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新西兰 » 顾城在新西兰教什么

顾城在新西兰教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2-14 14:31:17

① 顾城当年是怎么出国的怎么发现的激流岛 你说顾城是被英儿骗出国外的,有根据吗

据我的了解,顾城好像是到各地讲学,去欧洲等地做汉学演讲,然后好像是新西兰的大学想让他去当汉学教授,他就去了,他发现那里比较符合他向往的童话般的生活,就没去当教授,住在激流岛写诗。

② 对顾城之死的国内外研究

给你几个论文题目

顾城之死与女儿国的破灭 (邓晓芒
王德威:诗人之死:闻捷,施明正,顾城
在理解与误解之间――由顾城之死所想到的
童心的复归——顾城之死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诗人顾城之死
也谈“朦胧派”代表诗人顾城之死与“不无自我”
顾城的死与人格缺陷

顾城之死的文化解析
本文试图从诗人对童话乌托邦世界的迷恋和皈依所导致的主体精神的放逐、迷失消亡,对情爱世界的欲望偏执所导致的主体精神的嗜血性发展,对知识分子精神的坚守所导致的主体精神的焦虑和绝望三个维度梳理、解析顾城自杀...
杨丹丹 《求索》2008年 第8期相关文献

幻像之死——从《英儿》及其诗作看顾城弃城
《英儿》成书未及出版,随即传来顾城杀妻自杀的惊世传言,社会各界一时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惊异声、感叹声、唏嘘声淹没了事件。有评论者以道德尺度界定事件,顾城自私自利、为所欲为,《英儿》的全部内容
章学珍 《小说评论》2007年 第S1期相关文献

微笑而痛苦的灵魂——顾城诗作中的死亡意识
顾城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在九十年代初的杀妻自缢事件对整个文坛和社会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文坛因此众说纷纭,其死亡原因也因此成了一个神秘而难解的谜。本文正是从不同侧面在诗人逝去十余年后试着客观公正...
任岩岩 《中华现代教育》2007年 第9期相关文献

从女性观到死亡观——析顾城的《英儿》和川端康成的《雪国》
分析顾城的《英儿》和川端康成的《雪国》,我们可以看到两位作者不同的女性观——对女性的占有或对女性的崇拜,以及与这女性观休戚相关的死亡观。顾城的一生是追求“自我”的一生,川端的一生是追求美的一生。所以,...
高华 王蕊 《宜春学院学报》2005年 第3期相关文献

误读乎?真人乎?——对顾城死因的浅析及思考
顾城在观念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错读,导致其错误地想在现实中完成对绝对自由的追求,结果只是理想的破灭,狂狷与自私交织而成的变态人生观使他走上极端。
张瑜 《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 第3期相关文献

死亡的寓言
从1989年3月26日海子的卧轨自杀开始,经过骆一禾的“革命性病故”,戈麦的焚诗自沉,直至顾城的杀妻自缢,诗歌死亡的多米诺骨牌已经砰然发动。当我着手收编有关顾城的文本时,诗人自杀的消息还在不断地传来—...
朱大可 张灵 《出版参考:新阅读》2004年 第12期相关文献

顾城的死亡意识
对顾城诗歌意象的解读显示:回归自然和女儿国是顾城理想王国的最高境界,在理想的追逐与破灭中,又对死亡有着独特的预测性体验,最后漂泊无依的顾城渴望家并终于回归了“家”。
许艳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 第3期相关文献

③ 有关诗人顾城的资料、文论等

《别》(在春天,我把手帕轻挥)
顾城
在春天,
我把手帕轻挥,
是让我远去,
还是马上返回?
不,什么也不是,
什么也不因为,
就象水中的落花,
就象花上的露水……
只有影子懂得,
只有风能体会,
只有叹息惊起的彩蝶,
还在心花中纷飞……
《远和近》
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小巷》
顾城
小巷
又弯又长
没有门
没有窗
我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山影》
顾城
山影里
现出远古的武士
挽着骏马
路在周围消失
他变成了浮雕
变成纷纭的故事
今天像恶魔
明天又是天使
《微微的希望》
我和无数
不能孵化的卵石
垒在一起
蓝色的河溪爬来
把我们吞没
又悄悄吐出
没有别的
只希望草能够延长
它的影子
《雨行》
云, 灰灰的
再也洗不干净
我们打开雨伞
索性涂黑了天空
在缓缓飘动的夜里
有两对双星
似乎没有定轨
只是时远时近......

