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讲的kns是什么意思
㈠ 有一部动画片,讲原本是一只鸭子不知因为什么原因变成了一个人,保护去心爱的王子,有芭蕾舞的内容
彩梦芭蕾,又名萩萩公主,是一部是以芭蕾舞和魔法为主题的日本动漫作品。故事原作是佐藤顺一与伊藤郁子。动画共26集,前半13集为“卵之章”,后半13集为“雏之章”。
本动画筹备超过十年,场景取材自德国古镇讷德林根(Nördlingen),是日本动画中少有使用芭蕾舞、古典音乐、童话故事、北欧神话与欧洲民间传说作为整个故事推进的原动力的动画作品。
每个角色都有一首古典乐作为他的主题曲,每集更是选定一首或一个芭蕾舞剧或歌剧的曲目作为主题曲,以表示本集剧情的主导动机。
曾经使用过的芭蕾舞蹈及音乐包括天鹅湖、胡桃钳、睡美人、展览会之画、动物狂欢节和尼伯龙根的指环等。
故事讲述在一个童话故事里,英俊的王子与大乌鸦的战斗,然而因作者的死亡导致故事失去了结局,为了完成那个结局,王子与乌鸦的战斗来到了现实。为了保护现实中的人,王子用自己的心封印了大乌鸦,而王子的心也散落在城镇各处…… 同时使城镇成为现实与故事交错,现实被故事支配的悲哀命运。从此故事就停滞了,为了让故事继续前往原本预定的悲哀结局,死后变成鬼的作家给了一只鸭子一条魔法项链,从此,故事再次前进……
其后有漫画版2册,作画是 东云水生,剧情与动画是完全不同的故事。
这部动画非常特殊的一点就是它是走“反童话”及“黑童话”的风格,在看之前要有这一层的心理准备,不过配乐配的非常棒!
㈡ 寻《第五乐事》全文
少年纯净抗争的叙说——解读朱昊《第五乐事》
2006年海南文坛第一“震”,应该是海南出了个少年作家。他的名字叫朱昊,他的长篇小说叫《第五乐事》。
按照朱昊自己在书中的介绍,他出生在江苏扬州,长在山东济南,小学时由于父母均调海南工作,就读于海南海口,初中在上海上学,2004年16岁时,凭着其品学兼优多才多艺的成绩,考取新加坡政府奖学金,赴新加坡留学读高中。正应了“是金子在哪里都会闪光”这句话,2005年1月,朱昊在新加坡《联合早报》征文竞赛中成为全球6位获奖者之一,为父母亲赢得了免费去新加坡旅游的机会。2005年4月,由朱昊作为主办队员的新加坡华侨中学辩论队,力克20支劲敌,获得了新加坡全国辩论大赛冠军。朱昊本人,还以其机智、犀利和严谨的辩风,四次获得最佳辩手称号。
自古英雄出少年。朱昊,也许就是一位不凡的少年才子。从他的《第五乐事》中可以看出,年仅17岁的朱昊,与其他许多同龄少年不同。他,堪称典型的现代少年,网络高手,时尚先锋,个性十足,锋芒毕露。而我们现在的许多父母亲,均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乖乖仔或者乖乖女,小年轻本该有的独特个性或锋芒,不是被父母驯服,就是被高考压力拖垮,少有个性,更别说锋芒。
朱昊在自己的书中宣称,人生有五大乐事:网游、K歌、拍大头贴、篮球、谈恋爱。所谓“第五乐事”,当然就是谈恋爱。看看,少有这样直言不讳的少年吧?朱昊还在书中序言里再次直言不讳地说了,他就是“想和你探讨一下关于中学生或小学生谈恋爱的问题,也就是社会上俗称的‘早恋’现象”。他说,“很多家长,包括我的家长都告诫我们这些年轻人不要早恋不要早恋,早恋会影响学习,早恋这不好那不好的。可是如果一个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感情,而刻意不去喜欢一个人的话,那这个人也就不是人了,更不是妖。他是人妖。‘喜欢’和‘爱’这两个东西,程度上都一样,都是人的本能,是人一生下来就具有的特性。”“早恋并不是什么坏事情,这是一个过程,是个学习的过程,是个成长的过程,是个美好的过程,是个甜蜜的过程。哪个家长敢拍着自己的胸脯对天发誓,我上学的时候从来没对异性有过好感?”话直白地说到这种份上,再“大”的大人,也都狡辩不出个所以然了。因而,再看朱昊的《第五乐事》,那当然就是一些美好过程、甜蜜过程的回忆了,当然,其中也少不了学习,更少不了成长和思索。而这,对于一个像朱昊一样17岁就写出这本书的少年作家来说,显然是不容易的。
书中一系列的男女生,如林锦强、田英龙、雨多、吴雁冰……等等,都是活灵活现的人物与性格,小说笔法非常的生动跳荡,把学校生活、城市节奏、网络影响揭示得淋漓尽致。同时对学生家长组成的社会关系,也有视角独到的描摹。整个故事弥漫作者和同学的影子,少年时代淡淡的恋情,也是一个永久的记忆。
如今,一提到少年作家,人们想到的不外乎就是韩寒,而从网络写作起始,最终出了名的,也不外乎就是郭敬明、蒋峰、李傻傻、春树、胡坚、张悦然等人。这似乎都与海南无关。可是,朱昊的出现,让海南文坛有了一个变数,一个例外,也许,他就将从海南这块土地上走出去,给人们带来更多“乐事”。我这样说应该有道理,毕竟朱昊的首部长篇小说就被中国鼎鼎大名的作家出版社相中,被编入其最新品牌丛书“美少年丛书”出版,自然是由于朱昊的文字功力,已经在2005年1月新加坡《联合早报》举行的那次征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了。《第五乐事》读起来生动有趣,新意迭出,寄予厚望,理所当然。
《第五乐事》,朱昊着,作家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第一版
