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自然灾害有哪些
⑴ 据研究新西兰海平面正加速上升,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可能还会带来哪些灾害
现如今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地球的生态环境正在遭受着严重的破坏,并且根据最新的研究表明,现如今新西兰的海平面正在加速上升,而我们要知道伴随着海平面逐渐的上升,很有可能就会带来淹没城市,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危害。
使海洋灾害频繁发生。
最后就是如果海平面不断的上升,那么就会增加洪水灾害的威胁,以及还会加剧风暴潮等一系列灾害。而我们要知道,一旦海洋灾害频繁发生,那么不仅对生态环境会造成严重的影响,而且还会严重的影响我们人类居住的环境。
如何防止海平面不断上升?
如果我们想要有效的防止海平面不断的上升,那么就一定要明白是什么原因导致海平面不断的上升,现如今导致海平面不断上升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南极和北极的冰川融化所导致的,因此我们只有从根源入手,只要能够有效的解决全球变暖的影响,那么就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海平面上升。
⑵ 新西兰北岛海域发生7.3级地震,面对地震,我们要做好哪些应对措施
新西兰北岛海域发生了7.3级地震,这件事情牵挂了很多人心。地震是一种相当恐怖的自然灾害,我们面对地震究竟应该如何去应对呢?我认为首先我们平时应该多了解一些有关于地震的知识,在地震来临的时候不要惊慌到处乱跑,尽量找到坚实的家具旁边躲避,能跑到空地上的则是赶紧跑到空地上。
所以如果被压在下面之后,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寻找周围能够利用的东西,让自己尽可能的存活下来,然后寻找其他东西进行敲击,让上面救援的人能够及时发现。总之地震是一种难以预测的灾害,虽然我们国家如今已经非常先进了,但是依然难以预报地震,希望大家都能够远离自然灾害,希望我们的国家可以一直平安。
⑶ 导致新西兰地震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说郭德胜彻底破解了地震成因?
根据地理学知识,湖泊沉积形成沼泽地,沼泽地继续演变形成陆地,这是地理知识所传授的内容,如果继续深入研究,所形成的的陆地在湖盆的内部,这片陆地就存在了和盆地的内涵与外延相同的地貌结构,那么,这也就是说,湖泊沉积是能够形成盆地的,这一发现,彻底弥补了地球科学有史以来的世界性空白,所有的地学奥秘,都是因为被“湖泊沉积能够形成盆地”这个观点所掩盖,任何研究学者明白了这个空白,几乎所有专业学者都能很容易知道地震奥秘以及地学的其他奥秘了。不是因我有超人的智商,只是让我偶然的发现,发现了地球科学基础知识领域存在的巨大“空白”,而这一发现,彻底打开地球科学的大门,势不可挡。
天然地震,火山爆发地震,岩爆地震,瓦斯爆炸地震,这四者存在相同点,那就是,都是地球内部能够释放能量的物质发生了巨大能量的释放,而事实已经证明,地球内部委实的存在可以燃烧,可以爆炸的很多能量物质,并且这些能量物质是集中的,诸如瓦斯,天然气,石油,核弹的铀矿等等物质,只要存在一定的条件,就会发生能量的释放,造成地壳的震动,火山内没有这样的特殊物质,就一定不会爆炸,煤矿内没有瓦斯,也不会爆炸,纯粹的岩石也不会爆炸,这就是说,地球内部如果没有这些特殊的、可以发生燃烧爆炸、释放能量物质的存在,那么,必然不存在天然的地震,,,世界的所谓地震专家,其实就是瞎子摸象,不顾事实的编造各种谎言。
知网收录。
天然地震的动力,源于地球自身的核能
郭德胜佳木斯大学数学系伊春市汤旺河党校[email protected]
根据方法论,研究地壳的运动和形变,必须从物质的物理角度和化学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物体自身发生形变,产生动力的主要途径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和核裂变,物体的动能与势能导致物体形变或移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化学能,导致物体形变或移动。而动能、势能、化学能、核能是物质自身形成动力的绝对因素。根据多年的细致的研究发现,地球内部即存在物理变化,又存在化学变化,在地球内部的物质化学变化中,各种物质之间相互转化,形成新的无机物、有机物,单质及核能,而这些物质都具有能量释放的特性,形成动力。对照地下能量物质与地震产生的位置,可以得出,地震发生的位置与核物质存在的位置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再结合大量事实及文献,根据地震与能量物质的一系列复杂关系,循序渐进的逻辑分析、推导,推论出这样一个事实,天然地震的动力,来源于地球内的核能。
关键词:铀;铀矿;钚;锎;氡;裂变;聚变;衰变;半衰期;中子;地震;天然核反应堆.
