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新西兰防震
⑴ 新西兰的防震经验对我国的防震减灾有哪些启示
主要有四:第一,隔震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科研人员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就已将特制的橡胶垫用于基础隔震,目前一些重要的建筑物及桥梁上均采用了结构隔震减震装置,地震发生时能够有效降低地震造成的损害。第二,采取了适合本国特点的建筑设计。其设计的木框架大玻璃轻型建筑,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得以全面推广,其质量轻、强度高等特性,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在地震发生时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生命和财产遭受巨大损失。第三,建筑立法把好质量关,政府在《建筑法》和相关的建筑规范中,对投资者、设计师以及设计图、监督施工、责任追究,都有明确规定和流程,以确保建筑安全。第四,重视防灾减灾教育。新西兰国家民防部印制防御各种具体灾害的宣传品,内容包括灾害的识别、预防,以及如何自救、互救等,所有公民人手一套,经过长期的宣传普及,普通民众大都清楚地震发生后如何应对。
⑵ 为什么这次新西兰地震可以零死亡呢
1、这种距离人口密集区有相当一段距离。
2、地震属于中源地震,破坏力不是非常大。
3、距离震中30多公里的那个城市虽然有40多万人口,但却大多数人不在那里过夜,那里只是商业中心,也就是说地震时这40多万人口中大部分人不在地震波及范围。
4、房屋结构抗震级别高,不容易轻易被震塌,造成伤害。
5、当地人防震意识强,知道地震前应该做哪些防震准备,地震发生时该做什么事情,地震后又应该做哪些事情。
⑶ 新西兰克马德克群岛海域发生6.1级地震,为何新西兰多地震发生
新西兰是一个多地震国家,时不时就会有关于新西兰突发地震的报道。其实,地震对于新西兰来说确实是常事,毕竟它们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所以难免会被地震所困扰。
总的来说,新西兰之所以会地震频发,主要还是因为这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导致的。不过,也正是由于新西兰是地震频发国家,所以该国家在建筑楼房和基础设施时都会优先考虑抗震性,并且新西兰防震减灾工作一直以来都做得很不错,所以只要不是大地震,一般都不会影响当地人的正常生活。
⑷ 新西兰地震为什么没死人中国地震为什么又死了那么多人
震级都差不多,伤亡却为啥差那么大呢?在昨晚齐鲁台“一天零一夜”中,“芝麻”总结的六条经验,值得人们深思。一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隔震技术,新西兰在重要的建筑和桥梁上,都采用了隔震减震装置,能够有效降低地震造成的损害。二是倡导轻木型建筑。新西兰建筑研究协会是专门研究抗震建筑的机构,当地住宅主要采用的都是他们设计的轻木型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而且造价不高。三是完善的建筑质量追责体系。新西兰在建筑法和建筑规范中,对投资者、设计师以及设计图都做了具体规定。一旦建筑出现问题,要追究建筑商、设计师等相关人员的责任。四是防灾教育完善。多年来,新西兰民防部多都会印制防御各种灾害的宣传品,内容包括灾害的识别,预防以及如何自救互救等。而且所有人人手一套。五是三级政府应急机制。新西兰政府对各种自然灾害实行综合管理。专门设立了民防部,一旦发生全国性重大自然灾害,国家和地方的民防部门会立即投入工作。第六,也是最成功的灾害保险。新西兰以法律形式建立了多渠道灾害风险体系,采用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方式,它的地震保险制度也被誉作全球最成功的灾害保险制度之一。
反思!新西兰7.2级地震为啥只有两人重伤?
