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在新西兰的生活史多少年
A. 鹿为什么没能成为牛羊那样的家禽被大量饲养
我们东北那边很多都把鹿当家禽啊。。。
转一个靠谱回答
苏澄宇:
鹿是特种经济动物的一种
而特种经济动物的饲养没有广泛性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导致的。
1.鹿的驯化历史较短,为半驯养状态,而家禽,家畜已经有很长的驯化历史:
中华民族驯化猪已有上万年历史
家鸡的驯化溯源
北京大学考古发现:中国的牛驯化起于一万年前
之所以鹿的驯化历史较短有以下两个原因
(1).野性强,驯化难度高。
(2).驯化价值不大:不能骑行,不能耕作,肉和奶不多,繁殖能力不够强。
2.饲养试验起步较晚,至今国内外还没有制定出一个科学的饲养标准,营养水平不能满足生产生长需要。
3.生产操作缺乏科学性的指导。
4.未经国家审定的生物性制剂的广泛使用,以及频繁的引种,使得原有疫病尚未控制又有新的疾病传入。
5.产品加工技术落后,我国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以小规模饲养为主,技术水平落后,和国外先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很大程度商业限制了其发展,使得系统产业链无法形成。
国外鹿养殖业的发展现状:
1.新西兰养鹿业
新西兰无野生鹿资源,19世纪中期从英格兰、苏格兰等地引进赤鹿、梅花鹿、水鹿和美洲马鹿自然放养,20世纪90年代实行围栏饲养,目前存栏数达250~300万只,重点发展茸、肉型鹿(系),主要品种是赤鹿。目前年产干茸17万kg以上、鹿肉1700万kg以上、鹿皮约50万张,出口金额达3 亿新元。新西兰广泛采用围栏轮牧饲养,每个农场饲养量为1000头以上。新西兰建有养鹿协会,在鹿业生产经营上始终实行产学研结合、产销一体化方针,其鹿茸出口一直占有国际市场70%的份额,主要出口东南亚、日、韩和港台地区。
2.俄罗斯养鹿业
俄罗斯于19世纪40年代开始发展养鹿业,主要品种是梅花鹿和马鹿,目前饲养量达30~50万只,年产鹿茸5~10万kg,鹿肉300~500万kg。俄罗斯养鹿场多集中于寒冷地区,并实施了区域性发展,虽然鹿茸生长较慢,但收割、加工技术标准高,故鹿茸品质甚佳,在国际市场上很受青睐。俄罗斯现存野生驼鹿约3000只、野生驯鹿约200万只,在其种群数量过大时也实行部分利用。
3.加拿大养鹿业
加拿大地域广阔、物草丰富,多寒冷地带,适合养鹿。加拿大主要饲养马鹿,以取茸为主,在20世纪90年代后养鹿业有了长足发展,其马鹿茸以枝体粗大、肥实细嫩着称,鹿产品制作程序也标准化,致使加拿大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几乎所产的鲜、干茸均出口到中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
我国养鹿业现状:
目前,我国养鹿存栏50万—60万头,其中梅花鹿占85%—90%,其余为马鹿。梅花鹿主要分布在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品种有双阳、西丰梅花鹿和长白山品系。马鹿主要分布在新疆,品种有天山、塔里木品种和清原品系。养殖场规模100头以上的约3500个,其中工商登记的养鹿企业1600多家。鹿茸产量每年100吨,其中花茸80吨、马茸20吨。
我国养鹿业形势发展其实很好,鹿群预计会很快发展起来,全国鹿的存栏数、产品开发总量应有大幅度提高。
发布于 2014-12-21
B. 新西兰除了养“牛、羊、鹿、猪、鸡”还养什么养“蜂”
大疫情前些年,因为工作原因在国外也跑了些地方,要说机场检查每个地方都是比较严格的,但是说可以加上“特别”两个字的地方莫过于惠灵顿国际机场了。2015年我们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飞往新西兰的首都惠灵顿,快要着陆的时候乘务员播放了一个提醒,大概意思是说不要把其他国家的蜂蜜带下飞机,出关时更是受到了更严格的检查,鞋跟不能有泥,同航班一个喜欢户外的游客,因为带了个帐篷,还被专门拿出来细细检查一遍。为什么会有如此“特别”严格的检查呢?这主要和新西兰作为一个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有关。
