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新加坡英军多少人
① 为何二战英军没有皇家陆军:看看他们在马来半岛的表现,真的不配
众所周知,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在东南亚战场拥有绝对的主动权,在袭击珍珠港之后,日军就开始南下菲律宾群岛和马来半岛,将矛头对准菲律宾的美军和驻守在马来半岛和缅甸的英军。美军对日军毫无抵抗之力,这让很快日军就占领了菲律宾群岛。如果说美军的失败是因为其在菲律宾的军队战斗力弱,对殖民地统时间太短。 为何在东南亚和马来半岛已经殖民了100多年,号称世界的第一强国的“大英帝国”会在马来半岛败得这么彻底呢?
事实上,在马来亚战役中,驻守马来半岛的英军实际兵力和入侵的日本军队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入侵马来半岛的日军25军在3个师团和配属的其他兵种,人数在11万人左右。而驻守马来半岛(包括新加坡)的英军则是3个师又4个旅约14万人,甚至于人数上英军还稍占上风。
那么拥有绝对人数和本土作战的英国人,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输给人数劣势的日军呢?
其实按照雨田君的说法,英国人在马来西亚战役中失败不外乎三点原因。
和美国人想不到日本联合舰队会去珍珠港掏自己老巢一样,英国人也猜不到日本南方军队会这么迅速进攻马来半岛。当时的英国人虽然在欧洲被打得焦头烂额,但北非的短暂胜利让英国人乐观地以为他们可以和德国抗衡。而虽然1941年底和自己一向友好的日本虽然已经加入到轴心国中,但英国人天真地认为日本不会和英国开战,或者不会在1942年之前在东南亚选择和英国与美国同时开战。
因此虽然有明显的情报反馈日本人可能会对东南亚动手,但乐观的英国人仍然不疾不徐修建防御工事。
直到1941年11月英军才开始真的担心日本人要南下,所以丘吉尔立即调派菲利普斯率领英国远东舰队向往支援新加坡防线。同时陆上也在原有兵力的基础上紧急扩军到的14万人。 但仅一个月的动员并未能改变太多。
况且这些军队都是殖民地人组成, 大量的印度、缅甸和马来人组成英军,原本就没有经过多少训练,而且更为致命的是这些人不知道为何而战,本身在20-30年代的时候马来和印度就有独立运动风潮,很多本地的青年对英国人并没有多少好感。因此这些人不仅不会成为助力,不仅不能寄希望于他们会和日本人死磕,相反还要担心他们会有倒戈的风险。(从战后这些马来人和印度人被日军大规模的收编可以看出,这些殖民地军队的战斗力有多差)。
而且英国人在防御准备中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他们将防御的重点放在了新加坡地区。 想要借助新加坡的航运和港口优势,配合他们引以为傲海军(当时英国还是世界排名第一),进行机动防御,将新加坡打造成为一座不沉的堡垒。
不过英国人也没有想过,一旦没有制海权他们将退无可退。
其实从二战开始后,为了保障地中海和英国本土,同时防止德国舰队进入大西洋,英国一直在加强他们欧洲地区海军的实力,彼时的大英帝国在实力上已经不像一战前有绝对的统治力,40年代初期的日本舰队已经和当时的英国皇家海军差不多。因此英国在远东地区的海军实力实际上要弱于日本很多。
果不其然,在1941年12月2日,也就是日本入侵马来半岛的第二天,在日本航空兵的围剿下,英国远东方面的绝对战力2艘战列舰 “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被击沉,制海权也让日本人掌握。而想要依靠海上机动力量协防的新加坡守军实际上已经成为孤军。
与英国人不同,一心想要南下东南亚的日本“统制派”们早在30年代就已经有了的想要占领马来半岛的和英国决战的想法,而在二二六和诺门罕事变,日本“北进派”失势之后,在1941年6月日本就成立南方军司令部,以寺内寿一为司令官,主要负责东南亚作战。整个1941年的下半年日本都在为入侵东南亚做准备,他们在海南岛模拟东南亚地形地貌做准备,驻守在华南的日本华南方面军一直在针对性地进行演习。海军则是在鹿儿岛等地区模拟航空兵偷袭珍珠港。
