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人帮会在哪里
㈠ 在澳大利亚买房,注意哪些问题海外华人在澳洲买房有哪些原则呢
House就是指一个人占据大面积土地资源、独院房子;townhouse则更加像国内独栋别墅;apartment乃是普通公寓楼。一般来说,投资买房其实不过是项目投资土地资源,仅有土地资源才会真真正正增值的东西了。新房子在一开始也许会很有价值,但随着时间推移,房屋会出现折旧费,这时房地产就不一定会有更高的发展潜力。
近街好于主道
在澳大利亚有许多清幽的小路,而大多数房地产还会遍布在各种小道。主道的优势许多,但缺陷非常明显:人比较多车多,较为大吵大闹。除此之外,挨近生态公园得话人还会多一些且非常杂,安全系数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院校附近的房子也会较为大吵大闹,上放学专车接送的家长们可能占有路面,会让特殊时间段的交通出行造成一定的危害。最好不要选购太挨近汽车站和火车线房产,不但大吵大闹并且人比较多,人员流动性多且比较复杂;挨近火车线很容易被火车经过的声响打扰到,不益于喜欢安静之人的日常日常生活。
留意房子的朝向
澳大利亚坐落于南半球,和我国反过来。在我国购房注重房子朝南、双阳台等。在澳大利亚乃是反过来,如果你想要房屋有较好的光照得话,必须房屋朝向北部。要是没有朝北的房子,朝东房子也是一个较明智的选择。若是在澳大利亚选了朝南的房子得话,则往往很难遭受阳光直射,庭院里非常容易滋长蚊子等。假如购买了公寓楼,则最好客厅朝北,这可以接受到最长时间的日照。
有关easement地役权
Easement的意思是地役权。相关地役权的条款会写上买房合同里,在买房的时候想让侓师细心去阅读文章相关地役权的相关条款。
那样什么叫地役权?举个例子,院子有一根橡胶水管,这一根自来水管是公用的,如果将来出了问题得话,别人可任意出入院子来检修这一条自来水管而无需通过你允许。拥有地役权,别人能够正规地进入你院子来整修或安装水管。买房的时候一定要留意是否存在地役权,而且综合考虑本身能不能接纳地役权。
㈡ 东南亚历史上一个由华人建立的共和国政权,名为兰芳共和国。具体的历史谁知到谁建立的,怎样建立的
兰芳共和国(1777年~1884年),全称兰芳大统制共和国,
亦有说是南方共和国,是华人所创立的第一个共和国。但该国最初在加里曼丹岛上并非政治组织,而是一家贸易公司。1770年广东梅县客家人罗芳伯在东南亚西婆罗洲(今加里曼丹西部)成立了“兰芳公司”,1777年罗芳伯将“公司”改为“共和国”,成为“兰芳共和国”。兰芳大统制建立时, 第一任总长是陈兰伯, 第二任总长是罗芳伯, 兰芳大统制名称取之于此.
根据1990年代明报月刊某期以台独为专题的一篇记载,是时不少广东人前往南洋谋生。由于广东人擅长经商,因此,不少从事贸易的人都很受当地酋长的敬重。当时由于不少欧洲人前往当地骚扰,所以当地有华人社团从广东省招请团练,来到南洋担当类似保镖的角色,当中势力最大的是南方公司。后来不少酋长都要求南方公司保护他们,所以南方公司当时的老板罗芳伯就在当地成立共和国,并担任国家的大总,总揽国家的保安及各部族之间的协调工作。而各部族的内部事务,仍然由酋长负责。此外,由于罗芳伯得知洋人对清朝仍然非常顾忌,所以在立国之初就立即向清朝称臣,并派员前往北京朝贡。此举果然使洋人大为顾忌,从而停止对当地的骚扰。而另一方面,早期未有加入的部族,看到南方共和国的成功,亦纷纷表示愿意加入成为成员部族。在最高峰时,南方共和国的势力范围占有整个加里曼丹岛。
兰芳共和国以坤甸(东万津)为首都,并将立国之时,西元1777年当年定为兰芳元年。国家元首称大唐总长或是大唐客长,意思是华人作客海外的首长,且“国之大事皆众咨议而行”,以类似于民主选举和禅让的形式传承,前后历任十二位总长。
后来由于清朝在外交上多次失利,西洋人开始认识到清朝已经衰弱,无力再顾及境外的事,趁着中法战争的爆发,荷兰开始重新部署占领行动。公元1884年,荷兰入侵兰芳共和国,兰芳共和国虽进行了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其残余势力逃至苏门答腊。不过,由于仍害怕清政府作出反应,荷兰并未公开宣称已占领兰芳地区,而是另立了一个傀儡以便进行统治。直到西元1912年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后,荷兰才正式宣布对兰芳地区的占领。兰芳共和国自立国至灭亡,共经历一百多年。
逃往苏门答腊的华人一直往西边迁徙,并于马来西亚半岛定居。当中的一位迁徙者的后人最终更成为了东南亚的显赫人物,他就是被誉为“新加坡国父”的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先生。
兰芳共和国参照西方国家的一些法制,设置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立法、司法机构。
简介版2
兰芳共和国是1770年(清干隆四十二年)到1885年之间存在于南洋婆罗洲(现印度尼西亚占据称加里曼丹岛)上的华人国家。创立者为广东梅州人罗芳伯。后来被荷兰人消灭。
在婆罗洲上很早就有华人定居生活,从事贸易的占大多数,他们往往组成自己的公司,以罗芳伯为首的南方公司就是其中的一个。由于荷兰等西方殖民者对南洋的侵略加剧,罗芳伯顺应时势和当地华人以及落后民族为保护自己生存权利的要求,于1770年建立兰芳共和国,定都东万津,他被拥戴为大总制。
在南洋国家之中,他按照中国的传统,建元兰芳,公元1770年为兰芳元年。他仿效西方当时才出现的民主制,规定国家的大小事情都必须咨询人民群众之后,才能施行。最难能可贵的两点是:他没有称帝,帝制自为。兰芳共和国建立不久,他就派人赶到北京向中央政府汇报相关情况,并进贡方物。又拒绝了人们要他称王的请求,而是称总制、大唐总长,并且规定,他及后世领导人都不能把兰芳共和国变为一姓人的“家天下”。
