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蜥蜴在新西兰代表什么
㈠ 新西兰特有动物
kivi鸟(奇异鸟,几维鸟——就是奇异果那个奇异。音译的)。 http://ke..com/view/229456.htm这是网络的网址。 答案补充 还有帝企鹅 和短翅水鸟——一种不会飞的鸟,蓝色羽毛,红嘴。该鸟承载二百年前被认为已经灭绝。有个名叫杰弗里·奥贝尔的人不知疲倦的寻找,结果于1948年在新西兰下完地徐遥远的默奇森山发现了大约250只短翅水鸟。短翅水鸟现在仍是一种稀少而濒危的鸟类。
刚才说的kivi鸟,动物园里就有。那个网址就是介绍。 答案补充 很抱歉,这个我就不知道了,我没研究过生物···
只是因为新西兰跟我的很有渊源所以才知道的。
㈡ 新西兰的介绍
一、简介
国名
新西兰 New Zealand。在台湾和香港地区叫纽西兰。毛利语为Aotearoa,音译为“奥特亚罗瓦”,即“长白云之乡”。
国旗
新西兰国旗为长方形,长宽之比为2:1。旗地为深蓝色,左上方为英国国旗,右边有四颗镶白边的红色五角星,四颗星排列均不对称。新西兰是英联邦成员国,“米”字图案表明同英国的传统关系;四颗星表示南十字星座,表明该国位于南半球,同时还象征独立和希望。
国徽
新西兰国徽的中心图案为盾徽。盾面上有五组图案;四颗五角星代表南十字星座,象征新西兰;麦捆代表农业;羊代表该国发达的畜牧业;交叉的斧头象征该国的工业和矿业;三只扬帆的船表示该国海上贸易的重要性。盾徽右侧为手持武器的毛利人,左侧是持有国旗的欧洲移民妇女;上方有一顶英国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加冕典礼时用的王冠,象征英国女王也是新西兰的国家元首;下方为新西兰蕨类植物,绶带上用英文写着“新西兰”。
国歌
新西兰有两首地位等同的国歌:天佑新西兰 God Defend New Zealand与天佑吾王。天佑吾王又称天佑女王 God Save The Queen,如在位的是男性君主,国歌改为 天佑国王 God Save The King。天佑吾王是英国的国歌及英联邦的皇室颂歌。不过,现在无论是学校周会还是国家代表队出外比赛,一般都只会用“天佑新西兰”这一首歌。有关新西兰国歌的应用,由新西兰文化及传统部负责管理。
国庆
怀唐伊日 Waitangi Day 2月4日(1840年)
国土面积
,专属经济区120万平方公里,列世界第73位。两座主要岛屿(南岛与北岛)面积约为266,200平方公里(103,735平方英里)。大小约和日本及美国加州相同,比英国略大。
语言
英语 English、毛利语 Maori、新西兰手语 The New Zealand Sign Language
人口
新西兰人口4,119,900(2006年3月,世界第122名) 。北岛的总人口为3,102,500(2006年3月),占新西兰总人口的75%,南岛人口为1,013,800(2006年3月),(世界第193名)。欧洲移民后裔占78.8%,%,%。奥克兰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30.7%。首都惠灵顿地区的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奥克兰市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城市;南岛基督城是全国第二大城市。官方语言为英语和毛利语。通用英语,毛利人讲毛利语。70%居民信奉基督新教和天主教。新西兰是世界上人口都市化最高的国家之一。
货币
新西兰元 New Zealand Dollar(NZ$),。新西兰元由新西兰储备银行(即中央银行)负责印制和发行。硬币有5分、10分、20分、50分、1元、2元,5分硬币已经不再发行,并把10分、20分及50分的硬币尺寸改小。钞票有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各主要的信用卡都广泛被接纳。%的消费税。
国花
银蕨 koru,学名cyathea dealbata
在毛利传说之中,银蕨原本是在海洋里居住的,其后被邀请来到新西兰的森林里生活,就是为着指引毛利族的人民,作用和意义都非常重大。从前的毛利猎人和战士都是靠银蕨的银闪闪的树叶背面来认路回家的。因为,只要将其叶子翻过来,银色的一面便会反射星月的光辉,照亮穿越森林的路径。新西兰人认为银蕨能够体现新西兰的民族精神,故此这种植物便成为了新西兰的独特标志和荣誉代表,现在,无论在人们胸前的襟章,或是产品和服务的卷标,举国上下都可找到银蕨的图样。
国树
四翅槐 Fourwings Sophora
国鸟
几维鸟 kiwi
新西兰最早的居民毛利人将这种叫声为“kiwi! kiwi! kiwi!”的鸟命名为奇异鸟 kiwi bird。这种不会飞的鸟大小有如母鸡,有一个细长的喙和细如毛发的羽毛。新西兰人将这种喜欢夜间活动、不会飞的可爱鸟儿做为国家的象征。
国石
绿石,又称绿玉
首都
惠灵顿 Wellington,是世界上最靠南的都城。人口448,959(2006年3月),市区人口340,719。
最大城市
奥克兰 Auckland,人口1,318,700(2006年3月)市区人口1,079,304。
主要城市
奥克兰 Auckland
惠灵顿 Wellington
基督城 Christchurch
达尼丁 Dunedin
哈密尔顿 Hamilton
行政区划
