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鹰怎么灭绝
‘壹’ 恐鸟是如何灭绝的
关于恐鸟的灭绝说法有很多种。不过最具有说服力的是人捕猎所致,还有就是新西兰居住的哈斯特鹰它们就是捕食恐鸟的,也有说是栖息地遭到破坏造成的
‘贰’ 它是地球上的“鸟中之王”,体型超姚明,因太美味被人类吃到灭绝
现在人们通常认为,当今地球上体型最大的鸟是鸵鸟。资料显示,非洲鸵鸟成鸟身高可达2 .5米,雄鸵鸟体重可达150千克,相当于是篮球巨星姚明的身高体重,以鸟类的体型来看的确很大。
不过其实在几百年前,新西兰的恐鸟、马达加斯加的象鸟都比鸵鸟大的多:恐鸟身高可达3.6米,体重可达250千克;象鸟更甚,身高3米,体重可达半吨。因此无论是从体型还是体重来看,它们都是当之无愧的“鸟中之王”。
但令人遗憾的是,它们已经相继灭绝了——象鸟灭绝有栖息地被破坏的原因,而恐鸟的灭绝,则主要是因为人类的口腹之欲。
公元1000年前,在位于太平洋南部的新西兰,生活着大约300万—1200万只不同种类的恐鸟。
作为新西兰岛上最大的食草动物,恐鸟在这片食物充足、物产丰饶的土地上生活得十分惬意。在这里,除了以恐鸟为食的哈斯特鹰,它们几乎没有天敌。
公元1200年前后,波利尼西亚人在征服了汤加、萨摩亚、 社会 群岛、马克萨斯群岛、夏威夷和复活节岛之后,又南下发现并占领了新西兰,继而完成了持续近4000年的波利尼西亚大迁徙。
来到新西兰的这一批波利尼西亚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毛利人。
由于新西兰与世隔绝,当地的生物链极其缺乏大型哺乳动物,于是岛上“行走的优质蛋白”恐鸟,迅速引起了毛利人的注意。
恐鸟肉对当时的人毛利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加上恐鸟体积大很容易捕捉,一时之间,恐鸟肉成了最重要的肉食来源。
同时,由于欧洲移民的到来以及当地土着人的不断增加,人们开始了大面积烧荒、垦荒,恐鸟的生存地也遭到了彻底破坏,恐鸟因失去立足之地而被大量饿死。
加上恐鸟破坏庄稼,人们为了保护庄稼大量捕杀恐鸟,恐鸟的生存处境岌岌可危。
1400年前后,也就是在毛利人登陆新西兰之后仅200年,岛上的恐鸟就已经完全消失,这一物种就此灭绝。
那么恐鸟完全是被毛利人“吃到灭绝”的吗?
对此,学者们也是众说纷纭。
一开始有学者提出,恐鸟作为和猛犸象、大角鹿同时代的冰河时期巨型动物,本身就已经在冰河时代结束后逐渐走向灭亡。
但是科学家通过DNA分析证明:恐鸟的族群不仅在冰河时期结束后没有走向灭亡,种群数量反而还在不断地增长;另一方面,在早期的毛利人定居点里,发现了堆积如山的、留有明显的烹饪痕迹的恐鸟骨骼。
无独有偶,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莫顿·艾伦托夫特(Morten Allentoft)和他的同事,在研究了四个恐鸟物种281例化石的DNA后发现:在灭绝前的3000年间,恐鸟的遗传多样性一直保持恒定,这是稳定种群的迹象。
对恐鸟的灭绝,艾伦托夫特这样说: “我们只能将恐鸟灭绝的原因归结于人类。”
也是目前学界最主流的结论:毛利人是导致恐鸟灭绝的主要原因。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生物链中某一环的断裂不会是孤立的:继人类的大肆捕杀导致恐鸟的数量急剧下降后,以恐鸟为食的哈斯特鹰最终也没能逃脱灭绝的命运。
而哈斯特鹰,也是人类已知的、地球上最大的鹰。
