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新西兰 » 高山族是怎么去到新西兰

高山族是怎么去到新西兰

发布时间: 2022-05-14 12:15:18

㈠ 请问高山族是怎么来的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了布农人、鲁凯人、排湾人、卑南人、邵人、泰雅人、雅美人、曹人、阿美人、赛夏人等十多个族群。
“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

历史上,特别是明代以前,并没有高山族这个名称。高山族民族来源是多源性的,但主要来自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古越人的一支。自汉族居民移居台湾后,原住民族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定居平原,与汉族融合,称为平埔人,包括西拉雅族21社,洪安雅族13社,巴布萨族9社,巴则海族4社,拔埔拉族4社,道卡斯族6社,凯达格兰族28社,噶玛兰族34社。另一部分仍定居于山区,受汉族影响较少,至今保留着原住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特点,现在所说的高山族,一般指这一部分少数民族。1954年3月14日,台湾当局规定:高山族包括泰雅、赛夏、布农、曹族(1998年11月更名为邹族)、鲁凯、排湾、卑南、雅美、阿美9个族群(一说为10个族群,邵族也算一个族群)。这一部分民族,大多分布在中央山脉和东南部的岛屿上,少数散居在福建、上海、北京、武汉等地。总人口约40万人,大陆散居有2909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高山族内部语言差别很大,有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等十多个分支。没有自己的文字。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他们口头文学很丰富,有神话、传说和民歌等。

高山族人大多数从事农业,少数捕鱼、狩猎。有雕刻和编织等手工艺。

长期以来高山族和汉族人民共同抵御外国侵略者的侵略,共同开发了台湾。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台湾50年间,反抗斗争尤为激烈,以1930年雾社起义规模最大。1947年又参加了以汉族为主的“二二八”起义。

禁忌 妇女怀孕后忌用刀斧,忌食猿肉、山猫肉、穿山甲肉和并蒂果实等;妇女用的织布机男人不能随便摸弄。

日常食俗 高山族以谷类和薯类为主食。除雅美人和布农人之外,其他几个族群都以稻米为日常主食,以薯类和杂粮为主食的补充。居住在兰屿的雅美人以芋头、小米和鱼为主食,布农人以小米、玉米和薯类(当地称地瓜)为主食。在主食的制作方法上,大部分高山族都喜把稻米煮成饭,或将糯米、玉米面蒸成糕与糍粑。布农人在制做主食时,将锅内小米饭打烂成糊食用,排湾人喜用香蕉叶子卷粘小米,掺花生和兽肉,蒸熟作为节日佳肴,外出狩猎时也可带去。但作为狩猎带去的点小,馅里一般不加盐巴等咸味调料。泰雅人上山打猎时,喜用香蕉做馅裹上糯米,再用香蕉叶子包好,蒸熟后带去。排湾人喜欢将地瓜、木豆、芋头茎等掺合在一块,煮熟后当饭吃。雅美人喜欢将饭或粥与芋头、红薯掺在一起煮熟做为主食。外出劳动或旅行,还常以干芋或煮熟的红薯及类似粽子的糯米制品为干粮。排湾等族狩猎时,不带锅,只带火柴,先将石块垒起,用干柴禾烧热,再在石块底下放芋头、地瓜等,取沙土盖于石块上,熟后食用。高山族蔬菜来源比较广泛,大部分靠种植,少量依靠采集。常见的有南瓜、韭菜、萝卜、白菜、薯仔、豆类、辣椒、姜和各种山笋野菜。雅美人食用芥菜时先将正在生长中的叶擗下来,用盐揉好,放两三天后才吃,留在地里的芥菜根继续生长。高山族普遍爱食用姜,有的直接用姜蘸盐当菜;有的用盐加辣椒腌制。肉类的来源主要靠饲养的猪、牛、鸡,在很多地区捕鱼和狩猎也是日常肉食的一种补充,特别是居住在山林里的高山族,捕获的猎物几乎是日常肉类的主要来源。山林里的野生动物很多,如野猪、鹿及猴子等的肉都可入菜。排湾人不吃狗、蛇、猫肉等,吃鱼的方法也很独特,一般都是在捞到鱼后,就地取一块石板烧热,把鱼放在石板上烤成八成熟,撒上盐即可食用。排湾人小孩不许吃鳗鱼,甚至其他鱼的鱼头也不让吃,认为吃了鱼头不吉利。阿美人在做肉菜时,喜把肉切成块,插上竹签,煮好后放在一个大盆里,全家人围在盆边,每个人用藤编小篮盛饭,共用一勺舀菜,一手抓饭,一手取肉吃。在插秧季节,他们喜到水田里捉小青蛙,带回家中用清水洗净,煮熟即吃。阿美、泰雅等族人有的也吃捕来的生鱼。他们还喜欢将打来的猎杀好去皮,加盐和煮得半熟的小米一起腌存,供几个月食用。保存食品常用腌、晒干和烤干等几种方法,以腌制一、两年的猪、鱼肉为上肴。高山族过去一般不喝开水,亦无饮茶的习惯。泰雅人喜用生姜或辣椒泡的凉水做为饮料。据说此种饮料有治腹痛的功能。过去在上山狩猎时,还有饮兽血之习。不论男女,都嗜酒,一般都是饮用自家酿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

节日、礼仪、祭祀食俗 高山族性格豪放,热情好客。喜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举行宴请和歌舞集会。每逢节日,都要杀猪、宰老牛,置酒摆宴。布农人在年终时,用一种吃“希诺”的植物叶子,包上糯米蒸熟,供本家同宗人享用,以表示庆贺。高山族节日宴客最富有代表性的食品是用各种糯米制作的糕和糍粑。不仅可作节日期间的点心,还可作为祭祀的供品。也将糯米做成饭招待客人。高山族各族的祭祀活动很多,诸如:祖灵祭、谷神祭、山神祭、猎神祭、结婚祭、丰收祭等种种,以排湾人的五年祭最为隆重。届时除摆酒席供品外,还伴以各种文体活动。婚礼及宴请的场面十分丰盛和壮观,尤其要准备大量的酒,届时参加者都要豪饮,并有不醉不散的习俗。“丰收祭”这天,族人自带一缸酒到场,围着篝火,边跳舞、边吃边饮酒,庆贺一年的劳动收获,每年举办一次。排湾人在欢庆的日子里常用一种木质的、雕刻精美的连杯,两人抱肩共饮,以表示亲密无间,如有客至,必定要杀鸡相待。布农人在宴客时先把鸡腿留下来,待客人离去时带在路上吃,意为吃了鸡大腿,走路更有气力。鲁凯人善以垒石为灶烤芋头,经烘烤的芋头外脆里软,便于携带,也常带给客人路上食用。排湾人婚庆时,将小米磨成粉,加水搅糊,包入鱼虾(虾露出尾巴),捏成鸡蛋大小的团,置于沸水锅中烧,熟后捞出食用。

典型食品 高山族,十个族群中各自都有自己独特的食品,其中典型食品有:腌肉,高山族泰雅人、阿美人储存肉类的方法,其中泰雅人腌猴肉和阿美人腌鹿肉和野猪肉别具一格;咂酒,高山族排湾人、布农人土法酿制的一种米酒。

高山族各族群介绍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了布农人、鲁凯人、排湾人、卑南人、邵人、泰雅人、雅美人、曹人、阿美人、赛夏人等十多个族群。

布农人

布农人(布农是高山语“人”的意思)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3万多,居住于60个村落。原始居住地在玉山以北、中央山脉以西的高峻山地,后向台东、高雄方向迁徙。现主要居住在南投县的仁爱、信义乡、高雄县三民、桃源、茂林乡、台东县的海端、延平乡、关山镇、花莲县的万荣、卓溪乡、玉里镇等。总族群下分3个小群:北布农人分布于中央山脉西麓;中布农人分布于高雄县境内;南布农人散居于台东花莲一带。织布、编篮、制革、制陶技术比较发达。社会生活是父系氏族制,婚后妻从夫、子从父,女子在家中有一定地位。