全国分为12个大区:北地 Northland、奥克兰 Auckland、怀卡托 Waikato、丰盛湾 Bay of Plenty、霍克湾Hawkes Bay、塔拉纳基Taranaki、马纳瓦图-旺加努伊 Manawatu-Wanganui、惠灵顿 Wellington、西岸West Coast、坎特伯雷 Canterbury 、奥塔哥 Otago、南地 Southland。设有74个地区行政机构,其中包括15个市政厅、58个区议会和查塔姆群岛Chatham Islands议会。
国家政要
总督阿南德·萨蒂亚南德 Anand Satyanand,2006年8月就任,他是新西兰历史上首位亚裔总督;总理海伦·伊丽莎白·克拉克 Helen Elizabeth Clark,1999年12月任职。2005年9月第三次当选连任。
气候
新西兰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季节与北半球相反。夏季平均气温25摄氏度左右,冬季10摄氏度左右,全年温差一般不超过15度。 各地年平均降雨量为400~1200毫米。
时间
新西兰很接近国际日界线,是全世界最早进入新的一天的国家之一,新西兰北岛的查塔姆群岛和吉斯伯恩市,是全世界最先迎接新一天到来的地方。新西兰当地时间比格林威治国际标准时间早12小时,比北京时间早4小时,比伦敦早12小时,比纽约早17小时。夏时制从十月的第一个星期天开始,至次年三月的第三个星期天结束, 时间提前1小时。而新西兰的查塔姆群岛比新西兰早45分钟。
新西兰工人每周工作40小时,。一些商务中心和公司周一至周五每天营业时间为上午9:00至下午5:00,政府部门通常是上午8:30至下午5:00。银行周一至周五营业时间从上午9:30至下午4:00,有些银行周五营业时间延长到晚上8:00。商店周一至周四的营业时间为9:00至下午5:30, 周五为上午9:00到晚上9:00。有些商店周六和周末也照常营业。
节日
新年 New Year's Day 1月1日
国庆节 Waitangi Day 2月6日
复活节 Good Friday 4月6日
Easter Mondy 4月9日 (2007年)
澳新军团日 ANZAC Day 4月25日
女王诞辰日 Queen's Birthday 6月的第一个星期一
劳动节 Labour Day 10月的第四个星期一
圣诞节 Christmas Day 12月25日
节礼日 Boxing Day 12月26日
每个地区还有不同的周年庆, 比如 Wellington Anniversary Day 1月的第四个星期一
婚姻
新西兰的法定结婚年龄是16周岁,但是18周岁之前需要父母同意并监护。
新西兰于2005年允许同性恋人结婚。
交通
新西兰靠路左侧行驶。驾驶人要让自行车或右方来车先行。郊区限速一百公里/小时, 市区限速五十公里/小时。大城市附近有多车道公路或高速公路,大多数道路为双车道。
道路标志采用国际标准标志,所有距离都以公里(km)为单位。前、后排座的驾乘人员都必须系上安全带。长途驾驶之前应有充足的睡眠。定期歇息,一般每两小时歇息一次,如果感到困倦,应立即歇息。
在新西兰驾车严禁喝酒。酒后驾车会受到严厉的惩处。
如果骑自行车或摩托车,驾驶人员必须佩戴头盔。夜间骑自行车必须有前、后灯,夜间驾驶摩托车必须开前灯,自行车禁止上高速公路。
如您想在新西兰合法开车,那么您需持有您的国家或者国际驾照许可,有效期为1年。满1年后必须将国际驾照转为新西兰驾照,每次入境新西兰都需依照此规定。根据最近修订的法律,所有驾驶人员,包括国外游客在内,驾驶时都必须持有驾照或许可证。您只能驾驶驾照上注明的车种。在新西兰租车时需年满21周岁。请确保您的驾照有效,若您的驾照是由非英文语种写成,就必须携带一份驾照的英文译本,或携带国际驾照。请您与当地的汽车协会联系,了解驾照英文译本及国际驾照事宜。
海外证件的翻译件可以由新西兰的翻译服务,或者一个负有重要使命的外交机构,领事馆或者大使馆授予你海外证件的权威机构(国际驾驶执照可被视为翻译件) 颁发。
地理
新西兰位于太平洋南部,介于南极洲和赤道之间。西隔塔斯曼海与澳大利亚相望,北邻新喀里多尼亚、汤加、斐济,在南纬34度至47度之间。新西兰由北岛、南岛、斯图尔特岛及其附近一些小岛组成,面积27万多平方公里,专属经济区120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6900公里。新西兰素以“绿色”着称。虽然境内多山,山地和丘陵占其总面积75%以上,但这里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四季温差不大,植物生长十分茂盛,森林覆盖率达29%,天然牧场或农场占国土面积的一半。广袤的森林和牧场使新西兰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王国。新西兰水力资源丰富,全国80%的电力为水力发电。森林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9%,生态环境非常好。北岛多火山和温泉,南岛多冰河与湖泊。北岛第一峰鲁阿佩胡火山高2797米,火山上有新西兰最大的湖泊陶波湖,面积616平方公里。南岛横跨南纬40°~47°,岛上有全国第一峰库克山。阿尔卑斯山中的弗朗茨·约瑟夫冰川和福克斯冰川,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冰川。山外有一系列冰川湖,其中特阿脑湖面积342平方公里,是新西兰第二大湖。苏瑟兰瀑布,落差580米,居世界前列。岛的西南端有米福国家公园,奇峰兀突。
