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看新加坡 » 邵逸夫为什么葬在新加坡

邵逸夫为什么葬在新加坡

发布时间: 2022-10-18 08:15:13

1. 东方传奇—邵逸夫

说起《霍元甲》《上海滩》,在80年代的中国大陆,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80年代初,电视悄然走进千家万户,而许文强,霍元甲也被人们津津乐道,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大家都知道,这些是香港电视连续剧中的人物,后来大家还知道,这些电视剧是香港TVB出品的。但是,可能还有许多人不知道,TVB的领航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邵逸夫!

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第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他为何会获此殊荣呢?

1907年10月14日,一个婴儿在上海静安妇科医院出生了。这是这家的第六个孩子。父母中年得子,欣喜若狂,为孩子取名邵仁楞。欣喜之余,他们仔细端详起孩子的小手,发现孩子手掌柔软如丝棉,白皙若处子。身为上海一家染坊老板的父亲惊喜地对妻子说,“看阿楞的手掌,将来必是经商的奇才,邵家家业的发达必由阿愣来实现。”

这个邵仁楞,便是日后的邵逸夫,因为排名老六,后被人尊称为“六叔”。

1931年,邵逸夫为了振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的电影公司,只身前往美国好莱坞取经,并购买拍摄有声电影的设备。

在快要到达美国西海岸之时,轰的一声巨响,轮船触礁了。船舱很快进水,轮船迅速下沉,凄厉的哭喊声,令人毛骨悚然。这时,他碰到了一块木舢板,真是一根唯一的救命稻草啊!他紧紧的抱住小舢板不放,在茫茫的大海上漂泊了一夜。终于幸运地被救援的船只救起。历经艰险,终于不辱使命!

随着邵氏兄弟在新加坡的崛起,邵逸夫慢慢成为新加坡富豪余东璇的座上宾。富豪身边有位年轻美丽的女子,名叫黄美珍,常常身着白色连衣裙,像池塘中盛开的一朵白莲。“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初次见面,邵逸夫就深深地爱上了她。黄美珍也被邵逸夫的儒雅气质所吸引,渐渐坠入爱河。

可是富豪身边的女人,是这么好惹的吗?邵逸夫的三哥也常常告诫他不要走火入魔,因小失大。

理智告诉他,最好是放弃,但是他做不到!痛苦和纠结之后,他干脆到余东璇的府上,坦白了他和黄美珍的爱情。并说,“如果不能成全我们,就请于老板杀了我们!”没想到,大富豪余东璇,宽容的成全了他们。1937年,在邵逸夫和黄美珍在新加坡举行婚礼的时候,余东璇还特意派人送来了50万元的大礼!邵逸夫和黄美珍是幸运的,他们遇到了一个宽厚仁慈的前辈。他们也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在此后的岁月中,他们琴瑟和鸣,共同走过了邵逸夫事业和人生中最曲折,最动荡的岁月,他们的感情被艰苦的岁月磨砺得日益深厚,生育了四名子女。1987年,黄美珍在美国洛杉矶病逝,享年85岁。

邵逸夫是个天生为电影事业而生的人,他每天的事务就是,院线,影楼,观摩电影,每天忙的不亦乐乎!

1952年的一天夜晚,鬼使神差,他来到邵氏影楼戏院楼上的夜总会听歌,因为这样的活动,以前几乎没有。这样的场合他也不太感兴趣。昏昏欲睡了一会儿,正当他站起来,想要离开的时候,她听到了报幕员说,“下面有红面南洋的女歌星方逸华小姐演唱歌曲《花月佳期》。”花月佳期,似曾相识啊!原来他听过这张唱片。而且他非常喜欢这首歌!邵逸夫就让侍者给方逸华送上了一束鲜花!再朴素不过的想法!可是,当演出结束,方逸华一袭旗袍,站在他身旁的时候,真是有些惊艳!

