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为什么没陆地防御
㈠ 新加坡战役的新加坡的陷落(战报)
“比圣诞节布丁里的葡萄还要多的大炮是会守得住新加坡的”,一家澳大利亚报纸如此生动地打消了读者对新加坡前途的忧虑。但按照丘吉尔的话就是“新加坡没有陆地防御,等于一艘没有底的战舰可以航行!”。新加坡的防御是针对海上进攻的,岸炮只有极少数可以作大角度旋转,所以对付后面的登陆毫无用处。此时新加坡还有英、澳、印联军约8万人,粮食弹药虽较为充足,士兵士气低落,无制空、制海权。
整修一周后,马来虎山下奉文向狮城发出了致命的吼声。42年2月8日晨,日军炮兵和航空兵对新加坡岛上的火炮阵地、机场等设施进行了猛烈轰炸。随后,近卫师团在新加坡东北角的开阔地带佯装登陆,使守卫在东北部的英军主力第18师不能向其他处调动。2月8日夜,日军主力第5和第18师团乘冲锋舟在长堤以西灌木和沼泽地登陆,守在这里的是疲惫不堪且疏于防范的澳大利亚军。日军登陆后,着手建立并巩固登陆场,随后近卫师团也向西转移并在登陆场登陆。日军3个精锐师团并肩向南推进。至2月14日,日军先后占领了提马高地、因保丁水库和加兰机场等要地,并对城区造成三面包围之势,同时加紧空袭。2月15日,在日军登陆一周后,帕西瓦尔签定了无条件投降书,这座“东方第一坚城”落入日军之手。
“英国史上最沉痛的浩劫,规模最大的投降,就在新加坡。”丘吉尔曾悲痛地指出。帕西瓦尔用了9周的时间最终将大英帝国苦心经营的狮城交给了日本帝国,其中战略处于被动当然是主要原因,但防御战术的失误也不可忽视的。英国并没有放弃新加坡,但新加坡仍在被困一周后失守,从这一点说来,帕西瓦尔要比防守菲律宾的麦克阿瑟差好多。
战争就象一场赌博,只是没有赌博那么目的明确。帕西瓦尔在投降前的最后一刻还是有胜利的机会,只是他没有敢于下那么大的赌注。因为就象山下奉文所说的“敌人也很困难”,也就说日军也很困难。随后,日军举行了独特的受降仪式:让数万名战俘战站在道路的两边迎接高奏凯歌的日军进城。但是这些人中的大部分人看到了战争的结束,这要比守卫菲律宾的美军战俘要幸运。日军投降时,代表英国签字的也是刚从战俘营中出来的帕西瓦尔,或许这就是放弃的意义。
马来半岛陷落后,通向荷属东印度的大门也就敞开了一半,另一半就是麦克阿瑟驻守的吕宋岛菲律宾。
㈡ 新加坡军事实力如何
在如今的各国较量之间,最容易拿来比较的就是综合国力,除此以外就是军事实力。一个国家如果连自保的能力都没有,那么他就会随时被其他的国家歼灭,或者面临被别人蹂躏的地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个国家开启了自己军事上的最大投入,努力的提升军事实力。
通过新加坡的军事力量配比和他们的军事能力展现,我们能够感受到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想要让自己的国家更加安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的去发展自己国家的军事,使得自己在安全上有一定的保障。新加坡虽然国家面积小,但是他们的自我防备意识十分强大,所以使得新加坡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军事也成为了能够与经济比肩的一个长处和优点。
㈢ 二战英国有与日本开战吗
有的。
1.远东之盾
马来半岛为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分界线,称为“远东直布罗陀”的新加坡更是扼守着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也是阻挡日军夺取荷属东印度(现印尼)石油的天然屏障。大英帝国已经在新加坡经营多年,其章宜海军基地更是规模不凡。但二战开战后,英国已无余力顾及这块属地,在新加坡的部署已降到了最低的程度。
