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为什么没有炒房团
❶ 为什么新加坡的房子这么便宜
在1947年,英国住房委员会报告说,新加坡93.8万总人口中有72%居住在构成市中心的80平方公里内。1959年新加坡实现自治时,只有9%的新加坡人居住在公共住房中。今天,80%的新加坡人住在政府建造的公寓里。住房和发展委员会(HDB)大约有100万套公寓。
新加坡住房成功的原因有这么几个
一,新加坡居住区经过精心设计,采用混合收入住房,每个住房都可以享受高质量的公共交通和教育,还拥有着名的新加坡小贩中心,所有收入阶层和种族在这里都可以聚会,社交,娱乐和用餐,共同享用美味且价格适中的食物。增强了阶级的沟通,使执行政策的难度大大减少。
❷ 深圳住房将学习新加坡模式,新加坡模式有什么优点
中国的房价最近几年不断在上升,很多大城市的年轻人需要花费三代人的积蓄,才能付得起首付,而且每个月要背上几千元的房贷,很多年轻人感到压力非常巨大,为了降低房价,各个城市的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控政策,希望能将房产价格控制下来,但是近几年房价一直居高不下,很多人由于没有足够的积蓄在大城市买房,只能灰溜溜的回家种田,而这其中深圳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尤为严重,深圳为了稳定当地的房价,深圳住房将学习新加坡的模式。
能更好的控制房产的价格。房价的上涨下跌非常难控制,如果受到强烈的经济危机,很有可能导致房价出现塌方式的下跌,经济将会一蹶不振,而新加坡的住房模式,能有效的控制当地的房地产价格,坚持房住不炒,所有的市民都能安居乐业,将更多的支出用于提高生活质量,我相信中国学习新加坡的模式,也能有效的改善国内目前的状况。
❸ 有钱人躺赢,年轻人躺平,压制高房价的房产税终于要来了
花了十年,中国人终于想明白:高房价下,有钱人躺赢,年轻人躺平。
成千上万人涌入城市落地生根,掏出真金白银买下城市蓬勃发展的价值。有资产的人搭着趋势的电梯扶摇直上,闭眼加杠杆完成一个又一个的财富神话。
然而神话就是神话,这些暴富者们常常在深夜惊醒,发现手里的财富仿佛并不真实,曾经的荣光转身就有可能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互联网巨头会被反垄断,校外教育辅导机构会被扣上煽动“鸡娃”焦虑的帽子,连最依赖的楼市,也会在“房住不炒”的信仰下走向下半场。
魔幻吗?有点儿。
但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平权。青年们的努力比货币还要贬值,是难以接受的现实。
为了社会公平和稳定,资源再分配在所难免。
我们知道,个人所得税、房地产税和遗产税构成了防止财富过度集中的三条防线。
高层年内4次提及房地产税,建议新一轮改革试点在深圳、这两个跑的最前面、政策最创新的特区进行。很显然,房地产税试点的力度、深度,要有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了!
房地产税是世界最常见的税种之一。而我们作为超级大国,竟然没有房地产税,实在不可思议。大师兄认为,中国一定会出台房地产税,时间大概率就是十四五期间。
1
对中国房地产税的三大猜想
大师兄花一星期整理了全球征收房地产税的详细情况,结合中国实际,认为有以下三点猜想:
第一,一线城市的侧重点是持有期间按年征收的房产税,而城市则重在交易阶段。
一个普遍规律是,人均GDP越高的地区,房地产税占GDP的比重就越高。
为什么中国的大城市都越来越大?研究表明,中国的财政分权制度,是影响中国城市集聚的重要因素。省内财政分权每增加1%,省内城市集聚度就增加0.078%。(Wu, Alfred M. & Wang, Wen, 2013)
财政分权会增加地方政府对持有环节房地产税收入依赖,直接带来了更高的房地产税占比。(刘威,2018)
一线城市经济发展程度高,意味着财政分权程度也高,对持有环节的房地产税也将会更加依赖。
OECD国家中,全部与房地产相关的税收中,持有环节房地产税的份额约占一半,并且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占比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
一线城市相对来说有更多持有多套房的家庭,将会受到更为明显的打击,其他那些加杠杆的炒房客也要长夜无眠了,也符合“房住不炒”的要求。
以上海试点规则为例,若家庭手上拥有两套及以上房产,即便是第一套房子免征,从第二套房子开始征收,征缴的份额仍不小。
如某人之前已有一套150平的住房,现又购入新一套110平的住房,均价为3万/平,则其一年需纳税:(150 110-60*3)*30000*70%*0.4%=6720元/年。
第二,试点城市越来越多,一城一策更加明显,甚至每个片区的政策都将各不相同。
一个普遍规律是,几乎所有开征房地产税的国家,都是将其作为地方税,且地方政府对税率的制定以及税收的使用拥有一定的自主权。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每个城市的发展速度都不一样,区位优势也都不同,如果“一刀切”必定会造成新的不公平现象,违背初衷。
