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新西兰 » 顾城的姐姐在新西兰哪里

顾城的姐姐在新西兰哪里

发布时间: 2022-04-16 07:09:52

① 26年前,诗人顾城杀妻后自杀,留下独子木耳,现状如何

中国朦胧派诗人的代表顾城,在最受欢迎的时候选择隐退,一家三口生活在新西兰的一个孤岛上。可是当他的妻子爱上别人以后,顾城受不了这个打击,在杀死他妻子以后选择自杀,只留下一个五岁的孩子。那么他的独子木耳过得怎么样?他有知道自己父亲的故事吗?

01朦胧诗的代表顾城

顾城出生在1956年的北京,他的父亲是大诗人顾工,所以从小他就受到很好的教育。但是顾城从小就比较孤僻,不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在上学幼儿园的时候,他就经常一个人看书,或者数地上的蚂蚁,就像一个忧郁小少年。

在北京,木耳度过了非常开心的一段时光。爷爷奶奶把最好的中国菜做给他吃,也带着他在北京到处游玩,既让他感受了中国的物质文化,也让他体验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到目前为止,由于木耳不懂中文,所以对自己父母的事情一直不了解。但是他的爷爷奶奶答应,总有一天要告诉他真相,要让他真正地读懂父母。

不知道真相,或许是一种保护,正是由于不知道自己父母的事情,使得木耳可以开心快乐的长大,现在的他作为一名工程师,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生活的非常惬意。

04小结

顾城为什么会把斧头砍向自己的妻子?我认为,顾城和他的妻子本来拥有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但是由于顾城就像一个巨婴一样,时时刻刻离不开自己的妻子,却对自己的妻子有强大的控制欲,这才导致了杀妻。

顾城到底是疯子还是天才,我们众说风云。我们既要感谢顾城为中国文学做出的贡献,但也要铭记他的人格缺陷。顾城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我认为和他从小的忧郁有关系,也和他经历的历史有关。

② 27年前,顾城杀妻后自尽,他们留下唯一的儿子如今怎样了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远和近》顾城。相信很多人在第一次读到顾城的诗的时候,一定会认为顾城是一个很深情的人,因为只有一个很深情的人才能写出这样深情的诗。是的,很多人至今都不敢相信,深情的顾城会亲手杀害了自己的妻子,然后又结束了自己的性命。他们留下唯一的孩子,如今怎样了呢?

木耳来到中国后,见到了爷爷顾工,也就是顾城的父亲。顾工再次见到自己久别重逢的孙子,高兴的喜极而涕。带他去了很多地方游玩,吃了很多中国的特色美食。好在姑姑也曾教过木耳一些汉语,两人沟通起来也不至于太困难。此后木耳重新回到了新西兰,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③ 顾城的资料啊

