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人什么时候进入澳洲新西兰
① 谁知道第一个登陆澳洲的白人叫什么名字(好象不是Cook船长哟)
早在1606年,已有两位荷兰航海家抵达并登陆过澳大利亚,他们是最早发现澳大利亚的外来人或者白人。1770年8月22日,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和他的一艘船抵达澳大利亚东海岸,这位英国船长根据当时的英王乔治三世的《英王制诰》,宣布澳大利亚为英国殖民地,并首先采用了澳大利亚这个称呼。澳大利亚现在有一家大学叫詹姆斯•库克大学(James Cook University),澳洲各地也有很多马路和街道以詹姆斯•库克命名,很多地方也有他的塑像,纪念此人。
② 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独立的历史
新西兰于1856年成为英国的自治殖民地,1907年成为自治区,到了1947年完全独立。 新西兰5000万年来一直无人居住,直至公元十世纪,才有来自库克群岛和塔希蒂的波利尼西亚航海家乘坐独木舟来到新西兰。到公元十二世纪,全国受青睐的地区已分布了许多定居点;1642年,荷兰航海家阿贝尔·扬松·塔斯曼在一次远洋冒险中于1642年发现新西兰的西海岸区,但在企图登陆时遭到毛利人的攻击而迅速离去,但他以荷兰一个地区的名字命名这块土地为(Nieuw Zeeland),他绘制了部分西海岸地区的地图,但并未在此登陆;1769年,英国海军舰长詹姆斯·库克及其船员成为首先踏足新西兰土地的欧洲人,随后,捕捞海豹和鲸鱼的人们也来到这里,传教士也很快接踵而来,定居点开始逐渐建立起来了。 到1840年,新西兰估计毛利人口为10万人,大约2000名欧洲定居者(毛利人称其为 Pakeha,白人)分布在沿海地区,新西兰那时没有全国政府或全国领导人,毛利人和白人团体请求英国提供某些保护以及法律和秩序;1840年2月6日,毛利人和英国王室在岛屿湾的怀唐伊镇签署了《怀唐伊条约》,该条约使新西兰成为王室属的一个殖民地,这个条约被认为是新西兰的建国文件,该条约使早期开拓者有权在新西兰定居并允诺毛利人按其意愿继续拥有他们的土地、森林和渔业,该条约说明毛利人将对土地及生活方式自己做出决定,并答应建立一个政府,使全体人民过上和平法制的生活,该条约亦确立了新西兰人享有英国公民的权利,该条约目前仍然是“现行文”,且是新西兰涉及民族关系方面很具争议的话题。 此条约签署后,更多的人开始来到这里定居,多数人去南部岛定居,那里的土地适合耕作,在奥塔哥和西海岸地区还发现了金矿。 自本世纪以来,来北岛居住的人还是多于南部,到19世纪80年代,全国人口增加到20万,并开始建设铁路和公路,定居者建立了农场已经成为新西兰经济的支柱,1893年,新西兰成为第一个赋予妇女选举权的国家,当时,英国仍然是新西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经常被喻为“家乡”,成千上万的新西兰人代表英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18年,有一半的参战者死于战争或在战争中负伤。1935年,选出新西兰工党政府,该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其中包括每周40小时工作制以及国家拨款的卫生和福利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新西兰再次派出军队,大约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十出国作战,战争结束后,对新西兰的农产品的需求增加,1950年代,全面就业迅速增长,工业空前繁荣。 澳大利亚一词,原意是“南方大陆”,来自拉丁文 terra australis (南方的土地)。澳大利亚鳄鱼的数量基本跟人口齐平,甚至可能比人口还要多。早在4万多年前,土着居民便生息繁衍于澳大利亚这块土地上,现在澳大利亚土着居民总数是41万3千人(2001年人口普查的数据)。1606年,西班牙航海家托勒斯(Luis Vaez de Torres)的船只驶过位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之间的海峡;同年,荷兰人威廉姆·简士的杜伊夫根号(Duyfken)涉足过澳大利亚并且是首次有记载的外来人在澳大利亚的真正登陆,并命名此地为“新荷兰”。