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如何保障个人住房
A. 深圳住房将学习新加坡模式,新加坡如何做到全民拥有住房
在日前,深圳市住建局局长张学凡向大众公开讲话,讲话的内容是深圳将要抛弃以往实行多年香港房地产模式,而改用新加坡的房地产模式。众所周知,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小岛国,国土面积才有719.1平方公里,而日本的国土面积还是新加坡国土面积的525倍左右。同时,新加坡的人口也很多,它的人口密度在每平方7915人左右,比日本的人口密度还要高22倍左右,但是,日本的国土面积还要比新加坡还要大。可见新加坡这一个国家是人口何其多,它的人口密度又是多么的拥挤。
同时,为了抑制炒房者的出现,新加坡在税收方面也实施了一些措施。比如,如果有人买房子,就要按照房子本身的价值征税,买第一套房子新加坡公民要征收基本税,而买第二套房子就要在基本税的基础上增加12%的税收。而其他人,比如新加坡PR、外国人、公司等在新加坡买房子要增收的税收也不一样,但是相同的是,他们都得被征收更多的税收。另外的一条措施是,一个家庭只能买一套祖屋,这个是要登记在册的,以防他人弄虚作假。
因为以上实施的种种措施,新加坡是真正的实现了当初提出的那个计划。同时,新加坡也因为这些措施,也很极少有炒房的情况出现,不会出现那种房价像是过山车的忽高忽低的那种情况出现。新加坡的居民们真正是实现了全民有房住的情况。
B. 深圳住房将学习新加坡模式,新加坡的住房模式是怎样的
近日,为了解决深圳住房问题,深圳市准备改进房地产发展模式,计划由原来的香港模式转为新加坡模式。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学凡在发布会上提出,将发展110万套公共租赁住房,每年建设10万套公共租赁住房,让60%的深圳市民都可以入住政府提供的租赁或出售的住房,这段演讲引发了各界对深圳楼市的热议。
新加坡住房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住房短缺和住房支付的问题,加上有购屋津贴的存在,所以大部分的居民都是可以负担得起的。但是如果照搬到深圳的话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深圳非户籍人口比例很大,人员的流动性也较强,很难按照既定的计划来提供住房供应,所以还需要结合当地的政策来做出适时的调整。
C. 新加坡住房政策
按照新加坡政府规定,只有新加坡公民才有资格申购组屋,非新加坡公民只能从二手转售市场以高出几倍的价格购买;新建组屋是销售给家庭的,未满35岁的单身青年不可以申购;申购组屋的家庭月收入必须低于1.2万新元,超过者只能从二手市场上购买组屋,或者是去买公寓(价格比二手组屋贵一倍以上)。
每个家庭只能购买一套组屋,要买第二套的话,必须把现有的一套先卖掉。而且,下一套不可以直接跟政府买新的,只能从转售市场买,也就是说,必须付出更高的价格。对于低收入家庭购买组屋,政府则有各种政策照顾,最高可以给4万新元的补贴。
(3)新加坡如何保障个人住房扩展阅读
新加坡政府规定,向政府申购的新建组屋必须自住,不得用于商业经营,五年内不得转售,否则将对当事者课以高额罚金或逮捕入狱。政府表示,任何人在买卖组屋时,必须提供翔实的资料,一旦发现虚报,将面临高达5000新元的罚款或六个月的监禁,严重者两者兼施。
另外,作为房地产市场的重要稳定因素,新加坡政府担当了新组屋的唯一出售者,它彻底掌控组屋价格定价权,可以根据经济景气状况调整组屋价格,或涨或降,一般是要保持稳定的低幅增长,一手价格每年增长10%左右,二手转售的价格波动则更大些。
D. 新加坡推出一系列房地产降温措施,你如何看待这些措施
新加坡发布一系列的房地产业降温对策,这种对策是可以具有一定的成效的。例如:政府部门提升选购住房的合同印花税,那样至今对新加坡的公民而言第二次选购房子住房或是永久性住房选购的合同印花税,自这一月至今,选购的合同印花税早已产生提高,二套房子租房合同印花税可能产生变化,必须政府部门开展管控来促使房产公司减温,可以让公民针对房地产业的价钱有一个乐观的心态。
更强的合同印花税和更好的更为严苛的借款,针对新加坡公民购房是有一定的艰难。针对个人的住房房子而言,还钱占比的缩紧,代表着新加坡公民在还钱每月的个人贷款的过程中不可以超出月收益的占比,那样无论如何调空,还钱的占比可能危害住宅的范畴。
E. 新加坡买房有什么政策吗
按揭购房是现代生活常见的置业方式,因此贷款利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购房者的购买力。新加坡的购房贷款利率自90年代后期一路下跌,目前新加坡的平均年房贷利率仅1.4%左右,低利息的融资环境是房产投资增值的催化剂。
