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殖民给新西兰带来了什么
㈠ 荷兰和英国等国的殖民侵略带来了哪些后果
1、入侵印度、北美、东南亚等地区,给那里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2、促进了当地的发展,使得当时欧洲最新的科技、文化进入落后地区;但是对当地的原生态文化给予毁灭性的打击。
3、促进了近代世界以欧洲为中心体系的建立,改变了世界发展的格局。
㈡ 新西兰和英国的关系是什么
新西兰和英国的关系是友好和恰的关系。新西兰是前英国殖民地,而且两国之间的主体民族都来自英国,文化,风俗和语言都很接近,两国的历史渊源也很相似,价值观也一样。所以这两个国家是亲密盟友,可以说是同一战壕的战友,还都是五眼联盟的成员。
新西兰和英国的关系
新西兰于1917年宣布为独立国家。从此,新西兰脱离了英国的统治,然而,独立后的新西兰仍然保留了总督的位置,仍然是英联邦成员国。这些象征性的名誉只是表明了新西兰曾经同英国的关系,而没有法律赋予的实际权力。现在新西兰是一个独立自主的西方国家。
新西兰是英联邦的成员国,在历史上与英国有渊源较深,所以国旗相似。说渊源较深,是因为它们以前是英国殖民的地区的时候,是新开发地区,土着人较少,随着时间的演变,白人占的比重比较大,所以是非常友好的关系。
㈢ 新西兰毛利人为什么要起义
新西兰毛利人之所以要起义,是因为当时英国殖民地到处抢占毛利人的土地,甚至烧杀掠夺,引起毛利人各部落的反抗。
㈣ 新西兰成为殖民地之前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以后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在西方人来到新西兰之前,岛上是大大小小数百个毛利人部落,他们之间也是相互攻击的
部落状态的毛利人种植一些薯蓣,饲养家畜,也捕鱼
最早的白人是探险者、海盗和捕鲸船员
西方人来到后,一直挑唆各个部落的战争,也武力夺取毛利人的土地,毛利人人口大大减少
1840年2月6日,毛利人和英国在岛屿湾的怀唐伊镇签署了《怀唐伊条约》,该条约使新西兰成为王室属的一个殖民地
现在是西方化的社会,白人文化是主导,当然,有一些“毛利特色”罢了
新西兰的经济主要是种植经济作物和畜牧业,以及相关的加工工业
㈤ 新西兰历史的新西兰历史
新西兰是太平洋西南部的岛国 ,西隔塔斯曼海同澳大利亚相望,南与南极洲隔海遥遥相对,有“世界边缘的国家”之称。全境由南岛、北岛及附近一些小岛组成,面积268046平方公里。人口 330万(1986)。其中86%是英国移民后裔, 9%是毛利人。居民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官方语言为英语,首都惠灵顿。古代历史 约公元 950年,波利尼西亚人库佩由社会群岛漂流至新西兰,返回后,称此地为“奥蒂罗”,意为“不夜之乡”,或“白云绵绵的地方”。此后,陆续有波利尼西亚人来此,至1350年左右,大批波利尼西亚人中的毛利人迁徙至北岛、南岛定居。在欧洲人到来之前,毛利人的社会组织是部落。使用的工具是石器、骨器。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和渔业,狩猎和采集,也有了雕刻、编织等手工艺(见彩图)。部落由酋长、自由民、奴隶各等级组成。殖民者入侵 1642年,荷兰探险者A.J.塔斯曼航行至此,称之为“斯达特恩兰特”,意为“我国之地”。后荷兰殖民者认为此地酷似荷兰的西兰省,又取名新西兰。由于塔斯曼在航行中遇到险恶风浪,并在登陆后与毛利族人发生冲突,因而把新西兰描绘成为一片可怕贫瘠的土地,未能引起殖民者的重视。