前言:
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发生了快速的变化,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气候恶化加剧,对人类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威胁与不适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地学科学家与学者当务之急。
自古以来,科学研究者对地震研究一直纠结于地震的“动力”问题,运用“板块理论”进行了无数次的研究,最终没有得出科学的结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方法论给出了解释,研究地质形变,必须要针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所产生的动力入手,对地震等自然灾害形成的动力进行分析、判别,只有找到地质灾害的动力根源,一切地质灾害问题就将迎刃而解。
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与文献,结合自己多年的认识和总结,按照方法论、以及正确的逻辑思维分析、判断,在长时间的细致研究与总结中,对地质灾害的动力根源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运用正确的思维逻辑,结合文献对地震等地质灾害问题加以全面的剖析和严谨的论述。
一,地壳发生形变分析
物体发生形变,不外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所形成的动能、势能、化学能以及核能所形成的动力,地壳发生形变,是地球外部因素与内部的动能、势能、化学能、核能导致的结果,在地球外部,存在风能、光能、水能,山体势能,在地球内部,存在着煤、石油、天然气,核物质等能量物质,而这些物质都隐含巨大的可释放能量,在一定条件和长时间的转化过程里,就会发生能量的释放。火山爆发、地震现象,这是一种能量释放,造成地壳出现抖动,由于地下本身就存在了各种可燃的能量物质以及核物质,那么,火山爆发、地震的“动力”一定来自地球内部。由此,我们要对地球内部的地质结构以及地球内部各种能量物质进行研究分析,找到使地壳发生形变的根源。
二,地震、地下能量物质存在的位置分析
根据“盆地、冲积平原,对成煤、成矿起了决定作用”这篇文章,得出这样的结论是,盆地、冲击平原地带会形成煤和天然气,而成煤地带,又是地震发生过的地带。比如山西,历史发生了无数次大地震,而山西是又是产煤的大省,地震、煤矿、天然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再根据,铀矿与天然气伴生等大量的史料文献,让我们清楚了这样一个事实,铀矿与天然气共存,也存在于盆地及冲击平原内及其盆山边缘,那么,在盆地、冲击平原及其周围就存在这样一个事实。
煤、天然气、石油、铀矿、地震在一个以盆地、冲击平原这样地貌的的特殊位置上。在盆地、冲击平原这个特殊位置上,让我们发现了无数的煤矿,天然气矿,油矿、铀矿,而这些物质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可以释放能量的物质,在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又时时的发生着地震,地震与这些能量物质,就存在了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1.2.3.4.5]
三,地下所有能量物质能否在地下释放能量
对于埋藏地下的能量物质,我门所知道的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瓦斯、核物质。这些储存地下的能量物质能否进行能量的释放呢?
