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怎么加入国际联盟
㈠ 新加坡加入过哪些国际组织急!
一.政治类组织
1.东南亚国家联盟
2.亚洲议会和平协会
3.国际刑警组织
4.英联邦
5...........
二.经济类组织
1.世界贸易组织
2.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
3.亚洲开发银行
4............
三.科技、文化、体育等专业类组织
1.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
2.世界汉语教学学会
3.............还有好多好多的!
比如一些全球性的组织! 世卫组织,联合国等等~~~这些就不用说了!!比较小的区域性组织就太清楚了!
㈡ 新加坡加入了哪些经济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WTO)、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加坡是亚洲的发达国家,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据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报告,新加坡是继纽约、伦敦之后的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也是亚洲重要的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新加坡是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成员国之一,也是世界贸易组织(WTO)、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员经济体之一。
㈢ 新加坡什么时候加入联合国的
新加坡全称新加坡共和国(英语:RepublicofSingapore),旧称“新嘉坡”、星洲或星岛,别称狮城,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政治体制实行议会制共和制。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的南端,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南面有新加坡海峡,与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隔,并以长堤相连于新、马两岸之间。国土面积为586平方千米,包括新加坡岛和附近的40余个岛屿。
新加坡的历史可追溯至3世纪,当时已有原住民居住,其最早文献是3世纪东吴将领康泰所着的《吴时外国传》。据新加坡学者许云樵考证,蒲罗中是马来语“PulauUjong”的对音,“蒲罗中”是新加坡岛最古老的名称,意为“马来半岛末端的岛屿”。公元8世纪至14世纪,新加坡成为苏门答腊的古帝国室利佛逝(SriVijayan)王朝的贸易中心,人们称之为淡马锡(意思是“海城”)。传说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王国的王子到当地游历,见到一头“艳红的身躯,漆黑的头,行动敏捷而美丽”的野兽,误以为是狮子,由此诞生了新的名字——“新加普拉”,意为“狮子城”,此名一直延续至今。
19世纪初期,英国正在扩张其在印度的版图以及与中国的贸易,他们急需找到一个能够让其船只停泊、维修的港口,以在与荷兰人的贸易竞争中获得优势。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1818年底,英国人史丹福·莱佛士爵士将新加坡塑造成了一个贸易中转站,苏伊士运河的通航以及电报和蒸汽船的发明,加强了新加坡作为东西方贸易中心的重要性。1832年,新加坡成为海峡殖民地政府的所在地。新加坡扼守着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南口,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作为英国在东南亚的政治经济中心,日本对新加坡也是虎视眈眈。1941年,日本出其不意地攻打新加坡。“珍珠港事件”的隔天,日军在马来亚北部的哥打峇鲁登陆,战争开始仅两个月,日军就占领了整个马来半岛与星洲。1942年,日本在接管新加坡后将其改名为昭南岛。1945年9月,英军回到新加坡。1946年3月,军事管制结束后,海峡殖民地解散。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为英国直属殖民地。1963年9月,新加坡脱离英国的统治,正式加入马来西亚联邦。合并后,新加坡开始和中央政府发生矛盾,对治国方针也有不同的看法。