④ 顾城的儿子现在哪里

多年来,桑木耳在新西兰的生活一直是个谜。顾工先生告诉记者,桑木耳一直在新西兰的一所小岛上成长,陪伴在他身边的是顾城的姐姐顾乡以及顾乡的儿子弥乐。

“木耳上学都是在岛外,顾乡每天会送木耳坐渡船去岛外上学,晚上又会接木耳回岛上。”木耳跟顾乡的儿子弥乐十分亲密,两人经常彻夜长谈,“这是木耳能在异国他乡唯一感受到的血缘亲情了。”

(4)顾城在新西兰教什么扩展阅读:

1983年,顾城和谢烨结婚,后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为木耳。按理来说,顾城应该非常高兴。然而,他非常不喜欢这个儿子。原因是他喜欢女儿,不喜欢儿子。顾城认为男孩子不能进入让幻想的女儿国,而且小孩子的啼哭声,让他无法工作,无法写出好的作品。

于是,顾城夫妇将幼小的木耳冻到了别人家寄养。由于此时的顾城夫妇住在新西兰一个叫激流岛的地方,岛上的人除了顾城之外,都讲英文。

而木耳被送到别人家寄养几年后,小时候学的一点儿汉语已经忘记了,所以父子俩没办法沟通。其实,将儿子送出去之后,顾城曾后悔过,但又不知道如何接近木耳。

父母去世时,木耳才5岁,根本不知道爸爸妈妈怎么会一夜之间全都消失了。后来,顾家人不放心他在别人家生活,故顾城的姐姐将他带回了家抚养。木耳一直生活在新西兰,接受西方的教育。他继承了父母优秀的基因,非常聪明。

高中毕业后,木耳顺利考上了当地最有名的奥克兰大学,学习工程学专业,成了一名工科男。这点,与喜欢诗文的父母有很大差异。

为了他能健康成长,顾家人隐瞒了父母自杀一事,只是告诉他,父亲是一位有名的诗人,母亲也是一位作家。虽然木耳生活在国外,但顾城姐姐还是会教他中文。不过,他的中文不是很好。

听姑姑讲了双亲的故事后,木耳非常感兴趣,决定辞去在新西兰的工程师工作,去父母亲生长的地方去看看。所以,他回到了中国。他见到了自己的祖父顾工,爷爷第一次带着孙子游玩了北海、白塔,带木耳品尝了很多中国的特色食物,让木耳感受到了中国的风土人情。

原本木耳还想去看看外祖父和外祖母,但被祖父阻拦了。因为顾城杀害谢烨后,两家人就断了关系,没了来往。他害怕木耳一不小心说出当年谢烨去世的真相,让谢家人触景伤情。后来,木耳还是回到了新西兰,娶妻生子,过着普通且平淡的生活。

