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人在新西兰的哪里
㈠ 新西兰的毛利人是什么人
我就在新西兰,毛利人在新西兰全国都有,按照咱们中国人的说法就是大杂居,小聚居。一般都是一个部落一个部落的住在一起。当然,部落里面有的孩子出息了,上大学,在外工作了,自然而然的就分布到各个地方了。毛利人的起源地是在Waitomo,那里有个Waitomo Cave,是个着名的景点,中文叫萤火虫洞。那是毛利人登上新西兰的时候最初聚居的地方。毛利人口占到新西兰总人口的18%左右,主要集中在北岛地区,当然南岛的主要城市也有分布。在北岛的奥克兰,汉密尔顿陶朗加,罗托鲁亚等城市较为集中。
㈡ 毛利人是哪个国家的人
毛利人是新西兰原住民。
毛利人(Māori),是新西兰的原住民和少数民族,属于南岛语族-波利尼西亚人。其民族语言原本没有文字,1840年开始以拉丁字母作为民族语言之文字。现多信仰基督新教。
“Māori”这个词在毛利语语境中表示“正常”或“正常人”之意,当时的欧洲人进入新西兰地,毛利人便如此自称。外邦人则称呼“Pakeha”(原意有“反常人”的意思。)。
多数考古学和历史学者认为毛利民族是从库克群岛和波利尼西亚地区而来。也有学者认为毛利民族及所有南岛语族的发源地最北可以追溯到西太平洋的台湾岛,毛利人的语言、文化及传统建筑与台湾阿美族很类似,文化上有许多共通点。
新西兰毛利人欢迎客人是很特别的。有一种"家庭式"的欢迎仪式,开始时,会场是一片寂静。男女整齐地列队两旁,在一阵长时间沉寂以后,突然走出一位赤膊光脚的中年人,先是一声宏亮的吆喝,接着引吭高歌。
歌声刚落,年轻的姑娘们翩翩起舞,舞姿优美,周围的人低声伴唱。歌停舞罢,他们就一个个走过来同客人行“碰鼻礼”,鼻尖对鼻尖,互碰三次,欢迎会进入高潮。
还有一种"挑战式"欢迎仪式:欢迎者全部民族装扮,为首的赤膊光足,系着草裙,脸上画了脸谱,手持长矛,一面吆喝,一面向客人挥舞过来,并不时地吐舌头。
临近客人时,将一把剑或是绿叶枝条投在地上。这时,客人必须把它拾起来,恭敬地捧着,直到对方舞毕,再双手奉还。这是最古老的迎宾礼,也最为隆重。
㈢ 毛利人是什么时候到新西兰的
毛利人约于一千年前由太平洋中部,从传说中的哈瓦基乘木筏迁徙至新西兰,并从此定居。
毛利人,是新西兰的原住民和少数民族,属于南岛语族-波利尼西亚人。其民族语言原本没有文字,1840年开始以拉丁字母作为民族语言之文字。
如今,生活于城市的毛利人,依然继承了毛利的传统文化。他们对族人聚首的时刻,如葬礼尤为重视,分散各地的家人都珍惜会面的难得时刻,总趁机回乡。说毛利人一旦离开人世,便会与祖先会合,并凭着他们赐给的力量,赋予子孙精神力量与指引。
毛利人的艺术成就
毛利人是天生的艺术家,尤其对音乐和舞蹈有独到之处。从传教士那里学习赞美歌的旋律和和声,再经过巧妙的运用,发展成毛利人明朗愉快的音乐。和夏威夷草裙舞类似的毛利歌舞,除了在罗沱路亚以毛利音乐表演外,在新西兰的节日庆典上,也是主要的。
除了音乐和舞蹈外,在美术方面,木雕也表现了毛利的文化特征,无论是独木舟上的雕刻,城塞村入口处的雕刻,集会场所前面及周围的雕刻等,皆充分显示了毛利人将雕刻艺术融入日常生活中。而目前这种木雕品已成为赠送他人的最佳礼物。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毛利人
㈣ 毛利人是如何迁移到新西兰的
毛利人原来居住在塔希提岛,大约在公元950年前后,毛利人从波利尼西亚中部向南方作探险航海时发现了新西兰,于是便不断地向新西兰移民,公元1350年,最后一批毛利人迁移到了新西兰定居。毛利人最初在新西兰的北岛居住,后来又分散到新西兰的其他岛屿。
㈤ 新西兰毛利人神秘的文化
现在有很多人想去新西兰留学,而新西兰的毛利人是一个神秘的民族,今天就和的我一起来了解一下新西兰毛利人神秘的文化吧!