狗年之初,友人送我一部留学新加坡的少年朱昊的长篇小说《第五乐事》(作家出版社2006年1月版)。在五指山下的寂静入骨书斋里,在丝毫没有冷意只有凉爽的南中国海岛的南部,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仿佛听到少年朱昊本真的、纯净的叙说,这个少年平静的不急不慢的文字将我引进当代少年的生活。当书房的窗户里闪烁出满天繁星,我开始进食合并的午餐和晚餐时,知道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阅读了这部15万字的小说。
少年朱昊的《第五乐事》将我引入一个十分生疏的天地,他在我面前刻画出一幕幕中学生的生活画面,讲述了他们的情感纠葛和他们的理想追求、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的行为准则。掩卷长思之后,觉得小说并没有传奇的故事,也没有多少令人忘怀的细节,文字还嫌稚嫩。但是,是什么力量促使我一口气将它阅读完毕,掩卷之后还长思不止?数天之后,我豁然顿悟,那种本真的、纯净的叙说里透溢着一代少年对自由的强烈追求,对纯洁爱情的真挚向往,饱含着少年本真的抗争,令人禁抑不住地进行文本以外的深刻思考。
一部成功的小说必然真实地反映它所描述的时代的生活主流、文化主流、精神主流,蕴含着大量的当代的生活、文化、精神信息,张扬着一种时代的批判精神。在《第五乐事》中,我们不难看到作者对当代许多现象的批判和抗争,尤其是对社会、家长对他们自由追求的霸道,对他们纯净爱情向往的压制的反抗。
在《第五乐事》中,林锦强的父母为儿子选择了他们认为最好的学校,作者在小说中用少年林锦强和父亲的对话表露了伪装的专制,少年对这种家长专制的反抗,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解读出作者的本来意愿:
林父拿出做总结性发言的架式说:“我们觉得你在康德可能比在秦明更合适,秦明的学生素质、学风、升学率都是很高的,但是他们采取的是填鸭式教学。很多学生为了学习,透支健康,少白头已成为那个学校的普遍现象。而康德虽然是新学校,但是那里的硬件环境属于全市一流,我觉得学习主要靠自己的努力,老师只起到辅助的作用。康德学生的家境普遍较好,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你在康德不会染上一些不良的习惯。所以,我和你妈妈一致认为康德应该更适合你。所以我们就把你的志愿给改成康德高中啦。”林父尽量把自己的理由讲得通俗易懂一些。“好,很好。可你们怎么知道哪个学校更适合我?你是我吗?”林锦强把压抑在心里头的愤怒,一个字比一个字快,一个字比一个字重地喷了出来,爆发了。“我们正是希望你能在康德培养自己全方面的能力,这样以后才能成为我们家的继承人啊!”林父这样的回答在逻辑性上似乎牵强了点。锦强只是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眼睛红红的,愤怒得像狮子。
解读这段文字,我们可以从林父的身上看到他对子女寄予的带有强烈功利思想的厚望,以及在这种厚望驱使下对子女意见的压制;我们还可以从林锦强身上看到他对家长对自己自由压制的抗争和无奈,这又恰恰是一代家长和一代孩子的缩影。
这种压抑和被压抑的抗争,只有这些被压抑的少年才可以表露出来,任何一个成年作家都是很难将这种被压抑和强烈的抗争描述出来的,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这种少年的生命体验。尤其是我们的生活弥漫在充满功利和为功利而拼命的空气中,必然渴望自由和洒脱。而朱昊的《第五乐事》恰恰就是这种压制和被压制的抗争。
校园只是社会的一个角落,就像浩瀚大海里的一个海湾;青少年也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就像万里长征中的一段路途。朱昊和学生作者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要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必然要走向成熟,必然要丰富生活,也必然要把写作的视野扩大到更为广阔的天地。才气和运气可能继续相伴,也可能远离,这就由他们的宇宙观、创作思维、生活和写作方式决定了,还要看他们能不能尽可能地保持不迎合、不谄媚、无欲望的本真写作。
帮您搜索了大部分的搜索网站都没有找到下载的地方,只能先给您提供几个能买到的地方吧
估计得过一阵子才能够发到网上吧
http://www.uobuy.com/browse/164674.aspx
http://www.joyo.com/book/detail.asp?prodid=bkbk512909&uid=wusazsiwz2z1bbmknsggq7sum
http://www.welan.com/1011377/
㈢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初探
希望以下文章能够对你论文有所帮助
中国企业非贸易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战略研究
