疹破溃,极容易传染。手足口病具有流行强度大、传染性很强、传播途径复杂特点。病毒可以通过唾液飞沫或带有病毒之苍蝇叮爬过的食物,经鼻腔、口腔传染给健康儿童,也可因直接接触而传染。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潜伏期一般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浑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发生在同一患者身上不一定全部出现。水疱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内消退。
[编辑本段]五 鉴别
根据上述临床特征,在大规模流行时,诊断不困难。但散在发生时,须与口蹄疫、疱疹性咽颊炎、风疹等鉴别:
(1)口蹄疫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目前有7个血清型、65个亚型。主要侵犯猪、牛、马等家畜。对人虽然可致病,但不敏感。一般发生于畜牧区,成人牧民多见,四季均有。口腔粘膜疹易融合成较大溃疡,手背及指、趾间有疹子,有痒痛感。
(2)疱疹性口炎四季均可发病,以散在为主。一般无皮疹,偶尔在下腹部可出现疱疹。
(3)疱疹性咽颊炎,可由CoxA组病毒引起,病变在口腔后部;如扁桃体、软腭、悬雍垂,很少累及颊粘膜、舌、龈。不典型、散在性HFMD很难与出疹发热性疾病鉴别,须做病原学及血清检查。
医生通常能根据病人的年龄、病人或家长的诉说的症状,及检查皮疹和溃疡来鉴别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溃疡。可将咽拭子或粪便标本送至实验室检测病毒,但病毒检测需要2-4周才能出结果,因此医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项检查。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确诊时须有病原学的检查依据。
[编辑本段]六 护理对策
1、消毒隔离
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宝宝应及时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
宝宝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
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减少人员进出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2、饮食营养
如果在夏季得病,宝宝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适当补水和营养。
宝宝宜卧床休息1周,多喝温开水。
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3、口腔护理
宝宝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宝宝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宝宝,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
可将维生素B 2 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或涂鱼肝油,亦可口服维生素B 2 、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4、皮疹护理
宝宝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
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宝宝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臀部有皮疹的宝宝,应随时清理他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
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
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宝宝多喝水。
体温在37.5℃~38.5℃之间的宝宝,给予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
[编辑本段]七 国际疫情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A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暴发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临床特征的EV71流行,1975年保加利亚报告病例750例,其中149人致瘫,44人死亡。1994年英国发生一起由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患者大多为1-4岁婴幼儿,大部分病人症状较轻。英国1963年以来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间隔期为2-3年。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东亚地区流行。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人发病,4-6月有29例病人死亡。 日本是手足口病发病较多的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1969~1970年的流行以CoxA16感染为主,1973和1978年的2次流行则由EV71引起,1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跃,EV71、CoxA16病毒均有分离。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肆虐东亚地区。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例发病,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死者平均年龄1.5岁。1998年我国台湾省发生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暴发流行,在6月和10月两波流行中,共监测到129106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死亡病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等。
[编辑本段]八.我国手足口病疫情
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发现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导。1983年天津发生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流行,5~10月间发生了7000余病例;经过2年散发流行后,1986年又出现了以托儿所及幼儿园为主的暴发。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71病毒,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从患者分离出2株EV71病毒。2000年5~8月山东省招远市小儿手足口病暴发,市人民医院接诊患儿1698例,其中男1025例,女673例,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14岁;3例合并暴发心肌炎死亡。
卫生部新闻办公室主任邓海华今日指出,2009年3月全国通过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报告的手足口病病例是54713例,死亡31例。从今年年初到4月7号,网络直报显示,全国累计报告手足口病例115618例,其中重症773例,死亡50例 2007年5月21日,2007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5459例,死亡2例。与去年同期(2488例)相比,报告病例数上升119.41%。
从近年报告的疫情资料来看,手足口病每年的发病时间高峰位于7月份左右。由于2007年全国气温上升较早,专家预测,可能导致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提前,2007年全国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将进一步增加。
进入2008年后,手足口病呈蔓延趋势,春季在安徽、广东、天津、宁夏等多地爆发,后得到有效控制。2008年5月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17.6万余例,死亡40例。2008年下半年山东菏泽出现部分疫情,但被瞒报,直到2009年3、4月迫于舆论当地政府公布疫情。截至4月7日,全国累计报告手足口病例115618例,其中重症773例,死亡50例。菏泽市共有患儿4557例,12例死亡。民权县共有患儿709例,死亡8例。两地疫情在省内均居第一。在死亡病例中,山东菏泽13人、河南商邱11人、河南开封5人。报告病例比较多的是河南、山东、江苏、广西、安徽、广东、河北、湖北、湖南和浙江,这十个省报告的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80%,报告的病例以婴幼儿为主,5岁以下占到了94.8%,3岁以下占到了77.6%。
2009年我国手足口病发病处于上升阶段!卫生部新闻办公室主任邓海华昨天指出,从今年初到4月7日,全国累计报告手足口病例115618例,死亡50例。从广东省卫生厅获悉,全省今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例已有6000多例,预计下月将进入发病高峰期。 在死亡病例中,山东荷泽13人、河南商丘11人、河南开封5人。报告病例比较多的是河南、山东、江苏、广西、安徽、广东、河北、湖北、湖南和浙江,这十个省报告的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80%。报告病例以婴幼儿为主,5岁以下占到了94.8%,3岁以下占到了77.6%。今年疫情发病比往年有所提前,主要流行在农村地区。
疫情报告
(一)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对符合上述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报告。
(二)报告内容与方法
发现手足口病患者时,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卡》中“其他法定管理及重点监测传染病”一栏中填报该病。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未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之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报告病例分“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两类。如为实验室诊断病例,则应在报告卡片“备注”栏内注明肠道病毒的具体型别,如为重症病例亦应在“备注”中注明“重症”。
(三)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发生流行或暴发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及时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
(四)报告信息分析和反馈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对疫情报告信息进行逐级审核。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每日浏览并分析监测数据,发现异常升高或病例呈聚集性分布或出现死亡病例,应及时核实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及时向下级疾控机构及医疗机构反馈疫情分析信息。
[编辑本段]九.手足口病与口蹄疫的区别
口蹄疫与手足口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传染病,主要有以下区别:
(一)疾病名称与疾病分类不同
口蹄疫(AphthaeEpizootic),在《国际疾病分类》(ICD)中,列为ICD-10B08.802。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在《国际疾病分类》(ICD)中,列为ICD-9074.3和ICD-10B08.401。
(二)病原体不同
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属人畜共患病原体。
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各地流行中常见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即CoxAl6)等。
(三)传染源不同
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动物如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属于人类疾病。
(四)传播途径不同
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瘢,经皮肤黏膜感染的;偶尔也有食用了病毒污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
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食具、不洁牛奶·玩具的污染经口感染的,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可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五)发病人群不同
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
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和儿童传染病,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
(六)症状体征不同
口蹄疫、手足口病虽患病部位均在口腔、手指间、足趾端,有相似之处,但症状体征各有不同。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
手足口病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仅有呼吸道感染和口腔黏膜疱疹及手指、足部、臀部、膝部丘疹。
(七)诊断依据不同