毛利文化的起源和风俗可追溯到其祖先移民来新西兰之前的谜样年代。
毛利人是阿奥提亚罗亚(Aotearoa,即新西兰)的“大地原居民”(tangata whenua),其文化是新西兰生活模式的一个组成部份。
传统上,毛利人都是工艺精湛的艺术家,向以编织及雕刻驰誉世界。他们也是出色的猎人、渔夫、园艺家和战士,到了18世纪末,欧洲人才陆续来到新西兰,最初是捕捉鲸和海豹的人,接着便是传教士和移民。
家族(Whanau)
家族观念是毛利社会结构的中心思想,是指家族本身及其繁衍的大家庭,也是组成一个帆袜举部落分支(hapū)的成份,而一个部落分支正是组成一个部族(iwi)的成份。即使今时今日,相比非毛利人来说,毛利人较喜欢以大家庭形式生活在一起,显示了传统生活模式的持续重要性。然而,随着都市化的影响,毛利人口之中也出现了不少小型的核心家庭。现时大约有20%的毛利人以大家庭形式住在同一屋檐下,半数都是三代同堂的。
毛利文化的其它重要元素
音乐和舞蹈是毛利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份,他们十分喜爱歌曲(waiata)和传统舞蹈(kapa haka)。而且,毛利文化是透过音乐、歌曲、雕刻品、编织技术、其它手工艺、说故事及宗族谱(whakapapa)代代相传的。
毛利艺术的力量和美妙也体现于建筑雕刻之上,例如有雕刻的会堂(whakairo);也有些体现于各种“宝物”(taonga):包括木、骨和绿玉石(pounamu)。
雕刻和编织工艺当然是与传统生活模式息息相关,也是基于实际需要,因为,毛利族并没有文字,他们的历史和宗族谱便靠会堂或房屋(marae)上的雕刻(whakairo)记录下来。例如,在有雕刻的会堂(whare whakairo)前面的雕刻已记载着这房屋的历史,其顶端的雕像乃代表其祖先。
毛利人的衣料、绳子及斗篷,多用亚麻及其它天然纤维来编织。坚硬的新西兰翡翠(pounamu,又叫绿玉石)原本是用来造武器及雕刻工具的。天然的木材则是用来雕刻神圣物像、装饰会堂(wharenui)及制作独木舟的。许多现代手工艺品店都有出售这些传统工艺品,而且备受欢迎。
毛利人的文化十分丰富和多姿多彩,是因为他们与大自然别具关连,其居住环境正是海洋、河流、湖泊和森林。对新西兰来说,毛利文化是一个活的宝库,而且原始又独特。
透过了解他们的宗族谱(whakapapa),便可追溯到他们的家族祖先当年是划独木舟横越偌大的太平洋远渡而来的。
这些家族史依然采用口述方式流传,当游客来到会堂或参加聚会(hui)时,将予举行一个欢迎仪式,并由演说者介绍他们所属的山岭(maunga)、河流(awa)、独木舟(waka)、部族(iwi)及特别的祖先(tlpuna)。
所有来新西兰的游客都有许多机会亲身体验毛利文化,其中以北岛罗托鲁瓦地热区的文化活动最着名,包括品尝用烫热石头在坑中烹调食物的石头火锅(hangi)、参观会堂(marae)、接受欢迎仪式(pōwhiri),并欣赏舞蹈(kapa haka);然后浸温泉和舒缓身心。
传统舞蹈(haka):新西兰的象征
这里说的传统舞蹈主要是指战士舞(haka),由于新西兰国家榄球队驰誉国内外,他们每逢应战前都会跳Ke Mate,令毛利战士舞也非常普及。传统毛利舞蹈有不同的形式,也有许多个别的战士舞,但始终以Ka Mate最着名。
Ke Mate战士舞其实是借着舞蹈讲述着名毛利酋长Te Rauparaha的故事,他态碧曾被敌人掳获,最初他以为自己死定了,后来逃走成功,自然很是高兴,当中有着情绪的起伏。所谓“毛人”(hairy person),其实是指那些帮他隐暪并令他成功摆脱追捕者的人士,于是向他们致意。
歌词的意思如下:
Ka mate! Ka mate! Ka ora! Ka ora! 我死!我死!我生!我生!
Ka mate! Ka mate! Ka ora! Ka ora! 我好隐死!我死!我生!我生!
Tenei te tangata p ūhuruhuru 这是毛人
Nana nei i tiki mai whakawhiti te ra 他已令太阳再次照亮
A hapane! A kaupane! 踏上一步,又踏上一步
A hapane! A kaupane 踏上一步,又踏上一步
Whiti te ra! Hi! 太阳照遍大地了!