1941年下半年,德军转向东线进攻苏联,大英帝国本土所受的压力已逐渐减少,同时日本南下太平洋的意图日趋明显。丘吉尔决定派遣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反击号战列巡洋舰和护航舰只组成新太平洋舰队(Z舰队)奔赴远东。12月4日,Z舰队达到新加坡。Z舰队也就是防守新加坡的海军全部主力。这时马来半岛和新加坡陆军部队共有约8.8万,由英国、澳大利亚、印度和马来军组成,帕西瓦尔中将负责指挥陆军。空军有约150架老式飞机,如美国淘汰的F2水牛式战斗机。
2.大和之矛
日军的实际战略目标是盛产石油的荷属东印度群岛(现印尼),袭击珍珠港也只是战略支援任务。为取得荷属东印度,必需要经过英属的马来半岛。日军对马来半岛的进攻兵分两路:一是陆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已经进占印支南部的近卫师团,从陆上进入泰国,占领曼谷后,沿马来半岛南下;另一路是山下奉文中将率领的第5和第18师团,分批从海上登陆。为了支援登陆行动,日本海军以小泽治三郎海军中将指挥的南遣马来舰队负责掩护,辖有重巡洋舰5艘、轻巡洋舰4艘以及护卫舰只。
Z舰队到达新加坡的同一天12月4日,日本浩浩荡荡的登陆舰队从海南三亚启航,向马来半岛进发。12月6日登陆舰队转向西北,佯装开往曼谷,声称要切断印度与中国之间的运输线。12月7日上午,英军侦察机发现日军舰船,英军判断日军将先在泰国登陆。其实,这支登陆输送队于7日12时已突然转向,分兵数路,驶往哥打巴鲁(马来亚)、北大年(泰国)和宋卡(泰国)。
1941年12月8日凌晨1时45分,入侵舰队的南路5千多名日军在4艘驱逐舰交叉火力的掩护下在哥打巴鲁登陆。这时4500海里以外的珍珠港以北,突袭机群正在准备起飞。两个小时后,日本登陆部分击退了哥打巴鲁的守军,控制了日本新帝国的第一个滩头堡,珍珠港的突袭机群也飞临美太平洋舰队上空。随后宋卡和北大年的登陆部队也成功地守住了阵地。并且各地的登陆兵上岸后,迅速抢占附近的机场。8日天明后,日军航空兵对马来半岛尚未被其地面部队占领的机场和新加坡航空基地进行多次空袭,大英帝国的空军已损失殆尽。
12月8日下午,菲利普斯中将在没有空中掩护、敌情不明的情况下率领Z舰队冒险出航。12月10,Z舰队终于厄运难逃,日军22航空队85架飞机用2个小时干净利落地将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击沉,远东海军主力不复存在了。
3.自行车闪电战
由山下奉文将军率领的登陆部队-第5师团、第18师团均为日军的精锐部队。其主力从宋卡、北大年等地登陆,而后向马来半岛西南穿插,然后沿西海岸向南推进。牵制分队从哥达巴鲁登陆,而后从马来半岛东海岸南下。两股日军在轻型坦克和空军的支援下隆隆南下,多数日军备有自行车。
12月11日,由英军希思将军指挥的印度第十一师首先和日军交火,尽管印度军队在数量有三比一的优势,但部队训练很差,装备处于略势,“军官与士兵的团结意识又几乎等于零”,所以这样一支军队与日军对抗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日军西路部队分队12月19日占领了槟榔屿上的英空军基地,消除了英联邦军队从印度、缅甸方向对马来半岛守军进行空中支援的可能性。西路主力沿西海岸急速南下。东路部队于1942年1月6日攻占关丹,然后向柔佛州前进。西路部队于1942年1月11日攻进马来亚首府吉隆坡,然后继续前进。
“失败的阴影象瘟疫一样在英军中蔓延,而且撤退很快就变得无法控制,越来越多的装备落在日军手中。日本空军可以在英国的机场装上英国的燃料往英国的阵地上投英国的炸弹。日本步兵骑着自行车紧紧追赶撤退的英联军,他们三人一排,又说又笑,好象是去看足球比赛。数以百计的车轮汇成嘈杂一片,溃退的印度军队惊恐万分,以为是坦克在追赶他们。”(马来半岛灼热的路面令自行车车胎很快爆裂,日军士兵干脆剥去橡胶胎,只用钢圈骑行,数千辆这样的自行车发出的响声确实有点象坦克。)
