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小年是什么
1. 其他国家过春节都有哪些习俗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每逢春节,中国人都家人团聚,办年货、吃团圆饭、拜年,并举办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尽享天伦之乐。而除了中国,还有很多其它国家也是过春节的,比如说我们周边的韩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过春节的。
一、韩国:年夜饭一定要亲手做。
曾经作为中国的附属国多年韩国,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对春节也是情有独钟的。韩国人也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也会送灶神,然后祭祀等,在家静心祝福,祈求好运。。在大年三十这天全家团聚,并且吃年夜饭。而他们的年夜饭有个特点,绝不会去酒店去吃,而是自己亲手做。意思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因此,韩国的饭店在春节期间基本上是停业的。
鲜为人知的是,其实,越南鱼露并不是越南自产的特产,而是从中国传入的。相传在明朝末年时,广东福建一带人依然对大明有依赖情绪,不愿意归降满清人,一些明朝人便逃避到了越南,并将家乡的美食也带到了这里。这些中国人为了谋生,就利用越南靠海优势制作大量鱼露销售给当地人,并且作为贡品进贡给越南的皇帝。就这样,逐渐使之成为越南人必不可或缺的一样食物。
据悉,越南鱼露集中了鱼的精华,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是越南妇女保持美丽容颜的“秘方”。中国女孩一定对这个很感兴趣吧。
2. 中国的“小年”指的是哪天,那些地区有过“小年"的风俗新加坡、台湾等地是否也有该传统
小年是指农历腊月二十三、基本上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新马泰。都有过小年的习俗。
对于我们北方人来讲,小年说什么都得吃顿饺子。送灶神也有,好像吃糖瓜就是南方人的事了
3. 各国过年的习俗
1、德国的过年习俗
德国的新年习俗与中国春节十分相似。就连放焰火传统的由来也与中国”年“的故事如出一辙。一些德国人不仅吃鱼,还会在除夕夜将一片鱼鳞放入钱包。民间的说法是,这样做可以给人带来好运,在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德国还有个持续了50多年的新年传统,即观看英国喜剧短片《一个人的晚餐》。
2、意大利的过年习俗
意大利罗马特有的辞旧迎新风俗是跳河迎新年,距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接近零摄氏度的室外温度加上阵阵寒风,让人们对光着膀子跳进冰冷河水中的壮举深感佩服。能连续多年参加新年跳河活动的人还会被授予“OK先生”称号。
3、英国的过年习俗
英国流行新年“打井水”的风俗,人们都争取第一个去打水,认为第一个打水人为幸福之人,打来的水是吉祥之水。
英国人在除夕的深夜,常带上糕点和酒出去拜访,他们不敲门,就径直走进亲友家去。按英国人的风俗,除夕千夜过后,朝屋里迈进第一只脚的人,预示着新的一年的运气。除夕在亲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谈前,要先去拨弄壁炉的火,祝福主人“开门大吉”。
4、西班牙的过年习俗
他们有个非常有趣的迎新年风俗,就是在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开始吃葡萄,每敲一下,就吃一颗葡萄,一共敲12下,吃12颗葡萄,据说在新的一年里,这会给人们带来好运,这习俗已延续几百年了。
5、厄瓜多爾尔尔的过年习俗
在厄瓜多爾尔尔烧纸制的稻草人是他们的新年习俗,因为这些稻草人代表着这一年所有的痛苦和不幸。所以他们认为,捶打和烧毁稻草人可以摆脱上一年的霉运。另外,他们还烧毁上一年的照片以期新气象。
6、西伯利亚的过年习俗
西伯利亚的人们在新年有水下植树的风俗,人们会在这一天在冰面上凿一个洞,然后将新年树放入水中。一些专业的潜水者甚至可以在水下种树,听着还真够冷的。
7、智利的过年习俗
智利中部小镇塔尔卡的迎新仪式地点让人有点意想不到。新年前夜晚11点,小镇镇长会打开当地墓地大门,数千名当地人涌向这里,在古典音乐和烛光里同逝去的亲属一起迎接新年。据说,这一习俗最早由一户人家发起。他们在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晚上闯入墓地,希望离故去的父亲近一点。
8、中国的过年习俗
(1)、贴春联:这一般是在大年初一的前一年,也就是在除夕的时候贴的,意味着大吉大利,而且贴春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规矩那就是写的字体一定要工整,当然你摆放的话也是需要工整的。
(2)、备年货:这也基本上是在过年之前也就是在过小年的时候把这些东西都准备齐全的,因为过小年有北年和南年之分,北方的小年比南方的小年要早一天,所以东西也要尽早备齐。
