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看新加坡 » 新加坡观音堂在哪里

新加坡观音堂在哪里

发布时间: 2022-12-20 05:50:01

Ⅰ 新加坡观音堂 74签 24岁,女。 求姻缘 在回国之际准备向同班男生表达好感,但不知可不可

想问你还会回新加坡么?
如果要长期分离,那就不要表白了。
如果以后还回新加坡,那就表白。
要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心意,否则很多姻缘都会浪费掉。

Ⅱ 新加坡是穆斯林国家吗

不是

新加坡佛教是全国第一大宗教,约占人口的33%。新加坡境内寺庙林立,属于北传佛教的寺院超过一百五十所,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约有二十余所,当中新加坡双林寺既是新加坡第一座寺院,也是最大的丛林之一。新加坡道教占了人口的11%,境内合共有大小庙宇300余间。

伊斯兰教国家主要分布在中东、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亚洲的其他一些区域。如伊朗、阿富汗、也门、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印度尼西亚等。这些国家的法律一般都只是参考《古兰经》和圣训而不会全面地执行。

(2)新加坡观音堂在哪里扩展阅读:

在当代,巴基斯坦、伊朗、毛里塔尼亚和科摩罗4国,被命名为伊斯兰共和国。有些国家穆斯林虽不占人口的多数,但受伊斯兰教影响较深,亦称为伊斯兰国家。亦指伊斯兰会议组织的成员国。全世界共有44个伊斯兰国家,其中亚洲21个,非洲23个。

新加坡提倡宗教与族群之间的互相容忍和包容精神,实行宗教自由政策,确认新加坡为多宗教国。根据2010年的人口调查,当中有宗教信仰的新加坡人占了人口的83%。

新加坡确实称得上多宗教融汇的大熔炉,这里有着各式各样的宗教建筑,许多历史悠久的寺庙已被列为国家古迹,而且每年都有不同的庆祝活动。

Ⅲ 新加坡的风俗文化有哪些

1、语言

新加坡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拥有4种官方语言,即英语,马来语,华语和泰米尔语。基于和马来西亚的历史渊源,《新加坡宪法》明定马来语为新加坡的国语,主要是尊重新加坡原住民所使用的语言。

2、文字

新加坡官方使用与中国大陆一致的简体汉字。但在1969年至1979年间曾短暂拥有自己的汉字简化标准,民间以简体字为主但偶尔也会出现繁体字与简体字混用的现象。新加坡的官方文字为英文。

3、传承

早期离乡背井到新加坡再创家园的移民者将各自的传统文化带入新加坡,各种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不仅创造了今日多民族的和谐社会,也留下了丰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中华文化精髓也深深影响着新加坡的生活形态。


(3)新加坡观音堂在哪里扩展阅读:

新加坡的佛教与道教

新加坡佛教是全国第一大宗教,约占人口的33%。新加坡境内寺庙林立,属于北传佛教的寺院超过一百五十所,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约有二十余所,当中新加坡双林寺既是新加坡第一座寺。

新加坡道教占了人口的11%,境内合共有大小庙宇300余间。早年南来谋生的华人移民带来了他们的宗教信仰与习俗,潮侨和闽帮所创建的粤海清庙和天福宫还收藏有光绪帝御赐的墨宝。

他们也获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存奖状。 此外四马路观音堂也是新加坡香火最鼎盛的庙宇之一。

Ⅳ 观音堂在哪里

太多了 都在你心里

Ⅳ 求有关自梳女的资料!

自梳女产生于清朝后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独有的特殊群体。

据《顺德县志》记载:当时,顺德蚕丝业发达,许多女工收入可观,经济独立。她们看到一些姐妹出嫁后,在婆家受气,地位低微,因此不甘受此束缚,情愿终身不嫁,于是产生了自梳女。珠江三角洲其它地区的自梳女情况与顺德相仿。

然而到了上个世纪3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蚕丝业衰落,这一带的年轻女性听说到南洋打工收入丰厚,遂结伴前往,许多女性在南洋打工多年,没有谈婚论嫁,五六十岁时,买来供品拜祭天地,也就成为了自梳女。而她们就是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

过去“自梳”具有特定的仪式,先由村中族人选择吉日吉时,良辰吉日一到,便请村里德高望重的婶母、伯娘主持祭祖,然后举行“梳髻”仪式,自梳女将自己的辫子挽成发髻,表示永不嫁人。仪式当日,还要摆上几桌酒席,请亲朋聚会,以示公众。

自梳女一旦辫子梳起就不得反悔,日后如有不轨行为,就会为乡党所不容,会遭到酷刑毒打,被装入猪笼投河溺死。死后,其父母不得收尸葬殓,由自梳女们用草席包裹,挖坑埋葬;倘村中无自梳女,便被抛入河中随水流去。自梳女自梳后,便自立于社会,可以走出深闺,出外耕作、经商或打工。