1942年1月下旬,英军增援部队运抵新加坡,其中包括英军第18师和50架飓风战斗机。由于马来半岛大部分已失守,前者已来不及运往前线;而由于训练和装备问题,后者在与零战的交锋中又一败涂地。1月25日,帕西瓦尔将军已下令向新加坡作最后的撤退。2月1日,英军炸毁了连接新加坡与柔佛州的一千余米长的海峡堤坝,新加坡成了一座真正的岛屿。
4.新加坡的陷落(战报)
“比圣诞节布丁里的葡萄还要多的大炮是会守得住新加坡的”,一家澳大利亚报纸如此生动地打消了读者对新加坡前途的忧虑。但按照丘吉尔的话就是“新加坡没有陆地防御,等于一艘没有底的战舰可以航行!”。新加坡的防御是针对海上进攻的,岸炮只有极少数可以作大角度旋转,所以对付后面的登陆毫无用处。此时新加坡还有英、澳、印联军约8万人,粮食弹药虽较为充足,士兵士气低落,无制空、制海权。
整修一周后,马来虎山下奉文向狮城发出了致命的吼声。42年2月8日晨,日军炮兵和航空兵对新加坡岛上的火炮阵地、机场等设施进行了猛烈轰炸。随后,近卫师团在新加坡东北角的开阔地带佯装登陆,使守卫在东北部的英军主力第18师不能向其他处调动。2月8日夜,日军主力第5和第18师团乘冲锋舟在长堤以西灌木和沼泽地登陆,守在这里的是疲惫不堪且疏于防范的澳大利亚军。日军登陆后,着手建立并巩固登陆场,随后近卫师团也向西转移并在登陆场登陆。日军3个精锐师团并肩向南推进。至2月14日,日军先后占领了提马高地、因保丁水库和加兰机场等要地,并对城区造成三面包围之势,同时加紧空袭。2月15日,在日军登陆一周后,帕西瓦尔签定了无条件投降书,这座“东方第一坚城”落入日军之手。
“英国史上最沉痛的浩劫,规模最大的投降,就在新加坡。”丘吉尔曾悲痛地指出。帕西瓦尔用了9周的时间最终将大英帝国苦心经营的狮城交给了日本帝国,其中战略处于被动当然是主要原因,但防御战术的失误也不可忽视的。英国并没有放弃新加坡,但新加坡仍在被困一周后失守,从这一点说来,帕西瓦尔要比防守菲律宾的麦克阿瑟差好多。
战争就象一场赌博,只是没有赌博那么目的明确。帕西瓦尔在投降前的最后一刻还是有胜利的机会,只是他没有敢于下那么大的赌注。因为就象山下奉文所说的“敌人也很困难”,也就说日军也很困难。随后,日军举行了独特的受降仪式:让数万名战俘战站在道路的两边迎接高奏凯歌的日军进城。但是这些人中的大部分人看到了战争的结束,这要比守卫菲律宾的美军战俘要幸运。日军投降时,代表英国签字的也是刚从战俘营中出来的帕西瓦尔,或许这就是放弃的意义。
马来半岛陷落后,通向荷属东印度的大门也就敞开了一半,另一半就是麦克阿瑟驻守的吕宋岛菲律宾。
㈣ 新加坡军事实力解析 新加坡大约有多少现役军队
新加坡军队是新加坡1956年从马来西亚联邦独立出来之后,李光耀向以色列发出请求,要求以色列帮忙建立的,因为以色列和新加坡拥有相同的特点,新加坡武装力量由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正规军人,现役军人以及战备军人,正规军人是职业军人,常年在军队的,现役军人是指十六岁到二十多岁不等的,只服两年役的,赞美军队是指从县一中退伍的,每隔一段时间回军营进行一定周期的训练,且能在短时间内动员后备军,他们的武装力量最高统帅是新加坡总统,新加坡军队分为海陆空三军。
其总兵力7万1600多人,大概构成是由,陆军5万,编为三个混编师,每个师下辖两个步兵旅,一个机械化旅,一个侦察营,一个炮兵营,一个高炮营,一个工程兵营,此外还有一个快速反应师,下辖三个步兵旅,一个机械化旅,他们的海军有九千人,空军大约1.3万人,可以使用的人口有129万其中包括预备役35万人,这其中有25万人的预备役部队可以在六个小时内基本完成动员,
