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有哪些着名的寺庙
❶ 新加坡晚晴园后面那个寺庙叫什么
四马路观音堂
据说是新加坡最灵的寺庙之一,许愿、求签、烧香磕头的信徒络绎不绝。
光明山普觉寺
光明山普觉禅寺于1921年建立,由普陀寺创始人转道法师开山,“虎标万金油”的创始人胡文虎、胡文豹两兄弟出资,是新加坡最大的佛教寺院。寺庙内供奉了释迦牟尼佛、观音大士、文殊广利菩萨等佛教众神,是虔诚的佛教徒们祭拜的好去处。
佛牙寺龙华院
新加坡佛牙寺龙华院位于牛车水地区,是一个佛教庙宇博物馆,2002年由释法照创设,寺中供奉了释迦牟尼的遗牙,故而以佛牙寺命名。
莲山双林禅寺
位于大巴窑的莲山双林寺是一座相当典型的中国寺庙。
马里安曼兴都庙
位于牛车水的马里安曼兴都庙建于1827年,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印度庙,世世代代的兴都教徒和新加坡人都把马里安曼兴都庙宏伟壮观的庙塔视为本地地标之一。
维达帕提雅卡雅曼兴都庙
地处印度人聚居的小印度,常年香火鼎盛。如果游客想入内参观,需要脱鞋后赤脚进入。寺庙门上挂有许多铃铛,每当进出庙门之时都需要要一下,这是为了让神明知道有人进来或者离开。
❷ 不想花钱!新加坡马里安曼兴都庙岂能错过
假期工作日想要跟朋友爱人出去旅游散心想出省去国外又怕人多?花钱多怕玩的不嗨?新加坡马里安曼兴都庙值得你去不会让你多花一分钱!去了以后你会发现每一个地方记载了马里安曼兴都庙的文化去过以后你会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马里安曼兴都庙是一个历史悠久很有特色的地方。低消费高水准很值得去看一看,花最少的钱体验最好的旅游,马里安曼兴都庙是一次不能错过的体验!
❸ 假期想去新加坡旅游,大家有什么建议或者攻略吗
有许多游客在看倦了本国的山水后,就想要去异国感受不同的人文风情。除了泰国,新加坡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那里有许多特色街区,寺庙,博物馆以及岛屿等,如果只待几天。甚至会觉得玩的不够尽兴,因为那里有许多错过后会感到可惜的景点。那么,去新加坡旅游,都有哪些值得参考的建议和攻略呢?
首先,一定要去景点牛车水看一看,那里是新加坡地区的唐人街,有许多华人都在那里。里面有牛车水美食街,天福宫以及牛车水原貌馆等建筑,有许多美食摊和寺庙,可以满足游客们的吃喝玩乐的需求。牛车水里还有一个叫珍珠坊的彩色建筑,非常醒目,很有特色。在晚上的时候尤其热闹,而且在这个景区里卖的新加坡纪念品也不贵,可以给家人或朋友带一些表示自己的心意。
❹ 新加坡有什么人文地域风情
一、语言:
新加坡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拥有4种官方语言,即是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基于和马来西亚的历史渊源,《新加坡宪法》明定马来语为新加坡的国语,主要是尊重当地原住民所使用的语言。由于内在和外在因素的考量,新加坡采用英语,作为主要的通行语和教学语,因为新加坡种族多、语言杂,四大族群中,没有一种语言有近半数的他族人懂得,选择任何一族语言做为主要语言,均会引起他族的不满。英语虽本为殖民地的语言,但有过半数的各族人懂得,较易为各族人所接受。新加坡华裔的籍贯相当繁杂也趋于多样化,华人民间也通行各种汉语方言,基本上35岁以上的新加坡华人都通晓几种方言,包括闽南语(福建话)、潮州话、广府话、客家语、福州话、莆田话和海南话等。为了扭转不同籍贯的华人使用方言的习惯,政府在1979年推广“讲华语运动”,这个运动推行了30多年,当前很多的华人能说普通话。[3] 虽然新加坡多年来努力不懈地推展讲华语运动,但政府仍保留方言新闻这一块,听众至今仍可从城市频道,收听到6种方言新闻播报,让听不懂普通话的年长者,能掌握国家大事或时事新闻,不至于脱节。
