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鸟病每年死多少鸟
① 恐鸟的灭绝原因
人们对恐龙的灭绝相当熟悉,也相当关心,同样已经灭绝,也同样与“巨”字联在一起的另一种动物似乎很陌生,这种动物就是“恐鸟”(moa)。恐鸟是一种很早以前生活在新西兰的一种无翼大鸟,过去人们一直认为,这种人类已知的最大的鸟的灭绝是因为人类滥杀的结果,但科学家发现,这种鸟灭绝,责任并不全在人类身上。
恐鸟的故事通常像是一个传说一样展开。从前,这种像鸵鸟一样的大鸟幸福地生活在一片飘着白云的土地上,毛利人把这块土地叫做“奥蒂罗亚”,也就是现在的新西兰。大约700多年前,一个有重大影响的日子来临了,首批人类来到那里。他们是波利尼西亚人,据说他们是乘着独木舟从夏威夷而来,发现新西兰岛上有一种无翅的鸟很容易捕杀,可为他们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这种鸟就是恐鸟。成年恐鸟高达3.5米,重达250公斤,肉多而鲜美。在六个世纪之内,毛利人就把这些不幸的长有羽毛的庞然大物捕杀光了。就像渡渡鸟一样,恐鸟从此成为人类贪欲的象征,或者用现代的说法就是成为不能持续发展的一个突出例子。可是事实果然如此吗?科学家通过分子探测对这一说法提出了很大的疑问,那就是毛利人是否应该为这个灾难性的后果受到如此深的责备?
在人类到来之前,恐鸟的数量为什么会下降得如此厉害?吉梅尔提出了几个新奇的理论,其中一个理论就是由于火山爆发导致恐鸟数量下降。他认为不是气候变化导致恐鸟数量下降,因为这个观点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在新西兰北部岛屿中心的陶波湖周围,火山经常爆发,一而再再而三地毁坏当地恐鸟的生活区。
另外,在人类到来之前,恐鸟已经有天敌了,如新西兰的一种巨鹰。 其实,在人类到达新西兰之前,恐鸟的数量就已经开始急剧下降,即使在人类投出第一个矛之前恐鸟也早就是当地的一个弱势群体,非常容易受到外部袭击。恐鸟有10个种类,最大的一种是迪诺尼斯(Dinornis)恐鸟。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的生物学家尼尔.吉梅尔领导的生物学家小组从保存的这种最大的恐鸟骨头中提取了DNA,然后以突变为基础通过计算机模型获取DNA序列,作为种群混合的结果,突变现象发生在每一代身上。通过检查这些小的基因转变,科学家可以将分子钟倒转,看一看一个物种是如何进化的,而且他们还可以推断出这个种群的数量:数量越大,遗传的变化也就越广泛!
经过细致研究了恐鸟的数据后,吉梅尔的研究小组推断出这种鸟的数量,他们称这个数量“低到了警戒水平”。1000年前,在新西兰生活着数百万计的迪诺尼斯恐鸟。研究人员说,加上其它9种恐鸟,在1000年至6000年前这段时间里,新西兰北部和南部的岛屿上生活着大约300万至1200万只恐鸟。人类约于1280年首次到达那里时,恐鸟数量已经不足15.9万只了。到了18世纪初,大约还有6万多只。 不过,有一个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是,恐鸟数量急剧下降是疾病流行所致,比如禽流感、沙门氏菌或者肺结核等病的传播,这些疾病是由候鸟从澳大利亚和其它地方带到那里的。当然,如果人类没有到达那个地方的话,恐鸟的数量是能够反弹的,由于人类的到来破坏了它们的生活环境,对恐鸟进行猎杀,使它们的数量进一步下降。
吉梅尔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英国科学院出版的一份学术刊物上。研究报告称,恐鸟灭绝的原因是复杂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掩埋。文章说:“如果我们对恐鸟数量的新的估计是正确的话,那么,我们需要重新考虑在人类到来前影响恐鸟数量的因素,也许我们通过总结过去的教训可以更好的洞察和解决现代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
