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屋契回购计划能拿多少钱
㈠ 新加坡PR在新加坡买了政府祖屋,还能在中国买房子吗
你的计划:你与你先生联名购买新加坡政府组屋,你先生是第一屋主
如果你的回答:是,那,你的情况与我们相似
我是新加坡公民,我老婆是中国公民、新加坡永久居民
但,我们在购屋、加名...的次序不同
我老婆先购得中国房子,半年之后,我单独购得新加坡政府组屋
四年之后,我才把她的名字,加入新加坡房子的屋契(房产证)
至今,她仍只是新加坡永久居民
而且,已获得建屋局的确认,当我走了之后,她可以继承新加坡房子的所有权。
㈡ 如何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梦想
● 马宝山部长来论
小时候,我是住在后港甘榜一间亚答屋里。我们每天从井里打水,晚上点煤油灯照明,一家人在煤油灯下吃晚饭。这就是我最早的童年记忆。
后来,我们搬到武吉士街,就是现在白沙浮商业城坐落的地方。我们住进一间店屋的小房间里,晚上不是睡在床上而是睡在床底下,不过起码那时候我们已经有水电供应了。
再后来,我们和伯伯一家搬到金吉道一间新加坡改良信托局组屋。当时,我们两家人共用一间小小冲凉房。过后又搬到大巴窑,住进建屋发展局组屋。两家人照样共用一间冲凉房,不过还好厕所是分开的。
今天,我和家人一起住的屋子,每个房间都有浴室。
这个故事我在国会辩论政府组屋课题的时候已经讲过了。这是个不平凡的故事,因为它不是我一个人的故事,而是许许多多新加坡人亲身经历的故事,因此也是大家所熟悉的故事。
建国初期,很多新加坡人都是家境不好,房子简陋,后来经过不断地努力和打拼,渐渐地有能力住进更大、更好、更舒适,而且是属于自己的房子。这是很多人的共同故事。
能够拥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家,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然而在很多国家,合理的住房对许多人来说仍是遥不可及。
过去50年来,支持我国公共建屋制度的是政府三大承诺。
一是居者有其屋。这是我国公共住屋政策的核心。今天,90%的组屋住户都拥有自己的房子,可说是世界之冠。
与其租房子给人民,使人民成为租户,我国政府很早就决定让人民成为屋主。只要贷款谨慎,就可视为“良性债务”。这样一来,所有国民都可拥有一份宝贵的资产,成为国家的利益持有者。
二是给广大民众安家。跟多数国家不同的是,我们的公共住屋政策从一开始就是针对绝大部分国民而制定的。
今天,80%人口住在政府组屋。我们建公共住屋不只为人民提供遮风挡雨的居所,更是为了建设一个人人都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三是给民众建长久的家。政府的公共住屋政策是一项长期承诺。建屋局不但卖组屋给你,有时候还会再回头为你翻新组屋。当然,我们得在预算充裕的情况下才能这么做。
在你晚年的时候,我们会帮你套现组屋价值。例如建屋局有屋契回购计划,让你既住在组屋里,也同时有定期收入。
未来的挑战我们在抓紧这些核心目标的同时,也须顺应改变和人民的需求,因此得不时调整政策。展望未来,我认为我们将面对三大挑战。