兰芳共和国先后民选了12任领导人,他们领导华人以及归附的落后民族改进农业技术、扩大矿业生产、发展文化教育、组织军事训练,使兰芳共和国的实力和影响大增,更多落后民族前来归附,兰芳共和国的版图迅速扩展到整个婆罗洲。
兰芳共和国的发展壮大遭到了西方殖民者和依附于他们的南洋落后民族的嫉恨。随着大陆的日益沉沦,失去了支持的这个在异域建立起来的华人小国,遭到荷兰殖民主义侵略军的进攻。兰芳共和国全体民众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最终因武器太差而遭到失败,这个华人小国也不幸灭亡。“兰芳”共存在了110年。后婆罗洲由荷兰转给印度尼西亚,改名为加里曼丹岛。
罗芳伯参照西方国家的一些法制,设置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立法、司法机构。国家有国防部,但没有常设军队,而是全民皆兵,平时分散各地搞生产,战时集中起来御敌。地方分省、府、县三级,由各级公民投票选举出当地行政机关的负责人。罗芳伯当了19年的国家元首,于1795年病逝。随后,由全国公民选出江戊伯继任国家元首。此后还有7人先后担任过这个职务。
我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当时在东南亚建立的华人国家还有多个。
这是我国新兴的市民阶级(资产阶级)在国内发展受阻的情况下,在国外建立的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共和国。
兰芳国创立者曾想把西婆罗洲这块土地纳入清朝的版图,清朝皇帝不予受理
有人感觉很奇怪,经受了几千年帝制传统熏陶的华人,到海外后为什么会建立起一个共和制的国家?其建国,比美国还早6年,当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欧美的新风尚根本不可能波及东南亚。
罗芳伯这些人,都是大清国的平民百姓,因为在故乡太穷,不得已下了南洋。虽然飘泊海外,但仍然是大清皇帝的子民,祖宗坟墓祠堂,以及亲友家眷,都在国内。他们如果自立为王,对大清皇帝来说,仍然属于反叛,抄家挖坟毁祠堂的事皇帝是干得出来的,甚至还会派兵出海,进行征伐。所以,罗芳伯他们不敢自立为王。
事实上,罗芳伯建立兰芳国后,在华人圈里根本不敢称为国,只能称为兰芳公司,或者兰芳大总长。这当然有害怕告发的原因在内。
后来,他们还曾经遣使回国,觐见皇帝,请求称藩,想把西婆罗洲这块土地纳入清朝的版图,或者变成藩属国家。清朝皇帝不予受理,根本不理睬这些天朝弃民,或者根本不能容忍南方的汉人在海外建个国家。
罗芳伯在中国国内,也是一个平民百姓,没有任何特殊身份。到海外后,因为他才能过人,所以被大家推为首领。带领众多海外华人,谋求共同的利益。后来因为华人势力太大了,有好几万,当地土着居民也归附了好几十万,他们帮助浡泥王平了叛,浡泥王看华人的势力已成,不得已拱手让位。兰芳国能建立起来,主要还是华人群体实力很强的缘故。罗芳伯是华人势力的代表,是由华人们推选出来的。除了个人能力之外,在华人圈内并不具备绝对的优势。也就是说,大家能一起推选他,也能够一起废了他。所以,罗芳伯敢于向土着居民称王,但不敢在华人面前称王。
罗芳伯以特有的政治天才,推行民主政权建设,于1776年创立共和体制,定名为“兰芳大总制共和国”,在世界诸国堪称第一,比华盛顿1787年当选为首任总统并实现联邦的美利坚合众国的共和体制还早11年。
由于史料的原因,我们无法知道罗芳伯搞的是自由平等的现代政治,还是不堪入目的帮会统治,或者自由平等与帮会政治兼而有之,就如同20世纪初期的芝加哥。不管怎样,从中国人的功业来研究共和体制,是不容易得出结论的。但历史理应为罗芳伯等人写上一笔。
历任总长
兰芳共和国元年(干隆四十二年,西元1777年),罗芳伯称大唐总长。
兰芳共和国十九年(西元1795年),江戊伯继任。
兰芳共和国二十三年(西元1799年),阙四伯继任。
兰芳共和国二十八年(西元1804年),江戊伯复任。
兰芳共和国三十五年(西元1811年),宋插伯继任。
兰芳共和国四十七年(西元1823年),刘台二继任。
兰芳共和国六十二年(西元1838年),古六伯继任。
兰芳共和国六十六年(西元1842年),谢桂芳继任。
兰芳共和国六十七年(西元1843年),叶腾辉继任。
兰芳共和国六十九年(西元1845年),刘干兴继任。
兰芳共和国七十二年(西元1848年),刘阿生继任。
兰芳共和国一百年(西元1876年),刘亮官继任。
兰芳共和国一百零四年(西元1880年),刘阿生复任。
当时在东南亚建立的华人国家不仅是“兰芳共和国”一个,还有其他几个国家:
广东省人吴元盛,在婆罗洲北部建立戴燕王国,自任国王,王位世袭,立国百余年。于19世纪亡于荷兰;
广东省潮州人张杰绪,在安波那岛(纳土纳岛)建立没有特定名号的王国,自任国王。19世纪张杰绪逝世,内部发生纷争,王国瓦解;
福建省人吴阳,在马来半岛建立另一个没有特定名称的王国。于19世纪被向东扩张的英国消灭;
还有暹罗王国的开国国王郑昭;
三佛齐国王张琏(广东饶平人);
婆罗国王某(福建人);
爪哇顺塔国王某(广东潮州人);
以上华人国家均于19世纪亡于西方殖民者对东南亚的侵略狂潮中。
在柏杨的《中国人史纲》中可以找到对这些国家的简单记载。
㈢ 中国华人海外建国的是哪个国家
1、兰芳共和国
从帮会到企业到国家
“兰芳”,不是一个女孩子的名字,而是200多年前一群中国人在数千里之外的热带海洋岛屿上建立的自治体。他们在完全没有祖国支持的条件下,以惊人的意志,顽强求生。
公元1772年(干隆三十七年),今广东梅州的客家人罗芳伯乡试不第,“乃怀壮游之志”,发扬客家精神,漂洋过海,登上婆罗洲(今西加里曼丹岛)。在坤甸成立了“兰芳公司”,是一个与东印度公司相类似的含有政治色彩的团体组织。
五年后,罗芳伯将“公司”改为“共和国”,以东万律为首都“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建立。这一年定为兰芳元年。
罗芳伯,原名罗芳柏,罗芳伯是后人对他的尊称。生于1738年(干隆三年),“自幼学文习武为群儿冠”。
