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1. 研究: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
有利条件主要是地理位置优越,不利条件是矿产资源贫乏。
新加坡国土小,人口少,资源缺乏,国内市场有限。但是其地处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南口,地理位置优越。因此,从英属殖民地时代起,新加坡就成为一个国际都市,起着中转贸易和邻近地区商业中心的作用,并从此不断繁荣发展。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联邦,在李光耀总理执政期间,开始推行一系列针对本国现状的经济发展战略。新加坡从实际出发,实行全方位开放,努力把本国经济融合在世界经济之中,积极参加国际分工,充分利用外国资源、市场、技术和资金以发展本国经济。
新加坡是工业化程度高,工业化进程快,经济发展创造了世界奇迹的国家,而且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非常明晰。位于东南亚,是马来半岛最南端的一个热带城市岛国。它位于赤道以北136.8千米,东经103°38′至东经104°6′,北纬1°09′至1°29′,由一个本岛和63个小岛组成。面积为682.7平方千米(新加坡年鉴2002),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为邻,有长堤与马来西亚的新山相通,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是世界的十字路口之一。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常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4~27℃。地势低平,平均海拔15米。自然资源缺乏。新加坡所处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之发展成为一个主要的商业、通讯和旅游中心。
2. 二战后新加坡发展经济面临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为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
而且二战后国际局势平稳,经济亟待恢复和发展,新加坡在此期间得到了美国的经济支持得以大力发展,最后新加坡的领导者实行符合国情的对外开放政策、吸引一大批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新加坡的经济繁荣。
不利条件:国土面积狭小,只有581平方公里,且缺乏淡水资源、耕地资源,粮食和淡水都不能自给,只能靠邻国供应。
(2)地理环境对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扩展阅读:
新加坡属外贸驱动型经济,以电子、石油化工、金融、航运、服务业为主,高度依赖美国、日本、欧洲和周边市场,外贸总额是GDP的四倍。经济长期高速增长,1960~1984年间GDP年均增长9%。1997年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但并不严重。
2001年受全球经济放缓影响,经济出现2%的负增长,陷入独立之后最严重衰退。为刺激经济发展,政府提出“打造新的新加坡”,努力向知识经济转型,并成立经济重组委员会,全面检讨经济发展政策,积极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商签自由贸易协定。
3. 新加坡如何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发展经济,其产业结构与所处地理环境有何关系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新加坡地狭人稠,资源贫乏,依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发展经济,成为东南亚的经济中心,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 新加坡港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和水文条件十分理想,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达1亿吨以上,居世界前列.新加坡以此为基础,从邻国大量进口各类初级产品,汇总、分级、包装后再行出口,形成了以转口贸易和航运业为主体的独特经济类型.
2、新加坡四面环海,以炼油和造船为核心的工业部门具有世界意义.
3、外国资本大量投入,推功了新加坡经济的腾飞.
4、利用其适中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美化城市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简化出入境手续,开展各种旅游“外交”活功,从而吸引大量外国游客旅游及大批国际会议在新加坡召开.目前,旅游业已成为新加坡外汇的重要来源之一.
启示:借鉴新加坡,利用本国特殊的地理条件,扬长避短,引进和运用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使生产力水平.
