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新西兰 » 新西兰生长周期短是什么原因

新西兰生长周期短是什么原因

发布时间: 2022-06-07 21:22:30

‘壹’ 非洲国家的农作物生长期为什么比我国的还短农作物的生长期到底是指什么

非洲为热带大陆,气温高,热量条件好,所以作物成熟时间短,即农作物生长期短。

‘贰’ 樟子松和松木区别

樟子松和松木区别:

1、新西兰松和樟子松在颜色和材质上有区别,新西兰松颜色淡黄,色泽好,有很好的观赏性。樟子松颜色暗沉,在后期多呈黑色。新西兰松生长周期短,材质疏松,纹路大,便于加工。樟子松生长周期长,纹路细腻,韧性差,容易出现断裂的现象。

2、新西兰松的生长周期短,材质疏松,纹路一般呈现比较宽大,有着很好看的纹理。新西兰松平整光滑,在加工过程中不容易变形,呈现出很好的光泽。新西兰松具有很好的韧性,油性少,不会分泌过多的油脂。

3、新西兰松的颜色淡黄,色泽好,在树木体内水分含量较少,在加工过程中可以快速蒸发。是可以很好的用来加工使用,用来制作各种家具和木制品。新西兰松在加工后,颜色鲜艳,色差小,有很好的观赏性。

4、樟子松的生长周期长,是新西兰松的一倍。樟子松的纹路细腻,在生长过程中可以分泌出大量油脂。樟子松坚硬厚实,体内含有大量的水分,在加工过程中先要进行晾干,不然容易出现断裂。樟子松颜色暗沉,韧性差。

5、樟子松的颜色偏黄,是很容易断开的,加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变形,加工过程中要小心处理。樟子松的颜色在初期呈现蓝绿色,会逐渐褪色成蓝黑色,在后期变为黑色。樟子松的色差明显,加工出来的产品,颜色不佳。

‘叁’ 新西兰气候类型及特征是什么

新西兰气候类型及特征如下:

新西兰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季节与北半球相反。四季温差不大,植物生长十分茂盛,森林覆盖率达29%,天然牧场或农场占国土面积的一半。

新西兰的12月至次年2月为夏天,6月至8月为冬天。夏季平均气温20℃左右,冬季平均气温10℃左右,全年温差一般不超过15℃。全国各地年平均降雨量为600~1500毫米。

新西兰地理位置

新西兰属于大洋洲,位于太平洋西南部,澳大利亚东南方约1600公里处,介于南极洲和赤道之间,西隔塔斯曼海与澳大利亚相望,北邻新喀里多尼亚、汤加、斐济。

新西兰国土面积为约27万平方公里(世界国家和地区第75名)。专属经济区120万平方公里,水域面积占2.1%,国土长1600公里,东西最宽处宽450公里,海岸线长6900公里。

‘肆’ 请介绍新西兰地理特征

1.自然环境
有长白云之乡(The land of the long white cloud)美誉的新西兰属于大洋洲,位于太平洋南部,澳大利亚东南方约1,600公里处,介于南极洲和赤道之间,西隔塔斯曼海与澳大利亚相望,北邻新喀里多尼亚、汤加、斐济,在南纬34度至47度之间。新西兰由北岛、南岛、斯图尔特岛及其附近一些小岛组成,面积27万多平方公里,专属经济区120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6900公里。新西兰素以“绿色”着称。虽然境内多山,山地和丘陵占其总面积75%以上,但这里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四季温差不大,植物生长十分茂盛,森林覆盖率达29%,天然牧场或农场占国土面积的一半。广袤的森林和牧场使新西兰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王国。新西兰水力资源丰富,全国80%的电力为水力发电。森林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9%,生态环境非常好。北岛多火山和温泉,南岛多冰河与湖泊。北岛第一峰鲁阿佩胡火山高2797米,火山上有新西兰最大的湖泊陶波湖,面积616平方公里。南岛横跨南纬40°~47°,岛上有全国第一峰库克山。阿尔卑斯山中的弗朗茨·约瑟夫冰川和福克斯冰川,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冰川。山外有一系列冰川湖,其中特阿脑湖面积342平方公里,是新西兰第二大湖。苏瑟兰瀑布,落差580米,居世界前列。 森林覆盖率:31%(2005年统计) 二氧化碳(CO2)排放量:31,570.33708千公吨(2004年统计) 使用改良水资源的人口比例:97%(1995年统计)

