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牧业主要养什么
1. 新西兰成为着名畜牧业国家的原因
1。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新西兰是位于太平洋西南方向的以一个岛国,由于四面环海,加上纬度较低,四季阳光充沛,降雨适量,因此新西兰具有得天独厚发展畜牧业的气候条件。
2.新西兰人对畜牧业资源的合理管理。
新西兰之前也出现过因为过度放牧而造成草地退化和水土流失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恢复了正常,从此,新西兰人逐步意识到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严格遵从“草畜平衡”的原则,即有多少牧草养多少家畜,尽量是草场的产草能力跟家畜所需的牧草量达到平衡状态。
3.不同时期放牧畜群不同。
新西兰的牧场主会针对草的生长过程而决定不同时期放牧的畜群,例如在初春草还是嫩芽的时候,畜群主要由小羊羔组成,因为小羊羔的食量相对较小,对生长期的草场造成的影响也相对较小,同时,嫩草是优质饲料,有利于小羊生长。
4.良种牧草
新西兰人比较注重牧草品种的选育,他们根据当地土壤状况以及气候条件选育最好的牧草品种。经过100多年的努力,新西兰已建成人工草场910多万hm2,约占全国草场总面积的70%,几乎覆盖了整个平原和丘陵。人工草场一般是以70%的黑麦草籽和30%的红、白三叶草籽混播。三叶草喜温暖气候,夏季生长量大,起固氮作用,而黑麦草则在冷凉、潮湿的冬、春、秋季节都能生长。这种科学的结合能使全年草量比较均衡。人工草场每半月即可轮牧一次,每公顷可养羊15-20只,高的可达20只以上,比植被好的天然草场提高5-6倍。同时人工草场播种一次可使用多年。另外,新西兰的农牧场主十分重视人工草场的管理,为防治草场退化,人工草场每年要用飞机施肥1-2次,在缺乏微量元素的地区,施肥时还要加入硼、硫、铜、锌等微量元素肥料,以保证家畜营养的需要。新西兰尽管人工草场比重很大,但对天然草场也很重视,采取了一些有力保护措施如根据国家专设的研究机构应用遥感监测和实地调查取得的数据,对不同地区分别确定牲畜头数。
5.良种牲畜
新西兰饲养的牲畜已全部良种化,并按各地的雨量、温度与自然条件饲养不同畜种,实行区域性专业生产。通过畜种的不断改良使得畜产品生产能力大大提高。近几年来,新西兰每年的畜产品出口额都占全国出口总额的50%以上,其中每年出口的胴体羔羊就有3 000万只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羔羊出口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乳制品出口国。其中黄油、奶酪等乳制品行销世界上50多个国家。
6.草原投资机制合理
新西兰政府为了充分发展畜牧业,对不同地区的草场实行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和投资办法。
(1)凡是自然条件比较好的地方,草场均为牧场主私人所有,投资建设草场由私人负责,草场可以自由转卖。
(2)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荒漠草场多为国家所有,牧场主要通过合同租用,或者由国家土地开发公司建成可利用的草场后,再卖给牧场主。为了鼓励牧场主对草场进行开发和建设,国家曾经对大面积围栏、平整土地、大型水利工程等项目给予一定的投资补助,并发给低息和无息贷款。新西兰政府的这种做法改善了草原的整体状况,草原的载畜能力提高。随着市场的逐步完善,近年来逐步减少或停止了对私人草场建设的优惠,实行市场化原则,除保留少量的化肥补贴外,投资全部由私人负担。
7,流通渠道畅通
新西兰畜产品流通采用了灵活有效的形式。畜产品流通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通过拍卖市场出售。羊毛和活畜大部分是通过拍卖市场成交的。二是直接出售。目前,少量的羊毛和少量的牛、羊,不通过拍卖市场出售,而由出口商直接到农牧场收购。三是合作社经营。新西兰奶品生产者局在全国设有奶制品公司。奶农生产的奶,由公司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出口。
2. 新西兰牧场的规模、生产管理与澳大利亚的牧场相比,有什么特点
1.农畜业的发展不断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加工业,旅游业等等.
