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举办的什么仪式
‘壹’ 新加坡的开斋节是什么东东
开斋节的习俗:
开斋节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圣纪节/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开斋节/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宰牲节/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之一。回族开斋节一般为期三天。第一天从拂晓开始,家家户户都早早起来,打扫室内室外、院内院外、巷道厕所,给人以清洁、舒适、愉快的感觉。成年回族穆斯林都要洗大净,沐浴净身。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衣服,孩子也都把脸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梳得光光亮亮的。穆斯林群众聚会的场所清真寺,节日前也要修葺一新,打扫得干干净净。有的地方还专门悬挂“庆祝开斋节”的巨幅横标和彩灯,大约到早晨八点以后(有的地方以敲响会礼钟声为准),穆斯林群众携带小毯子或小拜毡,从东南西北四面八方汇集到清真寺。有的地方因参加会礼的穆斯林过多(有达万人之多),清真寺容纳不下,就另择一处地势平坦、宽敞干净的场地作为会场。当阿訇宣布会礼开始,群众铺下毯子或小拜毡,脱下鞋子,面向圣地麦加古寺克尔白天房方向叩拜,完成天命拜功。
按伊斯兰教法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9月为斋戒月,伊斯兰教历的9月,穆斯林习惯用阿拉伯语称呼为“莱麦丹”月,“莱麦丹”是练的意思,即练思想、练意志、练身体,也称“斋月”,通常也称“封斋”、“把斋”。凡成年健康的穆斯林都应全月封斋,即每日从拂晓前至日落,禁止饮食和房事等。封斋第29日傍晚如见新月,次日即为开斋节;如不见,则再封一日,共为30日,第二日为开斋节,庆祝一个月的斋功圆满完成。
开斋节的简介: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迪·菲图尔”的意译 (“尔迪”就是节日的意思)。中国新疆地区称肉孜节(Roza,波斯语)意为“斋戒”;宁夏部分地区的回族穆斯林则称它为“大尔德”;甘肃、青海和东部地区的一些回族穆斯林也称其为“过年”。对开斋节在各地尽管称谓不同,但实际就是一次规模盛大、礼义隆重的宗教文化节日,其隆重程度犹如汉族群众的春节,藏族同胞过藏年。开斋节前夕,外面工作的、做买卖的、出差的穆斯林都要提前赶回家中,与家人共度美好节日。
开斋节中国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斯坦族、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等少数民族共同欢度的节日。
‘贰’ 新加坡的风俗文化有哪些
1、在新加坡,进清真寺要脱鞋。在一些人家里,进屋也要脱鞋。由于过去受英国的影响,新加坡已经西方化。但当地人仍然保留了许多民族的传统习惯,所以,打招呼的方式都各有不同,最通常的是人们见面时握手,对于东方人可以轻轻鞠一躬。
2、新加坡人接待客人是请客人吃午饭或晚饭。和新加坡的印度人或马来人吃饭时,注意不要用左手。到新加坡人家里吃饭,可以带一束鲜花或一盒巧克力作为礼物。谈话时,避谈论政治和宗教。可以谈谈旅行见闻,你所去过的国家以及新加坡的经济成就。
3、由于新加坡居民中华侨多,人们对色彩想象力很强,对红、绿、蓝色很受欢迎,视紫色、黑色为不吉利,黑、白、黄为禁忌色。在商业上反对使用如来佛的形态和侧面像。在标志上,禁止使用宗教词句和象征性标志。喜欢红双喜、大象、蝙蝠图案。数字禁忌4、7、8、13、37和69。
(2)新加坡举办的什么仪式扩展阅读:
新加坡礼仪文化
1、服饰礼仪
