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为什么移民新西兰
① 顾城真的是个极端自恋,自私的诗人吗
这是我很多年前就想写的一篇文章。当时只列了一个提纲, 顾城死亡10周年的时候曾经想完成它,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做。今天,重新翻看过去未完成的文字时,突然感觉,如果再不写完它,恐怕永远也不会写了。写了一个通宵。
很多年轻人如今已不知道顾城是谁,也不知道20多年前,中国文艺界有一个如日中天的明星,名叫顾城,他的地位超过当今所有的天王、天后。现在的年轻人即使听说过顾城的名字,很多人也不太清楚顾城的人生故事。 顾城1956年出生于北京,他的父亲是中国以前一个有名气,但名气不算太大的“职业”诗人,名叫顾工。据说顾城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艺术天才,12岁时就接过了父亲的传承,开始写现代诗,并且很快超越了他的父亲。对此,顾工从来没有表示异议,甚至很开心。
改革开放之后,现代诗如同一声号角,一面旗帜,成为当年无数中国年轻人的精神食粮。北岛、舒婷、顾城成为领导中国现代诗歌的标志性人物。三人之中,顾城最年轻,他的名句是:“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其他还有:“人们围绕着自己,像一匹匹马,围绕着木桩”等。
中国现代诗歌之所以获得“朦胧诗”的称号,与顾城有很大关系。当年,一篇评论文章针对顾城的一首诗指出:太朦胧,看不懂。引起广泛的争论,“朦胧诗”这个名词由此确立。顾城的诗很有特色,也比较容易辨认。由于他的诗中有很多超现实的想象,顾城个人也获得了一个“童话诗人”的桂冠。在我的印象中,古往今来中国写诗的人中,顾城是唯一获得这个称号的人。
1988年,当时在中国如日中天的顾城远赴新西兰,与妻子谢烨(当年顾城的狂热崇拜者之一)定居于激流岛,并生下一个孩子。1993年10月8日,顾城在激流岛上自己的住所,用斧头砍死了妻子,然后自杀。终年37岁。顾城定居新西兰后,他的标志性特征就是永远戴一顶高高的、新西兰羊毛编织的翻边厨师帽。这也成为他留给后世最重要的个人形象。
顾城死后,关于他杀妻并自杀的原因有很多种解读。香港拍过一部电影,叫做《顾城别恋》,由冯德伦饰演顾城。反响一般,知道的人不多。按照顾城在自己的遗着《英儿》一书的内容,人们猜测顾城最后的疯狂是因为一个追逐利益的女人伤害了他,导致他的崩溃。这个女人在顾城的书中被称为“英儿”,真名李英,曾经是《诗刊》社的编辑,笔名麦琪,现在还经常发表作品。麦琪在顾城死后,明确表示,反对顾城在遗着中给她贴上的标签。
我认为,顾城悲剧的深层原因是他的极端个人主义。作为一个人来说,顾城的人生态度像他的诗歌一样极具特征,简单归纳一下就是:极端自私的自我中心,极端愚昧的大男子主义,极端空想的自由主义,极端幼稚的幻想世界。顾城就是一个各种极端事物共生的矛盾体,有时候像个天真的孩子,有时候像个疯狂的暴君。 顾城宣示自己爱全人类,但是他不爱身边的人。顾城的妻子在去新西兰之前就有过一次怀孕,顾城没有像其他丈夫那样,对自己的骨肉充满期望和好奇,而是在整整一个星期里,向妻子抱怨说,这个孩子会把他逼疯。妻子不得不独自去做人工流产。到了新西兰后,妻子第二次怀孕,顾城故伎重演。但是妻子认为自己年纪已过30,再不生育就晚了,便以各种各样的借口拖延打胎的时间,终于将孩子生了下来。是一个男孩。顾城说,妻子是一个狡猾的骗子,儿子是他童话城堡里的毒菌,他的世界里,不允许有第二个男人。顾城甚至没有抱过一次自己的儿子。他对妻子说:儿子不像你,也不像我,这样很好,感觉我不会同他有什么关系。