按照煤、石油、天然气瓦斯的燃烧、爆炸性质,他们燃烧、爆炸需要氧气条件及明火,氧气的多少决定了能量释放的多少,矿井常常因瓦斯爆炸引发地震,这是井下瓦斯浓度与充足的氧气存在了爆炸的条件。在地下,如果煤、天然气、石油这些矿出现完全的能量释放,那么,就必须存在有足够的氧气。但事实证明,地下的氧气不足以释放这些能量的物质,但现在,大量的事实,以及无数的相关文献证明,地下存在与天然气伴生的铀矿[2.3.4.5],铀是核物质,铀矿是运用到各个领域的基础燃料,而且释放的能量巨大。而对于核物质来讲,不需要任何条件,只需要一个“中子”撞击,就能将核物质的能量释放出来。[9]
四,分析地地球内部所存在核物质的特性
现在所发现的地下核物质是铀矿,铀的原子序数为92的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同位素铀234、铀235和铀238。铀238的半衰期约为45亿年,铀235的半衰期约为7亿年,而铀234的半衰期约为25万年,铀矿石里含有铀234、铀235和铀238。[6]
参考关于“铀_钚和铀核裂变产物的若干问题_兼谈2011年福岛核事故泄露的放射性物质”,这篇文章详细的介绍了核物质的衰变、裂变以及产生的高能碎片继续衰变的过程,在铀的三种同位素U234,U235,U238中,铀U235有巨大的能量,1克U235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5吨优质煤所释放的能量,当铀U235在中子、热中子的轰击下,会发生裂变,裂变的途径有60多种,裂变所形成的高能碎片有20多种,主要的高能碎片有锶89(半衰期50天),锶90(半衰期29年),氪(半衰期10.8年),氙半衰期(9个小时),铀233,钡141,等碎片,这些高能碎片,在一定时间内,还会继续发生衰变,裂变,继续释放能量。[6]
铀矿中存在钚的痕量,钚的同位素有13种,自然界里有钚244,钚239 ,储量极少,半衰期年限比较长,人造的钚的同位素PU238,PU240,PU234,PU232,PU235,PU236,PU237,PU246等,PU244,半衰期约8千万年,PU239半衰期约2.41万年,PU238半衰期约88年,PU240半衰期约6500年,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地球内部还存有着极少量的锎,主要出现在含铀量很高的铀矿中。[6.27.28]
锎的同位素已知的锎同位素共有20个,都是放射性同位素。其中最稳定的有锎-251(半衰期为898年)、锎-249(351年)、锎-250(13.08年)及锎-252(2.645年)。其余的同位素半衰期都在一年以下,大部分甚至少于20分钟。锎同位素的质量数从237到256不等。[34.35]
锎-252是个强中子射源,因此其放射性极高,非常危险。锎-252有96.9%的概率进行α衰变(损失两颗质子和两颗中子),并形成锔-248,剩余的3.1%概率进行自发裂变。一微克(最)的锎-252每秒释放230万颗中子,平均每次自发裂变释放3.7颗中子。其他大部分的锎同位素都以α衰变形成锔的同位素(原子序为96)。可用作高通量的中子源。[9.29]能够利用的锎的数量非常少,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可是,它作为裂解碎片源,被用于核研究。[7.9.24.26]
如果含铀量高的铀矿一旦出现锎,锎是强中子源,衰变会释放中子,对于含铀量高的铀矿,就会导致裂变,这如同成熟女人的卵细胞,当遇到精子,就会产生卵细胞分裂。
铀即能自发裂变,又可以人工裂变,在裂变过程中产生巨大能量,同时会发光、发热。铀裂变在核电厂最常见,加热后铀原子放出2到4个中子,中子再去撞击其它原子,从而形成链式反应而自发裂变,产生爆炸。[12]
五,地震发生的前后,氡气出现明显量的变化
氡是一种放射性惰性气体,铀是氡的母体,因此有铀存在的地方就有氡。根据这一说法,如果地表发生了氡气变化,那么地下就可能存在铀及其他核物质,现在常常运用氡出现的变化探测铀矿。另一方面,很多事实表明,在地震后,氡气有了明显变化,在地震后,对龙门山断裂地带检测,氡出现明显的不同,有铀矿的地方会出现氡气,氡气与铀有着直接的关系。[13.14.16.25]
六,对核聚变的思考与分析
核聚变的过程也是一种能量释放的过程。核聚变是小质量的两个原子合成一个比较大的原子,核裂变就是一个大质量的原子分裂成两个比较小的原子,在同等条件下,核聚变所释放的能量远远大于核裂变。在史料和文献中还未有地球内部发生自然核聚变的解释和说明,只是有文献说明,地球内部发现3H的证据,根据现有的资料和文献,对于地球内部是否存在核聚变还没有科学的证实。