鲁凯人

鲁凯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6300多,居住于20个村落,分布在阿里山、新高山以南,大武山以北的山地,包括高屏溪上游的浊水溪、隘寮溪和中央山脉的东侧大南溪流域,属屏东县三地、雾台,高雄县茂林,台东县卑南等乡,其中以雾台乡最为集中。鲁凯人生活习惯与排湾人相同,他们住石板房,以陶壶、料珠、雕刻、纹身闻名。社会生活方面已有阶级出现。每代成员中只允许一对配偶存在,权力由长男继承,死后采用侧身葬、直肢葬。语言、文化受布农人影响较大。

排湾人

排湾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约5.5万多,居住于160个村落。原多生活于山麓一带,后移住山地。其分布区域,北起大武山,南达恒春,西起隘寮、坊寮一线,东至大麻里以南的三角地区,分别散居于屏东县的三地、玛家、泰武、来义、春日、狮子、牡丹和台东县的金峰、达仁、大麻里、大武等乡。排湾人分为排湾和塔罗塔罗两个亚族,前者居于该族分布区的中央部分,有浓厚的民族特性,以中央山脉为界,又分为东本两个小族;后者居于东海岸一带,也分为东海岸和巴里拉利奥两个小族。该族群有平民、贵族等阶级之分。子女中居长者继承权力。手工艺较发达。

卑南人

卑南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约7000多,分居于8个村落。传说该族发源于台东附近的巴纳图,曾为台东平原主人。主要分布于卑南溪以南、知本溪以北之海岸地区,居住地是台东县的卑南、金峰、达仁等乡。过去曾与鲁凯、排湾列为一族,1954年确认为一个独立的族群。族权是由长女继承,家庭生活偏重于母方。

邵族人

邵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居住于南投县境内的日月潭一带。有人认为它是曹人的一部分,有人又把它划为布农人的成员,还有人把它划为平埔人的一系,但其语言、风俗、习惯独具特点,因而把它看成独立的族群。

泰雅人

泰雅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6.4万多,占高山族全部人口的23.5%,是高山族中第二个大族群。居住于120个村落。原先居住在台湾西部平原,后因环境压力,逐步移居山区,主要分布于台湾北半部,如台北县的乌来乡,桃园县的复兴乡,新竹县的尖石乡、五锋乡、苗栗县的泰安乡,台中县的和平乡、南投县的仁爱乡、信义乡、花莲县的秀林乡,宜兰县大同乡、南澳乡等。该族群下分泰雅和赛德克两个亚族群。泰雅亚族又分西住堡群、大(山+科)(山+坎)群、大湖群、西开利克群;赛德克亚族也分东、西两个群落。该族群有鲸面、纹身的风俗。男善狩猎、女善纺织,行从夫居。

雅美人

雅美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2500人,居住在6个村落。分布于台东县兰屿岛滨海地带,是高山族中唯一的渔猎民族。语言几乎与菲律宾北部的巴丹居民一致。农业以种植水芋为主,工艺以制陶、造船、制银较为着名。社会生活以核心家庭为主。该族群爱好和平,没有猎头等习惯。

曹族人(1998年11月更名为邹族)

曹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3000多人,居住于12个村落。原分布于桃园大溪至大安溪一带,定居在新竹县五峰乡、苗栗县南庄、狮潭乡等地。该族群下分北赛夏和南赛夏两个小族群,族群内部,行从父居、妻随夫行,常数代同居,同代中不一对配偶为限。每两年举行一次人矮人祭。

阿美人

阿美人(阿美是“北方”的意思,是阿美南部的人对北部人的称呼)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在高山族中人口最多,约有12万人。原分布于台湾东部纵谷平原南北两端的秀姑峦溪口和恒春附近,后来移居东部纵谷及海岸线一带的花莲县东部和台东县的东北部,包括台东县11个乡镇和花莲县12个乡镇。依据语言、习俗和地域差异,大体分为北、中、南部阿美和海岸阿美四部分。

赛夏人

赛夏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在高山族中人口最少,约有1075人。他们的祖先是从大霸尖山下移到大湖、苗栗一带平地,然后又逐渐迁徙到泰雅人居地西南边的阿里山和五峰山一带山区,分属于新竹县的五峰乡等地。

㈡ 高山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高山族在古代以裸为美。仅以幅布遮阴,毛皮围腰。但接触汉文化以后,逐步形成男穿长衫女着裙,讲究服饰美。衣服除兽皮、树皮外,多用自织麻布并加彩纹装饰。男子衣饰类型,北部常见无袖胴衣、披衣、胸衣、腰带;中部常见鹿皮背心、胸袋、腰袋、胸衣、黑布裙;南部常见对襟长袖上衣、腰裙、套裤、黑头巾等。女子衣饰类型包括短衣长裙和长衣短裳。雅美人服饰简单,男子以丁字布遮下身,上穿背心;女子通常上穿背心,下着筒裙,冬天以方布裹身。
高山族的饮食以谷类和根茎类为主,一般以粟、稻、薯、芋为常吃食物,配以杂粮、野菜、猎物。山区以粟、旱稻为主粮、平原以水稻为主粮。除雅美人和布农人之外,其他几个族群都以稻米为日常主食,以薯类和杂粮为主食的补充。居住在兰屿的雅美人以芋头、小米和鱼为主食,布农人以小米、玉米和薯类(当地称地瓜)为主食。平埔人还特产香米、喜食“百草膏”(鹿肠内草浆伴上盐即食)。昔日饮食皆蹲踞生食,现在饮食、烹饪、享用十分考究。高山族嗜烟酒、食嚼槟榔.。
高山族蔬菜来源比较广泛,大部分靠种植,少量依靠采集。常见的有南瓜、韭菜、萝卜、白菜、薯仔、豆类、辣椒、姜和各种山笋野菜。
高山族普遍爱食用姜,有的直接用姜蘸盐当菜;有的用盐加辣椒腌制。肉类的来源主要靠饲养的猪、牛、鸡,在很多地区捕鱼和狩猎也是日常肉食的一种补充,特别是居住在山林里的高山族,捕获的猎物几乎是日常肉类的主要来源。山林里的野生动物很多,如野猪、鹿及猴子等的肉都可入菜。
高山族的十个族群中各自都有自己独特的食品,其中典型食品有:腌肉,高山族泰雅人、阿美人储存肉类的方法,其中泰雅人腌猴肉和阿美人腌鹿肉和野猪肉别具一格;咂酒,高山族排湾人、布农人土法酿制的一种米酒。
在主食的制作方法上,大部分高山族都喜把稻米煮成饭,或将糯米、玉米面蒸成糕与糍粑。
布农人在制做主食时,将锅内小米饭打烂成糊食用,排湾人喜用香蕉叶子卷粘小米,掺花生和兽肉,蒸熟作为节日佳肴,外出狩猎时也可带去。但作为狩猎带去的点小,馅里一般不加盐巴等咸味调料。
泰雅人上山打猎时,喜用香蕉做馅裹上糯米,再用香蕉叶子包好,蒸熟后带去。排湾人喜欢将地瓜、木豆、芋头茎等掺合在一块,煮熟后当饭吃。泰雅人喜用生姜或辣椒泡的凉水做为饮料。据说此种饮料有治腹痛的功能。过去在上山狩猎时,还有饮兽血之习。不论男女,都嗜酒,一般都是饮用自家酿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
雅美人喜欢将饭或粥与芋头、红薯掺在一起煮熟做为主食。外出劳动或旅行,还常以干芋或煮熟的红薯及类似粽子的糯米制品为干粮。排湾等族狩猎时,不带锅,只带火柴,先将石块垒起,用干柴禾烧热,再在石块底下放芋头、地瓜等,取沙土盖于石块上,熟后食用。食用芥菜时先将正在生长中的叶擗下来,用盐揉好,放两三天后才吃,留在地里的芥菜根继续生长。
排湾人不吃狗、蛇、猫肉等,吃鱼的方法也很独特,一般都是在捞到鱼后,就地取一块石板烧热,把鱼放在石板上烤成八成熟,撒上盐即可食用。排湾人小孩不许吃鳗鱼,甚至其他鱼的鱼头也不让吃,认为吃了鱼头不吉利。
高山族过去是依山傍水,巢居穴处,或辟竹编茅,架木为屋。现在住宅类型有木屋、竹屋、茅屋、板岩石屋、草顶地下房屋等,但十分讲究造型和实用相结合。大都呈长方形或四方形,有门无窗。
节日、礼仪、祭祀食俗: 高山族性格豪放,热情好客。喜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举行宴请和歌舞集会。每逢节日,都要杀猪、宰老牛,置酒摆宴。布农人在年终时,用一种吃“希诺”的植物叶子,包上糯米蒸熟,供本家同宗人享用,以表示庆贺。高山族节日宴客最富有代表性的食品是用各种糯米制作的糕和糍粑。不仅可作节日期间的点心,还可作为祭祀的供品。也将糯米做成饭招待客人。高山族各族的祭祀活动很多,诸如:祖灵祭、谷神祭、山神祭、猎神祭、结婚祭、丰收祭等种种,以排湾人的五年祭最为隆重。届时除摆酒席供品外,还伴以各种文体活动。婚礼及宴请的场面十分丰盛和壮观,尤其要准备大量的酒,届时参加者都要豪饮,并有不醉不散的习俗。“丰收祭”这天,族人自带一缸酒到场,围着篝火,边跳舞、边吃边饮酒,庆贺一年的劳动收获,每年举办一次。排湾人在欢庆的日子里常用一种木质的、雕刻精美的连杯,两人抱肩共饮,以表示亲密无间,如有客至,必定要杀鸡相待。布农人在宴客时先把鸡腿留下来,待客人离去时带在路上吃,意为吃了鸡大腿,走路更有气力。鲁凯人善以垒石为灶烤芋头,经烘烤的芋头外脆里软,便于携带,也常带给客人路上食用。排湾人婚庆时,将小米磨成粉,加水搅糊,包入鱼虾(虾露出尾巴),捏成鸡蛋大小的团,置于沸水锅中烧,熟后捞出食用。
高山族还有黥面、文身、凿齿、涅齿、穿耳、除毛、束腹等身体装饰习俗、身体装饰一般出于成年、美观、联姻、纪功、尊贵等目的。
高山族的婚姻行一夫一妻制,禁止近亲结婚。男女大多自由恋爱结合,如泰雅人以吹口哨表示爱情,有的阿美妇女到男方家赠物表示相思。丧葬形式,泰雅人、布农人、曹人多行屋内葬,埋尸于死者床下。排湾人、达悟人行野外墓葬,阿美人将死者埋葬在屋前后空地,对恶死者,一律就地埋葬。
高山族有许多禁忌:妇女怀孕后,禁忌用刀斧,不能吃猿、山猫、穿山甲和并蒂果实等,忌生双胞胎;忌见蛇、山猫、鼠、横死者及其葬地;忌见动物交尾;严禁放屁、喷嚏、同族相奸;禁忌吃动物头尾;禁忌男人接触女人专用的机织、麻织品、小锄及猪圈;禁止女性接触男人专用的武器、猎具、会所等等。
阿美人在做肉菜时,喜把肉切成块,插上竹签,煮好后放在一个大盆里,全家人围在盆边,每个人用藤编小篮盛饭,共用一勺舀菜,一手抓饭,一手取肉吃。在插秧季节,他们喜到水田里捉小青蛙,带回家中用清水洗净,煮熟即吃。阿美、泰雅等族人有的也吃捕来的生鱼。他们还喜欢将打来的猎杀好去皮,加盐和煮得半熟的小米一起腌存,供几个月食用。保存食品常用腌、晒干和烤干等几种方法,以腌制一、两年的猪、鱼肉为上肴。高山族过去一般不喝开水,亦无饮茶的习惯。