与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没有战略纵深。不能大量军队都驻扎在海外的基地,且基本都是租借别人的基地,他们的战略,防御有三层,第一层次是维持加强马来西亚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的五国联防,要从推动东盟国家经济合作,第三层支持联合国国际安全,如大国进入东南亚地区,比如美国,他认为,尽管美国很强大,但是亚洲对于他来说太远了,它可以有效地节制其他大国,但却可以维护地区,这就是着名的鱼群策略,此外,他们还有新加坡武装部队军事训练学院,初级院校和三所中级院校以及一所高级院校。
㈤ 属热带雨林气候的新加坡,为何会深陷入水资源缺乏的境地
新加坡是地处东南亚的热带气候国家,本应该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地方,却陷入水资源缺乏的境地。这是因为新加坡的地势过于平坦,其次,新加坡的水资源需求量大。
所以说新加坡的水资源短缺归根到底是由于供需不平衡造成的。就像一个破了洞的塑料袋,装入的水虽然很多,但是漏掉的也很多,更让人头疼的事,需要从袋子里取出的水也很多。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加重了新加坡的水资源紧张。
㈥ 新加坡能否围海造陆
不能,首先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的扼守口,北部就是马来西亚,他本身的陆地面积和海域面积就是十分狭小,经济收入主要靠船只的过路费,如果造陆的话将会带来巨大的成本,造成海域的减小,减少收入。
㈦ 新加坡面积这么小,没有战略纵深,为什么不学美国那样向马来西亚买地
虽然现在新加坡在东南亚的存在感很强,但是土地在东南亚地区就特别不显眼了。
面积狭小没有战略纵深,国家不安全这里我们先不谈,就连新加坡的国民生存使用也是十分有限的——毕竟现在新加坡的国民总数达到了580万,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8000个人居住,如此的人口密度在国际上都是相当罕见的。
——在欧洲人到达北美洲之前,此地一直是属于土着居民印第安人的生活地区,后来欧洲发现北美洲有大量的银矿之后,便疯狂地来到这里圈地,而美国最早是英国圈的一块殖民地,后来从英国获得了独立。
独立后的美国实力不断的发展壮大,它开始对土地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贪欲。而当时交通也不发达,通信也不是很方便,所以欧洲各国对于北美殖民地的远程控制非常的困难。
当时世界各国之间的信用值并不比现在高,而且国际形势也缺乏一定的平衡性,如果各殖民国不将这些土地卖给美国的话,美国很可能会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将这些土地拿到。
——再比如说拿破仑将路易斯安那地区卖给美国之前,美国就已经表现出要准备军事侵略路易斯安那了。当时的法国已经陷入与英国和俄罗斯的战争之中,根本无暇顾及这个隔海相望的殖民土地。所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拿破仑才会将路易斯安纳于1500万元的价格贱卖给了美国。
在此之后拿破仑也曾明确表示这1500万甚至不够他在北美洲一周的军费。说白了拿破仑是为了找到一个台阶下,毕竟这块地他在当时也完全顾忌不来,是迟早要丢的。
这与俄罗斯当时的想法可以说是如出一辙。
而与之相对比的是,新加坡虽然富裕也拥有一定的军事化装备,但是新加坡根本没有能力威胁到马来西亚。
从古至今的国家之间的土地交易或多或少都有一点强买强卖的感觉,新加坡根本没有这样的一个实力去强买周边的任何一个海岛。更何况这些海岛又都在马来西亚的门口,马来西亚管控起来也特别的方便,就算新加坡想要通过一些流氓方法去占领,也是不现实的。
说到最后,再来做一个精简的总结。
