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海域有什么鱼
Ⅰ 新西兰钓鱼一般钓到什么鱼,kawa是什么鱼
kawa是毛利语,指的是mackerel tuna,鲭纹金枪鱼,不是很好吃,肉质相对比较干硬粗糙,生食腥气偏重且入口无质感。新西兰本地的毛利人很喜欢这种鱼,在西方人移民新西兰之前,这种鱼在毛利人的食谱中充当着红肉的位置。
你能钓这种鱼的话,一般应该是出海了,出海的话选择就很多了,看你什么季节和船的动力及大小了。
如果不出海的话,那么海滩上最容易钓的是KAHAWAI,一种鲑鲈(不好吃,虽然毛利人仍然很爱), 非常有钓感。你既然连KAWA也不知道,那么最好不要去礁石区岩钓,很危险,我很严肃警告你,很危险,无论别人跟你说什么--鱼多好钓什么的,在你钓鱼经验足够丰富之前,不要去岩钓,尤其尤其不要一个人去。
Ⅱ 马鲛鱼是海鱼还是淡水鱼
马鲛鱼是海鱼,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东海、黄海和渤海,在南海以海南文昌铺前附近海域最为着名。
马鲛鱼肉质细嫩洁白,糯软鲜爽,营养丰富,尾巴的味道特别好,物美价廉。素有“鲳鱼嘴,马鲛尾”之说。马鲛鱼原产地新西兰。在每年入秋后,在我国频繁活动于东海、黄海和渤海,常在湛蓝的涛波里,形成青灰灰的一大片,一拨拨激起水花,景象蔚为壮观。
马鲛鱼属近海温水性洄游鱼类,鱼期:4-6月由于以鱼虾等水生动物为食,故马鲛鱼生得浑身肥满,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海产优质鱼类。
马鲛鱼胆固醇含量低,富含提高人脑智力的DHA元素和大量蛋白质、氨基酸以及钙、铁、钠等微量元素,还具有提神和防衰老等食疗功效,常食对治疗贫血、早衰、营养不良、产后虚弱和神经衰弱等症有一定辅助疗效。
马鲛鱼肉多刺少,肉嫩味美,民间有“山上鹧鸪獐,海里马鲛鱼”的赞誉。起食用方法多种多样,既可鲜食,也可腌制。鲜食时可清蒸、油炸、抄鱼片等;若用鱼肉煲粥或煎煮为汤,则色味清美,甜滑可口,尤其是马鲛鱼氽丸汤,那真是丸香、汤鲜、味美的海鲜一绝,更是四季皆宜、老少皆宜、中外皆宜、食客同赞的人间美食。隔夜马鲛鱼不适宜食用,以免中毒。
Ⅲ 新西兰深海“发光巨鲨”,深入11000米的海底,生物恐怖如斯
一则关于海洋生物的消息,据CNN日前报道,科学家在新西兰东海岸深海中,发现了3种会发光的新品种鲨鱼,在过去的20年中,人类在深海不断发现新的发光海洋物种,但对于深海的 探索 依旧非常匮乏。
生物通过化学反应让身体发光,在海洋生物中并不少见,但在铠鲨、亮乌鲨和南方乌鲨中还是首次发现,尤其是发光铠鲨的体长可以达到1.8米,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发光脊椎动物,是名副其实的深海“发光巨鲨”。
动物为什么会发光?发光的作用是什么?
重点在荧光素和荧光素酶,生物身体要产生可见光,必须要携带荧光素和荧光素酶。荧光素是可以通过反应产生可见光的一种化合物,可以通过酶的的作用发生氧化反应,也能在特定条件下回到基态,而荧光素酶就是和荧光素作用的酶。
还有一类海洋生物则是带有光蛋白底物,这种发光方式并不是靠酶的作用,而是依赖于动物体内的带电离子发生反应,这类生物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可以控制光蛋白底物的释放数量,来改变身体产生光的强度,就像是可调节亮度的灯泡一样。
发光的能力到底有什么用
目前已经发现的海洋发光生物中,会根据所处的海洋深度,生活特性而具有不同的能力,一般来说发光能力的作用有3种:
伪装:海洋中的200~1000米处于暮光区,这里阳光还是可以穿透的,生活在这一层的生物,很容易被1000米以下的“无光区”掠食者盯上,身体发光则有助于它们伪装,避免被掠食者盯上, 一开始提到的鲨鱼发光就是为了伪装。
捕食:海洋中1000以下的区域就是“无光区”,很多为了掠食者为了让猎物“心甘情愿”送上门,会选择放出轻微的亮光,一旦有猎物因为好奇靠上前,掠食者轻轻松松就能将其解决,这种守株待兔的捕食方式,堪称深海鱼的一绝。
御敌:对于深海鱼来说,“灯光”的另一个妙用就是御敌,在一片漆黑的深海中,利用自身产生的光线,可以将自身的轮廓放大,对敌人起到威慑的作用,稍不注意就被这些鱼忽悠了。
深度11000米的马里亚纳海沟,中国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成功潜底。
科学家把海洋称为另一个太空,这里冰冷刺骨、一片漆黑,生活着很多未知生物,而在地球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深度超过到11000米,压力能将装甲车“捏”成铁疙瘩,环境恶劣程度确实堪比外太空。
1875年,英国皇家海军航具挑战者号首次发现马里亚纳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的挑战者深渊就是用此命名的,但受限于科学技术并未深度探查。76年后,挑战者号进行二次考察,并用回声定位法测出10863米的深度。
1960年1月23日,对于深海探测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天,瑞士探险家雅克·皮卡德和美国海军中尉唐纳德·沃尔什一起驾驶里雅斯特号,深入马里亚纳海沟深处,当时下潜深度是10916米,和最早测量的数据仅仅差了53米。
到了21世纪,人类对马里亚纳海沟的 探索 更加痴迷,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驾驶“深海挑战者”号深入挑战者深渊,最终到达了10898米的深度,这是人类第一次单人下潜深处超过1万米,此后,美国大富豪维克托·维斯科沃也到达了海沟深处。
最新下潜到海沟底部的是中国,2020年11月10日,中国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携带“凌云号”直播系统,成功将3个人带到了海底深处,潜入深度首次达到了10909米,刷新了此前“蛟龙号”创造了7000米记录。
“奋斗者号”是自主设计研发的载人潜水器,300米到10000米深度的飞跃,采用海上双母船的设计方式,分别由 探索 一号(支援船)和 探索 二号(保障船)共同完成作业。不仅是人类第一次3人同时下潜,也是人类首次全球同步直播下潜过程,是我国深海探测技术的一大突破。
海底11000米深处到底能看到什么?