口蹄疫需先有当地牲畜口蹄疫发生或流行,并有与病畜接触机会,或饮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热的奶等感染关系。
手足口病,患儿传染性明显,呈流行性传播,且临床表现有区别。口蹄疫、手足口病都可在临床基础上诊断,必要时分离病毒做出病原学确诊。
[编辑本段]十.流行环节及流行特征
今年手足口病主要流行的病毒类型主要还是两大类型:第一个类型就是柯萨奇病毒A组的16型,简称为COXA16;还有肠道病毒的71型,简称为EV71
5月~7月是手足口病高发期。今年的手足口病出现了新的变化:
一是发病高峰期明显提前,青岛市提前了八周;
二是全国高发地区以河南、山东居前,省内则向鲁南、鲁西南转移,且发病强度高于去年;
三是发病90%以上为5岁以下儿童,托幼儿童和散居儿童几乎各占一半,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
四是实验室确诊的病例大多数是EV71型,危重患儿病例增加。
传染源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该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在急性期,病人粪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健康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
与患者同一室最易感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
易感人群人对CoxAl6及EV71型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5%。
流行方式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编辑本段]十一.手足口病并发症
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近年发现EV71较CoxAl6所致手足口病有更多机会发生无菌性脑膜炎,其症状呈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躁、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而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编辑本段]十二.手足口病治疗
西医治疗
如果没有合并症,手足口病患儿多数一周即可痊愈。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处理,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B、C及抗病毒药物。此外,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病症,应及时复查。
中医治疗
★金银花、板蓝根、连翘各6克,黄连3克,煎水漱口。
★如果疼得厉害,或者牙龈有红肿,可用板蓝根10克,黄芩、白藓皮各6克,双花3克,竹叶、薄荷各2克,煎水含漱。
★手足红肿明显,可用黄芩、黄连、丹皮各10克,红花6克,煎水浸泡。
★如果感觉瘙痒,可用生地、丹皮、板蓝根、白藓皮、地肤子各10克,忍冬藤20克,红花6克,煎水清洗患处,每日3次,连用1周。
食疗方
★荷叶粥:鲜荷叶2张,白米50克,将荷叶切碎,煮粥给宝宝吃。
★竹叶20片,灯芯10根,扁豆15克,滑石6克,加少许糖,煎水给宝宝喝。
[编辑本段]十三 治疗和预防原则
1、治疗原则在治疗方面,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治疗原则主要为对症治疗。可服用抗病毒药物及清热解毒中草药及维生素B、C等。有合并症的病人可肌注丙球蛋白。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的护理,作好口腔卫生。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无刺激性食物为宜。手足口病因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驰张性麻痹等,故应加强观察,不可掉以轻心。2、预防原则本病至今尚无特异性预防方法。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各地要做好疫情报告,托幼单位应作好晨间检查,及时发现病人,采集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并作好患者粪便及其用具的消毒处理,预防疾病的蔓延扩散。流行期间,家长应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感染的机会。医院应加强预防,设立专门的诊室,严防交叉感染。在伴有严重合并症的手足口病流行地区,密切接触患者的体弱婴幼儿可肌注丙球蛋白。3、预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3)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1.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2.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
3.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4.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
5.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6.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7.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时,要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
按临床表现主要包括4个阶段的治疗。
(一)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阶段。
1.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2.对症治疗:发热、呕吐、腹泻等给予相应处理。
(二)神经系统受累阶段。
该阶段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头痛、呕吐、精神差、易激惹、嗜睡、肢体无力、肌阵挛、抽搐或急性迟缓性麻痹等。
1.控制颅内高压:限制入量,给予甘露醇0.5~1.0g/kg/次,每4~8小时一次,20~30min静脉注射,根据病情调整给药间隔时间及剂量。必要时加用速尿;
2.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总量2g/kg,分2~5天给予;
3.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参考剂量:甲基强地松龙1~2mg/(kg·d);氢化可的松3~5mg/(kg·d);地塞米松0.2~0.5mg/(kg·d),分1~2次。重症病例可给予短期大剂量冲击疗法;
4.其他对症治疗:如降温、镇静、止惊(安定、鲁米那钠、水合氯醛等);
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护,注意严重并发症。
(三)心肺衰竭阶段。
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突然出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发绀、出冷汗、心率快、吐白色或粉红色血性泡沫样痰、出现肺部罗音增多、血压明显异常、频繁的肌阵挛、惊厥和/或意识障碍加重等以及高血糖、低氧血症、胸片异常明显加重或出现肺水肿表现。
1.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2.确保两条静脉通道的畅通,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
3.呼吸功能障碍时,及时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建议小儿患者呼吸机初调参数:吸入氧浓度80%~100%,PIP20~30cmH2O,PEEP4~8cmH2O,f20~40次/分,潮气量6~8ml/kg左右。以后根据血气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
4.在维持血压稳定的情况下,限制液体入量;
5.头肩抬高15-30度,保持中立位;插胃管、导尿(禁止压迫膀胱排尿);
6.药物治疗。
6.1应用降颅压药物;
6.2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必要时给予冲击疗法;
6.3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6.4血管活性等药物的应用:根据血压、循环的变化可选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米力农等药物;酌情应用强心、利尿药物治疗;
6.5果糖二磷酸钠或磷酸肌酸静注;
6.6抑制胃酸分泌:可静脉应用西咪替丁、洛赛克等;
6.7退热治疗;
6.8监测血糖变化,必要时可皮下或静脉注射胰岛素;
6.9惊厥时给予镇静药物治疗;
6.10有效抗生素防治肺部细菌感染;
6.11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肆’ 迄今为止,新西兰这个国家的牛得过疯牛病吗可以放心买新西兰的奶粉吗

没有,新西兰的牛比较让人放心。 新西兰的牛奶质量是全球第一,各项牛奶指数均排在第一名。 听说过疯牛病,疯牛病就是因为转基因食物导致的。 转基因有啥危害呢?简单点说可能导致后代不育、畸形,但概率很低。所以不可控。 条件允许的话,最好选择新西兰直邮的,比较让人放心。

‘伍’ 手足口病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展快,导致死亡。

四.手足口病是怎样传播的?
1.接触病人皮肤。
2.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等物品。
3.患者喉咙分泌物(飞沫)传播。
4.饮用污染的水。

五.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六.临床特征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状.医生通常能根据病人的年龄、病人或家长的诉说的症状,及检查皮疹和溃疡来鉴别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溃疡。可将咽拭子或粪便标本送至实验室检测病毒,但病毒检测需要2-4周才能出结果,因此医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项检查。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确诊时须有病原学的检查依据。

七.鉴别
根据上述临床特征,在大规模流行时,诊断不困难。但散在发生时,须与口蹄疫、疱疹性咽颊炎、风疹等鉴别:

(1)口蹄疫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目前有7个血清型、65个亚型。主要侵犯猪、牛、马等家畜。对人虽然可致病,但不敏感。一般发生于畜牧区,成人牧民多见,四季均有。口腔粘膜疹易融合成较大溃疡,手背及指、趾间有疹子,有痒痛感。

(2)疱疹性口炎四季均可发病,以散在为主。一般无皮疹,偶尔在下腹部可出现疱疹。

(3)疱疹性咽颊炎,可由CoxA组病毒引起,病变在口腔后部;如扁桃体、软腭、悬雍垂,很少累及颊粘膜、舌、龈。不典型、散在性HFMD很难与出疹发热性疾病鉴别,须做病原学及血清检查。

九.预防
本病主要通过食物、口鼻飞沫及接触传播,因此预防上5岁以下儿童主要应做到:

1.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病从口入;

