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为什么不发展
⑴ 新西兰南岛西侧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比重小的主要自然原因
新西兰种植业欠发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地形因素:新西兰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广大,平原面积狭小,耕地面积小,因此不适宜发展种植业。
2.气候因素:新西兰位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各月降水分配较为均匀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各月降水分配较为均匀的气候特征反应了当地的阴雨天多,晴天少,光照不足,因此不利于种植农作物,但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多汁牧草可以用来饲养牲畜,所以新西兰的畜牧业发达。
因此新西兰种植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是光照和地形。
⑵ 新西兰为什么限制发展渔业地理知识
为了实现渔业资源有效和可持续的利用,新西兰自1986年开始对渔业捕捞实行一种配额管理制度(QMS)。根据《1996年渔业法》,新政府每年对新西兰专属经济区海域内的鱼贝类资源进行科学评估,确定每个渔业年度(每年10月1日至下年9月30日)的可捕捞数量。在此基础上,根据以往的捕捞记录,在渔业公司之间分配主要的商业捕捞鱼类的捕捞配额。配额持有者要交付配额使用费。捕捞配额规定了某一特定区域某种鱼类的捕捞数量,可以有偿转让。新的公司一般得不到配额,但可以从其他公司那里购买或租赁。
⑶ 疫情导致新西兰人海外支出骤降,对新西兰人有什么影响
疫情导致新西兰人海外支出骤降,对新西兰人的收入是会有重大影响的,新西兰的出口和旅游收入变得更少,那么导致新西兰人的经济比较低迷,所以海外支出骤降。
新西兰人海外支出骤降,最主要是因为新西兰人的收入变得更少了,一是旅游行业的影响,二是出口贸易被遏制,都会导致新西兰人的经济大打折扣,所以疫情对新西兰国民经济的打击还是非常大的。
⑷ 马达加斯加拥有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为什么没能成为发达国家
英国向澳大利亚移民前,澳大利亚本土纯粹无人居住,所以移民澳大利亚的英国人建设澳大利亚的积极性并不亚于英国本土,所以发展起来了。
英国向新西兰移民前,新西兰本土只有极少极少数毛利人居住,估计约几千人,他们没遇到什么大的抵抗,慢慢地和毛利人把关系协调好了,建设新西兰的积极性也不亚于英国本土,所以新西兰发展起来了。
马达加斯加现有2200多万人,法国人踏上马达加斯加领土的时候,最少也有数百万人,所以法国人遇到了麻烦,法国人就失去了象英国人建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那样的积极性,慢慢地就打道回府了,又马达加斯加的土着人根本就没有能力把他们的国家建设成为发达国家,直到今天主要依然还是靠点种植业(为西方国家提供生产原料)、干点农活过生活,所以马达加斯加成为了世界上最贫苦的地区。
题外话:
哥伦布发现美洲后,西方殖民者在美洲站住脚直至今天的发达是杀了不少土着人的:
1.西班牙干掉了土着人6000万左右;
2.其他西方殖民者也干掉了上千万土着人。
也就是说,西方殖民者干掉了95%以上的土着人,玛雅文明和印第安文明都被他们摧毁了,所以他们才有了今天所谓的发达。
中国还多少有点武力,所以没有成为玛雅、印第安第二,但是必须深刻反思,不要老一副奴才嘴脸,这样不好。
⑸ 高度发达的新西兰,为何在世界上存在感很低
新西兰(New Zealand)这个国家很神奇,因为它大概是发达国家里存在感最低的,也大概是工业国家里农牧业最强的,还大概是高度发展国家里景色最美的。
从这方面来说这个国家的人也是非常聪明的,不怎么去关注外面的事情,一门心思发展自己的经济,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闷声发大财的国家。
⑹ 新西兰“南岛大开发”,难
作为南半球少有的发达国家,新西兰也和其他国家一样面临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最显着的就是北岛要远强于南岛,这也就是迫使了新西兰实施南岛大开发政策。可作为只有两座岛屿的国家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地域发展差异呢?