⑤ 顾城为什么要自杀

不归作:论顾城之死
继海子卧轨自杀后,朦胧派代表诗人顾城亦于新西兰一孤岛自缢身亡,国内闻之哗然,智者仁者,见仁见智,喧嚣一时。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骚客风流,名士清誉,而今安在哉!
我于顾城生平及死因,未能悉知,几本悼念追怀的小书,随手翻阅,过则忘之;即其诗集、《英儿》等,也未曾细读——我不是顾城亲友,顾城亦非我知己,当其激扬文字、笑傲湖山之时,他根本不知世上还有我等野氓“存在”!——然,今夜,月凉似水,树影同藻,偶有狗吠深巷中,若有所思,若有所悟,顾城,黑夜曾给你一双黑色的眼睛,你用来发现今夜在你坟墓之上持续隆起的光明了吗?
我相信那些焚烧自己诗集的诗人所说的话,更景仰那些靠死亡来证实的生命,敲着欲凝成冰的寒气,独自蜷缩在乱山深处的一间茅屋里,我想刻下死者的声音,想沿着时光的隧道走进生命的本质存在中。今夜,我把你完全奉献出来,引导那颗星走进大地的胸腔去吧!
死的底层到底隐藏着什么?莫非也如月亮的背面一样荒凉,我们不幸生于一个不再需要死亡的时代,一个连最后的黑夜都不能赢得尊重的时代,一个连彻底的沉默都会带来耻辱与诽谤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危机时刻,唯一对我们还怀有怜悯之情的诗神在森林之外却遭到傲慢者的无端杀戮,而不能再对我们有所救助;甚至还不能将其绝望的呻吟传递出来,她在忍受着怎样的不可言说的苦痛呀!
随便翻开一本诗集,就会发现,诗人的生命多从喜剧开始,以悲剧结束。因此,叔本华在《读书》一文中早就希望有人撰写一部悲剧性的历史:“他要在其中描述,世界上许多国家,无不以其大文豪及大艺术家为荣,但在他们生前,却遭到虐待;他要在其中描写,在一切时代和所有的国家中,真和善常对着邪和恶做无穷的斗争;他要描写,在任何艺术中,人类的大导师几乎全部遭灾殉难;他要描写,除了极少数人外,他们从未被赏识和关心,反而常受压迫,或流离颠沛,或贫寒饥苦,而荣华富贵则为少数碌碌无为者所享受,他们的情形和《创世纪》中的以扫相似。”(旧约故事:以扫与雅各为孪生兄弟,在其外出为父亲击毙野兽时,雅各却穿上兄长的衣服,在家里接受父亲的祝福。)
——还记得我们共同的祖先屈原吗?
公元前二百七十八年夏历五月五日,屈原自投于汨罗江。《史记·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以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离骚赞序》:“屈原以忠信见疑,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在野又作《九章赋》以讽谏,卒不见纳,不忍浊世,自投汨罗。其辞为众贤所悼悲。”王逸《九歌序》:“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辞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章句杂错,而广异义焉。”又《天问序》:“《天问》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林,经历陵陆,嗟号昊旻,仰天太息。见楚有先王之庙……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渫愤懑,舒泻愁思。”又《离骚经序》:“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沉而死。”
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平则鸣。……尤择善鸣者而假之鸣。”有此一鸣,汉文化揭开了辉煌的一页,屈原,亦西方之唯吉尔,且其遇其思过之。
屈原诗中很多地方谈到死。《离骚》首言岁月流逝,壮志难酬之恨,“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又言惟愿建立功名,不惮死亡,“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终遭谗放逐,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奈荃不察其忠诚,信谗斋怒,“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洁白以死直”,长诗最后,慨然叹息,“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彭咸,据王逸注:“殷贤大夫,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死。”
《国殇》最末一句:“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怀沙》:“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忆往昔》:“焉舒情而抽信兮,怅死亡而无聊。”“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悲回风》:“宁溘死而流亡兮,不忍为此常愁。”《天问》:“何所不死,长人何守?”(长人,一说为长寿之人)“延年不死,寿何所止。”“天式纵横,阳离爱死。”《渔父》:“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