概述顾城,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顾城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后期隐居激流岛,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作品译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种文字。 基本信息栏 中文名: 顾城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956年9月 逝世日期: 1993年10月8日 代表作品: 《黑眼睛》《英子》《白昼的月亮》 目录[隐藏] 生平简介 顾城简介 顾城简介(2) 关于顾城 顾城的帽子 诗句经典 顾城:《给我的尊师安徒生》 顾城 童话诗人 顾城的遗书 生平简介 顾城简介 顾城简介(2) 关于顾城 顾城的帽子 诗句经典 顾城:《给我的尊师安徒生》 顾城 童话诗人 顾城的遗书 [编辑本段]生平简介 (1956-1993) 顾城,男,原籍上海,1956年九月生于北京,1969年随父顾工下放山东广北农场,1974年回北京。 做过搬运工、 锯木工、借调编辑等。 “文革”期间开始诗歌写作,1973年开始学画, 并进入社会性作品写作阶段,1974年起于《北京文艺》、《山东文艺》、《少年文艺》等报刊零星发表作品 。1977年起 重新进入纯净 写作,在 《蒲公英》小报 发表诗作后在诗歌界引起强烈反响和巨大争论,并成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创作年金,1993年,又获德国伯尔创作基金,在德国写作。1993年10月8日 于新西兰所居岛因为离婚与其妻谢烨发生冲突,谢烨受伤倒地,过程成谜,顾城随即自杀,谢烨于其死后数小时不治。媒体捕风捉影称“顾城用斧头杀妻”,令诗人在死后从童话诗人被妖魔化成精神异常的杀人恶魔,死后蒙冤。(从顾城姐姐顾乡所做“顾城最后的十四天”中看,斧头只是偶然在场物件,跟案件根本无关。) 1993年3月曾回国探亲,惨案发生时,值其夫妇从德返新西兰不久。顾城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着作主要有《黑眼睛》(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英子》(1994年元月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与 谢烨 合着)、《灵台独语》(1994年3月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老木、阿杨编)、《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城》等,部分作品被译为英、德、法等多国文字。另有文集《生命停止的地方,灵魂在前进》,组诗《城》、《鬼进城》、 《从自我到自然》、《没有目的的我》。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着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诗全编》。 [编辑本段]顾城简介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经历过“文革”的一代青年,对着名朦胧诗人顾城(1956年9月~1993年10月)的这两句诗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胧诗,是当时激动人心的思想、文学“解放”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当代新诗革新的起点。在顾城冥寿50周岁的前一年,四卷本的“顾城文学系列”首卷―――《顾城文选?别有天地》近日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顾城1962年开始写诗,1987年5月应邀赴德国参加明斯特“国际诗歌节”,随后开始周游西欧和北欧诸国,后定居新西兰,1993年10月8日,他与妻子谢烨双双死在新西兰激流岛上。 据此次“顾城文学系列”策划人刘曦强介绍,此套四卷本将延续至明年9月出完,整套文选由“顾城之城”网站站主江晓敏和顾城胞姐顾乡联合编选并注释。总计 150多万字的散文体作品,囊括了顾城旅居海外的1992年至1993年这一创作高峰期的作品,有望展示一个全面而立体的顾城。 “顾城之城”站主江晓敏是浙江温岭一所中学的高三语文老师,她于1993年阅读了诗集《海篮》开始接触顾城的诗,“1994年读《诗探索》上面顾城的朋友文昕写的《最后的顾城》,读到顾城铸脚印那个段落的那一刻,我就深深地喜欢上顾城了。后来读了几乎能搜集到的顾城的所有资料。” 顾城早期的《生命幻想曲》、《分别的海》和后期的《颂歌世界?是树木游泳的力量》都让江晓敏特别喜欢。 她用“真”概括了顾城为人的最大特点,“自然纯净”则是她心目中顾城诗歌的最大特点,“他的诗不是做出来的,而是从心间流出来的。读他的诗时,你忘掉了自己是人,你一会儿是瓢虫,一会儿是河流,一会儿又是石头,这是另一层面上的‘自然’”。 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顾城,分享顾城优美的诗句”,江晓敏于1999年创办了“顾城之城”网站。 然而,也有不少当年的诗友,如今却不愿再重新“面对顾城”。 “关于他的事儿,我不想发表任何意见”,一位当年颇有影响力的朦胧派诗人以此拒绝受访。另一位当年和未出国前的顾城“有过比较多的交往”的诗人,则宣称正忙着写一部文化散文书稿而无暇评说旧友。 “朦胧诗”阵地《今天》的编辑徐晓在今年年初出版的着作《半生为人》中,对北岛、芒克等诗人有浓墨重彩的回忆,但谈起顾城却没有太多的印象,“当时编他的诗主要是北岛,我也只是在公开场合见过他几次而已。” 多数诗友的不愿置评,或许有众多不同的复杂原因。但顾城真的就是这样给人一种“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城堡里”的感觉。 姐姐顾乡比顾城大两岁两个月零三天,顾城在她印象中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爱凑热闹”。顾城不到一岁时就会走路,“他那时干得最多的事,是走到离地不高的大穿衣镜前,对着镜子看自己”。上了幼儿园的顾城还是“不爱凑热闹”,每次顾乡去接他时,“也就不在玩闹一起的孩子群中找他,他热衷躲在一边看树或者看蚂蚁。” 顾乡回忆,从小博览群书的顾城,一次为了安慰受欺负的同学居然给人家讲起了《三国演义》的故事,并得到了“故事”的雅号。但同学们围拢着想听他讲时,“还是不容易听到他讲故事,因为他不习惯被围在中间”。“但是他又是想讲的,也很想有人听。” 在渴望与外界交流和退回内心的“心理拉锯”中,顾城只好寻求姐姐当他“一个人的听众”,姐姐没空听时,“无奈之下他就进了别的屋子,隔着床一个人对着墙讲起来”。 及至“文革”的风浪裹挟一切,顾城还是“独自在烈日下、在落叶中、在寒风里走,在古城墙上拾一枚旧币,在荒草中间找蚂蚱、蜣螂”,“高音喇叭、滚滚人流、漫天传单,对他如无一般。他嘲笑我(顾乡),痛恨我,不许我去参加集体、社会活动,认定那些事情都很无聊,而我的同学都很庸俗。” 这个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城堡”里的顾城,给人印象最深的、最常见的装束,是戴一顶高高的帽子。1992年6月在荷兰演讲时是这样,1992年12月在德国演讲时也是这样。一顶高高的帽子,在诗人的国度里,又何尝不是一顶想象中的王冠呢?他又何尝不是他自己的“王”呢?顾城后来和妻子谢烨在新西兰激流岛上养鸡种菜的生活也颇有独立王国、自给自足的意味。 在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崔卫平眼里,“顾城是个比较胆小的人,不是一个爱说话的人,是一个比较退却、喜欢‘坐在后面’的人。”崔卫平教授肯定顾城在朦胧诗派中“贡献是相当大的”,但对“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进行了质疑―――“声称环境黑暗而自己光明这种表述是一个任性的表达。一个人不能意识到自己身上阴影的存在、不自警是可怕的”,“在观照社会时,也要反思自己”。 《今天》杂志的重要成员刘自立,对“白话是否能写诗”表示了根本性的质疑,因此对“朦胧诗”的整体评价都不太高,他觉得,顾城“只是其中一员,也不比别人高明。” 刘自立是在不认识顾城的时候看过顾城的诗 ,“觉得他像个小孩儿在写诗,又有老小孩儿的成熟,但不是大人写诗。” 刘自立认为,顾城的创作, 一是比较注重寓意和象征,较少考虑诗歌的音乐性;二是带有某种童话色彩,有所谓“顽童”性格―――是对“文革”僵硬的思维模式的反拨,但这种“反抗”方式,是以一种孩子的方式完成的。因此,“顽童”到最后也容易失控,这和他的诗歌的不足、人格缺陷以及与社会沟通的中断,都有联系。刘自立认为,顾城试图用散文体语言赋予他的诗歌以神秘感和宗教主义,但事实上,“寻找光明”和“相信未来”,并不新鲜。