㈢ 高山族为什么是土着人

原住民!

有一批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台湾。某一天汉人去了,看当地土着落后,男的杀,女的奸,烧杀掳掠,打得他们屁滚尿流,全跑到山上去了!我们的祖先一看,咦,都跑上山去了,所以给他们起了个名叫"高山族"。
现在不这么叫了,叫原住民!

㈣ 新西兰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新西兰位于太平洋南部,介于南极洲和赤道之间。西隔塔斯曼海与澳大利亚相望,北邻新喀里多尼亚、汤加、斐济,在南纬34度至47度之间。新西兰由北岛、南岛、斯图尔特岛及其附近一些小岛组成,面积27万多平方公里,专属经济区120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6900公里。新西兰素以“绿色”着称。虽然境内多山,山地和丘陵占其总面积75%以上,但这里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四季温差不大,植物生长十分茂盛,森林覆盖率达29%,天然牧场或农场占国土面积的一半。广袤的森林和牧场使新西兰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王国。新西兰水力资源丰富,全国80%的电力为水力发电。森林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9%,生态环境非常好。北岛多火山和温泉,南岛多冰河与湖泊。北岛第一峰鲁阿佩胡火山高2797米,火山上有新西兰最大的湖泊陶波湖,面积616平方公里。南岛横跨南纬40°~47°,岛上有全国第一峰库克山。阿尔卑斯山中的弗朗茨·约瑟夫冰川和福克斯冰川,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冰川。山外有一系列冰川湖,其中特阿脑湖面积342平方公里,是新西兰第二大湖。苏瑟兰瀑布,落差580米,居世界前列。岛的西南端有米福国家公园,奇峰兀突。

㈤ 半人半神的毛伊究竟都有哪些功绩

毛伊的传说遍布整个波利尼西亚地区,从新西兰到夏威夷,广阔的洋面上到处都有他的故事。有一种观点称,毛伊故事的发展有三个中心:夏威夷,新西兰,以及塔希提。
英雄的诞生
各地传说里,对毛伊的父母是有分歧的。但是有一点是相通的,既毛伊的父母和祖先并非凡人,他出生就带有着神性。毛利人传说,毛伊的妈妈是女酋长Taranga,爸爸是Makeatutara(阴间的守卫)。在夏威夷,毛伊是‘Akalana和Hina-a-ke-ahi的儿子。
根据毛利人的传说,毛伊是早产儿,出生时尚未成型。毛伊的妈妈害怕这个早产的怪物,就割下自己的发髻,把毛伊包裹在发髻里,扔进了大海(就是电影里毛伊背上那个纹身的内容)。大海没有伤害这个孩子,而是用海带把他保护起来,后来一场风把他吹回岸边。毛伊的妈妈又把他扔在沙滩上,但是水母用身体保护他。后来,一位名叫Tame-nui-ke-ti-Rangi的老人发现了他,就把他带回家。Tame-nui-ke-ti-Rangi是一位懂得魔法的智者,他把毛伊抚养成了少年,也教会了毛伊魔法。
后来,智慧老人对毛伊说,你该回家了。毛伊离开老人,经过长途跋涉,回到了自己出生的地方。他刚回到家的时候,妈妈不认他当儿子。毛伊说出了自己的身世,说服母亲接纳了自己。因为这样的经历,有时候毛伊会被称为Maui-tikitiki-a-Taranga,也就是“Taranga发髻里的毛伊”。在萨摩亚,毛伊的名字就叫“ti’iti’i”,也就是“发髻”。
分开天地