既然大家都很好奇,不如就跟着下面这张长图,大家一起感受下深潜的感觉,看看每下潜一段距离,大概会看到什么生物。
下潜0~200米左右属于阳光带,我们熟悉的大多数海洋生物,都能在这里见到。200~1000米则是暮光带,在这一区域海洋中的压力、温度和亮度都会迅速下降,但是依然能见到阳光,海豚、鲨鱼和海龟会生活在这里。
再往下的1000~4000米属于午夜带,这里温度降到了4 左右,已经看不到任何阳光,唯一的光线就是海洋生物自身发光,这里可以看到乌贼、鲸和其它的一些发光性动物。
而在4000~6000米属于深沟带,这里的水温已经接近冰点,只有极少数的生物。而到了在6000米以下的超深渊区,海水的温度已经接近于冰冻,几乎属于“黑暗深渊”,以前科学家推测这里不会有生命,但是探测器却发现了许多未知的新生物,长相恐怖如斯,比如下面的这几种:
最后,我们来解决11000米的海底世界是什么样?下潜到海沟底部的人是这样说的,沃尔什和皮卡德说看到了鲽鱼、比目鱼和虾之类的动物,大导演卡梅隆说那里一片漆黑,什么也没有看到,富豪维克托则表示塑料袋及糖果包装纸。
Ⅳ 新西兰海域首次发现会发光的鲨鱼,你还知道哪些海洋发光动物
一、“奇异的渔夫”——光头鱼新西兰海域首次发现了会发光的鲨鱼,真是令人啧啧称奇。万千世界,无奇不有,浩瀚的海洋世界里,还有很多会发光的动物,如光头鱼、发光水母、发光乌贼等。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奇特的发光动物吧。
光头鱼是一种头部背面扁平、无眼睛的深海鱼,头上有一对很大的发光器,犹如“探照灯”一般。这一对发光器对于没有眼睛的光头鱼来说,起到了视觉作用。它可以利用发光器寻找食物,同时也可以引诱小甲壳类或小鱼靠近,成为自己的“盘中餐”。光头鱼常常把自己隐藏起来,张着大口等待着被发光器引诱而来的美食,所以人们还称它为“奇异的渔夫”。光头鱼会发光,是源于探头上聚集了一大群会产生荧光酶的细菌,荧光酶具有催化荧光素的作用,在催化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最终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
在这浩瀚无垠的海洋里,还有众多未被人类发现的奇特生物。即使是已知的奇特生物,当今的科学技术也不能完全解读它们形成的原因。我们期待在未来里能发现更多美好的物种,更多地了解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
Ⅳ 这是什么海鱼请大神帮忙!
如图 , 鼬鱼科鱼类 不宜分辨属种 学名
鼬鳚科(鼬鱼科) Ophidiidae 羽鼬鳚属 Genypterus 海生鱼类
下图为 羽鼬鳚 Genypterus blacodes
西南太平洋包括 澳洲南部与纽西兰的周围。东南太平洋包括 智利周边海域, 西南大西洋包括 巴西海域 。
Ⅵ 新西兰长鳍鳗鱼有毒吗
没有毒。
体内无毒,它的性别原来最受环境因子和密度的控制,当密度高、食物不足时会变成公鱼,反之变成母鱼。
新西兰长鳍鳗是一种大型的淡水鳗,广泛分布在新西兰的湖泊和河流。它们有着出色的攀爬能力,充分利用水的表面张力及摩擦力和胸_来完成从海洋向高山湖泊前进的壮举。新西兰长鳍鳗是杂食性鱼类,但更偏好食肉。人们在水中投食,它们会聚集和围绕在身旁。年幼的长鳍鳗通常分布在底层粗糙,水流缓慢的浅水区域,以昆虫幼体为食。成年长鳍鳗则分布在水深区域,嗜肉凶猛,以鱼类等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