虽然恐鸟的上肢和鸵鸟一样已经退化,但它的身躯肥大,下肢粗短,因此奔跑能力远不及鸵鸟。恐鸟与鸵鸟的最大区别是:它的脖子有羽毛覆盖,而鸵鸟的脖子是秃裸的,并且比恐鸟的脖子要长;它是三根脚趾,而鸵鸟是两根脚趾。
18世纪中期,欧洲移民来到岛上,给恐鸟带来了厄运。恐鸟肉对于欧洲移民来说是美味佳肴。由于恐鸟体型太巨大,难以躲藏,欧洲人很容易捕捉到它们,经常一下子就能捕杀十几只,恐鸟肉一时成了这些欧洲移民的一项重要的肉食来源。同时,由于欧洲移民的到来以及当地土着人的不断增加,开始了大面积烧荒、垦荒,恐鸟的生存地也遭到了彻底破坏,恐鸟因失去立足之地而被大量饿死。同时,由于恐鸟破坏庄稼,他们为了保护庄稼大量捕杀恐鸟,此外,与欧洲人一起来到岛上的家犬和家鼠也成了恐鸟的天敌。它们同样给恐鸟以致命打击。
到了18世纪末,恐鸟的数量已经很少了,人们捕捉恐鸟也越来越难了,而1800年则是人们能捕捉到恐鸟的最后一年。 恐鸟的灭绝,人类肯定难辞其咎。但把这笔账全算在人类头上,恐怕也有失公允。恐鸟的迅速消失,原因比较复杂。
科学家对恐鸟数量动态变化的模拟实验表明,当时成年恐鸟的死亡率很高,而出生率很低。死亡率高可能与天敌(人类是主角)对这种缺乏自卫能力的动物的大肆捕杀有关。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也有一定的责任。
至于出生率低则可以做如下解释:巨大的动物繁殖率都很低,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寿命却很长(小动物如老鼠、昆虫之辈,繁殖率很高,但却是短命鬼)。在地域和食物均十分有限的海岛上,在没有天敌相制约的情况下,过高的繁殖率对像恐鸟这样巨大动物的生存而言是非常不利的。恐鸟的基因里必定有一种限制“人口膨胀”的机制在发挥作用,否则它们早就因繁殖得过多,吃光岛上可食的植物而自我毁灭了。据说恐鸟一次只生一个蛋。
但当年若无外敌入侵,恐鸟的低繁殖率恐怕是不至于构成灭种的危机的。 科学家们表示考古记录显示人类猎捕了新西兰恐鸟(moa),可能是导致新西兰恐鸟灭绝的幕后推手。
新西兰曾经存在九个不能飞的恐鸟物种,直到公元1300年人类的到来。在一个世纪的时间内,所有九个物种全部消失。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莫顿·艾伦托夫特(MortenAllentoft)和同事研究了四个恐鸟物种281例化石的DNA。他们发现在灭绝前的3000年间,恐鸟的遗传多样性一直保持恒定,这是稳定种群的迹象。“我们只能将恐鸟灭绝的原因归结于人类。” 艾伦托夫特这样说道。
艾伦托夫特的发现与新西兰莫斯格尔奥塔哥大学的尼尔·戈梅尔(Neil Gemmell)进行的早期研究结果相矛盾。2004年,戈梅尔研究了恐鸟化石的线粒体DNA,结果发现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1000年,新西兰的恐鸟种群数量大约为300万至1200万之间。另一项单独的研究表明,300年后当人类初次到达新西兰时,当地的恐鸟物种只有159000个,因此戈梅尔推测在人类猎捕恐鸟之前,一定有别的原因导致恐鸟物种数量锐减。
然而,这些估计并不可靠,因为DNA并不是物种大小的最好记录,艾伦托夫特这样说道,DNA只能显示物种数量变化的趋势。这项最新研究“似乎专门研究了恐鸟物种锐减的可能原因”,美国纽约国家历史博物馆哺乳动物馆的罗斯·麦克菲(RossMacPhee)这样说道,他并没有参与这项研究。
另外,将人类对动物物种的影响与其它效应,例如气候变化相分离并非易事。当人类到达美洲和澳大利亚时,类似猛犸象等大型动物也灭亡了,这让人不禁怀疑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一项研究发现北极的猛犸象在气候变化导致的植被变化之后消失了,而非人类的过度猎杀。
② 因环境灭绝的鸟类(详细:怎么灭绝的)
鸟类甚至可以在煤矿响起高频率的毒气报警噪声之前发出预警信号。目前全世界9775种鸟类中就有1212种濒临灭绝,这也是一种预警信号——地球的环境健康正在恶化。