4. 研究: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人教
马六甲海峡 位于东南亚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连接南海与安达曼海,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水道。西北至东南走向,长约九百公里。北口宽,南口窄。峡底较平坦,水深由北向南、由东往西递减,一般为二十五至二十七米。航道最窄处在东岸波德申港附近的一点八米浅滩处,宽约五点四公里。主要深水航道偏于海峡东侧,可航吃水二十米的巨轮。两岸地势低平,多红树林海滩,淤积旺盛,东西海岸线每年可伸展六十至五百米。西岸多大片沼泽与广大的泥质岛屿,大船不易靠岸;东岸有零散的岬角或岩岛,便于船只停泊。通航历史远达两千多年,是环球航线的一个重要环节。
马六甲海峡呈东南-西北走向。它的西北端通印度洋的安达曼海,东南端连接南中国海。海峡全长约l080公里,西北部最宽达370公里,东南部最窄处只有37公里,水深25至150米,是连接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国际水道,也是亚洲与大洋州的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因沿岸有马来西亚一古城马六甲而得名。海峡现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3国共管。海峡处于赤道无风带,全年风平浪静的日子很多。海峡底质平坦,多为泥沙质,水流平缓。马六甲海峡东端有世界大港新加坡,海运繁忙。每年约有10万艘船只(大多数为油轮)通过海峡。日本从中东购买的石油,绝大部分都是通过这里运往国内的。
马六甲海峡西连安达曼海,东通南海 ,呈西北-东南走向,长约1080千米,连同出口处的新加坡海峡为1185千米。西北宽370千米,东南宽37千米。面积6.4万平方千米。海底比较平坦,多泥沙质。水深由北向南、由东向西递减,一般为 25~115米。东南峡口有许多小岛,一些小岛边缘有岩礁和沙脊,妨碍航行。主要深水航道偏于海峡东侧,宽度2.7~3.6千米,可通航吃水20米的巨轮。海峡西岸地势低平,多大片沼泽、泥质岛屿和红树林海滩,大船不易靠岸。马六甲海峡处于赤道无风带,终年高温多雨,风力很小,年均气温25℃以上,年均降水量 2000~2500 毫米,马六甲港等地达3000毫米,甚至更多。一年中绝大部分时间风力微小,4~5月、10~11月可能出现猛烈的暴风雨,但一般历时短暂,不过数十分钟,对船舰航行阻碍不大,世人称马六甲海峡是风平浪静的航行海峡。
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航道。通航历史远达2000多年,是环球航线的重要环节,每天平均通过的船有200多艘,每年通过8万多艘,成为仅次于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的世界最繁忙海之一。然而海峡宽度较窄,其中还有沙滩和沙洲,浅于23米的地方就有37处,再加上过去的沉船等有碍巨型油轮通行,因而不断发生巨轮搁浅事件,载重20万吨以上油轮只得绕道印尼的龙目海峡,多航行2000多千米。同时两岸泥沙不断向海峡内淤积,海岸线每年大约向前伸展60~500米。如按此淤积速度,马六甲海峡1000年内就会消失。因而加强航道疏浚和综合治理是艰巨任务。
马六甲海峡无论在经济或军事上而言,都是很重要的国际水道。重要性可与苏伊士运河或巴拿马运河相比。 马六甲海峡是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的重要水道马六甲海峡是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的重要通道,连接了世界上人口甚多的三个大国:中国、印度与印度尼西亚。另外也是西亚石油到东亚的重要通道,经济大国日本常称马六甲海峡是其“生命线”。 每年约有5万艘船只通过马六甲海峡,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据估算这数字在20年后将增加一倍。占了世界的海上贸易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份额。世界四分之一的运油船经过马六甲海峡。例如:在2003年,一天估算有1千1百万桶石油(约1,700,000 m3)经过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作为连接印度洋和南海的水道,马六甲海峡是印度和中国之间最短的海上航道,因此也是世界上水上运输最繁忙的水道之一。早年它曾帮助大批的亚洲移民确定穿过马来群岛的方向。马六甲海峡曾先后接连被阿拉伯人、葡萄牙人、荷兰人和英国人所控制。在20世纪,苏门答腊东部沿海离巽他陆棚不远地区的油井已使一些石油公司开始在马六甲海峡勘探石油。除其他船只外,马六甲海峡还可供来往于中东油田和日本及其他东亚国家海港之间的大型油轮航行。
5. 从地理位置和港湾情况,说说新加坡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从地理位置上,新加坡位于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航道之一-
马六甲海峡
,居于沟通亚洲与
大洋洲
、亚洲与欧洲和非洲的交通要道,连接了印度洋与太平洋。这里海上交通发达,
运输量
巨大,对新加坡经济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为新加坡带来高额收入。
从港湾情况上,新加坡海岸线曲折、属于
赤道无风带
、风力较小,属于优良的避风港,港口建造条件优越,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6. 求新加坡的地理环境特点, 新加坡主要经济部门发展的地理条件
首先新加坡与日本的地理区位特征十分相像,都是资源十分匮乏,通过人才,资金,管理水平提高其经济水平,其资源通常都是进口为主,而且拥有大量人才,通过增加商品的附加值从而发展经济,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利用本国的自身资源,新加坡身处热带,热带种植业十分发达同时可以发展园艺业
7. 必修三问题研究 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1)它位于马六甲海峡的咽喉地带,控制着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交通要冲。新加坡港是一个世界着名的天然良港,它是着名的国际大洋航线的枢纽。因此新加坡可以海洋航运和对外贸易;
(2)新加坡国土面积很小,缺乏耕地和淡水等资源,农业生产难以发展;
(3)新加坡可以利用其优美的热带海岛风光以及便利的航空运输条件,发展旅游业。
8. 问题研究 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课
(地理必修 3 第一章 问题研究) [教学设计] 海口市实验中学 许杰胶
一、准备工作 指导学生分组上网搜集并整理相关资料,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质疑,形成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二、课堂实施过程 通过上网或读书查询,学生手中已经有了大量有关新加坡及相关国家经济发展的资料,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围绕主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具体步骤为:
1.整理资料图表分析方法是地理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应指导学生将手中的各种资料用图表方式呈现出来,如相关国家经济发展条件比较表、相关国家主要经济指标比较表、新加坡主要产业产值增长图、相关国家人口增长和人均GDP 增长示意图等.