——国际环境不一样了,领土在如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国际上土地用钱来衡量价格应该是越来越难了。美国当时虽然实力强大,但也是借助了特殊的国际环境才能够趁火打劫,谋取利益;显然,新加坡不仅没那个实力,而且也没有当时那个混乱的国际环境与秩序作为依托。
㈧ 新加坡军队的战斗力如何
新加坡独立后,英军突然决定从新加坡撤出驻扎的所有部队。新加坡高层认为自己一直处于周边伊斯兰国家的包围中,再加上和马来西亚扯不清的纠葛、国家的安全角势并不是太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及印尼曾一度处于战争边缘。因此以李光耀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人非常注重发展国防。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加坡在周边马来西亚、印尼的虎视眈眈下,在国防上的投入是相当巨大的。新加坡国防预算过去若干年来一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6%,占政府年度预算的34%左右。
新加坡三军总人数只有7.25万人,却可以迅速动员战备军人30万。其中陆军5万,已经实现全面机械化、高度机动性,拥有M1坦克、BIONIX陆战车,是亚洲最有条件落实“决战境外”的军种;海军9千人,自制世界一流坚韧级登陆舰、购入拉法耶舰与潜艇,实力傲视东南亚;空军1.35万人,拥有F-16C/D、空中加油机和E-2C鹰眼预警机。这样的军队规模对一个400万人口的城市国家来说是相当庞大的。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没有战略纵深,因此必须能够“御敌于国门之外”。为此,李光耀提出了着名的“毒虾”理论,即新加坡应成为“能产生剧毒的小虾”,既能与“鱼群”共存,又不会被“大鱼”吞掉。这实际上是强调新加坡武装力量要保持有效的威慑能力,使大国不敢对新加坡轻举妄动。这是新加坡“全面防御”国防政策的重要支柱。
新加坡军队2
具体来讲,新加坡军事安全战略有三项原则:一是“毒虾”原则。新加坡军事安全战略讲究威慑,一是让对手慑于其军队的战斗力,二是让对手慑于其全民的抵抗力。新加坡有一支在东南亚地区现代化水平最高、有较强的空中打击能力和地面突击能力的精锐部队;除正规军外,新加坡还有25万预备役部队,只要6个小时就能基本完成动员。与此同时,新加坡的经济、社会、民事、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应变能力也非常强。二是“鱼群”原则。新加坡国小人少,军队没有实战经验,单靠自身力量难以确保国家安全。所以,新加坡十分注重联防自保,寻求集体安全,靠集体的力量遏制潜在的敌人。总理吴作栋把新加坡比作一条小鱼,小鱼要活着就要和其他鱼在一起,置身于鱼群之中,靠结群来自保。新加坡的安全体系有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维持和加强与马来西亚、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的5国联防。第二个层次是推动东盟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合作,并创造条件把东盟合作的领域扩大到地区安全方面。第三个层次是支持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安全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新加坡军队3
三是“大鱼”原则。新加坡讲遏制,靠的是双管齐下,既要加入“鱼群”,又要拉住大鱼。这条大鱼,就是美国。