‘叁’ 史上最大的老鹰 专吃恐鸟的哈斯特鹰(长1.5米/翼展长3.5米)
老鹰作为一种猛禽,虽然我们大多数人没有见过,但是也听说过它的威猛,而史上最大的老鹰哈斯特鹰更是恐怖,它们常常以世界第一高鸟恐鸟为食,可见其有多么凶猛,远不是现在的老鹰、秃鹫能够相比的,甚至对人类都产生一定的威胁,不过目前这种恐怖的哈斯特鹰已经灭绝了。
史上最大的老鹰,哈斯特鹰体长1.5米
哈斯特鹰是地球上曾经存在过的史上最大的老鹰,南岛,也称为HarpagornisEagle。毛利人称它们为Pouakai、Hokioi或hakawai,Hokioi这个经常被引用的名称则是与虚幻的鸟类新西兰鹬有关连-特别是它们已经绝种,栖息在南岛的亚种。
哈斯特鹰也是地球上曾经出现过最大的鹰科动物,其体长1.5米,站立时身高仅1米,翼展2.6至3.5米,体重10至18千克。它们常以猎杀恐鸟为食,在人类到达了新西兰以后,由于人类的大肆捕杀使得恐鸟的数量下降,造成了哈斯特鹰因难以找到充足的食物而饥肠辘辘,最后逐渐于1900年走向了灭绝。
发表于新西兰《生物公共图书馆杂志》上的一项化石DNA研究结果证实,有史以来最大的食肉鸟类之一,已经灭亡的一种巨鹰,曾经是新西兰岛上最主要的食肉动物,也称之为新西兰的“统治者”,与现在世界上最小的鹰源于同一祖先。哈斯特鹰可能以Aquilamoorei被重分类。 上一页 0 /3 下一页
‘肆’ 哈斯特巨鹰的灭绝原因及时间
早期新西兰的人类(毛利人约在1000年前抵达新西兰)大量以体型巨大且不会飞行的鸟类为食,包括所有的恐鸟,最后导致它们从地球完全消失。这也使得哈斯特鹰在1500年左右因为食物的来源逐渐减少而灭绝,也可能是遭到人类猎捕:以大型不会飞行的鸟类为食的巨大掠食者被认为会威胁到毛利人,因为哈斯特鹰可以杀死重400公斤的恐鸟,所以一个成年人也是可以猎捕的对象。
哈斯特鹰与现存最接近的种类小雕的比较一位知名的探险家查尔斯·道格拉斯(Charles Douglas)宣布他在新西兰的旅行时,曾经在兰斯伯拉河(Landsborough River)河谷遇到两只巨大的猛禽(很可能在1870年代),并且射杀及将它们当成食物。这些鸟可能是哈斯特鹰最后的残存,但是这是非常不可能,因为在500年间没有足够的食物来维持哈斯特鹰的数量,而且19世纪时毛利人的知识相当确定它们不曾被目击过。尽管如此,查尔斯·道格拉斯对于野生动物的观察是大体上是可靠的,所以一个更可能的解释是:这些翼展3米的可疑鸟类的体型是被高估了,它们其实是Circus eylesi。这是目前已知体型最大的一种鵟(体型最小的鹰),也是一种掠夺者。虽然它们估计在史前时代就已经灭绝,不过因为它们的觅食习性,所以这种鵟是最有可能的候选者。
直到后来人类的殖民活动开始后,唯一在新西兰发现的陆栖哺乳类是3种蝙蝠,其中1种已经绝种了。没有哺乳动物及掠食者的威胁,鸟类占据了新西兰主要的动物生态位。恐鸟是草食性动物-类似鹿或牛-哈斯特巨鹰则是掠食者,类似处于食物链最顶点的虎与棕熊等顶级掠食者。
‘伍’ 恐鸟究竟是怎么灭绝的
- 01
最近科学家经研究后发现,恐鸟的主要猎食者很可能是一种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老鹰。虽然还不能说人类肯定是恐鸟走向灭绝的最主要原因,但毫无疑问,人类的活动给了恐鸟生存以致命的一击。
恐鸟可能是曾经生存于世的最大的鸟类。恐鸟的身高能达到3米多,体重约250千克,这大大超过了现在的鸵鸟。和鸵鸟一样,恐鸟的翅膀已经退化,所以完全不能飞行。它的身躯肥大,下肢粗短,因此奔跑能力远不及鸵鸟。最早给恐鸟定名的人正是最早使用恐龙一名的英国着名学者欧文。虽然恐鸟的名字中有一个恐字,但它其实是一个“素食主义者”。它们主要以植物的果实、种子和根茎为生,有时或许也吃一点昆虫。恐鸟曾经一度很繁盛,因此留下了大量的骨骼化石。