④ 顾城的亲属成员


父亲:顾工,优秀的军旅作家和诗人,原名顾菊楼,参加过新四军,后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解放军报》文化处编辑。
配偶:谢烨,生于1958年,1983年与顾城结婚,后生下一子,1993年10月8日在新西兰被丈夫顾城杀死。
子女:桑木耳,新西兰奥克兰的大学生,工程专业。
姐姐:顾乡,住在新西兰的一座小岛上。
(参考资料来源 )

⑤ 诗人顾城杀妻后自杀,他的独生子现状如何

1993年10月8日顾城杀妻后自杀一案轰动全世界,顾城和妻子谢烨也一下子受到非议,妻子变心想离开顾城,顾城不愿放手,只能和妻子两个人一起去死,才会永远的在一起,这是诗人顾城的固执,他对妻子的偏执让他失了心智,夫妻俩留下的仅仅是一个孩子--木耳。

不管过了多少年,每次提及顾城,都会觉得惋惜,一代诗人,他的诗是我最最喜爱的,和所有诗人一样,追求田园般的宁静生活,但天不遂人意,现实往往会给你沉重一击,顾城的偏执也是为了自己的爱情,但终究是错付了!

⑥ 顾城的儿子木耳近况如何_

1993年10月8日,诗人顾城杀妻后自杀、留下5岁儿子桑木耳的爆炸性新闻轰动一时。13年来,顾城遗孤桑木耳的情况时刻牵动着国人的心,但其家人却始终对桑木耳的成长守口如瓶。昨日,顾城父亲、着名诗人顾工打破13年的沉默,首次向本报记者讲述了孙子桑木耳在异国他乡的故事。

跟着姑姑海外小岛长大

昨日下午,顾城父亲、着名诗人顾工在北京家中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虽然年事已高,顾工老人的思维和语言却十分清晰。顾工告诉记者,顾城之子全名为SAMUEL·顾,中文翻译为桑木耳。1993年,顾城杀妻自杀的人间悲剧发生时,5岁的小木耳并不在现场。“13年过去了,现在木耳已经是个18岁的帅小伙子了。”多年来,桑木耳在新西兰的生活一直是个谜。顾工先生告诉记者,桑木耳一直在新西兰的一所小岛上成长,陪伴在他身边的是顾城的姐姐顾乡以及顾乡的儿子弥乐。“木耳上学都是在岛外,顾乡每天会送木耳坐渡船去岛外上学,晚上又会接木耳回岛上。”木耳跟顾乡的儿子弥乐十分亲密,两人经常彻夜长谈,“这是木耳能在异国他乡唯一感受到的血缘亲情了。”