二、人口结构
新加坡公民主要以4大族群来区分:华人(汉族)占了人口的74.2%,还有马来族(13.3%)、印度裔(9.1%)和欧亚裔/混血(3.4%)等公民。大多数的新加坡华裔的祖先源自于中国南方,尤其是福建,广东和海南省,其中4成是闽南人,其次为潮汕人、广府人、莆仙人(莆田人)、海南人、福州人、客家人,还有峇峇、娘惹等。新加坡人口密度7615人/平方公里,人类发展指数为0.901。
三、文化传承
早期离乡背井到新加坡再创家园的移民者将各自的传统文化带入新加坡,各种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不仅创造了今日多民族的和谐社会,也留下了丰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华人,刻苦耐劳的精神底蕴,勤奋实干的创业精神。他们与各族和平相处,积极融入、反馈于当地社会。中华文化精髓也深深影响着新加坡的生活型态。如欢欣多彩的农历新年,或慎终追远的清明节和传统祭祖普渡的中元节。当然风行于华人文化的风水之说,也可反映在新加坡的多项建筑设计里面。
四、宗教
新加坡佛教是全国第一大宗教,约占人口的33%。新加坡境内寺庙林立,属于北传佛教的寺院超过一百五十所,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约有二十余所,当中新加坡双林寺既是新加坡第一座寺院,也是最大的丛林之一。
新加坡道教占了人口的11%,境内合共有大小庙宇300余间。早年南来谋生的华人移民带来了他们的宗教信仰与习俗,潮侨和闽帮所创建的粤海清庙和天福宫还有收藏光绪帝御赐的墨宝,他们也获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存奖状。 此外四马路观音堂也是新加坡最着名、香火最鼎盛的庙宇之一,庙堂内几乎每天都有人潮。
新加坡基督教徒占总人口的18%,在新加坡草创初期,海峡华人族群、海外传教士和西方商人对两个教会的发展作出独特贡献,新加坡天主教教会也先后开办学校、医院、公益组织等来照顾弱势族群的利益。两个教会最早修建的教堂是亚美尼亚教堂和圣安德烈教堂
新加坡伊斯兰教教徒占总人口的15%,教徒约有65万人。马来人或巴基斯坦血统的信徒基本上属于伊斯兰教的逊尼派,另外也有少部分的印度人和华人信奉回教。新加坡建有回教堂共80座,当中较为着名的有哈贾法蒂玛回教堂和苏丹回教堂。
❺ 新加坡的佛教寺庙在哪里
偶知道有两处,一个在武吉士BUJIS附近的观音庙,一个在克拉码头附近的居士林,两个香火都很鼎盛
❻ 新加坡巴耶利巴的印度庙叫什么名字
哈哈,这个我知道,我就住在paya lear,基本上天天路过,那个庙叫马里安曼兴都庙,便称兴都庙,英文名字是(SRI MARIANMAN TEMPLE)新加坡最古老的印度寺庙。
❼ 新加坡佛教的新加坡佛教现代概况
于今日,佛教在新加坡有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二大系统,故泰国、锡兰式之佛寺与僧人,及华人引入之华式佛教并存。当地大小寺庙约数百间,较古老而具规模者有新加坡双林寺、普觉禅寺、普陀寺等,其中以普觉寺为新加坡最早之十方丛林;新建而气派巍峨者有毗卢寺、福海禅院等;精致之佛院则有妙音觉苑、苦乐庵等。当地僧尼约有数百人。曾在当地弘法之华籍知名僧尼,除圆瑛大师、太虚大师外,尚有转道、转岸、转逢、达明、道阶、本道、慈航、法舫、广洽、宏船、慧僧、演本、演培、续明、广义、常凯、智华、妙灯、松年、志航、印实等。而归依之信徒约在十万以上。信众之中,未剃发而过出家生活之女性颇多。
新加坡佛教总会乃当地目前较有组织、有力量之佛教会,由李俊承居士邀集僧俗四众所组成,系新加坡佛教推行教务之最高机构,于教内外之改进与福利工作颇有建树。中华佛教会则为太虚大师所创设,负责会务者多为在家居士,目前每周定期举行念佛会。英文佛教会乃为受英语教育之佛徒共修聆法之场所,为华僧法乐所创办。佛教居士林每周定期举行修行、弘法等活动,林友千余人,于社会慈善事业颇多表现。此外,南洋大学、新加坡大学均有佛学会之组织,以及中英文佛教青年会,时有演讲、佛学研究等活动。又世界佛教徒联谊会(World Fellowship of Buddhists)亦在新加坡设立分会。此外,新加坡佛教僧伽联合会、新加坡佛教福利协会等,亦为当地重要佛教机构。