2.避免与其他患儿接触,幼托机构发现病人,要采取隔离措施;

3.加强体质锻炼;

(一)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二)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患儿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三)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四)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

十.护理对策

1、消毒隔离
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宝宝应及时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
宝宝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
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减少人员进出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2、饮食营养
如果在夏季得病,宝宝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适当补水和营养。
宝宝宜卧床休息1周,多喝温开水。
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3、口腔护理
宝宝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宝宝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宝宝,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
可将维生素B 2 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或涂鱼肝油,亦可口服维生素B 2 、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4、皮疹护理
宝宝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
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宝宝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臀部有皮疹的宝宝,应随时清理他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
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
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宝宝多喝水。
体温在37.5℃~38.5℃之间的宝宝,给予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

十一.国际疫情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报导。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导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荷兰、西班牙、罗马尼亚、巴西、加拿大、德国等国家经常发生由各型柯萨奇、埃可病毒和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

日本是手足口病发病较多的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1969~1970年的流行以CoxA16感染为主,1973和1978年的2次流行则由EV71引起,1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跃,EV71、CoxA16病毒均有分离。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肆虐东亚地区。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例发病,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死者平均年龄1.5岁。1998年我国台湾省发生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暴发流行,在6月和10月两波流行中,共监测到129106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死亡病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等。

十二.我国疫情
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发现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导。1983年天津发生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流行,5~10月间发生了7000余病例;经过2年散发流行后,1986年又出现了以托儿所及幼儿园为主的暴发。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71病毒,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从患者分离出2株EV71病毒。2000年5~8月山东省招远市小儿手足口病暴发,市人民医院接诊患儿1698例,其中男1025例,女673例,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14岁;3例合并暴发心肌炎死亡。

2006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13637例(男性8460例,占62.04%;女性5177例,占37.96%),死亡6例(男性4例,女性2例)。除西藏自治区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病例报告。报告发病数居前十位的省份依次为山东(3030例)、上海(2883例)、北京(2210例)、河北(1133例)、浙江(793例)、广东(670例)、黑龙江(576例)、四川(335例)、江苏(287例)和福建(240例)。

截止2007年5月21日,2007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5459例,死亡2例。与去年同期(2488例)相比,报告病例数上升119.41%。

从近年报告的疫情资料来看,手足口病每年的发病时间高峰位于7月份左右。由于2007年全国气温上升较早,专家预测,可能导致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提前,2007年全国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将进一步增加。2008年4月于安徽省阜阳市爆发。四日零时到五日零时,阜阳市新增报告手足口病病例三百九十八例,其中住院两百五十三例,比上日减少五十五例。当日出院一百六十八例,无死亡病例。目前仍住院治疗的一千三百一十四例,其中危、重症病例比上日减少十一例。

据悉,至今安徽省已经治愈两千六百四十二例,其中治愈重症、病危患者九十四例。

进入2008年后,手足口病呈蔓延趋势。
截至2008年5月7日,广东全省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4876例,死亡3例。近三日均无新发生的死亡病例报告。广东省对临床诊断怀疑为EV 71手足口病的191例病例标本进行了实验室检测,结果EV71核酸阳性只有33例,当中包含此前报告的佛山高明2例死亡病例,其他绝大多数患者病情平稳。
从2008年1月1日至5月6日,天津市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34例(发病率为1.28/10万),其中本市病例128例,外地病例6例,没有重症入院和死亡病例。
截止5月7日18时,青海省共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4例,根据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技术诊断,确诊手足口病病例10例。

十三.手足口病和口蹄疫的区别 口蹄疫与手足口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传染病,主要有以下区别:

(一)疾病名称与疾病分类不同

口蹄疫(AphthaeEpizootic),在《国际疾病分类》(ICD)中,列为ICD-10B08.802。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在《国际疾病分类》(ICD)中,列为ICD-9074.3和ICD-10B08.401。

(二)病原体不同

口蹄疫的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属人畜共患病原体。

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各地流行中常见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即CoxAl6)等。

(三)传染源不同

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类动物如牛、羊、猪、鹿、骆驼等发生,成为人患口蹄疫的传染源。只有先出现兽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属于人类疾病。

(四)传播途径不同

口蹄疫是通过接触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溃疡烂瘢,经皮肤黏膜感染的;偶尔也有食用了病毒污染而又未加热(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极为散在发生的。

手足口病是由于接触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经口感染的,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可出现不同规模的流行。

(五)发病人群不同

人患口蹄疫决定于与病畜的接触,发病人群的年龄广泛;

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儿和儿童传染病,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

(六)症状体征不同

口蹄疫、手足口病虽患病部位均在口腔、手指间、足趾端,有相似之处,但症状体征各有不同。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

手足口病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仅有呼吸道感染和口腔黏膜疱疹及手指、足部、臀部、膝部丘疹。

(七)诊断依据不同

口蹄疫需先有当地牲畜口蹄疫发生或流行,并有与病畜接触机会,或饮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热的奶等感染关系。

手足口病,患儿传染性明显,呈流行性传播,且临床表现有区别。口蹄疫、手足口病都可在临床基础上诊断,必要时分离病毒做出病原学确诊。
十四.手足口病可有效预防
手足口病对婴幼儿普遍易感。大多数病例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等特征,多数患者可以自愈。疾控专家建议大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勤晒衣被,多通风。托幼机构和家长发现可疑患儿,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及时采取控制措施。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可在家中治疗、休息,避免交叉感染。只要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手足口病是可以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的。

十五.流行环节及流行特征
传染源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该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在急性期,病人粪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健康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

与患者同一室最易感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

易感人群人对CoxAl6及EV71型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5%。

流行方式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十六.并发症
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近年发现EV71较CoxAl6所致手足口病有更多机会发生无菌性脑膜炎,其症状呈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燥、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而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十七.治疗
西医治疗
如果没有合并症,手足口病患儿多数一周即可痊愈。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处理,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B、C及抗病毒药物。此外,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病症,应及时复查。

中医治疗
★金银花、板蓝根、连翘各6克,黄连3克,煎水漱口。
★如果疼得厉害,或者牙龈有红肿,可用板蓝根10克,黄芩、白藓皮各6克,双花3克,竹叶、薄荷各2克,煎水含漱。
★手足红肿明显,可用黄芩、黄连、丹皮各10克,红花6克,煎水浸泡。
★如果感觉瘙痒,可用生地、丹皮、板蓝根、白藓皮、地肤子各10克,忍冬藤20克,红花6克,煎水清洗患处,每日3次,连用1周。
食疗方
★荷叶粥:鲜荷叶2张,白米50克,将荷叶切碎,煮粥给宝宝吃。
★竹叶20片,灯芯10根,扁豆15克,滑石6克,加少许糖,煎水给宝宝喝。

手足口病治疗和预防原则!
1、治疗原则在治疗方面,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治疗原则主要为对症治疗。可服用抗病毒药物及清热解毒中草药及维生素B、C等。有合并症的病人可肌注丙球蛋白。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的护理,作好口腔卫生。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无刺激性食物为宜。手足口病因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驰张性麻痹等,故应加强观察,不可掉以轻心。2、预防原则本病至今尚无特异性预防方法。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各地要做好疫情报告,托幼单位应作好晨间检查,及时发现病人,采集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并作好患者粪便及其用具的消毒处理,预防疾病的蔓延扩散。流行期间,家长应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感染的机会。医院应加强预防,设立专门的诊室,严防交叉感染。在伴有严重合并症的手足口病流行地区,密切接触患者的体弱婴幼儿可肌注丙球蛋白。3、预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一)个人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二)托幼机构及小学等
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三)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1.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2.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 3.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4.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 5.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6.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7.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时,要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

