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引导新加坡人逃生
❶ 在新加坡的注意事项
1、行为礼仪:在社交场合,新加坡人与客人相见时一般施握手礼,男女之间可以握手。
2、宗教忌讳:马来族多信仰伊斯兰教,作为宗教禁忌不吃猪肉,不喝含酒精饮料,待人接物多用右手。
印度族多信仰印度教,许多人是素食者,生活简朴,但对庙宇建筑十分讲究,大部分印度族家庭设有祭坛或祷告室。视牛为神的动物,不吃牛肉,不能赠送以牛皮革制成的礼品。
3、日常忌讳:马来族,小孩的头被视为神圣,除长辈和父母外,他人不可触摸。
4、吸烟规定。新加坡对吸烟场所规定严格,许多公共场所、宾馆室内都禁止吸烟。
根据新加坡相关法律规定,自2019年1月1日起,合法购买香烟和吸烟的最低年龄从18岁调高到19岁(2020年调至20岁,2021年调至21岁),未满19岁者若购买、拥有或使用烟草产品,可被罚款最高300新元。
同时,市中心乌节路公共场所开始实施禁烟。吸烟人士只能在划有黄线的区域吸烟(吸烟区设有明显的告示牌,也会放置烟灰缸和可丢烟头的垃圾桶)。
(1)怎么引导新加坡人逃生扩展阅读:
在新加坡的一些安全事项:
1、报警电话:999。如中国公民需在中国境内向新加坡警方报警,可拔打新加坡警察部队热线电话(0065-62550000),或登录新警方网站(www.spf.gov.sg)报警并提交证据材料。
2、急救电话:995
3、意外(海事)电话:0065-63252488
4、警察部队总部电话:0065-63530000,0065-18003580000(问询与反馈),地址:New
Phoenix Park, 28 Irrawaddy Road, Singapore 329560
5、旅游咨询与投诉电话:0065-67362000
6、消费者协会电话:0065-61000315
7、机场航班查询电话:0065-65424422
8、中国驻新加坡使馆领事保护与协助紧急求助电话:0065-64750165
❷ 新加坡人欠钱不还,该怎么办
新加坡关于催收有很严格的法律法规,还是需要遵守的!
新加坡关于催收的法律及诉讼规定
1、新加坡没有关于联系债务方的次数限制,但是晚上10点后不允许电话联系债务方;
2、新加坡诉讼时效是6年,过了诉讼时效后无法进行诉讼;
3、新加坡法律体制相对健全,需要尽可能多地提供债权资料;
4、由于新加坡较小,一般情况下,新加坡的第三方催收会安排实地拜访;
5、对于企业欠款,债权人对债务公司追偿超过1万新元,并收到法律判决,债务未在3周内被支付或担保,可以申请债务公司强制清盘。
切实可行的新加坡欠款催收方案
新加坡客户拖欠货款可以采取企业自行催收、委外催收、诉讼催收三种方式。
1、企业自行催收
(1)逾期1-2周内,可选择电话催收、邮件催收
(2)逾期超过一个月,可选择上门催收
(3)公司法务部发送正式的催收函,给客户一定的威慑力,催促对方尽快还款。
2、委托第三方专业催收机构处理
如果拖欠金额较大、拖欠时间超过三个月,债权方就要立即委托第三方专业催收机构处理了。首先,货款回收率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越来越低。其次,企业很有可能因自身催收经验缺乏而一直达不到理想催收目标,从而错过最佳催收时机。第三方专业催收机构往往拥有完备数据库,可以分析拖欠方资信状况和还款能力,根据债务方特点采取最合适的催收措施。
3、提起法律诉讼
对于有还款能力无还款意愿的恶意拖欠客户,企业在采取自行催收、委外催收无果后,可提起法律诉讼。此时要注意,需要提供尽可能多且有效的证据,聘请专业律师处理。
希望可以帮到您
❸ 家长应该怎样教育孩子预防消防安全事故
1、远离玩火
许多孩子对火感到新奇,常常背着家长做玩火的游戏。有的点火烧纸、烧柴草,在野外堆烧废轮胎、废塑料等,还有的在黑暗处烧火柴、弹火柴棍、燃放烟花炮竹,有的在野外烧马蜂窝……然而,几乎每一种玩法都具有引起火灾的危险性。孩子年纪小,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所以平时应注意做到:
1)充分认识玩火的危害性和可能带来的严重恶果,无论任何时候都不玩火。
2)打火机、火柴、鞭炮等常常是诱发儿童玩火的物品,平时不要在身上携带这些东西。