有关当地之僧伽教育,有新加坡女子佛学院之设置,为僧伽教育之先声。至于社会教育方面,佛教总会设有菩提小学,龙山寺等诸山寺院设有弥陀小学。另有寺院附设之佛经流通处,及南洋佛学书局,亦皆发挥了佛教文化之推展功能。[新加坡的佛教(演培,菩提树杂志第三八五期)]
❽ 妈祖庙的新加坡
新加坡天福宫,坐落在市区直落亚逸街(华人称源顺街)的牛车水(即唐人街)内,由新加坡华人所建,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庙宇之一,目前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介绍,在1821-1822年间,天福宫仅是一座简陋的菩萨庙。后来由于香火日旺,从1839年开始迁到直落亚逸街重建,1842年建成。宫内的花岗石柱和木祭台等都是从中国福建运去的,神像也是于1840年从中国运去的。
整座宫殿气象巍峨,庙内宽敞雅洁。正殿最高处挂有光绪皇帝1907年赐的九龙匾,上书“波靖南溟”,字框四周是龙的浮雕。另一块题为“显彻幽明”的匾额是清政府派驻新加坡第三任领事左秉隆奉献的。宫的后殿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的塑像。其对面是孔子的坐像。殿堂里还放有几块刻有当年捐款建庙者的姓名或船只的宝号的石牌。
❾ 介绍新加坡
很久以前,新加坡原地名为淡马锡,也就是水镇的意思。后来,有一个来自印尼苏门答腊的王子航海经过淡马锡,误认一只老虎为狮子,就将淡马锡改名为新加坡,在印度语(当时,东南亚一带信号奉印度教)中,新加坡的意思是狮城。
英国为了抗衡荷兰在东南亚的势力,派莱福士找寻一个港口基地。在1819年,莱福士与随从登入新加坡,从此改变了新加坡的历史。
十九世纪,英国发展新加坡为一个港口与 贸易城市,新加坡处在中国与印度(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之间,也因为港口与贸易带来了各地移民,其中以中国人最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以新加坡为基地试与日军抗衡,结果英军大败,日本以少胜多,占领了新加坡三年八个月。新加坡人终于意识到只有独立才可生存。在1965年,经过许多风风雨雨,新加坡在李光 耀的带领下终于成立了新加坡共和国。之后,新加坡也从一个贸易港口国改造成为一个以工业为主要经济支柱,服务业和贸易为副的经济强国。
历史上最早有关新加坡的记载是在公元3世纪。当时中国人把新加坡称为蒲罗中(意为“半岛尾端的岛屿”)。当时,人们对新加坡知之甚少。这一事实却掩盖了新加坡多姿多彩的过去。到了14世纪。新加坡已成为强大的Sri Vijayan帝国的一部分,人们称之为淡马锡 (Temasek)(意即“海城”)。
这一名称与第3世纪的称谓同样贴切。长期以来,不断有中国帆船、印度船、 阿拉伯独桅帆船、葡萄牙战舰和武吉士人的纵帆船造访座落在马来半岛南端、作为航海必经之地的新加坡。
在14世纪,这个具有重要战略位置的小岛获得了一个新名字--新加坡拉 (“Singa Pura”)或狮子城(“Lion City”)。根据传说,一位来访的 Sri Vijayan王子在这里看见了一头野兽,把它误认为一头狮子,由此产生了今天的新加坡名称。此后,英国人为这个新加坡故事又增添了重要的一笔。 18世纪,他们急需一个战略性的“中转站”以便为日益强大的帝国舰队提供维修、补给和保护,从而遏止荷兰人在这一地区的扩张。史丹福莱佛士(Stamford Raffles )爵士就是以这政治背景塑造新加坡为一个贸易站。新加坡的自由贸易政策吸引了亚洲各地,甚至美国和中东的商人。到 1824年,即现代新加坡成立 5年之后,当地人口已从 150人猛增至 10,000人。