一是为首次购屋者提供住屋。过去50年,我国在提供住房方面不断取得进展,国人已经从希望拥有屋子的一群,变成拥屋一族了。
如果我们要坚守对国人的承诺,让每一个国人都拥有一份宝贵的资产,尤其得帮助年轻国人购买第一间组屋。所以,无论是购买转售组屋的房屋津贴也好,直接购买新组屋也好,我们都已经调整政策,给予他们更多的优先权。
不过,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失去平衡。
不错,我们会为年轻购屋者提供足够的组屋,但是我们也必须小心,不可过量建造组屋,以免过剩组屋压低房价,对现有的屋主造成伤害。因为购屋者一旦买了组屋就晋升为屋主了,所以确保组屋保值,符合年轻购屋者的长期利益。
二是满足各种住房需求。要为80%的国人建屋,就意味着必须建不同类型的组屋,以满足不同收入和不同期望的国人的需求。
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建屋局是建造设计简单的普通组屋。今天,建屋局提供的组屋更加多样化,有设计普通的标准型组屋,也有像达士岭组屋那样设计档次较高的组屋,还有预购组屋、由私人发展商设计、建造和销售的组屋和执行共管公寓等等。这些都是为了满足不同收入群体的需求。
不过,多样化的选择也意味着价格会有所不同。购屋者必须小心选择,要量力而为才行。
三是建组屋不可超出预算。政府建组屋需要花费国家很多财力,去年的拨款就已达到17亿元。
尽管为国人提供负担得起的房屋是我们坚定的信念,但我们也必须向人民负责,因此必须确保建屋拨款得到善用。
购屋者当然都想得到更多的津贴,因为这样就能少付一些钱。但是,这意味着对公共住屋的拨款就得增加,这样会直接影响到教育、医疗、国防等方面的拨款。每一个国民最终都会成为购屋者、拥屋者和纳税人,我们应该对这些不同群体的利益加以平衡。作者是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长
㈢ 新加坡买政府组屋老公是公民,屋主只写老公的名字而我只是住户,等我拿到pr后,
让我回答,因为情况一样
我是新加坡公民,我爱人是中国公民,2002年在新加坡注册结婚
当时买政府组屋的条例更严,单身人士只能购买不大过二手的三房式组屋
因此,开始时(2002年)我们这三房式组屋只是我的名分
半年之后,我把房子的贷款付清,取得屋契(房产证)
我爱人在2004年8月,获得永久居民的身份
但是,当时我并不急着把我爱人的名字加入,我想再给她一些时间
2006年,我把我爱人的名字加入我们这房子
现在回想,我的决定没有错
再补充:
这种契约称为Joint ownership联名业主,当一方去世后,生存的一方自动获得整间房子的所有权
再次补充:
拿着屋契(如果房子贷款没付清,就没有屋契,但是还是可以办理),你们两人新加坡的居民证,去建屋局区办事处办理,需缴付约新币一百多元的手续费(可以用公积金来缴付),再等三四个星期,接获通知后才去大巴窑建屋局总部,领回屋契。
㈣ 新加坡老人为什么被称为“乐龄人士”,看看养老政策就清楚了
在新加坡生活的老人或者说年长者,都有一个独特的尊称,叫“乐龄人士”!“乐龄人士”主要指60岁以上的老人,字面意思很明显“到了快乐的年龄”。所谓的“乐龄”,其实是对于60岁以上退休老年人的另一种称呼,希望他们能够晚年生活祥和安乐。
从对老年人的特殊称呼来看,新加坡是一个非常重视养老事业的一个国家。那新加坡都有哪些独特的做法呢?
