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草原占农用地多少
① 谁能提供一写关于土地资源的资料,我们上课时要交流的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土地既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活动领域。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土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逐渐超出了单一的民族和国家的范畴,而跃居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空间的全球性大问题。
要做好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工作,首先要对什么是土地资源及土地的基本属性有基本的认识,还要懂得土地的分类及土地的生产潜力,要对世界土地资源利用及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状况有充分的了解,才能贯彻实施土地合理利用对策。
(一)土地和土地资源
土地是具有一定地理空间(经度、纬度、高程),以土壤为基础,与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水文地质条件,表生地球化学因素、自然生物群落,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它是一个包括众多子系统。1972年在荷兰瓦格宁根召开的关于土地评价的专家会议认为“土地包涵着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基础地质、水文和植物。它还包涵着这一领域范围内过去和目前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动物就它们对目前和未来人类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评价纲要》指出,土地包括影响土地用途潜力的自然资源,如气候、地貌、土壤、水文与植被,它包括过去和现在的人类活动结果。石玉林强调:“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可分为表层、内层和底层。包括地形、土壤、植被的全部,以及影响它的地表水,浅层地下水,表层岩石和作用于地表的气候条件。”所以,土地是指自大气的对流层的下部,下至地壳一定深度的风化壳空间内的有关自然要素与人类劳动成果的综合体。一般更偏重于自然方面。
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人类在利用土地资源的过程也包括了改造,所以土地资源既包含了资源的自然属性和人类利用、改造的经济属性,故称之为“历史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将土地与土地资源同等看待,但后者更多地考虑经济活动和人类生存发展的范畴。返回
(二)土地的基本属性
土地是自然环境的立地基础,又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是人类从事一切社会实践的基地,它除具有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外,也有一系列特有的自然-经济特性。
1、位置固定
指土地都是特定的空间位置及一定的形态特征。即每一块特定所处的经、纬度和海拔高度都是固定的,并有特定的外在形态。也就是说,各种土地分布具有受水热条件支配的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以及受局部地形、地质条件影响而表现的非地带性规律。土地利用都有限于固定地点,不能像其它物品一样进行移动。土地只能就地利用,不同地理位置的土地可利用性有很大差异。
2、数量的有限性
指不考虑漫长的地质过程,土地面积不会明显增减。土地是自然的产物,具有原始性,不可能再生产和复制。其数量是由地球表面的大小及其形状所决定的,所以数量相对固定而不能扩延、也不能消灭。某项用地面积的增加,必然导致其它用地面积的减少,总的土地面积基本不变。
3、不可替代性
指土地无论作为环境条件,还是作为生产资料都不能用其它任何东西所代替。
4、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土地利用永续性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说土地作为自然产物,它与地球共存亡,相对于地球而言永不消失;其二是指土地作为人类的活动所和生产资料,在使用过程中,只要利用合理,其生产力能够得到保持或不断提高,土地可以年复一年地使用下去。土地利用上的这一特性和其它生产资料完全不同,它为人类提出了尊重客观规律、合理利用科学保护土地的要求,也展示了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三)土地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属性,土地的分类方法和分类结果多种多样。例如,按照地貌特征划分可以把土地划分外围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按土地的土壤质地划分,可分为粘土地、砂土地、壤质土地等;按土地所有权划分,可分为私有、国有和集体所有的土地。不过最为常用的土地(土地资源)分类还是依照土地的经济用途进行的分类,通常分为以下几种土地类别。
耕地:耕地是指用于种植粮食、蔬菜、经济作物等作物并被经常耕作的土地。耕地是农业的基础,它为人类生活提供了80%以上的热量、75%以上的食物。95%以上的肉类又是由耕地产出的农产品转化而来。耕地根据耕作方式和种植作物的不同有可又可划分为旱田、水田、水浇地和菜地等多种类型。
林地:指用于林业生产的生长乔木、灌木、竹类等各种树木的土地,按生产木材的用途不同,又可进一步划分为用材林地、经济林地、薪炭林地、防护林地等;此外,林地还包括林地采伐、火烧后的迹地以及苗圃等。