2.支柱产业,新西兰地广人稀,主要还是靠畜牧业,农产业来带动生产,在那里,如果能有自己的一个农场,那是相当有钱的了
3. 中国主要是养什么羊新西兰主要的羊又是什么对比介绍下~谢谢~
网络知道:山东富康牧业大型养羊场自成立以来,坚持“富民兴农”、“科技领先”的发展方针,在发挥产、学、研结合优势、开发高新技术开发的基础上,以提高波尔山羊、鲁西小尾寒羊、鲁西黄牛等畜牧良种的经济、社会效益为重点,集中人财物力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效产业开发。在肉牛肉羊的引种、新品系培育、杂交改良和高效饲养技术研究获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多年来,我场在省、市政府、畜牧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养殖专家、教授的指导下,经过一代又一代育种者的精心饲养,现使繁育场的肉羊在产区中规模最大、品种最全、质量最优。
4. 新西兰的畜牧业以什么为主
今天,畜牧业是新西兰的主导产业,传统的畜牧业以牛、羊为主,主要产品为羊肉、肉牛、羊毛、乳制品和皮革制品,而鹿、山羊、鸵鸟、骆驼等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家畜行业。
5. 我国应该怎么样学习新西兰畜牧业的有利条件
新西兰面积26.8万平方公里,人口439万。畜牧业是新西兰的支柱产业,其产值约占农牧业总产值的80%以上。新西兰是世界上人均拥有牛羊最多的国家,2011年全国有奶牛450万头、肉牛400万头、绵羊3700万只、马鹿200万头。同时,新西兰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畜产品出口国,畜牧业占农牧业出口总值的90%以上,是全国出口总值的70%,其中,奶制品、羊肉、鹿肉、鹿茸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羊毛出口居世界第二位。
新西兰作为太平洋南部的一个小国,为什么能创造畜牧业经济奇迹,保持畜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成为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出口大国?新西兰之所以能成为“畜牧王国”,固然与其广袤的土地资源和良好的气候条件有关,但更与其长期重视畜牧业发展,重技术、重管理、重服务、重细节等有重要关系。总结新西兰草地畜牧业发展经验,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种草重科学
新西兰有草地面积1200万公顷,全部为人工草地,这些草地产量高、质量好,为畜牧业提供了充足的草料来源。甚至有的人工草地是50年前播种的,至今仍长势良好。从具体做法看:
一是选择性播种。根据土壤肥力、酸碱情况、区域气候、海拔、降雨量、利用方式等选择最适宜的草种。土壤肥力差的地块,种植耐瘠薄的品种;降水量少的区域种植耐旱品种;地势较高的地方种植耐寒品种;酸性或碱性较强的区域,种植耐酸或耐碱的品种。比如:白三叶一般播种在相对温暖的区域,紫花苜蓿一般播种在ph值为6.2~6.5的土壤中;当土壤的ph值小于6.2时,一般播种白三叶或红三叶。
二是根据用途播种。放牧型草地种植耐践踏型牧草品种,供育肥使用的草地种植营养价值较高的牧草品种。同时,注重禾本科、豆科、菊科、车前科等牧草的合理搭配,以保证家畜营养平衡,满足家畜生长发育需要。
三是重视测土配方施肥。牧草生长要消耗土壤中的养分,为此,新西兰各农场非常重视及时补充土壤肥力,一般每两年要委托专业化的服务公司进行一次测土,测定内容包括ph值、有效磷、硫、主要矿物质(钙、钾、镁、纳)等,并由专业服务公司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进行配方施肥。一般每公顷每年补施氮肥150公斤~200公斤。若不定期施肥,将受到政府的严厉处罚。
四是普遍实行混播。新西兰牧草种植至少要有两个以上品种进行混播,根据土质(如ph值)和地形(坡地、平地)确定混播牧草品种的适宜组合。黑麦草、白三叶、红三叶、无芒雀麦、菊苣、车前草等品种是新西兰牧草混播时的主要选择品种。
五是多种措施防除杂草。为防治杂草,在更新草地、重新播种之前,都要使用灭生性除草剂,以杀死杂草、灌丛及其他所需淘汰的牧草。此外,牧草主要选择在秋天播种,由于气候较冷,不利于杂草的生长,更有利于所种植牧草的生存。草地放牧以后,要将未放牧的草及时刈割,以便抑制杂草、毒草,并使新生长的牧草修剪整齐。
用草有计划
新西兰放牧草地管理的核心是“配粮”,即以草畜平衡为前提,实施“以草定畜、依畜配草”的策略。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科学测算用草量。各农场都会依据全年牧草生长曲线,认真核算各季节及全年的牧草生长量,并以此确定各季节家畜的适宜载畜量,以及为牧草生长淡季所应提前贮备的牧草量,以实现全年牧草供应的总体平衡。
二是全面实施划区轮牧。划区轮牧是新西兰最普遍、最基本的做法,采用永久性围栏与临时性电围栏相结合,实现“以栏管畜、以畜控草”。每个农场都会根据自己草地资源情况以及各个季节家畜放牧需求,以固定围栏的形式将草地划分为若干区域。在围栏区域内再以电围栏划分更小区域,有计划进行分区轮牧,确保草地不过牧和草地利用后尽快恢复。