按照俗例,自梳女不能死在娘家或其他亲戚家里,只能抬到村外,因而一些自梳女被迫“守墓清”。

“守墓清”是守节之意,又叫“买门口”。“买门口”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梳女找一个未婚男性出嫁,出嫁前,男女双方拟定协议。一般是男方同样给女方送聘金,而女方出嫁3日回娘家探望亲人后,就再不回婆家,但自梳女必须按照协议的规定,长期给婆家提供费用,所提供费用的数目一般不少于男方当初给的聘金。另外一种是找一个男性死者出嫁,做死者名义上的妻子,自梳女同样要付给婆家一笔钱。

有人认为,自梳女用如此极端的方式来反抗命运,可以想见封建社会的女性地位是怎样的卑微,她们中大多数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有歌谣曰:“鸡公仔,尾弯弯,做人媳妇甚艰难,早早起身都话晏(晚),眼泪未干入下间(厨房)。”这从侧面反映出封建社会妇女的命运。

位于顺德均安镇的冰玉堂,被称为珠三角地区自梳女历史的重要见证,记录着自梳女这一独特群体的历史和文化。据悉,目前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已进入七八十岁的高龄。日前,记者走进冰玉堂,听最后的自梳女讲述她们的心路历程。冰玉堂封闭50年

每年七夕、八月十五和春节,自梳女聚集在此拜祭死去的姐妹,展览手工艺品;冰玉堂并不拒绝男人进入,只是男人不能在此过夜

天空中飘洒着细密的雨丝,在一片青瓦之上聚集成水珠,然后沿着瓦棱,一滴一滴地落下来,拍打着冰玉堂冷冷的水泥地面,发出清脆的响声。

这样的文字记录了公元二千零二年公历十一月二十九日和三十日顺德的天气。就在这样的天气里,在空寂的冰玉堂里,记者采访了中国最后的自梳女。

去年11月29日,午饭之后,黄月、黄姑、黄英几个姑太(记者注:顺德地方称“自梳女”为“姑太”)陆续来到冰玉堂,像大家约好了一样。

黄月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冰玉堂就无人居住了。不过,住在附近的姑太们仍然每天到这里来坐坐,和姐妹们聊天、打牌。

冰玉堂原本是顺德均安镇沙头村自梳女的住所,1950年落成,但后来自梳女都回到家人身边,冰玉堂再无人居住,因此,它就成了自梳女们的会馆。每年七夕、八月十五和春节等特别的日子,她们聚集在这里举行活动,拜祭死去的姐妹们,并展览自己的手工艺品,供人欣赏。

有人说,冰玉堂常年谢绝外界尤其是男士进入。黄月对这一说法做了订正。她说,其实冰玉堂并不拒绝男人进入,只是男人不能在此过夜。

从冰玉堂北门进入,左手边就有一间房,供奉着黄姓祖先的牌位。姑太们说,之所以把祖先的牌位放在此处,就是方便外界人士到此拜祭祖先,因此,不存在男人不能到此的说法。不过,当地男人都知道这是自梳女的住处,因此一般不会到此。自梳女都有牌位

所有自梳女的牌位都放在冰玉堂明显的位置,死者的名字写在黑纸上,生者的名字写在白纸上

50年光阴逝去,冰玉堂终于敞开了紧闭的“心扉”。在自梳女的同意下,当地政府即将逐步开放冰玉堂。

冰玉堂有两扇门,北门和东门。北门藏在一条窄窄的小巷中间,东门面临着一条水泥路。如今东门两边各有一个建筑,一边是高楼,另一边有人砌起了1米多高的红砖墙,圈出一块地,因此东门也被藏匿了起来。

冰玉堂在四面围墙的包围之中,院子里种满花草。冰玉堂为两层建筑,一楼是姑太们聚会的厅堂和神位,还有厨房,以前的姑太就在这里煮饭煲汤。二楼是姑太们的卧室,姑太们当年睡过的床铺如今已经拆除了,空荡荡的房子里只剩下木板地面和青砖墙壁,显得格外冷清。

冰玉堂里供奉了很多神,有观音、济公、关帝等等。所有自梳女的牌位都放在明显的位置,死者的名字写在黑纸上,生者的名字写在白纸上。黄月说,现在村子里只有20多个自梳女,加上留在新加坡的十几个,总共只有30多个自梳女了。

冰玉堂里挂满“塔香”,“塔香”的形状如同蚊香,所不同的是,一支“塔香”的直径约为1米长,一支香可以烧1个月。当“塔香”吊起来时,就成了宝塔的形状。在挂起来的“塔香”下方,还挂上进香者的名字。日后产权移交村里

自梳女们已经集体立下产权移交的遗嘱,她们说,重修冰玉堂可以,但有的东西不能动,而且还是由她们来管理

过去自梳女们到南洋打工,并不购置物业。为了年迈之时有一个养老的地方,自梳女们决定共建一个居住的场所。1949年,新加坡的华侨成立同乡会,顺德的自梳女遂共同出钱,通过同乡会,在顺德老家修建起了冰玉堂。1950年秋落成。