草地:指常年生长草本植物、覆盖度在15%以上的土地,草地大都用作畜牧业生产,所以草地又有天然牧场、人工草场、改良天然草场之分。
水域(水面):通常指河流、湖泊、水库、池塘、苇地、沟渠、沿海滩涂的水面和冰川以及永久积雪覆盖陆地部分。
未利用土地:是指目前尚未利用的土地,包括荒地、盐碱地、沼泽地、风沙地(沙漠)、戈壁滩等,其中荒草地是最主要的耕地后备资源。
建设用地:是指通过工程建设营造建筑物所占用的土地,是城镇、村庄、军事及其设施所占土地的总称。
工矿用地:指厂房、仓库、矿场、油田、盐场等用地。
交通用地:指铁路、公路以及飞机场、港口、码头及其它附属设施用地。
(四)耕地与土地生产潜力
1、耕地
耕地是人类生产最基本、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是生产粮食、棉花、油料、蔬菜等农副产品的基地,是土地的精华。耕地数量的多少,质量肥瘠、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2、土地生产潜力
所谓土地生产潜力或土地生产力,在农业上是指在一个地区土地能生产人们可能利用的能量和蛋白质的能力。对耕地和粮食作物来说,土地生产力是指单位面积耕地生产粮食的能力或数量。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是土地资源在一定条件下,该种用途所要求的全部条件都能满足时能生产的物质或经济产出。同一土地资源在不同利用条件下,其生产潜力是不同的。如作为工业、商业、农业、林业等用途时,同一土地资源单位面积上的生产力(产值)差异相当大。由于作为工业或商业利用时,难以确定土地资源达到最大生产力时的最佳条件,因而无法估计这些利用方式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所以经常讲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主要是指土地资源的物质生产潜力,也就是土地资源所得植物生产潜力。其基本含义是土地资源作为某种植物(作物)栽培时,在温度、水和养分条件适宜,CO2充分供应,无毒害、病虫害及其它自然灾害和杂草控制完全的条件下,该植物(作物)所能获得的生产力叫植物(作物)的生产潜力,植物(作物)种类不同,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也不同。
(五)世界土地资源利用
1、世界土地资源概况
世界陆地面积为1.3多亿km2,占地球表面的29.2%;各大洲中除南极洲外,面积最大的是亚洲,其次是非洲。中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为960万km2,1997年人口密度为129人/ km2,约为当时世界平均值的3倍。
在地球陆地表面,有近50%的面积是永久性冻土、干旱沙漠、岩石、高寒地带等难以利用和无法利用的土地,此外尚有相当数量的土地存在各种障碍因素,实际适于人类利用的土地只有7000万km2左右。在世界范围内各地可利用土地分布存在很大差异,如果按照不同气候带划分,适于耕种的土地主要分布在热带,约16亿hm2,其余各气候带之和大约为15亿hm2;远东和欧洲各国25%以上土地是可耕种的,而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太平洋岛屿)可耕种只占其土地面积的5.5%左右,南美洲也仅为其土地面积的6.2%。但是,可作为牧场的草原占其土地面积的比例,大洋洲最多,为54.8%,北美为13.7%,远东为15.3%。森林面积占各洲土地面积的比例南美洲约为46.4%,大洋洲为10.2%。目前,全世界有荒地面积约为50亿hm2,主要分布在非洲和美洲,亚洲的土地开发利用率远较其它各洲高。
1960年以来,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给土地资源造成愈来愈大的压力,地球的土地资源究竟能否承载这样庞大的人口数量,已成为大多数人,特别是土地左右研究和管理的人们急需回答的问题。
2、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
1) 耕地减少
耕地侵占导致可耕地数量减少。日本从1950年到1987年耕地减少了100万hm2,英国近20年共减少农用地113万hm2。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除世界居民占地约1.5亿hm2,到2000年,全世界有约2亿hm2肥沃土地成为非农用地。尚未开垦的土地已无太大的潜力,迫使人们向草原、森林要地。
2) 森林砍伐、草原破坏和沼泽滩涂的围垦
近年来由于人口增长对耕地的压力,人们盲目毁林开荒,使森林、草地、沼泽和滩涂等类型的土地资源面积不断减少。在过去的10多年中,非洲每年开垦郁闭阔叶林130万hm2,其中滥伐面积占世界热带树林和林地面积的62%。世界森林平均每年约减少300万hm2,到二十世纪末已有约40%(主要是热带雨林)被消灭。半数以上的森林损失发生在科特迪瓦、尼日尔爾利亚、利比亚、几内尼和加纳这些西非国家,那里森林消失的速度是世界平均值的7倍。
全球草原消失已达19%,目前世界上所谓“湿草原”地带大部分成为农区,且垦荒还在向半干旱草原移动。人类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30年代美国的“黑风暴”迄今为人所惊骇。中国长城一线的风沙已正向南侵,蒙古巴颜浩特西北至锡林郭勒之间的草原荒漠化面积由50年代末的12%,增加到70年代的50%。
围垦沼泽和滩涂,尽管得到了某些眼前利益,但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使许多水禽和鱼类减少,甚至灭绝。沿海滩涂是近岸水产食物链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为鱼类和甲壳类动物提供有高度生产性的产卵地、养殖地和喂养地,世界全部鱼类捕获量的2/3是在潮汐带孵化的。由于耕地压力上升,全世界沼泽地已丧失25-50%,法国布列塔尼亚半岛的海岸湿地在过去的20年里消失了约40%,剩余的2/3正在受排水和其它开发活动的严重影响,自50年代以来英格兰东海岸的瓦利有2万hm2盐沼和潮泥滩被开垦用来发展农业;70年代中期美国原有的海岸湿地已损失一半,1983年美国国家海洋渔业局计算,由于重要的河口湾的损失,美国渔业自1954年到1978年每年损失2.08亿美元。