3)孩子间要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如发现有孩子玩火应该立即制止,并报告老师和家长,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
2、爱护消防设备,保持通道畅通
为预防发生重大火灾事故,防患于未然,人们在许多地方设置了消防设备。这些设备一旦被挪用或损坏,遇上火灾,人们就会束手无策。
1)不要搬动、挪用或损坏消火栓、水枪、水带、灭火器以及专门用于消防的锹、镐、钩、沙箱、提桶等。
2)现代化的商场、宾馆、图书馆等许多公共场所的墙上都安装有红色火警按钮,千万不要随意按动它。
3)楼梯通道是发生火灾时人员脱险逃生的通道,也是抢救火场被困人员的必经之路,务必保持畅通无阻,不要在这些地方存放自行车和堆放杂物。
【外国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学消防知识】
一、美国幼儿园防火5原则
美国幼儿防火的这五项原则,简单,易做,符合儿童动作特点,对幼儿来说是非常有效的自救方法。孩子们记住了,危急时刻仅凭本能就能给自己增加在火场生存与获救的机会,非常值得我们中国的教育机构和家长学习。
1、不玩火柴打火机,看见要交给大人收好
孩子们对火特别感兴趣,看到大人使用打火机、火柴,一有机会就会偷偷模仿,这很容易引起火灾。所以幼儿安全防火第一条,就是要教育孩子们,火柴和打火机不是玩具,见到后不能玩,而是要交给周围的成年人收好。
2、有烟的时候,要爬着离开房间
美国的幼儿防火教育重点突出了这一点:看见房间里有烟,第一件事,就是逃生。要沿着远离起火的方向,向没烟的屋外跑。由于烟是上行的,所以还特别要求孩子们要懂得伏在地上,努力靠近地面爬行,避免吸入浓烟造成窒息。
3、排队离开危险区域
发生火灾时,要求孩子们不要惊慌,在老师(成人)的领导下迅速沿着预定的逃生路线,远离危险区域。排队是美国孩子们的“必修课”,在美国幼儿园里,讲秩序是孩子们开学后第一件要学的事。出了教室,无论去哪里孩子们都会排成一队,按顺序来。其实这一条不仅适合于火灾现场,对任何灾难现场如地震、洪水、意外爆炸事故等都适用。
4、相信消防队员
孩子有时会被消防队员的装扮吓坏,产生不信任感。所以防火原则要求带孩子们与消防队员们进行近距离接触,消除孩子们对穿着怪里怪气服装的消防队员的恐惧感。
5、身体起火时,停住,躺倒,翻滚
万一不小心,孩子身上的衣服着火了怎么办?简单的几个动作就能让孩子自己在最短的时间扑灭身上的火。具体的做法就是:停下来,躺倒在地,双手护住脸,打滚。满地打滚是孩子们最爱做的游戏,所以只要稍微强化一下,孩子很快就能掌握动作要点。
二、日本“救命啦”呼救比赛
日本人防灾教育从娃娃做起。他们并不主张孩子参加救火活动,不鼓励孩子充当救火小英雄,而只是教育他们在遇到火灾时,呼喊报警,在自己逃生时,也呼唤起别人逃生。教他们若干自救手段,以减少火灾伤亡。
防灾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在日本,无论是报刊,还是电台、电视台,经常宣传防灾自救知识。乘坐大型公共汽车,车上有紧急疏散门,注有“太平门”字样;乘坐电梯,有事故按钮,注有“火灾时请勿搭乘”字样。所有这些对孩子们,都能起到提高防灾意识的作用。
1、呼救比赛
在教室里,摆放一个测噪声的分贝仪,让孩子们分个在测定噪声的仪器之前高喊:“着火啦!救命啦!”看谁的喊声洪亮,以分贝值最高者为优胜。
2、消防写生
日本的消防队一般都是开放型的,规定有接待日,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消防队参观写生,消防队员们表演救火及其自救业务,给孩子们讲授防灾常识,有的消防队还组织孩子们的写生作品展览,把孩子们的写生书画张贴在消防队的客厅里,请画家评比,对优胜者发奖,并请家长前来参观画展。
3、防烟体验
在日本的各大城市中,一般都有防烟体验车,车上可模拟火场,组织孩子登车体验火场逃生自救的情形。一些无防灾体验车的城市,便搭建一个房间,在室内施放少量烟雾,组织孩子用湿毛巾捂上口鼻,进入浓烟密布的房间,然后再采取低位姿势,匍匐前进逃生,使其体验火场逃生自救的情形。