今天,我们从新西兰一个比较细微地方——“蜜蜂和蜂蜜”来观察这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情况,那就是养蜂业Beekeeping。说起养蜂业,大家都很熟悉,因为根据世界粮农组织的数据,我们中国的天然蜂蜜生产总量排名世界第一,蜂蜜也是家家户户必备的日常食品。那新西兰的养蜂业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首先我们来说说蜜源地。蜂蜜口感和香味的区别主要取决于蜜源地,而世界优质的蜜源地主要分布在中国,阿根廷,德国,土耳其,新西兰等国。而新西兰这个被称为“最孤独”的国家,远离大陆,独自游离于各国之外反而成了其农业发展的一个优势。
新西兰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和西欧各国差不多,夏季平均温度20度,冬天12度,多雨湿润而地形多山,辽阔的牧场,地热资源丰富,植物群落众多,如白苜蓿(white clove),麦卡卢树(Manuka),百里香(Thyme)等等贯穿南北两大岛。优越的自然条件为新西兰孕育了良好的蜜源资源。苜蓿花蜜是新西兰养蜂业的主要产品,品质较高,但是新西兰最有特色就是麦卡卢蜂蜜了。麦卡卢是一种新西兰本土茶树,百年来一直是原住民毛利人的天然草药,可以镇痛解热等等,最近研究发现,这种颜色深郁,带有药物香气,采自麦卡卢茶花的蜂蜜自带一种抗菌特性的活性物质,也因此成为了新西兰蜂蜜的代表品种。
现在来说说“蜜蜂”。大家对蜂蜜很熟悉,那大家对新西兰蜜蜂有了解么?除了少部分本土的野生蜜蜂外,新西兰的蜜蜂品种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意大利蜜蜂,也称为西蜂,是商业用途的主要品种,原产于地中海亚平宁半岛,产蜜和生产蜂王浆能力强,是所谓的“黄金种蜜蜂”;此外还有欧洲黑蜜蜂等新西兰很常见的群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和越冬能力。这两大蜜蜂品种最早来自英国的传教士,来到新西兰也有150多年的 历史 了。
最后回到我开头谈到的情况。要想保证农产品独一无二的地域性,严格的海关管理是非常必要的。新西兰政府对养蜂业管理如此之严,是怎么执行的呢?在行业方面,早在1914年就成立了新西兰养蜂协会,后面还根据需要相继成立了各种俱乐部和协会,主要与政府部门就养蜂相关事务进行沟通协调;新西兰政府在1955年成立了蜂蜜买卖管理局,专营蜂蜜出口,并要求养蜂业者每年必须登记注册。随着世界蜂蜜需求量的增长,这种具有垄断性质的机构最终消失,政府对本国养蜂业的管理,对内主要是在技术,资金和市场方面提供咨询;监控蜜蜂相关疾病的传播等,对外检疫局在海关等地实施相关检查,来防范蜂类疾病和寄生虫,以及为出口蜂蜜出具品质证明。
到此,大家对新西兰的养蜂业有一定了解了吧,希望疫情早点结束,有机会再踏上这个离南极洲最近的国家去看看。
C. 马鹿的物种学史
马鹿的祖先最早出现在中新世期间的欧亚大陆,化石记录在1200万年以前。源自一种已经灭绝的被称为爱尔兰麋鹿(Megaloceros)的物种。从化石记录知道,马鹿是鹿科动物中最大的成员。早期的系统发育分析支持黇鹿和爱尔兰麋鹿之间的具有姐妹群关系。然而,新的形态学研究证明,爱尔兰麋鹿与马鹿更密切相关,其现代的地理区域对应。因此,在一些出版物中是用“巨鹿”(Giant Dee)命名。
马鹿最早在亚洲西南部(小亚细亚及高加索地区),北非和欧洲发现。在荷兰,英国和爱尔兰,是野外仍然存在的最大的非家养哺乳动物。柏柏里雄鹿“Barbary stag”(类似于西欧马鹿)是非洲具有代表性的鹿科动物的唯一成员,大多集中在阿特拉斯山脉大陆的西北地区。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摩洛哥、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都是有马鹿马鹿分布的非洲国家。