1770年,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Captain James Cook)发现澳大利亚东海岸,将其命名为“新南威尔士”,并宣布这片土地是英国的属土。 英国人首先把澳大利亚作为一个流放囚犯的地方。1788年1月18日,由菲利普船长率领的一支有6艘船的船队共1530人抵达澳大利亚的园林湾(Botany Bay),当中有736名囚犯。八天后的1788年1月26日,他们正式在澳大利亚杰克逊港(Port Jackson)建立起第一个英国殖民区,这个地方后来人口不断增长而成为澳大利亚现在的第一大城市悉尼,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当时的英国内政大臣悉尼(SYDNEY)。现在,每年的1月26日是澳大利亚的国庆日。 1790年,第一批来自英国的自由民移居澳大利亚,以悉尼为中心,逐步向内陆发展,至1803年,殖民区已拓展到今日的塔斯曼尼亚。初期的殖民地仅赖以农业生存,其后便利用天然条件发展畜牧业。至1819年,澳大利亚的畜牧业已有了较大发展。当时的麦卡瑟船长与妻子共同培育了澳大利亚最早的螺角羊。他们牧场的羊群总数达6000头。殖民地生产的羊毛不仅自给,而且向英国出口,为澳大利亚换回日用生活必需品。至1850年,澳大利亚的牧羊业已很发达,羊只存栏总数达1800万头,当时英国进口羊毛总量的一半以上来自澳大利亚。悉尼和墨尔本已取代德国汉堡,成为世界上最着名的羊毛集散中心。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在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两州发现金矿。大批来自欧洲、美洲和中国的淘金者蜂拥而至。澳大利亚人口从1850年的40万人激增至1860年的110万人。其后许多重要的金矿被一一发现,同期还发现大量矿藏,这些发现,让澳大利亚迅速致富和发展。 [编辑本段]联邦政制 英国人不断移居后,在澳大利亚逐渐建立起六个各自为政的殖民区(现在成为了澳大利亚六个州,可理解为六个省),继新南威尔士、塔斯曼尼亚建立殖民区之后,西澳、南澳、维多利亚和昆士兰四处相继于1829年、1836年、1851年和1859年建立殖民区,到1900年之前,当时的六块地方使用同样的货币(英镑与便士),但各自为政,甚至各自发行邮票,仿佛六个国家一般。各殖民区之间和睦相处,联系也不断加强,建立统一的联邦势在必行。 1900年,全部六个殖民地的居民举行了一人一票的全民公决,用投票决定是否把六个殖民地统一成一个联邦国家,投票结果是六个地方要统一,建立起一个单一的澳大利亚联邦。1901年1月1日,六个殖民区统一成为联邦,澳大利亚联邦成立,同时通过第一部宪法。原来的六个殖民区遂成为联邦下属的六个州。 1927年,澳大利亚首都迁往堪培拉。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使澳大利亚获得内政外交独立自主权,成为英联邦中的一个独立国家。 澳大利亚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是英王(或英女王),女王任命总督为其代表,但澳大利亚总督实际上不干预政府的运作。澳大利亚政府为联邦制,有六个州及两个领地(北领地和首都领地),各州设有州长,负责州内事务。澳大利亚政府由众议院多数党或党派联盟组成,每届政府任期三年。内阁是政府的最高决策机关,现共有三十名部长。国家最高的行政领导人是总理。
③ 新西兰的历史
波利尼西亚定居者约在公元十世纪来最先来到新西兰(毛利国名为长白云之乡Aotearoa)。到公元十二世纪,全国受青睐的地区已分布了许多定居点;1642年, 荷兰航海家阿贝尔.塔斯曼发现了长白云之乡,并以荷兰一个地区的名字命名这块土地为Nieuw Zeeland,他绘制了部分西海岸地区的地图,但并未在此登陆;1769年,英国海军舰长詹姆斯.库克及其船员成为首先踏足新西兰土地的欧洲人,随后,捕捞海豹和鲸鱼的人们也来到这里,传教士也很快接踵而来,定居点开始逐渐建立起来了。
到1840年,估计毛利人口为十万人,大约二千名欧洲定居者(毛利人称其为 "Pakeha"白人)分布在沿海地区,新西兰那时没有全国政府或全国领导人,毛利人和白人团体请求英国提供某些保护以及法律和秩序;1840年2月6日,毛利人和英国王室在岛屿湾的怀唐伊镇签署了《怀唐伊(Waitanyi)条约》,该条约使新西兰成为王室属的一个殖民地,这个条约被认为是新西兰的建国文件,该条约使早期开拓者有权在新西兰定居并允诺毛利人按其意愿继续拥有他们的土地、森林和渔业,该条约说明毛利人将对土地及生活方式自己做出决定,并答应建立一个政府,使全体人民过上和平法制的生活,该条约亦确立了新西兰人享有英国公民的权利,该条约目前仍然是"现行文",并且是新西兰涉及民族关系方面很具争议的话题。
