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发了多少卫星
1. 地球的上空究竟有多少卫星
“目前有338颗地球同步卫星正在使用之中,其中有35颗盘旋在韩国和其附近地区的上空。在这35颗同步卫星中,韩国拥有3颗,中国有14颗,日本则有18颗。” 就据我所找到的资料,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数量在理论上应该是很大的:因为它都是相对于地球静止的天体,在地球赤道上空约三万六千公里的上空,可想而知,那里能容纳多少颗卫星。在理论上其数量是相当巨大的,但由于技术和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使得卫星不能绝对的相对于地球静止,而且还要偏离地球同步轨道,为了防止卫星由于拥挤产生的意外事故(具体的说可能是碰撞,因为它们不是绝对静止的,在一些情况下还可能严重偏离原来的轨道),所以其实际数量就要大大降低了。但其数量还是相当巨大的,在现阶段还是足够人类使用的。 但由于有些国家的某些意图,占用了别的国家的同步卫星轨道空间(因为其国家本身就比较小,能使用的轨道空间也就很小),使得现在有些国家也有争抢同步卫星轨道空间的趋势了
2. 哪些国家发射了卫星,按先后排列
1、前苏联: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由前苏联发射成功。这个卫星在离地面900公里的高空运行;它每转一整周的时间是1小时35分钟,它的运行轨道和赤道平面之间所形成的倾斜角是65度。它是一个球形体,直径58公分,重83.6公斤。内装两部不断放射无线电信号的无线电发报机。其频率分别为20.005和40.002兆赫(波长分别为15和7.5公尺左右)。信号采用电报讯号的形式,每个信号持续时间约0.3秒。间歇时间与此相同。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揭开了人类向太空进军的序幕,大大激发了世界各国研制和发射卫星的热情。
2、美国: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该星重8.22公斤,锥顶圆柱形,高203.2厘米,直径15.2厘米,沿近地点360.4公里、远地点2531公里的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轨道倾角33.34°,运行周期114.8分钟。发射“探险者’-1号的运载火箭是“丘辟特”℃四级运载火箭。
3、法国:法国于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卫星”-1(A-l)号人造卫星。该星重约42公斤,运行周期108.61分钟,近地点526.24公里、远地点1808.85公里的椭圆轨道运行,轨道倾角34.24°。发射A-1卫星的运载火箭为“钻石”tA号三级火箭,其全长18.7米,直径1.4米,起飞重量约18吨。
4、日本:日本于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大隅”号。该星重约9.4公斤,轨道倾角31.07°,近地点339公里,远地点5138公里,运行周期144.2分钟。发射“大隅”号卫星的运载火箭为“兰达”-45四级固体火箭,火箭全长16.5米,直径0.74米,起飞重量9.4吨。第一级由主发动机和两个助推器组成,推力分别为37吨和26吨;第二级推力为11.8吨;第三、四级推力分别为6.5吨和1吨。
5、中国: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该卫星直径约1米,重173公斤,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周(运行周期)114分钟。卫星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的远载火箭为“长征”1号三级运载火箭,火箭全长29,45米,直径2.25米,起飞重量81.6吨,发射推力112吨。“东方红”1号的发射,实现了毛泽东提出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它是中国的科学之星,是中国工人阶级、解放军、知识分子共同为祖国做出的杰出贡献。
6、英国:英国于1971年10月28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普罗斯帕罗”号,该星重约66公斤,轨道倾角82.1 °,近地点537公里,远地点1482公里,运行周期105.6分钟.发射地点位于澳大利亚的武默拉(Woomera)火箭发射场,运载火箭为英国的黑箭运载火箭.主要任务是试验各种技术新发明,例如试验一种新的遥测系统和太阳能电池组。它还携带微流星探测器,用以测量地球上层大气中这种宇宙尘高速粒子的密度。
7、其他:除上述国家外,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荷兰、西班牙、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也在准备自行发射或已经委托别国发射了人造卫星。
3. 世界各国各有多少颗卫星,各是什么用途
1956年3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这标志着中国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
1956年4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这是中国航天事业最早的领导机构(由航空主管部门代管)。同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1958年1月,国防部制订了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1958~1967年)发展规划纲要。1957年10月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钱学森等一些着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了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 “五八一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1958年8月,第一设计院成立,同年11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1958年4月,在甘肃酒泉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标志着中国航天第一个自主发射基地的诞生。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从此,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这是中国研制航天运载火箭征程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1964年4月29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1970年或1971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继1962年3月21日首次试验失败之后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5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1965~1972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标志着中国开始正式立项研制航天运载火箭。