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成为一个有主权、民主和独立的国家。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成为共和国,尤索夫·宾·伊萨克出任首任总统。新加坡在建国后寻求国际承认,于1965年9月21日加入联合国,同年10月加入英联邦,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新加坡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各个国家的文化艺术也相继传播到新加坡,其多元化的特征在此时已初见雏形。基于新加坡独特的历史背景,其舞蹈艺术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不同的种族文化使新加坡的舞蹈异彩纷呈,并且呈现出多民族共舞的盛况。植根于这种传统,各个族群的几大舞蹈团体纷纷参与到建设新加坡舞蹈文化的进程中。舞蹈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成了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媒介。为了加强各民族的友好团结,新加坡文化部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如华族、马来族、印度族及西方舞蹈节目的“人民联欢之夜”、环岛巡回演出等,都受到新加坡民众的热烈欢迎。这些演出以卡车后厢为舞台,使用简单的声光设备为广大人民群众表演了许多异彩纷呈的多民族舞蹈。这些走遍村镇的文艺演出,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了多民族社群和睦共处的自豪感。自此,多元文化成为新加坡舞蹈共同体中最鲜明的主题之一。
㈣ 怎么才能加入CIFFA中国国际货运代理联盟呢和谁联系呢
加入CIFFA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首先要具备国际货运代理及相关行业经营资质
申请加入联盟必须是具备法人资格,申请时需提供《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具备强劲的国际货运代理从业背景和经验。
认可CIFFA的组织文化、发展规划等联盟理念。
完全遵守联盟成员规范。
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和良好的商业信誉。
要到CIFFA官网下载表格,提出申请。
㈤ 新加坡历史沿革大概是怎么样的
早期历史
公元3世纪,马来人将新加坡的主岛命名为蒲罗中,取意马来半岛末端的岛屿。后来,新加坡又被赋予海峡之邦的别誉,因而先有早期的华人移民以Selat (海峡)为本源,呼其作石叻。1330年,中国元代航海家汪大渊首次来到新加坡,并在所着《岛夷志略》一书中将之称为单马锡,并留下了“近年速古台王朝曾派七十多艘兵船攻打单马锡,一月不下”的记录。1365年的《爪哇史颂》把新加坡叫做Tamusik,而绘制于1430年(明代宣德五年)的《郑和航海图》则称新加坡为淡马锡(海城)。一直到14世纪末,梵文名字Singapura(狮城)才首次出现。
英属时期
1819-1942
18世纪中叶,英国正在扩张其在印度的版图以及与中国的贸易。他们急需找到一个能够让其船只停泊、维修的港口,以在与荷兰人的贸易竞争中取得优势。1818年末,总督斯坦福·莱佛士爵士在马来半岛的南端建立一个新的贸易港。1819年1月29日,莱佛士登陆新加坡本岛,发觉此地拥有发展成为港口的优越条件,新加坡南部的水域宽敞很少风暴影响,附近的溪间也有充裕的水源提供饮用水。
最初新加坡隶属于英属印度殖民当局管辖。到了1820年,新加坡开始为大英帝国产生利润。1824年,新加坡的殖民地地位进一步得到确立,2个新的条约正式签署,并于1826年成为海峡殖民地。1832年,新加坡成为海峡殖民地政府的所在地。1867年4月1日,正式成为英国的直辖殖民地,由位于伦敦的殖民地办公室直接管辖。20世纪初的新加坡从沼泽遍布的荒地,跃升成为第7大港口,她也成为英帝国极为重要的据点之一。
日据时期
1942-1945
日本空军突然袭击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由此打响。日本的目标是要通过攻占东南亚来取得当地的天然资源,另外作为英国在东南亚的政治经济中心,日本势必拿下新加坡才能彻底把英国人赶出东南亚。
新加坡华侨人口密集,这里是南洋华侨抗日运动中心,陈嘉庚领导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仅抗日义捐一项,便发动东南亚八百万华侨,为中国筹集了约合4亿余元国币的巨额外汇。此时落入虎口的新加坡华侨由于先前曾大力援助中国抗日,又组织义勇军进行过英勇的抵抗,因而遭到日本的忌恨和疯狂报复,星洲沦陷以后,日军对新加坡华裔展开大规模的屠杀行动(新加坡大屠杀)以泄心头之恨。