据说很久以前,天和地是贴在一起的。那时,树木只能横着长,人类只能爬行,黑暗笼罩着大地。毛伊为了让人类能够站立、万物能够生长,决心分开天地。他喝过一个老太太的酒以后,有了足够的力量,撑开天地。一开始,他把天举到树那么高,发现不够。于是他举着天空,登上高山,把天举到山那么高。在山顶上,他拼尽全力向上一推,把天空推到了现在的高度。据说,在萨摩亚,还保留着毛伊撑开天空的时候在岩石上留下的脚印。有时候,乌云会回到低处来,但是它们不敢长时间停留,更不敢把天降低,因为人间有毛伊这样的大英雄,会把它们重新扔回高空。
这个故事一开始的主人公未必是毛伊,因为在后文毛伊之死的故事里,有些版本里毛伊死的时候还是个少年。而更重要的是,在毛伊出生的故事里,提到智慧老人把毛伊的摇篮挂在房梁上,让篝火的烟给他保暖。有理由相信,在一个人类只能爬行的世界,不会有“房梁”这种东西。在一些夏威夷的传说中,毛伊的父亲被称为“支撑天空的人”(而他的妈妈才是阴间的守卫),暗示这个故事被归功于毛伊的爸爸。因此,很可能是先有分开天地的传说,后来有了毛伊这个神勇的英雄的形象之后,后人觉得战胜自然、使人类能够顶天立地站在天地之间,这样的丰功伟绩只有毛伊才能办到,就把这个故事也给他了。也许,当一个人成了传奇里的英雄,他就变得无所不能,甚至能够穿越时空了吧。毕竟,关老爷一介武夫,也可以去管下雨的事。
驯服太阳

这个传说存在于很多波利尼西亚民族当中,其中萨摩亚人有这个故事,但是没有说是毛伊干的。从这一点我们可以推测,有些故事可能是后来才逐渐归功到毛伊身上的。也许,每个民族都需要可供人民依靠的英雄,这样各种各样的英雄事迹就会逐渐的往一个人身上集中,最后把他变成无所不能的神。
毛伊发现太阳在天上跑得太快了,白天的时间过短,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干完活,毛伊的妈妈也没有时间织完布。毛伊同情家人和人民,于是决定去让太阳跑得慢些,这样白天就会变长,大家也会有更多的时间来工作。
毛利人说,毛伊念动咒语,带领大家用亚麻编成绳子,这样草绳就有拴住太阳的力量。之后,毛伊趁着夜色,带着哥哥们在太阳居住的深坑周围建起石墙,隐身在墙后。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毛伊一声令下,哥哥们投出绳索,套住了太阳。太阳百般挣扎,却无法挣脱有魔法的绳索。毛伊举起用祖先下颚做成的钩子,跳过去痛打太阳。太阳受不了,向毛伊求饶。毛伊说,“以后你必须慢慢地经过天空。你再也不能随意控制我们白天的长度了!”。从此以后,挨了打的太阳只能拖着绳子,在天上慢慢地飞过,白天也就变长了。

夏威夷人则传说,是毛伊的妈妈给了毛伊能拴住太阳的绳子。毛伊在太阳的家“Hale-a-ka-la”附近找到了负责服侍太阳的自己的奶奶/姥姥。奶奶/姥姥给了毛伊一把石斧,教给他躲在夏威夷刺桐(wiliwili)树后面等太阳出来。太阳出来后,毛伊扔出绳子,套住了太阳的十六条腿,然后用石斧把太阳打得服服帖帖的。
在夏威夷,毛伊的法器是“能钓起一切的鱼钩”。迪士尼没有采用“下颚”这个重口味的设定,而是把毛伊的武器说成“钩子”、“鱼钩”,看来是照顾了小观众的承受能力。另外,电影里说,毛伊就在鱼钩星座的下面,这是参考了库克群岛的传说。相传,毛伊在钓起了岛屿之后,把自己有魔力的鱼钩扔到了天上,形成了“鱼钩星座”,也就是天蝎座。也有人说,因为毛伊把这样的神器给扔了,人们对他很不满,就把他赶回了天上。他就挂在鱼钩星座的钩子上。
钓起世界上最大的鱼
这个传说在新西兰和夏威夷都有流行,但是其中毛伊的形象和他在其他事迹里的并不相同。这个故事里,他不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壮汉,而是靠智谋和魔法取胜的捣蛋少年。
夏威夷人传说,毛伊骗哥哥们一起出去钓鱼。到了海上之后,他把自己的鱼钩卡在海底,然后骗哥哥们说,“快看,我钓上大鱼了,你们快划船,帮我把鱼拉上来!”他的哥哥们傻愣愣地划啊划啊,就把夏威夷群岛从海底拉上来了。
而在新西兰,毛伊钓上来的东西是新西兰北岛。据说毛伊小的时候,每次哥哥去钓鱼,都不愿意带他,因为他太小了。毛伊很生气,想要教训教训哥哥们,于是他念起咒语,用亚麻编织成有魔力的鱼线,又把祖先下颚做成的钩子拴在鱼线上。第二天清晨,毛伊带着渔具到哥哥们的木船上藏了起来。哥哥们发现他的时候先是生气,然后又嘲笑他,但是毛伊告诉他们,他要钓最大的鱼。毛伊用自己的鼻血当诱饵,把鱼钩抛进了海里。鱼钩迅速地沉到了海底,很快,大家伙上钩了。大鱼拖着小船在海里高速航行,哥哥们惊恐万状,然而毛伊坚定地拉着鱼线,一点一点地把一条硕大无匹的鱼拉出了水面。这就是形状类似鳐鱼的新西兰北岛。

这条鱼的背部本来是非常光滑的。毛伊对哥哥说,我去叫大家来,你们把鱼看好,不要动。可是,毛伊走后,哥哥们就忍不住开始分割鱼肉了,把鱼切得乱七八糟的。因此,北岛上才有今天这么多的山脉和谷地。
发现火的秘密

波利尼西亚洋面上许多岛屿都有毛伊发明取火的传说。相传,古时候,人类不会取火,只能收集自然的火,然后保留火种。
在夏威夷,传说自从Haleakala火山(这名字就是上文里太阳的家)停止喷发后,人类取火就变得越来越难了。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只能生食。有一天,毛伊和兄弟们发现一处山上有火。他们赶去暗中观察,发现是秧鸡一家(不要怀疑,神话故事里动物都是拟人的)。他们赶到的时候,秧鸡已经生好了火。他们观察了好几天,秧鸡都没有再生火。毛伊发现,只有他们兄弟几人都在船上,不来偷看,秧鸡才会生火。于是毛伊用布做成假人放在船上,自己躲起来。等秧鸡开始生火了,毛伊冲上去,抓住了会生火的老秧鸡。秧鸡一开始骗毛伊摩擦香蕉、芋头梗,最后在逼问之下,才透露了秘密:摩擦干燥的木棍。至于为什么传说中掌握生火秘密的是秧鸡,大概是因为秧鸡头顶上有一块火红色吧。

在新西兰,这故事就有点超现实主义了。传说,毛伊很好奇火是怎么来的,于是一天晚上,趁大家都睡了,就把世界上所有的火都熄灭了。第二天大家醒来,发现火都熄灭了,每个人都愁眉不展。于是毛伊发现,没有人会生火。妈妈Taranga告诉毛伊,想要火,就要去火焰女神Mahuika那里要,但是火焰女神脾气很不好,要小心。毛伊长途跋涉,赶到了火焰女神居住的火山,在火山里,毛伊见到了火焰女神,她的每一个指甲都是一团火焰。毛伊用花言巧语骗女神把指甲摘下来,送给人类当火种,但是每次都编出借口,说自己不小心把火种弄丢了。他计划看看女神在用光了火焰以后,会如何取火。就这样,一片接一片,手上的指甲骗光了,又骗走女神的脚指甲,直到女神只剩下最后一片指甲了,女神发了怒,把指甲变成火球朝毛伊丢去。毛伊躲开了火球,火球击穿了许多树木。毛伊发现,其中一些树吸收了女神的火焰,好像接受了珍贵的礼物。由此,他悟出火的秘密藏在这些树的木材里。毛伊把这些树的树枝带回村里,不停地摩擦,直到生出火来。
椰子的起源