http://tieba..com/f?kz=882270103
⑸ 新西兰地震为什么会0伤亡
新西兰位于两大板块交界地带,每年都会发生成千上万次地震。所以新西兰有很好的防震公共教育和严格的建筑规则。新西兰地震多发区的建筑都是所谓的“轻型木结构”,多数只有2层高,砖石材料仅仅用于外墙装饰或建造房顶烟囱。在地震中,即使外墙倒塌,整栋木结构的房子也不会崩溃。新西兰人口还不到500万,疏散的人口密度让新西兰拥有足够的空间让民众居住在独立木屋中。由于地震频发,新西兰是第一个开发并应用地震隔离系统设计的国家,“结构隔震技术”在新西兰已经有超过一百年的研究历史。直到今天,新西兰在结构抗震工程领域仍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⑹ 新西兰地震为何和我们熟悉的惨烈地震不太一样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⑺ 新西兰南岛发生里氏7.2级地震为什么没有人员伤亡
海地伤亡原因
豆腐渣工程:海地60%的房屋都属于危险建筑,连遮风挡雨的功能都未必能实现,当然不可能防震和防飓风。在海地首都太子港,简单的混凝土结构建筑却会在一定应力下轰然倒塌。而在主要工业国家,位于地震多发区的建筑均装有阻尼系统,允许它们在震动中幸存下来。在遭遇与海地相同的地震时,这些建筑不但会来回晃动同时还会发生扭曲。
首都人口密集:海地四分之一的人口都集中在首都太子港,所以伤亡巨大。
政府无自救能力:海地长期内乱不断、经济不振,政府几乎没有自救能力,只能苦等外国救援。海地政府在地震发生后几乎无可作为。
过度砍伐森林:为获取木炭来生火取暖做饭,海地人大规模砍伐城市周围的森林,土地已经逐渐变成了一个“不毛之地”。
另外也可以从比较智利和海地地震的角度来看问题
智利于当地时间27日发生里氏8.8级地震后,智利国家紧急事务办公室发布最新消息称已经有超过300人在地震中遇难,约有150万户房屋在地震中被毁,200多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地质专家介绍称,这次地震释放的能量,几乎相当于今年1月海地太子港地震的500倍,但从目前的消息来判断,地震给智利造成的灾情远没有海地严重。就此,美国媒体分析认为其中原因不难理解,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智利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高,当地建筑有着严格的建筑质量标准和比较完善的应急措施,所以地震袭击之后虽然很多建筑受到损害但并没有完全倒塌。而海地则不然,建筑质量相当糟糕。因此有这样的说法,“地震本身不会杀人,而建筑会杀人”。
“你看尽管智利的建筑在这次地震中有损毁,但程度不像海地的房屋那样被全部摧毁,”非政府组织人道主义建筑事务所执行主管卡梅伦?辛克莱介绍说。
辛克莱补充说,他在智利的同事为当地许多低收入家庭建造了住房,尽管房子的造价并不高,但却栋栋都符合防震标准。然而,在海地,当地政府根本没有制定房屋的防震标准。
第二,智利此次里氏8.8级的地震震中位于智利南部全国第二大城市康塞普西翁东北90公里处,距离首都圣地亚哥有317公里,震源深度为34公里,震中也离人口稠密地区比较远一些。
相比之下,海地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3公里,离首都太子港的距离也很近,因此伤亡人数十分巨大。海地政府的统计数据显示,1月的强震已经造成海地22万人丧生。
第三,由于智利是个“多地震、多火山”的国家,因此对于防备地震袭击的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好,当地居民的防震逃生意识比较强,地质专家的数量也远远高于海地。
在当天智利地震发生数分钟后,总部设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人道主义建筑事务所几乎没有接到任何求救电话,而在海地地震发生后,这家人道主义建筑事务所设在海地的分部却在短时间内接到了400多个电话。
另外,地震发生后,智利总统巴切莱特在第一时间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智利中部受灾最严重的几个地区进入“灾难状态”,并要求国民保持冷静。然而,在海地地震发生后,当地民众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总统是否还活着。
⑻ 我想问的是,为什么7级地震就把房子震塌了,新西兰7级地震甚至没有人员伤亡!
主要是房屋破旧的原因!其次是地理环境!如果在平原的发达地区,就不会有这么大的损失!