新加坡房产的抵押贷款市场是亚洲最成熟的贷款市场引领者,从1997年开始,贷款总值持续增长,从1990年占GDP的8%,至1996年GDP的15%,至2006年GDP的27%,至去年2016年的46.8%,截止2017年的4月,未偿付的住房贷款共达1933亿新币。新加坡政府的另一个调控利器则是对土地供给市场的控制,持续走低的贷款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利好了房产市场,但是尽管如此,由于政府在土地供给上的管控,抑制了市场的需求。
F. 新加坡的住房模式是怎么样的
“新加坡住房模式”就是鼓励中等收入和低收入阶层购买政府提供的公共住房,少部分高收入人群通过市场方式来解决住房。
与其他发达国家以公共租赁或房租补贴相比,“新加坡住房模式”是一种截然不同的住房保障制度,它源自新加坡的开国领袖李光耀“居者有其屋”的理念。在李光耀看来,只有当国民真正拥有国家的一部分时,保卫家园和保卫国家的概念才能真正联系起来。
(6)新加坡如何保障个人住房扩展阅读
新加坡在建国之初,全国大概有40%的人还居住在贫民窟或者是搭建的窝棚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成立了建屋发展局,开始实行“居者有其屋”的政策,新加坡公民可以用非常低廉的价格向政府购买“组屋”,再通过卖掉旧组屋,换新房。
新加坡通过公积金的方式强制住房消费。新加坡1955年建立中央公积金,要求公司和员工分别向员工的中央公积金账户每月支付员工月收入的一定比例资金。1968年新加坡居民可以将中央公积金内的资金提取出来以支付HDB组屋的首付款、住房抵押贷款等费用。1981年中央公积金内的资金允许被提取用来购买私人住宅。
新加坡组屋市场实施封闭式管理,与私人住宅市场严格分离。其中新组屋市场只面向新加坡公民家庭,申请者家庭中必须有一名新加坡公民,其他家庭成员中至少有一个公民或永久居民。
G. 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您好,新加坡在社会保障方面依赖政府经营的中央公积金。中央公积金制度既是一项独具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又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它不仅为广大雇员提供了养老、医疗保障,而且汇集了大量民间资金,为新加坡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所需资本,还对金融体系具有强大的支撑力和影响力。中央公积金制度是适应新加坡特定的历史情势产生的,并随着国情的改变而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加坡模式”。
中央公积金制度1955年7月建立时,是一项为全体受薪人员设立的强制性养老储蓄基金,其主要目的是为职员提供足够储蓄,以便在退休后或者丧失工作能力时有所依靠。但经过40年的时间,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全面的,可以满足人们退休、购房、医疗保健及教育等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医疗保障制度
新加坡的医疗保障制度可分为强制医疗储蓄、社会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三个部分,各部分均由政府机构管理实施。主要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实行保健储蓄、健保双全和保健基金计划,由政府提供一定的医疗津贴,以确保本国国民均能享有良好的医疗保健服务。
保健储蓄计划是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中主要的医疗保障计划,1984年4月推出,并设立了会员的保健储蓄账户。该计划允许会员动用公积金的保健储蓄账户的存款,支付会员个人或直系家庭成员的医疗费用。在保健储蓄计划下,公积金会员每月须把部分的公积金存进保健储蓄账户。1992年,还推出自雇人员保健储蓄计划,它规定凡年收入在2400新元以上的自雇人员须缴纳其净收入中的固定比例的款项作为保健储蓄。据统计,每年有超过22万名会员动用其保健储蓄账户的存款支付医疗费。
健保双全计划是一项重病医疗保险计划,1990年7月实施,它允许会员以公积金保健储蓄账户的存款投保,确保会员有能力支付重病治疗和长期住院的费用。除会员不参与此项医疗保险,每年将从保健储蓄账户的存款中自动扣除作为保费支出,大约有87%的公积金会员参加投保。这样,会员可以索取每年高达2万新元而终身不超过8万新元的医疗费。到2006年7月,参与健保双全计划的人数高达275万人,占新加坡人口的76.5%,大约有9成的工作人士投保健保双全或动用保健储蓄支付医疗保险。
保健基金计划是政府为贫穷的国民所设立的一项医疗基金,它是在保健储蓄和健保双全均无法提供保障的情况下的最后一道“安全网”。目前,该保健基金约8亿新元。2001年,共有15.68万人申请到保健基金的援助,其中99%的申请者从中受惠。
二、养老保障制度