栖息地环境退化或遭受破坏是对鸟类的最大威胁,87%易受伤害的鸟类受其威胁。人口膨胀使湿地、牧草地和森林的自然位置发生改变,鸟类数量因此减少。自农业社会前期以来,全球鸟类总数已经减少25%,主要原因是栖息地变成农田。在过去的300年中,农田由占地球表面积的6%扩展将近1/3。今天,森林是3/4的濒危鸟类赖以生存的主要栖息地,但每年约1300万公顷森林被毁,近一半不为人知的原始森林是许多敏感鸟类和其他动物的家园。
为获取食物和宠物贸易而进行的猎鸟等直接开发活动是对鸟类的第二大威胁,约1/3的濒危鸟类受其影响。自1500年以来,150种鸟类被认为已经完全绝迹,其中约50种鸟的灭绝是过度捕猎的后果。捕猎夺去许多北美候鸽的生命,这种鸟曾经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鸟类。全世界388种鹦鹉中就有52种因鸟类资源过度开发而处境危险。
非本地物种的有意或无意引进是对鸟类的第三大威胁,全世界28%濒危鸟类受其影响。人们在全球旅游的同时,有害动物和宠物也迁移至世界各地,它们捕食当地物种,使之在竞争中出局,或改变当地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在夏威夷群岛,引进的食肉动物和疾病使当地50余种面临丧失栖息地的鸟类精疲力竭。在过去的200年中,被带到新西兰的负鼠和老鼠等哺乳动物已经破坏了当地大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这些种类的大鸟在此前8000年中在这里没有天敌。
污染促使鸟类处境危险,12%的濒危鸟类受其影响。印度兀鹫的数量在不到10年中就减少了95%,这是因为许多兀鹫吃了服过药品的牲畜后中毒死亡。欧洲西部的普通农田中的鸟的数量在1980~2003年期间就减少了57%,农业密集化是重要原因之一。除了人们施用的化肥、杀虫剂直接导致许多鸟类死亡外,含有化学品的径流污染了迁徙水禽所依赖的湿地,也使许多鸟类中毒死亡。DDT残留物质、二恶英、多氯化联(二)苯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食物链中积聚,可导致鸟类畸形、不育和疾病。
气候变化对鸟类和其他野生动植物形成新的威胁,全球1/3动植物有可能因气候变化而在2050年以前灭绝。在过去的30年中,全球气温升高了0.6摄氏度,使一些鸟类的迁移、繁殖和栖息地范围发生了变化。在地球的极地度过一生或部分时间的鸟类尤其容易受到气温升高的影响。北极迁徙水禽的数量将随着气候变暖改变其脆弱的生态系统而减少。在南半球,当地17种企鹅中就有10种已经濒临灭绝,其生存环境不会得到改善,因为全球气温将在本世纪中升高1.4~5.8摄氏度。
除了以上这些威胁以外,意外死亡使7%的鸟类濒临灭绝。在过去15年中,海鸟数量快速减少,这与商业多钩长线渔业有关联。每年多钩长线渔业夺去30万只海鸟的生命,它们受诱饵引诱而被诱捕。所有的21种信天翁现在都濒临灭绝,这是因为它们进入人类捕鱼作业范围。此外,许多鸟还成为工业发展的牺牲者。在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的8个国家中,超过半数的鸟类濒临灭绝。在欧洲、中亚和非洲,许多猛禽被电线电死。在美国,每年几十万只鸟因撞上窗子而死亡,这是美国鸟类死亡的第一大死因。
防止鸟类数量继续减少或灭绝的主要途径是,保护全世界剩余的野生空间,并保持自然和已被改变的生态系统的健康。对于处于危急境地的物种,如果打算将其种群数量恢复至可维持发展水平,也许需要强化管理。这包括圈养繁殖、回归引种和尽量清除外来入侵物种。为了防止禽类疾病的传播,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以限制家禽和家畜与野生鸟类接触。避免在候鸟的迁徙路线上修建楼房、塔和涡轮机等建筑物和设施,也可防止禽类遭殃。
③ 哪些鸟儿受到死亡的威胁
外来生物入侵,生态环境受到人类污染,破坏,栖息地面积减小,某些物种的灭绝导致了鸟类生活习性的改变,还有人类的捕猎.