4、攀绳跨越
用一根结实的绳索,水平地拴在两幢建筑之间,同地面保持一定的高度。组织孩子攀绳跨越。靠自己的双手和双腿的移动,由此及彼,使其体验用一根绳索逃生自救的情形。
三、新加坡做防火课件普及幼儿园
为使年幼孩童了解玩火的危险,并学习在火灾时如何逃生的知识,新加坡防火理事会在全国390间幼儿园二年级班推出系列防火教育。 整项课程耗资16万新元,大约有5万名孩童受惠。
教材包括听故事,看录像带,听录音,粘贴标语和徽章,防患练习等。课程规定在一年内完成。 这个“防止火患”学前孩童教材主要让孩童更了解火患的发生原因及其危险,教导他们不要玩火柴及打火机,以及如何在火患发生时逃走。 在讲授课程时还结合逃生演习。孩童从中明白了防火的道理后,再不随便玩弄火柴及打火机等导火物件。
四、俄罗斯消防教育从娃娃抓起
俄罗斯非常重视儿童消防安全教育,他们定期开展各项活动,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和习惯,在火灾中学会安全逃生。
另外会组织儿童到国立消防大学参观,上消防教育课,强化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另外,俄罗斯莫斯科消防博物馆建立于1957年,供国民特别是少年儿童全面地了解消防发展史。
五、澳大利亚“刻骨铭心教育法”
澳大利亚每个社区内都有“消防教育处”,负责咨询和提供安全保障。他们还开展一种“亲身经历教育法”,让每一个前来接受教育的人“身临其境”,这一系列的“自主”,让学习者“惊心动魄”、“刻骨铭心”。消防部门分别设置了几处“亲历点”,模拟地下室、地下车库、高层建筑和封闭型的大型公共空间等,让人们去体验浓烟烈火的真实场景。一瞬间的“应知应会”使其终生难忘,以后足以应对类似的突发事件。
幼儿园孩子们到消防站也是常见的一项活动。在他们看来,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消防意识,让其亲身感受一些与消防密切相关的设施,比老师单纯的说教所取得的效果要好得多。消防局还会专门派出一名消防队员,为孩子们讲解消防车内的一些工具及其用途。化学试剂师为孩子们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告诉孩子们火在什么情况下燃烧和熄灭。
❹ 在新加坡要注意哪些礼仪常识和规定
在新加坡要注意礼仪常识有7种,规定就是新加坡习俗禁忌,共十种。
礼仪常识
服饰礼仪
新加坡不同民族的人在穿着上有自己的特点。马来人男子头戴一顶叫"宋谷"的无边帽,上身穿一种无领,袖子宽大的衣服,下身穿长及足踝的纱笼;女子上衣宽大如袍,下穿纱笼。华人妇女多爱穿旗袍。政府部门对其职员的穿着要求较严格,在工作时间不准穿奇装异服。
仪态礼仪
新加坡人举止文明,处处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他们坐着时,端正规矩,不将双脚分开,如果交叉双脚,只是把一只腿的膝盖直接叠在另一只腿的膝盖上。他们站立时,体态端正,而不把双手放在臀部,因为那是发怒的表现。
相见礼仪
在社交场合,新加坡人与客人相见时,一般都施握手礼。男女之间可以握手,但对男子来说,比较恰当的方式是等妇女先伸出手来,再行握手。马来人则是先用双手互相接触,再把手收回放到自己胸部。
餐饮礼仪
新加坡人的主食多是米饭,有时也吃包子等,但不喜食馒头。 马来人用餐一般用手抓取食物,他们在用餐前有洗手的习惯,进餐时必须使用右手。饮茶是当地人的普遍爱好,客人来时,他们常以茶水招待,华人喜欢饮元宝茶,意为财运亨通。
喜丧礼仪
在新加坡人眼中,男婚女嫁是件大事,不论华人还是马来人都很重视。马来人的婚事要经过求亲,送订婚礼物,订立婚约等程序。新加坡的华人讲求孝道,如有老人行将去世,其子孙必须回家中守在床前。丧礼一般都很隆重。
旅游礼仪
新加坡公共交通事业较为发达,在旅游期间坐公车十分方便,每个车站都标有明显记号。新加坡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商店的分布也有民族特点。如东部地区有个"马来市场",主要出售马来服装食品。 新加坡政府极力阻止付小费,即便是对服务员的额外服务付小费,对方也有可能拒收。
商务礼仪