1966年11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卫星开始立项研制。
1966年12月26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专门负责研制各类人造卫星。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1月30日,中国研制的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使中国具备了发射中低轨人造卫星的发射能力。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在甘肃酒泉航天发射基地由“长征一号”火箭发射成功,美妙的“东方红”乐曲首次响彻在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1957年10月4日)、美国(1958年1月31日)、法国(1965年11月26日)和日本(1970年2月11日)之后,第五个自主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1971年3月3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科学试验卫星,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此后又陆续发射了“实践二号”、“实践三号”、“实践四号”和“实践五号”,大大推进了中国空间科学的发展。
1975年11月26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当月29日返回地面。这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人造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此后又先后建成了“远望”2号、“远望”3号和“远望”4号航天测量船。目前我国已形成先进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由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组成,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0年5月18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标志着中国具备了发射高轨道人造卫星的发射能力。
1981年9月20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这是中国第一次一箭多星发射,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1984年4月8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4月16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125º赤道上空。这次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掌握了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测控和准确定点等技术。
1986年2月1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实用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广播卫星。2月20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卫星通信技术由试验阶段进入了实用阶段。
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标志着中国航天发射服务开始走向国际市场。截至目前,中国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我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中国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开始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命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至今,“神舟”号飞船已分别于1999年11月20日、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和2002年12月29日成功进行了四次无人试验发射,首次载人航天、实现中国人“飞天”梦想的夙愿指日可待。(
4. 新加坡上空卫星参数
一、具体查询方法:(1)查询<卫星参数>网站,确定一颗卫星。比如查询www.wxds.org网站,选择一颗您想接收的卫星,再比如<新天6号>卫星;(2)点击进入后,选择<波束>中的<东南亚波束>,可以看到<新天-6波束覆盖图>;(3)根据这个图,可以知道新加坡可以收到这颗卫星信号。
二、要注意的问题之一:确认您的天线是接收哪个频段的?<新天6号>卫星只有Ku频段,没有C频段,因此接收天线要由Ku高频头来接收信号。
三、要注意的问题之二:天线大小能不能满足接收要求?这颗<新天6号>卫星的<东南亚波束>对于新加坡来说信号足够强,一般小一点的偏馈天线就能接收到信号。而在广州地区虽然也有<新天6号>的<东南亚波束>信号,但要用很大的天线接收。在北京就只能免接收了。。。
四、您可以使用上述方法一颗一颗卫星去搜寻,查找到想要收看的、而且您的卫星天线条件能接收到的卫星节目。当然,大多数精彩节目是要付费的,不过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免费或开锁节目可供一般浏览选择。
希望上述介绍您能采纳。。。。。。(告知上述查询方法应该比直接帮您查找更加有用,这可以使您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哦) :-)
5. 发射卫星的前五个国家
世界上发射卫星最多的5个国家