在荷兰一个巨大的马鹿群(约3万只,至2012年年底),居住在东法尔德斯普拉森(Oostvaarders Plassen)自然保护区。爱尔兰有自己独特的亚种。在英国,当地马鹿生活在苏格兰的湖区,以及英格兰西南部(主要是埃克斯穆尔Exmoor)。不是所有这些马鹿都是完全纯粹的血统,人们为了提高鹿茸的大小和重量,有些马鹿由如沃纳姆(Warnham)或乌邦寺(Woburn Abbey)的公园被人为释放。爱丁堡大学研究发现,在苏格兰,出现了与关系密切的梅花鹿广泛的杂交。其他几个种群起源于狩猎被冷落或狩猎结束后,逃出马鹿农场,或故意释放。大量马鹿存栏起源于分散在整个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森林,山区,萨福克郡,兰开夏郡,布雷肯比肯斯和北约克郡的养殖场,由于逃跑或故意释放,以及许多其他更小的群体,它们在数量和范围内都普遍增加。鹿的数量在2007年至2011年的人口普查中,马鹿已继续在英格兰和威尔士范围扩大,在中部和东英吉利扩张最为显着。
在非洲和欧洲南部的马鹿的数量正在普遍下降。在新西兰,马鹿连同其他鹿被驯化,引入社会进行游戏种类。第一批到达新西兰的马是1851年,是通过Petre勋爵引进到他的桑登公园,埃塞克斯送一对,到了南岛。1861年后这些马鹿被放归到纳尔逊附近,从那里迅速传播。第一批到达澳大利亚的马鹿可能是阿尔伯特亲王在1860年从托马斯的温莎大公园引进的,在维多利亚时代,在华勒比庄园迁至墨尔本西南6匹。其后进一步引进到新南威尔士州、昆士兰州、南澳大利亚州和西澳大利亚。如今,马鹿在澳大利亚的分布范围从昆士兰州向南经新南威尔士到维多利亚州和整个南澳洲,数量不断增加。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新南威尔士种群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但南澳大利亚的马鹿,现在基本上都是从农场逃出的。这对野生种群的完整性产生不利影响。
在阿根廷和智利,马鹿已经对本地动物物种,如智利马驼鹿(South Andean deer)造成潜在的不利影响,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已经被贴上了动物界,作为世界上100种最具侵略性的外来物种之一。
D. 为什么都说新西兰马鹿好
新西兰原来没有马鹿,是白人来到新西兰之后看见新西兰草原多,想发展畜牧业而引进的,新西兰鹿养殖产业做得很好,商业化很成功,鹿产品在世界很出名。
E. 谁知道鹿或狼的资料
有关狼的资料和图片
狼群
狼由一个或数个家族集合成一个大集团,过着群居生活。若雌雄配成对的,感情都很好,常会长时间生活在一起,有的甚至终生厮守,彼此照顾极为体贴,这是动物里很少看到的。
大集团只在冬天组成;夏天多单独生活,或过着小家族群的生活。
冬天时,由于小型动物躲起来冬眠,因此多猎食鹿类等大型动物;然而,猎杀大型动物时又非成群结队通力合作不可,so狼在冬天要组成较大的群体。
夏天因为要养育幼仔,自然由雌雄成对过着小家族生活,栖息在浓密的森林及深山中,很难被人们发现。
因此,全年生活在南方的狼,是不太会组成大集团;只有生活于北方的狼才会组成大集团。一个狼群通常有4~8只,但也曾发现多达36只的大集团。
狩猎
狼群狩猎时会全体出动协力合作。在找寻猎物时多排成一纵队,以每小时26~40公里的速度慢慢前进。
狼追赶猎物时,可一追数十公里,将猎物驱赶到很不好走的地方去;它们可以一直跟着猎物,直到猎物筋疲力尽时,才加以击杀。因此,狼是很有智慧、强健、勇敢的一种动物。
狩猎场
狼群通常有自己狩猎的领域,并有狩猎专用的通道,这些通道有时长达100公里。
在这些通道附近,常有各种猎物出没。狼群常在这些狩猎通道上巡逻,并在各处涂上由身体所分泌的臭液或粪便,作为自己领域的标记。这些狩猎场常会一代继承一代。
巢穴
狼以树洞、岩洞、草丛作为藏身和栖息的处所。在春天繁殖期,狼会再狩猎场附近筑造一些巢穴。筑巢多由雌狼负责,而由雄狼从旁协助。
狼如果在洞内筑巢,会先在内部铺些树枝,然后在铺上树叶和由母狼身上掉落的毛。
幼仔