《荀子·礼论》:“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论语·先进》:“未知生,焉知死。”以孔子之见,死可以行之而不能言之;而屈原,不仅怀必死之志,而且对死亡本身也进行过哲学思考。其所以投江,前人所论颇多,约略言之:屈原出自楚国世家,既具内美,又重修能,二十五岁即参与朝政,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官至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本可有所作为。当时天下情势,不归于秦,即归于楚,战国七雄,惟楚能与秦抗衡。然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原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败蓝田,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也自左徒降为三闾大夫。顷襄王即位,贬逐江南荒远之地。“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到潇湘。”这是杜牧游行兰溪时写下的诗句(《全唐诗》卷五二二),每一读之,令人怆然。政治上的失意,爱情上的沉郁,对家国前途的焦虑,对民生苦艰的悲戚,逐绪而来。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是近亦忧,退亦忧,既不能与民同乐,独乐何益!他的慨然就死,是对黑暗现实、贫乏时代的抗争。这与陶渊明“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饮酒》十一)是有些区别的。
屈原一身兼有政治家与诗人两重品性,而后者无疑是主要的。他既非伊尹、吕望细大不捐、强力忍垢之辈,亦非曹操、桓温之流的奸雄,更以苏秦、张仪等凭三寸不烂之舌搏取富贵为耻,且不屑与子兰、上官、郑袖等周旋,可以说,他政治上的报复在任何时代都不可能实现,因此,他更是一位诗人。高洁自许,目下无尘,纫兰制荷,养菊栽蕙,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文选》卷五十三载李康《运命论》),其曲弥高,其和弥寡,这也是势使之然。处在战国时代,鸡鸣狗盗之徒,亦可拖青纡紫;翻云覆雨之辈,偏能乘车挂印;就是下流到吮疮舔痔者,犹能载千金以归,可以说,士无贤不肖,均有用之才,独诗人无补于世。故同时其他诸国,传诗甚少。惟屈原举世混浊而独清,众人皆醉而独醒,被发行吟,阳狂泽畔。《离骚》:“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兮故都?既莫足与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无人知之,是其一;不与美政,是其二;这应该是屈原涉江怀沙的主要原因。
屈原对死亡的思考在当时也有其代表性:首先,他意识到“人固有一死”,这个尽头是谁也不能避免的,恐惧要不的,要正视这个冰冷的深渊;其次,他是怀着“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心情离开人世的,即使再给予他新的生命,他也不可能有别的选择,因为他对自己不苟流俗,对美好理想,上下求索,持之以恒,以至于死的一生,并无悔恨,他甚至对死亡还进行了美学层面上的思考,他的确作到了“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论语·卫灵公》)唯一能够引起他的担忧的也许是“身死亡而道不用”,未来世纪倾听不到或理解不了他悲愤至极的言说。他的诗乃发愤而作,慨天道不公,不佑善人,亦司马迁《伯夷列传》之意。他在诗中灌注的是真实的自我,灌注的是只有真实生命才会具有的倔强的不息的激流,想象奇瑰,千回百曲,上则共日月争辉,下则与河山表里,论其对人类心灵的冲击力,千百年来,罕能继武。
宋太祖尝言:“使李煜以作诗工夫治国,岂为吾虏也!”李煜国破身囚,终日以泪洗面,因怀故土,竟被毒死,然“词经”铸就,不知多少“潇湘妃子”为之垂泪,问陈桥兵驿,赵氏陵阙,而今安在哉!国君李煜之不幸,正词人李煜之幸也。——“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果何为哉!”(王国维《人间词话》)
清代学者费锡璜《汉诗总说》云:“屈原将投汨罗而作《离骚》,李陵降胡不归而赋别诸诗,蔡琰被掠失身而赋《悲愤》诸诗,千古绝调,必成于失意不可解之时。惟其失意不可解,而发言乃绝千古。下此则嵇康临终,杜甫遭乱,李白投荒,皆能响继前贤。外此则吾未之见也。”
屈赋的风格兼有《诗经》之风雅,与《庄子》之“怒而飞”相近,而其精神,又渊出孔子,虽取镕经意,亦自铸伟辞,他是先秦歌诗之集大成者,故能气往铄古,词来切今,其衣被辞人,非惟一代。李白长篇歌行与其风神一脉相承,而杜甫则是他精魂之重塑者。——笔者也认为他生得其时(汉民族历史上的第一个贫乏时代),死得其所,故作《相见欢》以咏之:
西风惊梦船窗。蓼兰香。记着落花时节去潇湘。
天已问。魂何恨。碧波伤。遗下高山贤哲几番仰。