2.气候
新西兰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季节与北半球相反。新西兰的12月至2月为夏天,6月至8月为冬天。夏季平均气温25℃,冬季10℃,全年温差一般不超过15℃。各地年平均降雨量为400~1200毫米。
环境
新西兰约于一亿年前与大陆分离,从而使许多原始的动植物得以在孤立的环境中存活和演化。除了独特的植物和动物之外,这里还有地形多变的壮丽自然景观。新西兰从冈瓦纳古陆(Gondwanaland)分离之后,这些原始的物种便在这块独立的土地上演化和繁衍,着名新西兰
的自然学家大卫·贝拉米(David Bellamy)称这里是“摩亚方舟”(Moa's Ark),此名称来自新西兰所特有的巨大步行鸟“摩亚”(moa,又名恐鸟),但现在已绝种。自从人类开始在新西兰定居以来,短短1000多年的时间已经使许多原生物种消失,但近年来新西兰政府加大了自然保护的力度,情况已经有很大的改善。保护措施包括消灭野生动物保护区的有害生物、建立了13座国家公园、3座海洋公园、数百座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区、1个海洋与湿地保护网络,以及保护特别的河流与湖泊。新西兰总计约有30%的国土为保护区。另外,像kakapo鹦鹉、垂耳鸦、几维鸟和大蜥蜴等珍稀与濒危物种的研究和管理计划也开始执行。

3.植物
虽然经过人类1000多年的砍伐,新西兰仍有四分之一的国土仍是茂密的森林――大部份位于高原地区。这些地区大都属于国家公园和森林公园,禁止开发,您可以尽情享受其中的野趣。新西兰森林的特点是温和、常绿的雨林,其中有巨大的树蕨、藤类和附生植物――看起来很符合一般丛林的模样。巨大的贝壳杉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之一,目前生长在相对较小的北岛凹地与科罗曼德尔半岛。

4.动物
新西兰的奇异鸟
新西兰是罕见鸟类的天堂。最着名的是不会飞的奇异鸟,新西兰的非正式国家标志。其它不会飞的鸟还有威卡秧鸡(weka)及濒临灭绝的kakapo鹦鹉(即鸮鹦鹉),这是全世界最大的鹦鹉,它只能爬到低矮的灌木或较小的树上。另一种奇特的鸟类是好奇心很重的啄羊鹦鹉(原生高地鹦鹉),这种鹦鹉会飞,以不怕人类和大胆的个性而闻名。

新西兰自身没有多少陆地哺乳动物:没有老虎、没有狼、也没有其他食肉动物,仅有少数的小蝙蝠和青蛙。人类涉足之前,这里的森林是鸟儿的天堂。就在500万年前,体形硕大的哈斯特巨鹰一度是新西兰鸟类的统治者。哈斯特巨鹰是一种巨大的猛禽,翼展几达3米。它能从空中攻击恐鸟,先用锐利的爪子把恐鸟(一种新西兰无翼大鸟,现已灭绝,高度是人的两倍)击倒,再撕食其肉。
哈斯特巨鹰3米多的翼展或许并不惊人,但其18公斤(40磅)的体重则超过生活在今天的任何一种鹰,因此哈斯特巨鹰堪称史上最大的鹰。