顾城有了孩子后,他认为自己的亲生孩子影响了妻子对他的关爱,在他的一再要求下,幼稚、可怜的谢烨不得不把孩子送(或者是寄养?)给了新西兰土着毛利人。但是,顾城的妻子之所以把儿子交给别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顾城对儿子的厌恶甚至发展到生理反应的级别,他会突然向儿子施暴,将儿子从沙发上踢下来,然后自己倒地,肌肉痉挛。顾城的妻子无法判定顾城是否故意装病,但是,为了她所爱的两个男人都好,这个女人不得不把这两个男人分开,同时也将他自己与儿子分开。在顾城那里,谢烨只能是一个妻子,而不能是一个母亲。
顾城与他的妻子在一起,开始的时候是要享受被无限崇拜的感觉,后来是因为,顾城社会生活能力极差,尤其是到了国外,离开了妻子几乎无法生存于社会。妻子谢烨某种程度上成为他的全职保姆兼全职助理。
顾城所谓自己内心的爱,太过理想化,其实是他内心残忍的另一个极端的表现。我始终认为,不爱孩子的人是缺乏爱心的,如果连自己亲生的孩子都不爱,那么,他所标榜的爱,一定是假的。人不是神,不可能把人的天性与所谓的天职彻底割裂开。顾城理想中对全世界、全人类的爱,其实只是爱他自己。因为,他认为他自己就是全世界,就是全人类。当这种爱无法实现的时候,它的另一个极端便跳了出来,那就是顾城个性中的残忍。
顾城定居新西兰激流岛后,也许是因为收入微薄,要贴补家用,也许是因为要享受田园生活,顾城在自家房子旁边圈了一块地,养了几百只鸡。有一次,不知哪里来的一条狗,咬死了顾城的两只鸡。为了报复,顾城在鸡舍周围布下了钉子,但他还是觉得不过瘾,最终布下了老鼠药。当妻子说他此举太过分的时候,顾城说他妻子是假善良。最终,狗是不是被毒死不知道,周围居民家的猫却真的被毒死了。顾城没有承认是他干的。顾城养的鸡最终引起社区内其他居民的不满,一是因为生活社区被顾城变成养鸡场,太吵闹,二是因为观瞻、气味、污染等环境问题。社区官员几次上门,代表全体居民,要求顾城将鸡处理掉,顾城当然不愿意,他认为在一个自由的世界,难道我没有养鸡的自由?最后,社区居民不得不动用法律手段,法院下达了判决书,要求顾城在限期内自行处理,否则将强行处理。结果,顾城像疯子一样,在接到法院判决书的当天晚上,拿着一把刀进入鸡舍,一顿疯狂挥砍,几百只鸡尸横遍地,鲜血四溢。然后,顾城把鸡脑袋装在一个塑料袋里,交给社区官员,证明自己已经把所有的鸡都彻底处理了。社区官员吓得当场逃跑。 每当我想象这个场景,就仿佛看到一个武艺高强的剑客,提着锋利的宝剑,闯入毫无防范能力的人群,没有任何理由地滥杀无辜。其实,对于常人来说,处理方式很简单,比如把这些鸡卖掉,或者分送给周围的居民。也许是因为顾城的清高使他不屑于为几个臭钱,自掉身价地去买鸡;也许是因为顾城的傲慢使他不可能赔着笑脸向邻居们说一声抱歉,总之,他以
一种令全体社区居民瞠目结舌的方式处理掉了他的那些鸡。这件事情后,顾城对他的妻子说:全世界都在欺负我。而且,为了发泄,顾城还到山坡上随意挥砍大树。他妻子说,顾城整整砍了一个星期。这个细节让我再次坚信我对顾城人性的判断:在他童话诗人的外表下,掩盖的是一个残忍的内心,一颗充满报复欲望的心。 在顾城居住的社区,居民们都认为顾城怪人,可能是疯子,如果不是他的妻子谢烨极力在邻居之间化解、调和,我真不知道顾城能否在社区里生活下去。他也许更适合没有邻居的生活方式顾城的大男子主义也极为突出。除了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分享妻子的关爱之外,英儿的出现也充分体现了顾城的这个性格特征。顾城与两个女人的关系是透明的,彼此都知道。