首先——政府减负
“养老”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的缘故,需要投入大批量的资金来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健康等等问题,资金的数量也是相当惊人的。
新加坡主要采用“轻福利政策减轻政府养老负担”!你没有看错,是减轻政府负担!看到这有些小伙伴估计要惊呼了!怪不得新加坡有那么多老人,都皱纹爬满脸了,还在工作。
在新加坡,最主要的养老保障为中央公积金体系(CPE),相当于国内的“三险一金”,只不过新加坡进行了统一称呼。CPE为强制储蓄,主要提供包括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综合性的保障服务。
CPE一般分为3个账户:
①普通账户可用来购房、购买CPE保险、投资和子女教育;
②特别账户用于养老及购买相关金融产品;
③保健账户则用于支付医疗费用。
而一旦会员达到退休年龄,政府则会为其设立一个新的退休金账户,符合要求者可在65岁后按月领取退休金,退休后账户要求有最低存款额,达到要求的,在65岁后,每月便可以领取1200新元的退休金,一共可以领20年。但往往到了退休年龄,新加坡的老人不愿意退休!也就是刚才提到的,走在新加坡大街上会发现老人员工非常之多,这和国内绝对是天壤之别!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①薪金
新加坡法定退休年龄是62岁,重新受雇退休年龄是65岁,但越来越多的新加坡老年人过了这些年龄后,依然活跃在工作岗位上。去年,65-69岁年龄段的新加坡人中,有超过40%的依然在工作,这个比例相较于2006年的24%,多出整整16个百分点。而老人就业增加,正是得益于政府政策、就业市场紧绷和人们的寿命和健康年份延长的诸多因素。新加坡规定:员工的重新受雇年龄为62岁到65岁。而目前,几乎所有到达62岁的员工都获得重新受雇。而且,只要重新受雇者工作职责不变,他们甚至也没被削减基本工资。2014年,62岁以上的就业老人的98%没有被削减薪金,有10%还获得加薪。
②年龄
新加坡每十年人均寿命就会增加3年。2014年,新加坡男子的平均寿命为80.5年,女子为84.9年。由于寿命延长,人们担心自己是否有足够钱的继续应付退休生活,因为新加坡的退休金职能领20年。老人有了收入,就能在财务上独立,无需依赖子女。
③鼓励
政府本身推出政策,鼓励企业聘请年长员工。年龄超过60岁的新加坡人和永久居民,担任的工作包括清洁工、机械操作员、服务和销售员工。如果企业聘请超过65岁的员工,政府也会津贴企业。年龄超过60岁的员工的月收入的中位数,从2006年的1160新元,增加到了2015年的2000新元。这样一来,企业觉得聘请年长员工其实很划算。同时,由于新加坡收紧外国员工的流入,导致劳动力市场紧绷,雇主也开始认真考虑聘请年长员工的课题。去年,65岁以上的新加坡人中,有25%受雇。而2006年,这个比例只有13.8%。有人预言,未来10年,老年人就业率将很容易达到30%。
④心态
很多人老人明白,老人就业、哪怕兼职,也能让老人与社会进行互动,正是因为有这种互动,老年人就不会不被禁锢在家庭内,反而能够享受相对丰富的老年生活。而且延迟退休还都是民意所为,随着人均寿命的逐渐提高,新加坡曾多次延迟退休年龄至62岁,2011年通过返聘条例,员工在退休后可在自愿的基础上继续工作,雇主须向符合健康条件的62岁以上员工提供三年的返聘合同,增加了退休年龄的弹性。同时,积极帮助中老年人提升就业能力,鼓励他们干力所能及的工作,40岁以上的员工参加培训费用全免,50岁以上的员工在岗位上干满6个月可以获得政府奖励的工资,出租车司机可以干到70岁。值得注意的是,工运领袖最近多次提议,把重新受雇年龄上限提高至67岁,让更多人尽量延长受雇,从一定意义上代表了现实民意。
而为了避免老年人在职场上受到歧视,政府今年修改规定,宣布从2017年7月1日起,取消允许雇主为年满60岁员工减薪的法律规定。该规定是新加坡政府在1999年将退休年龄从60岁提高至62岁时提出的。在该规定下,雇主可以在延长员工退休年限时为其减薪最高10%。这一规定的取消为老年人重入职场畅通了道路。
其次,老年计划