三是重视淡季牧草储备。为减少生产成本,新西兰家畜一般不喂精料,为此,搞好淡季牧草的储备是新西兰畜牧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各农场都会在牧草生长旺季收获最好的牧草进行青贮。青贮工作一般委托专业化的服务公司负责,以保证青贮的质量。同时,各农场还会为家畜越冬预留一定的专门草地,以保证家畜在冬季也有适量的新鲜草料。
四是善于以畜管草。充分利用牛羊采食牧草的不同特性来管理草地。新西兰的农场一般都会结合牛羊饲养,即使是专门的养羊场通常也会饲养几头牛。羊喜欢吃嫩草,牛喜欢吃老草和枯草,羊吃过的草地再让牛吃,不仅提高了草的利用率,而且也有利于防止杂草。
管理重细节
新西兰人始终坚信只有良好的管理,才会有较好的效益,因此,各农场都把家畜当成工业产品进行生产和管理,特别重视细节。举几个例子:
一是家畜每天称重。通过称重及时了解每头(只)家畜的生长速度,并记录在案,以便及时调整放牧方式和营养结构。同时,通过称重,及时发现和淘汰不良的家畜。
二是家畜佩戴耳标。新西兰所有的家畜都必须佩戴电子耳标,耳标详细地记录着家畜的基本信息,如:出生时的羊羔是单羔还是双羔,防疫、驱虫时间等。
三是实施简便易行的管理措施。每个农场都有专门的非常实用的小型设备,将羊进行仰面固定,然后在固定架上进行断尾、去势、接种、驱虫、戴耳标等一系列工作,提高了劳动效率,也保障了家畜健康生长。
四是幼畜分开饲养。幼畜出生后,及时与母畜分群饲养,集中保暖,集中哺乳,并设置单独的、质量较高的草地供幼畜放牧(牧场根据幼畜的营养需求均种植了专门人工草地)。这不仅有利于增加幼畜的营养水平,也有利于幼畜提前断奶,更能促进母畜生长,促进母畜发情。
五是善用小窍门。比如:在母畜身体后上部贴上一种可变色的试纸,利用家畜在发情时常常会允许其它家畜爬上其身体,从而在试纸上留下标记这一技巧,来判断家畜是否发情,并及时进行配种。用不同的颜色来标记奶牛的身体状况,比如有乳房炎的奶牛,在臀部画上红色标记;脚踢发炎的奶牛,在臀部画上蓝色的标记,这样有利于进行不同的放牧管理,及时进行对症治疗,也有利于挤奶时及时处理掉病牛所产的牛奶。
良种水平高
新西兰家畜良种化程度很高,比如:目前全国现有的3700万只羊,基本上都是改良杂交羊,繁殖成活率从50年前的91%提高到目前的130%。在提高良种化水平方面新西兰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极其重视家畜育种资源的选择。在育种材料的选择上特别重视产羔率、年怀孕次数、存活率、100天和200天的生长速度、奶产量、肉骨比、母性强弱、颜色、牙齿的吻合程度、脚力的好坏、乳房情况、抗病能力等性能指标,尤其是重视产羔率。
二是良种繁育专业化。搞育种的农场就单纯育种,不搞商品畜种;搞商品畜种生产的就不搞育种,并且种公畜、种母畜由不同的农场生产,以避免近亲繁殖、品种退化。
三是严把良种引进关。从国外引进家畜品种到新西兰必须经过严格的隔离、检疫、选育等过程,一般需要5年的时间才能确定是否可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四是杂交改良有针对性。根据不同气候、饲养条件进行杂交组合。温暖、平原地方主要发展体型较大的品种;寒冷、高山地方主要发展体型相对较小,且耐寒的品种;饲养条件较好的地方主要发展生长较快品种;饲养条件较差的地方主要发展耐粗饲的品种。
五是全社会的良种意识较强。各农场为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在日常饲养管理中就非常注意及时观察、淘汰生产性能较差的家畜个体,在长期的选择中家畜质量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同时,我们注意到,在家畜拍卖市场拍卖家畜时,外形好、体况佳、毛色正、质量优的家畜拍卖价格明显较高,这就在客观上通过市场引导促进了良种化水平的提高。
疫病防控严
由于长期严格的防控措施,新西兰至今未发生过家畜重大动物疫病,这在全世界来说应当是个奇迹。其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健全的防疫体系。新西兰有官方兽医150名,负责全国动物防疫的行政管理。此外,还有6000名执业兽医,这些兽医都与农场建立了紧密的互惠关系,兽医与农场签订了服务合同,为农场提供防疫方面的技术指导与服务,而农场则给兽医支付必要的服务费用,双方的目标和责任非常明确,确保了防疫的质量。
二是严格的防疫措施。新西兰在疫病防控方面主要采取免疫、隔离检疫、病畜隔离、驱虫、育种(选育抗病能力强的品种)、转移环境(将家畜转移到不易患某种病的另一个地方)、正确放牧(如:牧草最下面的3厘米~4厘米处寄生虫多,就尽量不让家畜吃)等手段。
三是建立产品价格与疫病的关联机制。在拍卖市场的显示牌上明确显示每头(只)家畜的疫病发生情况(从电子耳标上获取的信息),患过病的家畜出售价格会较健康家畜低很多。这就从机制上调动了养殖者自觉开展动物防疫的积极性。
四是自宰自售违法。新西兰法律规定养殖者自己宰杀的家畜只能自己吃,若自行出售将要受法律制裁。这确保了家畜必须通过拍卖环节出售,不仅确保了家畜产品的质量,也有利于防止家畜疫病在无监控状况下传播。
技术推广实