电影里出现了“毛伊为人类带来椰子”这一情节,表现成毛伊从一条鳗鱼嘴里挤出椰子。这个情节经过了迪士尼的二次创作。在很多地区的传说里,这个故事和毛伊没有关系,只和Hina这个人物有关。Hina在部分地区,相传是毛伊的妻子或姐姐,但是在夏威夷是毛伊的妈妈。实际上,在很多波利尼西亚语言里,Hina或hine就是“妈妈”或者“女人”的意思。这个词和菲律宾语的“ina”、以及高山族阿美语的“ina、wina”等等词汇同源(参考杜特尔特的金句:putang ina mo);如果我们相信日本人祖上有南岛民族成分这一观点的话,还可以猜测这个词和“hime”同源。
在萨摩亚,传说鳗鱼精Tuna总去骚扰美女Sina,于是酋长就出面斩杀了鳗鱼精。鳗鱼精死前留下遗言,说希望把他的头埋在Sina家附近。Sina照办了,结果在埋头的地方长出了第一棵椰子。椰子上面还是长有眼睛,这样就可以继续看着Sina了。而在塔希提的传说里,Hina本来就是鳗鱼精Tuna的妻子,但是对鳗鱼精感到厌倦。有一天Hina看到了高大威猛的毛伊,两人一拍即合,大英雄就当了小三。据说这三个人曾经一度“和睦”地在鳗鱼精家里住过一阵子,但是最终,身为一个男人的尊严让鳗鱼精无法忍受,于是提出和毛伊决斗。之后发生的事,我们都知道了。鳗鱼精毫无悬念地丢了脑袋,为人类贡献了全身都是宝的椰子。
英雄之死

对于这样一位英雄,各岛的岛民给他的结局并不相同,但是大部分故事都不成系统。有的说,他回到了天上;有的说,他触怒了神灵,被众神所杀;也有人把他的故事和鳗鱼精Tuna的混为一谈,说他窝窝囊囊地被一个巫师打死了。在这些故事里,只有毛利人的版本情节发展最完整。
毛利传说中掌管死亡的是黑夜女神Hine-nui-te-pō。据说,在完成了各种丰功伟绩之后,毛伊膨胀得不行,感觉寻常的冒险已经不能满足他了,于是决定要为人类争取永生。他爸爸劝他不要去,说掌管死亡的女神Hine-nui-te-pō好可怕的,我给你的加持仪式弄错了,你这样作死迟早要出危险的。毛伊说,她能比太阳还厉害?我连太阳都能抓住痛打一顿。于是毛伊带着同伴出发了。一部分地区传说,毛伊带着的是四个哥哥;另一部分传说里他带的是四种小鸟。到Hine-nui-te-pō家的时候,Hine-nui-te-pō正在睡觉。毛伊告诉同伴,接下来不管发生什么,你们都不要笑,你们一笑,我就死了。等我出来之后,你们想怎么笑就怎么笑。他要从女神的嘴里钻进去,偷出生命的源头——女神的心脏。如果他成功地带着心脏回来,那么黑夜女神就会死,而所有的人类,都可以得到永生。他偷到了女神的心脏,已经爬到了女神的嘴边。正要出来的时候,一个同伴笑了出来,把黑夜女神惊醒了。女神一口就把毛伊咬成了两截。电影里毛伊偷走的那个东西,大概就是来自这种传说。
以上是比较正常的版本。幸运(不幸?)的是,对口味比较重的读者,还有这样一种说法:毛伊悄悄地溜过去,开始朝Hine-nui-te-pō的〇〇里钻。如果他能,“逆向”走一遍人类出生的道路,到达女神的心脏,最后从女神的嘴里钻出来,他就能为人类赢得永生。可惜,在他钻到一半的时候,他的同伴终于忍不住,笑了出来。女神惊醒了,看到正在努力钻洞的毛伊,于是用力一夹,把毛伊夹成了两段。可怜英雄如毛伊,成了历史上第一个被真的一逼夹死的人。
后记
从以上这些故事里,我们能够看出,尽管毛伊名下有大量的神话,但是这些故事互相之间并不统一,有的情节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也不能自圆其说,甚至连毛伊的人设都没有固定。这大概是因为波利尼西亚民族散居于大洋之上的各个孤岛,互相之间沟通受限,因此碎片化的故事没有能够融合为一个整体。不过,相较于部分神话故事里似乎一出生就是壮年的符号化英雄,有童年、有少年,有英雄气概、也有偷奸耍滑的毛伊,在有心的文豪笔下应该能够绽放出神性和人性统一的光芒。耐人寻味的是,比起弱势的波利尼西亚民族神话传说,迪士尼的工业化创作体制也许更能发扬、发展英雄毛伊的故事和事迹。也许在将来,Moana这部电影里对毛伊的刻画,会反过来渗入本来的波利尼西亚传说,改变原有的毛伊的人设。希望将来有一天,能够有人以妙笔梳理这些传说的碎片,构建出英雄精彩的一生。
希望能帮助到你 ,转载的。

㈥ 高山族介绍(地理)

高山族是居住在台湾省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台湾省台湾本岛的山地和东部沿海纵谷平原以及兰屿上。台湾当局称之“山地同胞”,简称“山胞”。因地区、语言的差异,内部有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赛夏人和雅美人等之别。此外,尚有10多万已被汉化的平埔人。平埔人历史上包括10个族群。他们散居在台湾西部、北部、西南部平原与沿海,长期与汉族杂处、通婚,较早接受汉族文化,至19世纪以后已基本与汉族融为一体。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还有4461人散居祖国大陆东南沿海。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无文字。不同地域的高山族使用不同的语言。 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

高山族地区处于台湾中部山区、东部纵谷平原和兰屿岛上, 海拔5 0 0 至2 0 0 0 米,属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

高山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各地区高山语差别较大。目前起码有1 5 种语言,大致可分为"泰雅"、"曹"、"排湾"三大语群。没有通用的民族文字。散居于大陆的高山族通用汉语文。

在台湾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与祖国大陆特别是福建的新石器文物关系密切,台湾人应是从祖国大陆迁移过去的。

高山族世代相承的传统习俗中,有许多华南古文化的特质,诸如巢居、公廨、舟楫、杵臼、木鼓、生食海产、嗜槟榔、嚼米酿酒、竹筒饮酒、跣足、蹲踞、羽冠、卉服、珠贝、贯头衣、筒裙、断发文身、凿齿、涅齿、穿耳、琴箫挑逗、构屋笄居、崖葬、洗骨葬、歌舞、秋千、木雕、猎头、祭祀、巫术、太阳与蛇和鸟崇拜、祖先崇拜、洪水神话、射日神话、连名制度,等等。其中巢居、舟楫、断发文身、凿齿、穿耳、生食海产、崖葬、蛇崇拜等都是古越人典型的文化特质,印证了高山族与古越人;习气共俗,源出一脉。

高山族过去长期处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据史载,三国时期,高山族的先民分成若干部落,部落成员称为“弥麟”,公共事务由部落成员共同管理。他们使用石斧、石锛、石环、用鹿角为矛,用青石为镞,以采集、狩猎为主,畜牧业尚不发达。盛行男嫁女家的婚姻制度,大约尚处在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至7世纪,已有了农耕、畜牧,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有少量铁器。部落有酋长,无赋税,公共事务仍由部落成员管理,有人犯罪,由部落成员根据习惯法共同议决制裁办法,轻者仗责,重则处死。无文字,不知历法,崇拜山神、海神。集会时多举行歌舞。已有雕刻与绘画。历宋、元、明各代,台湾与内地的联系日益增多。据明代陈第《东番志》等书记载,当时高山族的农业、畜牧业和狩猎,虽较以前有了进一步发展,且已有部分特产与大陆沿海居民进行贸易,汉人以玛瑙、瓷器、布、盐、铜、簪环之类易高山族的鹿脯、鹿皮、鹿角等,但各部落之间依然“老死不与他夷相往来”,仍过着原始的生活。

17世纪以后,由于大量汉族迁居台湾,以及郑氏政权采取有利于发展高山族经济文化的一系列措施,加速了高山族社会经济发展。居住在西南部平原的高山族,有一部分发展进入封建社会。从16世纪开始,台湾高山族多次遭受外国侵略。1563年,倭寇侵入北部鸡笼(基隆)一带烧杀抢掠,当地高山族被迫迁居山区。以后又有荷兰殖民者、西班牙殖民者、美日侵略者侵略台湾,高山族人民给予了坚决抵抗,开展了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表现出了誓死保卫家园的爱国主义情操。
17世纪汉族大批移民以前,台湾高山族处在原始社会阶段。居住在山地的族群以狩猎为生。居住在平原的族群,从事烧垦农耕兼渔猎、采集,主要种植芋、薯、旱稻、谷子等。他们不知道犁耙锄斧之工具,生产工具和农耕技术极为原始。