新加坡认为,“美国是一条友善的大鱼,能阻止其他大鱼到本地区闹事”。所以,新加坡一向支持美国在本地区保持军事存在,并把美国的军事力量引入新加坡。如果有人想吃掉新加坡这条小鱼,除了要考虑五国联防和东盟这两个鱼群外,还要特别考虑一下美国这条大鱼答不答应。如此,新加坡就能借助其他国家的力量达到保卫自身安全的目的。
1965年,新加坡从马来西亚独立出来时,拥有的军人总数不足1000人,海军只有几艘巡逻艇,空军只有一架飞机。但现在,新加坡国防实力雄厚,拥有自制舰艇和先进战机的海军、空军傲视东南亚,加上日益精锐的陆军,战斗力不断上升。
训练大多在别国举行
由于新加坡国土面积小,军队很难找到训练的空间,因此,新加坡的军事训练大多在别国进行。目前,新加坡有两个战斗机分遣部队、一个运输机分遣部队和一个直升机分遣部队在美国受训。此外,法国、文莱和大洋洲也有新加坡空军训练之所。无人驾驶飞机分遣部队部署在南非,短期集训则有时会安排在泰国和印尼。
此外,新加坡还非常注重与邻国进行联合军事演习。与新加坡合作进行军事演习的国家包括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和澳大利亚,森林作战训练在文莱进行,炮兵训练则在新西兰完成。如此一来,既可解决新加坡军队的训练场地问题,又可比较各国之间的军力水平。
预警能力在东南亚最强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新加坡不断在东南亚地区创造着国防奇迹:它的武装部队只有5万人,却可以迅速动员战备军人30万人;其4.5万陆军已经实现全面机械化和高度机动性,是亚洲最有条件落实“决战境外”的军种。
空军拥有4架E—2C“鹰眼”预警机,其空中预警能力在东南亚最强。8架F—16A/B、18架F—16C/D型战机(今年7月又订购了20架)、35架F—5E/F,可以挂载“小牛”空对地导弹。空军总共拥有16个中队和250架作战飞机,拥有很强的对地攻击能力。
新加坡海军包括6艘600吨位配备“鱼叉”反舰导弹的“胜利”级导弹护卫艇、6艘300吨级“海狼”导弹快艇和13艘两栖登陆艇。此外,新加坡海军还拥有自行建造的8000吨级“坚韧”级坦克登陆舰,登陆作战能力惊人。“坚韧”级坦克登陆舰也是新加坡国防工业的骄傲,它在自动化设计、船体设计、火力等方面都堪称世界一流。在获得4艘“拉斐特”舰之后,新加坡海军将会成为东南亚的霸主。
堪称“东南亚的以色列”
此外,新加坡还非常重视与发达国家进行军事合作,它同欧盟、美国和俄罗斯一直维持着全方位的合作关系,陆军装备了160套从俄罗斯进口的最先进的SA18肩扛式地对空导弹。在改良军事技术方面,新加坡堪称“东南亚的以色列”,有能力生产世界上射程最远的榴弹炮,改装与提升战机火力。
为避免周边国家的“新加坡威胁论”升温,新加坡政府推行“韬光养晦”的对外军购政策。预警机、F—16A/B购入以后,新加坡政府把它们先存放在美国,人员训练则在澳大利亚、美国和新西兰进行,最近空军还选派了飞行员到加拿大接受训练。
新加坡展现于世人面前的是经济繁荣,但支撑和保卫繁荣景象的却是隐身于后、灵敏应变、伺机而动的国民防卫。虽然新加坡没有明言,但是它的军事实力和气魄仿佛在向世界宣示:随意向它发动进攻者必定付出沉重代价。
纯粘贴勿怪,在东南亚应该是军事实力不错的,
㈨ 新加坡曾经作为马来西亚的属地为何后来会被迫独立
20世纪末期,得益于发达国家的行业转移,新加坡的经济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并成为“亚洲四小龙”国家之一,如今的新加坡早已迈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全年人均GDP将近6.4万美元,高居世界第八位。