小孩子患手足口病的具体表现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数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犯5岁以下的宝宝。手足口病常常表现为: 患儿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
 疹子“四不像”: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
 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即出现溃疡,常常流口水,不能吃东西。
 临床上不痒、不痛、不结痂、不结疤。
 患儿疼痛难忍,时时啼哭、烦躁。
 患儿尿黄。
 重疹患儿可伴发热、流涕、咳嗽等症状。
手足口病一般一周内可康复,但如果此前疱疹破溃,极容易传染。手足口病具有流行强度大、传染性很强、传播途径复杂特点。病毒可以通过唾液飞沫或带有病毒之苍蝇叮爬过的食物,经鼻腔、口腔传染给健康儿童,也可因直接接触而传染。

疫情报告
(一)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对符合上述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报告。
(二)报告内容与方法
发现手足口病患者时,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卡》中“其他法定管理及重点监测传染病”一栏中填报该病。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未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之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报告病例分“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两类。如为实验室诊断病例,则应在报告卡片“备注”栏内注明肠道病毒的具体型别,如为重症病例亦应在“备注”中注明“重症”。
(三)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发生流行或暴发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及时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
(四)报告信息分析和反馈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对疫情报告信息进行逐级审核。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每日浏览并分析监测数据,发现异常升高或病例呈聚集性分布或出现死亡病例,应及时核实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及时向下级疾控机构及医疗机构反馈疫情分析信息。

‘陆’ 甲型H1N1病毒死亡情况

你好:

猪流行性感冒电子显微镜下的猪流感病毒目录
猪流感简介
猪患猪流感的症状以及防治
人感染猪流感症状及预防
猪流感疫情问答
“猪”流感疫情爆发历史
2009年猪流感疫情动态
猪流感、禽流感和SARS的异同:
猪流感的传播
人们对猪流感认识的误区
人们对猪流感认识的误区