按照旧俗,自梳女不能死在村子里,所以冰玉堂必须建在村外,离当时的沙头村还有很远的一段路。

冰玉堂筹建之时,成立了一个基金会,会员每人每年交12元新币的会费,基金会的钱用于冰玉堂平时的开支。基金由产权委托人来管理,冰玉堂产权委托人共有3个。

“如果有一天,自梳女们都没了,冰玉堂无人管理,那么它的产权就交给沙头村福利委员会。”黄月说。2000年12月,自梳女们已经集体立下产权移交的遗嘱。

现在当地政府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开放冰玉堂,也有意重修冰玉堂。姑太们说,重修可以,但有的东西不能动,比如自梳女们的牌位等等,而且还是由她们来管理,政府不能干涉。

黄月说,政府已经来找过她们,附近的生态乐园也召集她们开过会,表示了合作之意,意欲将冰玉堂作为一个景点,和生态乐园连成一个整体,向游人开放,生态乐园支付给她们一定的报酬,但是姑太们没有同意。姑太们说,没有什么好看的。更主要的是,姑太们要自己管理冰玉堂,但是她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天天来看管。如果收了钱,就要负责。但要是把管理权移交给生态乐园,冰玉堂就没有了自主权。

不过,姑太们还是将一套钥匙交给了当地政府,允许当地政府带人来参观。现在每逢双休日,就会有人前来。出境付蛇头180元新币

当时3分新币可买猪肉,做女佣每月工资6元新币,月入30元新币家里可请两个工人

前来参观的人关注的并不是冰玉堂这座建筑,因为它本身并无太多特别之处。人们渴望的是能够从这个自梳女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寻找自梳女们鲜为人知的故事。

姑太们介绍,早在100多年前,顺德就有女子远渡重洋,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打工。由于重男轻女的缘故,出去的都是女性。

当年,黄月的家境并不差,但是那时候当地的风气是女性更喜欢到南洋打工,都不愿意留下来,所以1936年,12岁的黄月和妈妈去了新加坡。

那时,很多人千方百计地找到“水客”帮忙出境,“水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蛇头”。当时,黄英有一个表姐在新加坡,因为家中无钱,于是先委托“水客”将黄英带到新加坡,由表姐代付费用,然后表姐在黄英后来的工资里扣钱。黄姑也是“水客”将其送到新加坡的,黄姑在新加坡的姐姐为此付了180元新币。

180元新币是什么概念呢?黄月回忆说,1936年,她姨妈给一家老板做女佣,每月工资是6元新币。那时候3分新币可以买猪肉,1个人1个月的吃住费用大概是3元新币。如果一个月能挣30元新币,家里就可以请两个工人。南洋飘零个性封闭

离家时妈妈哭了我没哭,我以为新加坡很好玩。回乡再离家时,妈妈没流泪但我却哭了,因为我知道一个人在外面的苦

对自梳女们在南洋的生活,黄英有着一段十分心酸的描述。

“12岁那年,我就去了新加坡,在渡口与妈妈分手时,妈妈哭了,舍不得我。但我没哭,因为我以为新加坡很好玩。30多岁时,我回过一次家,在家里只住了两三天,就返回新加坡。妈妈送我时,没有再流泪,因为她已经习惯了,而且已经抱了孙子。但这次我却哭了,因为我知道一个人在外面的苦。”

在南洋的自梳女们大多是做女佣(当地人称为“妈姐”),因此吃住都在老板家里。其他的人或者做小贩,或者开小店。这部分自梳女一般租住一间很大的房子,房子带有很多小房间,可以同时居住二三十人。

在24岁之前,黄月一直和其他姐妹住在一起。她说,姐妹们在一起很团结,很热闹。但做女佣很辛苦,一个月只有初一和十五两天休息,只有在那个时候,姐妹们才能团聚。

女佣是不能和老板平等对话的,长期的独处形成了自梳女自我封闭的个性。黄荷说:“我在马来西亚基本上没有朋友,因为一个人习惯了独来独往,不喜欢与别人交流。”

新加坡政府也给予了她们一些待遇,如新加坡国籍和相应的福利。姑太们说,在新加坡,有女无儿的,可以租到很便宜的房子,10元新币就可以租到1房1厅。无子女的老人,政府给他们免费分房。平时有社团帮助她们做饭,5毛钱新币就可以吃一餐饭。如果老人生病住院了,医药费、床位费都只收正常价位的1/4。

“可惜的是,我们在新加坡没有亲人。而且新加坡有规定,一套房子只能住两到四个人。所以白天有人陪着聊天、打牌,晚上老人们就很孤独。”黄冰说,“我们还听说有的老人死在房子里,无人知晓,所以姑太们都选择了回国。”

黄月告诉记者,如今80%的自梳女都已经回国。大概还有十几个没有回来,那是因为她们在村子里已没有亲人了。

早年回来的自梳女,按照旧俗还是不能死在村里,只有住在冰玉堂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冰玉堂里住了很多自梳女,最多时有30多个。 随着时世更替,自梳女不能死在村里的规矩逐渐消失了,因此,她们能回到亲人身旁生活。暮年回乡形单影只