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1979年8月13日,国务院提出“出国办企业”,第一次把发展对外投资作为国家政策,从而拉开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序幕。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对外非贸易直接投资发展速度加快,但仍显不足。根据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遵循世界对外直接投资规律,适度发展企业非贸易对外直接投资,是中国广泛参与国际竞争,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而非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区位是企业投资阶段的重要表征和取得投资成功的关键,加强企业非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企业非贸易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域结构特点
1.地区集中性。中国企业对外非贸易直接投资在区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北美(仅指墨西哥以北的美洲,下同)、大洋洲、亚洲等地区。截止1997年,累计在上述三洲的投资分别占总投资的22.08%、31.45%、18.05%,共计71.58%;而在拉美、非洲、欧洲分别仅为10%、11.07%和7.35%。从国别分布看,投资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的工业国及少数石油、铁矿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如到1997年底,我国企业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累计投资超过2000万美元的有19个,累计存量投资占到总投资的90%。
2.资源指向性。中国自然资源种类相对齐全,总量大;但人均量少,开发成本高,有些资源还比较短缺。因此,中国企业非贸易对外直接投资的资源导向性明显。1988年,中国17家最大的跨国经营企业中,有10家属资源开发型。1985年以来,中国一些企业在摩洛哥、尼日尔爾利亚、美国、印尼、阿根廷、加蓬等20多个海洋资源丰富的国家投资渔业开发,已经运回数十万吨渔货;中信等公司在北美、拉美、非洲、南太平洋地区开发林业资源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运回了大量的木材;上海轮胎橡胶集团在泰国南部的合艾橡胶园附近开办合作公司,累计已向母公司运回1万多吨天然橡胶,满足了母公司的需要;中国治金进出口公司在澳大利亚总投资2.8亿澳元开发铁矿,在以后30年内将运回2亿吨高质量的矿砂。
3.发达国家占主导。中国企业非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在发达国家占有主导地位。1979—1990年,其投资总额在发达国家占67.09%,在发展中国家占32.91%;其中企业平均投资规模在发达国家为576.95万美元,在发展中国家128.91万美元。当然,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发达国家的投资比重趋于下降,企业平均投资规模减小;而在发展中国家的比重趋于上升,企业平均投资规模增大;但从总体存量投资看,发达国家依然占优势。如1979—1997年,上述两项指标在发达国家分别为51.61%和428.49万美元,在发展中国家分别为48.39%和138.43万美元 天元。
4.形成三大核心投资区。中国企业累计对外非贸易直接投资形成三大核心区:(香)港澳(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1979—1990年,在这三个核心区的企业数和投资额比重分别为17.48%、18.47%、5.99%和11.15%、33.18%、30.26%,三者合计分别占41.96%和74.51%。1991—1997年分别为5.16%、13.99%、4.41%和15.09%、29.19%、3.83%,三者合计分别占23.56%和48.11%。1979—1997年分别为8.76%、15.6%、5.22%和11.28%、30.95%、15.88%,三者合计分别占28.61%和58.01%。
5.投资重心呈阶段性转移。中国企业非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1979—1984年为自发探索阶段。此阶段兴办企业113家,年均不到20家;投资1.27亿美元,年均2100万美元;主要分布在港澳和发展中国家。(2)1985—1991年为起步阶段。1985年,对外贸易合作部制订了海外开办非贸易企业审批办法,1987年国务院批准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跨国经营试点,促进了非贸易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仅1987年就兴办海外企业124家,投资4.1亿美元,为前8年的1.7倍,出现了非贸易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一次高潮。到1991年底,累计兴办企业1008家,投资13.95亿美元,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巴西、新加坡、原苏联等国,在发展中国家的比重大大降低。(3)1992年后进入快速发展期。1992年国务院批准首钢扩大海外投资和经营权,标志着中国海外投资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92—1998年,开办企业1288家,投资12.02亿美元,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比例分别为25.56%、49.39%和74.44%、50.61%,呈现出发展中国家投资所占比例上升,发达国家所占比例下降,投资重心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发展态势。