到新加坡从事商务活动的最佳月份是3月到10月,以避开圣诞节及华人的新年。当地工商界人士多讲英语,见面时要交换名片,名片可以用英文印刷。在会谈中尽可能不要吸烟。 新加坡人不喜欢挥霍浪费,宴请对方不要过于讲排场,尤其是在商务活动中,答谢宴会不宜超过主人宴请的水平,以免对方产生其它想法。
新加坡习俗禁忌
握手寒暄
由于长期受英国的影响,新加坡已经西方化,人们见面和分手时都要握手。首次不要贸然登门拜访主人,应预先约好时间。在介绍时,通常应称呼人家“某先生”、“某太太”、“某小姐”,这适用于新加坡所有的民族。如果你参加社交聚会,人们将把你介绍给每个人,但介绍得很快,当从他们面前走过时,不用和他们握手。
吸烟须知
在新加坡,人们是很不赞成吸烟。在电梯里、公共交通工具上、影院内,特别是政府办公大楼内,法律规定严禁吸烟,违者罚款。要吸烟最好征得对方同意。
衣着服饰
新加坡的气候受海洋和纬度的影响,气温高,湿度大,因此夏季穿轻质料子的服装最为适宜。工作时人们普遍穿便服,下班后可穿T恤衫和细斜纹布裤,仅在正式的宴会上才必须穿西装,系领带,女士们则要穿晚礼服,也令主人家觉得受到尊重。
招待应酬
招待的方式通常是请吃晚饭或午餐。当地人一般不会邀请初次见面的客人吃饭,然而主人对来访者有所了解后,便可举行正式宴会,并在席间洽谈业务。同样,来访者也不应急于请客,经常不断的会见将使双方更为接近,到那时互相宴请也为时不晚。与印度人或马来人吃饭时,注意不要用左手。
馈赠送礼
无论去什么地方,没有必要携带礼物,在新加坡商人之间没有赠送礼物的习惯。有时新加坡主人会邀请外国人到自己家里吃饭,客人如能带一份礼物(一盒巧克力或一束鲜花),女主人将会很高兴。新加坡人认为当着送礼人的面打开礼品的做法是不礼貌的,因此,当你告辞时见到礼物仍原封不动地搁在一边,千万别见怪。
交谈忌讳
在社交性的谈话中,切忌议论政治得失、种族摩擦、宗教是非和配偶情况等,但可交流旅行方面的经验,也可谈论所到过的国家的各种见闻。好的交谈话题是当地的风味食品、餐馆、受欢迎的旅游地区和主人一方的商业成就。
在新加坡,公开表露幽默感的人是很少的,而且不是所有的笑料都能为人们所欣赏,因此在不太了解别人之前,最好少开玩笑。
新加坡严忌说“恭喜发财”,他们将“财”理解为“不义之财”或“为富不仁”,说“恭喜发财”被认为是对别人的侮辱和嘲骂。
举止禁忌
用食指指人,用紧握的拳头打在另一只张开的掌心上,或紧握拳头,把拇指插入食指和中指之间,均被认为是极端无礼的动作。双手不要随便叉腰,因为那是生气的表示。
数字禁忌
新加坡人认为4、6、7、13、37和69是消极的数字,他们最讨厌7,平时尽量避免这个数字。
色彩禁忌
新加坡人视黑色为倒霉、厄运之色,紫色也不受欢迎。他们偏爱红色,视红色为庄严、热烈、刺激、兴奋、勇敢和宽宏之象征。他们也欢迎蓝色和绿色。
图案禁忌
新加坡禁止在商品包装上使用如来佛的图像,也不准使用宗教用语。忌讳猪、乌龟的图案。
❺ 当地铁发生火灾时我们如何逃生
1.如果站台公共区域发生火灾,我们应熟记地铁内的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通过楼梯向站厅层疏散。
2.如果车轨区发生火灾,车上乘客应从列车下到站台后经楼梯到站厅,经过出入口迅速逃生至地面。
3.如果正在行驶中的地铁,突然发生火灾。 (1)遇火灾及时报警 (2)找灭火器自救 在两节中间。
4.听从指挥和引导 在逃生过程中要听从地铁工作人员的指挥和引导疏散,不能盲目乱蹿。
5.湿布捂口鼻 有浓烟时,大家可用随身携带的口罩、手帕或衣角捂住口鼻。如果身边有矿泉水、饮料倒在衣服上捂住口鼻。
地铁是在城市中修建的快速、大运量、用电力牵引的轨道交通。列车在全封闭的线路上运行,位于中心城区的线路基本设在地下隧道内,中心城区以外的线路一般设在高架桥或地面上,英语为metro(underground railway、subway)。
地铁是涵盖了城市地区各种地下与地上的路权专有、高密度、高运量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Metro),中国台湾地铁称之为“捷运”(Rapid transit)。
除了地下铁以外,也包括高架铁路(Elevated railway)或路面上铺设的铁路。因此,地铁是路权专有的、无平交,这也是地铁区别于轻轨交通系统的根本性的标志。世界上最早的(也是第一条)地铁是英国伦敦的大都会地铁,始建于1863年。