中文简称:猪流感
英文:swine influenza
英文简称:swine flu
[编辑本段]猪流感简介
猪流感全称猪流行性感冒,是猪的一种急性、传染性呼吸器官疾病。其特征为突发,咳嗽,呼吸困难,发热及迅速转归。猪流感是猪体内因病毒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猪流感由甲型流感病毒(A型流感病毒)引发,通常爆发于猪之间,传染性很高但通常不会引发死亡。秋冬季属高发期,但全年可传播。猪流感多被辨识为丙型流感病毒(C型流感病毒),或者是甲型流感病毒的亚种之一。该病毒可在猪群中造成流感暴发。通常情况下人类很少感染猪流感病毒。
猪流感有很多个不同的品种,计有:H1N1、H1N2、H3N1、H3N2和H2N3亚型的甲型流感病毒都能导致猪流感的感染。与禽流感不同,猪流感能够以人传人。过往曾经发生人类感染猪流感,但未有发生人传人案例。2009年4月中,墨西哥公布发生人传人的猪流感案例,有关案例是一宗由H1N1猪流感病毒引起,并在基因分析的过程发现基因内有猪、鸡及来自亚洲、欧洲及美洲人种的基因。人感染猪流感的症状:猪流感患者通常有39摄氏度以上的高烧、剧烈头疼、肌肉疼痛、咳嗽、鼻塞、红眼等病征。
[编辑本段]猪患猪流感的症状以及防治
诊断要点流行特点各个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对本病毒都有易感性。本病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天气多变的秋末、早春和寒冷的冬季易发生。本病传播迅速,常呈地方性流行或大流行。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低(4%-10%)。病猪和带毒猪是猪流感的传染源,患病痊愈后猪带毒6~8周。
临床特征本病潜伏期很短,几小时到数天,自然发病时平均为4天。发病初期病猪体温突然升高40.3℃~41.5℃,厌食或食欲废绝,极度虚弱乃至虚脱,常卧地。呼吸急促、腹式呼吸、阵发性咳嗽。从眼和鼻流出粘液,鼻分泌物有时带血。病猪挤卧在一起,难以移动,触摸肌肉僵硬、疼痛,出现膈肌痉挛,呼吸顿挫,一般称之为打嗝儿。如有继发感染,则病势加重,发生纤维素性出血性肺炎或肠炎。母猪在怀孕期感染,产下的仔猪在产后2-5天发病很重,有些在哺乳期及断奶前后死亡。
病理变化猪流行性感冒的病理变化主要在呼吸器官。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的粘膜充血、肿胀,表面覆有粘稠的液体,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内充满泡沫样渗出液。胸腔、心包腔蓄积大量混有纤维素的浆液。肺脏的病变常发生于尖叶、心叶、中间叶、膈叶的背部与基底部,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的界限,颜色由红至紫,塌陷、坚实,韧度似皮革,脾脏肿大,颈部淋巴结、纵膈淋巴结、支气管淋巴结肿大多汁。
类症鉴别由于猪的流行性感冒不一定总是以典型的形式出现,并且与其它呼吸道疾病又很相似,所以,临床诊断只能是假定性的。在秋季或初冬,猪群中发生呼吸道疾病就可怀疑为猪流行性感冒。
暴发性地出现上呼吸道综合征,包括结膜炎、喷嚏和咳嗽以及低死亡率,可以将猪流行性感冒与猪的其它上呼吸道疾病区别开,在鉴别诊断时,应注意猪气喘病和本病的区别,二者最易混淆。
防治措施本病无有效疫苗和特效疗法,重要的是良好的护理及保持猪舍清洁、干燥、温暖、无贼风袭击。供给充足的清洁饮水,康复的头几天,饲料要限制供给。在发病中不得骚扰或移动病猪,以减少应激死亡 。
猪流行性感冒特征为突然发病,迅速蔓延全群,主要症状为上呼吸道感染,一般多在冬春季节以及气候骤变时发生,该病也常继发猪副嗜血杆菌病。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该病的发病率高,潜伏期为2~7天,病程1周左右。病猪发病初期突然发热,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常横卧在一起,不愿活动,呼吸困难,激烈咳嗽,眼鼻流出黏液。如果在发病期治疗不及时,则易并发支气管炎、肺炎和胸膜炎等,增加猪的病死率。
病猪体温升高达40℃~41.5℃,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不食,肌肉疼痛,不愿站立,眼和鼻有黏性液体流出,眼结膜充血,个别病猪呼吸困难,喘气,咳嗽,呈腹式呼吸,有犬坐姿势,夜里可听到病猪哮喘声,个别病猪关节疼痛,尤其是膘情较好的猪发病较严重。
剖检可见喉、气管及支气管充满含有气泡的黏液,黏膜充血,肿胀,时而混有血液,肺间质增宽,淋巴结肿大,充血,脾肿大,胃肠黏膜有卡他出血性炎症,胸腹腔、心包腔蓄积含纤维素物质的液体。
流行特点 各个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对本病毒都有易感性。本病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天气多变的秋末、早春和寒冷的冬季易发生。本病传播迅速,常呈地方性流行或大流行。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低(4%~10%)。病猪和带毒猪是猪流感的传染源,患病痊愈后猪带毒6~8周。
临床特征 本病潜伏期很短,几小时到数天,自然发病时平均为4天。发病初期病猪体温突然升高至40.3~41.5℃,厌食或食欲废绝,极度虚弱乃至虚脱,常卧地。呼吸急促、腹式呼吸、阵发性咳嗽。从眼和鼻流出粘液,鼻分泌物有时带血。病猪挤卧在一起,难以移动,触摸肌肉僵硬、疼痛,出现膈肌痉挛,呼吸顿挫,一般称这为打嗝儿。如有继发感染,则病势加重,发生纤维素性出血性肺炎或肠炎。母猪在怀孕期感染,产下的仔猪在产后2~5天发病很重,有些在哺乳期及断奶前后死亡。
病理变化 猪流感的病理变化主要在呼吸器官。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的粘膜充血、肿胀,表面覆有粘稠的液体,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内充满泡沫样渗出液。胸腔、心包腔蓄积大量混有纤维素的浆液。肺脏的病变常发生于尖叶、心叶、叶间叶、膈叶的背部与基底部,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的界限,颜色由红至紫,塌陷、坚实,韧度似皮革,脾脏肿大,颈部淋巴结、纵膈淋巴结、支气管淋巴结肿大多汁。
截至2009年4月27日墨西哥疑似感染死亡81人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初步诊断该猪群为流行性感冒继发猪副嗜血杆菌病。
防治措施
一、
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群的营养需求,定时清洁环境卫生,对已患病的猪只及时进行隔离治疗。
2.清开灵注射液+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强效阿莫西林,按每千克体重0.2毫升~0.5毫升,混合肌肉注射,每日一次,连用3天。
3.在饲料中混入抗病毒I号粉(400千克料/袋)+强力霉素300ppm,混合均匀。连续拌料10天;同时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经采取以上治疗措施后,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3天后全群恢复健康。
4.中药荆防败毒散防止猪流感有特效。
二、
1. 及时隔离,栏圈、饲具要用2%火碱溶液消毒、剩料剩水深埋或无公害化处理,在猪的饲粮中加入0.05%的盐酸吗啉胍(病毒灵)饲喂1周。
2.用绿豆250克、柴胡、板蓝根100克,煎水10公斤饮猪,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治疗
对病猪要对症治疗,防止继发感染。可选用:15%盐酸吗啉胍(病毒灵)注射液,按猪体重每千克用25毫克,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注2天。30%安乃近注射液,按猪体重每千克用30毫克,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注2天。如全群感染,可用中药拌料喂服。中药方:荆芥、金银花、大青叶、柴胡、葛根、黄苓、木通、板蓝根、甘草、干姜各25~50克(每头计、体重50千克左右),把药晒干,粉碎成细面,拌入料中喂服,如无食欲,可煎汤喂服,一般1剂即愈,必要时第2天再服1剂。
猪流行性感冒由猪流感病毒引起,多突然发病,体温40-41.℃,呼吸困难,咳嗽,眼鼻流出浆性液体,一周内可康复.治疗:①百尔定注射液4-6ml肌肉注射;或安乃近注射液4-1Oml肌肉注射,每天一次.②酵母片20-60片、人工盐10-30g,共研成末混入饲料喂饲,每天一次,连用3天.
猪群发病是由于气候变化,畜主饲养场圈舍简陋,饲养管理水平低下,导致猪群发生流行性感冒,同时因病情时间稍长,以致病猪继发感染猪副嗜血杆菌病。本病应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对患猪要早发现,早治疗,且要按疗程用药。
[编辑本段]人感染猪流感症状及预防
人感染猪流感症状人感染猪流感后的症状与感冒类似,患者会出现发烧、咳嗽、疲劳、食欲不振等。在预防方面,现阶段没必要扎堆去接种人流感疫苗,因为预防季节性流感疫苗对预防猪流感并无效果。正确的做法是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充足睡眠、勤于锻炼、减少压力、足够营养;勤洗手,尤其是接触过公共物品后要先洗手再触摸自己的眼睛、鼻子和嘴巴;打喷嚏和咳嗽的时候应该用纸巾捂住口鼻;室内保持通风等。
美国疾控中心官员2009年4月23日指出,初步研究检测出此次流行的猪流感病毒是A型流感病毒,携带有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毒株,包含有禽流感、猪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基因片断,同时拥有亚洲猪流感和非洲猪流感病毒特征。医学测试显示,目前主流抗病毒药物对这种毒株有效。
由于以下原因:这次出现的人流感病例与动物流感病毒有关联,而且这次在实验室已被证实的引发疫情的病毒是猪流感病毒A/H1N1亚型,是一种之前从未在人和猪身上出现过的新型猪流感病毒;人感染猪流感的疫情在多个社区暴发;发病人群多为青壮年,而不是季节性流感的易感人群——老人和儿童,这与人禽流感非常相似。世卫对墨西哥和美国这次出现的人感染猪流感疫情予以高度关注,
目前我国口岸卫生检疫部门对入境人员进行体温申报和红外线探测体温异常,对异常者进行隔离,因此无需多虑。不过流感病毒从感染到发病一般有三至五天时间,而口岸的卫生检疫对处于潜伏期的患者不能100%拦截。因此,近期从上述地区归国的人士如出现发热症状,应立即到发热门诊就诊。即将赴墨西哥和美国的人士应做好个人防护。
疾病在人群中的传播途径病因
由猪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人感染后会出现类似流感症状。
症状
与感冒类似,出现高热、咳嗽、乏力、厌食等。另有报道说,此次美国发现病例的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热、咳嗽、肌肉痛和疲倦,其中一些患者还出现腹泻和呕吐症状;墨西哥发现病例还出现眼睛发红、头痛和流涕等症状。
传播速度快
人体对新变异病毒没有天然抗体。
传播方式
打喷嚏、咳嗽和物理接触都有可能导致新型猪流感病毒在人群间传播。
可能的传播途径
携带病原的人。 携带病原的猪只。 可能会通过风媒传播,但这一点尚未经过证实。 鸟类,尤其是水禽,是这种病毒的保虫宿主。 继发细菌感染。 温度波动。 应激。 垫料或地板潮湿。
易感人群
确诊因感染猪流感病毒而死的人大多数年龄在25岁至45岁之间,感染病毒的患者也以青壮年为主,而非老人和儿童。
预防
1、减少到公共人群密集场所的机会;
2、保证饮食以及充足睡眠、勤于锻炼、勤洗手、室内保持通风等,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3、在烹饪特别是洗涤生猪肉、家禽(特别是水禽时)应特别注意。特别是有皮肤破损的情况。建议尽量减少接触机会;
4、可以考虑戴口罩,降低风媒传播的可能性;
5、定期服用板蓝根(可以考虑有一定规律性),大青叶、薄荷叶、金银花作茶饮。
6、特别注意类似临床表现,引起重视。特别是突发高热、结膜潮红、咳嗽、流脓涕等症状。
治疗
1、据悉,"达菲"在感染后48小时内服用有一定疗效;
2、据悉,一般对病毒治疗,如:病毒灵,有一定疗效;
3、抗生素应对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并发症;