新加坡不同民族的人在穿着上有自己的特点。马来人男子头戴一顶叫“宋谷”的无边帽,上身穿一种无领,袖子宽大的衣服,下身穿长及足踝的纱笼;女子上衣宽大如袍,下穿纱笼。华人妇女多爱穿旗袍。政府部门对其职员的穿着要求较严格,在工作时间不准穿奇装异服。
2、仪态礼仪
新加坡人举止文明,处处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他们坐着时,端正规矩,不将双脚分开,如果交叉双脚,只是把一只腿的膝盖直接叠在另一只腿的膝盖上。他们站立时,体态端正,而不把双手放在臀部,因为那是发怒的表现。
3、相见礼仪
在社交场合,新加坡人与客人相见时,都施握手礼。男女之间可以握手,但对男子来说,比较恰当的方式是等妇女先伸出手来,再行握手。马来人则是先用双手互相接触,再把手收回放到自己胸部。
4、餐饮礼仪
新加坡人的主食多是米饭,有时也吃包子等,但不喜食馒头。马来人用餐用手抓取食物,他们在用餐前有洗手的习惯,进餐时必须使用右手。饮茶是当地人的普遍爱好,客人来时,他们常以茶水招待,华人喜欢饮元宝茶,意为财运亨通。
‘叁’ 新加坡人过中秋节吗怎么过
新加坡是华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对于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向来十分重视。对新加坡的华人来说,中秋佳节是联络感情,表示谢意的天赐良机。亲朋好友、商业伙伴之间相互馈赠月饼,借此表示问候与祝愿。中秋节原本是华族的传统节日,但是已吸引越来越多非华族同胞参与,这对于一个强调多元文化、多元种族的社会来说,未始不是一件好事。今年的一些中秋庆祝活动得到广泛的参与,便证明新加坡的多元文化政策是成功的。
每逢中秋节,居民公寓的邮箱里会塞满各种邀请函,许多商家纷纷邀请社区居民去参加中秋晚会,在那里,任何人都可免费品尝各种月饼,参加丰富多彩的游园活动。在新加坡华人聚居地牛车水,每年都会组织舞龙舞狮表演、放河灯、踩高跷、彩灯展示等活动,节日气氛非常浓厚。其它许多社团、公会、善堂、寺庙等,也都纷纷加入庆祝中秋的行列。报载,洛阳大伯公宫更举办盛大的万人中秋晚会,众多的信男善女和各族人士踊跃参与,盛况可谓空前。这个中秋晚会,共派送了数万个灯笼、数万个月饼,同时又让来宾品尝到美味的应节食品,大家皆大欢喜,展现了新加坡各族和谐融洽的一面。希望来年,这个庆典活动会办得更加成功。
新加坡也是一个旅游城市,中秋佳节无疑是一个吸引游客的绝好机会。每年中秋临近时,当地着名的乌节路、新加坡河畔、牛车水及裕华园等地装饰一新。入夜时分,华灯初上,整个大街小巷一片红彤彤的景象,令人心动。
2004年中秋节,在新加坡河畔矗立着一盏长300米、高4.5米,耗资7万美元制作的祥云巨型龙灯。每当夜幕降临,喷着水的巨型龙灯通身发光,将新加坡河面映照得一片火红,场面十分壮观。在华人的传统聚居地牛车水,除了从尼泊尔、越南等国进口的巨型灯笼熠熠生辉之外,由1364盏小红灯笼组成的44条小龙更是令牛车水增色不少。在新加坡颇具中华古老园林风韵的御花园,目前正在举办规模宏大的梦幻彩灯会。这里既有令人们喜爱的迪斯尼系列灯饰,也有巨大的北京天坛和巨龙造型的灯饰,分外引人注目。
‘肆’ 请问以下节日,在新加坡什么时候举行
众所周知,新加坡有7成以上是华人,还有马来人,印度人和其他人种,来看看新加坡都有些什么节日吧。
不仅有华人的节日,也有马来人,印度人的节日呢。公共假期也都考虑到了所有民族呢。
春节(新年)
新加坡华人保留着过春节的习俗,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中国家历十二月(腊)二十四日,新加坡华人开始是祭灶(即送灶神)。这天各家各户都准备许多祭品,主要有蜜柑、甘蔗、糯米饭和其他粘性甜食,以便让灶神爷吃了之后多讲好话。
新春佳节,“捞鱼生”已经成了一种习俗。由于“鱼”和“余”谐音,加上必须要用筷子以“捞”的方式来吃,因此华人都喜欢在过农历年时大吃特吃鱼生。主要是为了讨个好兆头,希望年年有余。现在鱼生的花样非常多,有鸿运鱼生、幸运鱼生、三文鱼生、生虾鱼生、发财鱼生、芒果鱼生、越南鱼生等...