珍珠港事件隔天,日军在马来亚北部的哥打峇鲁登陆,战争开始仅55天,日军就占领了整个马来亚。1942年2月15日(春节),白思华中将向日本陆军的山下奉文将军投降后,日本将新加坡改名为“昭南岛”,行政上称作“昭南特别市”。同年2月18日至25日,为报复星华义勇军和先前支持中国抗日的新加坡华人,日军开展了以“大检证”为名的肃清行动。日军当局在多个地方设立“甄别中心”,他们的计划是甄别所有介于18至50岁的华裔男性,将所有的“反日分子”铲除,最后日军抓走约二万多人,当中绝大多数被带到郊区或偏远的海边予以集体枪杀,剩下则被送到泰国做苦工。日军还勒索南洋华侨,要华侨交出五千万元俸纳金,山下奉文当时给的理由是:“华侨支持重庆政府抗日,这笔俸纳金,是你们向日军赎罪的买命钱。”
由于资源严重缺乏,致使许多民众不得不在自家花园里种植各种农作物来果腹。经历了3年半的苦难,随着日本的投降,新加坡人民无不高兴,最终1945年9月12日,在政府大厦举行了受降仪式。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占领3年半的期间,至少有5到10万名新加坡华人惨遭杀害。为了安抚冤死的亡灵,新加坡和平纪念碑于1967年2月15日落成矗立在美芝路,纪念碑四面都有不同文字的铭文,中文部分这样写道:“一九四二年二月十五日至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八日,日军占领新嘉坡,我平民无辜被杀者,其数不可胜计。越二十余年始得收敛遗骨,重葬于此,并树丰碑永志悲痛。”
此后,新加坡每年都要在纪念碑旁举行悼念和祭祀活动,以缅怀在二战惨遭杀害的平民百姓。 对新加坡日治时期的历史有兴趣的话,请搜索新加坡电视剧《和平的代价》视频。这部连续剧真实的反映出当年的境况,岁月无声,人间有情,历史决不容忘怀 ,陈嘉庚和林谋盛烈士等历史人物和新加坡先辈的抗战经历和苦难使新加坡后人深为感动。
迈向自治与合并
1945-1963
1945年9月,英军回到新加坡,1946年3月,军管结束,海峡殖民地也正式解散。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为直辖殖民地。战后的新加坡已经与战前大不相同,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有更大的发言权。总督的权力被分散,一个由官方人士及被任命的非官方人士组成的顾问组成立。该体系于1947年7月变为两个分开的行政及立法会议。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地位。1961年5月27日,马来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马来亚、文莱、沙捞越和北婆罗洲(沙巴)联合起来组成联邦。对此,李光耀决定举行全民投票,最后71%的人投赞成票。在1963年,新加坡连同当时的马来亚联合邦、砂拉越以及沙巴共组成立马来西亚联邦脱离英国的统治。
新马合并
1963-1965
合并后,新加坡开始和中央政府发生矛盾,对治国方针也有不同的看法。新马政府第一次发生公开的矛盾是在1963年12月21日。总理李光耀批评马来西亚的年度预算案没有给予提升社会状况足够的预算。新加坡的商人也开始投诉中央政府歧视他们,没有给他们和其他州属一样的利益,反而对他们实行固打制。双边经济的矛盾在1964年12月,中央政府要求新加坡将上缴中央的税收从40%增加到60%后升温。当时马来西亚财政部长陈修信说这是因为印尼的对抗活动而导致军备预算案增加。同月,中央政府宣布将关闭新加坡的中国银行的分行,原因是中国银行在资助马来亚共产党的武装活动。
两地在政治上也有冲突,1963年,由巫统、马华和国大党组成的联盟党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参加了新加坡州选举。然而,联盟党不仅未添一席,原有的三个选区也被人民行动党夺取。1964年9月,由于印尼特务的挑拨离间,新加坡又发生了种族暴乱。印尼特务将一名马来族三轮车夫谋害后逃走,马来人认为是华人干的,所以展开报复行动,结果双方死伤惨重。 “马来人至上”的观念逐渐走向了舞台的中心。非马来人的政党都公开表示反对“种族主义” 的信条。1965年5月,新加坡行动党和其他主要的反对党主张以“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的民族平等方式来取代“土着优先”的保护土着政策。行动党与巫统的政治较量更在1964年7月及9月两次引发新加坡种族骚乱。最后,首相东姑阿都拉曼以避免局势恶化为由,在1965年8月7日要求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于是,8月9日,以巫统为首的执政联盟在国会紧急通过修宪,国会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将新加坡驱逐出联邦,小岛无奈被迫独立。