他们离开夜总会来到一间酒,楼边吃夜宵边聊天,原来方逸华也是上海人,母亲是老上海滩的“舞国红星。”后来因为家道中落,方逸华从17岁开始就以演出来维持生活。由于身姿窈窕,歌喉美妙,唱歌时字正腔圆,感情饱满,在香港很有名气。这次来南洋是由于新加坡的一个演出商的邀请,并且已经表演了几个晚上,今晚是最后一晚,明天就要回香港了。

缘分就是这么奇妙!他们无所不谈,童年趣事,彼此心目中的上海,演出的见闻,邵氏的远大目标……。在方逸华的心里,邵逸夫是一位亲切的兄长,一位和蔼的老师,和一位知心的朋友。而在邵逸夫看来,方逸华歌红人美,而且颇有见地,完全不落俗套。是一位很好的红颜知己。

1957年邵逸夫刚好50岁,是知天命的年龄。他向方逸华发出了邀请,请她来邵氏兄弟公司工作。

方逸华没有让邵逸夫失望,他以文员身份进入邵氏公司之后,从采购部小职员做起,逐渐做变公司的每个工作,始终与邵逸夫并肩作战,成为邵逸夫的左膀右臂。他帮邵逸夫建立起了电影帝国,还劝邵逸夫进军电视行业。她和邵逸夫一起为“邵氏”共同奋斗50多年,然而,两个人一直分开居住,两个人各有各的居室,只在周日相聚一下。身体的有距离和心灵的完全契合完美无瑕的结合在一起。邵逸夫是六叔,她就是那个六婶。

1997年,黄美珍逝世十周年。邵逸夫终于决定要给方逸华一个名分。这年的5月6日,邵逸夫和方逸华来到了美国拉斯维加斯登记并举行了婚礼。此时,新郎邵逸夫已经90岁,饱经风霜的脸上仍然闪烁着幸福的光辉,而他美丽的新娘方逸华也已经66岁。虽然岁月在她的额头无情地刻上了一道道深深浅浅的印痕,但这些印痕也见证了他们从相知到相依相偎的幸福与甜蜜。

2010年元月,在邵逸夫102岁高龄之际,他卸任香港无线电视台行政主席职务。他将这个他花费毕生心血创建的市值164亿港元的电视王国交给了他心爱的妻子六婶,方逸华打理。半个多世纪的心心相印,方逸华一直是邵逸夫心中那个值得信赖和倚重的女子。

102岁宣布退休,他比一般人的退休年龄整整晚了40年。有人问起他的 养生 秘诀,邵逸夫含笑答道,一是勤奋工作,二是笑口常开,三是每天练功。

邵逸夫90岁之前,他都坚持每天上班。他的坐骑是一辆名贵的劳斯莱斯豪华轿车。车里有酒吧,他改装成小型办公桌,连途中的时间都不浪费。除了上班和开会邵逸夫一直以来就是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那就是看电影和电视。他很喜欢看以 搞笑 闻名的《憨豆先生》。多年以来,他一直保持开朗的心境,乐观的情绪和开朗的性格是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

晚年的时候,他每天五点半起床练功两个小时,因为练气功,所以睡眠质量很好。他自己曾经表示,自己有三个禁忌,也就是三不做,一不赌钱,二不喝酒,三不做刺激的事。至于饮食,百无禁忌,但是注意营养均衡。

邵逸夫说,笑是宽容,宽容是一个人的修养和善良的结晶,是生活幸福的一剂良药。宽容和乐于助人也是方逸夫高寿的另一个原因。古人云,仁者寿。

邵逸夫的仁,还体现在他的慈善事业上。

2002年11月,被誉为“21世纪东方的诺贝尔奖”的一个新国际奖项设立了。这个新奖项就是用邵逸夫的名字命名的。这个国际性的奖项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三方面卓有成就的科学家,颁授100万美元奖金以资表彰和鼓励。

慈善是一种高度,慈善是一种境界,慈善是一种胸襟,慈善是一种态度。“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邵逸夫如是说。

1985年以后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一亿多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 社会 公益事业。对中国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全国各地以逸夫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 科技 馆不胜枚举。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邵逸夫捐款一亿港币用于灾后重建。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大地震,邵逸夫捐款一亿港币。……

邵逸夫拥有以下几宗“最”:

史上最年长的上市公司主席;

拍摄了中国最早的有声电影《白金龙》;

拍摄影片1000余部,为中国所有电影制片厂之冠;

拥有最多的影院,最高时期达200多家,为中国私人拥有量之首;