近代以来,如同大部分亚洲国家一样,新加坡也曾经饱受列强屈辱和战火的摧残。从新航线开辟时代开始,因为新加坡地处马六甲海峡,自身又是优质的橡胶产地,在远洋贸易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到了1824年,新加坡又正式的成为了英国的海外殖民地,随后英国人又以此为基础向东南亚扩张。
虽然马来西亚与新加坡之间“分手”,但是关于淡水资源的供应,马来西亚又总想背弃先前协议调高水价,也使得二者之间频有矛盾。另外,关于仅仅一个足球场大小的白礁岛也是双方领土争夺的一个焦点。
㈩ 日军为何进攻马来亚、新加坡
马来亚位于东南亚马来半岛的南部,东临南海,北邻泰国,西南同东印度群岛(现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相望,控制着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主要航道——马六甲海峡,是南下东印度群岛、北上缅甸的跳板。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扼马六甲海峡的咽喉,是东南亚最大的海空交通中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马来亚物产丰富。橡胶、锡年产量均占世界第一位。19世纪初,马来亚、新加坡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以20余年时间,重点建设新加坡,使之成为大英帝国海外主要海军基地之一,也是英国在远东的主要战略据点。英国认为,保卫新加坡的关键是海上力量,只要在新加坡派驻一支足以控制南中国海的舰队,日本就不可能在马来半岛登陆和维持海路补给。从1941年初起,太平洋的形势日趋紧张。英国驻新加坡、马来亚的军事首脑深感新加坡的防御力量不足,要求迅速增派军队,特别是加强海空力量。当时英国主要兵力已投入欧洲和北非战场,对增强新、马防御力不从心。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和军队领导人对日本的侵略野心和作战日军进攻马来亚、新加坡(1941年12月8日—1942年2月15日)能力估计不足,行动犹豫、迟缓。直至1941年10月,有的领导人还断言,在希特勒打败苏联以前,日本不会贸然发动战争。有的则寄希望于气象变幻,认为10月份季风一到,日本人就难以在马来半岛东部海岸登陆。战前,新、马驻军曾设想,日军一旦发动战争。必将以马来亚以北的克拉地峡为跳板。为此,英军拟定了一个以先夺占泰、马交界处的克拉地峡为目标的“斗牛士作战计划”,但这一计划一直未被批准实施。战争爆发时,马来亚、新加坡的守军有:陆军3个师、4个旅,8.8万人,以后增至10万余人。多数部队是印度、澳大利亚和马来亚当地部队,装备、训练和战斗力都较差,没有坦克支援。地面部队由白西华中将指挥。空军飞机158架,机型陈旧。海军组成远东舰队,司令为菲利普斯海军中将。共有作战舰只12艘,其中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和却敌号是根据丘吉尔的指示于12月2日才驶抵新加坡,其目的是为了对日本显示实力。
进攻马来亚是日军南方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占领马来亚、特别是新加坡海军基地,清除英国在东南亚的主要根据地,为尔后夺占荷属东印度群岛取得前进基地。参加对马来亚作战的兵力为陆军第25军,陆军中将山下奉文任司令。该军下辖3个师团,共11万人,支援作战的有陆军航空兵飞机450架,各型作战舰只46艘。日军对这次作战进行了周密的组织,参战各部都进行了热带丛林和夜间作战训练,并进行以马来亚登陆为背景的联合登陆演习。日军还大力搜集马来半岛的军事情况,特别是兵要地志情况。日军大本营曾专门派出一名少校参谋军官以外交人员身份对马来亚和新加坡进行了详细考察。根据马来亚的设防和地理情况,日军决定在马来半岛的颈部以南登陆,由北而南,经吉隆坡向柔佛海峡前进,然后跨越海峡从背后攻入新加坡。在作战方式上采取航空火力袭击和突然登陆同时进行,以收奇袭之效。同时,从气象和月令情况考虑,确定以12月8日下弦月时间为登陆日。作战时间预定为期100天。
