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总督如何产生
⑴ 新西兰最高领导人是什么职位
总理约翰基
⑵ 奥克兰的历史沿革
市名的由来
新西兰首任总督威廉·霍布森(William Hobson)以印度总督奥克兰(Auckland)之名命名这座城市。
有意思的是,在毛利语中,奥克兰得名于Tāmaki-makau-rau,意思是“纯洁的少女和一百个情人”。
这是由于该地区有众多的部落的缘故。
第一批移民(公元1350年)
奥克兰的原始居民是波利尼西亚种的毛利人,公元1350年,毛利人从波利尼西亚群岛中的库克岛上集体航海,在海上和波涛奋战了好几个星期,横渡3200公里的海洋来到这片盛产长嘴无翼鸟、长着茂密植物的美丽土地,成为奥克兰最古老的土着居民。
因为这里的土地非常肥沃,竞争对手很多,他们就必须要在火山峰顶建造“帕”(pā)(防卫性的山寨)。
在欧洲人到来之前,大约有2万毛利人居住在这里。
随着火器被引进新西兰的北部地区,这打破了这一地区的平衡,并导致了部落与部落间惨烈的战争。
而一些缺少武器的部落(iwi)不得不在这一地区寻求新的避难所,还不能在这沿海地区被其他部落发现。
结果当欧洲人到达此地并建立“新西兰”这一殖民地的时候,这一地区的毛利人非常的分散。
以致毛利人并没有仔细讨论欧洲人的政策。
在那段欧洲人的移民时期,由于战争和后来的大批欧洲移民,奥克兰中部区域的毛利人急速减少。
纳提瓦图瓦(Ngati Whatua)和泰努伊(Tainui)曾经是世代生活在那片区域的两个主要部落。
时至今日,在奥克兰郊区附近不少火山冈丘山仍保留着早期毛利人的堡垒式遗址,例如伊甸山(Mount Eden)和独树山(One Tree Hill)。
奥克兰的诞生(1840年)
尽管早在1769年英国船长詹姆斯·库克就曾经经过这个地区,但他却没有进入到怀特玛塔港(Waitemata Harbour)和豪拉基湾(Hauraki Gulf)。
直到1820年,撒母耳·马斯丹才发现了今日的奥克兰市中心。
而1840年奥克兰建城时的居民只有约2000人。
1840年2月6日,威廉·霍布森(William Hobson)上尉被英国 *** 派到新西兰跟当地的毛利原住民签定《怀唐伊条约》(Treaty of Waitangi)后,这块地就用六英镑被买下来,霍布森就选择奥克兰作为这新殖民地的首都。
一年间,两千个英国移民就来砍伐开垦。
英国 *** 就用50个床单、20件长裤、20个短柄小斧、10件背心、10个便帽、10个铁锅、四木桶的烟草、一箱子的烟斗、一个毛布、糖和面粉把奥克兰三千英亩的地买下来。
一国之都(1841-1865年)
当欧洲人与毛利人在1840年2月签定《怀唐伊条约》(Treaty of Waitangi)不久后,新西兰的首任总督威廉·霍布森(William Hobson)决定放弃北部地区(Northland)的小镇拉塞尔(Russell)为首都,在这座城市重新定都,并以印度总督奥克兰之名命名了这座城市。
奥克兰因此成为了新西兰的第二任首都。
奥克兰位于新西兰北岛的北方,离南岛实在路途遥远,这也引起了南岛权贵的长期抱怨。
仍在1840年,尼科尔森港(Port Nicholson,即现首都惠灵顿)对于新西兰来说作为行政首都再好不过,因为这座城市离新西兰南岛只是一座海峡之遥(库克海峡)。
尼科尔森港自此也迅速的发展起来。
与此同时,直到1876年新西兰废除了省这一行政系统,奥克兰仍然是新西兰的首都和奥克兰省(已不存在)的省会。
尽管大量的移民不断地给这座城市带来更新鲜的活力,但奥克兰还是于1865年被取消了首都的地位。
毛利战争(1845-1872年)
为了对抗英国 *** ,毛利人便于1860年代发起了“毛利国王运动”(Māori King Movement),这是毛利人对土地受到日益增长的威胁所作出的反应。
此后,自1845至1872年间,新西兰发生一系列白人与毛利人的冲突,这就是新西兰史上着名的“毛利战争”(也称“新西兰战争”、“土地战争”),战争因一些问题而起,最主要的是因毛利人的土地被卖给了殖民(白人)人群。
而这也同样波及到了奥克兰。
奥克兰地区参加“毛利国王运动”的毛利人也是急剧增加,从1841年的只有1400人到1864年的12,423人,而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其他受白人控制的商业城市,而这些城市主要围绕着新西兰各个海港,那里的人口激增和污染问题引起毛利人的强烈不满。
强盛发展(1860年-今)
到了20世纪上半叶,奥克兰开始出现了有轨电车和铁路,并且迅速地发展。
不久,随着电气时代的来临,电车开始出现并逐渐统治了这里并一直延续至今。
干线路和高速公路的出现也改变了奥克兰的城市风光,更为意义深远是,这导致了城市与城市间的联合。
例如北岸(North Shore)(尤其是在奥克兰海港大桥修建后)和南方的曼努考市(Manukau City)与奥克兰的联合。
奥克兰地区至今仍然建有大量郊区风格的房子,使得奥克兰今日的人口密度仍旧非常之低。
尽管奥克兰地区的人口还不到伦敦人口的六分之一,但奥克兰的面积却超过了1000平方公里。