建造了亚洲最大的电视电影拍摄基地,被誉为东方私人拥有量之首。

邵逸夫是香港的荣誉,也是中国的荣誉,更是东方的传奇。

2. 现代名人故事:邵逸夫的传奇人生

现代名人故事:邵逸夫的传奇人生

《江山美人》、《独臂刀》,他的邵氏电影曾垄断香港电影工业;《上海滩》、《霍元甲》、《射雕英雄传》,他的TVB仍是屹立不倒的电视巨无霸;逸夫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他的名字同慈善事业紧密相连,“逸夫楼”成为中国校园的一大特色。2014年1月7日,“六叔”邵逸夫于香港安然仙逝,享年107岁。

染坊里的“娱乐心”

清光绪年间,邵逸夫生于宁波镇海一个富商家庭。其父邵玉轩育有五男三女,邵逸夫排行第六,故后人称他为“六叔”。

邵逸夫出生三年后,邵家举家从镇海迁往上海。父亲邵玉轩开设了当时颇具规模的颜料号“锦泰昌”,一心想的是实业救国。但上海滩十里洋场灯红酒绿和洋学校里的日日熏陶,邵家四兄弟仁杰、仁棣、仁枚、仁楞都生出了“娱乐心”:

长兄邵醉翁下决心买来一部电影摄影机并成立了中国电影史上赫赫有名的天一影业公司,邵醉翁自己任制片人兼导演,妻子陈玉梅领衔主演,老二邵邨人做编剧,老三邵山客主管发行,中学生邵逸夫也在片场中觅得“伙计”一职,从摄影、编剧到导演,很快便对电影制片的各个环节了如指掌。

1924年,父亲邵玉轩的颜料号已经日趋衰落,但儿子们的电影事业却已经初具规模。

“邵氏出品,必属佳片”

1924年,天一影业出品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故事片《立地成佛》,大获成功。随后,邵山客转战新加坡开辟南洋电影市场,中学毕业的邵逸夫也追随而至。那也是邵逸夫的第一次创业,兄弟二人带着一架破旧的无声放映机和“天一”影片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各地华侨众多的农场搞起了“流动放映”,四年内几乎走遍了两地的大小乡镇,直至1930年,邵氏兄弟公司在新加坡成立。

尽管事业初成,但美国经济危机引发的全球性大萧条也让邵氏兄弟二人时刻都面临着可能前功尽弃的风险。20出头的邵逸夫决定放手一搏向美国学习开拍有声电影。

“当时大家都困难,舍不得拍有声电影,我们正好乘虚而入,捷足先登。”1931年,邵逸夫前住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途中轮船触礁沉没,落水的他紧抱一小块木舢板,在茫茫大海上漂泊一夜后终于获救生还。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他从美国好莱坞买回的“讲话机器”让邵氏兄弟在一年后完成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银幕中的人从默默无语到开口讲话,观众的反应用震惊形容毫不为过,据说放映时,只要一有声音出来,观众就会大声欢呼,更离奇的是有一次在泰国放映,不解的观众硬是把留声机砸开,要看看是不是有人藏在里面,害得邵逸夫以后每次放电影都要派专人保护留声机。

准确的眼光和领先的技术让邵氏兄弟的电影版图日益扩大,到1937年,邵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爪哇、越南、婆罗洲等东南亚各地已拥有139家电影院和9家游乐场,并建立了完整的电影发行网,称雄东南亚影业市场。

但这一切都在随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付之一炬。1945年战争结束,邵逸夫开始第二次创业。1957年,邵逸夫正式移师香港并于一年后再次与三哥共同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但与之前的邵氏兄弟不同,这一次,邵逸夫是绝对的主角。

他在每部邵氏作品的包装上都印上“邵氏出品,必属佳片”的宣传语,一旦发现无法补救烂片,他便将其烧掉。邵氏成立三年后,便在清水湾建立了被称为“东方好莱坞”的邵氏影城,就在这座影城中,《江山美人》《貂蝉》《梁山伯与祝英台》《大醉侠》《独臂刀》等一系列深受观众追捧的电影先后问世,邵氏也开始了对香港影视业长达十几年的统治。

邵氏的壮大自然会带来人才的成长,而这些人才在羽翼丰满后如果选择反戈一击,这也将是对邵逸夫最大的打击。

老臣邹文怀“叛逃”创立嘉禾,李小龙横空出世,“冷面笑匠”许冠文在李小龙死后也“叛逃”嘉禾,嘉禾借此完胜邵氏。《唐山大兄》创下香港本端口有史以来最高票房纪录,《精武门》在刷新香港最高票房纪录的同时还打开日本、欧美等国际市场,《猛龙过江》票房最终达到惊人的530万,《鬼马双星》甚至超过了《猛龙过江》……邵逸夫也再一次败在了自己人手上。