3) 土地资源退化
(1)
地力衰退。主要表现在养分的亏缺上。据统计世界土壤养分不足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热带地区表现为P、Ca、Mg和B的不足;南美洲10亿hm2酸性土中,N和P不足的占90%,缺K的70%,缺Zn的60%。
(2)
水土流失。据统计,全世界水土流失面积达2500万km2,占总面积的16.8%;耕地中受流失土地占2.1%。有史以来,人类耕地总损失量为目前总耕地的1.33倍。水土流失不仅使上游的土地肥力下降,生态破坏,而且造成下游河道和水库的淤积、严重影响沿河生产发展和人类生命财产安全。据世界观察学专家估计,每年全球的土壤侵蚀量约为250亿吨,远远大于土壤的形成数量。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估计,仅水土流失一项,每年全世界就要失去耕地5~7万km2。
(3)
土壤盐渍化。世界干旱半干旱均有盐碱土分布,其面积占该地区面积的39%,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北非、北美西部。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因错误灌溉而失败的农业系统,世界各地仅盐碱化造成的荒废土地就与目前灌溉的土地一样多。各国水稻产区的土地次生盐渍化和沼泽化现象也较常见。
(4)
土地沙漠化。全球沙化、半沙化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1/3,据联合国资料,每年有7万km2的土地变成沙漠,许多沙漠化逐年向外扩展,如撒哈拉沙漠南侵速度为每年30~50km,流沙长度沿长度约3500km。
(5)
土壤污染和环境恶化。随着工业的速度发展,“三废”的排放、化肥和农药在农业中的大量投入,使土地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土地污染不仅使土地生产力降低,而且还会引起农产品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威胁、危害人体的健康。污染的环境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导致许多物种的灭绝。
返回
(六)、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情况
1、我国土地资源的特征
1) 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多,但人均占有量少。我国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土地面积只有平均值的1/3,不足1hm2。
2)
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且生产力的地域差异很大。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和复杂的地形,地质组合,我国有多种多样的土地类型,但各种类型的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我国90%以上的耕地和陆地水域分布在东南部;一半以上的林地集中在东北和西南的山地;80%以上的草地分布于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降雨和径流由东南向西北递增,长江、珠江、浙、闽、台及西南诸河流域的水量占全国总水量的81.0%,而这些地区的耕地仅占全国的35.9%。东部湿润地区的生产力很高,其生物产量占全国的90%,但面积只有全国土地面积的一半。
3)
土地资源质量较差。1.27亿hm2耕地中,山地、丘陵、高原等地占66%,而平原仅12%,盆地占19%。中低产田在60%以上。据石竹筠资料,水田占用耕地面积的26.1%,水浇地占17.4%,而旱地占53.5%。1.15亿hm2林地中多为采伐后的次生幼林,特别是一些采伐不合理的林地,因没有及时营造幼林,留下多为灌木次生林地。全国131个国有大型林业局中有25个局可采资源枯竭,到2000年已有一半至2/3的局辖片范围将无林可采。由于过渡修枝作燃料而形成“小老头树”,树干畸形,形不成森林环境,结果是“有林无实”。2.87亿hm2草地自然生产率极低,每百亩草原的畜产品产量,只相当于澳大利亚的1/10,美国的1/20~1/30,新西兰的1/83,荷兰的1/120。全国草地地区的饲料产量仅占全国饲料产量的11%,产肉量仅占4.9%。草地过载使草原退化。北方沙漠化和潜在沙化的草地在33万多km2,并有加速发展的趋势。
4)
土地资源生产力集中在耕地上。有学者计算,1.4亿hm2耕地的现实生产力(生物产量)约占总农业用地的3/4;而约4亿hm2的林草地的现实生产力仅占农业用地的1/4,产值的1/10,不仅粮、棉、油全靠耕地提供,而且全国产肉量的96.2%,也由耕地生产的饲料转化。农村所用木材也大部分依赖于农田林网和农田绿化。
5)
后备耕地资源不足。我国尚有于开垦种植农作物、发展人工牧草和经济林木的土地约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7,其中质量较好的占8.9%,中等的占22.5%,而近70%是质量差的三等地。有人估计按现有的技术条件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全面治理,使之全部开垦出来,耕地面积最多也只能增加0.07亿hm2左右。
2、我国土地利用结构
我国土地利用类型丰富多样,按现状全国土地利用类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已经开发了的,待开发的和还难以开发的,其面积分别为6.54亿hm2、0.75亿hm2和2.22亿hm2,面积比为1.00:0.11:0.34。已开发的土地中又可分为农业用地(农林牧业用地)和非农业用地(居民点、工矿和交通用地)两类。其中,农林牧用地占95.9%,非农业用地占4.1%。在0.74亿hm2待开发土地中又包括宜耕地、宜林地、宜园地、宜牧地、宜建设用地和其它可利用土地六类,其面积比例为1.00:0.22:1.94:2.03:0.06:0.20;在难以利用土地中包括沙漠、戈壁、高寒荒漠、石质山地以及其它难利用土地五类,其总量达2.2亿hm2。总体上,我国土地利用结构以农、林、牧用地为主,但农业用地后备资源数量有限,在尚未利用土地中,宜牧、宜林地面积最大,其次才是宜耕地。