新加坡总人口为547万,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接近13%,而且由于出生率持续低迷,近年来,一名老人对应的工作公民已从2004年的7.6人下降到5.2人。这意味着目前新加坡仅有不到6名工作公民负责供养一名老人,而且供养的老人还在增多,而工作的公民在减少,反差不断加大。然而,单纯依靠政府提供养老显然会造成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新加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帮助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其中包括组屋套现的补贴计划,鼓励子女与父母同住的家庭参与养老组屋补贴计划,兴建针对老年人的乐龄公寓等。
组屋套现是指拥有组屋的居民可以通过屋契回购计划、大屋换小屋以及出租组屋等方式每月获得额外的收入,这主要针对经济困难的居民。政府近年来不断提倡和强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作为福利性质供应给本地居民的组屋,就在设计建造时专门设计了适合几代同堂的户型,并在购房价格上给予优惠。这种户型类似打通了的两套住宅,以客厅相连接,两户既分又合,使长辈和晚辈能够和谐共处。另外,对于愿意与父母住得近的子女家庭,在购买政府组屋时政府会提供高达4万新元的现金减免。而单身人士购买组屋若与父母同住,也可享受2万新元的公积金房屋津贴。
仅仅是解决了养老的问题还不够,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才是更加关心的课题。事实上,新加坡社会的养老设施已经比较完善了,从日常生活上可以说是最适合老人居住的国家之一。例如,多数公共交通工具均可以实现轮椅上下,司机和乘客会耐心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上下车;每座组屋都为老人和儿童设立了活动区,还设立有食阁和公车站,屋主下楼就可以吃饭,而从家门口到车站均建有封顶的绿色廊道,方便居民雨天出行,这也大大减少了老年人滑倒事故。2016年3月,新加坡又针对老年人推出了“幸福老龄化计划”。政府将投入30亿新元,推动涵盖医药保健、退休、就业、住屋和交通等12个领域的超过70项计划。
从该计划披露的内容来看,新加坡政府在关怀老人上真正做到了周到细致。首次在完整报告中出现的新计划包括,将在非尖峰时段,把地铁车厢门的开关时间延长2秒至6秒,让年长者有更多时间进出车厢。此外,巴士站和的士站将更换成装有扶手的座椅,助年长者起身。人民协会将借助现有设施和社区网络,在健乐项目下提供医疗服务、推广保健教育和乐龄学习,目标是在每个社区打造一个健乐中心。
这种关注细节的做法也体现在政府近年来修建的乐龄公寓的设施上。例如,楼梯和走廊两侧添加了扶手,在所有改变方向和高矮的地方用显眼的色彩提示。考虑到老人弯腰驼背,开关、门铃和门窗把手等设施的位置都适当降低。老人视力、听力一般都不太好,因此公寓房间的照明度是普通住宅的两倍,煤气等各种开关上的字很大,报警系统的音量也适当提高等。此外,每个乐龄公寓都设有邻里联系站,老年人可以到这里来参加各种唱歌、读书等活动,也可以相互之间聊天打发时间。
对于不住在乐龄公寓的人士,新加坡的每个选区也都设有民众俱乐部、社区联络所以及康乐中心,这些场地由政府拨款并承担部分营运经费,定期举办文化、社交、休闲活动,并提供健康检查、信息咨询、日常护理等服务。此外,新加坡也有日托养老和各类社会养老机构。对于无暇照顾老人和孩子的家庭,新加坡成立了“三合一家庭中心”,将托老所和托儿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老小孩”和“小小孩”共同生活。老少集中管理,即顺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又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增进了人际交往与沟通。
㈤ 新加坡是如何实现“居者有其屋”的