尽管在此期间,邵逸夫也集结了手下的精兵良将发起反击,但嘉禾的实力随着此后洪金宝、成龙等人的崛起进一步壮大。

目光精准的邵逸夫眼见大势已去便逐步淡出电影界,并于1987年宣布正式停产。尽管最终选择撤退,但邵逸夫在电影领域绝对不是一个失败者,作为已经品尝过成功滋味的商人而言,他的目标则是品尝更多的成功。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TVB

进军电视业是导致邵逸夫的电影事业遭遇最致命“叛逃”的重要原因,但如果排除类别的概念单以成功而论,这一次,邵逸夫的决策再一次正确。当时间来到21世纪的时候,嘉禾已经走过了最风光的年代,颓势尽显,而邵逸夫则在电视这个战场上取得了最辉煌的胜利。

1965年,邵逸夫和香港地产巨头利孝和共同投得当地免费电视牌照,随后利孝和斥资千万打造的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于两年后成立,利孝和自任董事局主席,邵逸夫入股加盟为董事。

TVB成立当天,正是邵逸夫60岁生日。尽管当时自己的工作重心还是在电影领域,但基于自己丰富的电影从业经验,邵逸夫从一开始便为TVB构筑了商业电视台发展的黄金模式。

一方面,他将邵氏在电影领域的大片场制度嫁接到了电视领域开创了一条龙机制,即从资金注入、编剧、演员,再到拍摄至播放一手包办,然后把音像制品的版权销售给海外。自给自足的自拍剧机制最大限度地为TVB降低了成本,增加了营利能力。但一条龙机制和大片场制度共同存在的一个问题便是艺人必须忍受低工资和长期合约,于是,人才的储备便成了TVB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为此,邵逸夫创新性地办起了无线艺人班、劲歌金曲歌手大赛和港姐选美比赛。如此超前的对于艺人的商业开发使得TVB储备了足够的人才和娱乐资源。正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此后数十年TVB的发展中,尽管也屡屡遭到对手的大规模挖角,但却始终没有出现过太大的人才危机,出于同一期艺人班的学员水平、资质大都相当,走了一个,另一个补上便是了。

3. 邵逸夫仙逝时,四个儿女却无人愿继承他的遗产,这是为何

当邵逸夫的四个儿女知道这件事儿后,内心愤怒,也很不满,于是子女与父亲的关系因此渐渐疏远了。

黄美珍去世十年后,邵逸夫与方逸华结婚,这件事也加速邵逸夫与子女间关系的破裂。曾被作为家产继承人的长子邵维铭也与父亲决裂了。最终,邵逸夫的资产被转换成了信托基金,继续发挥着他慈善家的光芒。

邵逸夫传奇的一生,从艰难岁月走过来,打造自己的影视帝国,事业上算是圆满。唯一遗憾的也许是他一生子女缘薄,亲戚情淡吧。

4. *******邵逸夫 是何人

邵逸夫简介

原 名:邵仁楞

姓 名:邵逸夫

出生日期:一九零七年

出生地点:上海

生 平:

邵逸夫,一九零七年出生于上海,浙江宁波镇海人,家中排行第六,父亲邵玉轩是当地漂染业商人。 一九二四年与亲兄成立上海“天一影片”,邵逸夫负责外端口发行。

一九二六年毕业于美国人办的上海青年会中学。同年往新加坡协助三哥邵仁枚打理电影业务,开拓电影市场,自始便与电影圈结下不解缘。

一九三零年,邵逸夫与三哥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先后购入多间戏院;更到欧美搜集西方的先进电影及器材。

一九三二年,日军侵华,“天一”于香港另起炉灶。

一九三四年,邵氏兄弟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在港推出。

一九三七年,邵逸夫与黄美珍在新加坡结婚,并诞下两子两女。 沦陷前,邵逸夫的二哥成立“南洋影片”。光复后,易名“邵氏兄弟”。

一九五七年,邵逸夫从新加坡正式来港发展,接管邵氏公司业务,建立清水湾影城。

一九七四年,邵逸夫获英女皇颁授CBE勋衔。

一九七七年获英女皇册封KNIGHT BACHELOR爵士勋衔。

一九八零年,邵逸夫成为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最大股东,担任香港电视董事局主席。此后数十年,邵逸夫捐助数以十亿计款项,为中港两地建设学府、医院等。