‘伍’ 初中辩论赛

我还是觉得 人类是自然地克星资料比较多 - -
你自己看看吧:
■2、破坏与重建
200多年前,法国哲学家夏托·布赖恩曾说过:“野蛮时期的森林、草原,文明时期却成了沙漠。”有人还这样说:“人类走过大地,足迹留下沙漠。”这话虽然过分,也不无道理。生态学家霍鲁渥面对着大片沃野的沙漠化还说过这样的话:“沙漠是人造成的,气候仅仅提供了适宜的条件。”然而,人类是聪明的,能在失败中取得教训,把破坏了的生态加以重建,人终究是能胜天的。
古今中外有许多事例告诉我们:对于恶化了的生态,人类并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凭借科学与人的努力,大自然是可以恢复生机的,污染也是可以复又净化。
土壤的侵蚀是可以阻止的。过去认为,热带雨林的生态十分脆弱,被破坏后,由于雨水的侵蚀,是很难恢复的。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红壤地区,土壤侵蚀确实十分严重。据南方11个省、区调查统计,土壤侵蚀面积已达69万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30%以上。每年被冲刷的表土达1厘米厚。地表经台风暴雨长年侵蚀,有的板结、有的沙化,只剩下了一层红色风化壳。地面沟壑纵横,砂砾遍地,寸草不生,富饶的热带雨林成了不毛之地。这些不毛之地还能再长出森林,必然经历由草本到灌木,由灌木到高大乔木的演化过程,没有上千年时间,生态是不可能恢复的。
人能认识自然,能医治自然的创伤,能加快自然康复的步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和广东电白县的水良水土保持试验推广站成功地重建了6000余亩人工森林群落。他们为了加速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过程,采取了重建先前乔木群落,配置多层次多品种的阔叶混交林,达到以短养长,加速恢复的目的。现在,人工森林群落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交错生长。地表泥沙冲刷量,荒坡时每年每亩达1000多公斤,现在每亩仅为0.2公斤,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大增加,温度变幅减少,湿度递增,森林中收集到的昆虫标本达400多种,脊椎动物100多种、土壤微生物菌类38种,由于生态改善,附近农村的水稻亩产由过去的50~10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700公斤。大自然在人类的精心爱护下,终于恢复了它美妙的青春。
严重的污染也是可以消除的,英国的泰晤士河就是一条成功地净化被污染的大河。
一个半世纪前,泰晤士河河水干净清彻,绿水荡漾,水清见底,河中丰富的水产供应着伦敦的鱼市场后来,河的两岸盖起了工厂,工厂的污水源源不断流入泰晤士河,肥皂厂、煤气厂、制革厂、造纸厂的五颜六色的脏水统统流进了河中,泰晤士河渐渐变成了一条被严重污染了的河。
英国博物馆的生物学家阿尔维纳·惠勒博士1957年曾做过考察,在一段长达20英里泰晤士河河道中,一年里有9个月不含一点氧气,从伦敦到格雷夫赛特找不到任何生物,没有昆虫,没有鱼类,后来连鸟类也绝迹了。泰晤士河开始发出难闻的臭味,有时,连河边议会大厦的窗户也不得不挂起一张张渗透了消毒水的被单。
1961年起,英国开始认真治理这条河,沿河的工厂普遍建起了污水处理厂,每日处理2亿加仑的污水,每日运走处理污水剩下的500万吨污泥。
经过长期的治理,河水变清了,河水中氧气达到了36%,河里长了水草,鱼群复又出现了,撒下一网,一把拉起沉甸甸的鱼网,网里全是河虾、龙虾、蚌、蟹、鲈鱼、红脚、滨鹬、大雁、黑雁、鹊鸭等在这里过冬的禽鸟达1万只以上,甚至天鹅也在河里安然寻食。泰晤士河复活了,重又游鱼成群,游人如潮了。
沙漠化的土地也是可以重新变成绿洲的。多少年来,沙漠向人类发动着一次又一次进攻,掩埋良田,吞噬村庄,摧毁城市。“朝是良田夕是沙,不知何处是我家,背着儿女去逃荒,饿死荒丘喂狼鸦。”就是风沙危害的写照。
然而,沙漠也是可以治理的。我国榆林地区的人民靠种草种树,使大批沙漠变成了农田和牧场。
榆林地区位于西北黄土高原北部的毛乌素沙漠南缘,古长城横贯其间,北边约有2560万亩面积在风沙区。历史上这里曾经是林草繁茂的农牧区,随唐之后由于过量垦荒和接连不断的战争,植被受到大量破坏,沙化日趋严重。1949年前后,荒沙已越过长城线10公里,并以每年3~8公里的速度继续向南紧逼。榆林人民在700多万亩荒沙、荒滩上种草重树,绿化荒沙,到1983年底,全区累计人工林草保存面积达1663万亩,现已造万亩以上的成片林62块。此外,还在长城沿线营造了总长850多公里的3条大型防护林带,在黄河沿岸建成270万亩的红东林带,在境内公路两旁栽培起17万亩的苹果林带。全地区植被覆盖率达到了21%,平均风速降低49%,全区862万亩流沙,被基本固定或半固定的已达550多万亩,其中52万亩改造成了良田。
东山岛的巨变又是一个生动的事例:东山岛是福建南部一个岛屿,面积192.5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的第二大岛。30年前,岛上沙丘连绵,风沙滚滚,有地不能种,煮饭没柴烧,仅有一条公路,每逢起风就不通了,风起沙移,公路上骤即堆起高达1~2米的小沙丘。当地民间传着这样的言语:“东山岛糟地方,风沙大雨量少,地瓜多大米少。”考证历史可知,近100多年来,全岛被风沙吞没的村庄有13个,房屋1000多间,埋没良田3万多亩,于是人们背井离乡,流落他方。