● 马宝山部长来论 小时候,我是住在后港甘榜一间亚答屋里。我们每天从井里打水,晚上点煤油灯照明,一家人在煤油灯下吃晚饭。这就是我最早的童年记忆。 后来,我们搬到武吉士街,就是现在白沙浮商业城坐落的地方。我们住进一间店屋的小房间里,晚上不是睡在床上而是睡在床底下,不过起码那时候我们已经有水电供应了。 再后来,我们和伯伯一家搬到金吉道一间新加坡改良信托局组屋。当时,我们两家人共用一间小小冲凉房。过后又搬到大巴窑,住进建屋发展局组屋。两家人照样共用一间冲凉房,不过还好厕所是分开的。 今天,我和家人一起住的屋子,每个房间都有浴室。 这个故事我在国会辩论政府组屋课题的时候已经讲过了。这是个不平凡的故事,因为它不是我一个人的故事,而是许许多多新加坡人亲身经历的故事,因此也是大家所熟悉的故事。 建国初期,很多新加坡人都是家境不好,房子简陋,后来经过不断地努力和打拼,渐渐地有能力住进更大、更好、更舒适,而且是属于自己的房子。这是很多人的共同故事。 能够拥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家,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然而在很多国家,合理的住房对许多人来说仍是遥不可及。 过去50年来,支持我国公共建屋制度的是政府三大承诺。 一是居者有其屋。这是我国公共住屋政策的核心。今天,90%的组屋住户都拥有自己的房子,可说是世界之冠。 与其租房子给人民,使人民成为租户,我国政府很早就决定让人民成为屋主。只要贷款谨慎,就可视为“良性债务”。这样一来,所有国民都可拥有一份宝贵的资产,成为国家的利益持有者。 二是给广大民众安家。跟多数国家不同的是,我们的公共住屋政策从一开始就是针对绝大部分国民而制定的。 今天,80%人口住在政府组屋。我们建公共住屋不只为人民提供遮风挡雨的居所,更是为了建设一个人人都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三是给民众建长久的家。政府的公共住屋政策是一项长期承诺。建屋局不但卖组屋给你,有时候还会再回头为你翻新组屋。当然,我们得在预算充裕的情况下才能这么做。 在你晚年的时候,我们会帮你套现组屋价值。例如建屋局有屋契回购计划,让你既住在组屋里,也同时有定期收入。 未来的挑战我们在抓紧这些核心目标的同时,也须顺应改变和人民的需求,因此得不时调整政策。展望未来,我认为我们将面对三大挑战。 一是为首次购屋者提供住屋。过去50年,我国在提供住房方面不断取得进展,国人已经从希望拥有屋子的一群,变成拥屋一族了。 如果我们要坚守对国人的承诺,让每一个国人都拥有一份宝贵的资产,尤其得帮助年轻国人购买第一间组屋。所以,无论是购买转售组屋的房屋津贴也好,直接购买新组屋也好,我们都已经调整政策,给予他们更多的优先权。 不过,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失去平衡。 不错,我们会为年轻购屋者提供足够的组屋,但是我们也必须小心,不可过量建造组屋,以免过剩组屋压低房价,对现有的屋主造成伤害。因为购屋者一旦买了组屋就晋升为屋主了,所以确保组屋保值,符合年轻购屋者的长期利益。 二是满足各种住房需求。要为80%的国人建屋,就意味着必须建不同类型的组屋,以满足不同收入和不同期望的国人的需求。 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建屋局是建造设计简单的普通组屋。今天,建屋局提供的组屋更加多样化,有设计普通的标准型组屋,也有像达士岭组屋那样设计档次较高的组屋,还有预购组屋、由私人发展商设计、建造和销售的组屋和执行共管公寓等等。这些都是为了满足不同收入群体的需求。 不过,多样化的选择也意味着价格会有所不同。购屋者必须小心选择,要量力而为才行。 三是建组屋不可超出预算。政府建组屋需要花费国家很多财力,去年的拨款就已达到17亿元。 尽管为国人提供负担得起的房屋是我们坚定的信念,但我们也必须向人民负责,因此必须确保建屋拨款得到善用。 购屋者当然都想得到更多的津贴,因为这样就能少付一些钱。但是,这意味着对公共住屋的拨款就得增加,这样会直接影响到教育、医疗、国防等方面的拨款。每一个国民最终都会成为购屋者、拥屋者和纳税人,我们应该对这些不同群体的利益加以平衡。作者是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长
㈥ 如何实现“居者有其屋”
马宝山部长来论