1、俄罗斯 1457颗
2、美国1252颗
3、中国210颗
4、印度173颗
5、日本153颗
人造卫星 :环绕地球在空间轨道上运行的无人航天器。人造卫星基本按照天体力学规律绕地球运动,但因在不同的轨道上受非球形地球引力场、大气阻力、太阳引力、月球引力和光压的影响,实际运动情况非常复杂。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人造卫星发射数量约占航天器发射总数的90%以上。
人造卫星它可分为三大类: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科学卫星是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的卫星,主要包括空间物理探测卫星和天文卫星,用来研究某星球的大气、辐射带、磁层、宇宙线、太阳辐射等,并可以观测其他星体,世界上大多数的人造卫星为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卫星”就是我们人类“人工制造的卫星”。科学家用火箭或其它运载工具把它发射到预定的轨道,使它环绕着地球或其他行星运转,以便进行探测或科学研究。地球对周围的物体有引力的作用,因而抛出的物体要落回地面但是抛出的初速度越大,物体就会飞得越远。牛顿在思考万有引力定律时就曾设想过,从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抛出物体,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点也就一次比一次离山脚远。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当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永远不会落到地面上来,它将围绕地球旋转成为一颗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
人造卫星一般由专用系统和保障系统组成。专用系统是指与卫星所执行的任务直接有关的系统,也称为有效载荷。应用卫星的专用系统按卫星的各种用途包括:通信转发器、遥感器、导航设备等;科学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空间物理探测、天文探测等仪器;技术试验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案、新仪器设备和新材料的试验设备。保障系统是指保障卫星和专用系统在空间正常工作的系统也称为服务系统主要有结构系统、电源系统、热控制系统、姿态控制和轨道控制系统、无线电测控系统等。对于返回卫星,则还有返回着陆系统。
6. 世界上卫星数量前十名的国家各有多少颗
美国最多,光GPS系统就有24颗
7. 全世界一共发射了多少个卫星
俄航天局称,截至2005年4月份,在地球轨道运行的各种用途的人造卫星共有849颗,其中有425颗(占总数的50.6%)为美国所有,俄罗斯有99颗。而且,据国际预测公司在其日前公布的一份分析报告称,未来10年内西方国家将向地球轨道发射118颗各种型号的军用卫星。隶属于美国的将占到40%,另有19%属于欧洲国家。
法国《航宇防务》2005年12月9日报道,据美国的一个科学家小组透露,美国在太空的卫星数量超过了世界其它国家的卫星总数。目前在太空约有800颗卫星,其中有413颗卫星属于美国,382颗卫星属于其它国家。中国34颗。
数据库显示,俄罗斯拥有的卫星数量仅次于美国,共有87颗。该组织统计认为,中国的卫星数量位居世界第三,但只有34颗,远远低于美国和俄罗斯。值得注意的是,中俄两国的卫星总数甚至还不及美国的军事卫星数量。
引用自人民网:http://gz.people.com.cn/n/2014/0607/c344103-21370127.html
8. 世界一共发射了多少卫星中国一个发射多少卫星了
大家都知道,我国已是世界上的航天大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和众多的国产航天器都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同时,我国还把多颗国外制造的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那么,我国总共发射了多少航天器呢?
从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跃上太空到2003年末,我国用自己研制的12种长征运载火箭分别从酒泉、西昌、太原三个卫星发射中心起飞,成功地发射了57颗国产卫星和5艘国产飞船。57颗国产卫星中,科学技术试验卫星10颗,返回式卫星18颗,通信广播卫星11颗,气象卫星6颗,测量大气密度的气球卫星2颗,中国和巴西共同研制地球资源卫星2颗,中国资源卫星2颗,北斗导航卫星3颗,海洋卫星1颗,微小卫星1颗,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中的探测一号卫星1颗。这些铸就在太空的辉煌,不仅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而且在开发利用空间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开展科研活动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经济效益。
5艘飞船依次被命名为神舟一至五号,前4艘为无人飞行试验飞船,第5艘为首次载人航天飞船。5艘飞船均安全返回地面,获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步。尤其是神舟五号的成功飞行,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鉴于航天事业发展的强劲势头和良好的产品质量保证能力,1985年10月26日,我国政府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放国际航天市场,承揽各国卫星发射业务。
从1990年4月7日至1999年10月14日,在9年半的时间里,我国用6种长征运载火箭分别从上述三个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将27颗国外卫星送入规定的轨道,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运载火箭无可争辩的实力。27颗卫星中,科学试验卫星3颗,通信卫星12颗,铱系统卫星12颗。与此同时,长征火箭及返回式卫星还为国外用户提供了5次搭载服务,均受到用户的称赞。中国的卫星发射服务能力和卫星回收技术赢得了用户的认可,在国际上建立了较高的信誉和知名度。
同美国、俄罗斯、欧空局和日本投入航天费用的平均值相比,我国投入航天技术的经费不足他们的几十分之一,但却取得了举世公认的重大成就,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自主创新的卓越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