4、解热镇痛药,如扑热息痛,对症治疗;
5、良好的休息,多喝水;
6、出现症状及时就诊正规医院为要。
人感染猪流感的途径
可能是通过接触受感染的生猪或接触被猪流感病毒感染的环境,或通过与感染猪流感病毒的人发生接触。人感染猪流感后的症状与普通人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和呕吐,重者会继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甚至死亡。人感染猪流感的死亡率:
猪流感的死亡率为6.77%,比一般流感要高,其高致死率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病毒来势凶猛;二是民众起初对新疾病不重视,以为是普通感冒,很多人自己随便吃些药,错过了发病初72小时的最佳救治期。
个人防护措施
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在咳嗽或打喷嚏后;避免接触生猪或前往有猪的场所;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如在境外出现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应立即就医(就医时应戴口罩),并向当地公共卫生机构和检验检疫部门说明。
[编辑本段]猪流感疫情问答
人感染猪流感的途径和症状1、什么是猪流感?
猪流感是由猪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这种病在猪中经常发生,但很少导致猪的死亡。
2、人能否患猪流感?
通常情况下,人类很少感染猪流感病毒。但近年也发现一些人类感染猪流感的病例,患者大多为与病猪有过直接接触的人,如饲养者等。
3、猪流感病毒能否在人际间传染?
目前已证实有猪流感病毒在人际间传染的病例,其传染途径与季节性流感类似,通常是通过感染者咳嗽和打喷嚏等。
4、人如何受到感染?
人们通常从受感染的猪感染上猪流感,然而,有些病例并没有和猪,或猪存在过的环境的接触。在一些程度下,人和人 的接触会导致传播,但仅限于密切接触和封闭的人群。
5、食用猪肉能否感染?
没有证据说明,猪流感是由于食用妥善处理过的猪肉或猪肉产品造成的。美国疾控中心指出,猪肉加热至71摄氏度,就能杀死猪流感病毒,人不会因吃猪肉或猪产品感染猪流感。
6、猪流感有哪些症状?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说,猪流感的症状与其他流感症状类似,如高热、咳嗽、乏力、厌食等。另有报道说,此次美国发现病例的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热、咳嗽、肌肉痛和疲倦,其中一些患者还出现腹泻和呕吐症状;墨西哥发现病例还出现眼睛发红、头痛和流涕等症状。
7、墨西哥猪流感与美国猪流感是否相同?
美国疾控中心证实,在墨西哥导致数十人死亡的猪流感病毒与在美国导致数十人染病的病毒都是A/H1N1型,这一毒株是一种新型变异病毒。
8、此次猪流感疫情有何特点?
世卫组织强调称,通常情况下,儿童和老人更容易遭到流感病毒的感染,但此次墨西哥发现的猪流感病毒感染者大多为年轻人。
9、治疗人类感染猪流感有无特效药?
美国疾控中心说,目前没有专门针对人类感染猪流感的特效药,通常使用的有4种抗流感药物,但临床显示,这种变异病毒对其中2种具有抗药性。
有两种类别药品, 1) adamantanes (adamantanes和remantadine ) ,和2 )流感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达菲oseltamivir 和扎那米韦 zanamivir) 。
以前大部分猪流感病例的报告都是完全康复,没有需要医疗照顾和抗病毒药物。
一些流感病毒对抗病毒药物产生抗药性,限制了治疗效果。最近从美国获得的感染猪流感病毒的人类病例,对达菲和扎那米韦抗性金刚烷胺很敏感,但是对amantadine和remantadine有抵抗性。
信息还没有充分到可以建议使用抗病毒药物来治疗猪流感病毒的感染。临床医生必须根据病人的临床和生理状况进行评估,考虑治疗可能产生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在猪流感病毒正在爆发的美国和墨西哥,在病毒的易感性手册上,国家和地方当局建议使用奥塞米韦或扎那米韦进行治疗。
10、有无抗猪流感疫苗?
美国疾控中心说,目前只有用于猪的抗猪流感疫苗,还没有专门用于人类的。就目前情况看,普通的抗流感疫苗对人类抵抗猪流感没有明显效果。
11、我该如何保护自己,不被猪流感感染上的患者感染?
保护自己,可采用一般的预防流感的措施:
•避免和出现不适症状、发烧和咳嗽的人密切接触。
•经常和彻底地用肥皂和水洗手。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充足的睡眠,进食有营养的食物,并坚持体育锻炼。
如果家中有病人:
•尝试为病人提供房子中的一个单独房间。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让病人和其他人保持至少1米的距离。
•照顾病人时捂住嘴和鼻子。可以购买出售的面具或使用处置或适当处理过的现成材料进行制作。
•每次和病人接触后用水和肥皂彻底洗手。
•设法改善病人居住地的空气的流通。通过门、窗利用门窗,利用风。
•保持环境清洁,随时提供家居清洁剂。
12、如果我觉得患上了猪流感,应该怎么做?
如果您感到身体不适,有发高烧,咳嗽和/或喉咙痛:
•尽可能留在家里,远离上班,上学或人群。
•休息,并喝足够的液体。
•在咳嗽和打喷嚏时,用一次性的纸巾掩住嘴和鼻子,并合适地处理用过的纸巾。
•经常用肥皂和水彻底洗手,特别是在咳嗽或打喷嚏时。
•通知家人和朋友自己患病情况,寻求别人帮助,代为进行和其他人如购物类的接触。
如果您需要医疗照顾:
•联系你的医生或保健提供者,然后前往就诊,报告你的症状。解释为什么你认为你有猪流感(例如,最近前往一个国 家,在人群中有猪流感爆发)。根据他提供的意见进行治疗。
•如果无法与您的医疗保健供应商提前沟通,立刻到保健机构沟通,说明你对患有猪流感的换衣。
•旅行期间注意覆盖鼻子和嘴巴。
[编辑本段]“猪”流感疫情爆发历史
1918年西班牙流感(Spanish Flu),H1N1病毒,首发于1917年的澳大利亚,影响了包括欧洲、北冰洋和太平洋地区等世界很多地方。死亡人数据估计5千万人。
H1猪流感病毒进化时间表1976年美国猪流感,1918年的H1N1病毒的变种。死亡25人。但这次流感给当时的福特政府带来了公共卫生管理的危机。福特政府目标覆盖全体美国人疫苗计划到其中止时,仅仅覆盖了24%的美国人口。
1976年2月美国新泽西洲迪克斯堡新兵营中发生了一起猪(H1N1)亚型毒株引起的流感爆发事件,约200余人被感染,一人死亡。当时福特总统欲想连任,亲自批准1.35亿美元制备猪流感疫苗,用于全民免疫接种,而其他国家均持观望态度,结果美国推测失误,疫苗也以失败而告终,因此引起许多异议和诉讼。福特为竞选总统而批准此冒险计划,养猪场提出抗议,要将猪流感改为新泽西洲流感以免居民谈猪色变。本次流感和病原学分析表明,猪型流感病毒是由猪直接传播人。
过去人感染猪流感病毒的病例很少见,猪流感病毒通常不在人际间传播。2005年12月至2009年1月,美国只发现过12例人感染猪流感病例,其中11人与猪有过直接接触。
2007年菲律宾猪流感。死亡率占到受感染人的10%。
2009年4月,墨西哥爆发大规模的猪流感,美国和墨西哥的绝大多数患者并未接触过猪,墨西哥政府现阶段已排除吃猪肉感染病毒的可能性。这种病毒已被证实经由人-人形式传播。在人际传播时,科学家指出,打喷嚏、咳嗽和物理接触都有可能导致新型猪流感病毒在人群间传播。
美国着名流感专家、明尼苏达州大学的迈克尔·奥斯特赫姆2009年4月24日表示,流感病毒的传播速度惊人,当大家发现病毒感染者出现时,可能已经错过了控制“这种新病毒扩散”的最佳时机。迈克尔·奥斯特赫姆担心,最近出入墨西哥城国际机场的旅游者或许已携带着病毒抵达世界各地。
[编辑本段]2009年猪流感疫情动态
疫情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有关负责人2009年4月25日表示,卫生部收到世界卫生组织通报,美国和墨西哥发生人感染A/H1N1猪流感疫情。对此,卫生部、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等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并密切关注。
卫生部等部门正组织专家对病毒序列进行分析,对疫情影响进行研判,研究应对输入性病例的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防控措施,完善相关防控预案;并密切关注疫情进展,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和墨西哥政府的联系,跟踪疫情及疫情防控的进一步详细信息,根据疫情发展趋势按预案做好应对工作。
据世界卫生组织通报,美国和墨西哥发生人感染A/H1N1猪流感疫情。自2009年3月18日以来,墨西哥流感样病例呈上升趋势。截至4月28日,墨西哥先后发生3起疫情,共报告病例三千多例,死亡103例,病死率7%,大部分病例为青壮年人群。同时,美国报告10例确诊病例和9例疑似病例,病例症状较轻,无死亡。根据实验室检测的初步结果,以往未在猪或人类检测到引起此次疫情的猪流感A/H1N1病毒。
据了解,人感染猪流感后的症状与感冒类似,患者会出现发烧、咳嗽、疲劳、食欲不振等。在预防方面,许锐恒认为现阶段没必要扎堆去接种人流感疫苗,因为预防季节性流感疫苗对预防猪流感并无效果。正确的做法是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充足睡眠、勤于锻炼、减少压力、足够营养;勤洗手,尤其是接触过公共物品后要先洗手再触摸自己的眼睛、鼻子和嘴巴;打喷嚏和咳嗽的时候应该用纸巾捂住口鼻;室内保持通风等。
[编辑本段]猪流感、禽流感和SARS的异同:
传播途径不同,禽流感目前还未发现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只是由禽类传染给人;SARS已经证实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猪流感现在看来极有可能存在两种方式传播,即猪传染给人,人与人之间进一步传播。
致死原因相同,这三种疾病的表现类似,即流行性感冒症状,包括咳嗽、咽痛、流涕、发热等等,严重患者均罹患肺炎,最后导致难治性呼吸衰竭而死亡。
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也是三者的共同点。
[编辑本段]猪流感的传播
目前墨西哥已有159人疑似病例死亡。而中国驻墨西哥使馆还没有接到华人感染的例子。
世卫组织解答猪流感常见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确认,美国和墨西哥发生了人感染猪流感疫情[1],另有多个国家报告发现疑似或确诊的人感染猪流感病例。世卫组织26日在其网站发布了有关猪流感的常见问题解答:
1、哪些国家发生过人感染猪流感事件?
自2007年开始执行《国际卫生条例(2005)》以来,世卫组织接到过美国和西班牙发生人感染猪流感的通报。
2、人通过什么途径感染猪流感?
人通常通过染病的猪感染猪流感,但有些人感染猪流感病例也报告说自己并没有与猪接触过或在有猪存在的环境中停留。猪流感在人际间传播的事件也曾发生,但仅限于相互密切接触的人和封闭人群中。
3、哪些国家的猪群暴发过猪流感?
猪流感爆发后,所在国无须向世界动物卫生组织通报。因此,目前猪流感在各国猪群中的发生情况并不很清楚。猪流感在美国被认为是地方性流行病。北美、南美、欧洲、非洲和东亚部分地区都曾爆发过猪流感。
4、猪流感大流行的危险有多大?
大多数人,尤其是不经常与猪接触的人,可能对猪流感病毒没有免疫力。如果某种猪流感病毒具备了在人际间有效传播的能力,就有可能引起猪流感大流行。
5、目前是否有预防猪流感的疫苗?
目前尚没有针对人感染的猪流感病毒的疫苗。现在使用的预防季节性流感的疫苗是否对猪流感有效也不太清楚。流感病毒变化非常快,必须开发出针对当下正在流行病毒的疫苗,才能为接种疫苗的人群提供最大保护。因此,世卫组织力图获取尽可能多的病毒信息,以便挑选出最合适的病毒用于生产疫苗。
6、目前可用的治疗猪流感药物有哪些?
一些国家用于治疗季节性流感的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猪流感。这样的药物分为两类:一类是金刚烷类,包括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另一类是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包括达菲和扎那米韦。
这次美国报告的人感染猪流感病例中,病毒对第二类药物很敏感,但对第一类药物有抗药性。