在北美洲,狼多在5月生产。怀孕期为63天,一次可产3~6仔,最多纪录是14仔。
刚出生的幼狼,重400公克,眼睛要10天候才能张开。幼狼很像小狗,具有淡青色或污褐色的厚软毛,约4~8周即可断奶,然后由双亲为给半消化后再吐出来的肉。
2个多月大时,已经能跑出巢穴,3个月大时就能跟着狼群到处乱跑。此后,即开始学习狩猎的方法。
幼狼一岁大时,体型已长得像成狼一般大小了。2~3岁时便已成年。狼的寿命和狗差不多,约12~16年,但由人工饲养的狼可活到20年。
社会组织
在狼群里有复杂的社会组织,经过争斗后,以最强壮的一只雄狼当领袖,再和一只母狼形成一对领导者,负责巡逻领域边界,解决成员争端,并控制队伍的迁移。
社会秩序的最低层常是被逐出的分子,生活在队伍的边缘,吃狼群的剩余食物维生。
狼群的社会系统由很复杂的信号语言建立并维持。这种信号语言包括尾、耳、口及身体的许多动作即发声,显示每一份子的身分及情绪。例如,强者会翘起尾巴来瞪视弱者,而弱者则伏下耳朵,示出喉咙来。
http://www.txkd.com/printpage.asp?BoardID=54&ID=47041
狼的秘密
闻狼色变。狼真的可怕吗?为了弄清事实真相,瑞典一们生物学家曾孤身深入狼窟,多年与狼为伍,在意大利对近百只狼进行了观察、试验和研究。他常常同狼一起嚎叫,并逐步懂得了狼的语言,揭开了狼群社会的秘密。
狼的最大特点是成群结队。狼惯于嗅探,确定邻居的情况,知道相互之间该如何相处。狼的嗅觉极其灵敏,不易受骗。它喜欢集体行动。一旦发现可猎取的动物,它们便成群出击。在大风呼啸的雪原上,三、五十只饿狼呼啸而过,那是任何动物都难以匹敌的。有人曾亲眼看到几百公斤重的大熊被狼群追得走投无路,乱扑乱叫,最后群狼一拥而上,把它扯成碎片。在分食猎物时,狼各自贪婪地吞食,从不为争食而撕打。
在狼群中,只有一对狼享有最高的地位,它们就是狼群的首领。处于最高地位的公狼整天忙于维持狼群的安宁,平息争端,让好斗者受约束。而处于皇后地位的母狼,却是主宰狼群一切事务的总管。王位,是经过“竞选”斗争而得来的。它们常为争夺首领地位而血战一场。母狼之间的夺权斗争,甚至比公狼更为激烈。只是最有权威的“皇后”,才有做母亲的特权。所以,“皇后”总是严密地监视着其他母狼的恋爱生活,倘若哪只母狼与公狼发生交往,它就会被咬得鼻青脸肿。
“皇后”对求婚者极其温柔,从不挑剔,平时它同下级公狼发生暧昧关系,这是为了自己将来的子女能得到这些公狼的照顾。只有发情期,为首的母狼才同地位最高的公狼交配。
狼的幼子在出生后不久,便开始出窝嬉戏了,并很快地学会了狼的语言。狼会扮鬼脸,高声嚎叫。狼的嚎叫声调有高低之分,构成了不同的联络信号,以此与正在进行捕猎的同伴保持联系。远离的狼也用嚎叫来告诉同伴,自己在哪里。狼还往往利用嚎叫显示集体的威力。它们常常聚在一起,象举行歌咏晚会一般的嚎叫不停。
自《广闻博录》(文史、科学知识小品)81页,人民日报出版社
四、狼孩、熊孩、豹孩、鹿孩
印度“狼孩”拉穆已于1986年12月28日死去。世界上发现的“兽孩”已有50多个。有记录在案最早被发现的,是1344年在德国深山中的一个“狼孩”。除了由狼养大的“狼孩”以外,还有由其他动物抚养的各种“兽孩”。1761年,匈牙利有几位猎人在高山深穴里,发现了一个正在和几只小熊嬉戏的女“熊孩”。
1923年,印度猎人打死了一只母豹,发现豹穴里有两只小豹和一个五岁的“豹孩”。这个“豹孩”只会用四肢爬行,全身的皮肤由于磨擦而变得很厚,并且布满伤疤,看到鸡鸭时,就猛扑过去撕烂、生吞。
1975年,一个法国探险家在非洲的一个林区里,发现了一个长满黑发的“鹿孩”,他跟在鹿群的后面,四肢着地跑跳。
新西兰鹿的种类
目前,全新西兰的养鹿场达5000个以上。鹿的存栏数量达180万头,居世界第一。
新西兰的“鹿移民”包括欧洲赤鹿、北美赤鹿、梅花鹿、印度水鹿、东南亚黑鹿、南亚花鹿、欧洲天鹿、北美白尾鹿。欧洲赤鹿:1851年,第一批鹿被引到新西兰。那是来自欧洲的几只赤鹿;1923年,1000只欧洲赤鹿被引到新西兰,散放到南北两岛约50个地点。北美赤鹿:1870年,有人将北美赤鹿引到南岛的达尼丁;1905年3月,又有18只北美赤鹿引入。