3、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盲目扩大耕地面积促进土地资源退化
(1)
对山坡的刨垦使大面积的森林、草地毁坏、造成水土流失。从多年条件资料看,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呈逐步增加趋势,建国初期我国有水土流失面积150万km2,目前已增加到183万km2,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5左右;黄河、海河、淮河、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占其流域面积的70%、47%、33%和20%左右。我国每年因水土流失侵蚀掉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大约占世界水土流失量的1/5左右。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黄河、长江年输沙量20亿吨以上,列世界九大河流的第一和第四位。
(2) 围湖造田。盲目的围湖造田,使湖区滞洪能力下降,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因而水旱灾害频繁。
(3) 盲目开发草原,使草场沙化。由于多年的滥垦过牧,我国近1/4的草场退化,产草量平均由3000~3750kg/
hm2,每年沙化面积达133万hm2;更值得忧虑的是南方也出现了“红色沙漠”、“白沙岗”、“光石山”等。
2) 非农业用地迅速扩大
我国1957-1985年净减53.3万hm2,仅1985年就净减100万hm2。按此速度发展下去,我国的全部耕地将在200年之内全部被占完,因此有学者写了一篇题为《二百年后不耕、不种的中华大地》。解放后30多年城市扩张占用地面积为城市原来面积的4~6倍。从1978~1998年我国的城市由原来不足200个增加到600多个,增加了475个。上海郊区被占耕地达7.33万hm2,相当于上海、宝山。川沙三县耕地面积的总和。北京自1951年以来,平均每年占用耕地约0.67万hm2,30多年达20多万hm2。据初步预测,到2050年我国非农业建设用地将比现在增加0.23
hm2,其中需要占用耕地约0.13
亿hm2,另外在现有耕地面积中约有0.07亿hm2不适于用做耕地而需要退耕,两项相加耕地的减少量为0.20亿hm2,如果在此期间开垦荒地能增加耕地0.07亿hm2,尚要净减少耕地0.13亿hm2。
3) 土地污染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特别是乡镇工业的发展,大量的“三废”物质通过大气、水和固体废弃物的形式进入土壤。同时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人为地施用化肥和农药以及污水灌溉等,使土壤污染不仅对农作物及农田生态环境造成危害,污染物通过食物链最终进入人体,还会为害人体健康。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已经遭受污染耕地面积的准确统计数字,但有人估计由于环境污染而导致农作物减产数量每年在大约100亿kg,这已数字约我国粮食产量的3%,相当于我国近年来每年进口的粮食总量。
造成农田土壤污染的原因主要有:工业和乡镇企业排放的各类废弃物、农用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以及畜禽粪便和生活垃圾的不适当堆放等。尤其要指出的是,从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就在部分地区推广污水灌溉,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每年排放养分物质。但同时也将大量的污染物带入农田,这些污染物质对农作物造成急性危害外,其中的重金属等一旦进入土壤就很难被移走,由此可能造成长期性环境污染。因此,保护农田土壤,使之免受污染是当前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返回
(七)土地合理利用对策
1、世界土地资源利用对策
1) 进行世界性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研究,并开展广泛的生态教育,使各国家和地区能在土地可承载的前提下制定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
2)
对一些世界性的土地资源开发需要进行统一协调。因为大类型、大面积的土地资源类型的开发影响,常超出一个国家的范围,如果处理不好,必然会“殃及鱼池”。
3)
保护环境、防止生态恶化。要使一系列国际国内的环境保护立法和公约生效,必须要有国际间行之有效的监督和惩罚制度。同时更要增强全人类的环境意识,使所有的人都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2、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对策
我国土地资源问题的焦点主要是在土地资源有限与人口增长无限的矛盾上,因此合理利用与保护每一寸土地和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成为我国解决土地资源问题的基本国策。
1) 强土地管理,保护耕地,控制非农业用地。
2) 按照《土地法》执法,打击滥用土地的行为;积极开展土地生产潜力和承载能力的研究,作好长远的土地利用规划。
3)
严格控制人口。据估算我国90年代初的土地生产能力大约可承载12亿左右人口,如果到2025年,整个投入水平增加到中等水平,可承载15亿人口。因此严格控制人口始终是解决土地资源问题的一个主要课题。提高全民的国土意识和综合文化素质,让全国人民共同对付土地问题。