由于始终抱着落叶归根的念头,所以大家都没有购置物业。黄冰回乡时,几乎用两只手便拎完了所有家当

1992年,黄冰回到故乡。因为决定不再回去了,所以黄冰几乎用双手拎回了她在新加坡的所有家当。她说,还剩下一台电风扇没拿,太重了。

黄英说,在40岁以前,自己没有攒过一分钱,所有的钱都寄回家了;40岁之后,才自己攒钱,因为这时候家里已经不需要她再寄钱了。

黄月说,以前在新加坡买房很容易,但自梳女们始终抱着落叶归根的念头,所以都没有购置物业。

中国的古训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自梳女们为家庭(严格地说,是哥哥的家庭或弟弟的家庭)默默奉献了几十年,因此,当她们回归故里时,理所当然地受到家人的尊敬。

如今,黄英和弟弟的孙子同住。黄英说,侄孙子对自己很好。但已经习惯一个人生活的黄英还是自己做饭吃。她说,一个人吃饭很自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

精明的黄姑早在30年前就为自己铺了一条后路。黄姑在寄钱给弟弟的同时,嘱咐弟弟为她建一座房子,以便日后回乡居住。黄姑现在就是住在自己的房子里,有一个院子,摆满了花草,还有独立的厅、厨房、卫生间和卧室。房子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如同黄姑整齐的仪表。“结婚是很害羞的事情”

黄姑说,在顺德均安女子不结婚十分普遍,不结婚的才是多数,如果你结了婚,其他姐妹就不和你说话

自梳了就意味着不能结婚,年迈时需要别人的子女照顾,自梳女们为什么要作这样的选择呢?

黄月说,当时有人担心老公不好,会挨打挨骂,所以干脆不结婚;有人觉得结了婚,还要带小孩,不自由;也有人认为,不结婚很自由,很独立,和很多姐妹们在一起很开心,而且她们又有钱,不依靠任何人;还有人因为家里有弟妹,如果弟妹要结婚,但你还没有中意的人,你就必须自梳,否则,其他弟妹就不能结婚。

黄姑不结婚的理由非常简单:在顺德均安女子不结婚十分普遍,如果女子买“门口”,男子拒绝,女子就会自杀。因此,父母一般不干涉女儿的决定。过去结婚的只是少数,不结婚的才是多数,如果你结了婚,其他姐妹就不和你说话了。“这里姓黄的女子都不结婚,结婚是很害羞的事情。”

黄荷说,她22岁离家,58岁才自梳。她父母早逝,家里有2个弟弟,1个姐姐,父母去世前叮嘱她,要好好照顾弟弟。因此,为了一心一意照顾好弟弟,她和姐姐都没有结婚。

而黄荷所说的自由,就是可以随便买什么吃的、穿的,想看电影就看电影。但实际上,姑太们的生活十分简单。

黄英说,姑太们在年轻的时候,都有人追求过,但是她们已经自梳了,所以就不吭声,不理会他们,日子久了,追求的男人就不来了。“但是她们对男人并不憎恨。”黄英说。自梳了也有人结婚

以前自梳女结婚,亲姐妹也会不再与其来往。现在年纪大了,姐妹们又正常来往了。但姑太们还是明显地忌讳谈这些

冰玉堂东面的花园里,有一棵树外形奇特,树高数十米,笔直的树干直刺苍穹,到树冠才有一簇枝叶。黄英说,这种树叫“桄榔树”,以前有两棵,是自梳女亲手种的,表示“一心一意不嫁人”。但现在一棵树已经倒了,原因不明。黄英说,也许是因为姐妹们当中有人“变节”的缘故吧。

自梳女中到底有多少人“变节”过呢?姑太们说,不多,以前自梳女结婚,就会遭到其他姐妹的排斥,亲姐妹也会不再来往。

但是现在年纪大了,姑太们的心境平和了,那些曾经结了婚的人和其他姐妹们又正常来往了,在一起聊天,一起打麻将。但面对外人,姑太们还是明显地忌讳谈这些东西。

黄月在24岁的时候,嫁给新加坡当地的一个华裔,后来生下一个女儿,现在她的外孙已经上大学了。黄月自称没有自梳,但是在冰玉堂自梳女的牌位上,我们还是看到了黄月的名字。我们从侧面了解到,黄月在11岁时就已经自梳了。因为黄月自己隐瞒了实情,所以,我们无法了解她自梳的原因、如何恋爱和自梳后嫁人的心情。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新闻背景悲欢离合自梳女

http://www.21wing.com/sehui/show.asp?id=12537
自梳女- -

????? 自梳女产生于清朝后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独有的特殊群体。

????? 位于顺德均安镇的冰玉堂,被称为珠三角地区自梳女历史的重要见证,记录着自梳女这一独特群体的历史和文化。据悉,目前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已进入七八十岁的高龄。

据《顺德县志》记载:当时,顺德蚕丝业发达,许多女工收入可观,经济独立。她们看到一些姐妹出嫁后,在婆家受气,地位低微,因此不甘受此束缚,情愿终身不嫁,于是产生了自梳女。珠江三角洲其它地区的自梳女情况与顺德相仿。