春节期间,华人都吃桔子和鱼。因为汉语的“桔”字,右半为“吉”字,“鱼”字与“富裕”的“裕”字谐音,以此来祈求在新的一个里能够和吉祥和富裕。各家各户还要印上一个红底金色的“福”字以及互赠贺年卡。贺年卡上常常印着振翅飞翔蝙蝠,因为“蝠”与“福”字谐音;或印有荷花、苹果、竹子、梅花等,因“荷”、“苹”与“和平”谐音,“竹子”象征节节向上。
送红包也是新加坡华人欢度春节的一个传统风俗。在新加坡,送红包已有多年历史。长辈送给小孩的红包通常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除夕守岁时,由父母用红纸包些钱币给小孩压岁,俗称“压岁钱”第二种是拜年红包,一般是已婚的长辈送给小孩,而未婚长辈则不必送。华人过春节,不论地位高低,贫富贵贱,总要分送红包,亲友之间也要互赠红包。
舞龙是新加坡人欢度春节必不可少的传统庆祝活动。新加坡舞狮又可分为北狮和南狮。北狮的大狮由双人舞,小狮由单人舞,有滚绣球、过跳板、上楼台等技巧动作。南狮由二个合作,前者举狮头,后者用双手抱前者腰部,摆动狮身。南狮更注重技巧表演,如爬高台、蹬彩球等。
舞龙也是新加坡华人春节传统庆祝活动之一。入夜以后,龙身内灯光闪烁,通体透明,舞动起来,别具魅力。最常见的龙约长70米。一支龙队需七八十人才舞得起来,困为交替更换者必不可少,还要有龙珠手和放烟火的人。
妆艺大游行
从1973年开始,新加坡人在过中国春节的同时也开始过斤盖伊节。斤盖伊这个词的古义是“装饰的彩车”。彩车游行是节日活动的最高潮,来自世界各地装扮独特的彩车在繁华的街道上漫游,演员在上面载歌载舞,街道两旁的观众人山人海,全国各族人民都在这个时候涌向街市,参加新春2月这个美丽的民众化装活动。前来助兴的有:扣人心弦的美国“仙乐”队伍,活泼可爱的日本儿童单轮车队,新加坡的莲舞蹈团的中国古典纺丝仙女,精彩的美猴王家族花车,、马来族、印度族和蒙古族的音乐及舞蹈。政府的高级官员届时亲临现场,予以祝贺。
中元节
中元节也是新加坡华人十分重视的节日。新加坡华人普遍的庆祝方式是邻里之间组织大规模的中元会。中元会每年选一位炉主,主持中元会事务,并向会员收月捐等。从七月初开始,新加坡各大小社团、商家、小贩都庆祝中元节,大街小巷搭棚建坛,将中元会会友一年的会钱购买献祭福物,并请地方戏班演戏、唱歌助兴。
中元节又俗称鬼节,由农历七月初一到三十号,整整一个月时间都要设坛拜祭无主阴魂,在这期间有宴会、歌台表演、喊标福物等活动,十分热闹。
清明节
是华人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清明日前后两个星期,人们会携带祭品、鲜花,到坟场去扫墓,祭拜祖先。
端午节
原本是屈原投江纪念日,现在发展成包粽子拜祭神明的节日。新加坡每逢端午节便会举办龙舟比赛。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佳节,天上的月亮分外的圆,地上的人也团圆,人们吃月饼、喝香茶、提灯笼,联络所、社团举办中秋晚会,裕华园也举办大型灯展,十分热闹。
卫塞节
在农历四月十五日,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成道及涅磐纪念日。新加坡佛教总会在节日的前几天就开始举行一连串的庆祝会,各佛教团体及寺庙张灯结彩,大放光明,象征佛陀的光辉世世代代照耀人间。
开斋节
马来人最重要的节日当属开斋节,每年回历九月,回教徒从日出到日落都要禁食,戒食一个月后见到新月才可开斋,回教徒会把家里打扫干净,装饰一番,穿上新缝的传统服装,备好各式美食糕点来庆祝开斋节,其热闹气氛与华人的春节不相上下。
哈芝节
是回教徒前往回教圣地朝圣后隔天所举行的重要宗教仪式,节日订在回历十二月的第十天,庆祝仪式主要是宰杀牛羊,感谢真主。
大宝森节
是印度人的节日,又称屠妖节或万灯节,家家户户会把房屋打扫干净,在住屋周围点上灯,迎接守护神和幸运女神,印度兴都教徒会举行盛大庆典,用车载着神像游行庆祝,有些教徒身上背着铁架,刺着银针,向神表示谢恩或赎罪。庆祝中心在小印度一带。
圣诞节
是在十二月二十五日,是纪念耶稣基督诞生的节日,基督教堂会举办特别的庆祝仪式,教徒也会唱圣诗、访问家庭。每逢圣诞节,乌节路一带都会张灯结彩,各大商厦都会装饰一番来吸引众人,整个街道都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耶稣受难节