4)
增加农业投入,改造中低产田和加强农、林、牧业生产基地的建设。中低产田改造是提高土地承载力的主要途径,而任何一种中低产田如土壤侵蚀、土壤盐渍化、土壤次生潜育化或土壤沙化土地的改造都需要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加强商品粮基地、优质棉基地、饲草基地和山区果基地的建设,以便国家宏观调控,安全地应付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
5)
加强土地资源的宏观建设。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和技术条件拟定国土资源开发规划,通过如三北防护林等项目的建设改善宏观生态环境,从根本上防治土壤沙化,通过跨流域的调水工程,提高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率和缺水地区的土地生产力。
6)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从控制和治理污染源着手,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合理利用污水灌溉。加强土壤环境的监测和评价,及时预报土壤的环境质量变化和主要问题所在,提出对策。
② 现在有哪些主要的环境问题
现代人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不过人类在享受科技进步营造的舒适生活环境时,并没有及时意识到所付出的生态代价,结果是人类被迫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地球生态危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应该是怎样一种关系?人类能把自然看作自己的附属品吗?对环境与人类之间关系的重新考虑是本世纪人类文明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本期动态将从五个不同的方面, 谈谈人类面临的几个重大的环境问题。
人口:地球难以承受之重
现在,每掀开一张日历,就有20多万个婴儿降生在地球上。1999年10月12日,世界第60亿公民在波黑呱呱落地。
60余亿人口----这是目前人类的总和。而与此相对照,空气、水、森林、耕地、矿藏......几乎所有生存资源的平均数都在因分母的不断膨胀而日益缩小。
人口问题在远比以往更为深广的背景下凸显于世人面前。国际人口科学联盟副主席卡瓦胡先生指出,当一个国家人口增长率达到4%时,就会给这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问题。联合国人口基金执行主任萨迪克博士则强调:人口稳定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是一个关键的重要目标。国际人口科学联盟理事蒋正华说,中国是真正对可持续发展和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实现了政府承诺的国家,充分了解中国的人口政策是经过严格论证的,目标是合理的,工作方法也是在不断改进的。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发展问题,摆脱贫困落后、提高教育水平、保护妇女健康、追求生活质量......几乎没有社会生活的哪个方面,不需要从人口角度加以权衡。
瞩目现实,人口过快增长的警钟确实在鸣响:1830年世界人口还只有10亿,100年后增加到20亿,以后分别只有30年、15年和12年的时间,世界人口总数就增加到30亿、40亿、50亿。现在,全球每年净增人口在8600万以上,却有1700万公顷森林消失,600万公顷土地沙漠化,贫困人口不断上升,并引发诸如白发浪潮、城市化所产生的各种都市症等社会问题。
20世纪以前,人口科学作为一门科学还鲜为人知,但进入20世纪特别是二战以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它在20世纪对人类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是对人口剧增提出了预警性的分析,使人类能及时认识到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了相应措施并取得了显着成效。尽管各国经济发展和文化背景各异,所面临的人口问题也不尽相同,但寻求最佳的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努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不应仅是国际人口科学讲坛上的呼吁,而应是各国政府的认同,因为这其实是民众的需要。
曾几何时,"计划生育"似乎是一个中国味十足的专有名词。而今,即使是远离经济发展快车道的国家,降低妇女总和生育率的进展都很显着。生育革命,正成为人类跨世纪的选择。
这场革命的内容当然不仅是人口数量的减少。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就是要通过少生来促进优生优育优教,促进妇女的健康和妇女的解放,促进计划生育户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世界人口的天平上占五分之一强。只要简单地设想一下,如果中国人口盲目增长,资源破坏,环境恶化,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事实上,自20世纪70年代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以来,中国人口控制已取得巨大的成就。按70年代的生育率计算,中国实行计划生育20多年来共少出生了3亿人,将中国11亿人口日推迟了四年,将亚洲30亿人口日推迟了三年,将世界50亿人口日推迟了两年。中国计划生育,是事关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事关整个世界的大事。
自然资源:取之不竭吗?