1769~1770年间,英国海军军官、探险家J.库克环绕新西兰的岛屿航行,并绘制了该岛的海图。1777年他的航行报告发表后,欧洲人开始移民新西兰,捕鲸人、传教士、商人、移民等接踵而至。他们砍伐木材、捕捉海豹、鲸鱼等运往欧洲。1837年英国成立了新西兰协会,英国人在新西兰购买土地。1839年 7月,英国政府派遣海军军官W.霍布森任新西兰副总督。在他的威逼利诱下,1840年2月,毛利人酋长被迫在北岛怀唐伊镇,签订了怀唐伊条约。迫使毛利人把土地主权“让给”英国,以换取英王对他们的“保护”。新西兰沦为英国殖民地。1841年霍布森任总督。定奥克兰为首府。1843年首府移至惠灵顿。以后,英国向新西兰大批移民。1845年,G.格雷任总督后,制定并实行新西兰宪法,主张对毛利人实行同化政策。1862年的《土着土地法》使移民和毛利人之间的私人土地买卖合法化。在这以后的40年中,毛利人失去了他们绝大部分最好的土地。毛利人与殖民者之间的冲突,激起了1843~1872年长达30年的毛利人起义。19世纪50年代,新西兰成了澳大利亚的粮食产地。1890年后新西兰又成为英国的畜牧业产品的基地。不久,新西兰的奥塔戈和西海岸发现金矿,淘金者纷至沓来,移民人口激增,生产和贸易有较大发展。1870年,新西兰总督J.沃格尔实行“开发”政策,举借大量外债兴建公路、桥梁、铁道、电信等公共工程。用援助移民的措施增加劳动力。结果,新西兰人口在10年中增加一倍,交通和电信事业也得到发展。但因国际农产品价格下跌和国内黄金产量下降,失业严重,经济陷于萧条,持续到1895年。独立后的新西兰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移民及其后裔中新兴的资产阶级对国内政治生活有较大影响。工人运动、农民斗争不断掀起。1907年,英国被迫同意新西兰成为自治领,成为英联邦成员,但政治、经济、外交各方面仍未能摆脱英国的影响。1891~1912年新西兰自由党执政时期,政府进行了某些改革,开发土地,实行农场主永久租用国家土地的制度。对购买和改良土地及修筑道路提供信用贷款,征收累进税。给农民以低息贷款。鼓励工会活动,制订工业调停与仲裁法案和给妇女以选举权利等。政治、经济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了政党政治的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新西兰随英国参战,主要是输送兵员并供应食品和毛织物等军需品。由于出口市场有保证,工业有所发展,一度出现经济繁荣。同时,因对德宣战,新西兰占领了德属西萨摩亚。战后,新西兰参加了巴黎和会(1919),签署《凡尔赛和约》,加入了国际联盟,成为一个主权国家。1920年,国际联盟将西萨摩亚交新西兰“托管”,新西兰并和英国、澳大利亚共管瑙鲁。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承认新西兰自治领对内对外政策的独立。1935年,工党执政时期,增加农场主收入和提高工人工资,缩短工时,提供就业机会,兴建公共工程与住宅,扩大社会福利事业。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新西兰参战,基于国家安全的原因,新西兰转向依靠美国,加强与美国的合作。1942年后,美军驻扎到新西兰,1951年签订了《澳新美安全条约》。1947年,新西兰正式接受《威斯敏斯特法》,获得完全自主,但仍为英联邦成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西兰国民党和工党都主张鼓励加工工业,维持福利国家。但经济不稳定。新西兰经济仍以农牧业为主,是世界畜产品主要出口国之一。