6.投资行业和存量增长的空间分异日益明显,投资地区不断趋向多元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非贸易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多以专业贸易公司为主,地区多选择在出口市场集中的东南亚和少数发达国家,且主要投资餐饮、服务业。这是由投资主体的实力有限所决定的。80年代后期,投资主体从专业贸易公司发展到大中型工业企业,由邻近发展中国家向亚非拉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欧美等发达国家辐射,投资结构转向资源开发、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等。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后,投资进一步向东欧和韩国等国家拓展,地区、行业亦更加多样化。在发达国家主要投资机电、高新技术研发;在发展中国家以资源开发和纺织、玩具、摩托车、自行车、电视机等行业为主。从投资增量上看,亚洲持续走强,非洲、拉美等投资日益加速,欧洲、北美缓慢提升,澳大利亚及若干国家近年则呈现存量投资递减的趋势。1979—1990年,在亚洲、北美、大洋洲的累计投资分别占总投资的33.72%、31.23%、19.30%;在拉美、非洲、欧洲的投资分别占5.10%、4.90%、5.66%。1991—1997年,在亚洲、非洲、拉美、欧洲的累积投资分别占24.21%、15.59%、13.88%、8.69%,比1990年的累计投资分别增加4.91、10.60、8.22和3.03个百分点;北美、大洋洲的累计投资占29.64%和7.63%,比1990年分别减少4.08和23.60个百分点。1998年对亚洲和非洲的投资分别达0.68亿美元和0.9亿美元,占总投资的22.4%和34.6%。在智利、日本、澳大利亚等8个国家的存量投资比上年净减221.4亿美元。从国别分布看,1979年开始非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到1990年投资国家和地区达106个,美国、加拿大、香港等8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存量投资比重为82.42%。到1997年扩展到146个,香港、美国、加拿大等前8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占总投资的68.3%。
二、成因分析
1.地缘政治和历史文化因素。地缘政治和历史文化因素对投资影响很大。美、日、欧洲诸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都选择地理上接近或历史文化联系密切的地区,中国亦不例外。港澳及东南亚在地域上与祖国大陆或我国毗邻,华人、华侨集聚,对中国文化有很深的认同感,历史上同中国的经济往来就十分频繁。因此,中国许多跨国经营企业对港澳和东南亚地区的投资环境较熟悉,在对外直接投资初级阶段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不十分明显的情况下,在此投资有利于回避风险、积累经验,推动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提高投资绩效。所以中国对外投资初始阶段的首选区位在该区。同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具有一致性,外交关系融洽,投资的制约因素较少。因此,对外投资最初多选择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2.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战略因素。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与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中国并非资本剩余国,经济结构层次和技术水平不高,仅有少量的OIL优势,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初级阶段,投资量不大,且囿于信息和便于管理与调控等因素,呈现不平衡的集聚状态。同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国际形势趋于缓和的情况下,中国为实现赶超战略,开始注重向发达国家投资,来学习和借鉴国外技术,因此投向发达国家的资金大量增加;而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而引发的资源环境压力逐步增大,大量利用国外自然资源,强化对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投资成为中国企业的重要选择。所有这些都促进了中国对外非贸易直接投资格局的形成。