当然,顾城的妻子谢烨真是太天真幼稚,明明知道有一个女人正在分享她的丈夫,但是,对顾城的盲目崇拜也许使她认为,那是一个天才应有的权利。她没有任何怨言,三个人相安无事地住在一起,甚至管吃管喝,生怕怠慢了客人,唯独把亲生孩子排除在外。英儿也是一个极有当年特点的女孩,她与顾城原来就认识,也很崇拜顾城。在她看来,顾城就是神,她甚至从来没有想象到自己能成为“神”的私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新西兰见到顾城后,英儿发现顾城依然是“童话诗人”的形象,甚至更加走火入魔,越来越不食人间烟火(也许对女人外)。而当年清新可爱的谢烨由于顾城生活上的低能,她付出太多,操劳太多,很少得到一个女人应有的宠爱,正日益变成未老先衰的黄脸婆。虽然英儿也很同情谢烨,但她更加同情顾城。一个“童话诗人”怎么可以没有浪漫的爱情,怎么可以身边没有佳人陪伴?在顾城主动之下,长得还算漂亮的英儿向童话诗人献出了自己。顾城死后,英儿说,她与顾城的第一次性
行为是顾城强暴了她。
我不知道顾城当时对于身边两个女人的心态是否了解,
或者是否想去了解,在他的遗着《英儿》中,我看不出端倪,反正顾城自豪地宣布:两个女人他都爱,他说他有两个妻子。顾城甚至感觉自己是大观园中的贾宝玉,两个女人还太少。他说,在他的童话城堡里,至少应该有12个女孩,他想让自己成为女儿国的国王。他幻想着12个女孩都是银盔银甲,保卫着他的女儿国不被第二个男人侵犯(包括他自己的儿子)。英儿在她的文章里说:顾城很胆小地从洞口看世界。然而,现实毕竟不是童话。阿拉伯人允许娶多个老婆,前提是必须有经济条件支撑。顾城靠什么来养活两个女人?不像在国内,到了国外后,顾城的诗歌失去了市场,他的经济状况很糟。基本上靠新西兰政府救济和谢烨一个人独立维持。有时候,为生存而烦恼的谢烨不得不向顾城抱怨几句,希望他能现实一点,找一个能有工资收入的工作。每当这种时候,谢烨都会遭到诗人顾城的斥责。对于顾城来说,他认为自己就是为诗歌而生的,怎么可以让那些世俗的事物干扰自己。在经济问题上,英儿没有多少发言权,她不是一个富裕的人,刚出国,来到顾城这里,还有点接受顾城夫妇施舍的意味。当然,她也尽可能地做一点与文艺无关的工作,帮助谢烨贴补一些家庭开销。因此,与顾城一起奇怪地生活的生存保障问题她不是看不到。但是,顾城是一个输不起的人,在打牌之类的家庭娱乐中,顾城一输就发脾气,他的妻
子永远扮演让顾城成为最后赢家的角色。而在邻居的眼中,顾城夫妇是英儿的姐姐和姐夫。其实英儿当时另有情人,在国内,她爱上了比她大20多岁的诗人刘湛秋。到了新西兰之后,又爱上了顾城。1992年,顾城夫妇接到了去德国讲学的邀请,顾城开始想放弃,他说,除非英儿一起去。但是,他不允许儿子一起去。顾城的妻子洋求英儿劝说顾城,不要放弃这个机会,至少也可以给家里困难的经济状况带来一点缓解。英儿知道,自己该出局了。顾城夫妇临去德国之前,顾城要求英儿在家等他们回来。谢烨则说:如果我们回来的时候你还在,那就是我的命,我就彻底接受这个现实,英儿最终决定离开。很快又爱上了一个比她大20岁的洋人,几年后(顾城已死)她与洋人结了婚,英儿1992年底离开激流岛。顾城夫妇从德国回来后,听说英儿与洋人老头同居私奔,便开始创作小说《英儿》。在这本书中,顾城把以往对英儿的爱恋,全部变成了怨恨。他说,英儿爱上刘湛秋是想利用刘湛秋进入《诗刊》社。英儿爱上他顾城是想利用顾城解决出国的问题。英儿爱上洋人老头是想利用洋人老头解决绿卡问题。这本书写完后不久,顾城用斧头砍死了妻子谢烨,然后自杀。顾城最后留下的一首诗是给他儿子的。这首诗的内容与他在现实中对待儿子的态度截然相反,表现出感人的亲情。但是,顾城把他儿子的名字改成了“珊”,一个女孩的名字。他是想用虚幻的女儿来延续他的女儿国吗?