⑥ 今天我们为什么不再纪念诗人顾城

今天是诗人顾城诞生六十周年的纪念日,不过大家似乎已经淡忘了这个诗人。按常例,名人的整生日往往是铺天盖地纪念的由头,但是网络上和媒体上纪念顾城的文章却是零零散散的。个中原因大约有两个:第一、这已经不是一个属于诗歌的年代,第二、一提起顾城,人们不免就会想到他那不怎么光彩的死亡。
遥想当年,在八十年代那个文学复兴的年代,作为“偶像天团”——朦胧诗的代表人物,顾城的名气和受欢迎的程度一点也不亚于今天的鹿晗、TFboys等等当红炸子鸡。他不仅仅是文化界的明星,更是整个社会的巨星。
他的诗歌风靡的程度,简直是“凡有井水处,皆能歌顾诗”啊,他的代表作《一代人》的流行程度,绝不亚于“跟着我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那绝对是八十年代人的“QQ签名”排行榜第一的句子。
不过当年的风光已成昨日黄花,八十年代的文学狂热和诗歌狂热,今天看来已经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传奇。我们今天这个年代,是不需要诗歌的时代。所以高晓松的那句名言,“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生活还有诗意和远方”才会被屡屡提及,因为这句话背后的深意,是对“诗和远方”没落的伤怀,是“阿Q式”的精神安慰,在现在的现实面前,“眼前苟且”的力量远远大过“诗和远方”。
北岛在《波兰来客》回忆那个时代的诗句中写道:“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这个一个同时经历过单纯炽热的“八十年代”和浮躁喧嚣的当下生活的人才能发出的感慨。像我这样一个出生在八十年代的人,因为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烟花的热闹,所以也不会有对热闹之后烟纸寂寥铺满地的喟叹,那种“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的感觉大概就是梦破碎的声音吧。中国当代诗,那是一个现在已经破碎了的,三十年前的旧梦。
我们几天不再大规模纪念顾城,另外一个原因是,一旦提起他,难免就要揭起旧伤疤——他那不怎么光彩的死亡。1993年10月8日,顾城在新西兰的一个小岛上杀死妻子谢烨,然后上吊自杀身亡,这一消息传入国内,顿时震惊了当时的整个文坛。人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那个以童真诗歌闻名的单纯诗人,做出如此耸人听闻的事情。

顾城最后的日子是在新西兰的激流岛度过的,他的自传体小说《英儿》反映了他人生最后日子的精神状态,似乎也提供了他之所以杀妻以及自杀的原因。作为一个爱做梦的诗人,顾城向往《红楼梦》中所描绘的“女儿国”的生活。在正常的现代男性来说,“三妻四妾”的美梦往往也只是做做梦。但是顾城却将之变成了事实。而他“女儿国”的试验地,正是他最后的梦断的小岛——激流岛。
顾城希望将激流岛变成“女儿国”,妻子和英儿是国民,而他是唯一的异性。他的这种顽固的念头使得他甚至有些讨厌自已的同样身为男性的儿子,他希望“女儿国”里只有他是唯一的男性。他甚至希望在这个“女儿国”中回到种菜养鸡的原始农业生活,为此他养了一群鸡。
然而,激流岛虽然地处偏远,但它毕竟属于现代的新西兰。妻子和英儿虽然有情于他,但是毕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女性。归园田居的生活作为调剂偶尔过过可以,长此以往肯定将人逼疯。况且“二女共侍一夫”,也不是哪个现代女性可以忍受得了的。
渐渐的,顾城的生活出现了危机,英儿离他而去,妻子也提起了要与他离婚。“女儿国”国王的自大心态碰上了实际的日常生活伦理,顾城的心理失衡了,最终酿成了悲剧。我微信:apenman