清代,随着大规模的移民开拓,台湾的高山族普遍引进汉族先进生产技术。居于平原和沿海的高山族生产和生活发生了显着变化,开始种植稻、麦、黍、稷、芝麻、豆类等,而巢居穴处和深山老林之中的高山族仍以狩猎为主,兼事采集、种植。狩猎称为“出草”,以捕鹿为主,兼猎野猪、野牛、熊、豹、兔、雉等。狩猎工具主要有弓、箭、矛、刀、火铳等,狩猎方法一般是焚猎、陷猎、射猎等,围猎的场面十分壮观。到了近代,狩猎已变为高山族的副业。在阿美人、卑南人习俗中,团体出猎是重大祭祀的宗教仪式前后必须进行的活动。兰屿的雅美人和海岸阿美人及日月潭邵人还从事渔业。通常用鱼刺、鱼叉、弓矢、渔网、鱼筌、鱼笼、竹罩、竹筏、渔船等工具捕鱼。采用射鱼、网捞、垂钓、筑堰、毒鱼、涸鱼、帘鱼、诱鱼等方法。雅美人在每年3至6月是猎捕飞鱼的旺季。他们以父系世系群为单位组建船队,夜间网捞。卑南人、排湾人、鲁凯人等虽近海而居,却不务渔业,仍以农业兼狩猎为基本生产形态。至1949年以前,高山族布农人和泰雅人的一部分仍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公社残余,平埔人、排湾入、泰雅人、鲁凯人、阿美人等已超越奴隶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阶段。平埔人、排湾人还出现租佃关系和贫富分化。

1949年以来,台湾省在国民党的控制下,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达到了比较发达的阶段,台湾经济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在发达的商品经济的影响和推动下,高山族的农耕兼渔猎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高山族居住的地区,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生长起来,高山族人民,特别是居于沿海和平原的高山族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是各地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差距很大。居住在山区的高山族经济发展依然缓慢,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高山族的民间文学包括歌谣、神话、传说以及故事等,丰富多彩,古拙质朴。歌谣既有反映农耕、渔猎、采集等各种生产活动,又有记载部落征战、抗击外侮、捍卫疆土的打仗歌。还有习俗歌,累如贯珠;时政歌,抨击时弊、铿锵有力。歌谣格调清新,音乐优美。高山族的神话内涵丰富,在传承过程中形成了以人祖溯源、洪水与同胞婚配、征服太阳等为核心的神话体系。反映了高山族同胞的信仰、愿望、价值观念和艺术修养。此外,还有许多以习俗、杰出人物、“小黑人”、动植物等为题材的传说、故事。

高山族是富有艺术天才的民族。歌舞、音乐、雕刻等民族艺术驰名于世。史载高山族无论是劳动、恋爱、婚宴、祭祀等,均有歌舞表演,挽手合围,顿足踏歌,摇头闭目,极备媚态。雅美人的甩发舞、赛夏人的矮灵祭舞、阿美人的丰收舞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高山族历史上有构屋笄居、琴箫挑逗的婚俗,因而常用口琴、鼻箫等吹奏悦耳的旋律。此外还有鼻笛、鼻哨等管乐器;木鼓、木琴、杵臼等打击乐器和弓琴等弦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悦耳动听。

木雕艺术具有太平洋地区原始艺术的独特风格,其中排湾人的木雕最为突出。无论住宅、武器与生活器皿均雕饰,刀法粗犷,造型古朴。图饰以蹲踞状人像为主题,还有图腾特征的人头、蛇、鹿及几何形纹的组合,追求强烈的色彩对比和夸张的写实手法,藏魂魄于天然,纳灵秀于朴绌。排湾人的木雕饰品为海内外乐于收藏。此外,雅美人的渔船也有别具一格的雕饰,其艺术境界为世人称赞叫绝。
高山族在古代以裸为美。仅以幅布遮阴,毛皮围腰。但接触汉文化以后,逐步形成男穿长衫女着裙,讲究服饰美。衣服除兽皮、树皮外,多用自织麻布并加彩纹装饰。男子衣饰类型,北部常见无袖胴衣、披衣、胸衣、腰带;中部常见鹿皮背心、胸袋、腰袋、胸衣、黑布裙;南部常见对襟长袖上衣、腰裙、套裤、黑头巾等。女子衣饰类型包括短衣长裙和长衣短裳。雅美人服饰简单,男子以丁字布遮下身,上穿背心;女子通常上穿背心,下着筒裙,冬天以方布裹身。

高山族的饮食以谷类和根茎类为主,一般以粟、稻、薯、芋为常吃食物,配以杂粮、野菜、猎物。山区以粟、旱稻为主粮、平原以水稻为主粮。平埔人还特产香米、喜食“百草膏”(鹿肠内草浆伴上盐即是)。昔日饮食皆蹲踞生食,现在饮食、烹饪、享用十分考究。高山族嗜烟酒、食嚼槟榔.

高山族过去是依山傍水,巢居穴处,或辟竹编茅,架木为屋。现在住宅类型有木屋、竹屋、茅屋、板岩石屋、草顶地下房屋等,但十分讲究造型和实用相结合。大都呈长方形或四方形,有门无窗。

高山族还有黥面、文身、凿齿、涅齿、穿耳、除毛、束腹等身体装饰习俗、身体装饰一般出于成年、美观、联姻、纪功、尊贵等目的。

高山族的婚姻行一夫一妻制,禁止近亲结婚。男女大多自由恋爱结合,如泰雅人以吹口哨表示爱情,有的阿美妇女到男方家赠物表示相思。丧葬形式,泰雅人、布农人、曹人多行屋内葬,埋尸于死者床下。排湾人、雅美人行野外墓葬,阿美人将死者埋葬在屋前后空地,对恶死者,一律就地埋葬。

高山族有许多禁忌:妇女怀孕后,禁忌用刀斧,不能吃猿、山猫、穿山甲和并蒂果实等,忌生双胞胎;忌见蛇、山猫、鼠、横死者及其葬地;忌见动物交尾;严禁放屁、喷嚏、同族相奸;禁忌吃动物头尾;禁忌男人接触女人专用的机织、麻织品、小锄及猪圈;禁止女性接触男人专用的武器、猎具、会所等等。

高山族的重要节日有:播种祭(泰雅人,三月下旬春播结束之日)、平安祭(布农人,四月初四)、“阿立”祖祭(平埔人,九月十六日)、丰年祭(曹人、鲁凯人、阿美人等,八月十五日)、竹竿祭(排湾人,十月二十五日、)、猴祭与大猎祭(卑南人,十一月)、矮灵祭(赛夏人,十月十一日至十八日)以及雅美人的飞鱼祭,等等。高山族的传统节庆通常与祭祀合一。纷繁复杂,台湾当局倡导因繁就简,调整合并,以上列举的是现在流行的主要节庆。在节庆期间,除歌舞聚宴外,还增添了体育比赛、文化展览、游艺活动等。
高山族还保留有原始宗教的信仰和仪式。他们崇拜精灵,各地信仰的神不一,有天神、创造宇宙之神、自然神、司理神和其他精灵妖怪。祭仪有农事祭(包括开垦祭、播种祭、除草祭、收刈祭、新谷入仓祭等,主要的是粟祭)、狩猎祭、渔祭、祖灵祭等。盛行巫术,其中卜占方法有鸟卜、梦卜、水占、竹占、瓢占、饭占等,并有多种形式的巫书。由于汉族移民和荷兰、西班牙殖民者的影响,高山族宗教信仰复杂。汉族带去了佛教、西方侵略者带去了基督教、天主教等。这几种宗教都在高山族群众中生根,现在,高山族宗教生活中形成原始宗教信仰、佛教和西方宗教等交错并立的局面。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了布农人、鲁凯人、排湾人、卑南人、邵人、泰雅人、雅美人、曹人、阿美人、赛夏人等十多个族群。
“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