3.目标国外资政策、市场及开发潜力。外资政策对外资的进人至关重要,中国对外投资存量分布和与中国签订了经济贸易协定、双边投资保护协议的国家和地区基本一致,也说明了这一点。发展中国家一般资源比较丰富,且资金、技术短缺,多处于卖方市场,外资政策宽松,欢迎有利于增加就业的资源开发等劳动密集型投资,这正符合我国的投资特点。发达国家的投资环境稳定,技术先进,市场广阔,对外资开放领域有严格限定,资金需求主要在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因此,随着各国产业结构升级、市场需求转变、外资政策调整及中国投资实力增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不断进行地域分化和整合,投资欧美的产业,技术含量日益提高;劳动、资源密集型投资转向发展中国家,并随着对外直接投资增多,呈现地区多元化和布局趋向平衡的特点。这是适应全球一体化和国际政治经济结构转化的重要举措。
三、区域战略分析
1.投资区位选择的战略目标取向。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在产品的成熟阶段,对外投资主要通过开拓市场,扩大规模来降低成本,应选择收入和消费水平接近的东道国;到标准化阶段为进一步降低成本,应选择劳力成本较低的东道国。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则认为,对外投资应选择边际产业,向具有比较优势和贸易带动优势的地区投资来促进出口和产业结构优化。折衷理论首次提出了区位优势是跨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关键因素,企业应充分利用东道国的资源、技术、资金、优惠政策,发挥比较优势,获取收益。上述理论从发挥和寻求比较优势的动因上解释了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取向。因此,中国企业对外非贸易直接投资的布局亦应基于多重目标:(1)增加企业综合竞争能力。投资于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廉价、市场广阔的东道国,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效益,培育企业与世界跨国公司抗衡的能力。(2)带动出口。我国是一个贸易大国,今后出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将会继续增大,对外投资应选择能带动本国设备、半成品出口的国家,并绕过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3)促进产业结构优化。遵循“投旧引新”的原理,把轻纺、传统化工、机械等“边际产业”投向一些发展中国家,重新获得发展优势;同时,立足长远,向发达国家投资,学习、引进先进技术,突破各种限制获得资金和市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4)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人均矿产资源折值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许多矿产资源已经或者即将制约经济发展,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应投资于国外资源丰富区,以获取资源,减轻国内环境污染,赢得新的发展空间,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总体战略。对外投资按投资方向可分为向发达国家的上行投资和向发展中国家的下行投资。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在区位选择上应以下行投资为主,兼顾上行投资。这由对外直接投资可能对生产和贸易的经济效果产生的影响所决定。发达国家有完备的市场体系,经济发展水平高,投资环境优越,投资于发达国家可以获得先进的技术、管理、信息。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层次高,我国的相对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难以发挥,在市场上尚难同它们直接竞争。广大发展中国家与我国有良好的政治关系,经济结构相似,文化环境接近。它们工业化水平较低,从生产原料、工具到成套设备都需要进口。我国拥有的小规模优势、适用技术与发展中国家现有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与优惠政策相结合,有利于拓展多元化市场。同时,对发展中国家投资还可以旁敲侧击,利用东道国的配额和优惠政策主攻欧美市场。如通过投向一些非洲国家,利用它们享受西欧的特惠关税,主攻西欧市场;对拉美直接投资,可利用北美对该区的优惠政策,广泛利用北美的资金、技术和市场。