⑦ 有没有人去过新西兰的Waiheke island(激流岛)可以告诉我那里关于顾城的事情吗

校导旅游推荐
顾城在新西兰的故居位于奥克兰附近的一个名叫Waiheke(中文名叫激流岛,或怀希基岛)。顾城故居的具体地址是: 124 Fairview Cres., Rocky Bay, Waiheke Island.顾城是上世纪80年代着名的朦胧诗人。“南舒”“北顾”的说法,反映了他的江湖地位。1993年10月8日,在新西兰奥克兰激流岛,顾城杀妻后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上,这就是震惊世界的“顾 城事件”。 很多人第一次知道新西兰,就是因为这一事件。大多数造访新西兰的50后、60后,甚至70后,都有瞻仰顾城故居的冲动。为找到顾城故居,我做一些功课。在网络上搜素相关主题,可以得到成千上万的网页,内容各不相同,但对于故居的具体位置,几乎没人提及。我写这篇文章,留下故居的地址,就是希望能为想去的驴友们提供具体线路,省去查找的烦恼。去过的人可能希望大家不要去打搅故去的人,所以没提供线索。但想去的人应该是带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的。我在这里提供线索,希望顾先生的在天之灵不会怪罪。从奥克兰轮渡站的2号码头,坐30分钟轮渡就可以到达Waiheke岛(激流岛)。轮渡在白天发出,基本上每小时一趟,正点起航。往返票价是32新西兰元(2010年6月的价格),回程也是正点起航。幸运的话,你在路途中,可以看到海豚群在轮渡旁边巡游。概率比较高,我们就碰上了。从奥克兰市中心到轮渡码头非常方便,沿着艾尔波特街(Albert Street)或皇后街(Queen Street),向海边方向,一直走到头,就是码头。从天空塔(Sky City)走过去,大约需要15分钟。到了Waiheke岛(激流岛)以后,可以租一辆汽车,再找租车公司要一份地图。如果你英文不是太差,那么,根据我在上面提供的地址,离找到顾城的故居就不远了。开车向地图上标的Rocky Bay 方向出发,然后找到Fairview Cres., 沿路仔细观察(在山的那边而不是海的那一边,取决于你开车的方向,正常的话在你的左手边),就能发现编号为 128, 126, 和122的邮政信箱,唯独没有124。这时,你就把车停下来,你离故居的距离不超过20米了。往128, 126号所在的山坡边走边看,向右手边观察,按下图示意,你就能找到顾城的小屋了。 站在小屋外的露台上,可以欣赏到不远处的美丽海景。这时,你不得不佩服顾城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具有的独特品味。 小屋破败,人已故去,可代表中国元素的竹子,依然在健康地成长。对新西兰来说,竹子是外来植物。可以猜测一下,也许在顾城那个年代,新西兰的植物检疫制度尚没有这么严格,顾城自己或托友人,将这类中国的植物带上了岛,种植在居所附件。中国人对竹子司空见怪,并不敏感。是我的朋友,来自梅西大学的David tweed先生告诉我,竹子不是新西兰的本土植物。 这使我对顾城故居旁边的竹子产生了兴趣。 与顾城故居相隔不远的112号,正在出售,售价32.5万新元,约合不到150万人民币。两层的小楼,依山而建,含800平方米的土地,拾阶而上,土地上除房子外,全由各种美丽的树木覆盖。从房屋的露台,眺望不远处的海岸线,各个岛屿,风景美得让你真想卖了国内的房子,过来定居。这房子要在北京,至少也要乘30倍。从故居出来,回到O’Brien Road, 走一小段后,左转上te Whau Dr.,行驶不远,就会看到左手边有一些奇怪的羊群。这是一个由老两口经营的橄榄油农场。这里出的橄榄油品质奇佳,20新元一小瓶。离开农场再向前走到尽头,是 te Whau 葡萄庄园。由兄妹俩经营。12公顷的土地,种了3公顷的各种不同品种的葡萄,用于生产葡萄酒。在最佳风景处,他们还经营一个小餐厅。品尝着美酒、精制美食(海鲜为主),欣赏着落地玻璃窗外的无敌海景。人生美好,就在此时此刻!岛上风景最美之处,是 Orapiu Road 沿线。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还是自己去体会吧。路的尽头是一个轮渡码头,每周三班,开往奥克兰等地。岛上有不少沙滩、公园,风景各不相同,请各位自己体验。
校导旅游