历史上,特别是明代以前,并没有高山族这个名称。高山族民族来源是多源性的,但主要来自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古越人的一支。自汉族居民移居台湾后,原住民族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定居平原,与汉族融合,称为平埔人,包括西拉雅族21社,洪安雅族13社,巴布萨族9社,巴则海族4社,拔埔拉族4社,道卡斯族6社,凯达格兰族28社,噶玛兰族34社。另一部分仍定居于山区,受汉族影响较少,至今保留着原住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特点,现在所说的高山族,一般指这一部分少数民族。1954年3月14日,台湾当局规定:高山族包括泰雅、赛夏、布农、曹族(1998年11月更名为邹族)、鲁凯、排湾、卑南、雅美、阿美9个族群(一说为10个族群,邵族也算一个族群)。这一部分民族,大多分布在中央山脉和东南部的岛屿上,少数散居在福建、上海、北京、武汉等地。总人口约40万人,大陆散居有2909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高山族内部语言差别很大,有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等十多个分支。没有自己的文字。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他们口头文学很丰富,有神话、传说和民歌等。

高山族人大多数从事农业,少数捕鱼、狩猎。有雕刻和编织等手工艺。

长期以来高山族和汉族人民共同抵御外国侵略者的侵略,共同开发了台湾。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台湾50年间,反抗斗争尤为激烈,以1930年雾社起义规模最大。1947年又参加了以汉族为主的“二二八”起义。

禁忌 妇女怀孕后忌用刀斧,忌食猿肉、山猫肉、穿山甲肉和并蒂果实等;妇女用的织布机男人不能随便摸弄。

日常食俗 高山族以谷类和薯类为主食。除雅美人和布农人之外,其他几个族群都以稻米为日常主食,以薯类和杂粮为主食的补充。居住在兰屿的雅美人以芋头、小米和鱼为主食,布农人以小米、玉米和薯类(当地称地瓜)为主食。在主食的制作方法上,大部分高山族都喜把稻米煮成饭,或将糯米、玉米面蒸成糕与糍粑。布农人在制做主食时,将锅内小米饭打烂成糊食用,排湾人喜用香蕉叶子卷粘小米,掺花生和兽肉,蒸熟作为节日佳肴,外出狩猎时也可带去。但作为狩猎带去的点小,馅里一般不加盐巴等咸味调料。泰雅人上山打猎时,喜用香蕉做馅裹上糯米,再用香蕉叶子包好,蒸熟后带去。排湾人喜欢将地瓜、木豆、芋头茎等掺合在一块,煮熟后当饭吃。雅美人喜欢将饭或粥与芋头、红薯掺在一起煮熟做为主食。外出劳动或旅行,还常以干芋或煮熟的红薯及类似粽子的糯米制品为干粮。排湾等族狩猎时,不带锅,只带火柴,先将石块垒起,用干柴禾烧热,再在石块底下放芋头、地瓜等,取沙土盖于石块上,熟后食用。高山族蔬菜来源比较广泛,大部分靠种植,少量依靠采集。常见的有南瓜、韭菜、萝卜、白菜、薯仔、豆类、辣椒、姜和各种山笋野菜。雅美人食用芥菜时先将正在生长中的叶擗下来,用盐揉好,放两三天后才吃,留在地里的芥菜根继续生长。高山族普遍爱食用姜,有的直接用姜蘸盐当菜;有的用盐加辣椒腌制。肉类的来源主要靠饲养的猪、牛、鸡,在很多地区捕鱼和狩猎也是日常肉食的一种补充,特别是居住在山林里的高山族,捕获的猎物几乎是日常肉类的主要来源。山林里的野生动物很多,如野猪、鹿及猴子等的肉都可入菜。排湾人不吃狗、蛇、猫肉等,吃鱼的方法也很独特,一般都是在捞到鱼后,就地取一块石板烧热,把鱼放在石板上烤成八成熟,撒上盐即可食用。排湾人小孩不许吃鳗鱼,甚至其他鱼的鱼头也不让吃,认为吃了鱼头不吉利。阿美人在做肉菜时,喜把肉切成块,插上竹签,煮好后放在一个大盆里,全家人围在盆边,每个人用藤编小篮盛饭,共用一勺舀菜,一手抓饭,一手取肉吃。在插秧季节,他们喜到水田里捉小青蛙,带回家中用清水洗净,煮熟即吃。阿美、泰雅等族人有的也吃捕来的生鱼。他们还喜欢将打来的猎杀好去皮,加盐和煮得半熟的小米一起腌存,供几个月食用。保存食品常用腌、晒干和烤干等几种方法,以腌制一、两年的猪、鱼肉为上肴。高山族过去一般不喝开水,亦无饮茶的习惯。泰雅人喜用生姜或辣椒泡的凉水做为饮料。据说此种饮料有治腹痛的功能。过去在上山狩猎时,还有饮兽血之习。不论男女,都嗜酒,一般都是饮用自家酿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

节日、礼仪、祭祀食俗 高山族性格豪放,热情好客。喜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举行宴请和歌舞集会。每逢节日,都要杀猪、宰老牛,置酒摆宴。布农人在年终时,用一种吃“希诺”的植物叶子,包上糯米蒸熟,供本家同宗人享用,以表示庆贺。高山族节日宴客最富有代表性的食品是用各种糯米制作的糕和糍粑。不仅可作节日期间的点心,还可作为祭祀的供品。也将糯米做成饭招待客人。高山族各族的祭祀活动很多,诸如:祖灵祭、谷神祭、山神祭、猎神祭、结婚祭、丰收祭等种种,以排湾人的五年祭最为隆重。届时除摆酒席供品外,还伴以各种文体活动。婚礼及宴请的场面十分丰盛和壮观,尤其要准备大量的酒,届时参加者都要豪饮,并有不醉不散的习俗。“丰收祭”这天,族人自带一缸酒到场,围着篝火,边跳舞、边吃边饮酒,庆贺一年的劳动收获,每年举办一次。排湾人在欢庆的日子里常用一种木质的、雕刻精美的连杯,两人抱肩共饮,以表示亲密无间,如有客至,必定要杀鸡相待。布农人在宴客时先把鸡腿留下来,待客人离去时带在路上吃,意为吃了鸡大腿,走路更有气力。鲁凯人善以垒石为灶烤芋头,经烘烤的芋头外脆里软,便于携带,也常带给客人路上食用。排湾人婚庆时,将小米磨成粉,加水搅糊,包入鱼虾(虾露出尾巴),捏成鸡蛋大小的团,置于沸水锅中烧,熟后捞出食用。

典型食品 高山族,十个族群中各自都有自己独特的食品,其中典型食品有:腌肉,高山族泰雅人、阿美人储存肉类的方法,其中泰雅人腌猴肉和阿美人腌鹿肉和野猪肉别具一格;咂酒,高山族排湾人、布农人土法酿制的一种米酒。

高山族各族群介绍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了布农人、鲁凯人、排湾人、卑南人、邵人、泰雅人、雅美人、曹人、阿美人、赛夏人等十多个族群。

布农人

布农人(布农是高山语“人”的意思)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3万多,居住于60个村落。原始居住地在玉山以北、中央山脉以西的高峻山地,后向台东、高雄方向迁徙。现主要居住在南投县的仁爱、信义乡、高雄县三民、桃源、茂林乡、台东县的海端、延平乡、关山镇、花莲县的万荣、卓溪乡、玉里镇等。总族群下分3个小群:北布农人分布于中央山脉西麓;中布农人分布于高雄县境内;南布农人散居于台东花莲一带。织布、编篮、制革、制陶技术比较发达。社会生活是父系氏族制,婚后妻从夫、子从父,女子在家中有一定地位。