诗人之子是工科大学生

提到自己的孙子,顾工难以掩饰自己的骄傲之情。“木耳现在身体、情绪都很好,让我们也很放心。”顾工还高兴地告诉记者,桑木耳现在已经是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一名大学生了,虽然爷爷和父母都是着名的中国诗人,但是桑木耳大学学习的专业却是工程,“木耳考大学的成绩很好,他现在学的还是一些工程方面的基础知识,要等到两年后,才决定具体学习哪一个具体领域的工程知识”。顾城夫妇去世后,朋友们捐款为桑木耳成立了“木耳基金会”,顾工透露,这个基金会在木耳上大学后发挥了巨大作用,“木耳现在读大学的费用都是从这个基金会里获得”。

不懂中文未读父母诗歌

由于常年在新西兰小岛上生活,桑木耳的中文听说能力都十分差,他甚至没有看过父亲顾城母亲谢烨写的诗歌,因为他的中文能力还达不到阅读诗歌的程度。当记者询问木耳是否对诗歌有着天生的热爱时,顾工遗憾地表示,木耳接触的诗歌不多,他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多过人文科学。顾工称,他经常跟顾乡通电话,有时桑木耳在旁边也会来接听,但是由于中文听说能力差,爷孙两人几乎无法交流,“每次跟我通电话,木耳只知道一个劲在电话里说THANKYOU”。现在,家人正在试图提高木耳的中文能力,“小哥哥弥乐经常有意识地教木耳学习一些汉字,也经常和他说中文,现在木耳的中文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

10岁首度回国看望爷爷

让人难以想象的是,作为爷爷,顾工与孙子木耳至今只见过一次面。那是1998年,桑木耳10岁的时候,他在新西兰小岛上的两位英国邻居要到中国旅游,桑木耳就跟着两位邻居首次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中国。提起这次和木耳的见面,顾工如数家珍。他充满温情地向记者回忆了见面的许多细节:“虽然是第一次见面,木耳对我和他奶奶都很友好、很礼貌,我和他奶奶拉着木耳的手,一起去逛了一次北海,又手拉着手登上了白塔。我们还在家里给他做了顿地道的中国饭,还包了饺子,这应该是我们木耳第一次吃饺子吧。”虽然事隔多年,顾工依然不住地念叨:“他真是一个漂亮的小孩子啊……”顾工现在在家中依然珍藏着当年和孙子木耳的合影,但是由于语言不通,顾工却无法知晓孙子心中真正的喜怒哀乐。当记者询问木耳是一个什么样性格的孩子时,顾工伤感地说:“我和他语言不通,再加上只见过一次面,我真不知道自己的孙子是个什么样性格的人。”和爷爷奶奶短暂相处后,木耳又跟着那两个英国邻居到中国的其他省份看了看,“这一趟,让木耳真实地看到了自己故乡的样子”。

至今不知父母离世真相

顾城杀妻后自杀的悲剧是顾工一家永远的痛苦,当记者询问木耳是否知道自己的父母是怎么去世的时,顾工很谨慎地表示:“我们都没有跟木耳说过当年究竟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加上在新西兰知道他的人不多,因此他未必知道当年发生在自己父母身上的悲剧。”顾工表示,家人不会一直对木耳隐瞒当年的事情,但会在一个适当的、成熟的时候再告诉他。顾工还透露,木耳知道自己的父亲是个诗人,“即使他隐约知道一点当年的事情,但也不会很详细”。由于13年前的那场悲剧,让木耳母亲、女诗人谢烨的家人至今都没有和顾工一家有任何来往。对于木耳,谢烨的家人也一直没有联系过。当记者询问其中的原因时,顾工很沉痛地表示:“虽然时间过了那么久,但是悲剧毕竟发生了,两家人心里始终还存在着疏离。”采访中顾工还表示,木耳终究是会回到中国的,家人会在成熟的条件下,在木耳本人愿意的情况下,安排这个漂泊在外的孩子回国回家。