新西兰的国土主要是南北两岛组成,但两座岛屿又各有特点。北岛主要以丘陵低地为主,有茂密森林和肥美低地。新西兰最长的河流——怀卡托河就在北岛。在这之外北岛还分布着众多湖泊和河流,东海岸更点缀着海湾和小港。
北岛丰盛湾 来源.Pexels
新西兰南、北岛自然差异和港口城市分布示意
南岛的地形地貌主要是高山,南阿尔卑斯山贯穿南岛的西部,占了南岛一半面积。高地中的河谷地带则是湖泊的集中分布地区。南岛的西海岸受到峡湾切入陆地的影响形成锯齿状的海岸线,东海岸则是新西兰最大的平原地带。
位于新西兰南岛西部的南阿尔卑斯山脉,是整个南岛的天然分水岭。“南阿尔卑斯山脉”一般是用来泛指整座山脉,组成这座山脉的其他众多小山脉有许多各自不同名称。来源.Pexels
南岛卫星云图 来源.Pexels
1000年前毛利人的先祖乘船到达新西兰。在对新西兰进行 探索 后毛利人选择了北岛作为主要定居地。北岛的地势相对起伏小,且具有肥美低地和适合航行的海湾港口。对于航海民族来说,港口可是非常重要的选择。因而定居北岛后,毛利人在岛上发展种植业,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手工业,建设港口与其他太平洋岛屿进行航海贸易。
毛利族(Māori),为新西兰原住民,属于南岛语族波利尼西亚人。“Māori”这个词在毛利语语境中表示“正常”或“正常人”之意,当时的欧洲人进入新西兰地,毛利人便如此自称。外邦人则称呼“Pakeha”(原意有“反常人”的意思。)。图为毛利酋长画像。来源.Pexels
1840年英国与新西兰的毛利人酋长们签订《怀唐依条约》。英国获得了新西兰土地的统治管辖权,正式将新西兰变为殖民地。然而有趣的是条约签订的双方对于这份条约都是各有不同的理解。《怀唐依条约》有英语和毛利语两个版本,由于当时毛利语与英语互不相通的原因,很多条款内容在不同语言版本下所表达的意思都不一样,自然而然地双方对条约内容存在着巨大差异。
在条约签署之后,毛利人认为新西兰仍属于他们,条约用来向白人指出并时刻提醒他们已做出的交换;白人则相信,他们已经获得了"实质性的统治权"。
紧接着的便是熟悉的殖民剧情,大量大批的欧洲移民从欧洲,主要是英国迁移到新西兰。在经历殖民政府和移民的变相掠夺以及多次反抗战争后,毛利人的 社会 组织彻底瓦解,大量土地被殖民者掠夺,新西兰彻底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新西兰国旗左上角的英国“米字”图案 来源.Pexels
夺取土地后欧洲殖民者在新西兰发展起畜牧业、林业和种植业。这些主要是配合英国当时的殖民地农业供应政策,主要是为英国本土输送原料和初级农产品。北岛地区多半岛和海湾,多优良港口,十分有利于原料和初级农产品的出口运输。同时多港口让北岛承接外来移民变得十分便利,移民也可以选择在多个不同的港口定居。相比之下南岛南岛虽面积较大,但全境多山,温度较低,发展经济要稍逊于北岛。何况南岛地区不如北岛那样多海湾良港,只有西海岸克莱斯特切奇地区有优质港口。因此在起步阶段北岛就优先建立起了初步的经济生产体系并推动了城镇人口的快速发展,南岛则发展相对缓慢很多。
除了自然地理上的劣势,政治上的因素也让南岛落后。奥克兰是英国殖民者登陆新西兰后的首个定居点,也是殖民者指挥中心,地位等同于新西兰的首都。而之后殖民者也确实将奥克兰定为首都。北岛更是多了一层政治因素的加持。在1865年,新西兰政府为了实现南北岛平衡发展才决定将首都前往惠灵顿。
远眺新西兰第一大城市奥克兰的海港大桥和中央商务区 来源.Pexels
在维多利亚山眺望惠灵顿港及市区 来源.Pexels
20世纪的20年代来自瑙鲁的磷肥大量进入新西兰,磷肥配合"湿润"地区的气候,让新西兰待开垦的贫瘠土壤生长出牧草。怀卡托、玛纳瓦图(Manawatu)和塔拉纳基这样的森林和沼泽地地区都开始发展起奶牛养殖业。同一时期战后的经济繁荣带来消费主义的盛行,加上新西兰此时是将自己定位为大英帝国的牧场,依靠英国的投资发展牧业并输送奶制品等农产品。因此为了满足国内外巨量的农产品需求,新西兰除了开垦拓荒北岛剩余的荒地外,还积极发展密集型农业。这也就带来了北岛地区新一轮的人口增长,而森林转换成牧场也带来新城镇的出现和旧城镇的扩大。