东山岛四面环海,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据统计年降雨量也在1000毫米左右,并不是沙漠气候那么沙丘遍地的景观又是从何而来呢?人们从史书上找到了原因,原来东山岛历来属海防要地,元、明、清三但都有重兵驻守,频繁的军事活动,使得东山的森林不断遭到破坏,到建国初,东山岛已没有几株遮荫的榕树,仅有一点风水林了。于是,大风一起,飞砂走石,尘土飞扬,沙仗风势,风助沙威,东山岛就此沙化了。
30年后的东山岛,简直是换了天地。童山濯濯的荒坡、连绵起伏的沙丘、尘土飞扬的风沙不见了,代之以绿色的林带、茂盛的庄稼、葱郁的群山、碧湛的水库。这是东山岛的军民经过30年的努力,植树造林、打井找水、修筑水库、改造沙地,取得的成就。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期的0.6%提高到36.5%,东山岛重新披上了绿装,充满了勃勃生机。
东山岛的今昔之变,再一次告诉我们一条真理:沙漠是人制造的,绿洲也是人创造的,气候只是提供了适当条件而已。
某些被破坏了的特殊的生态,经过人们的努力,也是可以恢复的。一度满目疮痍的加拉帕戈斯群岛,经过人们的努力,现在又恢复了自然生态。
加拉帕戈斯群岛位于厄瓜多爾尔尔以东洋面,是物种进化论的研究基地。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曾在这里进行过详细的研究,为《物种起源》这一巨着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称为“国际遗产”。
加拉帕戈斯群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的自然博物馆。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岛上有南极的企鹅,有北极的海豹,有赤道特有的蜥蜴、巨龟,还有各种珍奇的鸟类,五洲四海的动物都在这里安家。
但是,随着移民的增多和家畜的繁殖,自然生态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山羊吃掉了岛上的灌木,巨龟、火烈鸟、海豹面临着灭种的危险。这份国际遗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为了抢救这份珍贵的国际遗产,岛上的科学家首先对破坏生态的元兇——山羊进行围歼,一共歼灭了5万头野山羊,从而保护了岛上的植被。还用人工授精、人工哺育的方法繁殖巨龟、巨鹰,使这些濒于死亡线的动物数量大大增加。如今,岛上绿树婆娑,鸟鸣不绝,这份“国际遗产”又恢复了生机。
■3、局部与整体
自然界是个和谐的整体,万物彼此之间有着和谐的联系,一个系统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界之间,大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环境与人类之间都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结构,依赖着物质流与能量流而彼此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必须树立牢固的整体观念,要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滴滴涕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杀虫剂,在人与病虫害的斗争中立过大功,发明者还得过诺贝尔奖金。但是,今天权衡了它的全部功过,还是停止了生产、使用。这种决定是从整体考虑的结果。
1874年,德国一化学家合成了滴滴涕,但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知道它的作用。1940年,瑞士科学家保罗·穆勒发现了它的作用,用它迅速控制了马铃薯甲虫的危害。
1944年,意大利那不勒斯市发生流行性斑疹伤寒,医生们束手无策,后来使用了滴滴涕,二三天内就控制了蔓延,于是滴滴涕被广泛使用,成了全世界最畅销的农药,它的年产量达到40万吨,同类的有机氯农药也大量生产。
但是,滴滴涕是一种毒药,它有稳定的化学性质,一年后的残留量是80%,它们进入江河湖海,抑制藻类的生长,并毒杀鱼虾贝类。水中滴滴涕的含量达到1.1/1千万时,鲤鱼将在48小时内死亡,滴滴涕的浓度只要超过5/10亿,就能百分之百地杀死螃蟹。
水中的滴滴涕含量增加,既危害着水生生物,又威胁着那些以鱼类爹食的鸟类的安全。滴滴涕会抑制鸟类的繁殖,使它们生不正常的薄壳蛋,甚至根本不能生育后代。早先曾对37个国家进行调查统计,发现118种野生鸟类体内含有滴滴涕,有些捕食性鸟类,如白头鹰、隼鹰、苍鹭、鹈鹕等大批死亡,有的已面临绝种的危险。