而且根据财政分权理论,地方政府能够更有效地了解当地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提供差别化的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比如韩国首尔,一座城市就有十几个房地产税率。
第三,会有一系列配合房地产税的配套政策出台。
一个普遍规律是,要建立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仅凭单一政策是无法奏效的。
海外的成功经验显示,除了按评估价值而非成交价值计算房地产税之外,要有更多的保障性住房,要租售同权,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还要完善不动产登记制度,建立更加透明和规范的房地产市场。
聪明的你应该能发现,“房住不炒”、因城施策和长效机制,是我这三大猜想的核心词,也刚好是过去三年中国调控楼市的关键词。
2
中国房地产税会如何设计?
小师妹发现,如果我们把视野拉长到历史长河上来看,中国早就有过房产税征收记录了,而且次数还不少。
现在中国想征收房产税,肯定不会考虑几千年前的那套制度了,更多是借鉴现代意义上的房产税。
美国不仅各州的房产税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州,不同地区房产税也有区别。
上表是美国几大州的房产税税率均值,新泽西、伊利诺伊和新罕布什尔都是税率比较高的州,意味着下注投资时这三个州值得我们额外考虑。
一般来说,下一年的地方财政预算扣除其他各项政府收入后,就是当年需要征收的房产税。
为了防止房产税征收过高,联邦政府还制定了税率上限和涨幅限制,同时地方政府也需要制定自己的税率,目前范围在0.12%-0.3%之间。
英国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征房产税的国家之一,1851年开始对商业用房和住宅用房征税。
一开始,英国按照房地产年租金价值来收税,作为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然而,按租金来收往往偏高,因为是一个假设房产全年出租所得出的估值,并且因为迟迟不更新税基,极大影响了地方政府的收入。
结果,英国房地产税被废了!
1978年,撒切尔夫人宣布废除对住宅征收的房地产税,设立新的“社区费”。因为按人征收,也被叫做“人头税”,实质是一种更加落后和低效的制度。
在巨大的压力下,英国政府顽强拖到了1994年,才恢复了住宅房地产税制度,即现行的“社区税”。但是,这跟原来的按价值征税不同,而是把住宅分为八个档,每档适用一个固定的税额。税率为1%-3%。
日本
日本是从二战以后开始征收房地产税的。发展至今,日本房产的税收种类包括不动产取得类课税、不动产保有类课税和不动产转让所得类课税,在购房、持有和变现三个阶段都需要纳税。
日本的固定资产税是缴费基准的1.4%,上限为2.1%,公寓需要再缴纳管理费和修缮金。
澳大利亚
澳洲是没有房产税的,但在买房时需要缴付印花税。与美国和日本对土地和房屋统一征收不动产税不一样,澳大利亚对土地和房屋分别征收土地税以及房屋处于不同情况而产生的税,比如房屋空置税、住宅空置税。
要命的是,各个州的税率不一样,印花税(可理解为契税)一般在1.2%-5.6%。除了新州,其他州是在房产过户时支付。
澳洲的房地产市场,一开始并不像现在这么火热,因为澳洲本身人不多,只有那固定的零星人怎么炒房也炒不起来。
拉长维度,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几股力量无意间推高澳洲房产,申请澳洲移民的大老板们算是一批。
早期澳洲投资移民可以直接通过买房计入资产净值,甚至说购置房产就是获得身份的重要一环。
于是,当华尔街之狼把华尔街那套玩法复制回中国时,中国也在把炒房这套模式移植到澳洲。狂热的炒房团蜂拥到南太平洋,导致这2018年,澳洲维州政府宣布,要把外国人购房印花税由3%上调至7%,以此给中资入澳泼水降温。
你看,中国并不是没有出口成功的商业模式的,澳洲房产就是相当有利的一大佐证。
3
“租”70年房,交70年税
近一两年来,坊间隐隐约约有一些声音:中国的房地产税草案早就出了,只是现在高层还在犹豫要不要施行。
高层背后的考量,才是真正引人深思的部分。
第一,没有人愿意看到房价跌,至少在这一层面,投资者和高层达成了共识。
房地产税一旦征收,可能会引发一股抛售潮。能不能止住,谁心里都没有底。
第二,海外房产税和国内房产税的核心区别在于产权归属。
多数征税房产税的国家,土地是永久产权,我们的邻居日本,也是如此。从古至今,房地产税在永久产权国家推行时期都遭遇过阻碍,更何况是产权只有70年的我们。
网上很多人说,现在花几百万买的房子,实际上只有70年的使用权,好比用几百万租了70年的房子,这种情况下还要交税,实在说不过去。
暂且不说70年过后产权会怎么样,先考虑一个现实问题,70年到期,房子还能不能住人?翻修是不是又要一大笔钱?