一九八七年,邵太黄美珍病逝美国,享年85岁。同年邵氏停产。

一九九一年,美国三藩市将每年的九月八日定为“邵逸夫日”,以表彰其贡献。 一九九七年,邵逸夫与方逸华于美国拉斯维加斯共谐连理。

一九九八年,邵逸夫获政府颁发大紫荆勋章。

邵氏兄弟促成了六十年代的国语片电影的蓬勃发展;所摄制的电影更经常于亚洲影展中夺得奖项;旗下拥有大量着名影星,十数年间,推出多部脍炙人口之电影,如《貂蝉》、《江山美人》及《独臂刀》等,开创电影发展的新路向。

邵逸夫,祖籍浙江宁波,1910年出生在上海一个富有的商人家庭。他父亲邵玉轩,是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上海小有名气的有钱人。邵逸 夫兄妹8人,他排行老六,上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当逸夫7岁时,父亲把他送进了美国人在上海办的一所英文学习,不但使他能讲一口流利 的英语,而且形成了他中西融合的文化观念。从上中学起,他就经常出入于上海繁华的娱乐场所,尤其痴迷于戏剧与电影。1923年,他的几个哥哥 成立了“天一电影公司”,开始在上海拍制电影。1925年,他三哥将“天一公司”的电影打进新加坡。邵逸夫中学毕业后,应三哥之邀赴新加坡, 开始涉足电影业。邵逸夫一手创办了邵氏(兄弟)电影有限公司,并一直把持着公司的决策大权,从而把持着香港电影的命脉,影响着东南亚乃至 世界电影市场。1957年,邵逸夫携带着巨额资金,携带着经营电影业20多年的经验,从新加坡来到香港,成立了香港邵氏兄弟影业公司。邵逸夫如 今身为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及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主席,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大富豪,他究竟拥有多少财富,难以统计清楚。据汉威估计, 把地产、电视、电影、控股等都包括在内,他的财富超过100亿港元。 邵逸夫从南洋创业到超级富豪,他取得成功的赚钱之道是什么呢?

邵氏兄弟刚在南洋创业 时,历尽了艰难。在新加坡,他们在租到的简陋的房间里,整理片子,制作海报,什么都要亲自干。到马来西亚拓展业务时,就更加辛苦了,白 天,他们行走在道路上,饱受颠箕之苦;晚上,就在露天,顶着星星、冒着露水放映电影。在炎热的夏季,太阳炙烤着大地,雷雨说来就来,他 们常常是刚刚还热得头晕眼花,霎时又被淋得浑身湿透像“落汤鸡”。出生并成长在富裕家庭和大都市的邵氏兄弟很多次都想不干了,但是他们 最终战胜了艰苦,坚持了下来。几十年之后,邵逸夫回忆起那段日子,感慨地说:“……在那样的生活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这些东西让我一 辈子受益。如果我不经历这一段生活,不会有今天。现在的青年人,心很高,学问也很深,但是不能够吃苦,是一大缺陷。”

邵氏兄弟事业的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小 小的坎坷不算,大的磨难就有好几次。一是1929年,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也波及到新加坡,当地的许多商店相继倒闭,人们连生 活都难以维持,哪还有心看电影呢?电影院的观众大减少,虽然他们把电影票价一再降低,仍然收入甚少,使他们经受了第一次考验。二是当他们在新加坡举步维艰时,1931年8月6日,一场大火又吞噬了他大哥设在香港的天一公司,天一制片厂的所有厂房和影片拷贝都被烧光,他大哥苦心经营了数年的家当毁于一旦。三是当他们弟兄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拼搏和苦心经营,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又发展起来,拥有139家戏院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又给他们带来了厄运,1941年12月,日攻陷香港和新加坡,在日本侵略军燃起的战火中,邵氏兄弟的百余家影院被全部 化为灰烬,邵逸夫并被以“拍摄反日电影”的罪名而投入地牢,后经朋友帮助才得台出狱。四是1970年,当邵氏的业务蒸蒸日上之际,公司内部 发生了较大的人事震荡,邵氏公司制片主任邹文怀离开邵氏公司,由于素有“宣传鬼才”之称的邹文怀能力出众,在职员中颇有口碑,他一走带 走不少很有才干的演职员,差一点使邵氏公司陷入“人去楼空”的窘迫境地。但是,这些磨难,都没有动摇邵逸夫把邵氏兄弟公司办下去的决心, 并且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力挽狂澜,安然度过难关,又使邵氏兄弟公司一步一步发展起来。