刚到婆罗洲时,罗芳伯以教书为业,他有文化、有才能,又懂武术,既能团结侨胞,又能与当地土人合作,深受当地人民和华侨的拥戴。
婆罗洲土地肥沃,可耕可牧,又有山林、金矿,资源丰富,还有港湾可发展交通,但岛上内部各大小采矿公司之间互相争斗,外部又有荷兰帝国东印度公司的武装入侵,内忧外患。罗芳柏在站稳脚跟后,带领自己的伙伴,和当地人一起,协助当地苏丹首领平了土着人的叛乱,得到了首领的嘉奖,将东万律划归罗芳伯管辖。这块地方有10多万人及南北几十公里的产金地,吸附华人数万,土着好几十万,顺理成章地成立了巨大的经济实体—兰芳公司。
1776年罗芳伯建立了“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始用“兰芳”年号。罗芳伯参照西方国家的一些法制,设置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立法、司法机构。国家有国防部,但没有常设军队,而是全民皆兵,平时分散各地搞生产,战时集中起来御敌。地方分省、府、县三级,由各级公民投票选举出当地行政机关的负责人。
刚刚建国,罗芳伯就派人觐见干隆皇帝,请求把西婆罗洲这块土地纳入大清的版图,或者变成藩属国家。但干隆皇帝根本没理睬这些“天朝弃民”,也不承认这个南洋华人在海外建立的国家。
罗芳伯当了十九年的国家元首于1795年病逝,临终前他还交代国民,无论今后谁为国家领导,归顺大清之心决不可变。
之后,由全国公民选出江戊伯继任国家元首。此后还有七人先后担任过这个职务。
1886年,兰芳共和国遭到荷兰殖民侵略军的进攻。兰芳共和国全体民众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最终因武器不如人而陷落,这个存在了110年的华人小国不幸灭亡。
按照《罗芳伯传》的说法,当地统治者苏丹与罗芳伯签约割让土地给兰芳自治,“其所割让的土地,计东界万劳,西界卡浦斯河,南界大院、上侯、双沟月之线,北界劳劳、山口洋、邦戛之线,纵横数百里……”幅员辽阔,人口也达到百万之众,地地道道的国家,可为什么这个墓志铭上,偏要称“公司”呢?
其实,像罗芳伯这样的中国移民,在当时社会里叫“天朝弃民”,根本没有社会地位。当时是干隆年代,中国繁荣昌盛,朝廷威权无处不在。罗芳伯他们不敢称孤道寡,怕犯一个谋逆之罪,自己远离故土倒不要紧,连累身在故国的宗亲友人那才是麻烦。中国人骨子里始终认同祖国,不管走得有多远,都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罗芳伯他们也是一样。反而,他们一直希望能够被清廷接纳为一个地方政府,一来可以光宗耀祖,二来也可以利用祖国这个靠山,抵抗来犯的欧洲人。事实上,清廷虽然从来没有正式承认过兰芳国,但罗芳伯派出的使者至少见到了干隆的重臣,使得对兰芳觊觎已久的荷兰人有所忌惮,一直不敢造次。直到1886年,见清廷衰败,荷兰才大举进攻兰芳,灭掉了这个华人在海外建立的国家。
拥有百万人口,战时可以全民皆兵的兰芳国,败在远道而来的荷兰人手下,据说主要原因是武器太差。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实行什么体制不重要,重要的是实力—经济的实力、科技的实力,以及军事的实力。
华人在海外建国,历史上并不少见。罗芳伯不是惟一的一个,但他是惟一一个不称王的。
2、戴燕王国
当时在东南亚建立的华人国家不仅是“兰芳共和国”一个,还有其他几个国家:
广东省人吴元盛,在婆罗洲北部建立戴燕王国,自任国王,王位世袭,立国百余年。于19世纪亡于荷兰.
戴燕王国是广东人吴元盛在婆罗洲北部建立的一个王国,王位世袭,存在时间是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历4代国王70余年。于19世纪中期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而灭亡。
戴燕王国的第一代国王为吴元盛,原为广东嘉应州梅县人,清朝干隆中后期因为谋划发动起义事泄而逃亡到东南亚的婆罗岛,18世纪中期在当地创建了很有影响力的聚胜公司,成为首领。后来,其下属罗芳伯的威望逐渐超过了他,罗芳伯取代了吴元盛的首领地位,成立了兰芳公司,吴元盛成为罗芳伯的下属。1777 年,罗芳伯在婆罗洲建立了兰芳共和国,吴元盛是罗芳伯的手下部将,被派驻守在坤甸河北部的戴燕王国(Tayau)。当时,戴燕国王很残暴,人民都怨恨他,1783年,吴元盛杀死了戴燕国王,吴元盛杀死国王后,人民都很感激他、敬佩他,因而被人民拥戴为戴燕国国王。
后来,吴元盛逝世后,其子年幼,由其妻袭位为女王,清代旅行家、航海家谢清高出海游历南洋时(1783—1797年间),戴燕女王还在位。此后戴燕国王位由吴氏世袭四代,直到19世纪中叶,戴燕王国才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而灭亡。
谢清高在《海录》一书中对戴燕王国进行了记载:戴燕在昆甸南,由昆甸南河溯流而上,约七八日,至双文肚,即戴燕境。又行数日,至国都。干隆未,粤人吴元盛刺杀番酋,国人奉以为主。元盛死,子幼,妻袭其位,至今犹存。
3、纳土纳岛国王
明朝末年,广东省潮州人张杰绪,在安波那岛(纳土纳岛)建立没有特定名号的王国,自任国王。19世纪张杰绪逝世,内部发生纷争,王国瓦解。
南中国海的纳土纳群岛(Kepulauan Natuna,也有安波那岛等其它几个称呼)印度尼西亚北部岛群,属印尼廖内群岛省。位于马来半岛和加里曼丹岛之间。由主岛大纳土纳岛(Natuna Besar)和其他许多小岛,共由127个大小岛屿组成,面积2110平方公里,上世纪80年代末人口约1.5 万,当时华人占八成以上,据新加坡媒体过去的报导,这一群岛上的华人一直希望独立建国,但被印尼弹压。纳土纳群岛海拔不高,全年高温、雨量多、富热带森林。
纳土纳群岛一些比较早的华人家谱记载:清兵入关后消灭了南方的南明政权,在广东沿海岛屿上坚持抗清的几百残兵和几百家不服满清统治的渔民逃到了南洋的一个小群岛上——荷兰人后来命名的纳士纳群岛!