新加坡共和国
1965至今
在独立建国后,新加坡寻求国际承认,于1965年9月21日加入联合国。同年10月新加坡加入英联邦。1967年8月8日新加坡也协立亚细安(东盟)。作为一个蕞尔小国,世界对于新加坡是否能继续存在表示疑问,除了主权纠纷,其它重要的问题包括住宅短缺,缺乏土地与天然资源。失业率当时高达12%。
为了求存求活,新加坡开始一连串的措施,发展工业及经济。于1961年设立的经济发展局致力于实行国家经济发展方针,重视制造业,裕廊工业区正式成立,并在加冷、大巴窑等地建立轻工业基地。为了吸引外资,政府决定给予外国企业优惠。同年,经济发展局重组,裕廊镇管理局以及新加坡发展银行也在该年成立。
工业化之迅速使得新加坡的制造业在十年内成为世界主要电子产品出口国。虽然新加坡的国内政治上的自由空间逐渐被压制,经济上却取得高速发展,很快成为东南亚重要的金融和转口贸易中心,成为当时的“亚洲四小龙”之一。与此同时,新加坡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问题都得到解决。
㈥ 新加坡的历史简介
新加坡历史可追溯至3世纪,当时已有土着居住,其最早文献记载源自3世纪东吴将领康泰所着的《吴时外国传》,据新加坡学者许云樵考证,蒲罗中是马来语“Pulau Ujong“之对音。
“蒲罗中”是新加坡岛最古老的名称,意为“马来半岛末端的岛屿”。新加坡古称淡马锡。8世纪属室利佛逝王朝。18~19世纪是马来柔佛王国的一部分。
1819年,英国人史丹福·莱佛士抵达新加坡,与柔佛苏丹订约,开始在新设立贸易站。182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成为英在远东的转口贸易商端口和在东南亚的主要军事基地。
1942年被日本占领。1945年日本投降后,英国恢复殖民统治,次年划为直属殖民地。1959年,新加坡实现自治,成为自治邦。
1963年9月16日与马来亚、沙巴、沙捞越共同组成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8月9日脱离马来西亚,成立新加坡共和国。
(6)新加坡怎么加入国际联盟扩展阅读:
新加坡在建国后寻求国际承认,于1965年9月21日加入联合国。同年10月新加坡加入英联邦。1967年新加坡也协立东盟。
作为一个蕞尔小国,世界对于新加坡是否能继续存在表示疑问,除了主权纠纷,其他重要的问题包括住宅短缺,缺乏土地与天然资源。失业率当时高达12%。
新加坡为了求存求活,开始一连串的措施来发展工业及经济。于1961年设立的经济发展局致力于实行国家经济发展方针,重视制造业,裕廊工业区正式成立。
并在加冷、大巴窑等地建立轻工业基地。为了吸引外资,政府决定给予外国企业优惠。同年,经济发展局重组,裕廊镇管理局以及新加坡发展银行也在该年成立。
工业化之迅速使得新加坡的制造业在十年内成为世界主要电子产品出口国。虽然新加坡的国内政治上的自由空间逐渐被压制,经济上却取得高速发展。
很快成为东南亚重要的金融和转口贸易中心,成为当时的“亚洲四小龙”之一。与此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问题都得到解决。
吴作栋在1990年11月接替从1959年开始执政的李光耀,成为新加坡第二位总理。新加坡在1993年举行第一次民选总统选举,王鼎昌出任第一任民选总统。
纳丹于1999年出任新加坡第二任民选总统。2011年8月总统选举成绩揭晓,陈庆炎仅以0.34%(7269票)微差的优势领先陈清木和另外两位候选人,当选为第三任新加坡民选总统。
㈦ 新加坡概况
新加坡共和国为一城市岛国,位于马来半岛南面,由新加坡岛及其附近小岛组成,地当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北与马来半岛隔1.2千米宽的柔佛海峡,有长堤相连,可通行汽车和火车,总面积为647.5平方公里。
居民中华人占77%,马来人14%,印度人7.6%,其他民族1.4%。英语、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为官方语言,马来语为国语,英语为行政用语。根据新加坡1995年的家庭人口普查,年龄10岁以上表明有宗教信仰的新加坡居民占总人口的85.5%,主要信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印度教。
经济以转口贸易、金融、航运业为主,还有石油提炼、石油化学、建筑、造船、纺织、橡胶、食品罐头等工业。旅游业也很发达。财政主要靠转口贸易维持。转口石油、橡胶、锡、纺织品、植物油等,进口粮食、食品及生活用品。
交通发达,行政中枢新加坡(市),是东南亚最大海港,附近国家所产的锡、橡胶、石油等大多经此转运,也是联系亚、欧、大洋洲的重要国际航空中心。有造船、橡胶、食品等工业。
重要节日:国庆日8月9日。斤盖伊节,农历年的岁末。
与我国建交日:1990年10月3日。
货币:新加坡元。
时差:比格林尼治时间早8 小时;与北京同一时区。
国花:兰花(卓锦、万代兰)。
国徽格言:前进吧,新加坡。