猪流感传播途径与防护措施
世卫警告:猪流感或全球暴发 我国未现此类病例
猪流感是一种由A型猪流感病毒引起的猪呼吸系统疾病,该病毒可在猪群中造成流感暴发。通常情况下人类很少感染猪流感病毒。近年在美国等地也出现过人感染猪流感病例,患者大多为与病猪有过直接接触的人。
人感染猪流感的途径:可能是通过接触受感染的生猪或接触被猪流感病毒感染的环境,或通过与感染猪流感病毒的人发生接触。人感染猪流感后的症状与普通人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和呕吐,重者会继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个人防护措施有: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在咳嗽或打喷嚏后;避免接触生猪或前往有猪的场所;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如在境外出现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应立即就医(就医时应戴口罩),并向当地公共卫生机构和检验检疫部门说明。

‘柒’ 什么病是全球十大死因之首

近日,丁香医生发布了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了世界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发布的《全球疾病负担报告2013》。这份报告评估了1990 ~ 2013 年间188 个国家的死亡情况,按照年份列出了前十名的死亡原因:始终位居排行榜前列的,是一个听起来好像离我们有点遥远的疾病“卒中”。

卒中,就是脑部的补给——血液因为种种原因被中断,比如脑部血管忽然破裂,或者血管堵塞导致血液不能进入大脑,就会导致部分脑组织细胞供血不足,丧失指挥的功能,也就是神经功能出现了损害。

如果时间较短,脑细胞的功能或许还可以恢复,但是,如果缺血时间较长,则会导致永久性的损伤。

不同的卒中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但是,目前仍然缺乏十分有效的治疗手段,只有积极预防才是降低卒中发生的最好措施。

‘捌’ 世界第一病毒是什么

世界第一病毒是:“ElkCloner”病毒。

15岁学生乃世界第一病毒制造者

14:38美联社4日发表文章,回顾计算机病毒出世25周年。文章说,25年前,一名15岁的学生编写了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病毒,起初它只是一个“小恶作剧”,但如今数以万计的病毒已成为所有电脑用户的噩梦,网络时代的到来更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模式。

它最初只是一个九年级学生的恶作剧,为了戏弄那些对他先前圈套已怀有戒心的朋友,而这个恶作剧使得里奇·斯克伦塔成为电脑病毒第一人。

“愚蠢的小恶作剧”

接下来的25年里,尽管斯克伦塔创办了“Topix”在线新闻公司,协助开发了现在为时代华纳公司旗下的网景公司拥有的合作网页目录,但他被人们提起最多的仍是在世界上释放了“ElkCloner”病毒。

现年40岁的斯克伦塔说:“它只是个愚蠢的小恶作剧。我想,如果必须在因此出名或是不出名中做选择,我宁愿因此出名。不过,它是个奇怪的占位符号,代替了我所做的一切事。”