由于人口膨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地球影响规模空前加大,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引起了全世界的忧虑和不安。了解和认识全球资源态势,研究与资源开发相关的全球环境问题,对于实现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然界的土地、水、矿物、空气、森林和草地等,是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于地球上的自然物,在没有人类干预前,它们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变化着,只是在人类出现之后,被人类利用,并给人类带来效益,才被人类称为自然资源,简称为资源。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70%以上为广阔的海洋所覆盖,陆地面积仅占29%,约1.5亿平方公里。陆地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态系统,除了沙漠、冰川、冻土、不宜开垦的山地和土质极差土地外,只有约30%可以耕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89年统计,全球土地面积为1306925万公顷,约占全球总面积的¼,在全球土地面积中,耕地占11.29%,草地占24.58%,森林及林地占30.98%,其它土地占33.15%。
水是地球上一切生命发生和存在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地球上大约有14亿立方公里的水,其中不适宜人类饮用的海水占97%以上,淡水只占3%;淡水中有77.2%和22.4%分别被储藏在冰川和地下,可以利用的地表水仅占0.35%,主要蕴藏在湖泊、沼泽和河流中,其中河水储藏不及0.01%。据估计,地球上有1000万个动植物物种,其中被分类和命名的物种资源约160万个。森林资源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全球森林面积45.01公顷,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木材资源,而且对全球物质、能量循环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还是巨大的基因库。草地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为动物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全球草地面积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将近一半。上述土地、森林、草原均是可以更新和重复利用的资源,被称为可再生资源。
与上述可再生资源相区别的矿产资源不能再生和重复利用,被称为非再生资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利用矿产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人类已发现的矿物有3300多种,其中有工业意义的1000多种,被列为矿产资源的有160多个矿种,对人类经济有重要价值的有煤、石油、天然气、铁、铜、铝、铅、锌、金、银、磷、硫,盐等40多种。
此外,海洋既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又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它包括海水、海洋生物、海底矿产等多种资源,是人类未来发展的主要空间。
全球资源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资源系统的整体性和各种资源的相关性。自然资源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整体,各种资源在生物圈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完整的资源生态系统。一种资源的开发,会影响其它相关的资源,一种资源的变迁会诱发其它资源的演变。
二,资源的有限性。任何资源都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产资源是非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土地、水、生物等再生资源也是有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引起水质污染、水土流失、森林急剧减少、草地退化等不良后果,能被人类利用的资源就会越来越少。
三,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无论是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再生资源,在全球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以森林资源为例,南美洲森林面积最大,覆盖率最高,为51.4%,其它各洲的森林覆盖率依次是北美洲36.6%、欧洲30.5%、非洲24.5%、亚洲22.0%、大洋洲18.9%。再以石油资源为例,全球石油可采储量为3113亿吨,其中中东地区占41.9%,北美地区占17.8%、独联体各国及东欧地区占13.4%、南美洲占8.6%、亚太地区占7.1%、西欧占3.2%。
四,资源系统的演变性。全球资源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存在着永恒的矛盾,由于自然界本身的演变规律和人类对资源的干预,引起资源种类、数量、质量、分布的演变,如人口增长,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资源需求量增加,引起资源消耗量的增长;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为资源载体的环境质量下降。造成资源再生能力的降低和部分消失,从而使资源数量和质量下降。又如人类社会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原有类型资源数量和品种增加,同时人类发现新类型、新物种、新领域资源,资源利用新途径的出现,使资源种类增加,数量上升,质量提高。