此条约签属后,更多的人开始来到新西兰并在这里定居,多数人去南部岛定居,因为那里的土地适合耕作,在奥塔哥和西海岸地区还发现了金矿,然而,自本世纪以来,来北岛居住的人还是多于南部,到1980年代,全国人口增加到五十万,并开始建设铁路和公路,定居者建立了农场已经成为新西兰经济的支柱,1893年,新西兰成为第一个赋予妇女选举权的国家,当时,英国仍然是新西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经常被喻为"家乡",成千上万的新西兰人代表英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18年,有一半的参战者死于战争或在战争中负伤。
1935年,新西兰选出工党政府,该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其中包括每周40小时工作制以及国家拨款的卫生和福利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新西兰再次派出军队,大约全国人口的百分只十出过作战,战争结束后,对新西兰的农产品的需求增加,1950年代,全面就业迅速增长,工业空前繁荣。
由于对进口(特别是石油)和对肉类、奶制品和羊毛出口的长期依赖,新西兰的经济在1970年代和1980年带开始恶化,1970年代初期,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以后,新西兰失去其传统的出口市场,随后即出现失业和社会问题;1980年代中后期,工党政府开始进行新的货币政策、工业解除限制、取消津贴以及将许多政府部门私有化等大范围的改革,自此经济开始逐渐好转,失业人数开始下降。
④ 澳大利亚白种人是从哪里迁徙过来的
是十九世纪初英国殖民澳洲时带过去的英及欧洲后裔。
⑤ 在人类历史发展早期,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而黄色人
黄色人种主要集中在泛亚洲以及美洲地区,旧大陆除了非洲和欧洲地区之外,主要人种都是黄种人,但是印度是一个例外,印度人是和白人同根的印欧人种,在冰河时期,白令海峡曾经是大陆桥,因此有一些西伯利亚地区的黄种人猎人跨越路桥到了美洲,在长期的生活中变成了“红番”和印加人、玛雅人等种族。波利尼西亚地区的黄种人驾着小型船只进行岛屿之间的移民,最终到达了新西兰和澳洲等地。
⑥ 什么洲的移民是北美人口的主体
澳洲、美洲主要接收白人移民!南美北美黑人多是因为百年前西班牙国家人口少所以抓了好几亿黑人过去,有超过一亿奴隶死在美洲,美洲原来是黄种人的地方,不过在几百年里6000多万的黄种人被白人杀光了!现在只剩下2000万不到的蒙古人种(印第安人),而且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混血过的,真正是黄种人的印第安人最多只有三四百万!
现在美国的主要移民是来自欧洲,其他人种他们都有较为严格的限制!
英国当年为了让澳洲的白人成为主体,只接收白人移民,那时德国人在欧洲都受到歧视,反倒而澳洲人欢迎他们,因此有许多德国人在澳洲找到了工作!在80年代以前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禁止其他人种移民的,到80年代后才开始有少数开放,因为要维持他们白种人占主要社会地位的优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本土工资较低,而加拿大、澳洲、新西兰等英殖民地确是缺乏劳动力,而且工资是英国本土的三倍,因此二战后英国人移民这三个地方的就有好几百万!当然也接收其他欧洲白人!
至于怎么区别白人其实很容易!非洲有黑人、亚洲有黄种人、东南亚有褐色人种、印度人外形似阿拉伯人、皮肤似黑人、貌象黄种人、阿拉伯人黑头发 面相欧洲人不过较粗糙、南欧白人为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等国他们主要是和阿拉伯人混血的结果,头发有些为黑色但是外形依然是欧洲白人、正统的日耳曼民族也就是白人是金发碧眼白皮肤的,也就是德国人英国人还有北法兰西等!东欧白人则和很多鞑靼 吉普赛人 阿拉伯人等等有过混血,基本没有德国白人正统!
无论澳洲还是美洲,过个几千年那里的黄种人也许会被其他人种同化,至于要同化黑人可能需要万年吧!因为黑人在美洲也有上亿了!而且他们生育率强!