虽然自然选择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在短期内大量鸟类的死亡主要是由人类造成的!
世界鸟类现状令人堪忧 千种鸟类临近濒危
有生物学家将鸟类比喻成“批示器物种”,鸟类状况好坏直接反映出地球环境的好坏。目前,世界上许多地区鸟类数量大大减少,这说明人类对待环境的方式出现了差错……
近日,名叫“鸟类生活国际”的组织发布最新的研究报告,向人类提出警告,世界上将有1000多种鸟类面临灭绝的危险,而非洲农业发展以及热带森林的减少更让这种危险雪上加霜。该组织是一个全球性的保护组织联盟,这份名叫“2004年世界鸟类状况”的报告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有关鸟类研究的文件,对鸟类目前的状况以及分布情况都做了系统的研究。下面就是一组研究报告的数据:
世界上每8种鸟类就有一种鸟类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或者说有1211种鸟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占已知的1万种鸟类的12%,而且有179种鸟已经处在灭绝边缘。在1211种濒危鸟类中,有966种(占80%)鸟类的数量不到10000只,数量在2500只以下的有502种(占41%),而更有77种鸟类的数量不足50只,这77种鸟属于高危物种,稍不注意就会从地球上消失。
世界上受到威胁的大部分鸟类生活在热带地区,而其中的64%是由于热带森林遭到破坏而引起的,欧洲农田里的鸟类在40年里数量下降了三分之一。
海岛上濒危鸟类的67%是由于外来物种的引进造成的,比如岛上引进兔子或山羊,它们会破坏鸟类的生活环境,导致鸟类数量急剧下降。
报告在向人们提出警告的同时,也讲述了一些挽救动物免受灭绝危险的成功故事,告诉人类如何保护我们的动物朋友。比如,人们一直相信短尾信天翁早已经灭绝了,但是上世纪50年代,人们在日本的Tori-shima岛发现了少量的短尾信天翁,从那以后,人类为它们做了大量的保护工作。在太平洋地区为它们保留了栖息地,改进了商业捕鱼方式使信天翁免受误伤,经过多年的努力,短尾信天翁的数量发展到目前的1200对左右。新西兰附近查塔姆岛黑知更鸟在1980年时仅有5只了,是已知的尚未灭绝的鸟类中数量最少的一种,稍有不慎,这种鸟就会灭绝。所幸,人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保护它们的鸟巢,为它们提供充足的食物,目前已经发展到了250只,暂时脱离了灭绝的危险边缘。
在保护鸟类的问题上,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400多种鸟类早已经被宣布为濒危物种,可是三年过去了,人类并没有对它们采取保护措施,使得它们一步一步走向灭亡。比如黑脸的篦鹭,是世界上第三种最有可能灭绝的鸟类,它们急需人类的保护,否则会很快灭绝,可是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对它们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了鸟类,更是为了我们人类自己,现在就是开始有所行动的时候了。
④ 几维鸟约还有多少只 特点是什么说出来最好
新西兰境内大约有5万至7万只野生几维鸟,其中只有约4500只在自然保护区内,绝大部分生活在保护区之外.大部分未受保护的野生几维鸟常常成为果子狸、老鼠等野生动物的美餐.现存野生状态
下的几维鸟正在以每天11只、每年6%的速度递减.