这也使得奥克兰比其他高密度人口城市发展公共交通变得更加困难与昂贵。
⑶ 新西兰地方政府结构是什么所扮演的角又是什么
新西兰因为人口少,所以没有采取联邦制,新西兰的中央政府权力比较大,地方政府在财政,交通以及教育还有经济发展政策都受制于中央政府,地方议会也没有单独的立法权,不能单独的指定法律,这点新西兰跟美国,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亚都不同。
⑷ 新西兰历史的新西兰历史
新西兰是太平洋西南部的岛国 ,西隔塔斯曼海同澳大利亚相望,南与南极洲隔海遥遥相对,有“世界边缘的国家”之称。全境由南岛、北岛及附近一些小岛组成,面积268046平方公里。人口 330万(1986)。其中86%是英国移民后裔, 9%是毛利人。居民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官方语言为英语,首都惠灵顿。古代历史 约公元 950年,波利尼西亚人库佩由社会群岛漂流至新西兰,返回后,称此地为“奥蒂罗”,意为“不夜之乡”,或“白云绵绵的地方”。此后,陆续有波利尼西亚人来此,至1350年左右,大批波利尼西亚人中的毛利人迁徙至北岛、南岛定居。在欧洲人到来之前,毛利人的社会组织是部落。使用的工具是石器、骨器。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和渔业,狩猎和采集,也有了雕刻、编织等手工艺(见彩图)。部落由酋长、自由民、奴隶各等级组成。殖民者入侵 1642年,荷兰探险者A.J.塔斯曼航行至此,称之为“斯达特恩兰特”,意为“我国之地”。后荷兰殖民者认为此地酷似荷兰的西兰省,又取名新西兰。由于塔斯曼在航行中遇到险恶风浪,并在登陆后与毛利族人发生冲突,因而把新西兰描绘成为一片可怕贫瘠的土地,未能引起殖民者的重视。1769~1770年间,英国海军军官、探险家J.库克环绕新西兰的岛屿航行,并绘制了该岛的海图。1777年他的航行报告发表后,欧洲人开始移民新西兰,捕鲸人、传教士、商人、移民等接踵而至。他们砍伐木材、捕捉海豹、鲸鱼等运往欧洲。1837年英国成立了新西兰协会,英国人在新西兰购买土地。1839年 7月,英国政府派遣海军军官W.霍布森任新西兰副总督。在他的威逼利诱下,1840年2月,毛利人酋长被迫在北岛怀唐伊镇,签订了怀唐伊条约。迫使毛利人把土地主权“让给”英国,以换取英王对他们的“保护”。新西兰沦为英国殖民地。1841年霍布森任总督。定奥克兰为首府。1843年首府移至惠灵顿。以后,英国向新西兰大批移民。1845年,G.格雷任总督后,制定并实行新西兰宪法,主张对毛利人实行同化政策。1862年的《土着土地法》使移民和毛利人之间的私人土地买卖合法化。在这以后的40年中,毛利人失去了他们绝大部分最好的土地。毛利人与殖民者之间的冲突,激起了1843~1872年长达30年的毛利人起义。19世纪50年代,新西兰成了澳大利亚的粮食产地。1890年后新西兰又成为英国的畜牧业产品的基地。不久,新西兰的奥塔戈和西海岸发现金矿,淘金者纷至沓来,移民人口激增,生产和贸易有较大发展。1870年,新西兰总督J.沃格尔实行“开发”政策,举借大量外债兴建公路、桥梁、铁道、电信等公共工程。用援助移民的措施增加劳动力。结果,新西兰人口在10年中增加一倍,交通和电信事业也得到发展。但因国际农产品价格下跌和国内黄金产量下降,失业严重,经济陷于萧条,持续到1895年。独立后的新西兰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移民及其后裔中新兴的资产阶级对国内政治生活有较大影响。工人运动、农民斗争不断掀起。1907年,英国被迫同意新西兰成为自治领,成为英联邦成员,但政治、经济、外交各方面仍未能摆脱英国的影响。1891~1912年新西兰自由党执政时期,政府进行了某些改革,开发土地,实行农场主永久租用国家土地的制度。对购买和改良土地及修筑道路提供信用贷款,征收累进税。给农民以低息贷款。鼓励工会活动,制订工业调停与仲裁法案和给妇女以选举权利等。政治、经济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了政党政治的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新西兰随英国参战,主要是输送兵员并供应食品和毛织物等军需品。由于出口市场有保证,工业有所发展,一度出现经济繁荣。同时,因对德宣战,新西兰占领了德属西萨摩亚。战后,新西兰参加了巴黎和会(1919),签署《凡尔赛和约》,加入了国际联盟,成为一个主权国家。1920年,国际联盟将西萨摩亚交新西兰“托管”,新西兰并和英国、澳大利亚共管瑙鲁。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承认新西兰自治领对内对外政策的独立。1935年,工党执政时期,增加农场主收入和提高工人工资,缩短工时,提供就业机会,兴建公共工程与住宅,扩大社会福利事业。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新西兰参战,基于国家安全的原因,新西兰转向依靠美国,加强与美国的合作。