举个例子:日本以前也有很多部落民族的冲绳周边的小岛就有和日本本土不类似的人种皮肤较黑,但是经过一百多年的混血他们现在外貌基本已经被日本本土的黄种人给同化了!
⑦ 站在历史的高度看,白种人是怎么蹦出来的
一般意义上的欧洲人都是白种人,其他的象非洲、亚洲过来的不会被称为欧洲人,而称为例如非裔法国人、亚裔德国人等。亚洲人无论在欧洲生活了多少代,只要不变种永远都是亚洲人,这是种族问题。大洋洲的人种就比较复杂,其中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人大多数是欧洲人(欧洲/英国早期移民/殖民者的后裔),而土着民族和大洋洲岛国的民族都是深色人种,看起来应该和印尼人或南美人差不多吧。
⑧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什么会有白人
因为澳大利亚以前是英国罪犯呆的地方,那么自然而然会有白人。
⑨ 库克船长发现澳大利亚是怎样的
美国独立战争导致了一个奇怪的结果,那就是英国在世界另一边的广袤大陆上建立了另一个殖民地——澳大利亚。在此之前,在英国犯罪的人实际上被卖给了美洲殖民者,他们让这些罪犯在种植园里劳作。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这种事情再也不可能发生了,因此,当库克船长发现澳大利亚时,人们认为把罪犯作为殖民者送到那里去是一件好事。就这样,1787年3月,九艘载着违反英国法律的罪犯的船出发前往澳大利亚。
库克船长 这个大陆几百年来一直被称为“南方的土地”或者“澳大利亚”,因为那个时候的人或多或少知道存在这样一片土地,并且认为它一直延伸到南极。中国人在13世纪就知道了澳大利亚的存在,后来几个欧洲航海家应该是在三个世纪后发现了这个大陆。 我们可以确定的第一个发现者是荷兰人,他们在17世纪曾沿着澳大利亚西海岸航行。德·托雷斯是一个西班牙人,曾航行到澳大利亚北部和新几内亚之间的海域,他可能见过这个大陆,现在这片水域以他的名字命名为托雷斯海峡。
荷兰人最初的航行是从离澳大利亚不远的一个叫爪哇岛的岛屿出发的,阿贝尔·塔斯曼也是从那里出发开始了自己的探险,在1642年发现了塔斯马尼亚岛。 阿贝尔·塔斯曼 第一个踏上澳大利亚土地的英国人是威廉·丹皮尔,他于1688年到达了澳大利亚。1699年,他又去了那里。他认为那里是一片贫瘠的土地,看不见什么植物,只有一种动物。根据描述,这种动物应该就是袋鼠。 对澳大利亚了解最多的是库克船长,不过当初他出海航行的目的是探索行星。1769年10月,他看到了现在被称为新西兰的那片土地,还把自己下锚停船的水域称为“贫穷湾”,因为那里的人无论如何都不会帮他,而且很快就会攻击他。
库克船长在澳大利亚 库克船长继续航行,于1770年4月到达澳大利亚东海岸。他把船停靠在一个小海湾里,这个海湾离现在的悉尼很近。他把这个海湾叫作“植物湾”,因为那里生长着很多奇怪的植物和花朵,但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奇怪的当地人。 当库克船长的船驶进海湾时,有一些土着正在一个火堆上做饭,他们并没有理会海边的船。当船下锚发出巨大声响时,这些人仍然漠不关心,似乎都没有朝这边看一眼。
⑩ 历史问答...紧急!!