从地球内部的核裂变角度去分析,铀矿发生裂变,会产生大量的热能,核电站就是通过核裂变产生热能,运用蒸汽机原理进行发电的,由于铀矿与天然气共存,铀矿裂变产生的热能就会作用于天然气,甲烷加热1000度以上,就出现甲烷裂解,形成炭黑和氢气,方程式:CH4=高温=C+2H2,一旦铀矿出现裂变,热能就会作用于天然气,地壳内部就出现大量的氢气,氢气与其他气体会形成爆炸么?氢气在高温下,是否还会发生其他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形成氘、氚,造成能量释放?根据氢弹聚变的原理,地震能否在核裂变的基础上完成核聚变,从而形成了巨大能量释放,导致了地震。[40]
核聚变的条件比较苛刻,需要超高的温度,火山爆发会有较高的温度,地球内部核裂变会出现较高的温度,它们所产生的温度能否满足核聚变的条件,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种种迹象表明,地球内部存在了聚变的物质基础,在核裂变中能否还存在核聚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科学证实。[37.39]
七,地震的消减方法
另据报道,澳大利亚近些年很少地震,通过了解,澳大利亚是铀矿产量高的国家,而且很早就对铀矿进行了开采,到现在有80多年的历史,很多铀矿都被找到和开采,铀矿被开采后,奥克洛天然核反应堆现象也就不存在了。澳大利亚近几十年很少地震,与大量开采铀矿是否有关系?就有必要的思考了。[33]
地震属于能量的释放,而对于地下的的能量物质来讲,铀矿的能量巨大,而且,铀矿发生能量释放的方式非常简单,释放的条件是,铀矿的含量达到一定程度,存在中子源,就会出现铀裂变,导致能量释放,出现地壳的震动。
通过上述的分析,消除地震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快速找到铀矿并开采,把这个可以释放能量的核物质从地球内移除,除去地震的隐患,这是非常可行的办法。另一方面,对所存在的铀矿地区,进行铀矿含量鉴定,因为铀矿石达到一定含量,才会形成裂变条件。[8.15.17]
八,海啸的形成
海啸也同地震一样,是海洋内出现巨大能量的释放,但根据已有的资料和文献,还无法断定海啸是哪种能量物质发生了释放,科学界对可燃冰这个能量物质特性,还没有较详细的论证,海洋底部是否也存在核物质也没有相关文献和实证,因而,海啸的发生,是什么哪一种能量物质还难以定论。
结论
⑷ 新西兰北岛东岸远海海域发生7.3级地震,海中地震会引发海啸吗
当然会引发地震,海啸是由于海上地震造成的。但即便是海上地震,也不一定引起海啸。由地震引起的海浪是海啸的主要原因,海浪在海岸上传播,由于海岸较浅,海浪高于海平面,主要受水深影响。因此,是否会发生海啸取决于地震地点和跨海岸地区的地理位置。如两者之间存在其他大陆遮挡,则影响就会减弱。此外,海床地形也会影响海浪能量(海床崎岖不平就等于增加了摩擦)。海啸波幅很小,有时对深水良港没有什么危害。
海啸也会形成巨浪,是以重力为恢复力的重力波。海底的大规模突发波动,包括海底火山喷发、海底或海岸滑坡、崩塌、滑塌、陨石或彗星撞击、海底地震等,都会引发海啸。全世界发生了500次海啸。一共发生了68起海啸灾难。最终确定海啸起源于地震事件(86%)、火山活动(5%)、滑坡(4%)或这些事件的综合过程(5%)。然而,在引发海啸的诸多因素中,主要原因是海底地震,尤其是以沿断层面上下错动为特征的“倾滑”地震。
⑸ 9·4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地震的地震分析
低伤亡
尽管遭遇7级强震,但是没有造成当地出现严重的人员伤亡情况。王满达分析说,四大原因造成“高震级低伤亡”现象。
原因
不属于直下型地震
王满达表示,此次地震尽管属于浅源地震,但是震中距基督城有50公里,不像直下型地震容易造成重大伤亡。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就属于直下型地震,造成24万余人的重大伤亡。
人口密度低
克赖斯特彻奇市虽然是新西兰第二大城市,约有40万人口,但是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居民住的都是1、2层楼房屋,因此房屋倒塌对于人员的伤害较小。
房屋抗震性能高
由于地震多发,新西兰对于房屋建筑标准的要求非常严格,还通过立法来确保基础设施建设质量。该国制定的民居抗震建设规定,有完善的监管措施。
严重地区地属商业区
此次建筑物毁坏最严重的是市中心的商业区,由于地震发生时间是星期六凌晨,商业区人员稀少,从而使得人员伤亡减少。
防震体系