几维鸟(学名:Apteryx)又译为鹬鸵,是无翼鸟科3种鸟类的共同名称.因其尖锐的叫声“keee-weee”而得名.几维鸟的身材小而粗短,嘴长而尖,腿部强壮,羽毛细如丝发,由于翅膀退化,因此无法飞行.几维鸟很容易受到惊吓,大部分的活动都在夜间进行,觅食时用尖嘴灵活地刺探,长嘴末端的鼻孔可嗅出虫的位置,进而捕食.主要食物包括泥土中的蚯蚓、昆虫、蜘蛛和其他无脊椎动物.寿命可达三十年,是新西兰的特产,也是新西兰的国鸟及象征.
⑤ 多数鸟类死亡原因
科学家表示,鸟类在飞行中大量死亡与“末世浩劫”或秘密实验无关,最近的鸟类群死事件主要是因媒体炒作引起公众普遍关注。美国非营利组织全国奥杜邦协会鸟类保护部门主任、鸟类学家格雷格·布彻(Greg Butcher)表示,在一定时间内,“北美至少有10亿只鸟,有时可能多达200亿只——每年几乎一半死于自然原因。”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鸟类在飞行中突然死亡的呢?阿肯色州鸟类群死事件直指两个常见的罪魁祸首:巨大噪音和碰撞。从新年夜11点半左右开始,阿肯色州野生动物保护部门不断接到飞鸟从空中掉落于毕比市方圆一平方英里地面的报告。根据官方估计,最多有5000只红翅黑鹂、欧洲椋鸟、鹩哥和褐头牛鹂在午夜前坠落地面。
美国国家野生动物健康中心1月5日发布的初步检测显示,这些飞鸟死于钝器所致的外伤,与阿肯色州牲畜与家禽委员会1月3日公布的初步调查结论不谋而合。阿肯色州渔业管理委员会鸟类学家卡伦·罗表示:“它们撞上了汽车、树木、建筑物和其他静止的物体。在飞鸟开始落地前不久,鸟类栖息地附近地区有人报告称,他们听到燃放专业级焰火爆发的震耳欲聋的响声,每隔几秒放10到12个,将不少鸟儿惊吓走了。”
“与此同时,别的地方还合法燃放了大量焰火,可能迫使飞鸟的飞行路线比正常时候要低一些,比树梢还低,这些飞鸟夜视能力非常差,一般不在夜间飞行。”在阿肯色州发现的死鸟是通常只有到秋季或冬季时才大量聚集的种类。布彻称:“我听说的记录是,一个栖息地有2300万只鸟。在这种情况下,5000只显然不值一提。”
生存所要面对的残酷现实
据布彻介绍,鸟类常常在飞行中撞上物体,尤其是“城市中的高楼大厦,信号发射塔,风力涡轮机,输电线。似乎造成鸟类大量死亡的建筑物非常高,而且总是亮着。正常情况下,鸟儿可能只会注意天上的星星,在雾气朦胧的夜晚,它们分不清方向,在有亮的建筑物周围绕圈飞行,直至碰上并落到地上。”
1月4日死于路易斯安那州的500只黑鹂和椋鸟看上去归咎于与输电线的相撞。同一天,瑞典街头发现了50至100只寒鸦死尸,据瑞典国家兽医学院专家介绍,它们身上没有患病的迹象,显然也死于钝器所致的外伤。布彻表示,大风、冰雹、雨雪、雷电等天气状况构成的挑战也易于使飞禽丧命,例如,“去年,数百只鹈鹕被潮水冲上俄勒冈和华盛顿两州交界的海岸。冷空气前锋总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移动,飞禽的翅膀和身体因此会结冰。”
当然,并不只有上述原因会导致鸟类死亡,布彻举例说,“水禽会出现肉毒中毒现象,沙门氏菌和禽痘也可以在以鸟为食的动物身上迅速扩散。”无论何种原因,死亡似乎都是鸟类生存所要面对的残酷现实。
雏鸟一年内死亡概率达75%
阿肯色州渔业管理委员会鸟类学家卡伦说:“春天孵化的雏鸟一年内死亡的概率高达75%左右。对于生物学家来说,这些死亡事件相当正常。我希望可以借助公众对此类事件的关注,引导他们对野生动物生物特点存在的真正危机有所了解,对像蝙蝠白鼻综合症这样的疾病有新的认识。”
卡伦从近来媒体对大量鸟类死亡事件的报道中看到了一线希望。她说:“我希望我们可以使公众对人造建筑物对其他物种的影响有进一步的认识。大家知道吗,仅仅为了让手机的信号更好,会有多少迁徙的鸣鸟因此死亡?”