国名释义:马来语意为“狮子城”。古称单马锡,意为“湖泊、海城”。
民俗:有公历、中国农历、印历和马来历多种历法,依各种历法有禁食节、大宝森节等多种节日。
(7)新加坡怎么加入国际联盟扩展阅读
历史沿革
新加坡历史可追溯至3世纪,当时已有土着居住,其最早文献记载源自3世纪东吴将领康泰所着的《吴时外国传》,据新加坡学者许云樵考证,蒲罗中是马来语“Pulau Ujong“之对音。”
1320年,元朝派人到一个叫“龙牙门”的地方寻找大象,这或许指的是吉宝海港。
1819年,英国不列颠东印度公司雇员斯坦福·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并开始管辖该地区。
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最初隶属于英属印度殖民当局管辖。
1870年代前后,当地橡胶种植业发展蓬勃,新加坡也成为全球主要的橡胶出口及加工基地。
1941年12月,英国完全低估了日军的战斗力,直到日本出其不意地攻击新加坡。她是大英帝国皇冠上的一枚小宝石。作为英国在东南亚的政治经济中心,日本必须拿下新加坡才能彻底把英国人赶走。
1945年9月,英军回到了新加坡,1946年3月军事管制结束后,海峡殖民地就解散。
1955年,新加坡举行选举,马绍尔成为新加坡第一位首席部长,由他所领导的劳工阵线,同巫统和马华工会组成联合政府。由于争取完全自治谈判破裂,马绍尔于1956年6月6日辞职。
新马曾在1963年成功合并,但在两年后分家。1961年5月,马来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马来亚、文莱、砂拉越和北婆罗洲联合起来组成马来西亚的建国方案。
新马合并后,新加坡开始和中央政府发生矛盾,对治国方针也有不同的看法。两地政府第一次发生公开的矛盾是在1963年12月。
两地在政治上也有冲突,1963年,由巫统、马华和国大党组成的联盟党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参加了新加坡州选举。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成为一个有主权、民主和独立的国家。
新加坡在建国后寻求国际承认,于1965年9月21日加入联合国。
吴作栋在1990年11月接替从1959年开始执政的李光耀,成为新加坡第二位总理。
㈧ 1965年10月新加坡共和国加入英联邦,是这与美联邦、俄联邦的成员地位有何别
英联邦 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of Nations)
一译“不列颠联邦”。是英国对联邦其他成员国在政治、军事、财政经济和文化上施加影响的组织。由英国和已经独立的前英帝国殖民地或附属国组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遭到削弱,殖民地纷纷要求独立,便逐渐用英联邦代替英帝国的称号。英国国王为联邦的元首和象征。英联邦没有设立任何权力机构。主要组织机构有:联邦政府首脑会议、亚太地区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联邦财政部长会议及其他部长级专业会议。1965年起设立英联邦秘书处,其职责是促进英联邦的合作,筹划英联邦各级会议。秘书处设在伦敦。截至1985年底英联邦共有49个成员国:安提瓜和巴布达、澳大利亚、巴哈马、孟加拉国、巴巴多斯、伯利兹、博茨瓦纳、文莱、英国、加拿大、塞浦路斯、多米尼加联邦、斐济、冈比亚、加纳、格林纳达、圭亚那、印度、牙买加、肯尼亚、基里巴斯、莱索托、马拉维、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耳他、毛里求斯、瑙鲁(参加英联邦活动,不参加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新西兰、尼日尔爾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圣卢西亚、圣基茨和尼维斯、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塞拉利昂、塞舌尔、新加坡、所罗门群岛、斯里兰卡、斯威士兰、坦桑尼亚、汤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图瓦卢、乌干达、瓦努阿图、西萨摩亚、赞比亚、津巴布韦。爱尔兰、南非和巴基斯坦原是英联邦成员,已分别于1949年、1961年和1972年宣布退出。此外,还有一些英联邦的联系国和原英国直辖的属地也包括在英联邦之内。英雄港亦译“安格腊-杜-埃罗伊兹木”。北大西洋亚速尔群岛港口。在特塞拉岛南岸。人口1.7万。建于1534年,曾是亚速尔群岛的行政中心。有鱼类罐头、制革、烟草等工厂和刺绣等手工业。输出葡萄酒、菠萝、乳制品。有十六世纪教堂和十七世纪的城堡。