2.利用图示分析新加坡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
3、总结研究方法1)对比分析方法 在地理位置方面,对比巴拿马(相似)和瑞土(相反);在发展农业、工业的资源条件方面,对比马来西亚(相反)和瑞士(相似);在科学技术条件方面,对比瑞士(相似)和巴拿马(相反)等.2)综合分析方法 地理环境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因此,地理学的学科特性之一就是综合性.所谓综合分析方法,就是对某一地理事象要用全面的、联系的和发展的观点去分析其形成的诸多因子,了解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探讨该事物的形成与发展对其他地理事物乃至地理环境整体所带来的影响和效应.如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受其自然环境(位置、地形、气候等)、社会环境(人口、科技、市场、体制等)诸多因素影响;新加坡的科技水平既受人口素质、文化教育、经济基础等因素制约,又对经济发展、工业技术水平、产业部门选择等产生直接作用.3)主导因素方法 由于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纷繁复杂,为了抓主要矛盾突出区域特色,我们还需要把握影响某一事物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即主导因素.三、分组形成探究的书面结论
[教学体会]
1、 问题探究首先要让学生能提出问题,问题才是学生去探究的源动力,当然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这不是短时间学生就能具备的能力,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学习.2、 问题探究式的学习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知识面得要求比较高,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都有锻炼和提高作用,给学生自我学习提供了方向
9. 新加坡区域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有哪些
【有利方面】: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城市岛国,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南口。依靠海峡,国际航运、航空位置优越,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达1亿吨以上,居世界前列。新加坡以此为基础,从邻国大量进口各类初级产品,汇总、分级、包装后再行出口,形成了以转口贸易和航运业为主体的独特经济类型。
从经济位置看:地处东南亚中心,连接亚洲和大洋洲(处在东方的“十字路口”)。是一个贸易中心。
【不利方面】:领土面积狭小、分散,自然资源贫乏,劳动力短缺,市场狭小。新加坡只能发展蔬菜,而粮食等产值较低的农业生产则停业,其粮食、禽蛋、肉乳等全部依赖进口。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贫乏促使新加坡大力向海外投资。
10. 问题研究一 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新加坡地狭人稠,资源贫乏,依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发展经济,成为东南亚的经济中心,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国际航运、航空和贸易中心 新加坡港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和水文条件十分理想,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达1亿吨以上,居世界前列,国际航空客运周转量仅次于美、英、法、日居世界第5位。新加坡以此为基础,从邻国大量进口各类初级产品,汇总、分级、包装后再行出口,形成了以转口贸易和航运业为主体的独特经济类型。
2、工业和技术服务中心 新加坡四面环海,以炼油和造船为核心的工业部门具有世界意义。全国建有五大炼油厂,年加工能力达4290万吨,成品油出口额仅次于荷兰居世界第二位。造船业为传统的优势部门,不仅能修造繁多的各项船舶,还是世界上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工业以制造业为中心转向技木密集型部门,大力发展电子工业,电视传真设备、按钮式电话、光纤光缆、电脑化列车控制系统等均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近年来,发展重点又转向新科技园地的建设上,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发展尖端技术,以适应改革工业结构的需求。
3、投资和金融中心 新加坡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方便快速的通讯,政局的稳定,国民素质较高等特点,使外国资本大量投入,推功了新加坡经济的腾飞。同时,各国银行云集新加坡,银行总数仅次于伦敦、纽约和香港,成为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
4、国际旅游和会议中心 就自然和历史文化条件而言,新加坡并不具备发展旅游业的突出优势,但利用其适中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美化城市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简化出入境手续,开展各种旅游“外交”活功,从而吸引大量外国游客旅游及大批国际会议在新加坡召开。目前,旅游业已成为新加坡外汇的重要来源之一。
总之,新加坡利用本国特殊的地理条件,扬长避短,引进和运用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使生产力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成功的经济发展道路。这一成功道路不仅为类似新加坡这样的岛国提供了发展模式,同时也为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