然而到了上个世纪3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蚕丝业衰落,这一带的年轻女性听说到南洋打工收入丰厚,遂结伴前往,许多女性在南洋打工多年,没有谈婚论嫁,五六十岁时,买来供品拜祭天地,也就成为了自梳女。而她们就是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

过去"自梳"具有特定的仪式,先由村中族人选择吉日吉时,良辰吉日一到,便请村里德高望重的婶母、伯娘主持祭祖,然后举行"梳髻"仪式,自梳女将自己的辫子挽成发髻,表示永不嫁人。仪式当日,还要摆上几桌酒席,请亲朋聚会,以示公众。

自梳女一旦辫子梳起就不得反悔,日后如有不轨行为,就会为乡党所不容,会遭到酷刑毒打,被装入猪笼投河溺死。死后,其父母不得收尸葬殓,由自梳女们用草席包裹,挖坑埋葬;倘村中无自梳女,便被抛入河中随水流去。自梳女自梳后,便自立于社会,可以走出深闺,出外耕作、经商或打工。

按照俗例,自梳女不能死在娘家或其他亲戚家里,只能抬到村外,因而一些自梳女被迫"守墓清"。

"守墓清"是守节之意,又叫"买门口"。"买门口"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梳女找一个未婚男性出嫁,出嫁前,男女双方拟定协议。一般是男方同样给女方送聘金,而女方出嫁3日回娘家探望亲人后,就再不回婆家,但自梳女必须按照协议的规定,长期给婆家提供费用,所提供费用的数目一般不少于男方当初给的聘金。另外一种是找一个男性死者出嫁,做死者名义上的妻子,自梳女同样要付给婆家一笔钱。

有人认为,自梳女用如此极端的方式来反抗命运,可以想见封建社会的女性地位是怎样的卑微,她们中大多数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有歌谣曰:"鸡公仔,尾弯弯,做人媳妇甚艰难,早早起身都话晏(晚),眼泪未干入下间(厨房)。"这从侧面反映出封建社会妇女的命运。

http://culturefarmer.blogchina.com/culturefarmer/230985.html
自梳女的“守墓清”俗

--------------------------------------------------------------------------------

自梳女的晚年十分凄惨,如果没有拼命积点血汗钱与其他姐妹共同买一间房子作姑婆屋,真是临死时连停尸的地方都没有。按俗例,自梳女不能死在娘家或其他亲戚家,只能抬到村外,死后也只有自梳姐妹前往吊祭扫墓,因而一些自梳女被迫“守墓清”。

“守墓清”又叫“买门口”,即自梳女找一死人出嫁,做死者名义上的妻子,以便将来可以老死夫家。自梳女要付给婆家一笔钱来“买门口”。“守墓清”是守节之意,有“墓白清”和“当尸首”两种形式。“墓白清”又称嫁神主牌,即某家有早已夭折的男性,不论是童子或是成年,只要死者家长同意,自梳女就可出钱买作那一家当媳妇,买成后,要举行“拍门”,“入门”仪式。所谓“拍门”,就是当自梳女来婆家认作媳妇时,婆家先把门关上,自梳女要“拍门”,阿婆在屋内提出种种难堪的问话,如“我家清苦,你能守吗?”,“以后不反悔吗?”等等,自梳女必须回答得阿婆称心后才开门,自梳女入了门就算被接纳为这家的媳妇,以后,必须经常在经济上贡纳给婆家,翁姑死时,要前往执丧。另一种形式叫“当尸首”。即当男子死而未葬时,自梳女嫁去作死者之“妻”,要披麻带孝,守灵送葬,以后,如翁姑稍有不满,可赶出家门不在认作媳妇。

自梳女“守墓清”买了门口,便可算作男家族中人。可怜自梳女受尽精神和劳累身体的折磨,才换得个死的“门口”。

最后的自梳女
今天要带大家去了解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群,没介绍之前,先给大家讲讲背景:清代末年,咱们珠三角有一种特殊的风俗。没结婚的女子,只要把辫子挽成发髻,就表示永不嫁人,独身终老。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梳女的身影已经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是在肇庆崇禧塔边,至今仍然住着10位“自己的头发自己梳,自己的生活自己养”的自梳女,她们被认为是“中国最后一群自梳女”。
在肇庆塔脚路,蜿蜒曲折的小巷深处,一座古老的大屋静居一隅,它的名字叫“观音堂”,这也是自梳女们的家。两百多年前,一位姓何的富家太太把它捐送了出来,让自梳女们可以有自己的栖身之地。鼎盛时期,这里住了100多位自梳女,而今天,出入门宅就只剩下十位了。
在当地街道李书记的引见下,我们找到了其中一位自梳女——76岁的夏姑婆。自梳女对陌生人比较排斥,可能是看在当地领导的份上,夏姑婆还是答应了带我们去“观音堂”参观的请求。
一把古老的铁丝钥匙,木门打开了,蒙在观音堂上神秘的面纱,向一线记者掀开了一角。大屋有4个房间,两个斋房,一个灶房,还有一个空房,在中间的斋房里供奉着三尊菩萨。房内白烟袅袅,在天窗直泻而下的阳光下,分外宁静。据说,以前的观音堂可很热闹,姐妹们在这里一起劳动、一起说笑,俨然就是一个大家庭。