1832年,新加坡成为槟城、马六甲以及新加坡海峡植民地的行政中心。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以及电报和蒸汽船的发明加强了新加坡作为东西方贸易中心的重要性。
14世纪,新加坡卷入了暹逻(现泰国)和爪哇的Majapahit帝国争夺马来半岛的斗争中,因此其领土成为了战场的一部分。
5个世纪后,新加坡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尽管它曾被认为是固若金汤的堡垒,但还是于 1942年被日本人占领。战后,新加坡成为英国直属殖民地。
随着民族主义情绪的不断增长,自治政府在 1959年成立。 1965年 8月9日,新加坡获得独立。
地理位置·
新加坡是一个热带岛国,由一个本岛和63个小岛组成。它的气温变化不大,降雨量充足,动植物繁衍,体现了热带岛屿的特征。新加坡所处的地理位置是世界的十字路口之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之发展成为一个主要的商业、通讯和旅游中心。它位于赤道以北 136.8公里,东经 103° 38′至东经 104°6′,北纬 1°09′至 1°29′。
新加坡本岛由东到西约42公里,由南到北约23公里,包括所有大小岛屿在内,总面积为682平方公里。本岛以外的其余岛屿,较大的有德光岛(24.4平方公里),乌敏岛(10.2平方公里)和圣淘沙岛(3.5平方公里)。
新加坡通过一条长堤及一座大桥与马来西亚相连,和印度尼西亚的廖内(Riau)群岛的主岛也仅有一水之隔。从泰国或菲律宾只须经过短途飞行即可抵达新加坡。新加坡的樟宜机场为69家航空公司提供服务,是进出东南亚的门户。
人文·
尽管地理位置是新加坡成功的因素之一,但人民却是其成功的支柱。这个国家缺乏自然资源,但她勤劳、乐观、开朗的人民造就了她今天的繁荣。
新加坡有400万人口,其中77%是华人,14%是马来人,8%是印度人,1%是欧亚混血人种和其他民族。马来渔民是当地的土着居民,但自从史丹福莱佛士(Stamford Raffles )爵士来到并建立英国贸易中转站后,新加坡逐渐成为一块吸铁石,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移民和商人。为了给他们自己和家人寻觅更好的生活,许多人从中国南方省份、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基斯坦、锡兰和中东来到这里。尽管异族通婚早就开始了,但各个种族在融入新加坡这个整体的同时保持了自己的文化。
语言·
新加坡有四种官方语言:马来语、华语、淡米尔语和英语。英语是商务和官方语言,使用最为广泛。大多数新加坡人都会讲母语和英语两种语言。
气候·
新加坡地处热带,相对来说,常年气温变化不大,雨量充足,空气湿度高,气候温暖而潮湿,年平均温度在 23和 31摄氏度之间,温差很小。因此,对于那些喜爱日光浴、游泳、航海以及其他水上运动的人来说,新加坡可称得上是天堂。那些讨厌炎热阳光的人也不会因此受罪,因为新加坡几乎所有的商店、旅馆、办公楼以及饭馆都装有空调设备。
新加坡一年到头都有雨水,不过每年的11月到翌年正月雨水最多。相对来说,比较干燥是在6月到8月。
每日平均气温:摄氏26.7度;
最高每日平均气温:摄氏30.8度;
最低每日平均气温:摄氏23.9度;
最冷月份:12月到1月;
最热月份:5月到7月份;
年降雨量:2,353毫米;
每日平均相对湿度:84.3%;
每日平均湿度:60%到90%。
新加坡有两个不同的季候风季节,从12月到翌年3月吹东北季候风,相当潮湿;6月到9月则吹西南季候风,最为干燥。这两个季风期,间隔着季候风交替月,那就是4月到5月,以及11月到12月。在季候风交替月里,地面风弱多变,阳光酷热,形成下午至傍晚时分,全岛经常会有阵雨及雷雨。
宗教·