是由英国和已经独立的前英国殖民地或附属国组成的联合体。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慑于日益高涨的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调整了同原英帝国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1926年“英帝国会议”的帝国内部关系委员会提出,英国和已经由殖民地成为自治共和国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是“自由结合的英联邦的成员”,“地位平等,在内政和外交的任何方面互不隶属,唯有依靠对英王的共同效忠精神统一在一起”。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案》从法律上对此予以确认,英联邦正式形成。1947年,印度、巴基斯坦各自宣布独立并加入英联邦。1949年,印度成为共和国,选举了自己的国家元首。从此英联邦成员由需对英王效忠的原则演变为英联邦成员“接受英王为独立成员国自由联合体的象征”,英王是“英联邦的元首”。
英联邦不设权力机构,英国和各成员国互派高级专员代表大使级外交关系。
英联邦总部和常设机构均设在伦敦,其组织机构有:1、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通常两年举行一次会议。1966年以前在伦敦举行,自1966年起轮流在成员国中举行,由东道国政府首脑主持。会议不通过决议,会议发表的总原则对与会国没有约束力。2、亚太地区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从1978年起每两年举行一次,讨论共同关心的地区性问题。3、英联邦部长会议;包括每年举行的部长会议和不定期举行各类会议等。4、英联邦秘书处;1965年成立,负责成员国间的协商和交流。5、英联邦基金会;成立于1966年。此外,英联邦还有一些专业性组织,如英联邦议会协会、英联邦新闻联盟、英联邦广播协会、英联邦青年交流理事会、英联邦体育运动联合会和英联邦艺术协会等。
英联邦现有53个成员(2004年5月)。每年4月27日为英联邦日。出版物有《英联邦潮流》(双月刊)、《今日英联邦》和《英联邦手册》。
2003年12月,第34届英联邦首脑会议在尼日尔爾利亚首都阿布贾举行。
现时大多数前英国领土和殖民地都留在英联邦,除了下列国家和地区:
缅甸,1948年独立
爱尔兰1921年从英国独立以后,曾经是会员国。1949年建立爱尔兰共和国以后离开英联邦。
1961年5月31日,南非退出英联邦 ,成立南非共和国。
南也门,1967年独立
香港在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是20世纪最后一个脱离英联邦的地区。
津巴布韦在2002年时,被英国以该国执政者藐视人权并在大选中舞弊为由暂停该国在协会内的会籍一年,导致津巴布韦政府愤而主动退出此组织。
英联邦成员:
安提瓜和巴布达、澳大利亚、巴哈马、孟加拉国、巴巴多斯、伯利兹、博茨瓦纳、文莱、喀麦隆、加拿大、塞浦路斯、多米尼加联邦、斐济、冈比亚、加纳、格林纳达、圭亚那、印度、牙买加、肯尼亚、基里巴斯、莱索托、马拉维、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耳他、毛里求斯、莫桑比克、纳米比亚、瑙鲁、新西兰、尼日尔爾利亚、巴基斯坦、巴布亚新几内亚、圣基茨与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萨摩亚、塞舌尔、塞拉利昂、新加坡、所罗门群岛、斯里兰卡、斯威士兰、坦桑尼亚、汤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图瓦卢、乌干达、英国、瓦努阿图、赞比亚
㈨ 国际联盟成立的时间具体是几几年几月几号
国际联盟(英文:League of Nations;法文:Société des Nations;简称LON或国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宗旨是减少武器数目及平息国际纠纷。但国联却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所取代。
1920年1月10日,巴黎和会宣布《凡尔赛条约》正式生效,国际联盟宣告成立,其总部设在瑞士的日内瓦。
盟约规定,美国、英国、法国、中国等32个一战协约国及自治领是国联创始会员国,并邀请阿根廷、智利等13个国家加入。由于美国政府没有批准《凡尔赛条约》,美国也就没有参加国际联盟。同年1月16日,国际联盟第一次大会在日内瓦召开。
先后有63个国家加入国联。1934年9月28日~1935年2月23日,国际联盟会员国最多时达58个。中国于1920年6月29日加入国际联盟。1924~1942年,先后有17个国家退出国际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