经历过90年代第一批商品房和08年金融危机的人都知道,2008年、2009年那一批的房子是不能买的,因为质量比上不足,比下不优。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也考虑到了,对于刚需人群,房地产税几乎没有发挥什么大作用。政策指挥棒摆在那,征收房地产税,目的是为了抑制炒房、促进社会公平。
这也意味着,我在开头提到的暴富者们要更加清醒了,现在还在楼市的这笔多余的钱,继续盲目地放在楼市绝不可取。
比起升值,它们最终的归宿应该是帮我们保值,而我们可以选择将这些资金置换成可以传承给后代子孙的投资品,比如具有永久产权的土地、能够世代相传的珠宝、可以传承的身份……使其为家族的横向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为纵向发展夯实物质基础。
我想,比起讨论房地产税征不征、什么时候开始征、怎么征,如何把这笔投资得来的钱转换为家族未来百年延续的基石,才是我们面对庙堂和江湖变相吹着征收房地产税时应该考虑的事情。
❹ 新加坡住房发展模式适应中国吗
我觉得新加坡住房发展模式不适应中国,因为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发展中国家,新加坡国家是一个人口少,而且人均富裕的国家,从这个方面上看,新加坡住房发展方式就很难适应中国。
虽然现在深圳正在学习新加坡住房发展的模式,但是对于人口众多深圳是很难适应新加坡住房发展的模式,如果适应了新加坡住房发展模式,会有很多在深圳没有居住房子的人提供住房的机会。 深圳将初次学习新加坡住房发展模式,让市民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希望深圳在这个模式上能取得一个很好效果,解决深圳人口没有住房问题。
❺ 为什么发达国家不炒房
因为降低房价,抑制投机并不难,对于国外很多发达国家来说,他们的房地产市场很少有投机者。即使有,这些投机者十有八九来自中国,如加拿大、新加坡等国;更何况,他们的人民从来不会因为房价上涨而向往资产升值,而是希望房价能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房子在这里是“用来住的”,性质很简单。
另一方面,在中国,住宅物业被投资物业踩在脚下。大家都很看重房子的“所有权”,把房子当做财富的象征,权利的授予。更多的人是把房子作为“撬棍”,通过投资、投机房地产,更快地赚取更多的财富;更可笑的是,房子成了考验爱情的利器,成了年轻人结婚的必备品,成了丈母娘考核女婿的一把钥匙。这不仅扰乱了市场,推高了房价,也激活了很多人心中的“欲望的魔力”。
由于中国的房子责任重大,甚至不堪重负,使得房子投机泛滥,投机横行。如果大家的观念不改变,这种投机和炒作就不会停止,房价就很难降下来。
为什么会有如此天壤之别?其实是因为他们比我们多了一项政策:收税!这就使得每套房子每年都要缴纳相当于总房价1%到3%的房产税。房价涨了,交的钱就多了。所以在欧美大部分国家,房价都是稳定增长的,涨的太快了人们就担心。
可见,对房屋征税不仅在抑制投机方面有效,而且在稳定房价、挤出空置房、扩大出租房源方面也有效,从而降低租金,这是目前很多短期调控手段无法比拟的。李铁说,调控的重点是“要把短期政策转化为长期利益,才能解决房地产问题”。