纳吐纳群岛在当时不过是一块蛮荒之地,华人来到这片土地上噼荆斩棘,将它开拓建设成一方乐土,纳吐纳群岛成为华人的一个独立的土邦。
可到了一百多年前,在纳土纳岛首领(也算是国王)张杰绪去逝后,内部发生纷争,荷兰人乘机灭了张氏王国。印尼独立出荷兰后,纳土纳岛群岛未能独立出印尼,像新加坡那样独立建国。 无忧资讯
这个本来属于华人的地方,现在却成了印尼的领土,看到不由得心痛!
4、暹罗王国
泰国吞武里王朝的建立者是华裔郑信(1734-1782年),,生于泰国阿瑜陀耶城,史称“达信大帝”或“吞武里大帝”。
郑信的父亲郑镛是中国澄海县中外莆都(今上华镇)华富村人。清雍正年间南渡暹罗,居阿瑜陀耶城(大城)。娶暹罗女为妻,生郑信。
郑镛去世后,郑信被暹罗国大臣收为养子,接受泰国传统教育。长成后从政,官居甘碧府府尹,封爵为披耶。
1763年,缅甸入侵暹罗,郑信率部防卫暹都。四年后,缅军攻陷暹都,大城王朝灭亡。
郑信在东南沿海地区建立根据地,组织反抗军,光复大城,并迁都吞武里。
1767年12月28日登基为王,史称吞武里王朝。随后消灭各地割据势力,三年后统一了暹罗全国,又多次对柬埔寨进行军事扩张。他也派使臣到北京,入朝于清廷。
1782年4月7日,在一次宫廷政变中,郑信被杀。从柬埔寨前线率大军回京的却克里将军拿握政权,建立曼谷王朝。
泰国政府规定每年12月28日为郑王节。
5、马来吴氏王国
吴阳(1717—1784),又名吴让,字士侃,马来吴氏王国的建立者。原为福建漳州府海澄县山塘乡西兴村人。
马来吴氏王国演变为如今马来西亚的宋卡市。
1750年到暹逻(今泰国)南部宋卡(今属泰国,位于马来半岛)谋生。宋卡原是荒无人烟的地带,吴阳带领华侨开发垦植,使宋卡逐渐繁荣起来,吴阳因此被称为建设宋卡的第一人。1769年,暹逻郑皇率兵南下讨平洛坤叛乱,吴阳乘机请为端四岛、五岛燕窝税吏,愿年纳白银五十一斤,郑皇准其所请,并封他为子爵。郑皇嘉其忠诚,1775年诏封昭孟(Chao Muang),意为城主,爵号銮素汪奇里颂木,府署设廉松。统治宋卡城和大郡候、赛武里、大泥、丁加奴三城及马来西亚吉兰丹、丁加奴、吉打、玻璃市等四州。1784年,吴阳逝世。
6、“飞龙”国开国君主
张琏,“飞龙”国开国君主。明朝嘉靖年间饶平人,汉族,生年不祥,亡于1563年。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因不满朝政腐败,杀死族长,投奔大埔郑八、萧晚义军。郑八死后,被推为首领。后因起义失败,遂率余部由云霄河引航出海,联合海上武装力量,继续对抗明朝政府。以后辗转南下,夺占三佛齐岛 (今苏门答腊),自立为国王,占有旧港、柔佛、马六甲等地,垦殖为渔,称番舶长,漳州人和泉州人及海外华裔移民均依附他。
7、爪哇顺塔国
南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宋将张世杰兵败崖山,左丞相陆秀夫(江苏盐城人)负幼帝蹈海而亡;其幼子陆自立(号复宋)和其他南宋遗民乘番舶外逃至南洋爪哇岛。
陆自立被推举为首领,自立为国,由于社会进步,中国人逐渐走向世界,现在,中华已不仅是一个国家,而成为了一个华人世界(就象阿拉伯世界)。以后还有没有华人要建立国家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2015-06-05 趣历史
㈣ 唐颖:印度洋岸的华人城市
那些年,在新加坡,爱去槟城的人通常特立独行。当中等家庭假期时跟随 旅游 团去欧洲澳洲北美等文明程度相对高的国家时,他们已背包旅行回到东南亚,重新认识自己的邻国,在小镇村落享受未受污染的民风。来来往往中,他们找到了自己可以经常回去的地方。是的,他们在槟城找到了归属感,一个坐落在马来西亚最北部的华人城市,也是南洋最古老的华人城市。
曾经,心中的“南洋”是个浪漫的语词。南洋风光有蓝天椰子树和站成两排有木制百叶窗的木板楼房,可是在新加坡住久了,几乎忘了这是个南洋城市,在高楼群中穿梭,这一城和那一城又有什么差异?