自己的饭自己煮
点击此处查看更多图片新闻
现如今,故去的故去,搬走的搬走,当年热闹景况早已不在。唯一保持的,是姑婆们每天都到这里来上香拜佛的习惯。整理整理大屋,偶尔还小聚片刻,这里永远是她们的家,也是永远是她们精神的家园。

观音堂
点击此处查看更多图片新闻
面对一线记者的来访,大屋里的人有些淡然,更不愿意多说什么,夏姑婆的背后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呢。记者试探着与夏姑婆聊起来。
记者一开口就被拒绝,也许我们的到来,扰乱了她们宁静的生活,更不愿意打开尘封的记忆。但是午饭之后,她们可能感觉到了记者的诚意,夏姑婆说她要去观音堂上香,并邀请我们一同前往。
这时,有一位姑婆来上香了,夏姑婆介绍说她姓赵,68岁了,但已经是姑婆里最年轻的一个了。赵姑婆性格很开朗,对记者在场一点也不抗拒,对于自己“自梳女”的过去,她也不避讳。赵姑婆说,她自小就没有爸妈,13岁就来了这里。20多岁就梳起。

姑婆在观音堂上香
点击此处查看更多图片新闻
夏姑婆说,在观音堂里的姑婆都要学编席,这也是她们这些年来赖以生存的手段。但是现在买席的人越来越少。自己也老了,干不动了,幸好每月政府还给210元的低保补助,否则生活实在难以为计。为了节省,姑婆们都要把观音堂后院的鸡蛋花树的落叶拣起来,晒干了,可以当柴火。掉到地上的鸡蛋花也是个宝,晒干了可以泡茶喝。
自己的头发自己梳,自己的饭自己煮,自己的苦乐自己享,自己的生活自己养。这是自梳女们给自己的全部诠释。
时间的流逝,没有改变自梳女们的清贫,但时代的进步,却危及到她们内心圣殿----观音堂的安危。房地产开发,让小巷失去了往日的宁静,也让观音堂面临被拆的险境。
肇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叶峥嵘局长跟记者说,自梳女其实是研究珠三角地区妇女运动不可空白的一页。在这里他们将要好好保护。观音堂看来是会永远的保存下来了,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随着一个又一个姑婆的老去,我们还会想起这里曾经居住过的这些,独自一人和命运抗争到底的自梳女吗?
几十年来,任凭外面的世界风云变幻,她们的生活却依然故我,平静而淡然,祝福她们,健康长寿。
中国写真:最后的自梳女 一生未嫁不恨男人(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www.sina.com.cn 2004/04/29 15:13 南方网-南方都市报

看着老去的冰玉堂,姑太们想起年轻时在外飘零的艰辛,感慨万千。

冰玉堂的天井美轮美奂。

姑太们的化妆品不比年轻人少。

自梳女的五十年前和五十年后。

冰玉堂的大堂一侧摆放着姑太们的牌位。

姑太们崇尚宁静的生活,“人生十四最”是她们最大的生活信条。
南方网讯冰玉堂对外开放了。
位于顺德均安镇的冰玉堂,被称为珠三角地区自梳女历史的重要见证,记录着自梳女这一独特群体的历史和文化。据悉,目前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已进入七八十岁的高龄。日前,记者走进冰玉堂,听最后的自梳女讲述她们的心路历程。
天空中飘洒着细密的雨丝,在一片青瓦之上聚集成水珠,然后沿着瓦棱,一滴一滴地落下来,拍打着冰玉堂冷冷的水泥地面,发出清脆的响声。
这样的文字记录了公元二千零二年公历十一月二十九日和三十日顺德的天气。就在这样的天气里,在空寂的冰玉堂里,记者采访了中国最后的自梳女。
冰玉堂封闭50年
每年七夕、八月十五和春节,自梳女聚集在此拜祭死去的姐妹,展览手工艺品;冰玉堂并不拒绝男人进入,只是男人不能在此过夜
去年11月29日,午饭之后,黄月、黄姑、黄英几个姑太(记者注:顺德地方称“自梳女”为“姑太”)陆续来到冰玉堂,像大家约好了一样。
黄月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冰玉堂就无人居住了。不过,住在附近的姑太们仍然每天到这里来坐坐,和姐妹们聊天、打牌。
冰玉堂原本是顺德均安镇沙头村自梳女的住所,1950年落成,但后来自梳女都回到家人身边,冰玉堂再无人居住,因此,它就成了自梳女们的会馆。每年七夕、八月十五和春节等特别的日子,她们聚集在这里举行活动,拜祭死去的姐妹们,并展览自己的手工艺品,供人欣赏。
有人说,冰玉堂常年谢绝外界尤其是男士进入。黄月对这一说法做了订正。她说,其实冰玉堂并不拒绝男人进入,只是男人不能在此过夜。
从冰玉堂北门进入,左手边就有一间房,供奉着黄姓祖先的牌位。姑太们说,之所以把祖先的牌位放在此处,就是方便外界人士到此拜祭祖先,因此,不存在男人不能到此的说法。不过,当地男人都知道这是自梳女的住处,因此一般不会到此。
自梳女都有牌位
所有自梳女的牌位都放在冰玉堂明显的位置,死者的名字写在黑纸上,生者的名字写在白纸上
50年光阴逝去,冰玉堂终于敞开了紧闭的“心扉”。在自梳女的同意下,当地政府即将逐步开放冰玉堂。
冰玉堂有两扇门,北门和东门。北门藏在一条窄窄的小巷中间,东门面临着一条水泥路。如今东门两边各有一个建筑,一边是高楼,另一边有人砌起了1米多高的红砖墙,圈出一块地,因此东门也被藏匿了起来。
冰玉堂在四面围墙的包围之中,院子里种满花草。冰玉堂为两层建筑,一楼是姑太们聚会的厅堂和神位,还有厨房,以前的姑太就在这里煮饭煲汤。二楼是姑太们的卧室,姑太们当年睡过的床铺如今已经拆除了,空荡荡的房子里只剩下木板地面和