环境
新西兰约于一亿年前与大陆分离,从而使许多原始的动植物得以在孤立的环境中存活和演化。除了独特的植物和动物之外, 这里还有地形多变的壮丽自然景观。在数天的行车途中,您可以看到山脉、沙滩、茂密的雨林、冰河和峡湾, 以及活火山。
新西兰的地理景观――多变的山丘、洁净的海滩与翠绿的乡村――本身是一部独特动植物生存的史诗。从冈瓦纳古大陆 Gondwanaland分离之后,这些原始的物种便在这块独立的土地上演化和繁衍,着名的自然学家大卫·贝拉米 David Bellamy称这里是“摩亚方舟”Moa's Ark,此名称来自新西兰所特有的巨大步行鸟“摩亚”(moa,又名恐鸟),但现在已绝种。
自从人类开始在新西兰定居以来,短短1000多年的时间已经使许多原生物种消失,但近年来新西兰政府加大了自然保护的力度,情况已经有很大的改善。保护措施包括消灭野生动物保护区的有害生物、建立了13座国家公园、3座海洋公园、数百座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区、1个海洋与湿地保护网络,以及保护特别的河流与湖泊。新西兰总计约有30%的国土为保护区。
另外,像kakapo鹦鹉、垂耳鸦、奇异鸟和大蜥蜴等珍稀与濒危物种的研究和管理计划也开始执行。
植物
虽然经过人类1000多年的砍伐,新西兰仍有四分之一的国土仍是茂密的森林――大部份位于高原地区。这些地区大都属于国家公园和森林公园,禁止开发,您可以尽情享受其中的野趣。
新西兰森林的特点是温和、常绿的雨林,其中有巨大的树蕨、藤类和附生植物――看起来很符合一般丛林的模样。巨大的贝壳杉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之一, 目前生长在相对较小的北岛凹地与科罗曼德尔半岛。
动物
新西兰是罕见鸟类的天堂。最着名的是不会飞的奇异鸟,新西兰的非正式国家标志。其它不会飞的鸟还有威卡秧鸡(weka)及濒临灭绝的kakapo鹦鹉, 这是全世界最大的鹦鹉,它只能爬到低矮的灌木或较小的树上。
另一种奇特的鸟类是好奇心很重的啄羊鹦鹉(原生高地鹦鹉),这种鹦鹉会飞,以不怕人类和大胆的个性而闻名。
《怀唐伊条约》
《怀唐伊条约》Treaty of Waitangi被视为新西兰的立国文件,国家成立的基石。该条约是1840年由毛利大酋长与英国王室的代表在岛屿湾的怀唐伊签定的,这
㈢ 楔齿蜥蜴是什么
作为象头目中仅存的一个种类,楔齿蜥对生物学家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已确认了两个种类,这两个种类都只栖息在新西兰海岸附近的岛屿以及岩石群中。楔齿蜥各种奇怪的特征中包括不寻常的齿系结构一一上颚两排牙齿形成了一个沟槽,而这个沟槽则刚好适合下颚齿的嵌入。对严寒环境的忍耐能力;缓慢的繁殖过程;漫长的生存时间。楔齿蜥生活在凉爽的地区,其新陈代谢率很低,这是它们缓慢的生长过程和漫长的生命历程的原因。雌性每隔2~5年才繁殖1次。卵黄生成期为1~3年;卵壳形成要7个月;产卵后卵的孵化期为11~15个月一这些都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所有爬行动物中最长的。交配后的卵黄生成始于1月~3月(南半球的夏季)。雄性会通过展示它们的脊冠来捍卫领土和求偶,雌性也会紧接着开始排卵。在11月〜12月(春天),雌性聚集到一个开阔的场所并开始挖约为20厘米深的巢。它们在巢穴处彼此竞争,但在守护巢六几日后,便会弃卵而去。那些椭圆的、有坚韧壳的卵有25~30毫米长。楔齿蜥的性别取决于孵化温度:温暖条件下孵化出雄性,而凉爽状况下孵化出雌性。楔齿蜥,又名喙头蜥,在分类上属于爬行纲、喙头目。楔齿蜥外形和大型蜥蜴类似,体长40~70厘米,头前端呈鸟喙状,故又称为喙头蜥,口腔中没有牙齿,身体被颗粒状角质鳞覆盖着,背中线有一系列棘状鳞。
㈣ 刚买了一只绿蜥蜴,但是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求教
1.国产的长鬣(liè )蜥,俗称水龙,喜欢吃虫,不太容易养活。
2.进口的绿鬣(liè)蜥,主要以瓜果蔬菜为食,容易养活,价格也高。
㈤ 新西兰的地理位置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属于大洋洲,位于太平洋西南部,也就是在澳大利亚的东南边,是个岛屿国家。新西兰分南北岛,中间隔着库克海峡。国土面积为面积26.8万平方公里。属于发达国家。鹿茸、羊肉、奶制品和粗羊毛的出口值为世界第一。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约占其总面积75%以上),但这里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各种资源丰富,有如旅游资源、森林资源等。
㈥ 蜥蜴的资料
泽巨蜥基本上就是生活于沼泽地区,特别是红树林区的大型巨蜥.体长可以长达两公尺以上,十分庞大.但是由于不挑食的习性,使得它们可以栖息在大型动物无法生存的沼泽区域.泽巨蜥可以吃下任何可以吞下的肉食如鱼虾,螃蟹,鸟类,蛋类,蜥蜴,老鼠,蛙类,蛇类,甚至是死尸或垃圾等.这种来者不拒的个性也赋予它们过人的生存能力.在人工饲养下,适应良好.印尼繁殖场每年出售数以千计的泽巨蜥至国内外宠物市场或是皮革市场,也可以算得上是一种经济动物.
