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一带为什么叫南洋
‘壹’ 以前说的南洋到底是什么地方
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
东洋在汉语中主要表示“日本“。字面上的意思是东面的海洋。除了代表日本以外,在日语中还代表东亚地区。近代出现的“东洋”可能源自日本。
北洋:渤海、黄海,朝鲜半岛附近。如“北洋水师”、“北洋军阀”、“北洋政府”、“北洋通商大臣”。这些词均源自以李鸿章为创始者,以袁世凯为代表的一系政治力量在北洋地区的政治、军事、商业活动。
西洋,泛指西方国家,多指欧洲、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而在古代是古中国人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地理概念。最早出现在五代,不同时代含义不尽相同。元明朝时期的西洋是指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沿岸地区,晚清用西洋一词指欧美国家。
(1)新加坡一带为什么叫南洋扩展阅读:
清末设“南洋大臣”管理诸项事务。当时中国国力昌盛,经过千年积累南洋诸国多仰慕中华,有南洋青年摇船去中国沿海纹中华文字于身,乘船归来其国长老者见字让位其居于上座。
东洋是中国古代人的一个地理区域概念。东洋的名称来源于宋代的东大洋海。在元人陈大震所着《大德南海志》中,又将东洋分为大东洋与小东洋两部分。大东洋指今日加里曼丹岛以南至澳洲的海域;小东洋指今日靠菲律宾诸岛与加里曼丹岛海域。
北洋之说最早出现在宋朝,主要指黄海、渤海区域。后来在清朝1791到1821年间,以上海吴淞口为界,长江以北的均为北洋,是包括江苏、山东、直隶等各口岸的地域概念。
北洋的存在源于其政治因素,正是如李鸿章、袁世凯等人的存在以及其势力范围而被约定俗成。
西洋的古代概念:
1、五代 五代时期历史笔迹《西山杂记》记载,五代时泉州蒲有良到占城,出任西洋转运使。
2、宋朝 宋朝时开封府犹太人因“进贡西洋布于宋”,获宋帝下旨“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
3、元朝 元朝时西洋指印度南部沿海地域。元代航海家汪大渊《岛夷志略》多处提到西洋:古里佛条:“当巨海之要冲,去僧加剌密迩,亦西洋诸国之马头也”、昆仑条提到“舶往西洋”,大八单条有“国居西洋之后”,天堂条记载“西洋也有路通”。
4、明朝 初期明朝继承了宋朝、元朝关于西洋的概念,明实录记载洪武二年,刘叔勉出使西洋锁里国:“海涛间关凤涛万里,三年夏才至西洋”。《明太宗实录》记载,永乐元年“西洋剌尼回回哈只马哈没奇剌泥等来朝,贡方物”。由此可见在明洪武年间,西洋只包含具体的国度。
‘贰’ 以前所说的南洋 是现在的哪里
东南亚一带
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
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
中国古代汉族开始移民南洋,明朝时期及明亡后,大量汉族移民涌入该区域谋生、定居,叫做“下南洋”。汉族曾建立过一系列的政权。
现在也有少数人仍称东南亚南洋,不过已是非常稀少。
(2)新加坡一带为什么叫南洋扩展阅读:
“下南洋”
东南亚与中国山水相连,自古以来便是东南沿海百姓移居海外的主要目的地。早在秦汉时期,即有海商进入东南亚的记载。唐宋时期,中国海商遍布东南亚沿海地区,人口往来频繁。15世纪初,爪哇、苏门答腊等地出现华人聚居区。
明中后期,政府多次发布禁令限制出海,但由于海外贸易的兴盛,前往东南亚的人口依然有增无减。然而,真正形成规模并影响至今的移民活动,则是近代以来称为“下南洋”的移民潮。
南洋包括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11国。在中国文献中,这一地区先后被称为“南海”、“西南海”、“东西洋”,清代泛称“南洋”,后沿用至20世纪中期。
近代之所以出现“下南洋”移民浪潮,有深刻的历史原因。17世纪以降,西方殖民势力开始进入远东地区,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国家先后在东南亚开辟商端口,将远东地区纳入世界殖民贸易体系。
开发东南亚急需大量劳动力,而非洲黑奴贸易在18-19世纪之交已经衰落,西方殖民国家开始把眼光投向人口众多的中国,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华人前往东南亚。就国内而言,闽粤自古以来便是海上贸易、对外移民活跃的地区,“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
鸦片战争前,“下南洋”的华人以经商谋生者居多,当时东南亚华人已有150万之多。
‘叁’ 香港片里常说的“南洋”指的是哪里
南洋是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如茅盾的《过封锁线》记载:客人们一次一次追问,才知道他是南洋华侨。