离开新加坡回国前,我们搭乘夜行巴士来到槟城,在乔治市的老城区、在曾经想象的一整条街的店屋长廊穿行,穿也穿不完的老街老巷在四周扩散蔓延,有两百年了吗?回教堂的诵经声在我们的头顶飘荡,街角坐着印度乞丐。蓦然怔忡:一座十九世纪的南洋华人城市奇迹般地保留在一个马来回教国里,一部近代华人 历史 被冰冻在印度洋岸,眼下正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窄而短的马路,两旁是战前店屋(即沿街民宅),两层楼的木屋,高高的天花板,木制百叶窗,面街的底层做商店,二楼是住家。底层五脚基连成有屋檐的长廊,长廊外是椰子树。赤道的气候激烈,阳光灼人季雨狂暴,店屋的长廊遮阳挡雨,行街逛店多悠闲!行人从这一街的长廊走到另一街的长廊,穿着汗衫短裤拖鞋,走过左店右铺,一路走一路寒暄,这一街到那一街就很长,咖啡店的桌椅放在廊下,一杯糕坯乌(黑咖啡)才几角,在南洋,咖啡也是很草根的。
这就是战前店屋的人情和诗情,也是我心中的南洋风情。
动人的曲街窄巷隐藏着许多故事,本头公巷(Armenia Street)一带是私会党(传统帮会)的聚集地,私会党在新加坡六十年代便被铲除,至今只有在电视剧里才看得见。在同一条街的102号“庄荣裕”,一栋浅蓝色的小楼里,1909年至1911年间,孙中山在这里进行革命活动。黄昏时,敲开102号的大门,迎接我们的是一位梳着马尾辫的男子,他皮肤黝黑大眼深陷一身白衣飘逸,不由问他是谁,他笑说从怡保来,我们也笑,人们都说怡保出美女,没想到怡保的男子这么有气质。
在不远的大仓巷里有着规模庞大的邱公司的龙山堂,朱迪·福斯特和周润发主演的《安娜与国王》曾在这里取景——眼前的古建筑群完整丰富,在炽烈的阳光里它们正静静地展示着早期移民同姓聚落的生活形态,庙宇和戏台遥遥相对。当年华人远离家乡向一片炎热的丛林讨生活,个体是多么脆弱,他们只有手拉手,从同宗族的群体力量出发与四周的荒蛮抗衡,才能使这个族群生存两百年。
Beach road 从海岸切入直达乔治市中心,这条路是殖民时代的商业中心,比起新加坡和上海,槟城是一个受到英国殖民更早的城市,殖民时代建筑沿着岸边排开,从Beach road朝城市伸展,很像从上海外滩转入南京路,只是规模小一些的外滩和南京路。
徜徉在似曾相识的路上,门牌上写着××兄弟的公司,一家连一家,高高的柚木门里是高而深的大厅,百多年前的家具。在某兄弟公司门口,听见背后有人招呼,回过头见是一位古稀老者,一口纯正的英语在新加坡很难听到,那里讲的是Singlish(新加坡口音的英语),老者斯文谦和很gentleman(绅士),邀请我们进公司坐坐。
我们入住的国泰旅社坐账台的老uncle(叔叔),也是一口英语流利标准,尊称所有客人为Sir,他的谦恭多礼人情世故的练达和老上海的服务界一脉相承。
国泰旅社是一栋白色小洋楼,杨紫琼刚带领摄制组来这里拍摄,它曾与街对面“张弼士故居(槟城着名蓝屋)”一起,成为法国电影《印度支那》的场景。
其实,对槟城的感怀,是通过新加坡的生活经验去获得。但新加坡朋友口中“原汁原味的华人城市”和我们的感受又不一样。那些湿巴刹(即菜市场)、流动小贩、夜市、店屋格局、有云石桌木背椅的传统咖啡店(即大排档),街边摊的云吞面炒粿条咖喱面,于我们是构成槟城魅力的场景和物质;可对于新加坡人,却是刻骨铭心的童年往事,是新加坡的过去,是足以让眼睛湿润的回忆。(唐颖)
㈤ 为什么“三大帮会”曾在中国红极一时,而后却消失了
黑社会、秘密社团,不仅存在于港产片之中,在晚清的民国时期也是非常盛行的。
天地会、哥老会、青帮、洪门等,都是那个时期集结和发展起来的秘密社团组织,并形成了三大体系。天地、哥老、青帮三大系统,是当时社团组织势力最为强大的三个系统,后来,发展起来的小刀会、三点会、双刀会等,实际上,都是归属于这三大系统之中。
那么,这些帮会是如何覆灭的呢?