新西兰民防事务部长约翰·卡特当天在首都惠灵顿与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会面后对媒体说,没有人员死亡“实在是太幸运了”!但在记者看来,这种“幸运”其实并非出于偶然。
隔震技术世界领先
新西兰隔震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科研人员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就已将特制的橡胶垫用于基础隔震。新西兰在一些重要的建筑物及桥梁上均采用了结构隔震减震装置。比如:议会内阁办公楼和卫生部大楼均采用含铅的橡胶垫将建筑体和地基梁隔开。地震发生时,隔震装置能够有效降低地震造成的损害。
房屋抗震性能高
新西兰建筑研究协会是专门研究抗震建筑的机构,其设计的木框架大玻璃轻型建筑造价不高,较能被居民广泛接受,新西兰低层和多层住宅主要采用这种建筑方式。实践证明,轻型木结构因其自身质量轻、强度高等特性,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地震发生时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生命和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加强立法严把建筑质量
新西兰政府在房屋建筑方面加强立法,严把质量关。新西兰在《建筑法》和建筑规范中对投资者、设计师以及设计图都做了具体规定,建筑师和设计师都可以监督施工。对于建筑工程的审查,《建筑法》规定投资者委托设计师进行图纸设计后,要送交有关专业部门审核,建筑物出现问题要追究建筑商、设计师、政府审查人员的责任,以促使相关人员确保安全。
成功的灾害保险制度
新西兰地震保险制度被誉为全球运作最成功的灾害保险制度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国家以法律形式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多渠道巨灾风险分散体系,以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来尽可能分散巨灾风险。
这一地震风险应对体系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地震委员会、保险公司和保险协会,分属政府机构、商业机构和社会机构。一旦灾害发生,地震委员会负责法定保险的损失赔偿;保险公司依据保险合同负责超出法定保险责任部分的损失赔偿;而保险协会则负责启动应急计划。
重视防灾、减灾教育
政府重视对公民的防灾、减灾教育。多年来,新西兰国家民防部都会印制防御各种具体灾害的宣传品,其内容包括灾害的识别、预防,以及如何自救、互救等,所有公民人手一套。经过长期的宣传普及,新西兰普通民众大都清楚地震发生后如何应对。
政府灾害防御机制好
新西兰政府重视灾害防御工作,灾害防御机制行之有效。政府对各种自然灾害实行综合管理,专门设立了政府民防部,从中央政府到地区、地方三级政府均设有防灾减灾机构。一旦发生全国性重大自然灾害,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国家民防总指挥部就会立即启动,地区和地方的民防指挥中心也立即投入工作。
⑹ 新西兰地震为何和我们熟悉的惨烈地震不太一样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⑺ 新西兰火山喷发酿悲剧,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
在我个人看来,新西兰的火山喷发就是一场人为的祸事。明明知道火山喷发的危险性,也明明知道这座火山属于非常危险的活火山。但还是有人不顾民众安危,将它开发成为旅游景点;甚至以此作为该地区的热门景点大肆宣传。更没有过多的关于火山监控,以及相对应火山喷发的紧急处理措施,正是这样的情况下才导致了这一惨痛事故的发生。
其二既然将火山作为景点来开发,而且收费还挺贵;那么景区负责人就有义务保障游玩人的人身安全。最起码的应该做好火山活动的监测工作,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封闭观光景区,并做好相关的人员疏散工作。而且对于火山喷发的突发情况,应该做好相应的预案和准备工作。很明显在这次事件中,能够看出来这两方面做得都不到位。
所以我个人觉得这次的火山喷发事件就是一场人祸,在最后提醒大家出门游玩时候首先要考虑自己的人身安全,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再尽情的游玩。