1973年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废除了对新西兰产品的进口特惠关税,新西兰产品的出口贸易受到很大影响。1974年后,又受石油危机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直至1977年后,对外贸易才逐渐转为顺差。1972年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84年 7月大选,工党获胜,工党领袖D.R.朗伊出任总理。1987年8月15日全国大选中,工党再次获胜,朗伊继任总理。1987年6月,新西兰退出澳新美安全条约组织。
㈥ 新西兰的早期殖民
首批已知到此的欧洲人是奉荷兰东印度公司之命而来的荷兰人亚伯·塔斯曼所带领的船队,在 1642年抵达“南北岛”西岸。当时他们不知两岛是分开的,故整体命名为 Staaten Landt(州地)。其后再依照他们在现今印尼巴塔维亚的基地名称改为 Nieuw Zeeland。该基地原先命名是依照荷兰本土的西兰省。
1769年,库克船长开始仔细研究新西兰,先后三次到访南太平洋和新西兰,并为新西兰绘制地图。其最初的地图,把斯图尔特岛当作一个半岛,把班克斯半岛当做一个岛屿。库克的地图致使欧洲捕鲸船扩增在此地海域的活动,新西兰最终成为欧洲的殖民地。
《怀唐伊条约》于 1840年签订后,新西兰成为英国殖民地。但该条约有英文与毛利文二版本,英国皇室代表签了英文版,毛利人签了毛利文版。毛利文版承诺给毛利人“tino rangatiratanga”,这词在毛利文意为“自治”,英文版却翻译成“首领位置”,双方对文意及解读不同。这词和其他一些问题至今仍为新西兰政府与毛利人间的芥蒂。比如《海床和前滩的所有权》归属问题。
1905年,新西兰北岛发生白人与毛利人的北部战争。
1907年,新西兰决定成为英国的自治领地,而非加入澳大利亚联邦。1947年,新西兰独立。
希望对你有用
㈦ 孤悬大西洋南部发达的新西兰,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呢
有长白云之乡美誉的新西兰属于大洋洲,位于太平洋西南部,澳大利亚东南方约1600公里处,介于南极洲和赤道之间,西隔塔斯曼海与澳大利亚相望,北邻新喀里多尼亚、汤加、斐济。国土面积不到27万平方公里。专属经济区120万平方公里,水域面积占2.1%,国土长1600公里,东西最宽处宽450公里。新西兰由北岛、南岛、斯图尔特岛及其附近一些小岛组成。虽然境内多山,山地和丘陵占其总面积75%以上。两座主要岛屿南岛与北岛面积就超过26万平方公里。
新西兰是个美丽的国度。其中位于新西兰南岛的皇后镇,是在南阿尔卑斯山包围下的一个美丽小镇。面积有8000多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万多,可谓人烟稀少的城市。它依山傍海,到处都是美丽,到处都有美景。而且四季分明,春天鸟语花香,夏天碧空如洗、艳阳高照,秋季到处可见红黄色的树叶,冬天皑皑白雪,仿佛进入到童话世界。
还有商业中心城市达尼丁,面积有3300多平方公里,人口不到13万。一座苏格兰风格的城市,古色古香,美轮美奂。达尼丁火车站是当地一座地标性建筑,始建于20世纪初,外表精致,内部富丽堂皇,让有进入王宫之感。
㈧ 1840年英国占领了新西兰,这标志着英国在全世界的殖民体系形成。
1840年是最后一次殖民。英国最早的殖民是在1607年。1840年占据新西兰,为他的殖民生涯划上了句号。之后英国殖民地遍布印度、加拿大、非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其殖民地环绕全球。也就标志着英国在全世界诶的殖民体系形成。这才有了“日不落帝国”的称号。很牛吧?