Ⅵ 新加坡佛牙寺有卖佛教七宝吗如果没有,新加坡哪里有卖佛教七宝

你好。

佛牙寺有没有卖。我不太清楚。

我知道四马路(观音堂)那一代,有许多商场。有卖各式各样佛教的物品。你可去那里看看。
就在武吉士地铁 (Bugis MRT) 那里附近。

Ⅶ 师太住的地方叫什么

仰天庵,又叫碧云庵。
仰天庵,又叫碧云庵,坐落在健跳镇东门到南门城脚中间的山冈上。庵里住的全是和尚。和尚庙怎么叫“庵”呢。这还有一个有趣的来历呢。这仰天庵本是一座寺庙,主持和尚法名叫做智礼,虽称不上饱学之士,但也精通文墨,颇有名气。他自恃才高,傲气十足,且喜欢寻花问柳,是个不正经的花和尚。离寺庙一里路的山脚,有一座观音堂。堂里的主持师太叫秋辇,法名清贞,在此静心修行。离观音堂上方一箭之遥,清贞师太的徒弟——一个才貌双全的小师姑碧云,结草为庐,晨钟暮鼓,念佛诵经,兼种田园。
这茅庐称为上茅蓬,是寺庙和尚下山的必经之路。这年春天,智礼来到观音堂,清贞师太以礼相待,命碧云泡茶,并端出几样水果、点心招待他。智礼盯着这俊俏的小尼姑,真想过去把她搂进自己怀里。但在清贞师太面前,又不敢放肆。他对碧云说道:“听说师妹善对,今天我特来拜访,不知能否赐教一二。”碧云见他口你师妹,虽感不悦,但也不便发作,即以礼相答:“小尼是雏鸭下水,不知深浅,还望大师多多指教。”智礼见碧云并不推辞,心中大喜:只要你敢答应,就不怕你不落入我的掌心。于是对清贞师太说道:“师太,贫僧与碧云师妹对对子,可要打个赌才好啊。”清贞师太虽知碧云的才学,但还是怕她吃亏,连忙答道:“碧云小徒,岂是大师对手。如有冒犯之处,还望大师恕宥。至于打赌,此非出家人所为,还是免了吧。”“哪里,哪里。”智礼道,“碧云师妹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若她胜了贫僧,岂不为师太增光。”碧云见智礼一副傲气,心中忿忿不平,说道:“请问大师,该是如何赌法。
中国僧人在静僻处盖屋时,也常用庵闾,成为一座小小茅棚,日子久了,便称这些小屋子为‘庵’,庵字以后又变成‘庵’,据说是用瓦盖屋之故。今日尼姑所住之处多称‘庵’,俗称尼姑庵.本义:不对外开放的房屋。特指:女性修行者居住的寺庙。尼姑庵是尼姑即佛教中出家修行的女教徒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尼姑即佛教中出家修行的女教徒。尼姑(Buddhistnun)佛教称谓。比丘尼的俗称。女子出家后受过具足戒者。

Ⅷ 去哪里旅游好呢

一、火车走了还能改签吗1、火车走了还能改签。但是只可以改签所购车次之后24小时内的其他车次,并且只可以到起始站火车站售票窗口改签,还需注意火车票改签最迟时间不晚于发车后两小时。2、法律依据:《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第六十四条铁路运输企业应当按照国务院铁路行业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实施火车票实名购买、查验制度。实施火车票实名购买、查验制度的,旅客应当凭有效身份证件购票乘车;对车票所记载身份信息与所持身份证件或者真实身份不符的持票人,铁路运输企业有权拒绝其进站乘车。铁路运输企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为旅客实名购票、乘车提供便利,并加强对旅客身份信息的保护。铁路运输企业工作人员不得窃取、泄露旅客身份信息。二、火车票改签要满足什么条件1、火车票还没有过期,即该车次还没有开车;2、所需改签到的日期的车次的车票必须已经发售,且必须还有剩余票额;3、如果是发生线路中断,旅客可以要求在原地等候通车、返回发站、中途站退票或按照承运人的安排绕道旅行。