新加坡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依靠其中央公积金制度来实现,这是其社会保障模式最富有特色之处。新加坡的养老保障制度主要是完全积累制,是通过强制储蓄的手段来实行对职工本人的自我保障制度。
新加坡政府规定,雇员年满55岁后,个人账户结构由普通账户、医疗储蓄账户和特别账户转变为退休账户和医疗储蓄账户。雇员年满60岁且在个人退休账户须保留一笔法定最低存款的前提下,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
从1987年起,新加坡政府开始实行公积金最低存款计划,规定会员在55岁领取公积金存款时,必须把一笔钱留在退休户头中,以保障晚年的生活。10年内,这笔最低存款要上调到8万新元,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在基本生活费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使其会员在退休后的若干年保持基本的生活水平。
三、就业保障制度
新加坡政府长期以来把鼓励就业、扶助就业、确保就业作为基本国策,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培训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素质,2001至2006年,新加坡失业率控制在3.5%左右,最低的年份达到2.7%。
(一)注重职业培训
新加坡80年代初开始倡导大规模群众性训练计划,对职工进行广泛的再教育、再训练。以设立工人基本教育课程为方式,发动各行各业以及社会团体参加这项计划,鼓励他们开办各种学习和训练班。多层次、多类别的学习、培训形式,既保证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广泛性,也保证了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与适应性。
(二)推出职业再造计划力促全民就业
职业再造计划是在新加坡全国职业总会的积极推动下,于2005年3月由劳、资、政三方联手推出的一项就业促进计划。该计划通过改善现有工作岗位的职业形象和工作条件来增加这些工作对新加坡人的吸引力,从而协助面临失业威胁的新加坡人继续受雇或重新受雇。职业再造计划一经推出,就取得明显的成效。2005年失业率由2004年的3.4%下降到3.2%。
四、实行“居者有其屋”的住房保障制度
新加坡之所以在短短数十年内成功地解决了住房短缺问题,并且完成了住房由量到质的提升,主要归功于新加坡以住房公积金制度和“居者有其屋”计划为两大支柱的福利型住房制度。
(一)政府是建立住房保障制度的主导力量
新加坡政府于1960年成立了直属国家发展部的法定机构——建屋发展局,既负责制定住宅发展规划及房屋管理,又负责房屋建设工程、房屋出售和出租。
(二)银行储蓄贷款和公积金是购房资金的主要来源
“居者有其屋”计划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银行储蓄贷款,二是公积金制度,其中公积金制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强制老百姓将部分收入缴交公积金,形成了大规模的人均积累,从而使政府有能力建造公共住房。政府利用部分公积金储备,贷款给建屋发展局发展公共住房,从而使建屋局有能力大规模地进行公共住房建设。
(三)制定不同层次居民的购屋准入政策
收入低者才进入“居者有其屋”计划,同时制定政策,依购房者的经济收入水平层次购屋,其首付款和还款额及还款方式都有所不同,能够适应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需要,确保他们买得起房。
(四)详尽的配套保障政策
新加坡的住房保障实行的是出售与出租并举的模式,其中出售又分为完全市场化的私人开发商开发的公寓和建屋发展局组织建设的福利型组屋。政府是组屋住房供应的主体,不仅为符合购买组屋条件的居民提供抵押融资贷款,而且对低收入家庭在购买标准条件内的第一套组屋时除了享受规定的房屋津贴外,还可获得额外的购屋津贴。无论是承租或是购买组屋,都有着极其严格的操作性很强的条件限制和完备的退出机制。
H. 新加坡是如何实现“居者有其屋”的