邵逸夫自己搞电影,因此一心要成为精通电 影的专家。他每天最低限度看一部电影,几十年来坚持不辍。好的电影和坏的电影他同样喜欢看,他要看好的电影好在哪里、坏的电影怎样坏。他不但是看电影最多的中国人,而且他也是中国最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早在50年代,他就精通了电影中的任何工作:剪辑、摄影、化妆、剧本、导演,样样内行。

使他取得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他做事认真。他曾说:“我做事的态度,便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即使是最微细的部分,也要彻底做好。 一样事情不做到十全十美,我是绝对不放松的。同时我自己的工作时间也很长,一早就来(上班),很晚很晚才下班”。追随他多年的朱旭华先生 私下说:“我们办公室的工作人员5时下班,但邵先生晚上9时仍在灯下工作。”

黄金脑智囊群认为邵逸夫创业以来,一直要 求自己和公司员工做到“顾客第一”,且非常注意在公众面前塑“可人形象”,是为最大的成功因素。他拍每一部影片,首先考虑的顾客喜欢不 喜欢。凡是顾客不喜欢的,就坚决不拍。因此,他拍的电影上座率很好,常常观众场场爆满。据统计,从1959年到1973年,从第5届到第16届亚 洲电影节,“邵氏兄弟影业公司”出口的电影屡获殊荣,共得大小奖46项,创下中国电影史纪录。此外邵逸夫他在香港人面前,总是表现出谦逊有 礼,态度安详,笑容可掬,使人觉得他是一位锋芒内敛、儒雅外流的长者,从来没有因“财大”而显露出“气粗”。在影视圈内,他为人也面面 俱圆,每有请柬,总尽量抽空出席,不摆架子。

5. 邵逸夫107岁仙逝时,4个儿女竟无人愿继承他的遗产,这是为何

如果全国人民每人给我一块钱,我就会成为亿万富翁,到时候我要买别墅、买豪车、买游艇……这样的暴富梦基本是谁都想过吧。毕竟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现实社会当中,要是没了钱,一切都做不成。但有的时候,有了钱也不代表从此走上了人生颠覆。107岁高龄的邵逸夫一命归西,留下的巨额遗产被四个儿女全部置若罔闻,完全拒收,视钱财于无物。

商业翘楚成长史

1907年出生于浙江宁波的邵逸夫,小时候的家境十分富裕,父亲是上海一家颜料公司的老板。自小在商业世家长大的邵逸夫在经商方面也是颇具经商头脑,在念书的时候就加入了自己兄长的电影公司,兄弟俩一起发展电影行业。

因为对电影制作业擅长和热爱,邵逸夫果断的放弃了升学的机会,选择了继续投身电影制作业。很多人的十八岁还是在学校接受知识的灌溉,但是他已经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摄影师,《西游记》、《珍珠塔》之类的都是他的作品。

而邵逸夫107岁逝世之后,他留下那么多财产,竟然没有一个子女愿意继承,后来只好捐给基金会。

古人有言——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彼此间的关系其实都是相辅相成的,甚至说缺一不可。纵观邵逸夫这一生,享受了百年老人107岁的生命、收获了事业、收获了爱情,却失去了亲情。硕大的一个家业后继无人,甚至搞的是膝下儿女与他断绝关系,这样的人生,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完美和成功吗?

6. 邵逸夫的一生有怎样的精彩

邵逸夫在1958年于香港成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拍摄过逾千部华语电影,另外他旗下的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惯称无线电视)主导着香港的电视行业。

自1985年以来,邵逸夫通过邵逸夫基金与教育部合作,连年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建设教育教学设施,截至2012年赠款金额近47 .5亿港元,建设各类教育项目6013个。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多亿港元。

1974年获英女王颁发CBE勋衔。1977年,邵获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册封为下级勋位爵士,成为香港娱乐业获“爵士”衔头的第一人。

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1991年,美国旧金山市(三藩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

2002年,创立有东方诺贝尔之称的邵逸夫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及天文学卓有成就的科学家进行奖励。