那么中国现在有必要开征房地产税吗?笔者认为不仅有必要,而且民众的呼声也很高,因为现实是中国的房子数量已经够高了。如果从经济学上判断“供求关系影响物价”,中国的物价上涨是没有理由的。最理想的结果是价格掉头下跌。
王健林说,现在房子从供不应求变成了供过于求;潘一说,中国不缺房子,而房子的空置率惊人。有的人买几百套房只住一套,造成资源极大浪费;施永青表示,相对于人口和未来经济发展,三四线城市已经过度建设,很多实体商业都不好做,但房地产非常火,“灰犀牛”构成长期威胁。
他们的观点不谋而合,说中国的房子够多了,建议房价不要继续涨。然而,即使房地产调控越来越严格,仍然难以阻挡居民和投机者的购房热情。近日,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不少城市迎来了躁动——成都、杭州、Xi安等城市不仅迎来了数万人摇号“抢房”的火爆场面,还陷入了“房荒”的困境。市场一度逼近火爆临界点,逐渐吸引了各部门的采访。
其实以上三人现在无一例外都在用脚投票。他们想摆脱房地产的束缚,与房地产彻底切割。王健林甚至宣布“万达不是房地产企业”。有些人蒙着眼睛冲进去,却反方向跑,这不得不发人深省。
再次,笔者认为单独征收房产税是不够的,将空置税一并征收是非常有必要的。毕竟中国的房屋空置率已经位居世界第一,造成了资源的极度浪费。也助长了一部分人的投机欲望,因为对他们来说没有负担就是空的。另外,在中国大部分城市,租售比真的很低。所以相对于装修、买家具这些琐碎的步骤,他们根本不在乎房租,这也使得租房市场的房源供应有限,对于稳定房租毫无益处。
许多金融专家和经济学家预测,只要开征房产税和空置税,多套房业主持有房屋的成本将急剧增加,这将迫使多套房业主要么选择出租,要么出售其中的一部分。这对抑制投机炒房,控制房价,降低房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美国开征房产税,美国人的房屋拥有率很低,最可贵的是会加快房屋的居住属性回归,让老百姓更在乎房子的质量,从而迫使开发商建造更高质量的房子。
人们对房屋数量的过度追求,使得很多开发商对房屋质量漠不关心。2018年以来,以碧桂园、恒大、中海等为首的大型房企。一直在加快高周转,加快房子的开发建设。这怎么保证房子的质量?更何况中国有句古话“慢工出细活”。
笔者认为,如果房产税、空置税一天不出来,这种人们买房囤房、炒房的观念不会改变,房价的畸形上涨依然存在。而且这种不正常的高房价现象可能比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危害更大,因为在房地产市场泡沫形成的过程中,有人赚钱,有人赔钱。但是在中国,房价畸高的现象会让有房的人和没房的人很焦虑。只有地产商是赢家,所有人都是输家。
❻ 深圳要学习新加坡住房模式,这种住房模式会对楼市有何影响
深圳,一个发达的城市,是很多人向往的大城市。但是在深圳的工作的大部分人都是买不起房子的。他们只能租房住,而且还是要租比较偏一点的城中村住。如此贵的房价让人望不到头。深圳要学习新加坡的住房模式,让很多人看到了希望。新加坡住房模式,简单地说,就是所有人都有房住,有钱人可以买商品房,没钱的人也可以买得起政策房。那么这种住房模式对楼市有什么影响呢?