恐鸟生活在新西兰,和人类共存,直到700年前才告灭绝。人们普遍认为,很有可能是人类导致了这种缺乏自卫能力的庞然大物最终绝种。当地的土着毛利人长期以来一直把恐鸟作为主要的捕猎对象。也有人推测恐鸟完全灭绝的时间更晚,认为18世纪时欧洲人来到新西兰后不断开荒拓殖,挤压了恐鸟的生存空间,才使得恐鸟最终从地球上彻底消失。但最近科学家经研究后发现,其实早在人类来到新西兰之前,恐鸟的数量已经在减少,恐鸟的主要猎食者很可能是一种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老鹰。虽然还不能说人类肯定是恐鸟走向灭绝的最主要原因,但毫无疑问,人类的活动给了恐鸟生存以致命的一击。
恐鸟身高达到3米,是否除了人类,就没有什么其他动物可以伤害它呢?并非如此,在当时的新西兰,有一种翼展最长可达3米的哈斯特鹰,很可能是恐鸟的天敌。哈斯特鹰是地球历史上出现过的最大的鹰科动物,站立的高度可能达到90厘米。它们用锋利的爪子杀死恐鸟后,可以连续吃上几天。然而,随着恐鸟数量的减少,哈斯特鹰得不到足够的食物,终于也在几百年前灭绝了。
‘陆’ 恐鸟是如何灭绝的
恐鸟性情温驯,行动迟缓,自卫能力不是很好,这一系列的特点最终给它们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恐鸟所在的新西兰原本是一块食肉猛兽极少的乐土,只有洪水泛滥、火山爆发时才会造成恐鸟的集中死亡。但大约7000多年前,随着首批人类的到来,恐鸟开始走向灭绝。
先是玻利尼西亚人的到来,然后是毛利人,他们对于恐鸟的灭绝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他们不但大量捕杀恐鸟,还在岛上大面积开荒,导致恐鸟的栖息地逐渐被人类占领,生活范围日趋狭小,并造成了恐鸟的最终灭亡。恐鸟一般被认为是在约16世纪左右开始逐渐绝种的,虽然有一些报告推测仍然有恐鸟生存在新西兰某个偏僻的角落,一直到18甚至19世纪。我们都知道,恐鸟的灭绝和人类的到来脱不了干系,但是在人类抵达之前,恐鸟的主要猎食者是哈斯特鹰——世界最大的老鹰之一,现在也绝种了。奇异鸟一度被认为是恐鸟最接近的近缘种,不过在经过DNA比较后,发现其实恐鸟与澳大利亚的鸸鹋和食火鸡比较接近。
恐龙
‘柒’ 有3米高的神奇巨鸟恐鸟是怎么进化来的,又是怎么灭绝的
还记得小时候在《一千零一夜》的《辛巴达航海记》中读过的捕捉大象喂养雏鸟的大鸟吗?
我拼命爬上一棵大树,向远方眺望,我看见的只是晴朗的天空、湛蓝的海水、茂密的森林以及飞鸟和沙砾。我就这样望呀望,突然,我发现很远的地方有一个巨大的白色影像。我赶忙溜下树,向白色影像出现的方向走去,想去看个究竟。那原来是幢白色的圆顶建筑。我靠拢后,绕着它转了一圈,却找不到它的大门。这房子光滑、明亮,我无法爬上去。这时太阳已经偏西,天快黑了,我急着进这屋子,找个地方休息。就在我束手无策的时候,我发现太阳突然不见了,四周一片漆黑。
当时正是夏天,我以为是空中有了乌云才会如此。我又惊又怕,再抬头细看,只见天空中出现一只身躯庞大,被称为神鹰的野鸟。这种鸟常常捕捉大象喂养雏鸟,我刚才看见的那幢白色圆顶建筑,原来是个神鹰蛋!我不由得惊叹安拉造物之奇。这时,那只神鹰慢慢地落了下来,两脚向后伸直,缩起翅膀,安然孵在蛋上。
这是多么神奇的世界,又比电影《阿凡达》瑰丽的想象差多少?