⑼ 新西兰7.2级地震 为什么无伤亡
新西兰南岛4日凌晨发生里氏7.1级强烈地震,地震造成至少2人重伤、部分建筑物和道路损坏,但迄今没有传出人员死亡的消息。
这种“幸运”其实并非出于偶然。一来,新西兰人口仅有437万,居住分散,震中地带人口密度不大。二来,新西兰应对地震也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
隔震技术全球领先
新西兰隔震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科研人员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就已将特制的橡胶垫用于基础隔震。目前,新西兰在一些重要的建筑物及桥梁上均采用了结构隔震减震装置。比如:议会内阁办公楼和卫生部大楼均采用含铅的橡胶垫将建筑体和地基梁隔开。地震发生时,隔震装置能够有效降低地震造成的损害。
房屋结构抗震性能好
新西兰建筑研究协会是专门研究抗震建筑的机构,其设计的木框架大玻璃轻型建筑造价不高,较能被居民广泛接受,而且这种建筑的优越抗震性能在1987年南岛里氏6.7级地震中得到充分证明。其后,在新西兰政府的大力倡导下,轻型木结构建筑方式得以全面推广,目前新西兰低层和多层住宅主要采用这种建筑方式。实践证明,轻型木结构因其自身质量轻、强度高等特性,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地震发生时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生命和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立法把住房屋质量关
新西兰政府在房屋建筑方面加强立法,严把质量关。新西兰在《建筑法》和建筑规范中对投资者、设计师以及设计图都做了具体规定,建筑师和设计师都可以监督施工。对于建筑工程的审查,《建筑法》规定投资者委托设计师进行图纸设计后,要送交有关专业部门审核,建筑物出现问题要追究建筑商、设计师、政府审查人员的责任,以促使相关人员确保安全。
地震保险全球最成功
新西兰地震保险制度被誉为全球运作最成功的灾害保险制度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国家以法律形式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多渠道巨灾风险分散体系,以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来尽可能分散巨灾风险。
民众防震教育到位
政府重视对公民的防灾、减灾教育。多年来,新西兰国家民防部都会印制防御各种具体灾害的宣传品,其内容包括灾害的识别、预防,以及如何自救、互救等,所有公民人手一套。经过长期的宣传普及,新西兰普通民众大都清楚地震发生后如何应对。
新西兰政府重视灾害防御工作,灾害防御机制行之有效。政府对各种自然灾害实行综合管理,专门设立了政府民防部,从中央政府到地区、地方三级政府均设有防灾减灾机构。一旦发生全国性重大自然灾害,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国家民防总指挥部就会立即启动,地区和地方的民防指挥中心也立即投入工作。
⑽ 新西兰地震为什么会0伤亡呢
新西兰南岛4日凌晨发生里氏7.1级强烈地震,地震造成两人重伤、部分建筑物和道路损坏,但迄今没有传出人员死亡的消息。新西兰总理约翰•基表示:“这起地震的破坏程度令人难以置信,唯一能成为奇迹的就是没有人失去生命”。
7.1级的强烈地震,且是“浅源地震”,后果竟是“零死亡”,就直观而言,确实堪称“奇迹”。比较一下今年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类似震级地震的伤亡情况,这一印象无疑更为深刻。如今年1月12日海地发生的7.3级地震,伤亡数字便高达数十万。再如我国今年4月14日发生的玉树地震,同样也是7.1级,死亡人数也超过2000人。
所谓“奇迹”,其中蕴含着某种“偶然”的性质和“侥幸”的成分。但是,一旦我们深入分析此次新西兰地震背后的种种社会现实,又不难发现,其之所以能够“零死亡”,其实并不全都是“偶然”、“侥幸”等奇迹因素的结果,而是有着必然性的。
比如,新西兰“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建筑物隔震、防震技术。再如,其严格严密的建筑质量把关、监督追责标准。据悉,依据新西兰《建筑法》“建筑物出现问题要追究建筑商、设计师、政府审查人员的责任”。这正如新西兰学者指出的,“新西兰有非常好的房屋建筑标准,建筑物跟类似海地这样的其他国家相比要牢固得多”。此外,在“防灾减灾教育”,新西兰政府也极为重视,“各种具体灾害的宣传品,所有公民人手一套。”
事实上,正是在这一切看似平淡无奇的长期努力之下,新西兰虽然频发地震,大地震也不算罕见,但每次人员伤亡都很少,如新西兰上次造成人员伤亡的地震还是在1968年,当时同样为7.1级的地震,伤亡数字也仅仅是“3人死亡”。
可见,新西兰政府自称“奇迹”,其实算是一种谦逊客气的表达。这也就是说,对于上述“零死亡”,我们更需要去做的,并不是简单地跟着别人惊叹“奇迹”,而是认真反思借鉴这背后其实不奇的防震减震经验。
令人遗憾的是,在新西兰发生地震的当天,就在我们的媒体上读到这样的新闻———在陕西西安,一个为钢筋“瘦身”的地下产业链生意异常红火。规格10毫米(直径)的钢筋被拉到9毫米后,每吨钢筋便会多出380米,无形中增值760元。建筑商和黑工厂扩张了收益,其高额利润却是以降低建筑物抗震性为代价。
转的希望能帮助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