自治领(Dominion) 是大英帝国殖民地制度下一个特殊的国家体制,可说是殖民地步向独立的最后一步。
在19世纪,所有实行自治或半自治的英国殖民地,尤其那些已具有自身宪政体制的,如加拿大,澳洲,都被称自治领。它们都是由殖民地 (Crown Colony) 或自治殖民地 (Self-Governing Colony) 进化为自治领。
历史最初,除内政自治,自治领有自己的贸易政策,有限的外交政策自主,也有自己的军队,但英国政府才有宣战权。惟1931年前自治领的体制并无法理依据。自治领的宪法由英国国会制定,自治领本身无权修改,但可提请英国国会修改,而一般英国国会都会同意,自治领制定自己的宪法的日子很多时都被视为自治领真正独立的日子。
发展殖民地成为自治领的时间:
加拿大(Dominion of Canada):1867年 澳洲(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1901年 新西兰(New Zealand):1907年
南非(Union of South Africa):1910年 爱尔兰自由邦(Irish Free State):1922年 纽芬兰:1907年 (惟虽然纽芬兰政府行使自治领权力,但拒绝宣布成为自治领,因此英国于1934年暂停其自治领的身份。纽芬兰并于1949年加入加拿大成为加拿大第10个省,英国正式把纽芬兰剔出自治领的行列。)
法理依据在1931年,英国国会通过了Statute of Westminster,并在此法例中订明自治领不再从属于英皇(the Crown),法例订明以下殖民地为自治领:加拿大 澳洲 新西兰 南非 爱尔兰自由邦 但法例也订明,自治领的主权仍属于英皇。直至1949年,英国国会通过British Republic of Ireland Act of 1949,宣布爱尔兰主权不再属于英皇,爱尔兰完全独立。
3、南非
[编辑本段]二、政治
以非国大为主体的民族团结政府奉行和解、稳定、发展的政策,妥善处理种族矛盾,全面推行社会变革,实施"重建与发展计划"、"赋予黑人权力计划"和"肯定行动",努力提高黑人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顺利实现由白人政权向多种族联合政权的平稳过渡。1996年,国民党退出民族团结政府,非国大基本实现单独执政。
1999年6月,南非举行第二次不分种族的大选。非国大以66.35%的压倒多数再次获胜。民主党、因卡塔自由党、新国民党分别以9.56%、8.58%、6.87%的得票率列第二、三、四位。非国大主席姆贝基出任总统,副主席祖马任副总统,因卡塔自由党成员应邀加入新一届政府。姆贝基政府在注意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同时,强化政府职能,加速社会改革进程,政局继续保持稳定。但黑白种族矛盾和贫富悬殊仍较突出,犯罪、失业、艾滋病等社会问题比较严重。
2000年6月,两大白人反对党民主党与新国民党宣布合并为民主联盟。同年12月,新南非举行第二次地方政府选举。各主要政党在全国的得票率分别为:非国大59.38%,民主联盟22.12%,因卡塔自由党9.14%。2001年10月,新国民党领袖范斯考克韦克宣布新国民党退出民盟。
2002年4月,非国大、南非共和南非工会大会举行三方联盟峰会,通过了《爱库鲁莱尼宣言》和《加快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共同纲领》,大会重申三方联盟的团结和统一,把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确定为三方联盟的中心任务。12月,非国大召开第51届全国代表大会,姆贝基等主要领导人当选连任,大会再次呼吁加强三方联盟团结,强调政府将继续推进既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努力落实"提高黑人经济实力"目标。 10月,经宪法法院裁定后的《变更党籍法》首先在地方议会实施。该法允许议员改换党籍后保留议员资格。年内共有555名地方议员转换党籍,22个地方政府因此改为由非国大、新国民党或两党联合执政。
宪法
1994年临时宪法是南非历史上第一部体现种族平等的宪法。1996年,在临时宪法的基础上起草的新宪法被正式批准,并于1997年起开始分阶段实施。新宪法保留了临时宪法中的权利法案、三权分立系统、联邦制政府管理体制和现行司法体系的重大制宪原则和内容, 对临时宪法做的主要修改是,1999年大选后,各政党按比例分享权力改为由大选中的多数党执政。
国家元首
南非共和国总统为国家元首和名义上的政府首脑,同时也是军队的最高统帅。 南非国民议会2009年5月6日投票选举执政党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非国大)主席雅各布·祖马为南非总统。
政府首脑为首相,由副总统兼任,当前为巴莱卡·姆贝特(Baleka Mbete,女性)。
议会