纪念耶稣牺牲的节日,是一个庄严的节日,受难节之后的星期日便是复活节,庆祝耶稣的复活。受难节与复活节都是纪念和感恩的节日。
元旦新年 1月1日
劳动节 5月1日
卫塞节 5月7日
国庆日 8月9日
印度族万灯节 10月19日
‘伍’ 2010年新加坡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开幕式介绍
北京时间2010年8月14日晚,2010年首届青年奥运会在新加坡海滨湾举行了开幕式,在经过两个小时的歌舞表演以及代表团入场等环节后,青奥会圣火终于点燃,拥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奥林匹克运动翻开了新的一页。
开幕式在一座搭建于海面的巨大浮动舞台上进行,当到20:10分的时候,开幕式正式开始,这个数字与2010契合,2010也是青奥会的元年。随后7000余名新加坡青少年参与了一场青春、快乐、活泼的盛大的开幕式表演,运动员们和观众则一起坐在看台上欣赏开幕式全程。在演出结束之后,青奥会代表团入场,和奥运会不同,运动员入场式被简化为仅派旗手出场,每个代表团的旗手都是青奥会的参赛运动员,中国代表团的旗手是羽毛球运动员黄宇翔。
随后,四名歌手演唱了青奥会主题曲《每个人》,新加坡青奥会组委会主席黄思绵和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后致辞,新加坡总统纳丹宣布首届青年奥运会开幕。
八名体育传奇人物随后手持奥林匹克会旗入场,其中包括中国短道速滑名将杨扬、俄罗斯撑杆跳女皇伊辛巴耶娃。在升起奥林匹克会旗之后,运动员代表、裁判代表和教练代表分别进行了宣誓。
最后是扣人心弦的点火仪式,圣火由一艘巨大的凤船运来,经过五棒火炬手传递后,火炬在灯塔状的火炬台上被点燃,火焰沿着灯塔盘旋而上,最终点燃圣火坛。
来自古奥林匹亚遗址的圣火,踏遍五大洲的土地,终于经由少年之手,熊熊燃起在滨海湾的“灯塔”,百多年历史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今夜播下希望和活力的新火种。
奥林匹克会铭记这一刻,2010年8月14日,首届青年奥运会在这里揭幕。罗格会铭记这一刻,因为他等待了9年,就像父亲等待婴孩的降生。
2001年,罗格从萨马兰奇手中接过国际奥委会主席重担时,就提出了创办青年奥运会的想法。2007月7月6日,这一想法在危地马拉城的国际奥委会第119次全会上获得通过。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面向14-18岁青少年运动员的青年奥运会不仅是一项拥有纯正奥运血统的体育赛事,更是一个文化交流和教育平台,旨在对青少年进行奥林匹克价值教育,推动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承。
这是青春之夜,这里有年轻人中意的跃动节拍,有他们爱听的故事,有榜样的寄语,也有让他们尖叫的明星送来祝福。
舞台中央有个年轻人,他向往着成为冠军。在通往冠军的道路上,他和“兄弟们”携手并肩战胜“心魔”。经历困境,让男孩变得强大,团结携手,赐予他战胜一切的力量。这就是体育的功能,这就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价值。
承载了这种价值的青年奥运会,在新加坡的美丽海湾扬帆起航,美丽的东道主也将因此被载入史册。穿着各式民族服装的人们从五湖四海汇集到这个小渔村,带着各自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在这里和谐共生。眼前这个繁荣、多彩的新加坡正是对奥林匹克理念的生动诠释。
在青奥宗旨的指引下,首届夏季青奥会将进行26个大项、201个小项的竞技比赛,其中包括篮球三对三“斗牛”、皮划艇一对一“PK”等颇具游戏色彩的特别项目;在乒乓球、射箭、柔道、击剑等比赛中,还将融入更多交流、团结、共享的元素,打破国家(地区)界限组织洲际比赛。
让青奥会更加与众不同的则是它被赋予了更多的教育功能。青少年运动员们和特别委任的“青年大使”在13天的青奥时间里要参与50项文化和教育活动,涵盖奥林匹克主义、技能拓展、康乐与健康生活方式、社会责任、表达等五大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