⑧ 顾城的一些介绍

顾城,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顾城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后期隐居激流岛,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作品译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种文字。顾城,男,1956年9月24日生于北京。12岁时辍学放猪。 顾城的照片(7张) “文革”中开始写诗。1973年开始学画,次年回京在厂桥街道做木工。1977年重新开始写作。并成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诗人。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 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在德国写作。1993 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辞世。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着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的诗》、《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诗全编》。另与谢烨合着长篇小说《英儿》。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顾城的诗》。诗集《白昼的月亮》。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与舒婷的典雅端丽、委婉绰约、美丽忧伤相比,顾城的诗则显得纯真无瑕、扑朔迷离。但是,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充溢着一股成年人的忧伤。这忧伤虽淡淡的,但又象铅一样沉重。因为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现实而产生的忧伤。 顾城的作品集(4张)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经历过“文革”的一代青年,对着名朦胧诗人顾城(1956年9月~1993年10月)的这两句诗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胧诗,是当时激动人心的思想、文学“解放”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当代新诗革新的起点。在顾城冥寿50周岁的前一年,四卷本的“顾城文学系列”首卷――《顾城文选·别有天地》近日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顾城1962年开始写诗,1987年5月应邀赴德国参加明斯特“国际诗歌节”,随后开始周游西欧和北欧诸国,后定居新西兰,1993年10月8日,他与妻子谢烨双双死在新西兰激流岛上。 据此次“顾城文学系列”策划人刘曦强介绍,此套四卷本将延续至明年9月出完,整套文选由“顾城之城”网站站主江晓敏和顾城胞姐顾乡联合编选并注释。总计 150多万字的散文体作品,囊括了顾城旅居海外的1992年至1993年这一创作高峰期的作品,有望展示一个全面而立体的顾城。 “顾城之城”站主江晓敏是浙江温岭一所中学的高三语文老师,她于1993年阅读了诗集《海篮》开始接触顾城的诗,“1994年读《诗探索》上面顾城的朋友文昕写的《最后的顾城》,读到顾城铸脚印那个段落的那一刻,我就深深地喜欢上顾城了。后来读了几乎能搜集到的顾城的所有资料。” 顾城早期的《生命幻想曲》、《分别的海》和后期的《颂歌世界?是树木游泳的力量》都让江晓敏特别喜欢。她用“真”概括了顾城为人的最大特点,“自然纯净”则是她心目中顾城诗歌的最大特点,“他的诗不是做出来的,而是从心间流出来的。读他的诗时,你忘掉了自己是人,你一会儿是瓢虫,一会儿是河流,一会儿又是石头,这是另一层面上的‘自然’”。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顾城,分享顾城优美的诗句”,江晓敏于1999年创办了“顾城之城”网站。 然而,也有不少当年的诗友,如今却不愿再重新“面对顾城”。 “关于他的事儿,我不想发表任何意见”,一位当年颇有影响力的朦胧派诗人以此拒绝受访。另一位当年和未出国前的顾城“有过比较多的交往”的诗人,则宣称正忙着写一部文化散文书稿而无暇评说旧友。 “朦胧诗”阵地《今天》的编辑徐晓在今年年初出版的着作《半生为人》中,对北岛、芒克等诗人有浓墨重彩的回忆,但谈起顾城却没有太多的印象,“当时编他的诗主要是北岛,我也只是在公开场合见过他几次而已。” 多数诗友的不愿置评,或许有众多不同的复杂原因。但顾城真的就是这样给人一种“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城堡里”的感觉。 姐姐顾乡比顾城大两岁两个月零三天,顾城在她印象中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爱凑热闹”。