⑥ 鸟儿受到什么伤害要快啊!!!!!
外来生物入侵,生态环境受到人类污染,破坏,栖息地面积减小,某些物种的灭绝导致了鸟类生活习性的改变,还有人类的捕猎.
虽然自然选择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在短期内大量鸟类的死亡主要是由人类造成的!
世界鸟类现状令人堪忧 千种鸟类临近濒危
有生物学家将鸟类比喻成“批示器物种”,鸟类状况好坏直接反映出地球环境的好坏。目前,世界上许多地区鸟类数量大大减少,这说明人类对待环境的方式出现了差错……
近日,名叫“鸟类生活国际”的组织发布最新的研究报告,向人类提出警告,世界上将有1000多种鸟类面临灭绝的危险,而非洲农业发展以及热带森林的减少更让这种危险雪上加霜。该组织是一个全球性的保护组织联盟,这份名叫“2004年世界鸟类状况”的报告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有关鸟类研究的文件,对鸟类目前的状况以及分布情况都做了系统的研究。下面就是一组研究报告的数据:
世界上每8种鸟类就有一种鸟类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或者说有1211种鸟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占已知的1万种鸟类的12%,而且有179种鸟已经处在灭绝边缘。在1211种濒危鸟类中,有966种(占80%)鸟类的数量不到10000只,数量在2500只以下的有502种(占41%),而更有77种鸟类的数量不足50只,这77种鸟属于高危物种,稍不注意就会从地球上消失。
世界上受到威胁的大部分鸟类生活在热带地区,而其中的64%是由于热带森林遭到破坏而引起的,欧洲农田里的鸟类在40年里数量下降了三分之一。
海岛上濒危鸟类的67%是由于外来物种的引进造成的,比如岛上引进兔子或山羊,它们会破坏鸟类的生活环境,导致鸟类数量急剧下降。
报告在向人们提出警告的同时,也讲述了一些挽救动物免受灭绝危险的成功故事,告诉人类如何保护我们的动物朋友。比如,人们一直相信短尾信天翁早已经灭绝了,但是上世纪50年代,人们在日本的Tori-shima岛发现了少量的短尾信天翁,从那以后,人类为它们做了大量的保护工作。在太平洋地区为它们保留了栖息地,改进了商业捕鱼方式使信天翁免受误伤,经过多年的努力,短尾信天翁的数量发展到目前的1200对左右。新西兰附近查塔姆岛黑知更鸟在1980年时仅有5只了,是已知的尚未灭绝的鸟类中数量最少的一种,稍有不慎,这种鸟就会灭绝。所幸,人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保护它们的鸟巢,为它们提供充足的食物,目前已经发展到了250只,暂时脱离了灭绝的危险边缘。
在保护鸟类的问题上,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400多种鸟类早已经被宣布为濒危物种,可是三年过去了,人类并没有对它们采取保护措施,使得它们一步一步走向灭亡。比如黑脸的篦鹭,是世界上第三种最有可能灭绝的鸟类,它们急需人类的保护,否则会很快灭绝,可是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对它们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了鸟类,更是为了我们人类自己,现在就是开始有所行动的时候了。
⑦ 新西兰椋鸟的基本信息
新西兰椋鸟
分布范围: 生活在新西兰北部岛屿的茂密的森林里
新西兰椋鸟:1907年12月28日灭绝
⑧ 濒临灭绝的鸟类
1、绿孔雀
绿孔雀的生存环境日渐萎缩,是难觅它们踪迹的一大原因。农民将牛羊散放在一些生活着绿孔雀的山林中,傍晚才将牛羊赶回,期间大声吆喝牛羊,经常有牛羊走失,需要漫山遍野四处寻找。这些行为对绿孔雀造成了很大的惊扰。