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的污染最终将影响人类的健康,它们通过空气、水、食物等各种渠道进入人体,积累在人的脂肪和肝脏组织里。今天我们吃的食物——谷物、水果、鱼类、肉类、蛋类、蔬菜、蜂蜜、茶叶等,大多含有滴滴涕,就连刚生下来的婴儿也不能幸免,因为母乳中含有滴滴涕。滴滴涕损害人的肝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人体内的正常生理活动,滴滴涕会否诱发癌症目前尚无定论,但实验已经证明有机氯农药对小白鼠有致癌作用。
滴滴涕的使用暂时减少了虫寒害,但是过了一段时期,病虫害仍然会卷土重来,来势更加凶猛。原来,在自然界里,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存在着一种生态平衡的奇妙关系。许多害虫都有自己的天敌,比如七星瓢虫吃棉蚜虫,赤眼蜂寄生在松毛虫体内等等。滴滴涕等药剂在杀死害虫同时,往往也杀死了他们的天敌,甚至这些天敌更经不起药剂的攻击,结果有些害虫失去了原来的生态控制,迅速繁殖,爆发成灾了。
现在,地球上几乎没有一个地方找不到滴滴涕。空气、土壤、水体、生物,到处都成了它们藏身之所,就连荒无人烟的南北极和终年积雪的喜马拉雅山,也有它的分子幽灵似地在游荡。生活在冰天雪地的格陵兰岛上的爱斯基摩人,从来没有使用和接触过滴滴涕,可是如今也在他们身上找到了微量滴滴涕的踪迹。
从局部看,滴滴涕功效显着,对防治虫害立了大功;从整体看,它污染了环境,杀害了虫害的天敌,又助长了虫害的危害,又通过生命链危害了鸟类、鱼类、兽类,最后损害了人类。因此停止这种农药的生产是完全必要的。
■4、需求与可能
人,既是调节人和自然关系的积极因素,又是恶化人与自然关系的罪魁祸首。森林减少,水土流失,生物灭绝,大气污染等等,归根结蒂都是人类活动引起的。讲到底,都与人口的增长有关,是人类增长的需求的物质生产可能和环境容量的矛盾。人类在获取生活必需品的同时,或多或少都会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一方面,人为了生存,要向大自然索取,为了取暖、建屋、煮饭而砍伐森林;为了粮食而烧荒耕种;为了肉食而捕杀野兽。另一方面,人类的活动结果也往往造成污染,人类的汽车放出废气,垃圾污染了环境等等。总之,人群规模及其增长率,对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人多,需求多,资源消耗也快。一旦人口的需求超过物质生产的可能,即使某些可更新的资源,例如水、大气也失去更新能力。人越多,环境受到的危害也越大,任何补救办法都只能减轻而不能消除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人口的增长会造成过度种植或过度放牧,从而导致地区性的土地退化或沙化。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算,世界畜群的增长已经造成很多牧场的严重破坏,全球每年大约有600万公顷的地区沦为沙漠。为了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亚洲地区每年毁林进行临时耕种的土地达800万公顷。土地休闲期将不可避免地缩短,引起自然植物群落动物群落的品种减少,土壤结构恶化。非洲的大猩猩、黑猩猩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因为它们生长的山区森林正被开垦为农田;中国海南岛的长臂猿,印度尼西亚的猩猩也日益减少,原因也是因为人口压力过大而造成的森林减少。水土流失从其分布的情况来看,有一个显着的特点;人口密度大的地方重于人口密度小的地方,交通方便的地方重于交通不便的地方,近山重于远山,早开发地区重于晚开发地区,这就说明,人口过密是造成生态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人口增多还迫使人们在陡峭山坡易受侵蚀的土地和湿热带的红土壤上耕种,结果造成土壤侵蚀,土地生产能力降低。
人口过度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表现为污染物的排放日益增多。在控制技术不尽完善的情况下,资源的大量消耗就意味着日益增多的污染。以固体废物为例,日本1977年垃圾的排量为4126万吨,相当于每人每天平均排出1062克,比1960年每人每天排出500克,增长了1倍多。
工业国家排放的污染物比发展中国家要多。有人认为,一个美国人对地球的污染要比100个亚洲人还多。美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6%,而排放的污染物却占40%左右。现代化农业对环境的影响更大,如加利福尼亚300万农民实行现代化耕种方法所产生的污染物,可比印度所有农民生产排放的污染物还高100倍。
人对生态的这种两重性,要求我们使人口数量的增长与自然资源保持协调。如果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自然资源的负担,必然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使资源枯竭。同时,人口的增长还应和自然的环境进化能力保持一致,如果人口增加造成的污染超过了自然的负荷,必然会造成严重的污染问题,造成生态的恶化,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5、大树与小草