顾城是极端的。他在中国的成功,使他认为世界应该围着他转,应该为他而改变,应该符合他的想象。顾城的悲剧还来自于他在诗歌创作上的失落。他是在中国成名的,他的作品也都是中文作品。离开了中国,顾城失去了生存的根基,他的英语又不好,在新西兰很长时间以后,才会简单的回话。他作为诗人的生命,在他决定定居新西兰起,就已经死亡了。但是,新西兰的激流岛,在顾城的眼里,就是他的桃花源,一个幻想中的乌托邦。然而,诗人身份的死亡结局是顾城不曾预料也不能接受的。他始终抱持着中国社会主义体制下艺术家的优越感和特权意识,但是,在新西兰,他能够发号施令的对象,只有他的家人和情人。一旦情人离去,妻子的崇拜也在明显消失,
顾城感到自己被抛弃了。他认为是全世界抛弃了他。
顾城的悲剧还来自于他幼稚的政治观念。他因文革中所受的苦难而厌恶自己的国家。他以为另一个自由的世界就是他的理想,可以使他忘掉中国这个糟糕的地方。德国之行给了他一个错觉,其实那只是德国汉学界的一次礼貌的欢迎,但他由此以为自己再次成为世界的中心。他以为诗人还象拜伦、雪莱那个浪漫主义年代一样,能够成为社会的旗帜。然而,在商品经济社会,没有人会白白养活他这个童话诗人,这个女儿国的国王。面对资本主义对艺术家的冷淡,极端的顾城真正崩溃了。在国内的朦胧诗时代,顾城被捧上了天,但他认为这个给了他极高荣誉的中国社会,依然是使他窒息的社会,他以为另一个世界会给他比中国社会给他更高的荣誉,更高的地位,更自由的空间。我不知道顾城在死亡之前,是否意识到自己真的错了他这个长不大的童话诗人,幻想中的女儿国国王实在太幼稚了!
然而,还是有很多人喜欢顾城的诗。那时候的崇拜者,今天叫做粉丝。除了名称不一样,实质上没什么差别。他们因为喜欢顾城的诗而绝对喜欢顾城整个人。他们几乎全盘接受了顾城对于英儿的指责,那个曾经是顾城情人的女人,无辜地承担起害死优秀诗人的罪恶名声。当年有的文章甚至说:顾城砍死的为什么不是这个坏女人!
重新检视顾城的悲剧,我更加坚信,诗人要做到像他的人一样是困难的。不应该把诗和诗人等同起来。顾城是被他自己内心的邪恶杀死的,正是由于他内心邪恶的强大,才使他童话诗人的外表也一起强大,反而让人们看不到他真实的内心世界。连他最亲近的妻子至死都没有彻底看清。顾城知道自己死了,他还要一个无辜的女人为他殉葬,因为,这个女人只能是他的女人,如果这个女人不死,顾城的灵魂绝对不愿意看到这个曾经百分百属于他的“东西”,有朝一日全部属于别人,哪怕这个别人很可能只是他的儿子。他绝对不能允许。
顾城是自私的。顾城是残忍的。他的死没什么值得惋惜的。他的死似乎也是一个预告,预告了以顾城等人为代表的中国现代诗歌这一条发展道路走到了尽头。
② 诗人顾城当年为什么要移民到澳洲(新西兰)的一个岛上居住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因为他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
③ 顾城:一个天才的诗人,却是别人生命里的噩梦
都说爱情里的女人是盲目的,那时候的谢烨折服于顾城的才华横溢,一定是怀着对爱情的憧憬走入了婚姻的殿堂,如果他们的爱情只如初见,也就不会有后面令人唏嘘的悲惨结局了。
1987年5月,顾城谢烨夫妇应邀赴德国参加明斯特“国际诗歌节”,随后开始周游西欧和北欧诸国,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后定居新西兰。1988年受聘于奥克兰大学,不久后便辞职,在与奥克兰隔海相望的激流岛隐居,过着相当艰苦的“田园生活”。
顾城内心里有贾宝玉情结,对他来说少女的世界是纯洁的,他想活在其中却做不到,因为他是男的。顾城脑海里塑造了一个“童话世界”,在他的童话世界里,女人只有无所事事才显得美,因而他要求谢烨什么都不干,呆在家里,也不去看电影。谢烨若想去看电影,顾城就陪她去,毫无兴趣,打着瞌睡等电影放完。