新西兰高度重视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应用,这是确保其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一是教授、专家农民化。笔者通过在新西兰的考察学习中了解到,在大学任教的许多畜牧方面的教授专家都有在农场长期工作过的经历,有的甚至目前还是农场主。丰富的实践知识为他们开展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他们知道生产中最需要什么,知道哪是难点和重点,知道怎样有效解决,使其授课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听得懂、喜欢听、学后就能用。二是养殖者专家化。无论是农场主还是雇佣工,都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农场的雇佣工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证书才能被雇佣。在农场就业最低必须持有三级培训证书(最高为六级),级数与薪酬成正比。三是培训重视全程、重视能力。培训课程的设置贯穿畜牧业生产的全过程,即每个学员要完成从牧草种植、管理、收获、加工到家畜饲养管理各个环节的学习。除理论学习外,要安排大量的实际操作,让学员自己动手。这样,使得毕业的学员能很快适应生产的需要。此外,新西兰畜牧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技术服务社会化、畜产品交易市场化以及生产者保障畜产品质量的高度自觉性等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前,我国南方草地畜牧业进入了“十字路口”,受到了比较低效益的困扰,一些地方发展草地畜牧业的积极性正在逐步消退。如果我们对照新西兰的做法,就不难发现自身的问题,其实,并不是这个产业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我们的技术和管理工作不到位造成的。比如:新西兰绵羊一般6个月就可以出栏,而在我国南方绵羊则需要1年半以上才能出栏,出栏速度是我国的3倍以上。新西兰一岁的肉牛平均体重可以达到366公斤,而我国南方地区一般只能达到170公斤左右,不到新西兰的一半。新西兰家畜的流产率一般不到5%,而我国南方地区羊的流产率为30%~50%,一般农户养羊的流产率可能更高。显然,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学习新西兰经验就是要学习其抓住一个产业不动摇、不放松,坚持不懈、不断提高的做法,学习其扎扎实实管理和工作的作风,把技术应用到位、管理落实到位、措施实施到位,只有这样,我们的草地畜牧业才有希望。
6. 新西兰的畜牧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新西兰的畜牧业起始于1814年。当年,英国移民将两头奶牛和一头公牛带进新西兰,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随着牲畜的不断繁衍和牧场的逐步扩大,带动了养牛业与奶业等畜牧业的发展。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改造,使得新西兰畜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7. 新西兰畜牧业最主要的经营方式是什么
合作制是新西兰畜牧业最主要的经营方式。根据合作协议,当地乳业合作社的冷冻车每天到牧场收集新鲜牛奶,并按月付款。牧场主还常年聘请当地一位经验丰富的牧业顾问,随时获得养育奶牛和维护草场的最新信息和建议,配种需要的良种公牛则由签有服务合同的种牛公司提供。所以,牧场主完全不用担心鲜奶的销售风险。
8. 新西兰牛羊种类分别哪些列举最多的
新西兰到处都可以看到奶牛,全新西兰奶牛一共650万头,比人口还要多。但你知道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新西兰奶牛的“相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最早,把基督教带到新西兰的Samuel Marsden也带来了奶牛,那是1814年,他带来的奶牛品种叫Shorthorns,这是一种来自英国东北部的奶牛,是一种易于繁育的综合性奶牛,也可以做肉牛,养殖门槛低经济性好,曾经好几十年都是新西兰最常见的奶牛。
品种:Shorthorns
到了1849年,苏格兰移民又引进了一个新品种Ayrshire,主要是在南岛,这个品种没有上一种那么成功,最多的时候也只有10万这个数量级。
今天,上面两个品种都算是非主流品种。下面,小编就把新西兰最常见的奶牛品种介绍在下面,下次朋友们出游的时候可以留意。
Jerseys
Jerseys奶牛国内翻译娟珊牛,Jerseys奶牛目前占新西兰奶牛的10.4%。
Jersey从1862奶牛开始引进新西兰,最先是北岛地区。它与Holstein牛的奶质有一个很大不同——Jersey牛奶的干物质、奶脂及蛋白含量均高于Holstein牛奶 ——也就是奶较稠、非常有奶香,这就是为什么题主会觉得“牛奶味道有很明显的不同”。
Jersey奶牛是乳脂率最高、体型最小的奶牛品种。非常适合小的农场,可以支持更高密度的喂养,所以Taranaki地区是非常普遍的——Taranaki地区农场小,所以Jersey奶牛成为当地存栏最多的品种。