不知什么原因,人们有一种偏见,以为改善生态,重要的是种树,而对种草却不屑一提,人们往往一边在种树,一边在锄草。农民们不断要锄草,学校的学生、机关的工作人员、部队的战士,每年也在学校、机关、兵营锄草不止,锄得寸草不生,草仿佛是生态的敌人似的。
对草的偏见由来已久。神农氏曾尝过百草,那时草还有点好名声。但到了战国和秦代,“草”的名声就每况愈下了。孟子就讲过:“在野曰草莽之臣”,《吕氏春秋》中说:“草秽也”。都把草当成了贬义词。唐宋之际,人们把茅屋称为草堂,诗人杜甫、白居易都住过这种陋室;封建统治者把农民起义军称之为“草寇”。总之,与草字沾点边的,都不够好。现代一些人,又常把不好的士物称之为“毒草”,把消灭得彻底说成是“斩草除根”。总之,人们贱草、恨草。其实,除草的害处大得很。除了草,土壤失去了小草的保护,土壤容易流失,狂风容易肆虐。有草的地方,能挡风防沙,所谓寸草能遮百丈风。不少学校机关锄去了草,风骤起,就会泥沙扑面。其实不除草,绿草如茵,不是很美吗?有些牧区也锄草耕作,“向草原要粮”,结果是粮食种不好,草原也保不牢。大批的宝贵草地沙漠化了。
草不仅无寒害,而且有益。草是固定太阳能的巨大工厂,据统计,绿草每年所制造的有机质积蓄的能量,大约与全世界每年消耗的能量相当。这些有机物质大大地改进了土壤的肥力,也丰富了世界的生命物质。草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约2/3在地下,1/3在地上。地下部分可改良土壤,地上部分又是很好的饲草。草构成人类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有了草,才有牛羊兔子,才有肉食奶类。草也是生态系统中氮素的提供者。豆科牧草可固定大气中的氮素,并把它变成有机物质。一亩地的苜蓿三年可固定28~36斤氮素,相当于90~110斤硝酸铵。豆科牧草地上部分所含的蛋白质可达20%以上,这些蛋白质可直接为动物利用。
草也是改善生态的先锋。它生长周期短,生命力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的繁殖能力很强,许多草能靠根茎、块茎、鳞茎、球茎、块根、珠芽进行无性繁殖,有些草如狗牙根、马唐等茎上可滋生不定根。草能产生大量种子,一株刺儿菜结35000颗。种草是改造生态的重要途径。我国种草虽然历史悠久,建国60多年也得到很大发展,但与一些发达国家比较,差距甚大。英国人工种草面积约等于它的耕地面积;新西兰人工草地为耕地的13~14倍之多。苏联和美国种草面积也分别为耕地面积的17.4%,14.7%。在绿化得好的国家里,几乎很难看到裸露的土壤,到处绿草茵茵。而我国至今才不过1%。
我国北方的多数地区,土壤荒垦(0~30厘米)的土层多为沙质土,物理性砂粒一般都在80%以上,若没有草木与植被保护,极易造成风蚀,造成沙化。然而这些地区又大都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分布的大部分是沙漠的戈壁沙地。这里阳光充足,温差大,有利于植物营养物质的积累和生长,可是风大沙多干旱少雨又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植树造林,而种一些适应性强的草类则是完全可能的,不仅能生存,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里的生态条件,甚至为植树造林,开发耕地,提供良好的条件。近几年新疆伊宁县在9万亩土地上种草,改造荒坡,如今绿草葱葱,覆盖率达80%,改造了气候,减少了风沙,增加了饲料。新疆吐鲁番的沙生植物园也是1970年用固沙草本植物开路,16年来,不仅固定了流沙保护了周围的村庄,而且建成了一个集沙生植物大成的奇花异草集中的植物园,成为吐鲁番一个着名的旅游景点,这一沙漠植物园地处标准海平面以下72米,也堪称我国最低的植物园。因此,劝君莫要小看草,当然,种草必然与粮争地,但只要处理得好,种草和种粮是能做到相得益彰的。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千万不能只见大树,不见小草,甚至以草为敌,应该树立正确的绿化概念,绿化不仅指栽树,也是指种草。
■6、失度与过度
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界的生物的关系时,一定要注意度,失度不行,过度也有害。
苏联在对待狼的态度上,由于不注意度,曾受到深重的惩罚。起初,苏联人认为,狼是西伯利亚驯鹿的敌人,它捕杀驯鹿,使驯鹿的数量锐减。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了,如果消灭了恶狼,驯鹿一定能更快地生长。因此,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灭狼运动。几乎是把狼斩尽杀绝。
灭狼之后,驯鹿的数量果然直线上升。可是,驯鹿的增多很快超过了森林的负载,驯鹿吃不饱,经常跑出森林,到城边觅食。有一年,连续降暴风雪,驯鹿食物不足,体质下降,死去了一大半。此时,人们才发现,狼对于驯鹿的正常生存,是起了一定作用的。首先,狼是控制机,它使驯鹿种群的数目保持在一定数量,不至过多,以与森林中的空间、食物保持相对的平衡。其次,狼是选种机,它追捕驯鹿时,老弱病残的驯鹿往往成为狼的食物,留下强壮的繁衍后代,这样去弱留强,强壮者有较多的生意后代的机会,使驯鹿群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机。第三,它是驯鹿素质的促进机。狼不断窥视着驯鹿,逼得驯鹿保持敏锐的视觉、听觉,狼群不断追赶驯鹿,迫使驯鹿不断奔跑,从而保持着生机。一旦狼群消失,繁殖失去了控制,繁殖过度。由于失去了敌人,很少奔跑活动,驯鹿体质大大下降,终于在暴风雪的岁月里因冻饿而死去大半。