1950年10月10日,中央发布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罗瑞卿起草的《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由此,掀起了全国镇压“会道门”的高潮。1952年10月12日,罗瑞卿在第五次全国公安会议上,明确表示“认真做好取缔反动会道门工作是此期镇反的中心,也是镇反彻底胜利的重要标志。”
1953年底,第三期镇反运动基本结束。但是,各地的镇反运动却没有完全停下来,直到1956年左右才陆续结束。最终,经过三期镇反,一贯道等“反动会道门”被政府取缔,而袍哥、青帮、洪门等帮会组织则“无形解体”了。至此,延续数百年的帮会,在中国大陆才被彻底消灭。
㈥ 中国人为什么在历史上没去南洋建国
历史上在南洋海岛上(西婆罗洲)曾经存在了110年的兰芳共和国,就是我国新兴的市民阶级(资产阶级)在国内发展受阻的情况下,在国外建立的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共和国(1776年建立,1886年被荷兰侵略者消灭。)
罗芳伯,原名罗芳柏,罗芳伯是后人对他的尊称。生于干隆三年(公元1738年),“自幼学文习武为群儿冠”。由他建立的兰芳到底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大企业?抑或是一个帮会?我的答案:三者皆是。最早是帮会,后来是企业,最后是国家。
干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罗芳伯乡试不第,“乃怀壮游之志”,发扬客家精神,漂洋过海,登上婆罗洲(今西加里曼丹岛)。到了东万律,罗芳伯最先建立的是兰芳会,一个以保护华人社团为业的组织,其实就是一个帮会,主要的对手是天地会。经过多次交手,天地会灭亡,兰芳会发展壮大。
当时,东万律面临内忧外患,内部互相争斗外部又有强邻入侵,在印度尼西亚的荷兰殖民者联合东印度公司,曾多次向坤甸一带发动武装侵略。罗芳伯和他的伙伴,和当地人一起,协助当地苏丹首领平了土着人的叛乱,得到了首领的嘉奖,将东万律划归罗芳伯管辖。这块地方有10多万人及南北几十公里的产金地,吸附华人数万,土着好几十万,顺理成章地成立了巨大的经济实体—兰芳公司。
公司成立后,罗芳伯一个个收拾了当地四分五裂的各种华人团体、商会、村寨,消灭了所有对手。这时的兰芳公司已经摆脱了先前的帮会性质,正式以一个军队的面目出现了。
1776年,罗芳伯将“公司”改为“共和国”,建立了自治政府。这一年定为兰芳元年。当时,大家推荐罗芳伯为国王,罗芳伯不同意以王相称,后由各代表商议建立兰芳大总制,称罗芳伯为"大唐总长"或"大唐客长"。但他向北京派遣使者前去朝贡时,仍然使用的是“兰芳公司”的名义。
罗芳伯任总长19年,于1795年在西加里曼丹病逝,终年58岁。罗芳伯病故后,由江戍伯继任其位。
兰芳国110年历史中,前后共有12位元首。元首的更迭,用的是一种介乎于民主选举和禅让的形式。罗香林的《西婆罗洲罗芳伯等所建共和国考》做出了这样的结论:“清干隆年间,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梅县区)有罗芳伯者,侨居南洋婆罗洲(Borneo)西部之坤甸(Pontianak),垦辟土地,策众采矿,并助土着苏丹,平定祸乱,一时侨民多归依之。东征西讨,所向披靡,苏丹知势力不敌,因分土而治。芳伯乃为之奠都邑,定官制,修军备,开商场,兴矿冶,抚民庶,建元兰芳,建国号曰兰芳大总制。受推为大唐总长,盖为一有土地、人民与组织,及完整主权之共和国焉。”基本上这就一锤定音啦,兰芳就是共和国。这个论断,被广泛接纳。互联网上,如果你搜寻“已经消失的国家”,兰芳是其中一个。
“兰芳大总制”是于1884年被荷兰人解散的,一共存在了107年,是婆罗洲最后一个消亡的华人公司。在此之前,1850年,当另一个华人公司大港公司与荷兰人武装对抗的时候,兰芳站在了荷兰人一边。当时一部分败退的大港公司的人逃往兰芳的领地,被兰芳当时的甲太刘阿生带着600多壮丁堵截,缴了大港人的武器,并将首领擒获送交荷兰人。据说,这是因为以前与大港结下的怨——此前大港公司曾与另一个华人公司三条沟公司冲突,兰芳的人救下80名三条沟人并将他们接到船上,不料船后来漂到大港的地盘,全部人都被杀了。
不同派别不同地域华人之间的争斗,其实在中国大陆之时就很严重,到了海外内斗依然。但是,大港公司覆灭之后,兰芳公司的日子也就不长了。刘阿生1884年病逝后,公司的人对继任人意见不一,荷兰人趁机宣布接管,虽然一些兰芳的人反抗,但终归大势已去。
在兰芳的一百多年历史中,始终也没见到过当时的中国政府对他们表示过什么。在《年册》中,有“罗太哥初意,欲平定海疆,合为一属,每岁朝贡本朝,如安南、暹罗称外藩焉”的说法。有人说兰芳曾派人去清廷请求接纳,当时的干隆并没有接见他们,可是派了要员接见,然而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教授李金明指出,所有这些传说都没有史料支持。更可能的是兰芳公司在南洋一隅的自生自灭。
联系清廷当时对荷兰人制造的“红溪惨案”的言论,可以想到清政府的态度。当数万华侨在印尼被杀的消息传到国内,清廷的说法是“内地违旨不听招回,甘心久住之辈,在天朝本应正法之人,其在外洋生事被害,孽由自取”,可见他们对中国移民的遗弃态度。实际上,在清朝的史籍上,很少见到移民的记载。官方对他们不承认也不正视,反而规定,私自出国回来的人要予以追究,使得出去的人更不敢轻易回来。