Holstein-friesians奶牛国内翻译荷斯坦牛,是世界上最多的奶牛品种,在新西兰占比34.7%。
这种牛最好认,就是长着一幅“奶牛相”——中国叫黑白花奶牛。1884年就引进到了新西兰,最早在坎特伯雷地区最流行,4年后北岛也开始引进。
与Jersey相比,Holstein-friesians体格很大(体重超过半吨),他们的牛奶含有高浓度的蛋白质和乳糖。
在新西兰,这种牛一般以牧草为主食,生产能力一季超过4000升牛奶,相比之下,在北半球通过喂养高能量饲料的饲养场,每头一季可产10,000升牛奶。
Kiwicross
新西兰杂交牛Kiwicross,目前在新西兰奶牛中占45.6%。
虽然新西兰人100年前就开始交叉繁殖Jersey和Holstein-friesians,但直到2005年才将品种正式确定为单独的品种,现在已成为新西兰最受欢迎的品种Kiwicross。
它的外观是黑褐色牛身,有一些白色或黑色斑点点缀,这个品种养殖效率高,容易产犊,具有更高的生育能力和寿命。
大多数新西兰奶牛都经过产奶品质的测试,分析牛奶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 测试人员每年平均访问一个农场四次,并从牛群中采样牛奶抽查。
9. 新西兰的农林牧产品主要有哪些
以农林牧产品加工为主,主要有奶制品、毛毯、食品、酿酒、皮革、烟草、造纸和木材加工等轻工业,产品主要供出口。农业高度机械化。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燕麦、水果等。粮食不能自给,需从澳大利亚进口。畜牧业发达,是新西兰经济的基础。
10. 新西兰主要从事的农业地域类型
新西兰主要从事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大牧场放牧业。
大牧场放牧业往往分布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地广人稀,地表主要为草原植被,只适合进行大规模商品畜牧业生产。主要分布区有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家和地区。
在美国、阿根廷的大牧场上,牧牛占重要地位;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的大牧场上,养羊占重要地位。
该区的生产特点是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专业化程度高。
(10)新西兰牧业主要养什么扩展阅读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六种: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种植园农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乳畜业。
1、水稻种植业:是潮湿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种独特类型的农业。主要集中在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生产特点: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2、种植园农业:是热带地区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商品农业,广泛分布在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
生产特点: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农场。
3、商品谷物农业:是世界上生产商品粮的主要地域类型,种植的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主要分布区有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这些国家的商品谷物农业一般是家庭经营,而我国的一般是国营的。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4、乳畜业:其生产对象是奶牛,产品主要是牛奶及其制品,如奶粉、黄油和奶酪。市场的远近和饲料的供应是影响乳畜业生产的两个重要因素。世界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也发展了乳畜业,产品主要是新鲜牛奶。
5、混合农业:在同一农场中将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主要分布区欧洲、北美洲、南非、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地,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是一种新颖的混合农业。
生产特点: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安排生产,商品化程度高,市场适应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