1999年9月16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顾木耳诉作家出版
社出版《英儿》侵犯着作权一案。顾木耳系已故朦胧诗诗人顾城的未
成年独子,现在新西兰居住。顾木耳的祖父母顾工、胡惠玲作为原告
的委托代理人出庭。

原告的起诉书中说:顾城、谢烨于1993年10月去世后,作家出版
社即于同年11月出版了顾城、谢烨的作品《英儿》一书。原告认为作
家出版社未经许可出版《英儿》一书,严重侵犯了作为该书作者继承
人的原告的权利。要求法院判令作家出版社停止印刷、出版、发行
《英儿》一书,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45万元及相应利息。

被告作家出版社委托代理人不同意原告方的诉讼请求。其理由是:
一、《英儿》一书是顾城和谢烨的合作作品,两者去世后,继承人对
遗产并没有分割。顾木耳没有权利亦无证据证明自己对《英儿》一书
独自享有继承权。二、原告的诉讼请求已为法院的生效判决所驳回。
三、被告人的发行行为基于明确的合同关系,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英儿》一书是因买受《英儿》一书出版发行权权利人的赠予,是有
合法依据的,不侵犯原告人的权利。

在法庭辩论中,原告委托代理人认为: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
是竞卖文稿超越权限问题,那时《英儿》一书尚未出版,与此案无关。
作家出版社不管通过什么途径取得《英儿》一书的文稿,未经着作人
允许出版就是严重的侵权行为。并列举顾城诗集中顾城给亲人的四封
遗书证明顾木耳是顾城、谢烨遗产合法继承人。被告委托代理人则坚
持此案是一案两诉、诉讼时效已过。此案正在审理中。

木耳在英语国家成长,走出家门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全是英语, 所以如果不特意教育他中文,他必定会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甚至可以一个汉字也不识,开口说不出三句中文。 汉语的教育,大概只能从他的看护人姑姑故乡一家人那里受点影响。如果有意回避他受汉语的影响,大概也有好处。鉴于他父母的悲剧, 大概有意让他学习理工科,远离文学诗歌也是有好处的。 如果他汉语很好, 那么在他长大成熟之前,就很容易知道他父母当年的真相,即使在再偏僻的海外。这不是好事。
他的爷爷说,以后会根据他自己的意愿,可能的话让他会中国生活。
可惜他的外公外婆一家, 因为怨恨罢? 连这个外孙都狠心再也没见面了。相信心里对外孙绝对是牵挂和疼心的,女儿身上的肉啊。是因爱之切痛之切矣!