● 马宝山部长来论 小时候,我是住在后港甘榜一间亚答屋里。我们每天从井里打水,晚上点煤油灯照明,一家人在煤油灯下吃晚饭。这就是我最早的童年记忆。 后来,我们搬到武吉士街,就是现在白沙浮商业城坐落的地方。我们住进一间店屋的小房间里,晚上不是睡在床上而是睡在床底下,不过起码那时候我们已经有水电供应了。 再后来,我们和伯伯一家搬到金吉道一间新加坡改良信托局组屋。当时,我们两家人共用一间小小冲凉房。过后又搬到大巴窑,住进建屋发展局组屋。两家人照样共用一间冲凉房,不过还好厕所是分开的。 今天,我和家人一起住的屋子,每个房间都有浴室。 这个故事我在国会辩论政府组屋课题的时候已经讲过了。这是个不平凡的故事,因为它不是我一个人的故事,而是许许多多新加坡人亲身经历的故事,因此也是大家所熟悉的故事。 建国初期,很多新加坡人都是家境不好,房子简陋,后来经过不断地努力和打拼,渐渐地有能力住进更大、更好、更舒适,而且是属于自己的房子。这是很多人的共同故事。 能够拥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家,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然而在很多国家,合理的住房对许多人来说仍是遥不可及。 过去50年来,支持我国公共建屋制度的是政府三大承诺。 一是居者有其屋。这是我国公共住屋政策的核心。今天,90%的组屋住户都拥有自己的房子,可说是世界之冠。 与其租房子给人民,使人民成为租户,我国政府很早就决定让人民成为屋主。只要贷款谨慎,就可视为“良性债务”。这样一来,所有国民都可拥有一份宝贵的资产,成为国家的利益持有者。 二是给广大民众安家。跟多数国家不同的是,我们的公共住屋政策从一开始就是针对绝大部分国民而制定的。 今天,80%人口住在政府组屋。我们建公共住屋不只为人民提供遮风挡雨的居所,更是为了建设一个人人都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三是给民众建长久的家。政府的公共住屋政策是一项长期承诺。建屋局不但卖组屋给你,有时候还会再回头为你翻新组屋。当然,我们得在预算充裕的情况下才能这么做。 在你晚年的时候,我们会帮你套现组屋价值。例如建屋局有屋契回购计划,让你既住在组屋里,也同时有定期收入。 未来的挑战我们在抓紧这些核心目标的同时,也须顺应改变和人民的需求,因此得不时调整政策。展望未来,我认为我们将面对三大挑战。 一是为首次购屋者提供住屋。过去50年,我国在提供住房方面不断取得进展,国人已经从希望拥有屋子的一群,变成拥屋一族了。 如果我们要坚守对国人的承诺,让每一个国人都拥有一份宝贵的资产,尤其得帮助年轻国人购买第一间组屋。所以,无论是购买转售组屋的房屋津贴也好,直接购买新组屋也好,我们都已经调整政策,给予他们更多的优先权。 不过,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失去平衡。 不错,我们会为年轻购屋者提供足够的组屋,但是我们也必须小心,不可过量建造组屋,以免过剩组屋压低房价,对现有的屋主造成伤害。因为购屋者一旦买了组屋就晋升为屋主了,所以确保组屋保值,符合年轻购屋者的长期利益。 二是满足各种住房需求。要为80%的国人建屋,就意味着必须建不同类型的组屋,以满足不同收入和不同期望的国人的需求。 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建屋局是建造设计简单的普通组屋。今天,建屋局提供的组屋更加多样化,有设计普通的标准型组屋,也有像达士岭组屋那样设计档次较高的组屋,还有预购组屋、由私人发展商设计、建造和销售的组屋和执行共管公寓等等。这些都是为了满足不同收入群体的需求。 不过,多样化的选择也意味着价格会有所不同。购屋者必须小心选择,要量力而为才行。 三是建组屋不可超出预算。政府建组屋需要花费国家很多财力,去年的拨款就已达到17亿元。 尽管为国人提供负担得起的房屋是我们坚定的信念,但我们也必须向人民负责,因此必须确保建屋拨款得到善用。 购屋者当然都想得到更多的津贴,因为这样就能少付一些钱。但是,这意味着对公共住屋的拨款就得增加,这样会直接影响到教育、医疗、国防等方面的拨款。每一个国民最终都会成为购屋者、拥屋者和纳税人,我们应该对这些不同群体的利益加以平衡。作者是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长
I. 新加坡是怎样解决人民的住房问题的
住房向来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之一。随着近年来房价的不断上涨,中国人民对政府房地产政策的不满也日益加深,不管是在网络媒体上,还是在日常聊天中,对房地产现状的批评到处可见。中国中央政府虽然出台了强硬的房地产政策来抑止压低房价,然而见效甚微。本人认为政府现行的房地产政策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根本不能解决中国人民的住房问题。相比之下,弹丸之地的新加坡
J. 新加坡的住房条件
首先新加坡的治安非常良好,大可放心。
新加坡的房子分三等。普通大众一般都住组屋,然后是公寓,最后是别墅。
租住组屋最便宜,通常分为普通房和主人房。主人房自带厕所,可以淋浴。有空调,价位在600~800左右,普通房有带空调和不带空调的,这个租房子的时候你可以自己选,带空调的贵,大概600新币左右,不带的500~550这样。若是和别人合租一个主人房或者带空调的普通房都比较划算。
其实那边的天气也没像想象中那么热,晚上点风扇就很凉快了。
公寓的租金一般都在2000块以上。楼下有游泳池和健身房,其他的房间布局和组屋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