在清朝和民国时期,华侨去东南亚谋生称为下南洋。南洋概念与西洋、东洋、北洋相对应。西洋指马六甲海峡以西的印度洋地区,还包括欧洲或更远的地方,清朝一度特指欧美国家;东洋特指日本。
(3)新加坡一带为什么叫南洋扩展阅读:
清末设南洋大臣管理诸项事务,南洋水师的“南洋”是相对于北洋水师的“北洋”而言。北洋水师主要活动于长江口以北的渤海、黄海、东海一带,南洋水师活动于长江口以南的东海、南海。
在清朝和民国时期,当时中国国力昌盛,经过千年积累南洋诸国多仰慕中华,有南洋青年摇船去中国沿海纹中华文字于身,乘船归来其国长老者见字让位其居于上座。
中国的名称如厦门南洋学院、南洋模范中学。东南亚的名称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还有一些企业也使用南洋一词。南洋群岛,指印度尼西亚群岛。
‘肆’ 南洋指的是哪里
南洋指的是东南亚各国。具体主要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清朝时期也指自江苏以南的沿海诸地称为“南洋”(江苏以北沿海称北洋)。
清代郑观应在《盛世危言·海防上》提到:“今而南洋各岛,悉为占据。”(现在南洋各个国家岛屿,都被列强占据。)这里的南洋就指的是东南亚各国家。中国古代及近代有着下南洋的说法。福建、广东等地老百姓乘船前往东南亚进行经商,也有的是战乱时期迁徙到东南亚各国。
清朝时期也有称江苏以南的沿海诸地称为“南洋”的说法。如“南洋水师”为主要负责江浙一带的海防事务,与北洋水师相对应。
(4)新加坡一带为什么叫南洋扩展阅读
中国人下南洋的原因
一、战乱导致被迫迁徙
在明朝到民国这段历史时期,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福建、广东一带在当时慌乱穷困,人多地少,老百姓生活极度难以维持,为了谋生计,维持家庭生活,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躲避战乱,闽粤地区的老百姓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批地到南洋谋生。
据1935年中国太平洋学会对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调查显示,因经济压迫而出洋者占 69.95%。那个时候下南洋的人,既有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也有在家乡故土呆不下去的人。
二、当地政策的吸引
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南洋诸国为吸引华工,先后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这样的政策对于中国国内流离失所、丧失土地的无业流民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很多人就是在这个时候,或携妻带子,或孤身一人,漂洋过海来到南洋。
‘伍’ 南洋指的是新加坡吗
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清朝时期也指自江苏以南的沿海诸地称为“南洋”(江苏以北沿海称北洋)。清末设“南洋大臣”管理诸项事务。南洋群岛,指印度尼西亚群岛。
南洋概念与西洋、东洋、北洋相对应。西洋指马六甲海峡以西的印度洋地区,还包括欧洲或更远的地方,清朝一度特指欧美国家;东洋特指日本。
南洋一词目前大陆罕用
中国和东南亚的一些名称仍然沿用南洋一词,中国的名称如厦门南洋学院、南洋模范中学。东南亚的名称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还有一些企业也使用南洋一词。
中国古代汉族开始移民南洋,明朝时期及明亡后,大量汉族移民涌入该区域谋生、定居,叫做“下南洋”。
‘陆’ 南洋,现在是属于什么地方的
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
在中国很多历史文献上,都有关于南洋的记录。南洋是中国古代对东南亚地区的统称,广义上的南洋包括现在的越南、老挝、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11个国家。而狭义上则以中国人较多的新加坡和爪哇为主。
据《史记》等记载,在公元1世纪左右,中国就和缅甸、越南等国家有来往。唐朝时,就有人因为躲避赋税和战乱南迁到南洋。唐朝末年,移居南洋的人开始增多。由于早期的华侨多因躲避战乱,谋求生计迁居在此,所以,定居后,他们便大力发展农耕。经济很快就繁荣起来。
到了北宋,由于对外贸更加频繁,更多人迁到南洋,元明之际,大陆战乱频繁,南洋成为当时国人寻求生存机会的最佳选择,更多的华侨漂洋过海,到哪里讨生活。明朝灭亡后,大批汉族人移南洋,史称“下南洋”。
(6)新加坡一带为什么叫南洋扩展阅读
南洋对中国的影响
以南洋为基础,中原跟海洋的资源都能够被调动起来,然后才有了向大陆深处、向动荡地区投放秩序的努力。这些加到一块是一个完整的中国历史的结构。
西方所提供的一整套现代法律体系和现代经济与技术,而且因为地处西方与大清的贸易通道,这里还有充足的货币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