泽巨蜥是所有巨蜥中最为温驯的一种 ,属于半水栖日行性蜥蜴,幼体的体色也十分出色,但长成之后体色则趋于黯淡,不过个别体色还是有差异存在.饲养环境与尼罗巨蜥相似,对水的需求很高,食物可以 喂一般蟋蟀,面包虫,小鼠,鸡蛋等,幼体成长快速,所以钙粉和维他命的补充也很重要最好每周供应一次.
雄性体型同样大于雌性 ,雄性在100-130公分以上就属于成体,雌性则为50-120公分.雌蜥在交配后4-6周就会产下6-25颗软壳蛋于事先挖好的洞穴中,再掩埋好.经过2.5-3.5个月就可以孵化,幼蜥大约两年后成年,寿命与一般巨蜥相同大约是十五年.
学 名 Varanus salvator
原 产 地 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及印尼等国
栖息环境 沼泽或红树林区
体 长 全长100-200公分
适 温 摄氏25-30度
学 名 Iguana iguana
原 产 地 中南美洲墨西哥至巴拉圭等国
栖息环境 热带雨林区
体 长 全长70-160公分
适 温 摄氏25-30度
鬣蜥 ,由字面上看得出来就是指有棘鬣的蜥蜴,种类不多,其中最有名气的自然要属加拉巴哥群岛的海鬣蜥和陆鬣蜥.但如以宠物蜥蜴来说,绿鬣蜥可就算是最受欢迎的蜥蜴之王了,它也是体型最大的鬣蜥种类,是最被广泛饲养的代表性宠物蜥蜴.中国自从2001年底开放人工繁殖个体进口后.身价由数千元急跌至数百元一只,对于喜爱大型蜥蜴的人来说这不啻是一大福音.
绿鬣蜥是日型性的树栖型蜥蜴 ,属于杂食性,幼年期较能接受蟋蟀,面包虫,鸡蛋等动物性食物,成年后会转变为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可以菜叶,水果喂食.在野外,绿鬣蜥主要是栖息于邻近溪流的森林树冠层,所以在饲养环境上,水盆是不可缺少的设备.外皮十分坚韧,不易受伤,但必须注意保温灯具的距离,经常发生烫伤的意外.超长的尾巴在危急时也会自行断落以自保,所以再把玩时要小心尾巴,不过段落的尾巴会再生,所以不会造成永久性的伤害.由于宠物市场需求量很大,所以在美国佛州和南美洲各国都有大规模的专业养殖场大量生产上市.可以说是产量最大的蜥蜴.
雄性绿鬣蜥后腿部有股孔 ,颈部的肉垂远大于雌性,耳孔下方还有着一个特大的圆形鳞片也是远大于雌性.交配是在树上进行,怀孕的雌蜥会将卵产余地上挖出的洞穴中,掩盖覆土后就不会再理会卵窝,因此孵化的幼蜥
从小就得自力更生 .不过雌蜥有时会多掘几个洞穴以扰乱掠食者的注意.绿鬣蜥产卵数量很大,经常一窝可以产下30-50颗卵,大经过75-90天可以孵化.初生幼蜥需要两年的时间才能成年.如果饲养正确,绿鬣蜥可以活上十年以上.
学 名 Cordylus cataphractus
原 产 地 南非
栖息环境 沙漠岩石区
体 长 全长15-20公分
适 温 摄氏21-29度
犰狳蜥因为避敌方式酷似哺乳类中的犰狳而得名 .属于日行性的小型蜥蜴.通常以家庭为单位聚集在多岩沙漠区域的岩堆间栖息.遇到掠食者便快速冲进石缝中躲藏.躲避不及的犰狳蜥就会将尾巴含在口中,将身体卷成一个带刺的圆球以保护脆弱的腹部,这种自保措施与犰狳一模一样.在哺乳类和爬虫类中都有避敌方式如此神似的动物,确实是 自然界少见的巧合.
犰狳蜥十分温驯 ,也很好养,可以很快适应人工环境,但是比一般蜥蜴要胆小一点,在没有完全适应以前最好不要抓它把玩.在食性上是以一般昆虫及无脊椎动物为主,可以喂食蟋蟀和面包虫,幼体特别喜欢吃白蚁.如果找得到的话,白蚁是最营养的食物.成体也可以喂食乳属.饲养环境以砂为底材,堆置一些岩块供它们攀爬和躲藏,水盆要大一点因为它们喜欢泡水,要有UVB加温灯供它们曝晒.
在雌雄辨别上 ,犰狳蜥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因为价格不高,可以3-5只群养让它们自然配对,雄性通常头部较大花纹较鲜明,股孔也比较明显,不过准确性较其它蜥蜴低.雌性每次可以直接生下一只幼体,一年只生一次,是典型的胎生蜥蜴,初生幼体包覆在一层透明薄膜中,约三年可以成熟繁殖.每次的幼体都可以与父母共同生活,不会有被吃的危险,因为犰狳蜥是群居性动物,但是以家庭成员为群聚对象,如果是外来的陌生个体便有遭受攻击的危险.
经过人工饲养的犰狳蜥会逐渐失去卷曲成球的自卫本能 .市面上所见的个体绝大多数是野生个体,因为人工繁殖数量太低没有经济价值,除此之外,犰狳蜥是只饲养乐趣很高的蜥蜴.甚至适合初学的新手饲养.