12月4日,日军第一批登陆部队从中国海南岛的三亚港乘船出发。运输船团按预定计划首先沿印度支那东海岸向南航行。6日晨船团转向西北,伪装驶向曼谷。至7日中午,在富国岛西南海域突然改航,直向西南方登陆目标进发。驻马来亚英军虽于6日中午即发现日军船团,但因奉命不得挑起事端,只好坐视事态发展。8日拂晓前,日军先遣队2.6万人分别在泰国的宋卡、北大年和马来亚的哥打巴鲁登陆,迅速占领了三处机场和克拉地峡。同时,日机对马来亚的机场和新加坡海军基地实施了轰炸,在两天的轰炸和空战中,击毁英机约50架。12月10日,英国远东舰队的两艘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和却敌号,由于缺乏空中掩护,在关丹以东海域被日机炸沉。日军夺取了海空控制权,后续部队迅速上陆,其主力越过克拉地峡,拆毁边境路障,进入吉打省,沿西海岸的铁路和公路向南推进,迅猛插入退却的英军行列,于12日突破马来亚北部的主要防线——基托拉防线,13日占领吉打州的首府亚劳。19日,日军一部占领马来半岛西海岸的槟榔屿上的英国维多利亚空军基地,切断了英国空军从印度、缅甸向新、马机动的空中航路。在哥打巴鲁登陆的部队沿东海岸推进,于13日攻占瓜拉丁加奴机场。至此,北部机场已全部被日军占领。英军首战失利,节节败退,企图凭借山路隘口、河流并在沿途破坏桥梁、道路,进行迟滞作战,争取时间,加强南部防御。日军则采取轻装猛进,近战夜战,陆上穿插迂回,海上逐段蛙跃等多种作战形式,连续突破英军在霹雳河和金宝隘路的防御。1942年1月初,日军夺占斯林河上的大桥,切断了北部防区第11印度师的退路,该师遂告瓦解。1月11日,马来亚首府吉隆坡失守,马来亚中部的防线被突破。日军进入柔佛州开阔地区后,同时展开2个师,加快进攻速度,以便抢在英军得到增援之前占领马来半岛。与此同时,沿东海岸进攻的日军于1月6日攻占关丹,随后英军风闻日军在兴楼登陆便主动放弃该地。英军原计划在柔佛州久守,组成新加坡的北方屏障,但由于前线迅速溃败,时间紧迫,工事未就,遂于1月31日全部撤至新加坡,炸毁了新、马之间的长堤。日军在54天内攻下了马来亚,只伤亡约4600人,英军伤亡、被俘约2.5万人。
1942年2月8日夜,日军分两路渡过柔佛海峡,在新加坡登陆。英军在新加坡集结10万余人,岛上粮食弹药充足。但多数部队是从马来半岛败退下来的,组织涣散,士气低落,指挥不力。英空海军已在前一段作战中丧失殆尽,新加坡只有对付来自南面海上入侵的防御工事,要塞炮多是炮口南向,不适宜进行野战。要塞的后方、北部柔佛海峡的防御工事始终没有建筑。这个英国自诩为“不可攻破的堡垒”,北面陆地上几乎没有设防。这一情况,直至1942年1月16日才由远东英军总司令韦维尔向丘吉尔首相作了报告。丘吉尔对此表示“不胜惊异”,“痛苦之至”。他指出,一个建设20年的要塞出现这种情况,真是令人难以置信。而更令人惊讶的是在此之前,竟没有一个人向他指出这一点。他警告说,这件事可能成为最大的丑闻之一。因此,在柔佛失守以后,英军要采取任何措施都为时已晚。日军乘胜猛攻,于渡海当日攻占丁加机场,2月11口攻占提马,14日占领水库,切断了新加坡市和基地的水源。此时日军由于连续作战,疲劳不堪,弹药、粮食极端缺乏,战斗力大为下降。山下为了迫使英军早日投降,下令炮击市区。15日,日军进抵新加坡市郊。同日,英守军司令白西华中将率英军10万人向日军投降。是役,英联邦军队共死伤9000人,被俘13万人。日军死伤和失踪9800余人。
在对马来亚实施登陆的同一天,日本第15军所属部队分别从陆上经过印度支那和从海上侵入并占领泰国。1941年12月8日至25日,日军还攻占了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