于是,他们开始了激动人心的工作。首先,他们在新西兰的洞穴中收集保存完好的骨骼和鸟蛋,以获得恐鸟的DNA序列。其中的鸟类蛋壳具有良好的遗传物质恢复性,可以有效承受氧气和水的侵蚀。经过不懈的努力,澳大利亚科学家终于通过先进的激光技术,利用绿色荧光染料在显微镜下锁定恐鸟蛋壳中保留的DNA“热区”。研究显示,遗传物质保存于蛋壳母体中,科学家利用显微镜技术成功拍下DNA照片。
除了恐鸟之外,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的生物学家夏洛特·奥斯卡姆和同事还成功从在马达加斯加和澳大利亚发现的远古鸟类蛋壳中提取出DNA样本,样本保存极为完好。
从鸟类蛋壳化石中成功提取出DNA样本,为复原象鸟、恐鸟等已经灭绝的巨鸟奠定了基础,距离科幻大片《侏罗纪公园》所描述的场景又近了一步。
‘捌’ 新西兰鹰真的吃人吗还是不存在的
近期发表于新西兰《生物公共图书馆杂志》上的一项化石DNA研究结果证实,有史以来最大的食肉鸟类之一,目前已经灭亡的一种巨鹰,曾经是新西兰岛上最主要的食肉动物,与现在世界上最小的鹰源于同一祖先。
参与该研究的科学家来自英国牛津大学和新西兰的坎特伯雷大学。研究小组由牛津大学古生物分子中心的艾伦-库珀领导,科学家从2000年前的鹰化石中提取DNA。
最初试验的目的是为了证明哈斯特鹰和澳洲楔尾鹰的关系。但是,DNA检测结果让科学家们大吃一惊,证明新西兰鸟类事实上和世界最小的鹰有基因上的密切关系。这种小鹰来自澳大利亚岛和新几内亚岛,通常体重不超过1公斤。但是,哈斯特鹰重达10到14公斤——比现存的最大的肉食鸟类、拉丁美洲的哈尔皮埃鹰还要重30%~40%,几乎达到了可飞行鸟类的体重极限。
看起来如此不同的两种物种居然会在基因上有密切联系,并且科学家推测它们共同的祖先生活在不到一百万年前。也就是说这种小鹰到达新西兰岛后,在那期间体重增长了10到15倍,这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是快得难以置信的。这样快的进化速度在鸟类和哺乳动物中都是空前绝后的。
哈斯特巨鹰是当时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高”的掠食者,它们捕食恐鸟(一种新西兰无翼大鸟食草动物、不能飞行,每天能捕食200公斤的东西)。为了在森林中飞行,巨鹰必须缩短翅膀,即使那样也有3米长。它们从侧面攻击捕食动物,用它那老虎般大小的爪子猛地向捕食动物抓去。一旦抓住,巨鹰另一只大爪子只需在恐鸟头上或者脖子上一击就能让猎物当场毙命。
科学家相信,这种大鸟灭绝于人类移居新西兰岛之后的2个世纪内,也就是大约700年前。森林大火破坏了它们的栖息地,人类的存在切断了它们的食物供应。也有一些证据证明这种巨鹰有可能是被猎杀灭绝的。
‘玖’ 19世纪有一种生活在新西兰的鸟灭绝了,它是什么鸟
不是的 恐鸟的灭迹和欧洲人没有一丁点关系。 恐鸟在毛利人达到新西兰之前只有一种鹰是恐鸟天敌。 但是当毛利人来到了之后恐鸟就变成了他们主要的食物来源。 随着毛利人无休止经猎杀,天敌的捕食,加上有时自然环境的限制。 因为一旦恐鸟陷入沼泽就不能自救。当欧洲人踏入新西兰的时候恐鸟其实已经灭绝了。 甚至很少能再见到完整的恐鸟尸骨。 上个世纪英国科学家在新西兰沼泽里发现过世界上最大也是最完整的恐鸟尸骨,这才填补上这一历史记录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