⑻ 6小时三次7级以上强震,新西兰发布全国海啸警告,当地居民该做什么准备
我们都知道其实这样的日常生活中,有些时候对一些特殊的地区而言,他们就会出现一些自然灾害之类的,这会给他们的生活造成非常大的影响。相信大家在网上也是看到了六小时,三次,七级以上常正的这件事情。新西兰发布全国海啸警告的这件事情,所以很多人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就是当地居民应该做什么样的准备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正好看来我们应该要找一个安全的地带隐藏下来。还有就是应该要做好必要的防备措施,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
因此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应该要更多的去关注这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在一些学校里面,学校就会经常组织学生们做一些地震安全演练之类的,就是说在地上来来临之前,我们应该要学会怎么样去做,能够接受很多危险事件的发生。以上就是我的方法。
⑼ 新西兰北岛海域发生7.3级地震,如果遇到地震该如何自救逃生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3月4日21时27分(当地时间3月5日1时27分)在新西兰北岛海域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于南纬37.41度,东经179.50度。
根据中国地震台网速报目录,震中周边200公里内近5年来发生3级以上地震共2次,最大地震是本次地震,历史地震分布如图。
如果遇到地震该如何自救逃生?
地震后的互助方法
为了在地震后拯救人们,时间就是生命。因此,救人应该首先从最近的地方开始。无论是在水边相遇的是家人,邻居,同事还是路人,只要附近有人被迫埋葬,就必须首先将他们救出,以便您有时间。减少人员伤亡。地震后救人的原则是:
在互助过程中,我们必须组织起来,注意方法,以免盲目地试图加速和增加不必要的人员伤亡。首先,通过聆听,呼叫,询问并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征,确定被掩埋者的位置,尤其是头部位置。在开挖和救援中,最好用手拨一点,而不要使用锋利的工具。
如果受伤很严重且无法自行消除,则不允许用力拖拽,试图露出整个身体,找出伤害,并进行包扎和固定或急救。
在相互营救中,应使用铲子和铁棍等轻型工具,以及毛巾,床单,衬衫和木板等便利的设备。
开挖时,有必要区分哪些是支撑物,哪些是掩埋的障碍物。应该保护好支撑物,并移走掩埋的物体,以保护掩埋人员所依赖的空间不被淹没。
清除埋藏的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割时,应尽可能倒水,以防止伤员窒息死亡。
对于暂时无法救援,在废墟下的空间进行保护和通风,运送食物并等待救援机会的伤者。
⑽ 新西兰奥克兰附近发生丛林火灾,这样的火灾通常是什么引起的
新西兰奥克兰附近发生丛林火灾,这样的火灾通常是因为人为和自然原因所导致的。人为原因则更多的是因为人们用火不善所导致,这里包括了人们随意抛弃烟头以及在野外用火不当所造成的现象。自然原因则更多的是因为雷雨天气所导致三火的出现,也有可能是因为山体的温度过高而产生自然的现象。火灾的发生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需要有氧气。第二个条件是需要有可燃物,第三个条件则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燃点。因此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够产生火灾。一班消防员在灭火的时候,通常都会对第二个条件和第三个条件做功夫,从而能够更好的达到灭火的效果。
火灾所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除了对于栖息地被破坏以外也会对于全球的大气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提高火灾的预防机制以及降低火灾发生的频率,对于每一个而言都是有义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