倒是高廷,这位对中国华人有亲身接触的荷兰学者,在他的书中这样写道:“涌入婆罗洲西部的移民,大部分是客家人。他们在炎热的赤道,日复一日起早摸黑在金矿里从事一种连当地人也难以忍受的苦工……有这样一个民族,在完全没有祖国的战舰、士兵或大炮支持的条件下,让自己的人民离开美好的家园,到炎热的热带和遥远的海洋去谋生。那里极少有同胞、祭坛和神明,有的只是陌生而敌视他们的异族人。他们并非以成千上万的集体,以强力或全付武装去开创自己的事业,而是一个接一个或以小组的形式前进,最勇敢的人当先锋,每人凭借自身的力量、机智与道义自力更生。难道这不是值得称道的勇气以及肉体、道义上的力量吗?” 又过了半个多世纪,到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兰芳共和国”才真正被国人注意到。当时出了一批谈“中国殖民史”的书,罗香林于1941年所着《罗芳伯所建婆罗洲坤甸兰芳大总制考》是其中之一。罗香林在书中考证了罗芳伯的生平与兰芳公司的兴衰,他热烈地赞扬这个曾经存在的华人自治体是“完全主权之共和国”。罗香林写道:“兰芳大总制与美洲合众国,虽有疆域大小之不同,人口多寡之各异,然其为民主国体,则无二也。”“晚近国人之言民主共和者,皆言此制远肇于美,近行于法,而不知先民亦有是举”。更早,梁启超也写有《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可以从中看到在当时中国人日益强烈的民族意识。罗芳伯大约是从那时起成为名人的。
㈦ 全球华人三大帮会是那三家
十四K
三合会
竹联帮
“十四K”在香港占有一席之地后,迅速扩容,1960-1990年间,十四K曾拥有20万会员,成为全球华人三大帮会之一,更曾被认为是“全球最大黑帮”。
三合会(英文:Triad)又称洪门三合会,为历史上着名的反清秘密组织,始于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现在实质上的三合会已经不存在,由于很多华人黑社会组织根源都可以追溯到清朝的洪门三合会,因此现在一般用来泛指由华人组成的黑社会犯罪组织。
竹联帮,是台湾着名也是国际性知名有组织性的广域黑社会团体,以台湾台北为主要据点。主要活动在台湾中部以北,全岛自北至南以及中、美、欧、澳皆有其据点。主要核心成员约2万人,一般认为包含准成员与关系合伙人,总成员数高达10万人。与四海帮、天道盟被并称为台湾三大黑帮。
㈧ 越南统一前的华人
越南是一个位于东南亚地区的东洋半岛的国家。也是一个具有四千年文献的国家。首都河内是其国家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古时曾是汉、唐等朝代的附庸国的文化、政治中心。 越南也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据调查,目前在本国领土境内共有54个民族共同生活。其中以京族占大多数,京族在越南境内占了83%人口以上。而越南华族的居于本国人口的第四位。人口达140万以上。越南华人分布于全国各地,人口较为密稠的主要在南方各省以胡志明市(旧称西贡堤岸)和西南部地区为最。 (一)旅越的广府民系: 旅越华人据准确考证应该是在明末清初和民国时期就有大量来自两广、福建和海南的华人迁居至此。他们多数是以汉族为多,分别是中国南方的汉族的各个民系以广府(来自广东、广西)、客家(来自广东东部)和福佬(来自福建、海南和广东东部)三个民系为主。 初时来越的华人主要是以经商方式而来往,与越南本地人交易、交换农业产品。后来又因抗拒满洲人入主,所以有很多南方的华人到越南避难和在这里定居下来。第三次向越南迁居的华人主要是在民国时期逃避日本佬的侵略和中国当地的贫苦农民受到饥荒大闹。 越南华人以广府民系的华族占大多数,他们的先祖都是来自中国两广。与客家、福佬两个民系相比,广府民系很早之前就在越南这块土地生活。由于广府人是一个具有强烈民族、族群认同意识和团结精神高的民系,故此不但在其他国家,乃至在越南各地的华侨聚居地似乎均有广府人的‘同乡会’。广府人的同乡会是一个供于广府同族人聚集议事的场所,也就是一个维护和帮助同族人的办事处。越南广府华人的同乡会几乎在各处都可见如:穗城会馆、广肇会馆、广东相济会、广西同乡联谊会等等。这些同乡会、联谊会更明显地证明着广府人是中华民族中的一个最团结的族群。 广府华侨所*的汉语称为粤语或称广府话、广东话和白话。习惯上越南的广府人则喜欢把粤语称为‘唐话’,这是标志着广府人肯定自己是汉族人的强烈认同之精神。广府人的粤语和客家人的客家方言、福佬人的闽方言相比,其内部的分歧并没有后两者那么复杂,大概只有若干分支方言而已如:粤海片以广州话为代表、四邑片以台山话为代表、高阳片以阳江话为代表、钦廉片以钦州话为代表、邕浔片以南宁话为代表、勾漏片以玉林话为代表。当初来越的广府华侨所说的广府话口音不一致,有的是广州粤语口音、有的是四邑粤语口音、有的是钦州、南宁粤语口音,但后来因来自珠江三角洲的广府侨民在越南人口激增广州粤语自然地普及于越南的广府社会,也使到粤语其他分支方言向广州话靠拢。20世纪80年代中叶越南政府实行开放政策,吸引了很多国家纷纷到来投资,其中外国的各样产品也大量地进入越南市场。但值得一提的是港产的粤语连续剧,这些连续剧就是一个促使、维系越南的广府话各分支方言靠拢广州话的动力和纽带,因港产的粤语连续剧的对白以广州话为主。再说广府话素来是中国汉语中的一种向心型的方言,广州话在广府方言中一向是最有‘权威’的代表方言,故此无论来自广东或广西、香港、澳门的广府人大部份都可以说广州话。现今在越南大部份的广府人所*的粤语似乎是以广州话为主,其他粤语分支方言如:四邑话、钦州话越来越少人说了。至于保留母语这一方面而言,不论在国内还是在海外广府人是一个保留自己的母语最成功的族群,大部份广府人认为说自己的母语更舒畅,容易表达自己的意思。反而说普通话或其他语言广府人却认为没有哪一种语言比广府话更丰富。调查证明有84,23%广府人认为自己的粤语比普通话(北京话)更好听更丰富。这足证广府人对广府话具有强烈爱护和认同的心态。在越南虽然有些广府家庭已经是第四、五代粤裔,但他们都能说一口非常流利的广府话。广府人不但热爱自己的母语,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他们也是十分珍惜和爱护。对于戏剧这方面来说有63、45%广府人认为粤剧比京剧、潮剧好听,有85、23%广府人认为广东菜比川菜、潮州菜好吃,有75、57%广府人认为广东音乐是中华音乐的代表。所以纵使身不由己的漂泊于海外,在异国他乡生活广府人也不会忘记的传统文化。