据舒婷回忆,有一年顾城夫妇和她在纽约逛街,谢烨要花1.99美元买下一只会发声的小青蛙,给孩子作礼物,一直沉着脸站在门口的顾城一屁股滑坐地上。舒婷想去拉他,谢烨厉声说:“别理他,让他去死吧。”舒婷看到谢烨眼里已有泪花:“我一花钱他就这鬼样子!”谢烨捧着包装好的玩具从商店出来,依然骂声不绝:“顾城,你去死吧。”
顾城对谢烨的感情更像一个孩子对母亲的依赖,谢烨身上的强大母性光环让这段关系在一个叫英儿的女人出现后显得更加扭曲。1990年7月,由谢烨一手操办,邀请英儿来到新西兰激流岛。英儿本名李英,李英也是一名诗人,笔名麦琪。谢烨默许了李英与顾城的情人关系,三个人生活在了一起。李英称顾城“说的每一句话我都能听懂,能理解他梦幻的空间。他对我也一样”。顾城对和谢烨、李英的关系有过这样的表述,“英儿,你跟我天生就是一模一样的,谢烨不一样,她是我造就的。”
文人对伦理道德接受程度远远超出我们想象,顾城彻底不顾妻子的存在,全身投入到和英儿的激情中,荒诞至极!顾城在这段婚姻就是个被谢烨宠坏的孩子,根本没有承担起自己作为丈夫的责任。谢烨对顾城过多的忍让,在英儿的到来后,变得越发令人可笑。谢烨内心里对无法控制的局面感到彷徨,她并非不在乎,更不可能不恨!终于机会来了。
1992年3月,在谢烨的坚持下,顾城接受了德国一家文化机构的创作基金,和谢烨一起飞往德国,英儿一个人留在岛上。顾城怀揣着对于未来的天真的梦想,临走前对英儿许诺,只离开一年,挣了钱就回来。
1992年末,一直和英儿有信件往来的顾城,忽然没有了英儿的消息,随后得知,英儿同在岛上教她英语的英国移民约翰结婚,婚后就去了悉尼。这似乎是顾城有生以来遭受到的前所未有的巨大打击。顾城的反应令谢烨始料不及,他整个就是一个伤口,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正如他所说:“就像习惯用手去拿杯子,手没有了一样,就像在手术后,被拿走了心。”
或许是为了救赎一位任性颓废的孩子,谢烨建议顾城写一部忏悔录,写下自己的背叛和自己的艰辛。但是《英儿》的创作终究是背离了谢烨乃至于顾城的忏悔的初衷,作为诗人顾城生前唯一一部小说,小说中对性爱的场面描述是极为大胆的,实在很难理解当时的谢烨是在什么样的初衷下帮自己的丈夫记录这一切的。
按照顾城《英儿》中的说法,其实在尚在北京的时候,英儿与顾城便已互生情愫:“她送我们出来,傍晚的暗蓝色像海水一样覆盖了整个街巷。我们走着,路灯照着她;我把手放在她的肩上,她眼睛黑黑的闪着灯火侧目,她看着我,毫不犹豫地抓住我的手臂。”因此,当英儿答应到激流岛上与他们共同生活时,顾城便已经将英儿看做自己的第二个妻子。
但是1994年《英儿》出版后,李英坚持认为自己不是书中的“英儿”,并在两年后出版《魂断激流岛》,以针对《英儿》中不实之处进行辩解。在《魂断激流岛》中,李英却称自己此前一直深爱着《诗刊》主编刘湛秋,到激流岛去也是为了逃避与刘湛秋这段注定没有结果的婚外情。而对顾城,李英一直将其当做偶像。李英却痛斥,是顾城强暴了自己,并且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自己生活在痛苦之中,直到后来因为谢烨将儿子接回家,顾城与自己搬到外面居住,自己才爱上了顾城。
两部作品对那段荒唐的婚外情各执一词,不过外人更相信顾城的描述,因为在顾城姐姐顾乡《我面对的顾城最后十四天》中记录了一段谢烨和自己的短话:“又说书《英儿》。烨说:‘天下也就顾城敢诚实,李英还就是不诚实,这回偏偏就让她赶上了,她不服不行。她没话说。顾城对她客气耶,人家都是推,他是揽,他说他不挑着说,可怎么损自己他怎么说……"
在这场混乱的三角恋中,谢烨早已伤痕累累。就在她对人生充满绝望的时候,她在德国遇到了自己的所爱,一个叫大鱼的德国籍的中国男人。不过大鱼和谢烨的感情到底进展到什么地步,无人可知,在她最崩溃的时期,她说过一句话:现在如果有一个人愿意来说爱我,我就会爱上他的。这个多年来忍辱负重的与怪癖的天才陪伴的妻子,这个长期扮演着母亲角色不得不把天性深深压抑的女人,一旦打开了爱情的闸门,其掩盖很久的爱与恨的滚滚岩浆是怎样汹涌地喷发。最后,谢烨给了顾城两个选择,让顾城像她当初接受英儿一样接受大鱼,要么自杀让她和大鱼过日子去。甚至说大鱼和谢烨给顾城出主意,让他把英儿杀死,再自杀,还给他买好了兇器。