小时候,我是住在后港甘榜一间亚答屋里。我们每天从井里打水,晚上点煤油灯照明,一家人在煤油灯下吃晚饭。这就是我最早的童年记忆。
后来,我们搬到武吉士街,就是现在白沙浮商业城坐落的地方。我们住进一间店屋的小房间里,晚上不是睡在床上而是睡在床底下,不过起码那时候我们已经有水电供应了。
再后来,我们和伯伯一家搬到金吉道一间新加坡改良信托局组屋。当时,我们两家人共用一间小小冲凉房。过后又搬到大巴窑,住进建屋发展局组屋。两家人照样共用一间冲凉房,不过还好厕所是分开的。
今天,我和家人一起住的屋子,每个房间都有浴室。
这个故事我在国会辩论政府组屋课题的时候已经讲过了。这是个不平凡的故事,因为它不是我一个人的故事,而是许许多多新加坡人亲身经历的故事,因此也是大家所熟悉的故事。
建国初期,很多新加坡人都是家境不好,房子简陋,后来经过不断地努力和打拼,渐渐地有能力住进更大、更好、更舒适,而且是属于自己的房子。这是很多人的共同故事。
能够拥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家,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然而在很多国家,合理的住房对许多人来说仍是遥不可及。
过去50年来,支持我国公共建屋制度的是政府三大承诺。
一是居者有其屋。这是我国公共住屋政策的核心。今天,90%的组屋住户都拥有自己的房子,可说是世界之冠。
与其租房子给人民,使人民成为租户,我国政府很早就决定让人民成为屋主。只要贷款谨慎,就可视为“良性债务”。这样一来,所有国民都可拥有一份宝贵的资产,成为国家的利益持有者。
二是给广大民众安家。跟多数国家不同的是,我们的公共住屋政策从一开始就是针对绝大部分国民而制定的。
今天,80%人口住在政府组屋。我们建公共住屋不只为人民提供遮风挡雨的居所,更是为了建设一个人人都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三是给民众建长久的家。政府的公共住屋政策是一项长期承诺。建屋局不但卖组屋给你,有时候还会再回头为你翻新组屋。当然,我们得在预算充裕的情况下才能这么做。
在你晚年的时候,我们会帮你套现组屋价值。例如建屋局有屋契回购计划,让你既住在组屋里,也同时有定期收入。
未来的挑战我们在抓紧这些核心目标的同时,也须顺应改变和人民的需求,因此得不时调整政策。展望未来,我认为我们将面对三大挑战。
一是为首次购屋者提供住屋。过去50年,我国在提供住房方面不断取得进展,国人已经从希望拥有屋子的一群,变成拥屋一族了。
如果我们要坚守对国人的承诺,让每一个国人都拥有一份宝贵的资产,尤其得帮助年轻国人购买第一间组屋。所以,无论是购买转售组屋的房屋津贴也好,直接购买新组屋也好,我们都已经调整政策,给予他们更多的优先权。
不过,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失去平衡。
不错,我们会为年轻购屋者提供足够的组屋,但是我们也必须小心,不可过量建造组屋,以免过剩组屋压低房价,对现有的屋主造成伤害。因为购屋者一旦买了组屋就晋升为屋主了,所以确保组屋保值,符合年轻购屋者的长期利益。
二是满足各种住房需求。要为80%的国人建屋,就意味着必须建不同类型的组屋,以满足不同收入和不同期望的国人的需求。
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建屋局是建造设计简单的普通组屋。今天,建屋局提供的组屋更加多样化,有设计普通的标准型组屋,也有像达士岭组屋那样设计档次较高的组屋,还有预购组屋、由私人发展商设计、建造和销售的组屋和执行共管公寓等等。这些都是为了满足不同收入群体的需求。
不过,多样化的选择也意味着价格会有所不同。购屋者必须小心选择,要量力而为才行。
三是建组屋不可超出预算。政府建组屋需要花费国家很多财力,去年的拨款就已达到17亿元。
尽管为国人提供负担得起的房屋是我们坚定的信念,但我们也必须向人民负责,因此必须确保建屋拨款得到善用。
购屋者当然都想得到更多的津贴,因为这样就能少付一些钱。但是,这意味着对公共住屋的拨款就得增加,这样会直接影响到教育、医疗、国防等方面的拨款。每一个国民最终都会成为购屋者、拥屋者和纳税人,我们应该对这些不同群体的利益加以平衡。作者是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