学 名 Tiliqua scincoides
原 产 地 澳洲与新几内亚各岛
栖息环境 干燥草原及森林区
体 长 全长45-60公分
适 温 摄氏22-28度
蓝舌蜥的外型不但少了一般蜥蜴类的狰狞 ,反而还多了一份滑稽,加上那特殊的蓝色大舌头,自然也吸引 了不少爱好者.蓝舌蜥在澳洲共有六个亚种分布,最常见的亚种就是俗称东部蓝舌蜥或是斜纹蓝舌蜥的Tiliqua s. scincoides,主要分布在澳洲,少部份分布在印尼和新几内亚等地.族群和数量都很多,可以算是澳洲 最普遍的蜥蜴,经常在住家后院出没.蓝舌蜥很活泼也很容易驯养,只要常接触,很快就会失去警戒心而变得很温驯,是很适合初学者当宠物的蜥蜴.如果饲养得当,通常都能活上20年以上.类似的亚种是Tiliqua s. intermedia 称为北部蓝舌蜥,外型与东部种十分相似,主要以眼后的黑斑来区分.
由于四肢短小 ,蓝舌蜥不善攀爬,所以需要较大的地面空间,四尺的饲养箱可以养一对成体比较足够,底材以无菌土比较适合,可以供它们挖掘巢穴.温度日间保持摄氏28度左右,夜间保持23度左右最适合.加温灯是必须的,灯下温度保持在摄氏33度左右.它们是会喝水的蜥蜴,所以需要放置水盆提供饮水.蓝舌蜥属于杂食性,一般蔬果和蟋蟀,面包虫等活饵都能接受,而且食量颇大,每周都需要定期补充钙质.与一般蜥蜴比较不同的是蓝舌蜥能够吃死的昆虫或小老鼠,不需要活饵.
雌雄的判别很容易 ,雄性的头部比雌性来得宽大许多.蓝舌蜥是胎生的蜥蜴,经过冬天的低温刺激后,在初 春时会进行交配,在饲养箱中设置生产箱,箱内铺上略湿润的报纸或干水草,在交配后3-5个月,雌蜥会产下10-15只左右的幼蜥,幼蜥的饲养并不困难,只要喂食与成蜥相同的食物即可,只是食物的体积必须要小一点.三年左右可以成年,这时就会成为石龙子科中最大的一个种类.
学 名 Dracaena guianensis
原 产 地 南美巴西,厄瓜多爾尔尔,秘鲁,盖亚那
栖息环境 河流沼泽地带.
体 长 头尾120-150公分.
适 温 摄氏20-26度.
南美鳄蜥 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陌生的蜥蜴 .虽然在南美洲分布很广,野生族群也还不少,不过由于受到严格的保护,因此在宠物市场上仍然难以得见,就算是在欧美日市场上也是可遇不可求的珍稀品种.
南美鳄蜥不论是在外型或是习性上都可以说是巨蜥和鳄鱼的混合体 ,成蜥可以长到一公尺以上,拥有巨蜥的体型和开叉的舌头,却又拥有鳄鱼的鳞甲和水性.它们属于日行性的半水栖的蜥蜴,但是爬树的功夫也很好,平日除了在水中活动之外,就喜欢在滨水的树枝上晒太阳,一有风吹草动就立刻遁入水中逃逸.因此基本饲养环境最好布置类似饲养水龙的环境,以水为主,陆地面积可以尽量缩小,多设置枯枝干供攀爬.
大多数的人都知道南美鳄蜥以蜗牛为主食 ,但是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经验,也不知道那种蜗牛才适合喂食,原产地的信息也只有不完整的片段,所以几乎所有的饲主都以饲养巨蜥的方式来饲养它们,喂食小鼠和蛙类,虽然也能够成功饲养,但是却与它们实际的需求相差甚远.
事实上 ,南美鳄蜥是完全以水生苹果螺科(Ampullariidae)的螺类为主食 的.这个秘诀在爬虫市场上几乎无人知晓,站长也是因为在寻找苹果螺的资料时意外发现的.这些螺类体型硕大,普遍分布于南美洲各水系,主要有四个 大属:
Asolene, Felipponea,Marisa 和 Pomacea.其中又以Pomacea属为南美鳄蜥最主要的食物.
说到 Pomacea属的螺类,它们可算是恶名昭彰,台湾也 在很多年前由农业单位自南美洲大量引进养殖做为食用螺,却因为风味不佳而又大量弃养,如今已经成为台湾水生植物最大的祸害,它的名字就叫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有很多不同的体色.目前水族市场上仍然常可见到金黄色的黄金螺,它正是福寿螺的分身.南美鳄蜥经过百万年的演化而发展出强有力的上下颚和粗短而平整的牙齿,正是用来咬碎螺贝类的最佳工具.它们的牙齿并不适合用来捕食其它活体食物.如果在台湾饲养南美鳄蜥,食物的来源倒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在雌雄的辨别上并不困难 ,雄性的脸部橘红色泽较深而全面,雌性色泽较浅且范围较小.同时雄性在两腿之间有较明显的八字型两道股孔,雌性就没有.至于繁殖资料现在仍然所知不多,仍然有赖饲主自行摸索了.
学 名 Tribolonotus gracilis
原 产 地 新几内亚及外围岛屿
栖息环境 潮湿森林区
体 长 全长18-25公分
适 温 摄氏16-27度
红眼鳄蜥属于中小型蜥蜴 ,眼睛周围有一个橘红色的大眼圈,由正面看起来好象两个大红眼睛,颇有威吓掠食者的功用.当然这也是它们名字的由来.鳄蜥共有八个种类,红眼鳄蜥可以算是最出色的一种,一般栖息于热带雨林中纬度比较高的山区森林濒临溪流的区域.属于肉食性蜥蜴,以昆虫和软件甲壳类为主食,喜欢在水中活动.所以在饲养时需要注意这些要点.