众多的牛羊被散放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里,对绿孔雀的生存环境与食物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及破坏。此外,由于过度放牧牛羊,使得绿孔雀的栖息场所林下植被缺乏。
2、白马鸡
白马鸡是中国特产鸟类,数量稀少,分布区域狭窄,已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据1983-1988年在四川宝兴的调查,种群密度为1.5-2只/平方公里。1985年3-7月在四川马尔康龙尔甲山的调查,种群密度为2只/平方公里,较为常见。
但由于对栖息地木材的大量采伐,大片杉木被砍光,使白马鸡丧失了大片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从而导致分布区域的缩小和种群数量的减少。
3、蓝胸秧鸡
蓝胸秧鸡的分布范围非常大,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
4、绿翅金鸠
绿翅金鸠指名亚种(学名:Chalcophaps indica indica)。分布于克什米尔、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缅甸、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群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中国极南部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列为易危种。
5、鹊鹂
该物种分布范围狭窄、有限,被认为有一个适度数量减少的趋势,下降的原因是因为栖息地丧失、降水量减少、旅游影响、道路发展,致使生存环境发生改变。已被列为生存濒危的物种。
⑨ 关于新西兰的动物
中文名:新西兰椋鸟 物种分类: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今颚总目->->->->->->-> 分布范围: 生活在新西兰北部岛屿的茂密的森林里 动物简介: 新西兰椋鸟是新西兰特有的一种鸟。生活在新西兰北部岛屿的茂密的森林里,常常发出啾啾的叫声。虽然雄鸟与雌鸟是生活在一起的。但是它们需要很大的势力范围,所以它们原来的数量就很少。由于这里的原始森林雨水充足,它们又常常被称做雨鸟。 新西兰椋鸟的身长约0.5米,长长的尾端是白色的,身上有黑白的花纹,它们的特征在于嘴,无论是雄鸟还是雌鸟,它们的嘴角部是截然不同的,两边都有引人注目的肉垂。它们以虫子为食,在寻找食物的时候,雄鸟和慈鸟因为嘴形的不同而分工不同,雌鸟的嘴是长长的,弯弯的,对于在细小树缝中觅食是在合适不过的了,而雄鸟的嘴象啄木鸟一样,它必须啄去树皮寻找缝中的小虫,雌鸟常常在雄鸟无法对付的小洞中寻寻觅觅。科学家们开始误把它们当作两种不同的鸟类。 毛利族人将新西兰椋鸟作为神圣的象征。每当他们进行仪式的时候,族中的长老总是用新西兰椋鸟祭奠神灵,他们还认为新婚的男子如果是梦到了鸟,他就会有孩子,如果是新西兰椋鸟那一定是女孩;如果是白鹿那一定是男孩。1835年,传教士威廉首先让欧洲人了解到新西兰椋鸟的存在。土着人为举行仪式捕捉新西兰椋鸟的行为并没有使它们的数量减少,但是随着欧洲移民来到岛上开垦原始森林,它们的生存也就遭到了彻底的破坏,一只只鸟同时也成了枪口下的牺牲品。不久,真正的威胁来临了。20世纪初,当时的英国国王夫妇访问新西兰,他们受到了当地人的热烈欢迎。国王将当地人奉送的新西兰椋鸟的羽毛插在帽子上,当地人和欧洲的贵族,有钱人纷纷效仿。1907年12月28日,最后一只新西兰椋鸟在森林中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