⑦ 诗人顾城的介绍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经历过“文革”的一代青年,对着名朦胧诗人顾城(1956年9月~1993年10月)的这两句诗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胧诗,是当时激动人心的思想、文学“解放”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当代新诗革新的起点。在顾城冥寿50周岁的前一年,四卷本的“顾城文学系列”首卷―――《顾城文选?别有天地》近日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顾城1962年开始写诗,1987年5月应邀赴德国参加明斯特“国际诗歌节”,随后开始周游西欧和北欧诸国,后定居新西兰,1993年10月8日,他与妻子谢烨双双死在新西兰激流岛上。
据此次“顾城文学系列”策划人刘曦强介绍,此套四卷本将延续至明年9月出完,整套文选由“顾城之城”网站站主江晓敏和顾城胞姐顾乡联合编选并注释。总计 150多万字的散文体作品,囊括了顾城旅居海外的1992年至1993年这一创作高峰期的作品,有望展示一个全面而立体的顾城。
“顾城之城”站主江晓敏是浙江温岭一所中学的高三语文老师,她于1993年阅读了诗集《海篮》开始接触顾城的诗,“1994年读《诗探索》上面顾城的朋友文昕写的《最后的顾城》,读到顾城铸脚印那个段落的那一刻,我就深深地喜欢上顾城了。后来读了几乎能搜集到的顾城的所有资料。”
顾城早期的《生命幻想曲》、《分别的海》和后期的《颂歌世界?是树木游泳的力量》都让江晓敏特别喜欢。她用“真”概括了顾城为人的最大特点,“自然纯净”则是她心目中顾城诗歌的最大特点,“他的诗不是做出来的,而是从心间流出来的。读他的诗时,你忘掉了自己是人,你一会儿是瓢虫,一会儿是河流,一会儿又是石头,这是另一层面上的‘自然’”。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顾城,分享顾城优美的诗句”,江晓敏于1999年创办了“顾城之城”网站。
然而,也有不少当年的诗友,如今却不愿再重新“面对顾城”。
“关于他的事儿,我不想发表任何意见”,一位当年颇有影响力的朦胧派诗人以此拒绝受访。另一位当年和未出国前的顾城“有过比较多的交往”的诗人,则宣称正忙着写一部文化散文书稿而无暇评说旧友。
“朦胧诗”阵地《今天》的编辑徐晓在今年年初出版的着作《半生为人》中,对北岛、芒克等诗人有浓墨重彩的回忆,但谈起顾城却没有太多的印象,“当时编他的诗主要是北岛,我也只是在公开场合见过他几次而已。”
多数诗友的不愿置评,或许有众多不同的复杂原因。但顾城真的就是这样给人一种“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城堡里”的感觉。
姐姐顾乡比顾城大两岁两个月零三天,顾城在她印象中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爱凑热闹”。顾城不到一岁时就会走路,“他那时干得最多的事,是走到离地不高的大穿衣镜前,对着镜子看自己”。上了幼儿园的顾城还是“不爱凑热闹”,每次顾乡去接他时,“也就不在玩闹一起的孩子群中找他,他热衷躲在一边看树或者看蚂蚁。”
顾乡回忆,从小博览群书的顾城,一次为了安慰受欺负的同学居然给人家讲起了《三国演义》的故事,并得到了“故事”的雅号。但同学们围拢着想听他讲时,“还是不容易听到他讲故事,因为他不习惯被围在中间”。“但是他又是想讲的,也很想有人听。”
在渴望与外界交流和退回内心的“心理拉锯”中,顾城只好寻求姐姐当他“一个人的听众”,姐姐没空听时,“无奈之下他就进了别的屋子,隔着床一个人对着墙讲起来”。
及至“文革”的风浪裹挟一切,顾城还是“独自在烈日下、在落叶中、在寒风里走,在古城墙上拾一枚旧币,在荒草中间找蚂蚱、蜣螂”,“高音喇叭、滚滚人流、漫天传单,对他如无一般。他嘲笑我(顾乡),痛恨我,不许我去参加集体、社会活动,认定那些事情都很无聊,而我的同学都很庸俗。”
这个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城堡”里的顾城,给人印象最深的、最常见的装束,是戴一顶高高的帽子。1992年6月在荷兰演讲时是这样,1992年12月在德国演讲时也是这样。一顶高高的帽子,在诗人的国度里,又何尝不是一顶想象中的王冠呢?他又何尝不是他自己的“王”呢?顾城后来和妻子谢烨在新西兰激流岛上养鸡种菜的生活也颇有独立王国、自给自足的意味。
在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崔卫平眼里,“顾城是个比较胆小的人,不是一个爱说话的人,是一个比较退却、喜欢‘坐在后面’的人。”崔卫平教授肯定顾城在朦胧诗派中“贡献是相当大的”,但对“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进行了质疑―――“声称环境黑暗而自己光明这种表述是一个任性的表达。一个人不能意识到自己身上阴影的存在、不自警是可怕的”,“在观照社会时,也要反思自己”。
《今天》杂志的重要成员刘自立,对“白话是否能写诗”表示了根本性的质疑,因此对“朦胧诗”的整体评价都不太高,他觉得,顾城“只是其中一员,也不比别人高明。”
刘自立是在不认识顾城的时候看过顾城的诗,“觉得他像个小孩儿在写诗,又有老小孩儿的成熟,但不是大人写诗。”刘自立认为,顾城的创作,一是比较注重寓意和象征,较少考虑诗歌的音乐性;二是带有某种童话色彩,有所谓“顽童”性格―――是对“文革”僵硬的思维模式的反拨,但这种“反抗”方式,是以一种孩子的方式完成的。因此,“顽童”到最后也容易失控,这和他的诗歌的不足、人格缺陷以及与社会沟通的中断,都有联系。刘自立认为,顾城试图用散文体语言赋予他的诗歌以神秘感和宗教主义,但事实上,“寻找光明”和“相信未来”,并不新鲜。