新加坡的多民族决定了其宗教也多元化。新加坡的宗教建筑各式各样,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回教堂圆顶、哥特式教堂尖顶、带有神秘神像的兴都教寺庙以及中国寺庙。新加坡的主要宗教有回教、佛教、基督教、兴都教、锡克教、犹太教以及拜火教。
佛教与道教
早期的华人移民,如同其他种族的移民一样,带来了他们的宗教信仰与习俗。不同籍贯的华人,各自兴建庙宇,让善男信女参拜。其中有一些庙宇,已成为国家古迹,如天福官、双林寺和凤山寺等。
佛教有“三宝”——一佛、法(佛所说的教义)、僧(指继承或宣扬教义的人),以引导信徒奉行他们的礼仪。
在新加坡,绝大多数的佛教徒,是属于大乘(Mahayana)学派,其次是小乘(Theravada)、金刚乘(Vajrayana)和其他学派。不同的学派,经由新加坡佛教总会、新加坡僧伽联合会,和世界佛教联谊会新加坡分会联合主办的宗教、文化、教育与社会福利计划等活动,有更密切的接触与合作。
兴都教
前来新加坡的印度人,也把他们的宗教、文化和艺术带来新加坡。他们早期的宗教事迹,是在新加坡不同地区兴建兴都庙,其中大部分是以南印度的风格为主。
兴都庙成为许多印度节日与庆典的焦点。印度人的生活,深受宗教的影响;而他们的生活中的不同阶段,也要进行各种宗教仪式,大部分的印度家庭都设有祭坛或祷告室。
今天,在新加坡约有24间主要的兴都庙,其中在桥南路的马里安曼兴都庙(Sri Mariamman Temple)和在实龙岗路的实里尼维沙伯鲁玛兴都庙(Sri Srinivasa Perumal Temple),已被列为国家古迹。
在印度基金法令下,于1967年成立的印度基金会,专门负责马里安曼、实里尼维沙伯鲁玛、西凡和维拉米玛达拉曼等兴都庙的行政与管理工作。这些兴都庙都属于基金会的。基金会也主办一些大节日庆祝活动,如大宝森节、蹈火节和九夜祈祷节。
印度族也设有印度人咨询委员会,对有关印度宗教和习俗,以及影响印度族社区的一般福利问题,向政府提供意见。
基督教
天主教会
在新加坡的天主教教会历史,可以追溯到1819年莱佛士发现新加坡的日子。在1821年,一名过境的传教士通过宣教吸收了12名天主教徒。到了1829年,天主教徒的人数增至200名。天主教社群稳健成长并开办了数间学校。早在1832年,天主教会就开办了第一间男校,这间学校后来成为着名的圣约瑟书院。圣约瑟书院建于1852年,由拉萨尔修士主理。两年后,修女会在维多利亚街开办了一所女子小学——圣婴女校。
1972年12月22日,已故教宗保禄六世颁令新加坡成为另一个主教区,不再隶属以前的马六甲一柔佛主教区。在1977年7月26日签署的协议下,澳门主教把他在新加坡的教会管辖权移交给新加坡主教。这项协议于1981年5月27日获得罗马教廷的批准。当这道教令于1981年6月26日颁布后,就在7月1日生效,此后在新加坡的天主教教会,就直接由罗马教廷管辖。
新加坡共有3O间天主教教堂。天主教教会管理20所小学、17所中学、一所大学先修班和一所初级学院。
新加坡的天主教教会也开办安微尼亚山医院、雅西西慈怀病院、5间老人院和一间儿童收容所。
基督教教会
在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后4个月,他把一块土地赠送给伦敦宣教会。5个月后,第一位传教士抵达新加坡。在最初的数十年里,一些不同的团体,对新加坡的基督教教会的发展作出独特贡献;它们包括西方商人族群、马六甲的海峡华人族群、海外传教士,以及印度与中国的基督徒移民。神学院与圣经学院也随着成立。
锡克教徒
新加坡共有16个注册的锡克教和锡克社团组织;以及7间锡克庙。锡克人成立的锡克人咨询委员会;专门向政府提供有关锡克教与习俗,以及锡克社区一般福利的意见。
锡克人的重要节日,主要是纪念几个锡克古鲁的诞辰,以及庆祝卡尔沙教团的纪念日。
其他宗教
新加坡推行宗教自由与宽容,各种宗教信仰追随者都可在这里立足。犹太教在新加坡有两个会堂,还有少数的袄教徒及耆那教徒,但没有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