南非的议会分为国民议会和全国省级事务委员会。国民议会共设400个议席,200个席位通过全国大选产生,另200个席位由省级选举产生,其中非国大266席,民主党38席,因卡塔自由党34席,新国民党28席,联合民主运动14席,非洲基督教民主党6席,其余席位由自由阵线等7个政党持有。全国省级事务委员会(前身为参议院)共设90个议席,每省10个议席,其中54个永久议席中非国大34席,民主党、新国民党各7席,其余由因卡塔自由党、联合民主运动等持有。国民议会议长弗雷纳·金瓦拉(Frene Ginwala,女),全国省级事务委员会主席纳莱蒂·潘多尔(Naledi Pandor,女)。南非议会现设有两院共同参与的临时性特委会1个、联合常设委员会5个。国民议会下设专门委员会26个、常设委员会1个。全国省级事务委员会下设特别委员会9个。
政府
政府实行总统内阁制,由总统、首相及27位部长组成,其中非国大部长24名,因卡塔自由党部长3名。主要成员如下:总统雅各布·祖马( Jacob Zuma ) ,副总统、首相巴莱卡·姆贝特(Baleka Mbete),国防部长帕特里克·勒科塔(PATRICK LEKOTA),外交部长恩科萨扎纳·德拉米尼-祖马(NKOSAZANA DLAMINI-ZUMA,女),财政部长特莱瓦尔·马纽尔(TREVOR MANUEL),贸工部长艾里克·欧文(ALEC ERWIN),内政部长曼戈苏图·布特莱齐(MANGOSUTHU BUTHELEZI,因卡塔自由党),农业及土地事务部长托科·姆萨尼-迪迪扎 (THOKO MSANE-DIDIZA,女),矿业和能源部长弗姆齐莉·姆兰博-恩格库卡(PHUMZILE MLAMBO-NGCUKA 女),公共企业部长杰夫·拉迪拜(JEFF RADEBE),环境和旅游部长瓦利·穆萨(VALLI MOOSA),文化艺术和科技部长本·恩古巴尼 (BEN NGUBANE,因卡塔自由党),安全部长查尔斯·恩夸库拉(CHARLES NQAKULA)等。
司法机构
由宪法法院、最高法院、高级法院、地方法院组成。宪法法院院长亚瑟·查斯卡尔森(ARTHUR CHASKALSON)。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伊斯梅尔·马霍麦德(ISMAIL MAHOMED)。
政党
南非实行多党制。国民议会现有13个政党。
(1)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African National Congress of South Africa): 简称非国大,主要执政党,最大的黑人民族主义政党。主张建立统一、民主和种族平等的南非,领导了南非反种族主义斗争。创立于1912年,1925年改现名,有成员70万。曾长期主张非暴力斗争。1960年被南非当局宣布为"非法"组织,主要领导人流亡国外。1961年决定开展武装斗争,成立名为"民族之矛"的军事组织,曼德拉任司令。1962年,曼德拉等人被捕。非国大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获得国内外的广泛同情和支持,逐渐成为南非影响最大的黑人解放组织。80年代后调整斗争策略,确定政治解决南非问题和灵活处理制宪谈判的战略,在南非平稳过渡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1994年4月成为执政党。1997年12月举行第50次全国代表大会,曼德拉辞去主席职务,选举产生以姆贝基为首的新的领导集体。在1999年6月南非第二次大选中再次获胜,继续执政。在9省地方选举中赢得7省绝对多数,并与因卡塔自由党在夸祖鲁/纳塔尔省联合执政。2000年12月新南非第二次地方政府选举中,在约翰内斯堡等5个大都市的170个地方政府中获多数。2002年12月举行第51次全国代表大会,姆贝基连任主席。副主席雅各布·祖马,全国主席帕特里克·勒科塔,总书记卡莱马·莫特兰蒂(Kgalema Motlanthe)。
(2)民主联盟(Democratic Alliance):由原民主党与新国民党于2000年6月合并而成,第一大反对党。主要成员为白人。两党领导人托尼·里昂(Tony Leon)、马蒂尼斯·范斯考克韦克(Mathinus van Shalkwyk)分别任一、二把手,指导思想和原则基本沿用民主党的行动纲领。在2004年大选前,两党议员仍将在国民议会中保持各自政党属性。双方在民盟旗帜下参加了2000年12月的地方政府选举,并在包括开普敦大都市的18个地方政府中胜出。2001年10月,新国民党退出民主联盟。现民主联盟主要由民主党和部分原新国民党成员组成,领袖托尼·里昂。 ①民主党 ( Democratic Party ) : 1989年4月由原进步联邦党、全国民主运动和独立党三个左翼白人政党合并而成,主要代表英裔白人工商金融界利益。是白人"自由派"左翼政党,主张废除种族隔离,积极参与南非和平进程。新南非诞生后,该党定位于更富建设性和进取性的反对党,实力不断扩大。1999年大选后取代新国民党成为最大反对党。 ②新国民党(New National Party) :前身为国民党,1998年9月改称现名,并更换了新的党旗和标志。1914年成立,主要代表荷裔白人农牧场主和资产阶级的利益。1948年至1994年4月期间单独执政。曾长期推行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政策。80年代中期后在南非人民长期斗争和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下,政策主张发生变化。1990年向所有种族开放,在南非问题政治解决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1994年大选后作为第二大执政党进入民族团结政府,1996年6月退出政府,成为最大反对党。1997年,内部分化加剧,总书记梅耶退党,德克勒克宣布辞职。该党原行政主任马蒂尼斯·范斯考克韦克当选为国民党第八任领袖。囿于种族隔离历史包袱,在南非政坛影响日渐势微,1999年大选中沦为第四大党,但凭借其在西开普省有色人中的传统影响,与民主党联手在西省继续执政。2001年10月退出民主联盟,并与非国大在西开普省联合执政。
(3)因卡塔自由党(Inkatha Freedom Party):以夸祖鲁/纳塔尔地区祖鲁族为主的黑人民族主义政党,参政党。前身是"民族文化解放运动",成立于1928年,1975年重建。1990年向所有种族开放,改为政党并用现名。自称有成员220万。以争取黑人解放为宗旨,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南非问题。1994年4月在大选中得票率居第三位,进入民族团结政府。1996年后在夸祖鲁/纳塔尔省主政。1999年大选后继续参加中央政府,与非国大在夸/纳省联合执政。2000年地方政府选举中赢得36个地方政府多数。2002年《变更党籍法》引发该党与非国大矛盾。领袖:布特莱齐。
(4)南非共产党(South African Communist Party): 非国大重要政治盟友,"三方联盟"之一。非国大领导层中近三分之一是南非共成员。1994年在非国大旗帜下参加大选并获50余个议席,4人被任命为内阁部长。1999年大选获得近80个议席,其中6人被委任内阁部长。1921年7月成立。1950年被南非当局宣布为"非法"组织。1990年2月重新获得合法地位。现有党员近1.4万人。始终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其最终奋斗目标,坚持"社会主义的工人阶级政党"性质,但认为南非基本上是一个经过特殊殖民主义发展的,依附性较强的资本主义社会,当前的任务仍是推进以黑人彻底解放为目标的民族民主革命。总书记布莱德·恩齐曼迪(Blade Nzimande)。
(5)联合民主运动(United Democratic Movement):1997年9月成立,是由原新运动进程和全国协商论坛合并而成的跨种族政党。1999年6月大选中成为第五大党。2000年地方政府选举中在1个地方政府获多数。其主要影响在东开普省的原特兰斯凯"黑人家园"地区。领袖班图·霍罗米萨(Bantubonke Holomisa)。
(6)阿扎尼亚泛非主义者大会( Pan Africanist Congress of Azania ):简称泛非大,黑人民族主义政党。1959年4月由非国大内一部分反对奉行非暴力政策的成员组成。主张开展武装斗争,推翻白人统治,实现非洲人的自决权,建立泛非社会主义民主国家。1960年被南非当局宣布为"非法"组织,主要领导人流亡国外。1961年建立军事组织"波戈",开展武装斗争。1990年恢复合法地位。1994年和1999年大选中得票率均不高。在城市青年和农村黑人激进组织中有些影响。主席斯坦利·莫霍巴(Stanley Mogoba)。
此外,其他政党还有:非洲基督教民主党(African Christian Democratic Party)、自由阵线(Freedom Front)、联邦联盟(Federal Allies)、联合基督教民主党(United Christian Democratic Party)、阿扎尼亚人民组织( Azanian People's Organisation)等。
2、加拿大:
加拿大的行政机构由两个半虚职和实权机构组成。国王和他的代表,即总督构成名义上的,而内阁却行使实权。《英属北美法案》的序言声称:“各省……有权表达他们的愿望,即在联合王国国王的统治下联合起来组成联邦制的自治领,同时制定一部在原则方面类似于联合王国的宪法。”国王伊丽莎白二世是加拿大的女王。她是加拿大同大布列颠以及其它英联邦国家联合统一的象征。但是英王对加拿大行使的类似于英国国王的权能实际上是由总督来行使的。一些加拿大的特权,诸如荣誉和奖赏的准许权、大使和部长的任命权,均由女王个人行使。其他的则由她的代表总督来行使。不恰当地指出另一点,这种特权的行使要根据加拿大政府的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