近百年来,特别是二战后的几十年里,人类开发资源手段之先进,能力之巨大,是前所未有的。当今人类已经成为一种超越自然的巨大力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范围,由地表向地球深层和太空扩展,由陆地向近海和远洋扩展。现在全球每年开采各种矿产150亿吨以上,包括废石约1000亿吨;人类的农业活动每年可移动3000立方公里的物质,农业用水22901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80%;人类每年从海洋中的捕鱼量约1亿吨。
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消耗量的不断增大,加上交通、通信事业的飞速发展,宇宙空间相对缩小,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因此,资源开发利用突破了区域界限和国界,资源配置向国际化和全球性发展。由此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
一是全球性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人类活动与地球各个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影响整个地球表层的环境问题,如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而导致的温室效应所引起的全球变暖,会使极地的冰盖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使得一些海拔较低,土地肥沃的河流三角洲被水淹没,同时还会引起海水倒港灌,污染地下水源。与温室气体增加相关的还有臭氧层的破坏等。
二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区域环境问题。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土地退化、森林滥伐、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等,它们的累计效应足以影响全球。如由于土地不合理利用而造成受沙化影响的土地总面积20亿公顷;全球受水土流失和干旱危害的土地达26亿公顷;人类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导致大量的物种绝灭,仅在热带森林中每天至少就有一种物种正在消失。
三是点多面广的工业污染问题。由于工业"三废"(废渣、废水、废气)所造成的土质、水质和大气污染,其累计效应也会影响全球。近几十年来,由于世界各国排入大气中的废气愈来愈多,酸雨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环境污染问题。
四是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环境问题。由于地球内部和星球之间的运动所造成的个别突发事件,如火山爆发、特大地震、山体滑坡等,其影响经过多级反馈,逐级放大,最终也影响全球环境。
臭氧层:人类的保护层
众所周知,地球被一层大气紧紧围裹着,从地面算起,从下而上可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和散逸层。离地面最近的对流层与人类最为密切,给人类带来了云、雨、雾、风、霜、雪等复杂的天气现象;而对流层上方的平流层中有一臭氧层,其浓度为10%,厚度为30公里,能大量吸收来自宇宙的辐射,特别是可以吸收掉99%的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紫外线,从而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伤害。所以,臭氧层被誉为"人类的保护伞",如失去了这个"保护伞",地球将受到紫外线强烈辐射,物种将难以生存,人类的健康将受到极大的威胁。
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事实,许多地方已经出现了种种不祥的征兆。先看看南极臭氧洞之下的地面生物。在智利南端濒临麦哲伦海峡的地区,河里本来有许多欢蹦活跃的鱼类,今天成了呆木乱撞的"盲鱼";喜欢游荡的羊群因患了白内障而变为"盲羊",整天闷闷不乐;连蹦带跳的兔子变成了"盲兔",猎人可轻而易举地将它们抓获;自由飞翔的野鸟因双目失明而迷失方向,撞进了居民的院宅......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悲哀又发人深思的景象。
谁能想到,臭氧空洞的罪魁祸首是在工业和生活中使用频繁的制冷剂氯氟烃。夏天喝冰镇饮料曾经是古代帝王专享的权利,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工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性质比较稳定、不易燃烧、易于贮存、价格又比较便宜的氯氟烃类物质来做致冷剂、喷雾剂、发泡剂及清洗剂。这些物质可以在大气中长期存在并破坏臭氧层,从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和影响生物生长。
厄尔尼诺
1997到1998年,似乎整个世界都在遭受恶劣气候的折磨。连续的高温使全球森林火灾发作得格外频繁。干旱袭击了澳大利亚、智利等国家,使农作物严重减产。燃烧了近一年的印尼森林大火,几乎把整个东南亚都淹没在浓烟里。