3.不同区域的投资战略。(1)稳定提高亚洲的投资。如前所述,中国在亚洲的对外投资具有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等有利因素,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削弱了大多数亚洲国家的经济竞争力,但增加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竞争优势。亚洲丰富的自然资源,如东南亚的森林资源,西亚、中亚的石油、铁、钾盐等对我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而且无论是中国的小规模优势、适用技术优势还是特色技术优势,如陶瓷、刺绣、园林、中医中药等都适合于在本区投资。同时在本区投资也易于推行“投旧引新”的战略,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突破因产业结构趋同导致的贸易壁垒和摩擦。本区的港澳台和东南亚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该区各国和地区为吸引外资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投资环境较好。东南亚地区的国际合作开发不断推进,澜沧江一眉公河流域的共同开发得到了沿河各国和联合国开发署的高度重视;中亚地区的经济开发已收到了一定的成效,这都有利于中国拓宽对亚洲的投资领域。因此,亚洲不仅是中国过去和现在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阵地,还将是今后加强投资的重要地区。
(2)有重点的发展对欧美、大洋洲等发达国家的投资。欧美一直是全球科技创新的领导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和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注重对欧美的投资,目的是追求美国高技术,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以求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中国跨国公司更应在这方面有所作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市场容量大,资源丰富,投资环境优越,与我国经济联系强,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和顺差的来源国,在本区投资有利于冲破贸易壁垒,广泛利用外资,学习先进技术、管理方式,获得丰富的信息,增强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提高国民经济素质。目前,我国在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主要以开发资源、低水平加工业居多,无法发挥中国企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今后应改善投资结构,以长远利益为主。由于中国发展阶段和水平的限制,对上述地区投资规模不大,因此必须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3)积极发展对拉美、非洲、中东欧国家的投资。这些地区不仅有我国紧缺的若干自然资源,而且我国产品和服务在这些地区也比较适销对路,市场前景较好。我国的家电、服装、纺织、皮鞋、丝绸等轻工产品和餐饮业在中东欧很受欢迎,而该区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对我国企业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拉美的巴西、墨西哥、智利、委内瑞拉、秘鲁等国的石油、铁、铬、铜和森林资源丰富,投资基础良好,市场潜力大,易于发挥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非洲总体上经济落后,工业化水平低,但利比亚、尼日尔爾利亚、南非、扎伊尔、赞比亚等石油、铜、铬、铁等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与我国的经济互补性强,前景广阔。当然,该区一些国家政治动荡,经济混乱,但大部分国家投资环境较好,整体的潜力较大。
(4)加强对区域经济组织内部的投资。目前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紧密性区域组织已经形成,它们的贸易活动以经济区域和经济实体内部循环为主,外部循环为辅,实行严格的有差别的内外政策:区域内实现了商品、资本、劳务自由流动,取消关税和贸易壁垒,统一工业和产品标准,而对区外进口则缺乏优惠条件。这些区域性组织的对华贸易保护日益加强,如1990年代以来,欧盟对华反倾销愈演愈烈,截止2000年1月,欧盟对华反倾销达20多种,覆盖了从日用品到家电到工业品,北美自由贸易区对华反倾销也不断增多。因此,传统出口很难进入。但中国企业在欧、美仍有很大市场空间。应通过强化投资,绕过关税壁垒,将贸易摩擦变成跨国公司内部的交易,分享经济集团内部企业的优惠待遇,开发这一广阔的市场。另外,还要注意在更深、更广的层次上对环太平洋国家投资,深化与本区的贸易、金融关系,继续以港澳为依托构建21世纪的对外直接投资格局,防止被排除在亚太圈外。