Ⅸ 浦东哪里有烧香

浦东张杨路源深路附近的钦殿街有个太清宫,蛮有名的。以前浦东人买锡箔都是那里买的(以前好像叫金丝娘殿)。地铁6号线就到,在张扬路源深路口就能看到。

Ⅹ 新加坡的自然资源

新加坡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拥有4种官方语言,即英语,马来语,华语和泰米尔语。基于和马来西亚的历史渊源,《新加坡宪法》明定马来语为新加坡的国语,主要是尊重新加坡原住民所使用的语言。由于内在和外在因素的考量,新加坡采用英语,作为主要的通行语和教学语,因为新加坡种族多、语言杂,四大族群中,没有一种语言有近半数的他族人懂得,选择任何一族语言做为主要语言,均会引起他族的不满。英语虽本为殖民地的语言,但有过半数的各族人懂得,较易为各族人所接受。
新加坡华裔的籍贯相当繁杂也趋于多样化,华人民间也通行各种汉语方言,基本上40岁以上的新加坡华人都通晓几种方言,包括闽南语(福建话)、潮州话、广府话、客家语、福州话、莆田话和海南话等。为了扭转不同籍贯的华人使用方言的习惯,政府在1979年推广“讲华语运动”,这个运动推行了30多年,当前很多的华人能说普通话。 虽然新加坡多年来努力不懈地推展讲华语运动,但政府仍保留方言新闻这一块,听众至今仍可在早上三个时段从958城市频道收听到6种方言新闻播报,让听不懂普通话的年长者,能掌握国家大事或时事新闻,不至于脱节。 早期离乡背井到新加坡再创家园的移民者将各自的传统文化带入新加坡,各种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不仅创造了今日多民族的和谐社会,也留下了丰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华人,刻苦耐劳的精神底蕴,勤奋实干的创业精神。他们与各族和平相处,积极融入、反馈于当地社会。中华文化精髓也深深影响着新加坡的生活型态。如欢欣多彩的农历新年,或慎终追远的清明节和传统祭祖普渡的中元节。当然风行于华人文化的风水之说,也可反映在新加坡的多项建筑设计里面。
新传媒拍摄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新加坡电视剧,注重介绍新加坡华人先辈如何飘洋过海来到南洋,以及一群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故事,比如《雾锁南洋》《和平的代价》《出路》,还有以各个籍贯的华人的剧情片《客家之歌》《潮州家族》和《琼园咖啡香》等。透过本地的戏剧,新加坡的年轻人看见了祖先离乡背井,不屈不挠地挣扎求存的最真实面貌。 概况
新加坡提倡宗教与族群之间的互相容忍和包容精神,实行宗教自由政策,确认新加坡为多宗教国。根据2010年的人口调查,当中有宗教信仰的新加坡人占了人口的83%。新加坡确实称得上多宗教融汇的大熔炉,这里有着各式各样的宗教建筑,许多历史悠久的寺庙已被列为国家古迹,而且每年都有不同的庆祝活动。

佛教与道教
新加坡佛教是全国第一大宗教,约占人口的33%。新加坡境内寺庙林立,属于北传佛教的寺院超过一百五十所,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约有二十余所,当中新加坡双林寺既是新加坡第一座寺院,也是最大的丛林之一。新加坡道教占了人口的11%,境内合共有大小庙宇300余间。早年南来谋生的华人移民带来了他们的宗教信仰与习俗,潮侨和闽帮所创建的粤海清庙和天福宫还有收藏光绪帝御赐的墨宝,他们也获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存奖状。 此外四马路观音堂也是新加坡香火最鼎盛的庙宇之一,庙堂内几乎每天都有人潮。
基督教
新加坡基督教徒(新教和天主教)占总人口的18%,在新加坡草创初期,海峡华人族群、海外传教士和西方商人对两个教会的发展作出独特贡献,新加坡天主教教会也先后开办学校、医院、公益组织等来照顾弱势族群的利益。两个教会最早修建的教堂是亚美尼亚教堂和圣安德烈教堂。
伊斯兰教
新加坡伊斯兰教教徒占总人口的15%,教徒约有65万人。马来人或巴基斯坦血统的信徒基本上属于伊斯兰教的逊尼派,另外也有少部分的印度人和华人信奉回教。新加坡建有回教堂共80座,当中较为着名的有哈贾法蒂玛回教堂和苏丹回教堂。
印度教
新加坡印度教的信徒约10万人,占总人口的5%。有大约30座印度寺庙,大部分以南印度的风格为主,其中马里安曼兴都庙和尼瓦沙柏鲁马兴都庙,都属于新加坡的国家保护文物。
锡克教与其他
新加坡锡克教教徒合计只有2万余人。锡克教在新加坡有7间锡克庙,比如:中央锡克庙,是一万五千名锡克教徒的主要圣地。犹太教在新加坡则设有两个会堂,其中马海阿贝犹太庙建于1878年,是东南亚最古老的犹太会堂。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308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652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810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219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278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939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891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616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910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