鲁凯人

鲁凯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6300多,居住于20个村落,分布在阿里山、新高山以南,大武山以北的山地,包括高屏溪上游的浊水溪、隘寮溪和中央山脉的东侧大南溪流域,属屏东县三地、雾台,高雄县茂林,台东县卑南等乡,其中以雾台乡最为集中。鲁凯人生活习惯与排湾人相同,他们住石板房,以陶壶、料珠、雕刻、纹身闻名。社会生活方面已有阶级出现。每代成员中只允许一对配偶存在,权力由长男继承,死后采用侧身葬、直肢葬。语言、文化受布农人影响较大。

排湾人

排湾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约5.5万多,居住于160个村落。原多生活于山麓一带,后移住山地。其分布区域,北起大武山,南达恒春,西起隘寮、坊寮一线,东至大麻里以南的三角地区,分别散居于屏东县的三地、玛家、泰武、来义、春日、狮子、牡丹和台东县的金峰、达仁、大麻里、大武等乡。排湾人分为排湾和塔罗塔罗两个亚族,前者居于该族分布区的中央部分,有浓厚的民族特性,以中央山脉为界,又分为东本两个小族;后者居于东海岸一带,也分为东海岸和巴里拉利奥两个小族。该族群有平民、贵族等阶级之分。子女中居长者继承权力。手工艺较发达。

卑南人

卑南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约7000多,分居于8个村落。传说该族发源于台东附近的巴纳图,曾为台东平原主人。主要分布于卑南溪以南、知本溪以北之海岸地区,居住地是台东县的卑南、金峰、达仁等乡。过去曾与鲁凯、排湾列为一族,1954年确认为一个独立的族群。族权是由长女继承,家庭生活偏重于母方。

邵族人

邵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居住于南投县境内的日月潭一带。有人认为它是曹人的一部分,有人又把它划为布农人的成员,还有人把它划为平埔人的一系,但其语言、风俗、习惯独具特点,因而把它看成独立的族群。

泰雅人

泰雅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6.4万多,占高山族全部人口的23.5%,是高山族中第二个大族群。居住于120个村落。原先居住在台湾西部平原,后因环境压力,逐步移居山区,主要分布于台湾北半部,如台北县的乌来乡,桃园县的复兴乡,新竹县的尖石乡、五锋乡、苗栗县的泰安乡,台中县的和平乡、南投县的仁爱乡、信义乡、花莲县的秀林乡,宜兰县大同乡、南澳乡等。该族群下分泰雅和赛德克两个亚族群。泰雅亚族又分西住堡群、大(山+科)(山+坎)群、大湖群、西开利克群;赛德克亚族也分东、西两个群落。该族群有鲸面、纹身的风俗。男善狩猎、女善纺织,行从夫居。

雅美人

雅美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2500人,居住在6个村落。分布于台东县兰屿岛滨海地带,是高山族中唯一的渔猎民族。语言几乎与菲律宾北部的巴丹居民一致。农业以种植水芋为主,工艺以制陶、造船、制银较为着名。社会生活以核心家庭为主。该族群爱好和平,没有猎头等习惯。 他们最隆重的节日,是飞鱼祭。

曹族人(1998年11月更名为邹族)

曹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3000多人,居住于12个村落。原分布于桃园大溪至大安溪一带,定居在新竹县五峰乡、苗栗县南庄、狮潭乡等地。该族群下分北赛夏和南赛夏两个小族群,族群内部,行从父居、妻随夫行,常数代同居,同代中不一对配偶为限。每两年举行一次人矮人祭。

阿美人

阿美人(阿美是“北方”的意思,是阿美南部的人对北部人的称呼)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在高山族中人口最多,约有12万人。原分布于台湾东部纵谷平原南北两端的秀姑峦溪口和恒春附近,后来移居东部纵谷及海岸线一带的花莲县东部和台东县的东北部,包括台东县11个乡镇和花莲县12个乡镇。依据语言、习俗和地域差异,大体分为北、中、南部阿美和海岸阿美四部分。

赛夏人

赛夏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在高山族中人口最少,约有1075人。他们的祖先是从大霸尖山下移到大湖、苗栗一带平地,然后又逐渐迁徙到泰雅人居地西南边的阿里山和五峰山一带山区,分属于新竹县的五峰乡等地。

近况

目前在台湾一般以原住民来称呼汉族血统以外的居民,“高山族”仅为其中的一类(以相对于另一大类为汉化较深的平埔族),并沿袭日治时期人类学家的研究,划分为十数种族群,语言属于台湾南岛语族,各族于台湾总人口约44丌人,另有4400馀人散居于中国大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高山族皆居于山上。例如住在台湾东部花东纵谷的阿美族、以及居住在兰屿的达悟族(雅美族),就不是居住在高山上,因此这种称法相对比较笼统。近年来基于尊重的立场,以及较正确的分类,已多使用“原住民”或各族族原名代替两大族(高山、平埔)划分,但亦有人认为“先住民”一词更为合适。

㈦ 高山族语言 I Ya Ho Hai Yan是什么意思

高山族语言是台湾原住民族语,是台湾话/台湾语言的一种,在语言分类上是属于南岛语系台湾南岛语族,可以再细分成“泰雅语群”、“排湾语群”、以及“邹语群”等三个语群,一共有23个语言。使用人口约17万人。
除了世居兰屿的达悟族所使用的达悟语(雅美语)是属于分布于吕宋海峡诸岛群的南岛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族巴丹语群(Batanic / Bashiic)外,其他台湾原住民族所使用的语言都属于南岛语系台湾南岛语言。
台湾南岛语言在整个南岛语系中占着极为特殊的地位,古南岛语中所出现的动、植物群,常见于台湾岛内不同的地形及气候区内,这些证据显示台湾南岛语言十分古老。以这些语言研究上的证据作为基础,甚至有相当多的语言学家相信,台湾是整个南岛民族的“祖居地”(homeland)之一。台湾原住民族委员会在介绍台湾原住民族与世界南岛语系民族的关系时即表明“台湾原住民族属于南岛语系,在人种上属马来人。南岛语族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民族;分布地区西起非洲东南的马达加斯加岛,越过印度洋直抵太平洋的复活节岛;北起台湾,南到新西兰。台湾是南岛语族分布的最北端。
台湾南岛语言在词汇方面保存了古南岛民族的文化特色。音韵系统中,多数语言仅有四个元音,辅音分清浊,不分送气;有轻重音,但无类似汉语的声调。构词属于黏着语类型,一个词是由一个语根和多个词缀所组成,故而为多音节(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 2001)。在句法上,南岛语言最重要的特征是焦点系统,而在南岛语中最完整地保留这项特征的,正是台湾南岛语。所谓的焦点系统,是指以词缀及格位标记来突显语句讯息当中的重心焦点。

㈧ 新西兰毛利人的祖先是不是中国台湾高山族人

是的,就是台湾高山族中的一支部落,远洋来到新西兰的。他们的面部纹身、碰鼻等习俗都一致

㈨ 太平洋那些孤岛的土着居民,是从哪里来的呢

太平洋上有很多风光秀丽、海水清澈的小岛,比如帕劳、汤加群岛等等,这些地方历来便是闻名全球的旅游胜地,尤其受到国人旅游出行的青睐。

同胞们到了这些岛屿后,在享受海水阳光沙滩的同时,有些眼尖的人心里难免会犯嘀咕,为何这些四面环海、远离大陆的小岛上会有人呢?不仅如此,为什么这些小岛上的土着还和咱中国人长得这么像呢?看起来着实有些顺眼啊。

台湾省八里乡淡水河口的大坌坑遗址是台湾最重要的古人类考古发现之一,据发掘结果来看,大坌坑文化处于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因此大坌坑文化基本可看作是台湾原住民的最早起源。

大坌坑遗址发掘结果显示大坌坑人有明显的粟种植传统,而粟米种植是中国大陆北方的典型农耕特征,当时南方人一般以种植稻米为主,因此可以判断,大坌坑人应是经过渤海南下的北方汉人

而大坌坑出土的大量陶器,也充分证明其与同时代大陆北方的仰韶文化具有密切关联。

㈩ 最早来到新西兰的土着居民来自于哪里

据说跟台湾高山族是一个部落的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190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524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518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103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159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811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731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321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787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