四、建议与对策
1.加强宏观调控。政府支持十分关键。首先,要制定优惠的税收、信贷政策,并加快人世为企业的非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创造条件,还要通过制定海外直接投资法、产业引导法等,辅以有效的汇率、还贷能力管制,加强区域性和全球性的战略管理,规范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行为;其次,实施技术情报支持政策,设立专门机构对重点投资目标的政治前景、市场潜力、制度、劳动力市场进行及时分析,引导对外直接投资布局;第三,制订区域和产业相协调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强化支持重点投资区的重点企业,推动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战略。对中小企业和“边际产业”主要强化信息支持和投资方向引导,使其发挥最大的比较优势,获得投资收益。
2.加快培育跨国公司和专门人才。大跨国公司多施行全球战略,力求区域和产业投资最优化。加快组建中国的跨国公司,形成一批强大的投资主体,是改善对外直接投资结构的重要举措。同时,人才是企业实行对外非贸易直接投资的关键,世界上许多一流的跨国公司都确定了以人为本的制胜战略,如英特尔、西门子、松下等。我国应加强人才战略,培育出更适应于不同地区发展创业的专门人才。这些人应了解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及其瞬息变化的市场、金融、政局,科学决策,及时规避风险,推动投资布局合理化。
3.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华商网络的“窗口”优势。根据我国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不同的产业和不同类型的企业集团,选择最优的东道国。力求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协调,并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和行业优势的转变,使投资重点向经济增长速度快、潜力大、综合投资环境好的地区转移。注重利用基于“亲、地、神、业、文”五缘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华商网络,发挥它熟知当地工商界状况、法律、经营习惯等“世界”优势,选择经济效益高、投资风险小的行业和国家,促进海外投资的地域结构优化。
㈣ smt贴片机有多少种牌子
国内贴片机品牌市场目前跟国内小汽车品牌市场有点类似,主要被欧美日韩所掌握,国产贴片机也只能用于LED贴片,精度要求不高的产品,主流的贴片机还是美德日韩品牌。
德系贴片机:西门子(ASM)
西门子贴片机是头部三大贴片机品牌之一,目前被ASM收购,品牌名称也叫ASM,但是国内SMT行业人还是称它为西门子,西门子贴片机是模组化贴片机,具有高精度高速度的特性,一般中大型贴片厂用的多,多用于航空、医疗、汽车、智能模块等高端产品的贴片,这类产品对贴片的要求非常高,目前国内市场主流的机器包含D系列、X系列、HS系列、HF系列、TX和E系列是ASM(西门子)新系列,目前国内市场一般比较少。
日系贴片机:
松下
松下贴片机也是头部三大贴片机品牌之一,一般中大型贴片厂(5条线以上)用的蛮多,松下贴片机产品系列层次分的比较明确,有多功能和高速贴片机,高速贴片机主要是NPM系列,多功能贴片机主要为CM系列。
富士
富士贴片机也是头部三大贴片机品牌之一,一般中大型贴片厂(5条线以上)用的蛮多,富士贴片机产品系列层次分的比较明确,有多功能和高速贴片机,高速贴片机主要是NXT系列,多功能贴片机主要为CP系列。
JUKI/雅马哈
JUKI和雅马哈贴片机目前国内的小型贴片厂商用的比较多,因为相比头部三大品牌,价格更低,对于一般的产品PCBA能够应付的过来,主要用于相对低端电子产品的贴片,贴装的速度和精度相比西门子、松下、富士等贴片机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美系贴片机
环球
美系贴片机环球目前市面上比较少,国内贴片厂也少见,主要是用于高端产品的贴片
KNS
KNS是一家美资企业,目前总部在新加坡,KNS的前身是飞利浦贴片机,只是被KNS收购而后更名为KNS,KNS可用于半导体晶圆贴片,贴装的精度和速度非常高,目前国内市场占有量还比较少
韩系贴片机
三星
三星贴片机是韩系,贴装精度和速度都属于中低端,国内贴片厂一般用于贴LED相关产品的比较多,因为三星贴片机本身相比于美系,德系,日系品牌的贴片机价格要实惠很多,并且国内低端产品的竞争大,利润低,三星贴片机是小型贴片厂的选择
以上这些贴片机品牌占据了我国的贴片机市场,贴片厂要选择哪种品牌,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夺,根据产品的特性和加工制程来决定,不能因为贴片机价格便宜而选择低端贴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