一、楼市的价格会下降。
新加坡的住房模式,人们都可以不愁没房子住了,那么房价自然就下降了。国内的房价连年上涨,真的是让想买房的人,年年都感叹买不起房。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城市。深圳,这个面积虽然不是很大的城市,但是这里的房价却是国内数一数二的高。在这里打工的人,都不敢想买房。如果深圳学习新加坡的模式,房价自然就不会再上升了,还会下降。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非常好的一件事。
总的来说,深圳要学习新加坡住房模式,是非常好的。这种模式会让楼市的价格下降,让人们不再望楼兴叹。当然,这种模式也不一定适合深圳。希望这种模式能实现,让所有的人都有房子住,买得起房子。
❼ 新加坡推出一系列房地产降温措施,你如何看待这些措施
新加坡发布一系列的房地产业降温对策,这种对策是可以具有一定的成效的。例如:政府部门提升选购住房的合同印花税,那样至今对新加坡的公民而言第二次选购房子住房或是永久性住房选购的合同印花税,自这一月至今,选购的合同印花税早已产生提高,二套房子租房合同印花税可能产生变化,必须政府部门开展管控来促使房产公司减温,可以让公民针对房地产业的价钱有一个乐观的心态。
更强的合同印花税和更好的更为严苛的借款,针对新加坡公民购房是有一定的艰难。针对个人的住房房子而言,还钱占比的缩紧,代表着新加坡公民在还钱每月的个人贷款的过程中不可以超出月收益的占比,那样无论如何调空,还钱的占比可能危害住宅的范畴。
❽ 新加坡是个什么样的国家为什么能成为最富有的国家
说几个关于新加坡小知识吧
第一、新加坡的面积很小,只有724平方公里,还不如通州区面积大。由于面积太小,新加坡没啥自然景观,这里就是一个热带小岛屿,四面环海,除了圣淘沙等少数风景以外,来新加坡旅游基本上都是看一些人文景观。
(新加坡中学有不少中国学生,国内家长都是看中了新加坡发达的双语教学)
第四、新加坡主要是华人构成的国家,汉语与印地语、马来语、英语同为官方语言,当地华人也基本上都会讲普通话,但是在工作场合英语是新加坡的第一语言。
当然,你会讲英语也没关系,你用汉语和当地华人交流没有任何障碍,因此在新加坡沟通不存在任何不便。
❾ 新加坡比香港小,人口比香港多,为什么没有爆发住房问题
因为新加坡的住房政策比较合理,对待本国人或持有绿卡的居民都是非常便宜的。但对于外国人房价就比较高了,而且有地住宅非常地少,所以在新加坡炒房是比较困难的。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国内没有农村,所以每一块地都是寸土寸金。但是新加坡的社会平均工资是非常高达到1.5万。
新加坡虽然比香港小,人口比香港多,还没有爆发住房问题。主要是新加坡的住房政策比较好,而且还伴随有购房津贴,最主要的是没有公摊面积。新加坡居民的收入水平还不错,只要有工作可以支付的起。
❿ 美国为何没有房产刚需和炒房团 美国人傻吗
虽然美国房价很便宜,一般城市40-60万美元就能买一套很好的房子了,大城市100万美元也基本拿下来了,一般的美国家庭不吃不喝8-10年也就能买一套房子了,远比我们不吃不喝30-40年才能买房幸福的多,但他们就是不买。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美国这几年经济并不好,美国失业还是很频繁,工作动荡,就不会甘心在一个地方一直居住,所以这种买房落户不适合闯荡的年轻人,再加上美国人不怎么储蓄,觉得看不到10年房贷的未来,所以不敢贸然去买房。
第二,房价根本不涨,买来也没什么卵用,在美国房价平均每年就涨5%左右,甚至在2004年之前,房价几乎就是十几年没涨,这几年中国人多了,涨的稍微快了一点,但也没超过10%,所以炒房在美国绝对是个坏投资。还不如去买股票指数来的实惠。一大笔钱放在里面,不产生收益,机会成本损失巨大。
第三,交易养护成本太高,美国买了房,地给你房子也是你自己养护,所以修房子、换家电都得自己出钱,而交易中的税费怎么也得占放款的2-3%,所以又是一大笔支出。而如果租房,这些成本都是房东来负责。
第四,房产税,各州的税率不一样,从百分之零点几到百分之2不等,反正如果乘上几十万的房价,一年几千块美金是有的了。这笔钱甚至能够租半年你的房子。
第五,房产形势多样化,各式各样的房子都有,有朋友在加拿大温哥华,说有那种百年的长租房,没什么地税,这基本跟买房差不多了,但价格是按租金走的。只有大约人民币百万左右。
所以,美国人并不傻,他们算来算去觉得还是租房更划算,更省心,房子可以随着工作走。也不想在什么地方扎根,也不用考虑什么上户口的问题。即使房价很低,但美国人更愿意租房,花半年的工资租一套花十年工资就能买到的房子。如果按照股票的估值算,美国的房子(不算其他成本的情况下)租售比每年生息能达到5%,市盈率20倍,相比于标普里面有的股票股息率8%,市盈率10几倍来说,显然不具备投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