在英文环境中,根据各城市类似系统的发展起源与使用习惯之不同,常称为:Metro(法国巴黎、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
MRT(新加坡、台北、高雄等)、MTR(特指香港)、Overground(特指地上轨道)、Railway(特指地上轨道)、Subway(美国及周边地区、北京)、Tube(特指伦敦)或Underground(特指伦敦)。
❻ 我人在在新加坡 最近几天一直发烧,可能是吓到了。怎么办
新加坡到处都有诊疗所,医院的。不过如果是新加坡人发烧,一般都不看医生,都是吃PANADOL,就能退烧了。中国小孩的体质,我是不能理解,最好是找医生检查一下。
❼ 新加坡人孰可忍孰不可忍
孰可忍孰不可忍,在这句话里,孰是什么的意思,题目是说,哪些事情是能够让新加坡人忍受的,哪些不能。按理来说,他文中表达的意思是:
是可忍孰不可忍,翻译过来就是,连这样的事情都能忍受,那就没什么不能忍受的了,或者说绝对无法忍受这样的事。并没有批评新加坡人。如果说诽谤,诽谤的受害者必须是自然人,也就是说,有名有姓,还得是公众人物,加害人给对方的名声造成损害。这样的罪还必须是蓄意的造谣。这个帖子中并无具体的人,无名无姓,连受害人都没有,要怎样构成诽谤罪?损害在哪里?只有两个人回了这个帖子,影响有限,无法构成对公众影响。而这两个人都没有相信在句话,如果诽谤,必须得证明大家相信了谣言。被人控告诽谤,听起来很吓人,实际上,能打得起这样的官司,要先准备二三十万律师费,卖二手脚车,或者开罚单的(他是谁)如果会为这样鸡毛蒜皮的事情控告楼主,他们还真不需要做工了,因为他们钱多到根本不需要做这样辛苦的工作。法律,是有钱有势的人玩得起的游戏。曾有电影院里口角的两个人,一方把另一方告上法庭,那是因为,告状者本人是律师,他做这件事几乎是零成本。
❽ 如何组织疏散逃生的步骤和要点
疏散逃生的步骤大家都有很多体会。重点说说疏散要点:组织疏散逃生的就不是一个人,需要一个团队来一起协调组织,有疏散时引导逃生的人,还有疏散时提供帮助救护的人,最后还有疏散时扫尾的人,最后这种人要有装备,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因为富有牺牲精神,但也应该提供必要的装备,比如对讲机,防毒面具,手电等,大家疏散时他要负责垫后清场,并为伤员提供帮助。引导疏散逃生的人,先到了集合地点应负责清点人数,确定是否有失踪人员,如有的话需要联系清场人员寻找。同时汇报总情况给安全负责人或总经理。
❾ 中国人在新加坡失踪怎么办
你是指你不能联系那个人?或是那个人真的失踪?
可以向新加坡的警察报案。不过如果那个人是在新加坡逾期逗留,被找到是需要先坐牢的。
❿ 地铁突发追尾时该怎么逃生
据媒体消息,新加坡裕群站发生地铁碰撞事故,伤者达28人。目前大部分伤者已经出院,3人留院观察。当地时间早8时18分,一辆开往大士连路站的列车在裕群站停滞。一分钟后,另一辆地铁在故障列车后方停下。随后,第二辆列车突然向前行驶,与前方的列车碰撞,导致多人轻伤。
技巧一:车头车尾也是逃生通道
如果列车是在隧道内发生火灾等突发事故,车厢中部的乘客应赶向列车的车头和车尾,拉下红色手柄,打开连通车厢与驾驶室之间的紧急疏散门,通过列车车头和车尾部设置的应急逃生门有序疏散。
技巧二:迎风疏散防止烟雾
当乘客逃出车厢,进入隧道后,应迎着隧道内正压送风的方向向相邻车站徒步疏散,隧道内每隔80米也设有应急照明供乘客疏散使用,在进入车站后迅速疏散至地面从而到达安全区域。
技巧三:要善于利用自救设施
平时乘坐地铁时就应当仔细留意站台、站厅内的紧急疏散标志所在的位置,注意学习车厢内在紧急情况下如何打开车门的说明,认真阅读,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
技巧四:克服慌乱听从指挥
如遇到意外情况致使地铁停电,乘客不用惊慌。即使无外接动力电源,地铁也不会出现到处黑压压一片的现象,列车及区间隧道、车站都设有由蓄电池提供的紧急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