“ElkCloner”病毒和所有其他病毒一样会自我复制,但它与现在的恶意程序几乎没有什么相似之处。然而,回顾过去,它是所有令人头疼的安全问题的鼻祖。这些安全问题随着计算机普及率的提高不断增多。斯克伦塔的朋友们当时已经不信任他了,因为在当时常见的盗版圈子里,人们常常互换电脑游戏和其他软件,斯克伦塔经常改变他交出的软盘,发布一些讥讽性屏幕信息。许多朋友开始拒绝他给的软盘。

从1到100万

他写了一种引导区病毒。当被感染软盘运行引导程序或启动时,它将病毒的复本放在计算机的内存里。一旦有人将一张没有染毒的软盘插进计算机,并输入“catalog”指令查找文件列表时,病毒复本也就写入了那张软盘。然后,刚染上病毒的软盘传到了其他人手里、其他计算机上以及其他地方。

尽管这个恶作剧对于受害者而言很讨厌,但相较于今天的病毒,它相对无害一些。第50次启动感染病毒的软盘时,将会出现斯克伦塔写的一首诗。其中写道:“它将感染你所有的软盘;它将渗入你的芯片。”

斯克伦塔于1982年初开始在学校和当地计算机俱乐部的朋友间传播这个病毒。数年后,他还会继续听到其他受害者的故事,10年后,一个水兵在海湾战争期间曾遭遇过它。

如今已有数十万种病毒,也许超过100万种,这取决于如何计算细微的变种。

首个感染微软公司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病毒出现于1986年。据称,当时巴基斯坦的两兄弟写了一个绰号“Brain”的引导区病毒程序,以惩罚那些传播盗版软件的人。尽管该病毒没有造成严重损害,不过维修时会显示这对兄弟计算机商店的电话号码。

网络时代的病毒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传播病毒的新方式:电子邮件。

1999年的“梅利莎”病毒、2000年的“爱虫”病毒和2003年的“大无极”病毒只是冰山一角,这些安全威胁使全球不计其数的计算机陷入混乱。其方式是诱骗人们点击电子邮件附件,启动一个自动给其他受害者发送复制文件的程序。

有些早期病毒破坏网络,其后的病毒则是毁坏文件或具有其他毁灭性特征。

佛罗里达理工学院的计算机教授理乍得·福特说,与早期安全威胁相比,“它们背后的基础技术非常相似,不过一旦病毒控制计算机后,它能做的事情就有了显着变化”。

后期病毒通过即时通讯和文件共享软件传播,还有一些通过Windows联网功能的漏洞而传播得更快。

最近,人们设计病毒窃取等个人数据,或者创建转发站使垃圾邮件更难追踪。不过,病毒传播突然没那么快了。病毒作者们现在在乎收益甚于名气。他们正试图保持低调,以免他们的作品被发现和清除,也避免他们获取收入的机制被清除。

最近的许多恶意程序从技术上讲并非病毒,因为它们不会自我复制,不过使用者在浏览恶意网站时会很容易感染。这些网站可利用计算机软件中的任何安全弱点。

迈克菲公司旗下的避险实验室Avert研究部经理戴夫·马库斯说,尽管病毒最近在全球范围的爆发不那么常见了,“不论你相不相信,如今(旨在破坏计算机系统的)恶意程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得多。我们每天会发现150到175个新的恶意程序。而5年前,每周可能有100个。”

催生反病毒产业

赛门铁克公司成立于斯克伦塔释放“ElkCloner”病毒的同一年,不过在1989年为苹果公司的Mac计算机推出杀毒产品之前,该公司涉足过非安全领域的软件。如今,全球与计算机安全有关的硬件、软件和服务形成了一个价值380亿美元的行业,而互联网数据中心(IDC)预计,2010年这一数字将会达到670亿美元。

公司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建立了防护系统,病毒编写者们又看上了新兴平台,包括移动设备和以网络为基础的服务,如社交网站。

赛门铁克公司安全响应中心主管戴夫·科尔说:“恶意程序的编写者们不会认为你只用电脑,也不愿将他们的目标仅仅局限于电脑。”

这并不是说,任何时候当有人收到经由病毒创建的转发站发送的垃圾邮件,或是发现计算机因潜伏病毒而运行缓慢时,都应该归咎于斯克伦塔。无论如何,并没有证据表明随后的病毒作者听说过斯克伦塔或他的诡计。

安全专家弗雷德·科恩于1986年写了一篇关于计算机病毒的博士论文。他说,条件成熟了,随着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计算机,“病毒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

实际上,在“ElkCloner”病毒出现之前就有许多病毒了,不过它们是试验性的或者传播范围有限。许多人认为斯克伦塔编写的病毒是第一个真正的病毒,因为当时它在主流家用电脑上传播开来。

‘玖’ 新西兰是怎么抵抗疫情的,为何被誉为“新冠净土”

这是因为在全世界几乎无一例外遭受到新冠性肺炎的折磨时,新西兰以强硬的手段,减缓并遏制了病毒的传播。所以称之为新冠净土也受之无愧。

新西兰绝对属于快刀斩乱麻类型的国家。在全国感染人数仅仅只有6例的时候,新西兰就已经开始实行严格的防控措施,他们自然知道这种措施的实施可能会引起市民恐慌,但相比起病毒肆虐传播危害民众,这种风险直接被新西兰政府pass掉了。在科学家以及健康专家的支持下,阿德恩直接向全国发布了关于新冠性肺炎的简单声明。且在此声明发生之后,就进行了全面的封城封城之后,他每天都会向市民播放疫情情况,表示病毒在新西兰的传播不仅得到了明显的遏制,接下来还有一系列根除新冠性病毒的计划,将会实施,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阻拦其他入境的感染者到达新西兰采取非常严格的隔离措施。


不说其他,仅说这种态度就值得全世界人民的学习,像如今美国每天新增感染人数仍然几万几万的增长,从五六月份每天新增人数两三万人到如今7月份,每天新增人数700万人,这不得不怀疑美国是怎么在疫情已经持续几个月的情况下还没有初步控制,说白了他们就是舍不得经济,把人民安全放在了经济之后。

‘拾’ 全球十大疾病是什么

世界最致命的十大疾病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仍有许多疾病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其中最为严重的有以下10种:
一、心脏病
是北美、欧洲、大洋洲主要的疾病,特别是老年人所受的此病威胁最大,仅美国每年就有75万人死于此病。
二、恶性肿瘤(癌)
在百余种不同病变的痛症中,至今尚未发现有特效的治疗方法。
三、脑血管病变(亦叫中风或脑溢血)
对老年人危害严重。
四、胃肠炎(包括痢疾)
此病在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死亡率很高。
五、流行性感冒及肺炎
无特殊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发病于世界各地,尤其是智利和墨西哥等南美国家的死亡率较高。
六、支气管炎(包括肺气肿和气喘)
吸烟,尘埃、空气污染以及环境中的致敏因子,促使着该病的发生和发展。
七、糖尿病
多见于发达国家,无根治的办法。
八、肝硬化
病因至今奠衷一是,与过量饮酒及某些维生素的缺乏有关。
九、结核病
19世纪曾危及全球,目前虽能控制,但仍有回升。
十、感染性疾病及外伤
特别在不发达国家,儿童在此类疾病和外伤中死亡率较高。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402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748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1054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304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364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1045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997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865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1023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