梅花鹿:1885年,首批3只梅花鹿被引到达尼丁,但不久便没了音迅,也许被人射杀。第二批梅花鹿是1905年从英国的乌邦寺引入的。水鹿:1875年,一对水鹿从斯里兰卡引入,放养在卡那万,到1880年,因保护得当,达到30只。/黑鹿:1907年11月,被引进,放到罗托鲁瓦,但误认为是水鹿。 花鹿:1867年,7只来自默尔本的花鹿被放到南岛奥塔戈,10年间发展为100只,但1890年―1910年之间,被定居者猎杀。 天鹿:1860年―1910年期间,至少有24只被引种新西兰,到1980年,还有13个野生种群。北美白尾鹿:1901年,首批白尾鹿2雄、2雌放到塔卡卡山谷,未成功;1905年,又引来9只,来自美国新汉浦郡。
狼和鹿
狼是凶残的,鹿是温和的,狼是大坏蛋,鹿是人们怜爱的对象。这是我们在童话故事里了解到的狼和鹿,那么在现实的森林中,狼和鹿是怎样各自地生存着呢?它们之间有着什么联系呢?
这是一篇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课文讲的是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森林里的鹿群,大量捕杀狼及鹿的其他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它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狼与狗是亲属,外貌长得很像,只是狼的个儿比狗稍大些,体毛一般是灰黄色,有时产地不同,它的颜色也有差别。狼的身材较瘦,四条腿较长,尾巴拖在两条后腿当中,很少摆动,人们叫它木头尾巴。它的吻部较狗尖一些,嘴巴较阔,眼睛有点斜,耳朵直竖,看上去一副凶相,是畜牧业的主要害兽之一。
狼生性凶残、机警、多疑和狡猾,加上它的听觉、视觉和嗅觉都十分敏锐,又成群结队地活动,所以在牧区常乘牧人疏忽的时候,窜入来咬杀或叼走羊。而且还会使用埋伏、围攻等方式,捕杀羊、鹿、狍和家禽等,甚至伤害人命。由于狼对人的危害很大,有的国家甚至用直升飞机来消灭狼群。但也有科学家认为,狼在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中有一定作用,由于狼善于捕猎黄羊和鹿群内的不健康个体,在客观上起着自然选择的效果。
狼分布于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生活在山地。平原、森林和冻原地带,甚至高达5000米的山地都有,在开阔的原野上数量最多。平时单独或雌雄同栖,冬季常常集合成群,一般每群10多只在一起。
狼的毛皮可以制皮衣、褥和帽子等。
水鹿(Cervus nuicolor)Sambar
生境:中、低山山区的阔叶林、针叶林、灌 木林、林缘草坡。
捕食:用嘴啃食树叶、青草。
食物:多种植物的茎、叶、花、果。
体型:体长1.8~2米,尾长约24厘米。体重雌鹿约120千克。雄鹿180千克。
习性:喜群栖,常成对或3~5只结群。白天躺卧在高草丛中或林间休息,黑夜才出来活动。夜间活动时经常发出呼叫声,雨天活动更为频繁。生性机警,善于奔跑跳跃。喜欢在水中活动,常在在泥潭中泥浴,夏天尤其喜欢在水中活动,能轻松地游好几公里。有舔食盐土的习性。云南、海南等地驯养水鹿已有较长历史。
分类:哺乳纲偶蹄目鹿科。
分布:云南各地山区。中国长江以南各地。
保护:中国II级重点保护动物。
赤麂(Muntiacus muntjak)Indian muntjac,Barking deer
生境:低海拔山区丘陵的森林、灌丛。
捕食:用嘴取食植物。
食物:植物嫩枝、叶、花、果实、农作物。
体型:体长约1米,尾长17~21厘米,体重25~30千克。
习性:孤独活动的动物,胆小谨慎,多在夜间或清晨、黄昏觅食,白天隐蔽在灌丛中休息。受惊时能发出极为响亮的类似狗吠的叫声。活动范围很固定,被追捕逃跑时,无论跑多远,最后又会回到自己原来的活动区域。繁殖力强,全年都能交配,孕期210天左右,每胎产一仔,一岁达到性成熟。麂皮是重要的制革原料。赤麂是中国南方主要狩猎动物。
分类:哺乳纲偶蹄目鹿科。
分布:云南各地。中国东南、华南、西南地区。
保护:未列入保护动物名单。