(3)、吃饺子:就是在春节前一天也就是除夕的时候吃饺子,远在远方的游子也要提前赶回家,然后在除夕夜里面吃饺子,意味着一家人一起团团圆圆。
(4)、守岁:这也是过年极为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在春节前一天的除夕夜里,成年人需要在这一天一直守到凌晨12点也就是春节的到来。
4. 小年是指什么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民间传统上的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
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除夕。
小年的寓意: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汉族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汉族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5. 除了国内过大年
朝鲜,韩国,日本这些国家会过春节,还有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也有过中国农历春节的传统,如新加坡,泰国,越南,老挝,缅甸,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
朝鲜半岛
朝鲜人拜年讲礼数,拜年是朝鲜年节习俗中的重头戏。大年初一的一大早,一家人很早就起床,穿上新衣,尤其是小姑娘大多穿上五颜六色的民族服装,显得活泼可爱。拜年活动从祭祀祖先开始,祭祀桌上摆着各种食品和酒类,一家人给已故的祖先磕头致意,然后给家里的长辈一一拜年。晚辈们要按辈分和年龄顺序给长辈们行礼,并祝长辈们健康长寿,长辈们准备一些简单的礼物给晚辈,并给孩子们一些压岁钱。向邻里的长辈和老师拜年也是不可缺少的,这反映了朝鲜尊老爱幼和尊师重教的美风良俗。朋友和邻居之间拜年时会相互说些祝福和鼓励的话。
柬埔寨
除夕夜,柬埔寨华人通常去庙里请香,作为原住民的高棉人也逐渐因为华人接受了这一风俗。每年除夕晚上10时左右,华族和高棉族的善男信女便会到首都金边邻省干丹一个俗称大金欧的地区,那里有一座保生大帝庙位于湄公河的支流百色河畔,因其历经战乱仍保存完好受到人们的信奉。
新加坡
新加坡保留着正月里亲戚朋友互相登门拜年的习俗。大年初一去拜年,大人小孩都会“穿新衣,戴新帽”,并带上两个柑橘作为贺礼,寓意“大吉大利”、“两粒黄金”和“好事成双”,主人也要回赠给客人两个柑橘,新加坡人俗称“换橘子”。这源于中国南方广东人的过年习俗,广东话“柑”与“金”谐音,送柑(送金)就表示吉利、好运、好事成双。新加坡华人也与广东一样,有在新年拜岁的习俗。
美国
在美国,近年来每逢农历新年,上至总统、下至华人聚居较多地区的地方民选官员,都会利用不同场合向华人社区致以新年的祝福,对为美国社会做出重要贡献的华裔表示敬意。继纽约州在几年前将农历春节定为公共假日后,加利福尼亚州和首都哥伦比亚特区的华裔议员们也正在准备提出将春节定为当地公共假日的提案。
英国
春节期间,英国的大街上会增添许多Chinese New Year(中国春节)的东西,非中餐馆也会添置几道“Special Meal Deal for Chinese New Year”(专为中国春节准备的菜肴),英国也处处洋溢着中国春节的气氛。部分地区也有舞龙舞狮、爆竹烟花、盛装巡游、文艺表演等欢庆活动。
法国
每到春节前夕,法国的大街小巷都装饰一新,彩旗飞扬,不仅华人聚居区,就连巴黎市政广场也会挂上大红灯笼,满眼都是喜气洋洋的红。迎春贺新年的节日气氛相当浓郁。法国人欢度春节的种种做法已不仅仅是出于对东方文化的好奇或是单纯的凑热闹,而是缘于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乃至热爱与推崇。
6. 各地春节习俗
大同春节习俗概述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已由文化部申报为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春节作为中国最大的民俗节日,深受人民的重视和青睐。各地庆祝春节的传统习俗枚不胜举,笔者想谈谈大同地区的春节习俗。
一、 节日习俗
大同地区的春节,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就开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结束,甚至于到二月二止。民俗有“忙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的说法,这正是众多春节习俗的真实写照。