饲养红眼鳄蜥只需一尺半的缸子就足够饲养一对 .布置1/3水区,2/3陆区,底材以无菌土混合树皮碎片最为合适,可以保持较高的湿度.太干燥的环境容易造成脱皮不顺.因为它们夜行的倾向,所以不需要特别的照明,冬天最好在缸角装置加温垫以保持适当的温度.鳄蜥脚爪尖锐善于爬树,因此缸盖要盖紧.红眼鳄蜥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们雌雄两性都能发出唧唧的叫声,音调尖细,雌性频率较雄性低沉.
雄蜥体型略大于雌蜥 ,雄性后脚三个脚趾内侧都有一排细小的肉垫,雌性则无,另外在肚脐的位置雄性会有一片特大的方形鳞片.红眼鳄蜥生性温和,但是雄性会为争夺雌性而打斗,所以不要把两只雄蜥养在一起,两只雌性养在一起也不适合,所以最好成对或多对饲养.产卵期多数在秋天,雌蜥每次只产一颗蛋,约60天左右可以孵化.孵化温度最好不要超过摄氏29度,以27度最为理想.温度与性别没有关联.幼蜥在第三年就可以达到成熟阶段,只要注意湿度,红眼鳄蜥应该可以活至少十年以上.算是比较容易饲养与繁殖的蜥蜴类.
学 名 Chlamydosaurus kingii
原 产 地 澳洲与新几内亚
栖息环境 热带雨林区
体 长 全长60-90公分
适 温 摄氏21-29度
伞蜥的外型和体色就和一般人观念中的蜥蜴相差无几 ,很少人知道其实伞蜥不但容易饲养,个性也十分温驯而且活泼,是蜥蜴中少数最适合做为宠物的种类.而它们张开独特颈伞的样子更是令人百看不厌.这种中大型蜥蜴分布在澳洲和新几内亚,市面上贩卖的个体通常都是印尼的半野生个体.购买时最好买越年轻的个体越好,比较容易驯养.
伞蜥个性温和 ,不太会攻击他种蜥蜴,不过同种间还是会有争斗,所以不适合混养体型相差太多的个体.体色由茶色到棕色到灰色甚至黑色都有,多半是区域性的变化.由于伞蜥属于日行性树栖型,因此饲养箱要以高度为主,底材可用树皮碎屑,多放置枯枝干供攀爬,UVB灯和水盆都是必须的设备.伞蜥食量很大,食物则以昆虫为主,蟋蟀,面包虫,蟑螂,甚至小鼠都是不错的食物,多数个体也会吃青菜,豆类和水果,鱼肉,虾肉和肉食蜥蜴饲料 等饵食,所以可以多试试它们的口味.伞蜥通常是在遭受威胁或惊吓的情况下才会张开颈伞,因此一般驯养的伞蜥张伞的机会就会比较少见.要注意的是伞蜥的尾部是体长 的两倍长,要注意不要被同伴咬断.
在雌雄的判别上不是很容易 ,特别是在幼体阶段,成体的雄性体型比雌性大很多,头部和颈伞也比较大,泄殖腔下方也会有凸起,体色比较鲜明,个性反而比较温和.伞蜥在一年左右就会繁殖,不过最好养到两年以上再繁殖比较安全,以免雌性体 型过小造成卡蛋致死.在繁殖过程中让它们经历一段低温干燥的期间,可以促进交配行为.交配通常在地面进行,怀孕的雌性会直接在地面挖洞产卵,必须事先准备产卵的土堆.孵化温度最好控制在27-29度之间,不要超过30度,否则有可能造成胚胎死亡.再正常的饲养状态下,伞蜥的寿命是十五年.
学 名 Corytophanes cristatus
原 产 地 墨西哥至哥伦比亚北部
栖息环境 热带雨林区
体 长 全长30-40公分
适 温 摄氏22-28度
Corytophanes属共有三个成员: C. cristatus, C. hemandesii,和C. percarinatus.其中就是以被称做海帆蜥 的C.cristatus 最常见于宠物市场.海帆蜥属于鬣蜥科的一员,与绿鬣蜥,犀牛鬣蜥,刺尾鬣蜥,斐济鬣蜥等同科.不但有一般鬣蜥所有的下巴肉垂和背脊上的鬣鳞外,其中最特别的就是头上的冠.很像船帆而且可以随意伸缩.这也是其它 鬣蜥所没有的特征.尾巴是体长的两倍.海帆蜥也是典型的日行性树栖蜥蜴.平日多在直立的树干上或是灌木丛中活动,距离地面的高度并不高.在所有鬣蜥科成员中,海帆蜥算是比较温和文静的一种.
饲养的方式类似双冠蜥 ,只是海帆蜥比较不需要大量的水.食物以节肢动物,昆虫,蜥蜴,小鼠,蚯蚓等为主,同时也需要添加维他命和钙粉.饮水盆必须准备.最好还要每天喷水2-3次以保持较高的湿度.
雌雄辨别较容易 ,雌性的头冠比较小,股孔也较不明显.雌性每窝产下6-10颗蛋,大约60-75天可以孵化,不过海帆蜥的繁殖难度颇高,因此成功的繁殖记录非常稀少,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学 名 Eumeces chinensis formosensis
原 产 地 台湾特有亚种
栖息环境 1000公尺以下山区及平地草丛
体 长 全长30-40公分
适 温 摄氏22-35度
台湾的石龙子种类有十余种之多 ,其中也不乏体色出众的品种.中国石龙子可以算是比较普遍的种类.也是台湾本岛的特有亚种,其它还有四个亚种分别分布在绿岛,国内与东南亚地区.族群数量都不大,喜欢出没于1000公尺以下的低地田野草丛或灌木丛,一般人并不容易见到.冬天有 钻入土中冬眠的习性.