以后,苏联吸取了教训,又放养了狼,狼以驯鹿为食,数量不断增多,现在已达10万多只,狼过了量,又开始危害鹿群,并进而危及牛、马等家畜。据统计,每年要有5万头牛、马死于狼口,其他家禽更是不计其数。苏联当局眼看狼群成灾,出动了直升飞机、猎鹰、摩托车加以猎捕,1983年猎杀了15000只狼。现在狼少了,驯鹿又将如何?人们在拭目以待。不过,这个狼和驯鹿关系的事例生动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对大自然的生物和无机物都必须注意度,失度和过度都是有害的,最好是适度,让自然界达到较好的平衡,使各种生物各得其所,各得其宜。
■7、爱自然就是爱人类
大自然是人类的仓库,为人类提供各种食物、药品。大自然是人类的摇篮和庭院,为人类提供适宜的环境。对自然的破坏,最终必然是摧残人类的食品库、药物库,必然是摧毁人类的摇篮和庭院,因此爱自然就是爱人类自己。
自然中有千百万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是生命的宝库,是人类重要的资源。破坏它们,就使人类失去了可供利用的资源。人类对热带森林的破坏,是对生物资源的最大摧残。
一个世纪以前,热带森林覆盖的面积为欧洲面积的2倍。但现在已减少到这一面积的一半,每年有英国国土面积那么大片的雨林被烧毁或伐光。到本世纪末,大片雨林将所剩无几,只可能在巴西和扎伊尔残存一部分。热带林区是生物圈的最丰富的种类最繁多的一个区域。在这些雨林里估计有300万不同种类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迄今为止,科学家们只为其中的大约1/6取了名,分了类。
事实上,地球上的全部生物有一半以上栖息在这些雨林的温暖阴暗地带,例如中美洲巴拿马这个小国的植物品种,就有欧洲的全部植物品种那么多。北美有10万个昆虫品种,而在亚马孙河流域,在两英亩森林中的取样,就可得到4.2万个昆虫品种,而科学家只查明了其中的5%。照现在的砍林速度,在今后三四十年内,100多万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将会灭绝,这占地球上全部物种的25%以上,它们将在人类没有认识之前就永久地消失了。现在药剂师所开的处方,一半以上的药来自野生植物和动物资源,其中许多来自热带。据美国全国癌症研究所说,热带植物是治癌药的主要仓库,这些资源的损失是同癌症作斗争的一大挫折。基因工程已经诞生,而且预料将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主要部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雨林的基因储存是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们的消失,其损失是无法估计的。
自然界有青山绿水,红花绿树,波光云彩,它们为人类创造了适宜的生态环境。荒山恶水,是不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对自然倍加爱护,使自然永远山青水秀,就给人类提供优良环境,如果不加爱护,必然会造成生存环境的恶化。
相反,爱护自然就使人类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人类有一个美丽的家园。我国榆林县的变迁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榆林县是由石质山和黄土丘陵区混合组成的山区,浊漳河5条支流均匀地布及全县,这些主、支流两岸,是肥沃的“米粮川”。
古代的榆林,曾是“林木阴翳,百鸟群集”之地,抗日战争以前,浊漳河的发源处石源一带,还有近10万亩森林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4.3%。以后,由于农民上山毁林开荒,全县有1700户农民到石源一带开荒种地,把浊漳河上游的水源林地开垦为农田。1945年,只留下树木16万株,残林2万鱼亩。由于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山地水土流失,河川土地被冲毁,浊漳河两岸的米粮川就被洪水冲毁了10万亩,变成一片寸草不生的沙荒地。解放后,当地人民植树650万株,造林22万多亩,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2%。特别是浊漳河两岸营造了75000亩大型防洪护岸林,象两条绿带,牢牢地捆住了浊漳河这条蛟龙,为榆林人民兴利除害。1949年前,石源村,雨后河水深达4米以上,水流三四天还浑浊不能饮用,到1954年,林地增多,雨后洪水减少,只有1米多深,水的流量减少1/3,9小时后,洪水变清,即能饮用。在浊漳河上游20公里长的地段,开始清水长流,真是绿了和顺山,青了漳河水,河岸林带乔灌草结合,护卫着农田和河床不受冲刷,风沙减少,收获增加。