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在通常情况下(没有受到外力的剧烈干扰)总是平稳地进行着,与此同时生态系统的结构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这叫做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最明显表现就是系统中的物种数量和种群规模相对平稳。当然,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即它的各项指标,如生产量、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不是固定在某一水平,而是在某个范围内来回变化。这同时也表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维持平衡状态的能力。当生态系统的某个要素出现功能异常时,其产生的影响就会被系统作出的调节所抵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以多种渠道进行着,如果某一渠道受阻,其他渠道就会发挥补偿作用。对污染物的入侵,生态系统表现出一定的自净能力,也是系统调节的结果。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多,其调节能力,或者抵抗外力影响的能力,就越强。反之,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农田和果园生态系统是脆弱生态系统的例子。
一个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外力的影响超出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就会在短时间内发生结构上的变化,比如一些物种的种群规模发生剧烈变化,另一些物种则可能消失,也可能产生新的物种。但变化总的结果往往是不利的,它削弱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这种超限度的影响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是长远性的,生态系统重新回到和原来相当的状态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改变,这就是生态平衡的破坏。作为生物圈一分子的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力目前已经超过自然力量,而且主要是负面影响,成为破坏生态平衡的主要因素。人类对生物圈的破坏性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规模地把自然生态系统转变为人工生态系统,严重干扰和损害了生物圈的正常运转,农业开发和城市化是这种影响的典型代表;二是大量取用生物圈中的各种资源,包括生物的和非生物的,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森林砍伐、水资源过度利用是其典型例子;三是向生物圈中超量输入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产品和废物,严重污染和毒害了生物圈的物理环境和生物组分,包括人类自己,化肥、杀虫剂、除草剂、工业三废和城市三废是其代表。
梅花鹿是一种中型的鹿类,体长125—145厘米,尾长12—13厘米,体重70—100千克。它的体形匀称,体态优美,毛色随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夏季体毛为栗红色,无绒毛,在背脊两旁和体侧下缘镶嵌着有许多排列有序的白色斑点,状似梅花,在阳光下还会发出绚丽的光泽,因而得名。冬季体毛呈烟褐色,白斑不明显,与枯茅草的颜色差不多,借以隐蔽自己。颈部和耳背呈灰棕色,一条黑色的背中线从耳尖贯穿到尾的基部,腹部为白色,臀部有白色斑块,其周围有黑色毛圈。头部略圆,颜面部较长,鼻端裸露,眼大而圆,眶下腺呈裂缝状,泪窝明显,耳长且直立。颈部长。四肢细长,主蹄狭而尖,侧蹄小。尾较短,背面呈黑色,腹面为白色。雌兽无角,雄兽的头上具有一对雄伟的实角,角上共有4个杈,眉杈和主干成一个钝角,在近基部向前伸出,次杈和眉杈距离较大,位置较高,故人们往往以为它没有次杈,主干在其末端再次分成两个小枝。主干一般向两侧弯曲,略呈半弧形,眉叉向前上方横抱,角尖稍向内弯曲,非常锐利,是其生存斗争的有力武器。