中国石龙子是日型性地栖型蜥蜴 ,一般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主食,.偶而也会摄取植物茎叶.个性温和而胆小,对于人工环境的适应力颇高.以一般热带雨林地栖蜥蜴的环境来饲养就可以养得很好.对于一般蟋蟀,面包虫食饵接受度也很高.不过尾巴与守宫一样容易自割,要避免抓取尾部.
雄性个体尾巴根部较粗大 ,耳后的红斑面积较大较密.雌性每窝可产下15-20颗蛋.算是比较多产的蜥蜴
学 名 Basiliscus plumifrons
原 产 地 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马,哥斯达黎加
栖息环境 热带雨林区
体 长 全长70-90公分
适 温 摄氏24-35度
双冠蜥是标准的热带雨林爬虫 ,需要高温多湿的环境,由于它们多栖息在濒河的树木上,因此环境的湿度非常高,可以达到75-100%. 在人工环境中饲养,湿度控制就成为最重要的关键.双冠蜥共有四个亚种,最常见的就是棕双冠蜥(Basiliscus basiliscus),其次是条纹双冠蜥也叫红双冠蜥(Basiliscus vittatus)和西部双冠蜥(Basiliscus galeritus),最后是绿双冠蜥(Basiliscus plumifrons).严格来说,只有绿双冠蜥头冠分为两片,是明符其实的双冠蜥其它三种都是单片的.由头冠的形状就可以分辨各个亚种.当然,头冠和背上的鳍都是只有雄性个体才有.西部双冠蜥因为数量很少,市面上很难见到.人工繁殖的个体通常头冠和鳍部都比野生的小,体色也比较黯淡一点.
虽然只要条件适合 ,双冠蜥的饲养难度并不高,不过因为它们生性比较胆怯,容易受惊吓,与饲
主的互动程度也比较低 ,所以并不适合喜欢把玩宠物的人饲养.双冠蜥喜欢栖息河岸的树木 西部双冠蜥上,遇到威胁可以立刻跳进水中水遁,它们在地面上多以后肢奔跑,由于体重轻,后肢粗壮发达, 后脚掌不但特大,而且脚底有特殊的鳞片可以发挥滑水板的作用,使得双冠蜥可以在水面上奔跑很长的距离,然后才沉入水中快速游离危险.所以在饲养环境上应该尽量符合这个特点.与水龙的饲养环境很类似.
双冠蜥也是典型的日行性树栖型蜥蜴 ,饲养缸以高度为主,设置枝干和绿色盆栽,底部可以放置较大的水盆,底材可用树皮屑或无菌土,UVB加温灯也是必需的设备.由于雄性的领域性颇强,不能有两只雄性共处一缸.在食性上属于虫食性,可以喂食蟋蟀,面包虫,小鼠,小鱼.在野外双冠蜥有时是会捕食鱼类的.
成体在雌雄的辨别上并不困难 ,雄性体型较大,又拥有头冠和背鳍尾鳍,不过在繁殖上难度比较高,最主要就是在于湿度的控制上,其它如日照时间和温度也都要配合得当.像棕双冠蜥就需要更高的湿度.将雄性和雌性分开饲养一段时间可以增加成功交配的机率.在成功交配后约4-6周,雌性会在地面掘洞产卵,每窝可产15-17颗软壳蛋,每季可以产卵4-5次之多,可以算是多产蜥蜴.
孵化温度应保持在摄氏 28-29 度 , 约 8-10 周可以孵化 , 孵化后的幼体最好留在孵蛋器中直到卵囊吸收后才移到个别饲养缸中 . 幼蜥在一年半到两年之间可以成熟 , 不过雄性在六个月左右就会出现争斗 , 最好分开饲养 . 幼蜥还有一种独特的避敌绝技 , 就是装死 , 这在其它蜥蜴并不多见 . 如果饲养得当 , 双冠蜥可以活上 15-20 年之久 .
学 名 Pogona vitticeps
原 产 地 澳洲中部至东南部
栖息环境 半沙漠区或干燥疏林区
体 长 全长40-60公分
适 温 摄氏21-28度
鬃狮蜥在世界各地都是极受欢迎的宠物蜥蜴 ,普及性可以说与绿鬣蜥在伯仲之间.成蜥鼓起头部棘刺那种威武的气势,确实吸引了许多人的眼光,体型上比绿鬣蜥小得多也是它们更适合居家饲养的主要原因.鬃狮蜥有许多亚种,体色因种类的不同而稍有变化,加上人为的培育,因此鬃狮蜥的体色变化越来越多样化,由白色到红色各种色泽都已经出现,目前美国也已经培养出全红的种类,身价十分高昂.
食性上属于杂食性 ,但比较偏爱肉食,举凡蟋蟀,面包虫, 蚂蚁等昆虫都来者不拒,占日常食物量70%,当然也会吃点青菜水果和花朵,约占30%.每次喂食量以10-15分钟能吃完的量为准.幼蜥蜴一天喂2-3次,成蜥约每周喂食2-3次蟋蟀,但青菜须每天喂食一次.底材以细纱或细沙与无菌培养土的混合土最为适合,树皮类或木屑类的底材都应该避免.饲养空间幼蜥只要两尺缸就足够,但一对成蜥就需要四尺缸才足够.鬃狮蜥不太会喝水盆中的水,因此可以不需放置水盆,但需要每两天喷洒一次水供它们饮用.如果饲养良好,鬃狮蜥可以活到十年以上.同类
间的打斗 ,尤其是雄性间的争斗有时很激烈,但一般不会造成伤害.