顾城没有想到,曾经那么宠爱自己的妻子竟然要和另外一个男人离开,他无法忍受这样的结果。顾城的世界是自私的,我可以在你的世界里跑来跑起,你绝不可以离开我半步。只是没想到他采取了最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这一切。
在顾城夫妇生前好友顾彬的回忆录里(《回忆顾城和谢烨》),记录了事发当天发生的事情。1993年10月8日,顾城在研读交通规则,给谢烨打了个长电话,请她下午来教他开车。他在停车场手拿交通规则的书等她,她跳出车来,想逃脱,因他准备了一把斧头。他从后面击中她,头骨破裂,背上满是伤。谢烨并没死,喘息着。他到一棵树边挂好绳索然后去屋里洗手。他严词喝令他姐姐说,他杀了谢烨,现在要自杀,她不准来阻止他。他上吊了。他姐姐去找谢烨,叫了急救,把弟弟从树上解下。他还活着,沉重地呼吸着。她根据他的指示,没有帮他。谢烨两小时后因伤势过重在医院去世。
顾城,谁能想到这样的天才“童话诗人”,在现实中却成了别人的噩梦?所以说姑娘们在找自己的人生伴侣的时候,务必不要被爱情冲昏了头脑,一位只会索取爱的另一半是巨婴,不要轻易尝试做男人的母亲,不然小则被抛弃,大性命攸关。
④ 诗人顾城的爱情悲剧 那些一见钟情的美好最后都怎么了
1993年10月8日,在新西兰北部一个只有两千人的小岛上,大陆“朦胧诗”诗人顾城,杀妻后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下。其妻谢烨,则倒卧在岛上的一条小径,头部被丈夫用斧头砍伤致死。而他们,曾是让世人羡慕的郎才女貌一见钟情的神仙眷侣。
“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写下这名句年少即成名的诗人顾城,没有找到光明,而是让身边人和自己,陷入了永恒的黑暗。
到底是怎样的开始,把这对昔日曾深爱对方的恋人引向了这样的结局?
顾城与谢烨的爱情源于火车上一场美丽的一见钟情式邂逅。
1979年夏天,顾城在一辆从上海开往北京的火车上遇见了自己的女神,从此开始了他们这场绝世之恋。
那天,21岁的谢烨登上了这俩火车,紧挨着她的是一个带着高帽子的清瘦青年,他就是顾城,一个在当时凭两首短诗而红极一时的“童话诗人”。
顾城在车上画画,画了一个又一个人,画完了身边所有的人,唯独没有画谢烨。后来他告诉谢烨,因为女神的光芒亮瞎了他的眼。
当时没有手机,没有微信。顾城把自己的地址写在一张小纸条上,临下车的时候急急忙忙塞给了女神。
追求谢烨的时候,顾城在谢烨家门口的箱子里躺下,赖着不走。这种名人追求的杀伤力,几乎没有哪个姑娘可以抵挡。
天才诗人和文艺女青年就这样恋爱了。他们开始写信互诉衷肠,共同写下了厚度等于两部长篇小说的文字。
1983年,他们结婚了。 他俩如同连体婴,固然是因为如胶似漆,也是因为当顾城离开了谢烨,会处处碰壁,就像一个巨婴。
顾城生活能力欠佳,也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他曾形容自己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一个偏执的人,喜欢绝对。”熟悉的人形容他:天真、内向、偏执、才华横溢而自私。
而所有认识和见过谢烨的人都说,她美丽,聪明,善良,行事落落大方,跟顾城正好是两个极端。
从他们在一起的第一天起,谢烨就无微不至地照顾着顾城。
1986年,婚后的第3年,顾城不仅写下许多超凡脱俗的名诗名句,还开始思考哲学问题。他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哲学家,开始赢得国际声誉。