1942年后,美军驻扎到新西兰,1951年签订了《澳新美安全条约》。1947年,新西兰正式接受《威斯敏斯特法》,获得完全自主,但仍为英联邦成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西兰国民党和工党都主张鼓励加工工业,维持福利国家。但经济不稳定。新西兰经济仍以农牧业为主,是世界畜产品主要出口国之一。1973年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废除了对新西兰产品的进口特惠关税,新西兰产品的出口贸易受到很大影响。1974年后,又受石油危机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直至1977年后,对外贸易才逐渐转为顺差。1972年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84年 7月大选,工党获胜,工党领袖D.R.朗伊出任总理。1987年8月15日全国大选中,工党再次获胜,朗伊继任总理。1987年6月,新西兰退出澳新美安全条约组织。
⑸ 新西兰为什么是总督
新西兰总督是新西兰君主的全权代表。
新西兰是一个君主立宪国家,和英国共享一位君主。
由于女王住在英国伦敦,新西兰总督作为君主代表,往往被视为新西兰的国家元首。
⑹ 澳大利亚等国的总督制是怎么回事
英国国王在尊其为国家元首的英联邦(除联合王国以外的)各成员国的代表。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总督是英王在中央或国家一级的代表;在加拿大各省还有省督,在澳大利亚各州,还有州总督。总督职位随英联邦国家的宪法地位的演变而变化。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总督最初,是国王和英国政府的双重代表;19 26年的帝国会议决定,总督在供职国家的作用和英王对联合王国政府所起的作用完全一样,这就意味着总督不再是联合王国政府及其利益的象征。总督任命的程式也发生了变化。最初,是根据联合王国政府的建议(事先和当地政府进行过蹉商)而得到任命的;但1930年帝国会议通过协定,确认总督应经过同国王的非正式协商、根据英联邦有关国家政府的建议而委任。 在某些英联邦国家的现代宪法中,有专门条款对总督选举作出规定。在早期,总督通常来自英国。现代习惯作法是任命一个“当地”人为总督。现代总督是实权总督,他们行使职能而无需将他代表的国王置于优先地位;不过,总督通常像英王在联合王国一样,行使其宪法及礼仪职能。
⑺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国家的总督是怎样的职务是国家元首的象征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早年都是英国的殖民地,殖民政府的总督是当地的最高行政长官。现在两者都是独立国家,同时也是英联邦成员,总督只是象征性的职位而已,没有行政实权,主要职责是召集和解散议会,任命民选产生的总理及其政府。因为英联邦的元首是英国女王,总督只是女王的代表。
⑻ 新西兰为什么叫总督
新西兰是原英国殖民地,由英国国王委派总督管理。现在是英联邦国家,但总督仅仅是名义上的职务,没有任何实际管理国家的权力。
⑼ 新西兰总督和首相的区别
新西兰总督和首相的区别是 总督是英国君主在新西兰的代表 首相是新西兰政府首脑。
按照现行的新西兰和英国法律,新西兰和英国共有一个君主,而这个君主常驻在英国。
因此,新西兰总督在一般情况下行使着国家元首的职务。
作为君主的全权代表,总督在法理上拥有很大的权利。宪法赋予他国家的最高行政权。
他也是三军统帅,可以制定和取消法令,并且有权任命和罢免议会议员,各部部长和总理。
但是,按照英国的西敏制传统惯例,总督不干涉行政,并按照总理的建议行使权力。
同样,法理上总督由总理提名,而由君主任命。早期的联邦总督任命时,新西兰政府、君主和英国政府会进行三方面的沟通,最终人选更多地反映君主的个人选择和英国政府的意见。
初期的历任总督大多是英国贵族,而且最初的总督都自认为不但是新西兰的代理元首,也是帝国政府和作为帝国领土自治政府的新西兰政府之间的联络官,对新西兰政府传达帝国政府的意见。
新西兰总理(英语:Prime Minister of New Zealand)是新西兰政府首脑,由新西兰议会中的多数党,或联合政府中最大党派的党魁所担任,前任总理为比尔·英格利希(Bill English),现任总理是杰辛达·阿德恩(Jacinda Ardern)。
⑽ 新西兰总督的简介
新西兰总督的正式头衔是:“新西兰首席总督暨三军总司令”。根据在1986年修订的新西兰宪法(《1986年宪法法案》),除了指明由皇室委任的总督是皇室在新西兰的全权代表以外,实际上并未有就总督的限期表明。不过,习惯上每位总督的任期都是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