刺青(Ta Moko)
刺青是毛利族传统的纹身艺术,通常刺在面上,其目的和用途都是十分神圣的,另一毛利语纹身(Kirituhi)则泛指皮肤上的艺术装饰,没有神圣意义。刺青的图案与雕刻式样有紧密的相关象征意义,以前必须由族内神职人员的刺青专家(tohunga ta moko)执行,现在则由刺青艺术家来做。刺青对毛利人来说是“宝物”(taonga)之一,因此,每款刺青的设计都是一项知识产权,而且每个刺青都对受刺人本身有特殊意义,含有其祖先/部族的讯息,还有其家庭与部族的关连,以及在此等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所以,刺青不只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项历史纪录。
近年刺青艺术开始在阿奥提亚罗亚复兴,同时也引起国际社会的兴趣。2001年,Jillian White的短片《刺青》(Moko)曾于圣丹斯电影节(Sundance Film Festival)上放映,并获好评。
正式的刺青要遵从一定的程序来安排,先要了解其重要含义,取得设计及形状式样后,要得到家人的支持,最后由长辈取决。真正进行刺青时是没有1药的,该是非常痛楚,而且可能历时几个月才完成。所以这是个人勇气的表现,不适合胆小者。
毛利人与土地
在George Grey的管治时期(1845-53年),大英帝国的殖民政府向毛利人购买了许多土地,北岛南部及南岛的土地是最先购买的,因为这些地区较少毛利人居住,抗拒情况较少。事实上,有些北岛的毛利人拒绝卖地,所以在1864-66年期间,殖民政府没收了许多毛利人的土地。只有少数不合作的毛利人在1870及1880年代重新获得分配土地。对土地被没收了的毛利人来说,这是不可忘怀的委屈,因为失去了祖先的土地是非常严重的事。于是,新西兰政府自1987年起接受及处理没收土地的索偿。毛利人与土地──“大地之母”(Papatūanuku)有着一种非常强烈的精神连系,他们认为土地、土壤和水都是“宝物”(taonga),毛利人视他们自己是这项宝物(土地)的监护人(kaitiaki),因土地是当地人民(tangata whenua)的团结力量之源和身份依归。
毛利人与海洋
新西兰四周环海,所以毛利人与海洋有着强烈的连系实不为奇。口述故事是毛利文化里的重要元素,而世代相传阿奥提亚罗亚(新西兰)是半人半神Maui从海里钓上来的。北岛(Te Ika a Maui)就是Maui钓上来的鱼,成为了Maui、他的家庭和所有毛利人的家园,南岛(Te Waka a Maui)是Maui的独木舟,而南岛南端的斯图尔特岛(Stewart Island)则是Maui的船锚(Te Punga)。
根据传说,毛利人的祖先原居于Hawaiiki,估计是在库克群岛(Cook Islands)或其附近。他们是划独木舟(waka)来的,第一艘到达的独木舟是由Kupe带领,并在北岛北部登岸。
新西兰的原居民都是能干的渔夫,而且会遵从钓鱼的惯例。按惯例捕获的海产(Kaimoana)是不可交易或出售的。
会堂(The Marae)
会堂(marae)是毛利文化(Maoritanga)概念的核心,是一个将毛利族价值观和哲学重复肯定的地方。每一间会堂里面的各种雕刻和装饰性面板皆缕述着这家人历代祖先的故事。
客人(manuhiri)到访一间会堂时必须遵从一套仪式,简单来说,是由一大群毛利人簇拥进入会堂的,带头的是女族人。然后,客人会接受一个欢迎仪式 (powhiri),接着要向主人致送礼物(koha)。请注意:在进入会堂入口(wharenui)之前必须脱鞋。
㈥ 毛利人居住在哪里
毛利人在新西兰全国都有,按照咱们中国人的说法就是大杂居,小聚居。一般都是一个部落一个部落的住在一起。当然,部落里面有的孩子出息了,上大学,在外工作了,自然而然的就分布到各个地方了。
新西兰的原住民,少数民族。属蒙古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的混合类型。使用毛利语,属南岛语系波利尼西亚语族。有新创拉丁文字母文字。信仰多神,崇拜领袖,有祭司和巫师,禁忌甚多。相传其祖先系10世纪后自波利尼西亚中部的社会群岛迁来。后与当地土着美拉尼西亚人通婚,发生混合,因此在体质特征上与其它波利尼西亚人略有不同。新西兰官方文献证明,毛利人是四千多年前从台湾迁出的原住民,毛利人参访台湾阿美族太巴塱部落祖祠,发现门窗开的位置、建筑梁柱等结构都和毛利人聚会所相同。
㈦ 新西兰的毛利人最初是从哪里迁徙过来的
毛利人是新西兰的土着居民 多数考古学和历史学者认为毛利民族是从库克群岛和波利尼西亚地区而来,科学家甚至发现其与台湾原住民族的DNA很接近,在语言文化上也十分相近,皆为南岛语族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