在一个诗会上,22岁的北大女生英儿,第一次见到了顾城和谢烨。单纯的谢烨彻夜跟她讲述,她和顾城这份爱情的完美。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英儿深受感染。“为什么不是我?”这个机灵漂亮的女孩子,发现自己爱上了顾城。
1987年,顾城和谢烨要去德国开会了,就在临走的前一天晚上,他们俩和英儿见了一面。
英儿和顾城面对面地坐着说话,谢烨在一边翻看着杂志。接下来发生了匪夷所思的事情,英儿跟顾城表白了。
就在谢烨的眼皮底下,他们俩说了几个小时的话,谈到了《聊斋志异》和那些凄美的故事,顾城心动了。
在顾城的眼中,一个男人,一生当中可能遇到两个非常完美的女性,而她们又如姐妹一般相爱,便是此生的终极理想。
对这份三角恋,谢烨选择了包容,也许她认为,如果爱顾城,就应该包容他的一切,无怨无悔。
和顾城表白后,英儿留在国内,他们开始通信,一写就是三年。
1988年,顾城和谢烨前往新西兰激流岛,定居在这个如世外桃源般的小岛上。
谢烨尽自己所能的照顾着顾城的饮食起居,既是妻子,又是保姆,既是知己,又是助理。荒谬的是,顾城连妻子对儿子的爱都嫉妒,表示不想要儿子来分享她的爱,为了迁就顾城,谢烨同意把儿子送到岛上一个土着酋长家里寄养。
为了让顾城开心,谢烨也同意顾城的请求,让英儿与他们共同生活。于是英儿于1990年到了激流岛,开始了“三人行”的生活。关于这其中缘由,在采访中,谢烨说她不想顾城伤心。
“英儿对他那么好,我很同情他们之间的感情,成全他们未尝不可。从道理上概念上来说,此事不通。但直接从人性角度来看,就通了......有人说我很傻,甚至怀疑我是否根本不爱顾城,其实我是太爱他,才为他们做了很多牺牲。哎,谁也说不清爱是什么东西。”
1992年,顾城和谢烨受邀,前往德国讲学。
英儿在岛上认识了一个50多岁的英国移民。顾城谢烨离开后,他向她求婚。抓住这个机会,英儿结婚,溜去了悉尼。当顾城发现英儿走了以后,几近疯狂。他写了一本书《英儿》描述对英儿的感情和强烈的思念,这让谢烨感到深深的悲伤与绝望。
后来,一个拯救她的人出现了,他的名字叫大鱼,谢烨开始跟他交往。是因为爱,还是报复,或者是孤单无助?我们无从知晓。
顾城发现以后,极为激动,曾经对谢烨动手,掐她的脖子,还惊动了警方。
1993年7月,两人重新回到了激流岛,他俩开始讨论离婚。谢烨的态度很犹豫,顾城情绪也非常波动,他无法面对这个即将会失去谢烨的现实。
1993年10月8日,姐姐顾乡在顾城的房子里写作。突然,外出的顾城回来了,像往常一样,先洗手,然后他说,“出了点儿毛病。我现在去死,你别拦我。”他的脸色变得死灰,对姐姐说,“我把谢烨给打了。”说完他就冲出去,把自己吊死在一棵树上,而谢烨躺在草地上,头上流血,被送到医院几小时后,不治身亡。
顾城诗中曾写道:“你不愿意种花,你说,你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这仿佛是对他们爱情的一句预言,他们的相逢,成了一场错误的邂逅,和悲剧的开始。
他们的爱情悲剧缘于双方个性的悬殊,以及爱的不平等。顾城的爱过于自私和依赖,而谢烨则爱得太卑微,卑微得失去了自我,甚至让自己低到了尘埃里。而这,都不是爱情的长久之道。
无独有偶,同样一见钟情的徐志摩和陆小曼的惊心动魄的爱情,结局也教人唏嘘。在还未离婚之前,陆小曼便与徐志摩陷入了热恋,徐志摩为了她更是疯狂到不惜抛妻弃子与违抗父命,最终在多方斡旋之下,两人于1926年结婚。
用郁达夫的话说:“志摩热情如火,小曼温柔如棉,两人碰在一起,自然会烧成一团,哪里还顾得了伦教钢常,更无视于宗法家风。”
婚后,徐志摩的父母一直不承认这个“伤风败德”的媳妇,陆小曼便用加倍任性,来证明自己在丈夫心中的地位。陆小曼不愿随行前往有“情敌”林微因的北平,用夜夜笙歌来麻痹自己,且故意和别的男子暧昧,看在徐志摩眼里,却都是痛惜的宽容。徐志摩爱得如痴如魔,为了陆小曼,他辗转不停的辛苦授课,甚至做房屋中介赚取几个大洋,来应付陆小曼奢靡的生活。