‘陆’ 生长期由什么决定,生长周期由什么决定。它们有什么区别

生长期是指一年中植物显着可见的生长期间。植物生长期一般是基于气候环境而言的:它取决于生物生长对环境的水热要求,水热充足则生长期长,反之则短。

生长周期即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着的细胞,从上次分裂到下次分裂所经历的过程。、

区别:生长期与温度条件有关,指植物的正常生长,而生长周期指细胞的正常分裂。

拓展资料:

一年中植物显着可见的生长期间,称为生长期,也称为生季。生长期与温度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一定以上的温度可继续生长的时期就称为生长期。通常,日平均气温5℃作为界限。

在干旱地区,水分条件往往决定着生长期的长短。进行正常生活周期所必需的生长期,每因植物种类而异。生长期的长短多决定着植物(尤其是树木)分布的北限。生长期越短,植物可生育的纬度和海拔高度也越高。

生长周期即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着的细胞,从上次分裂到下次分裂所经历的过程。

网络_生长期 网络_生长周期

‘柒’ 生长期与生长周期的长短对作物各有什么影响

同一类生物,确实影响较大。
1、生长期长、生长周期长的,品质相对较高。如东北大米,与南方大米差别显着。
2、生长期短、生长周期短,光照时间不够,难免品质低一些。
光照时间长短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与品质。

‘捌’ 农作物生长周期短的原因 使作物生长时间变短的原因

气候原因,包括控制植物生长所需条件的日照、温度、湿度等方面.日照时间长、温度高、湿度高,植物生长周期便短;反之,则长.
就算现代有高端的生物技术,无外乎也从这些方面影响植物的生长周期.

‘玖’ 结合新西兰气候及地形特征,说明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

南亚大部分地区是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年降水量大;旱雨季分明.
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气温高全年都是生长期,年降水量大,有利于喜温喜湿农作物的生长,水稻收获次数多,粮食单产高.
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雨季降水多易发生洪水灾害;旱季降水少尤其是旱季后期降水少、气温很高,对农作物生长很不利,灌溉用水紧张.

‘拾’ 新西兰的气候规律是什么

新西兰的气候规律是:

新西兰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季节与北半球相反。四季温差不大,植物生长十分茂盛,森林覆盖率达29%,天然牧场或农场占国土面积的一半。

广袤的森林和牧场使新西兰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王国。新西兰水力资源丰富,全国80%的电力为水力发电。森林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9%,生态环境非常好。北岛多火山和温泉,南岛多冰河与湖泊。

新西兰的12月至次年2月为夏天,6月至8月为冬天。夏季平均气温20℃左右,冬季平均气温10℃左右,全年温差一般不超过15℃。全国各地年平均降雨量为600~1500毫米。

(10)新西兰生长周期短是什么原因扩展阅读:

温带海洋性性气候的特征

1、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四季降水比较均匀。分布在纬度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这类气候全年在盛行西风影响下,西岸常有暖流影响,增温增湿,西风从暖洋面吹来,降水颇多。

2、冬季常有温带锋面气旋来袭,因而尽管全年有雨,秋冬降雨量通常略多于春夏。雨以小雨和小阵雨居多,几乎没有雷雨。气旋频繁过境,年降雨量500-700mm,在地形有利地区(如北美洲西北部)多达2500mm以上。

3、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暖月又低于22℃,年较差远小于同纬度的内陆与东岸地区。属于这一气候的有西北欧、加拿大太平洋沿岸、智利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新西兰等小部分。除亚洲、非洲和南极洲没有外,其余各大洲都有,其中以欧洲大陆西部及不列颠群岛最为典型。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188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522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516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101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157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809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729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319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785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