新西兰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来源.Pexels
不过这些好事都只发生在北岛地区。南岛未开荒的土地都主要集中在山地,主要还是因为当时南岛缺少优质港口,不利于农产品的出口,交通运输上的劣势使得南岛没有实现像北岛那样搭上这趟世界经济的快班车。
二战结束后新西兰有感于战时供应品海外供给困难,因而开始布局建设自身体工业体系。1945年后新西兰出现一些小规模工业企业,60年代末70年代初这些工业企业集中发展成为规模以上企业。然而新西兰采取了牺牲南岛发展北岛的区域发展策略。这些都是新西兰在70年代以前所建立了三大主要工业区,即奥克兰、惠灵顿和克莱斯特彻奇。而这三大工业区只有克莱斯特彻奇分布在南岛,其余两个都在北岛。对于以出口经济为主的新西兰来说,光有土地人口城镇可不行,还需要港口。北岛的港口不仅数量多且大多适用于发展外贸港,南岛相比之下只有东海岸的克莱斯特切奇符合外贸海港的条件。
新西兰第三大城市、南岛第一大城市克莱斯特切奇 来源.Pexels
工业的发展对劳动力提出新的要求,新西兰开始积极引入国外成熟的技术工人移民,为工业发展提供劳动力。为工业而来,劳动移民自然而然会是集中迁入主要的工业城市,这也就带动各大工业城市的城镇化。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毛利人跟随着城镇化进程,开始离开乡村社区进入邻近的城市,开始了毛利人的城市化进程。这些毛利人进入城市后成为廉价劳动力,从事工业或是服务业的生产服务。
新西兰南、北岛人口集中地区和铁路分布差异 来源.Pexels
但在整个战后的经济发展时期新西兰的工业分布是极其不平衡的。绝大部分的工业企业都位于北岛,相比之南岛只在克莱斯特切奇地区建立起了制造业体系。因为该区域是南岛东海岸少有的良港,非常适合初级工业品的出口和工业品的输入。
因此在整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战后经济时期。北岛的工业发展的速度超过南岛,到70年代中,全国工业企业的75%都集中在北岛。最终形成了新西兰北强南弱的经济格局。
70年代全世界都进入了滞涨的发展低迷时期,新西兰自然也不可避免地遭受巨大冲击。世界性经济危机就带来了海外移民的大量减少,从而连锁导致新西兰人口急剧减少,加上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使得新西兰失去了传统的出口市场。在这两大打击下,新西兰城市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三大工业区除了奥克兰外惠灵顿和克莱斯特彻奇两大工业区在制造业和销售业中,就业率的发展处于倒退或停滞不前的状态。这一种现象推动了新西兰城市分散化和经济结构调整。
停滞性通货膨胀简称“滞胀”,70席卷全球 来源.Pexels
在这次滞胀危机中尽管制造业和销售业处于低迷,但三大工业区开始调整经济结构,发展信息服务业。奥克兰就走在其他两位的前面,奥克兰信息服务业增加速度远远超过其它两市。特别是在金融、保险及房地产中奥克兰的增长度是另外两市的二倍。惠灵顿和克莱斯特切奇不仅要承受就业增长停滞倒退和城市转型的剧痛,更要将以往的制造业和销售业对外分散,在限制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和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了城市的分散化。这就导致了北岛余下地区的就业增长率超过了奥克兰。而南岛余下地区,虽然其就业增长率仍不及北岛的一半,但还是与就业率下降的克莱斯特彻奇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次经济结构调整对南岛地区来说是复杂的。