最终,爱的不平衡让他们的这场轰轰烈烈的爱恋走上了绝路。性格差异以及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不同,夫妻俩吵闹的次数逐渐增多。在一次争吵后,徐志摩悄然离家,乘飞机飞往北平,不料中途飞机失事,一代才子就此猝然殒落,他们的爱情也最终没能逃过悲剧的命运。
其实,爱情最好的模样,应该是若爱他,就让你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他,并且给他自由。应该是代表着相互的理解和体贴,双方的付出与回报,彼此的尊重与扶持。也应该是如泰戈尔所说的“眼睛为她下着雨,心却为她打着伞”。就如同《致橡树》里所歌颂的一样: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钱钟书与杨绛先生的爱情便是如此,一生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彼此成就。杨绛生孩子住院时,钱钟书常常苦着脸来汇报“我做坏事了”。他有时候打翻了墨水瓶,有时候砸了台灯,有时候不小心拔下了门轴上的门球,杨绛也会宽慰他说:“不要紧,我会修。”
杨绛爱丈夫,胜过自己,她也了解钱锺书的价值,愿意为他研究着述志业的成功、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和创造力而牺牲自己。她的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是支持,也是一种无私,而钱钟书对她的爱同样如此。于爱情而言,对彼此的理解愈深,感情也就愈好。他们对彼此的理解与支持,让双方在人生的道路上均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才是真正伟大而美好的爱情。
爱不一定要如同夏花般绚烂,也可以如秋叶之静美,不一定要一见钟情般轰轰烈烈,也可以如日久生情般细水长流。
爱不是毫无底线的包容,也不是不顾一切的付出,爱是奉献,是自由,是理解,是呵护,是彼此的依靠,更是相互的交融。
美好的爱情,就像加工一份艺术品,要用一辈子来雕琢,也值得我们终生去守护。
⑤ 新西兰第一流的诗人是谁
罗纳德·阿利森·凯尔斯·梅森(1905—1971)在20世纪20年代后所写的抒情诗别具特色,被称为“新西兰第一流的诗人”。他生前担任新西兰伍拿中国友好协会主渣橘凳席,1957年率领新西兰文化代表团访问过中国。他在20世纪30、40年代在奥克兰曾如旅建立人民剧院和新剧院团体,共写过30多个剧本,已出版的有《老爷讲话》(1938)和《中国舞蹈》(1962)等。
⑥ 顾城为什么要杀妻为什么又自杀
顾城,一位近代中国诗人,在80年代末与太太谢烨,情人英儿远迁为新西兰移民,他尝试抛弃了30多年的生活习惯,社会生活方式,群体活动规律,企图在彼邦“享受”与世无争,简单朴素,自我陶醉的生活。可是事与愿违,谢烨和英儿都先后背弃他,严格来说,背弃他所幻想的“世外桃源”生活方式,使得顾城感觉到被出卖了。
顾城不知道怎样活下去,不知道怎样适应现实生活,他在迷茫,失落,恐惧的情绪下砍死了太太谢烨,再而自毁了生命,留于世界的,只有一个五岁的孤儿,一本控诉英儿的小说,百多首精彩的新诗,以及一些不谅解的指责。
⑦ 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两个国家,为什么可以只靠农业就成为发达国家
新西兰跟其他发达国家不一样,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工业也是以农林牧产品加工为主。农牧产品出口约占出口总量的50%。羊肉、奶制品、鹿茸的出口量世界第一;羊毛的出口量世界第三,粗羊毛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总产量的25%。
如果不出去走走,你会以为这就是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