梅花鹿雄兽的旧角大约在每年4月中旬脱落,再生长出新角。新角质地松脆,还没有骨化,外面蒙着一层棕黄色的天鹅绒状的皮,皮里密布着血管,这就是驰名中外的鹿茸。这时若不采茸,继续长到8月以后,鹿茸就逐渐骨质化了,外面的茸皮逐渐脱落,整个鹿角变得又硬又光滑,一直到翌年春天,鹿角再次自动脱落,重新长出鹿茸。
在鹿茸生长发育过程所处的不同阶段,其外部形态也随着发生变化。人们给各个生长阶段都起了一些形象的俗名。野生的梅花鹿未经锯茸而脱掉骨质角称为脱掉“干杈子”或者脱掉“清枝”,饲养梅花鹿经过锯茸而脱下残留的骨质角称为“脱花盘”或“脱盘”。花盘脱落以后角基上有凝固的血迹,这种状态称为“老虎眼”。以后茸芽组织由四周皮部向内生长,与中间的血痂融合在一起形成微凹的碗状,称为“灯碗子”。此后,角基上面由茸的分生组织形成的茸芽迅速生长,呈粉红色,初期时称为“拔桩”,生长至1.5—2厘米时称为“磨脐子”,再经过10天左右,又向上生长3—4厘米时称为“茄包”。被叫做“大挺”的鹿茸主干分生眉枝时,形状很象马鞍,称为“小鞍子”,当主干生长到比眉枝高出时称为“大鞍子”,再继续向上生长到一定高度又称为“小二杠”,当主干比眉枝高出6—7厘米时,其外表的形状恰似黄瓜,所以又称为“瓜角”。主干生出第2侧枝的初期称为“小嘴三杈”,生出第2侧枝的中期称为“大嘴三杈”,到分生第3侧枝前在形态上表现出主干、眉枝和第2侧枝,共有3个杈,所以称为“三杈”。到第3侧枝分生之后则称为“四杈”。一般认为它可以最多生长到4—5个杈,但也有“花不到五”的说法。骨质化的稚角则称为“毛杠”,脱皮后的三杈或四杈清枝称为“清三杈“或“清四杈”。
梅花鹿是亚洲东部的特产种类,在国外见于俄罗斯东部、日本和朝鲜,在我国分布于黑龙江乌苏里江、河北兴隆,山东,山西太原、四川红原、江苏太湖、镇江、南京,上海,浙江杭州、安徽、广西、广东等地。
梅花鹿生活于森林边缘和山地草原地区,不在茂密的森林或灌丛中,因为不利于快速奔跑。白天和夜间的栖息地有着明显的差异,白天多选择在向阳的山坡,茅草丛较为深密,并与其体色基本相似的地方栖息,夜间则栖息于山坡的中部或中上部,坡向不定,但仍以向阳的山坡为多,栖息的地方茅草则相对低矮稀少,这样可以较早地发现敌害,以便迅速逃离。它的性情机警,行动敏捷,听觉、嗅觉均很发达,视觉稍弱,胆小易惊。由于四肢细长,蹄窄而尖,故而奔跑迅速,跳跃能力很强,尤其善长攀登陡坡,那连续大跨度的跳跃,速度轻快敏捷,姿态优美潇洒,能在灌木丛中穿梭自如,或隐或现。 梅花鹿的集群性很强,大部分时间结群活动,群体的大小随季节、天敌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变化,通常为3—5只,多时可达20多只。在春季和夏季,群体主要是由雌兽和幼仔所组成,雄兽多单独活动。每年8 10月开始发情交配,雌兽发情时发出特有的求偶叫声,大约要持续一个月左右,而雄兽在求偶时则发出像老棉羊一样的“咩咩”叫声。繁殖期间雄兽饮食显着减少,性情变得粗暴、凶猛,为了争夺配偶,常常会发生角斗,头上的两只角就成了彼此互相攻击的武器,这种“角斗”在鹿类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一只健壮的雄兽通常可以拥有10多只雌兽,在一个繁殖季节,雌兽可以多次发情,其发情周期为5天,一旦受孕后便不再发情。妊娠期为230天左右,产仔于翌年5—6月,一般每胎仅产1仔,也有少数为2仔。产下的幼仔体毛呈黄褐色,也有白色的斑点,只需几个小时就能站立起来,第二天就可以随雌兽跑动。雌兽对幼仔非常爱护,觅食的时候自己要先走到林间草地上四处探望,确信没有任何危险后,才回到林中把幼仔带出来,一旦发现险情,它就会发出惊叫,带着幼仔飞奔逃进密林之中。哺乳期为2—3个月,4个月后幼仔便可以长到10公斤左右。1.5—3岁性成熟,寿命约为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