农历腊月初八为腊八节,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这一天悟道成佛。佛教徒们视该日为佛主的“成道节”。民间也食“腊八粥”,象征吉祥福寿、喜庆丰收。大同地区则“预于初七日往玉河凿冰融水做枣粥,别无馈送,惟与佣水人枣粥一碗。”[1] “食腊粥,作腊醋,腌肉,藏冰。”[2]繁忙的春节活动开始了。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间俗称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日子。祭灶,是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文献记载最早的灶君是火神祝融也。他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大同地区的广大农村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两侧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批为“一家之主”的对联。每逢腊月二十三小年夜,灶王“上天述职”时,大同民间“供饧饼酒果,祀皂(同“灶”)神,以求福庇。”[3]该日吃麻糖祭灶,以糊灶王之口也是当地习俗。大同民谣中“二十三,吃饧板”(注:饧指麻糖的初级品,特粘,现在统称麻糖)。指的就是人们希望他上天多说好话、少说坏话,以保佑全家老小平安。
腊月二十三日到除夕前叫“迎春日”,也就是春节前的准备阶段。置办年货、打扫庭院、搞好个人卫生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年三十,俗称过大年。易门神、贴对联、放鞭炮,蒸年糕、包饺子、吃年夜饭,请祖先、熬年、垒旺火都是大同地区的习俗。《云中郡志》记载:“除夕,易门神、桃符,修岁事,陈祀仪;守岁。”这与我国北方其他地区年俗基本相同,不多赘述。
大同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过年发旺火是当地的一大风俗。每逢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子中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里面放好干柴,上面大红字条写有“旺气冲天”、“大吉大利”、“火树银花”等吉语。《大同县志》记载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磊磊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鸣,辞旧迎新,活动达到高潮。旺火由家长亲自点燃,称为发旺火,取意发财、旺盛、红火。冲天的火光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烧红的炭火照亮庭院,孩子们穿上新衣服,围着旺火燃放鞭炮,男女老少围着旺火烤火,以图“旺气冲天”。到了早晨,主人要把旺火的炭火铲回灶内做饭,不准外人铲走,表示一年的兴旺。如今,尽管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楼房取代了四合院、排房,然而,过年垒旺火的习俗仍然照旧。与以往不同的是,旺火逐年增高、造型美观、规模庞大。人们围着红光耀眼、灿烂辉煌,吐着长长火舌的旺火,排着长长的队伍,正转三圈,反转三圈。一圈圈祈福的人们,欢笑着、嬉戏着,祝福着美好的来年和幸福的生活。若论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怀仁旺火为最。其中最大者用80吨煤垒成,高达三丈,气势磅礴。
“拜年”是岁后迎新纳福的主要活动,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其内容丰富多彩。元日子时交年时刻,伴着新年的钟声、震耳的鞭炮声,各家开始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通常的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去拜亲朋好友;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各种讲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谓拜个晚年。”如今的大同地区通常是后一种习俗,“过年好”成为最常用的拜年俗语。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因为初一以来的诸多禁忌过此日可破,故称“破五”。破五的习俗活动主要是“送穷”。黎明各洒扫秽垢,送之门外。又剪彩为人,在街头相更换,名曰“送穷”[4]。民间还留传说初五是五路财神(注:所谓五路,指东南西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的生日,故各处商家店铺纷纷开张营业,迎接财神,以求利市。
正月初八,俗称“八仙日”。全神下凡,人们上街游百病,上庙进神、还愿。清道光十年刻本《大同县志》记载:初八日,俗唤“八仙日”。是日,顺禳星辰。先是,前腊,各庙僧道与相识者送迎祥疏一道;至期,家家布施,各庙僧道有回以果饼者,有留之吃斋者,则视布施之多少为差。
元宵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正月十五闹元宵”已成为传统民间习俗。民谚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由此可见元宵节俗与岁首的密切联系,它是春节习俗的又一高潮。观灯、猜谜及各种娱乐活动构成了一卷绚丽的民间传统风俗画。大同地区“元夕自十四日至十六日,竞张鳌山灯,间放火树,以庆太平。”[5] “乡下多扮灯官,唱插秧歌来城内相征逐,仿傩礼”[6]。