顾城不到一岁时就会走路,“他那时干得最多的事,是走到离地不高的大穿衣镜前,对着镜子看自己”。上了幼儿园的顾城还是“不爱凑热闹”,每次顾乡去接他时,“也就不在玩闹一起的孩子群中找他,他热衷躲在一边看树或者看蚂蚁。” 顾乡回忆,从小博览群书的顾城,一次为了安慰受欺负的同学居然给人家讲起了《三国演义》的故事,并得到了“故事”的雅号。但同学们围拢着想听他讲时,“还是不容易听到他讲故事,因为他不习惯被围在中间”。“但是他又是想讲的,也很想有人听。” 在渴望与外界交流和退回内心的“心理拉锯”中,顾城只好寻求姐姐当他“一个人的听众”,姐姐没空听时,“无奈之下他就进了别的屋子,隔着床一个人对着墙讲起来”。 及至“文革”的风浪裹挟一切,顾城还是“独自在烈日下、在落叶中、在寒风里走,在古城墙上拾一枚旧币,在荒草中间找蚂蚱、蜣螂”,“高音喇叭、滚滚人流、漫天传单,对他如无一般。他嘲笑我(顾乡),痛恨我,不许我去参加集体、社会活动,认定那些事情都很无聊,而我的同学都很庸俗。” 这个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城堡”里的顾城,给人印象最深的、最常见的装束,是戴一顶高高的帽子。1992年6月在荷兰演讲时是这样,1992年12月在德国演讲时也是这样。一顶高高的帽子,在诗人的国度里,又何尝不是一顶想象中的王冠呢?他又何尝不是他自己的“王”呢?顾城后来和妻子谢烨在新西兰激流岛上养鸡种菜的生活也颇有独立王国、自给自足的意味。 在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崔卫平眼里,“顾城是个比较胆小的人,不是一个爱说话的人,是一个比较退却、喜欢‘坐在后面’的人。”崔卫平教授肯定顾城在朦胧诗派中“贡献是相当大的”,但对“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进行了质疑―――“声称环境黑暗而自己光明这种表述是一个任性的表达。一个人不能意识到自己身上阴影的存在、不自警是可怕的”,“在观照社会时,也要反思自己”。 《今天》杂志的重要成员刘自立,对“白话是否能写诗”表示了根本性的质疑,因此对“朦胧诗”的整体评价都不太高,他觉得,顾城“只是其中一员,也不比别人高明。” 刘自立是在不认识顾城的时候看过顾城的诗,“觉得他像个小孩儿在写诗,又有老小孩儿的成熟,但不是大人写诗。”刘自立认为,顾城的创作,一是比较注重寓意和象征,较少考虑诗歌的音乐性;二是带有某种童话色彩,有所谓“顽童”性格―――是对“文革”僵硬的思维模式的反拨,但这种“反抗”方式,是以一种孩子的方式完成的。因此,“顽童”到最后也容易失控,这和他的诗歌的不足、人格缺陷以及与社会沟通的中断,都有联系。刘自立认为,顾城试图用散文体语言赋 予他的诗歌以神秘感和宗教主义,但事实上,“寻找光明”和“相信未来”,并不新鲜。编辑本段主要着作 《黑眼睛》(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英儿》(1994年元月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与谢烨合着)、 《灵台独语》(1994年3月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老木、阿杨编)、 《顾城诗集》 《顾城童话寓言诗选》 《城》 诗集 《白昼的月亮》 《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北方的孤独者之歌》 《铁铃》 《黑眼睛》 《北岛、顾城诗选》 《顾城诗集》 《顾城童话寓言诗选》 《顾城新诗自选集》 编辑本段诗歌特点浅论顾城诗歌的艺术特点 张虹 摘要:本文认为顾城诗歌的意象世界常用的表现手法:首先是象征隐喻法;第二是抽象变形法;第三是通感法;第四是物象叠合法;第五是物人转换法;第六是因意取象法;第七是省略跳跃法。 关键词:顾城;诗歌;艺术;意象

⑨ 顾城为什么能够去新西兰

因为有的人是经过特殊的考核或者评估测定才可以去信息港的。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202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535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527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113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169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821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742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333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799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