南岛独秀一枝的克莱斯特切奇工业区可谓是元气大伤。南岛当时向其它地区分散制造业的发展措施束缚了克莱斯特彻奇市制造业的发展,使克莱斯特切奇的众多工业部门处于停滞不前状况甚至出现倒退的情况。而相应的服务业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造成了该地区的城市和工业分散。虽然南岛其他地区承接了一部分制造业,实现了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但南岛其他地区毕竟基础薄弱,即使接受了来自克莱斯特切奇的制造业也没有实现飞跃式发展,倒是一种缓步发展的态势。
新西兰南岛皇后镇 来源.Pexels
这样的发展态势也就造成了奥克兰逐步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奥克兰逐步发展成为新西兰的核心,成为新西兰第一大城市。这也就带来南岛地区的发展落后和民众的不满,毕竟北岛有奥克兰和惠灵顿两大工业区,加上奥克兰强大的主导作用。南岛的发展自然而然是无法赶超的。在南北岛差距越来越大的情况,新西兰政府最终决定投入资源,对南岛进行开发。是平衡新西兰南北岛的发展,带动整个新西兰实现均衡发展避免核心独大的重要规划。
奥克兰天际线 来源.Pexels
回顾新西兰南北岛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地理劣势和长期的重北轻南政治政策让南岛长期发展落后于北岛。尽管新西兰政府并没有想过平衡南北两岛,但过去都因为各种因素,主要是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而没有产生实质效应。进入21世纪新西兰再次对南岛进行大开发同样是平衡南北岛发展的考量,也是关乎国内南北稳定团结的政治策略。
长耳兔 地缘谷成员
参考资料:新西兰: 历史 、民族与文化.赵晓寰 乔雪着;新西兰史.菲利帕·梅因·史密斯;列国志 新西兰.王章辉;新西兰城市的分散化.方文常;90年代以来新西兰经济发展特点及趋势.汤明洁 朱彤着
⑺ 比法国富,比英国大,比澳洲宜居,为什么新西兰存在感那么低
一开始我觉得新西兰是一个很温暖的地方,因为路上或者商场里陌生人都会微笑着和你打招呼。一个人带着地图去惠灵顿,会有人主动问找不到路,然后耐心的指引路线,确认清楚后离开。
新西兰的自然风光美得让人落泪。全国都是大森林公园,特别是南岛。每只眼睛都充满了风景,每棵树都很优雅。
像皇后镇这样的旅游城市不适合居住。游客很多,之前就有很多移民的朋友说不喜欢住在那里,太吵了。
我想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它比法国富裕,比英国大,比澳大利亚宜居,但是存在感却如此之低的原因吧。
⑻ 与英国,日本相比为什么新西兰的经历发展缓慢运用经济地理知识来回答
从地理角度来说,处于南太平洋,是个岛国,不与大陆或其他国家接壤,运输时间和成本相对较高
新西兰对环境保护非常重视,已农业为主,没有重工业,大多物品需要进口
人口聚居分散,南岛cook山阻断东西方向道路,仍旧是交通运输问题
⑼ 新西兰经济为什么赶不上澳大利亚
个人认为2个原因.
政府的问题.政府提倡环保,所以绝对杜绝重工业和核事业等影响环境的工业.从明年1月1号开始还正式执行日本的汽车排气标准,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也是为什么新西兰是世界上最后一块"净土".
人口流动的问题.新西兰工资水平较低,税收较高,所以有一定发展的人事都离开新西兰,从而获取更高的收入.为了补充人口,新西兰吸纳新移民,而这批新移民并不能马上就填补上经济发展中的人口流失的空缺.
所以新西兰没有澳大利亚发展的好.
⑽ 新西兰发展状况怎么样啊
新西兰就是一个大农村。发展比不了国内,工业基本没有,但是旅游业,畜牧业和教育业很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