越南的粤剧团比潮剧、琼剧团有更多观众,广东音乐的唱盘比潮州音乐、闽南音乐更畅销。以婚姻方面而言,广府人向来十分‘骄傲’,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最文明的纯汉民系,似乎只与同族人互相嫁娶。20世纪20年代那时还有怀着封建思想的广府人决不准自己的儿女与客家人、福佬人通婚。当时的客家人、福佬人在广府人的眼里都被视为不开化的群体。广府人宁愿与北方人通婚也不愿意与客家人、福佬人结为亲家。广府人歧视客家人、福佬人,当时在海外只有广府人与广府人通婚。至今50、60年代才有广府人与客家人、福佬人通婚。现今虽然广府、客家、福佬三个民系经仔细考究证明他们都同是汉族,但至今还有一些广府家庭不愿意与客家和福佬人通婚,尤其是客家人。广府有俗话:‘客家占地主’,从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出广府人对客家人的评价是非常低贬。广府人认为客家男子偷懒不好顾家庭,认为客家女子善于欺负丈夫、不守妇道。这样的思想则使到广府人更加远离客家人。 (二)旅越的福佬民系: 越南的福佬民系主要集中生活于越南西南部地区。他们的先祖是来自中国的福建省、海南省和广东省的东部(潮汕地区)。与广府人、客家人相比较福佬人的族群认同远远不如前两者。越南的福佬民系一般只有地方居住的认同,即来自福建泉州、漳州一带的福佬人就自认为‘福建人’、‘闽南人’,来自广东潮汕地区的福佬人就认自己为‘潮州人’、而来自雷州、海南的福佬人同样也只有地方性的认同即雷州人、海南人。一般而言*闽方言的群体至今早已不存在族群意识与认同了。 越南的福佬民(简称闽人)如要和南洋一带的福佬民系相比,越南的福佬人以来自广东潮汕(旧称潮州府)为多,而南洋的福佬人多数是来自福建的漳州、泉州和福州。故此越南的福佬民系所*的闽方言肯定是属潮州地方口音的闽语俗称‘潮州话’、‘潮汕话’、‘潮语’,但习惯上旅越南的潮州福佬人(潮州人)都将自己所说的家乡语言称为‘潮州话’,说潮州话者则称‘潮州人’。潮州福佬人虽然已不存在族群意识与族群认同,但他们对‘潮州’这个地名的认同是十分强烈。潮州人之间的团结精神与广府民系比起也是势均力敌,在越南的各个潮人社团也很多‘潮州会馆’、‘义安会馆’、‘潮州相济会’等等都是潮州福佬人的一个自己人互相联系的场所。与潮州福佬人相比,旅越的福建的福佬华侨的同乡会、会馆或联谊会有更多如:福建二府会馆、霞漳会馆、金门会馆、同安会馆、三山会馆、福安会馆等会馆,但由于越南的福建福佬民系的人口少,所以至今的那些同乡会或会馆有部份被越南当地政府管理,也有部份当地的广府华人管理。因越南当地的华人以广府人为众。在音乐、文化这些方面似乎以潮州福佬音乐为主,潮剧团在华乐社中也是一个较有名气的音乐团体。在越南,潮剧也很受潮州人的欢迎,尤其是越南西南部地区的潮州华人。相对的福建南音、芗剧是闽南人的传统音乐,在越南这些福佬音乐并不受到欢迎,闽南音乐似乎只在一些神诞或庙会才能听见的。 海南福佬民系虽然仍存在,但至今似乎很少人能说海南话了。大部份的海南人跟广府人说广府话,闽南人中亦有一些被广府化也改口说广府话了。琼府会馆是海南福佬人的同乡联络的场所。现在已经改称为‘海南会馆’,在该会馆里的理事会还有组织一个琼剧团来服务于每逢神诞和庙会。 (三)、旅越的客家民系: 越南的客家民系主要集中于越南南方的胡志明市和西南部地区。他们的祖先主要是来自广东的东莞、惠阳、大埔、梅县、兴宁、紫金、五华、丰顺、龙川和和平等县市。越南的客家人以东莞、惠阳的客家口音为多,虽然现今有很多语言专家认为广东梅县一带的客家话是其方言的标准语,但在越南由于来自东莞、惠阳的客家侨民占大多数,故此其方言自然变成此地的客家方言之代表。在越南的华人社会中客家人被分为两个支系的客家即:广府客与福佬客。广府客的意思即来自东莞、惠阳、河源、紫金、五华、和平、龙川这一带的客家民系,这是因为这些地方的客话口音受到粤语的影响,客话口音听起来有点象广府话,故称广府客。而福佬客的民系主要是指:梅县、兴宁、丰顺、大埔这一带的客家人,来自这些地方的客家人所以被叫做‘福佬客’或‘鹤佬客’是因为他们所说的客方言口音受到潮州和闽南福佬方言的口音的影响。这些福佬客所说的客方言接近于福建闽西地区那边的客家话。 旅越的客家人主要以药业为生,越南大部份的中药铺户似乎是由客家人开的。他们从事这个行业是由祖或父传的,有的没有学问、不懂文字也能当上医师,但随着现今的科技发展,人智得到提高,那些客家药材铺似乎生意滞销,有的铺户倒闭转业。这是因为人们早已对客家的一些不董文字、没有知识的医师有了很深的了解;一个没有学问、没有医学的知识的庸医怎能给人看病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引起很多客家人改行转业到别的领域谋生。 现今据新资料的统计客家华人越来越少约有29万人左右,再说,他们之中已有很多人不会说客家话了,有的改口说广府话或潮州话,基本上只有客家的认同而已,而实质客家话早已不会说了。 崇正会馆或客帮会馆、客属公会是客家人之间的一个联系友谊、同乡之情的场所。很多来自不同地方的客家人都可以在此请求同乡人的帮助。关于客家音乐这一方面来说,客家音乐在越南并不发展,具有客家特征的音乐是客家山歌,可是很多绿越南的客家华人已经没有人会唱和喜欢听了,乃至是一些老前辈的客家人。反而有97%客家人认为广东歌和广东音乐好听,所以无论是粤剧或广东音乐都很受到越南的客家人的青睐。 在中国大陆广东客家菜被列入广东菜系的一种,在海外虽然至今仍有一些客家家庭还能烹饪客家菜,但基本上也很强烈地受到广东菜的影响。由于客家人的祖先向来所居住的地方似乎属于山岭地区,故此对饮食这个方面他们并不讲究。客家菜既朴素又简单,和中国其他菜系如:广东菜、潮州菜、四川菜或北方北京菜、天津菜相比客家菜并没有什么显着的特色。所以无论在越南或是在海外各国的华侨社会中,人家几乎只能看见广东菜馆、潮州菜馆、北京菜馆和四川菜馆罢了,但客家菜馆可说是难以找到,恐怕只能找到的客家菜馆是在客家人居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