(6)邵逸夫为什么葬在新加坡扩展阅读:

邵逸夫并非香港最有钱的人,但却是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他在香港的影响力源自于他的影视王国,而他在内地的口碑则主要是因为他的慈善捐赠。

据统计,邵逸夫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多亿港,兴建了6000多个教育和医疗项目。尤其是对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邵逸夫捐赠的教育资金遍布神州大地,全中国多家高等院校均有邵逸夫命名的“逸夫楼”。香

港多间专上院校的建设曾得邵逸夫捐助,例如香港中文大学的逸夫书院、香港大学的邵逸夫楼、香港城市大学的邵逸夫图书馆等。

1973年,邵逸夫设立了邵氏基金会,从1985年起,他平均每年向内地捐赠1亿多元,用于支持各项社会公益事业。

1977年出资600万助政府兴建香港艺术中心,更同时倡办香港艺术节,成为当时的大会主席。1985年出资1000万,协助保育敦煌莫高窟壁画。

1987年后,根在宁波的邵逸夫对故乡也倾注了很大的爱心,他不仅多次回乡探亲访问,还先后捐资4000多万元帮助发展教育、文化事业。

这些项目包括位于宁波大学西区的邵逸夫图书馆、云南大学东陆园图书馆、曲阜师范大学曲阜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逸夫教学楼、逸夫剧院以及其祖居地康乐园等。他在浙江其他地区也有巨额捐赠,如他为杭州逸夫医院的捐赠近亿元。

早在九十年代初,省、市政府就授予他“爱乡楷模”、“荣誉市民”称号,以表彰他为家乡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7. 邵逸夫107岁去世,留下4个后人,他的商业帝国和慈善有人继承吗

说起邵逸夫,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在如今我国很多学校依旧还有存在着邵逸夫的身影。邵逸夫不仅在事业上拥有着令人景仰的辉煌成就,还有着心怀家园大爱。世人对于邵逸夫的评价,排在第一位的永远都是他的慈善事业,第2位才是他的商业帝国。被称为"影视大亨"的他经历了百年传奇,世人只知道他的慈善事业以及商业帝国,却很少留意到他的子女。

爱情的来临

1907年,邵逸夫出生于上海一个富有的家庭,家中父亲邵玉轩在上海开了一家颜料公司,家业规模宏大。邵逸夫从小就痴迷于戏剧以及电影。为了让邵逸夫接受更好的教育,父亲从小就为他请来了众多名师。

邵逸夫去世前,就将自己的资产全部套现成立了托信基金。在他去世之后,他的4个子女并没有与方逸华争家产,都没有人想要接手父亲的事业。如今这4个子女都在国外有着自己的事业,低调的过着自己的生活。

邵逸夫的拥有着传奇的一生,从白手起家最终打造出自己的影视帝国,可以说在事业上已经没有什么遗憾了。唯一遗憾的或许是他一生子女缘薄,亲戚情淡。

8. 邵逸夫去世后留下200亿遗产,为什么他4个儿女都不愿继承

邵逸夫曾经说过,创业、聚财是一种满足,散财、捐助是一种乐趣。他的一生也在充分的展现这句话,你且看全国有多少所学校都有逸夫楼的身影,3万多所,分布全国,全都是邵逸夫捐赠的。

你再看看当初邵逸夫捧红了多少大明星,就连四大天王都是他捧红的,他们红了之后却又纷纷选择离开邵逸夫所创的TVB。原因很简单,就是邵逸夫太抠,他们片酬太低。上个世纪邓萃雯很红的时候就选择离开TVB时就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我很红,但我特别穷!"

华语影视大亨邵逸夫,叱咤商圈80载

邵逸夫出身商业世家,其父邵玉轩就曾经是上海有名的商界人士,还曾经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后来邵家家道中落。

邵逸夫为了避免自己去世之后,子女和方逸华争家产,所以早早地就立下了遗嘱,分配二百亿的遗产。直到2014年1月邵逸夫在夫人的陪伴下安然离世,享年107岁。

他去世后他的孩子们更是彻底离开中国,也不愿继承父亲的遗产。直到现在,他的孩子们仍然在新加坡生活,过得平淡。

邵逸夫这一生对电影行业做出过突出贡献,也对祖国的建设奉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更是醉心于慈善,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401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747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1052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303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363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1044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996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864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1022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