还有,新西兰与其说是殖民,倒不如说是移民。人口稀少的毛利人被英国人征服之后,英国便大量向新西兰输送本国移民。完全将新西兰视为本国领土。将新西兰变成“第二个英国”。这与当年美国对印第安人的做法相似。而印度虽然被英国控制,但他的人口组成还是印度裔,古印度文化仍然占主导地位。这点和中国晚清半半社会的性质差不多,所以严格来讲,新西兰的殖民是更为根本的殖民。
㈨ 新西兰和英国有什么关系
历史上新西兰是就像印度、澳大利亚等一样是都是英国的海外殖民地,不过后来都独立了。虽然独立了但新西兰还是英联邦国家,所以新西兰的国旗上还有个象征英国的米字旗。
新西兰于1917年宣布为独立国家。从此,新西兰脱离了英国的统治,以前由英国政府每4年派遣总督的历史结束了。新西兰每4年由选民选举总理和国会议员。然而,独立后的新西兰仍然保留了总督的位置,仍然是英联邦成员国。这些象征性的名誉只是表明了新西兰曾经同英国的关系,而没有法律赋予的实际权利。现在新西兰是一个独立自主的西方国家。
㈩ 新西兰是怎样沦为英国殖民地的
新西兰于1856年成为英国的自治殖民地,1907年成为自治区,到了1947年完全独立。 新西兰5000万年来一直无人居住,直至公元十世纪,才有来自库克群岛和塔希蒂的波利尼西亚航海家乘坐独木舟来到新西兰。到公元十二世纪,全国受青睐的地区已分布了许多定居点;1642年,荷兰航海家阿贝尔·扬松·塔斯曼在一次远洋冒险中于1642年发现新西兰的西海岸区,但在企图登陆时遭到毛利人的攻击而迅速离去,但他以荷兰一个地区的名字命名这块土地为(Nieuw Zeeland),他绘制了部分西海岸地区的地图,但并未在此登陆;1769年,英国海军舰长詹姆斯·库克及其船员成为首先踏足新西兰土地的欧洲人,随后,捕捞海豹和鲸鱼的人们也来到这里,传教士也很快接踵而来,定居点开始逐渐建立起来了。 到1840年,新西兰估计毛利人口为10万人,大约2000名欧洲定居者(毛利人称其为 Pakeha,白人)分布在沿海地区,新西兰那时没有全国政府或全国领导人,毛利人和白人团体请求英国提供某些保护以及法律和秩序;1840年2月6日,毛利人和英国王室在岛屿湾的怀唐伊镇签署了《怀唐伊条约》,该条约使新西兰成为王室属的一个殖民地,这个条约被认为是新西兰的建国文件,该条约使早期开拓者有权在新西兰定居并允诺毛利人按其意愿继续拥有他们的土地、森林和渔业,该条约说明毛利人将对土地及生活方式自己做出决定,并答应建立一个政府,使全体人民过上和平法制的生活,该条约亦确立了新西兰人享有英国公民的权利,该条约目前仍然是“现行文”,且是新西兰涉及民族关系方面很具争议的话题。 此条约签署后,更多的人开始来到这里定居,多数人去南部岛定居,那里的土地适合耕作,在奥塔哥和西海岸地区还发现了金矿。 自本世纪以来,来北岛居住的人还是多于南部,到19世纪80年代,全国人口增加到20万,并开始建设铁路和公路,定居者建立了农场已经成为新西兰经济的支柱,1893年,新西兰成为第一个赋予妇女选举权的国家,当时,英国仍然是新西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经常被喻为“家乡”,成千上万的新西兰人代表英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18年,有一半的参战者死于战争或在战争中负伤。1935年,选出新西兰工党政府,该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其中包括每周40小时工作制以及国家拨款的卫生和福利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新西兰再次派出军队,大约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十出国作战,战争结束后,对新西兰的农产品的需求增加,1950年代,全面就业迅速增长,工业空前繁荣。 由于对进口(特别是石油)和对肉类、奶制品和羊毛出口的长期依赖,新西兰的经济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开始恶化,1970年代初期,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以后,新西兰失去其传统的出口市场,随后即出现失业和社会问题;1980年代中后期,工党政府开始进行新的货币政策、工业解除限制、取消津贴以及将许多政府部门私有化等大范围的改革,自此经济开始逐渐好转,失业人数开始下降。从90年代后期开始新西兰经历了持续的经济增长,失业率到3.5%的历史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