[编辑本段]顾城简介(2)顾城,男,1956年生于北京。12岁时辍学放猪。“文革”中开始写作。1973年开始学画,次年回京在厂桥街道做木工。1977年重新开始写作。并成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 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在德国写作。1993 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辞世。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着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诗全编》。另与谢烨合着长篇小说《英儿》。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顾城的诗》。诗集《白昼的月亮》。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与舒婷的典雅端丽、委婉绰约、美丽忧伤相比,顾城的诗则显得纯真无瑕、扑朔迷离。但是,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充溢着一股成年人的忧伤。这忧伤虽淡淡的,但又象铅一样沉重。因为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现实而产生的忧伤。 [编辑本段]关于顾城顾城的“自毁毁人”固然残忍,虽然他完成了自我审判,是是非非都随生命的风帆远去了。他留下的悲剧是大的,我们应当予以理性的反思。顾城的杀妻然后自杀,原因众说纷芸,无外乎陷入情感矛盾纠葛中不能自拔等诸如此类。但庄周先生此刻如独立检查官跳将出来,硬是从顾城诗作中检索出一连串并非“孤证”的铁证,搞了一个顾城杀人行兇动机大曝光。也就是说顾城从25岁时(1981年)写下《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开始,就埋下了杀人的伏笔,直到1993年10月8日也就是等待了12年之后才得以实现“自毁毁人”的梦想。这真是惊人的发现,诗歌历史上的“哥得巴赫猜想”。在庄周先生的笔下,顾城若干年前传诵一时的诗作,不但今天“看起来毫不朦胧”,完全是一名兇手明显显的供词!可惜时下不兴“文字狱”,要不凭庄周先生的才智是可以大有一番作为的。现在我将庄周先生引用的“证据”用“*”标明还原原诗段落如下:
我在希望在想但不知为什么我没有领到蜡笔没有得到一个彩色时刻*我只有我*我的手指和创痛*只有撕碎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让它们去寻找蝴蝶*让它们从今天消失
我是一个孩子*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1981年)
*太好了,我等待着*等待着又等待着*到了,大钟发出轰响*我要在震颤间抛出一切*去享受迸溅的愉快*我要给世界留下美丽的危险的碎片让红眼睛的上帝和老板们去慢慢打扫《有时,我真想》(1982年)你走了小时候我也在路上想过好象你会先去,按照古老的习惯我没想过那个人,因为习惯是抽象的螺纹*我只是深深憎恨,你的所有同学*她们害怕我,她们只敢在门外跺脚*我恨她们蓝色的腿弯,恨她们把你叫走*你们在树林中跳舞,我在想凶恶的计划最后,我总沾满白石灰,慢慢离开夜晚
(《顾城诗全编》中“凶恶”为“捣乱”)《铁铃——给秋天离家的姐姐》(1983年)
根据我粗浅的读诗经验,《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真实地表现了那个时代下少年的失落感。“没有得到一个彩色时刻”,没有蜡笔只有手指和创痛,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也就是喜爱幻想的孩子不能在心爱的白纸上描绘“蝴蝶”般的梦想世界,只好一张张撕碎失落如单调的昔日时光,但少年依旧任性地想,明天一定是个彩色时刻。《有时,我真想》这首诗的副题是“一个异国侍者自语”,作者虚拟侍者厌倦老板的专制,在想象的对抗中打烂瓶子,让老板自己打扫的场景,抒发作者对新时代到来的“钟声”的应和与喜悦。《铁铃——给秋天离家的姐姐》是一首怀念亲人的诗,“我”回忆了童年与姐姐生活的许多细节,亲情感人,历历在目。抄录的第四节写的是姐姐和女同学在树林里玩耍而不让爱捣乱的弟弟“我”参与,“我”十分气恨她们丢下“我”,便想着拿白石灰砸她们来报复一事。作者适度采用了夸张和白描的手法。但不知庄周先生为何一眼就从诗中看出顾城包藏祸心,步步阴险透着杀气,并由此推断诗句预示着顾城自毁毁人的阴谋?
庄周先生将“迸溅”,“凶恶”,“憎恨”,“宠坏”,“任性”,“撕碎”等一类词语简单粗暴地与顾城后期所为联系在一起,又包藏着怎样的用心,透着怎样的意气呢?
顾城之死并不足道,但顾城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诗歌领域是有相当特殊的贡献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那个时代的声音永远不会随记忆磨灭。我不禁要问庄周先生:假如你是在1993年以前写下《齐人物论》,对顾城的评价是否还这样盖棺定论呢?