正月二十、二十五,民间俗称“小添仓”、“老添仓”。“是日凡贮米面处则必焚香,甚有乘此日籴米面以添贮者。”[7]代表填满粮仓,盖好窖子;一年有吃有穿,家庭富裕。添仓之举意在祝祷、祈求丰收,表达了人们美好的向往。
二月二,龙抬头。扶龙头、引钱龙是主要的习俗活动。该日早晨,人们到水井内担水、提水,用水壶装水且内放一枚硬币,从井台开始滴水,一路滴到屋内,滴水画个圆圈,然后将水倒入水缸,表示引到钱龙,预示着财运亨通、发财致富。《大同府志》记载:“二月二日,各村疃社醵钱献生,谓之‘扶龙头’。提壶汲井水注之,曰‘引青龙’。”
二、 节日饮食
春节期间,全国各地都要进行贺年活动,饮食文化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它体现了农业文明和岁时礼俗的渊源。
腊月初八的腊八粥,预示着年节的开始。岁前的年货置买是个重头戏。其中,鸡鸭鱼肉、油盐酱醋、各色蔬菜、干鲜果品、烟酒饮料等食品都要购置齐全。大同地区的农村,家家户户都要蒸上尚好的白面馒头,供奉神灵。烧、煎、烤、炸、蒸各种食品均需准备,节前的枣馍、豆包、豆腐、豆芽和粉条也是必不可少的(现代人们购物方便,讲究新鲜食品,多已不做了)。一应俱全,就等过年了。
年糕、年夜饭、更岁饺子是春节饮食的象征。年三十早餐的捞年饭,一般人们都要多捞点(即多做点),因为古人有个说法:初一至初五,生米不下锅。中午的黄糕表示吃年糕,以祝愿生活“年年高”。除夕之夜是万家团圆、举国同庆的时刻,晚上的“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每位家庭主妇都要挖空心思地烹调出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年夜饭。菜肴中必备丸子、鱼肉,象征完完全全、团团圆圆、年年有余。虽然饺子早已普及大江南北,但是除夕夜吃的饺子却另有一番特殊的意义。旧时以天干地支来计时,除夕夜亥时一过便交子时,所以吃饺子谐音“交子(时)”。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的饺子馅内藏一枚硬币,尤其带有“招财进宝”、“大吉大利”的吉祥含义。吃年夜饭时,不仅家人欢聚共饮,而且要将祖先及亡灵请回团年。驱鬼避邪、送天神、请祖先,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家庭观念。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饭店、酒楼吃年夜饭了。现代人观念的更新,折射出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现实。
俗语说:好吃不过饺子。大同地区吃饺子也颇多讲究。年三十的饺子藏制钱,图的是一年有福气;初一的饺子与面条一起煮了吃,名叫“金丝穿元宝”;初二请财神,吃饺子名叫“捞元宝”;正月初三吃饺子,当年生个胖小子;破五的饺子一定吃,为的是填补穷窟窿;十支(即初十)的饺子供麦穗,象征来年大丰收······。除饺子外,油炸糕、油饼也是节日主食,十五的元宵更是必不可少。
三、 节日禁忌和娱乐
简单地说,心理上以为忌讳的和言行上规定为不能说和不能做的就是禁忌。王充在《论衡》中认为:禁忌虽然名目繁多,但都是劝人为善,使人慎重行事。长期以来,禁忌也就成为人们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
春节的禁忌很多,除了对神、鬼等的敬畏而滋生出的封建迷信外,更多的是让人们特别是妇女在正月里过清闲自在的日子。这从正月里诸多忌针线、剪刀便可看出。如:初一忌针,古人说:初一不忌针,一年穷忙碌;初五忌针,是怕扎破穷孔;初八忌针,是怕害眼病;初十忌针,是怕生恶指;正月二十、二十五日忌针,是怕针穿粮仓漏掉粮食;二月二忌针,是怕挑了龙眼;等等。“懒老婆盼正月”、“过了老添仓,羞死懒婆娘”的俗语便是佐证。
此外,大同地区有关过年的禁忌还很多。俗话说:荤年素腊八,腊月初八的早饭要在日出前做熟、吃完,忌动腥荤,要吃素菜;否则,恐得“红眼病”。正月初一妇女不出门拜年,曰“忌门”;年节忌打碎器物,忌烛火熄灭;小孩儿不准哭闹,老少不可说不吉利的话,左邻右舍不许吵架,不能请医生、吃药;从初一至初四,不能扫地、倒垃圾,认为这样会财源外流。所有这些多是为了图个一年的喜庆、吉利,讨个顺气。现在许多禁忌已被人们所摈弃。
大同地区从初五至十六,各种娱乐活动走街串巷、文艺演出搭台唱戏。扭秧歌、小车灯、跑旱船、踩高跷、挠搁、舞狮子、耍龙灯等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每年春节的晋剧、耍孩儿等地方戏种也是人们传统的娱乐项目。此外,还有许多广受欢迎的文体活动。
元宵节是一年中的狂欢节。特别是正月十四至十六,伴着元宵节的威风锣鼓、彩车、花灯、花会表演使娱乐活动达到了最高潮。全市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的盛装兴高采烈地涌上街头观看表演。其中,南关的耍龙灯是最精彩、最有名的。元宵之夜,家家户户灯笼高挂,孩子们提着灯笼,四处游走玩耍。观灯场所人头攒动,各色花灯争奇斗艳;猜谜活动,其乐融融;焰火照亮大地,火树银花竞相开放。元宵的锣鼓、元宵的灯火、元宵的游人编织着良宵美景,好一幅“闹元宵”的狂欢风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