幼蜥阶段的雌雄辨识十分困难 ,约一年左右就可以达到成熟的阶段,雄蜥在繁殖期下巴会转为黑色,但并不是绝对的,因此要分辨雌雄还是以尾部的差异来看比较准确.雌蜥会在地面上有遮蔽的处所掘洞产卵,每次可以产下10-25颗卵,孵化期大约是90天.由于鬃狮蜥拥有特殊的体温控制机能,因此比其它蜥蜴更能承受较高或较低的气温,但冬天保温的灯光设备仍然不能少.如果常常把玩鬃狮蜥,它会成为十分温驯的好宠学 名 Physignathus cocincinus
原 产 地 中国,泰国,越南等地
栖息环境 滨河森林区
体 长 全长60-90公分
适 温 摄氏24-31度
爬虫市场上所见到的水龙主要有两种 :中国水龙P. cocincinus和澳洲水龙P. lesueurii两种,虽然同属还有其它1-2种水龙,但是并未出现在市场上.以水龙而言,中国水龙受欢迎的程度高于澳洲水龙,或许是颜色较讨喜的关系.基本上两种水龙的分布地区不同,中国水龙分布在中国和中南半岛,澳洲水龙则分布于澳洲东部,所以也被称为东部水龙(Eastern Water dargon).但是习性和食性却仍然十分类似.最大的不同在于承受温度的范围大为不同,澳洲水龙可以承受0度以下的低温,但无法长期忍受28度以上的高温,个性比较稳重,而中国水龙则对20度以下的低温很敏感,高温的承受力却很好,个性上比较胆怯.因此以台湾来说,饲养中国水龙会比较适合.澳洲水龙比较容易因为过热脱水而死.
饲养环境以保持湿度为主要原则 ,以热带雨林的模式布置,水龙都是日行性半水栖的爬虫,底材可以树皮屑混合无菌土铺成,湿度保持80%以上,每天必须喷水2次以上才能保持高湿度,UVB也是必须的.另外不能或缺的当然就是一个大水盆,水龙很喜欢静静的坐在水中泡水.只要饲养箱够大,水龙是可以多只雄性共养的.在食性上一样是以昆虫为主,蟋蟀,面包虫和小鱼都是不错的主食,蔬菜水果也可以喂食,成体还可以喂食乳鼠.维他命和钙粉必须定期添加.
雌雄的辨别在成体来说并不困难,雄性水龙的背上鬣棘发达,体型也比雌性大很多,股孔更加明显,雄性澳洲水龙的胸部会出现鲜艳的橘色至红色色泽,中国水龙则出现橘色到黄色色泽.雌性的斑纹一般都比较黯淡模糊.只要环境适合,水龙的繁殖并不困难,但是至少要两岁或60公分以上的个体比较适合繁殖.通常水龙不用经历低温期也能将配产卵,但是给他们两个月左右的20-23度低温期和每周一次的喂食,日照时间降至10小时以下,两个月之后当温度恢复正常时,雄性便会展开求偶行为,交配之后约两个月雌性会在地面挖洞产卵.通常每次产卵约10颗左右.将卵放入孵蛋器中保持28-30度,约55-70天可以孵化.幼体可以喂食蚂蚁蟋蟀和小面包虫.只要环境合宜,水龙可以轻易活上10年以上.
学 名 Varanus komodoensis
原 产 地 印尼科摩多岛及外围岛屿
栖息环境 热带雨林区及干燥草原区
体 长 全长200-300公分
适 温 摄氏26-32度
大名鼎鼎的科摩多龙相信大家在Discovery频道上应该都看过,这种地球上最大的蜥蜴才是真正的巨蜥,甚至是上股恐龙的现代版.体长可达三公尺.野外族群数量 现在只有大约2,500-5,000只.其中雌性却只有大约350只.科摩多龙属于CITES的一级保育类,台湾却也有少量进口幼蜥.尽管成体体色朴实无华,但幼体可是体色特殊而华丽.幼体通常栖息在树上直到一公尺左右才会回到地面上活动,这个树栖期间大约是一年.这是躲避成年科摩多龙袭击的 天生本能.
科摩多龙是最高层的掠食动物 ,在原生地没有天敌,但是因为繁殖不易,所以仍然有灭绝的危险.它们主要是以伏击的方式猎捕大型哺乳类动物如山羊,野猪,鹿甚至水牛为食.通常也会吃食死尸.科摩多龙的唾液中带有大量细菌,被咬伤 的猎物通常会在两天内因伤口发炎而死.此时嗅觉灵敏的科摩多龙就可以轻易找到猎物加以吞食.所以饲养时要特别避免被咬伤,因为伤口会很难愈合.它们也是少数有群居习性的蜥蜴.嗅觉主要是依赖分叉的舌头,而不是鼻孔.人工饲养时主要以老鼠和鸡鸭或肉类为主.除非有 宽大的户外饲养场所,否则这种巨蜥是不适合当作宠物饲养的.
幼体经过五到七年就能繁殖 ,自五月到七月间是繁殖季节,雄性会互相争夺雌性交配,自七月到九月间是产卵季节,雌性会产下15-30颗软壳蛋,经过大约200-250天可以孵化.孵化期较一般巨吸长得多.幼体以昆虫和守宫为主食.寿命约20-35年
.学 名 Varanus timorensis
原 产 地 印尼帝汶及周边岛屿
栖息环境 热带雨林区
体 长 全长60-70公分
适 温 摄氏22-32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