⑧ 诗人顾城自杀,留下儿子,现状怎么样了

在自己的父母死后,桑木耳跟随自己的姑姑远居海外在新西兰快乐的生长。现在是新西兰奥克兰的大学生,学习工程专业。

一、 激流岛上的命案。
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顾城《远和近》
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意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的开始。-----顾城《避免》

当我们独自这些美妙动人的诗词时,一定很容易就能感受到顾辰的温柔深情浪漫吧。不用多说的是顾城的死对小木耳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为此故工并没有让桑木耳继续学习中文。对于桑莫尔来说,看不懂中文,或许才能少那么一份痛苦,只能说这样对于桑木耳来说也是一种保护。

⑨ “文学疯子”顾城,砍死妻子后自尽,留下独子“木耳”现状如何

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代人》。

这句话非常出名,几乎每个人都有所耳闻过,但你一定不知道这句话会是顾城写出来的,作为文学界的“疯子”,顾城一直都是文学界不太愿意提起的一个人,他就像一个长不大的男孩,醉心在自己的世界,当世界支离破碎时,最终走向了毁灭。

1993年10月8日,两人就离婚的事,又起了争执,顾城不容谢烨破坏他的梦想王国,用斧头将她砍伤,顾城没有及时送她去医院,而是匆匆忙忙写下了遗书,随后找了一棵树上吊自杀了。

至于“木耳”一直由顾城的姐姐在照看,为了不让他重蹈覆辙,她并没有告诉他的父亲就是顾城,并有意引导他攻读理工科,现在他已经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工程师。

⑩ 顾城的儿子现在哪里

多年来,桑木耳在新西兰的生活一直是个谜。顾工先生告诉记者,桑木耳一直在新西兰的一所小岛上成长,陪伴在他身边的是顾城的姐姐顾乡以及顾乡的儿子弥乐。

“木耳上学都是在岛外,顾乡每天会送木耳坐渡船去岛外上学,晚上又会接木耳回岛上。”木耳跟顾乡的儿子弥乐十分亲密,两人经常彻夜长谈,“这是木耳能在异国他乡唯一感受到的血缘亲情了。”

(10)顾城的姐姐在新西兰哪里扩展阅读:

1983年,顾城和谢烨结婚,后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为木耳。按理来说,顾城应该非常高兴。然而,他非常不喜欢这个儿子。原因是他喜欢女儿,不喜欢儿子。顾城认为男孩子不能进入让幻想的女儿国,而且小孩子的啼哭声,让他无法工作,无法写出好的作品。

于是,顾城夫妇将幼小的木耳冻到了别人家寄养。由于此时的顾城夫妇住在新西兰一个叫激流岛的地方,岛上的人除了顾城之外,都讲英文。

而木耳被送到别人家寄养几年后,小时候学的一点儿汉语已经忘记了,所以父子俩没办法沟通。其实,将儿子送出去之后,顾城曾后悔过,但又不知道如何接近木耳。

父母去世时,木耳才5岁,根本不知道爸爸妈妈怎么会一夜之间全都消失了。后来,顾家人不放心他在别人家生活,故顾城的姐姐将他带回了家抚养。木耳一直生活在新西兰,接受西方的教育。他继承了父母优秀的基因,非常聪明。

高中毕业后,木耳顺利考上了当地最有名的奥克兰大学,学习工程学专业,成了一名工科男。这点,与喜欢诗文的父母有很大差异。

为了他能健康成长,顾家人隐瞒了父母自杀一事,只是告诉他,父亲是一位有名的诗人,母亲也是一位作家。虽然木耳生活在国外,但顾城姐姐还是会教他中文。不过,他的中文不是很好。

听姑姑讲了双亲的故事后,木耳非常感兴趣,决定辞去在新西兰的工程师工作,去父母亲生长的地方去看看。所以,他回到了中国。他见到了自己的祖父顾工,爷爷第一次带着孙子游玩了北海、白塔,带木耳品尝了很多中国的特色食物,让木耳感受到了中国的风土人情。

原本木耳还想去看看外祖父和外祖母,但被祖父阻拦了。因为顾城杀害谢烨后,两家人就断了关系,没了来往。他害怕木耳一不小心说出当年谢烨去世的真相,让谢家人触景伤情。后来,木耳还是回到了新西兰,娶妻生子,过着普通且平淡的生活。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197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532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525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109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166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818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740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328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795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