看样子地球气候是出了大问题。而事实上,这只是周期性的自然现象。我们只有竭力在它们变幻莫测的脚步中摸出规律,才能更好地面对这两个淘气的孩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里的意思是"圣婴",其特征是东太平洋局部海水温度异常上升。与之相对,"圣女"拉尼娜则是指东太平洋水温异常下降。这两种气候现象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已经超过了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导致气候异常的首要因素。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一直悄无声息地伴随着地球的历史。
科学家声称厄尔尼诺在1万5千年前就曾给地球气候造成破坏性影响。但人类认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历史非常短暂。19世纪后半叶,气象学家观察到一种奇怪现象。当西太平洋上空的气压高于正常标准时,太平洋东侧的气压就低于正常值,反之亦然。看一看太平洋长期以来的气候记录,就可以发现,东西太平洋气压呈现一种跷跷板式的关系。这种现象被称为南方涛动。气压的反常引起了气温和降水的异常,对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很大的破坏。8年成为100年来最热的一年。全世界的农、牧、渔业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打击。由于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升高,造成鱼类大量死亡。1970年秘鲁的鱼捕获量达1200万吨,而经过1972年的强厄尔尼诺,1973年陡降至200万吨以下。1997至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又使秘鲁鱼产量减少为正常年份的38%。海水升温还使世界大面积海域里的珊瑚死亡。印度洋、太平洋、红海的珊瑚都受到了严重威胁。
在厄尔尼诺年份与灾难性的森林大火频繁发生的年份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1994年悉尼附近的森林发生大火时,正值厄尔尼诺周期。历史上,本世纪发生的许多火灾也是如此。
1997到1998年,似乎整个世界都在遭受恶劣气候的折磨。连续的高温使全球森林火灾发作得格外频繁。干旱袭击了澳大利亚、智利等国家,使农作物严重减产。燃烧了近一年的印尼森林大火,几乎把整个东南亚都淹没在浓烟里。
现在对厄尔尼诺的成因还没有定论,人们还不知道它是天灾还是人祸。通常情况下,太平洋西部有一个海洋表面温度较高的区域,被称为赤道暖池。这个热发动机把绵延数十公里的巨大云团送进大气层。暖气流越过太平洋,穿过赤道,最后在太平洋东部的阴冷海面上空下沉。暖空气在信风的作用下转而向西流动,形成所谓的沃克环流。在信风减弱的年份,赤道暖池就会东移,使沃克环流区域集中在东太平洋上空。于是,澳大利亚北部的空气变得干燥起来,而南美沿岸的大气更加湿润。这可能是厄尔尼诺即将来临的征兆。这就像是看到天空中密布的阴云,你就知道暴风雨要到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能预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世界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监测系统,密切关注热带太平洋水温的细微变化。因为这些变化可能是圣婴兄妹到来的先兆。
救救森林
很多年前曾看过一副含义深远的漫画:生活在"水泥森林"里的城市人排着长队等候进入博物馆观看地球上已很难看到的稀有物种----活着的树。漫画家通过形象和夸张的手法发出了"惊世骇俗"的呼号:救救森林!
森林是"地球之肺",这恐怕是人人皆知的道理。然而人类保护森林的措施却远远跟不上无情的利斧。据世界观察研究所1999年初发表的一份报告透露,世界森林正在以每年1600万公顷的速度消亡,差不多是一个英国或半个德国的面积。迄今,森林已消失了一半。如果森林继续按这个速度消失,总有一天地球有可能被砍成"光头"。
人类年年呼吁保护森林,然而森林面积年年锐减。这看似矛盾,但实则有因果联系。我们需要森林的庇护,但更需要森林的付出。人类在寻求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这本来无可厚非。然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的人往往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向森林肆意索取。专家警告说,在人类仍被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和功利心所驱使的情况下,森林就难以摆脱目前的厄运。
森林是地球的宝藏。正因为如此,砍伐森林成了一些人发财致富的捷径。当耕地和牧场不够用时,有人便向森林索取;当需要外汇时,一些国家不惜对森林乱砍乱伐;当市场上稀有木材家具行情看涨时,森林"家族"中的部分"成员"便要大祸临头。有关数字显示,最近30年,这种类型的砍伐树木活动增长了3倍。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森林的需求也在年年增长,它象一张大口吞噬着日益减少的森林。以造纸业为例。世界观察研究所的报告指出,造纸工业迅猛发展是世界森林的一大威胁。90年代每年用于造纸的木材消费比1950年增长了两倍,到2013年纸的消费量还将倍增。目前,世界被砍伐的树木有百分之四进了工业国家的造纸厂。美国是纸消费的第一大国,每年人均消费341公斤;其次是日本和德国。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但纸制品消费却占世界的三分之二,这些国家的木材几乎全是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因此发达国家对世界森林的减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人祸猛于虎。造成森林锐减的正是我们人类自己。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现实。面对千疮百孔的"地球之肺",人类是否应该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