为了加强对马来西亚方向的作战,他们还调派的日军中在德国留过学,了解闪击战理念的山下奉文作为司令官。 统帅精锐的近卫、第5、18和56师团组成25军进攻英军,这4个师团中,除了近卫师团是来捞战绩的之外,其他3个师团都是日军中一等一的主力,第5师团号称“钢军”在关内曾经单挑第2和第5战区,一个师团和几十万晋绥军和中央军打的有来有回,在经过改革之后成为日本4个机械化师团之一,其战斗力可谓彪悍;18师团和56师团都是来自日本强兵源地——北九州,属于福冈师管区,18师团被誉为“丛林魔鬼”战斗力被誉为仅次于第2和6师团存在,其在淞沪和桂南会战曾给予国军大量杀伤。而56师团则是由12师团和福冈后备役人员组成的“第二常设”师团,别看它番号靠后,但战斗力在日军中属于甲等师团之列,曾经在缅甸给予英军和我远征军重大的打造成大量的麻烦。
除了陆军的精兵强将之外,早就意识到制海权和制空权重要性的日本,还派遣了小泽治三郎的机动舰队的以及大量的岸基航空兵支援陆军作战(日军中少有的海陆协同作战)。因此无论是战前的准备,还是海陆的进攻兵力上,日军都是要强于英军。而且关键是当时日军都是抗战老兵组成,很多人作战经验丰富,战术素养要强于马来半岛的英国殖民地军队。
除了作战军队和战前准备英军要落后于日军之外,在交战过程中日军在战术和临场作战指挥上要领先于不怎么专业的“英军”。
首先是日军从德国那边改良了他们的闪击战,和半年前德国在“巴巴罗萨”作战中闪击苏联一样,日本也是通过不宣而战以偷袭的形式从泰国边境出兵(那个时候泰国早已暗中投降日本),主力的第5和18师团从泰国打了泰马边境的英军措手不及(那个时候的英军指挥系统很弱,在开战3天之后才知道日军的兵力部署)。
在大部队进入拿来半岛之后日军还学起了德国的闪击战机械化行军,不过德国人是坦克和装甲爱车,而日本人则是自行车。在多山和丛林密布的马来半岛,没有什么比自行车行军速度更快也更省事,很快靠着自行车闪击战的日本人分割包围了马来半岛的英军11师(印度师)。并且在开战以后,就通过在泰国的机场以及海军航空兵的,消灭了英国60%以上作战飞机,并占领英国在马来半岛的机场。 整个马来半岛的作战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制空权和制海权全被日军掌握。 控制海空的日军在马来半岛进展得很顺利,在截止1942年1月底,日军已经占领了马来半岛全部,英国除新加坡最后一个据点之外,已经无险可守。
而失去马来半岛屏障,缺乏海军支援防御的英国新加坡十万守军,在日军飞机轰炸,海军的炮击下已经成惊弓之鸟,在被切断水源之后,齐装满员的的10万英军,居然耻辱的向日军投降,这也创造了英国陆军史上最大的投降。这也不怪英国皇室将皇家的称号给予海军和空军,却唯独遗漏陆军,光看这个大的耻辱就很打大英帝国的脸啊……
日军在马来半岛作战中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当时对东南亚早已蓄谋已久,通过珍珠港到占领东南亚,日军挑起的太平洋战争足以证明他们想要称霸亚洲和太平洋的野心。不过野心背后是日本的力不从心,这些“招核男儿们”在接连得罪中、苏和英美之后,也因为地盘占领太大,日军的战争潜力在占领东南亚之后更加捉襟见肘,最终在的盟军的反击下节节败退。
最终沦为二战战败国,受到了来自正义的制裁。
—The end—
② 二战,为什么英国守新加坡10万人打不过3万日本
因为英军在新加坡战略备战上出现重大失误,只注重面海防御,过大的估计了背后丛林对日军的阻滞作用,严重低估了日军丛林作战的任务。所以当日军出现在新加坡要塞后方后,英军实际上面临无险可守,水源被切断的绝境,加之英军增援舰队被日军击溃,英军实际上只能作困兽之斗了。另外在西方近代军事文化中,将领面对人道主义投降还是战死的选择中一般都会选择前者,所以英军才会最大的集体投降。
③ 为什么二战时期驻守在新加坡的10万英军会被日军俘虏
1,战略上的失误,英军对日军很歧视,觉得这群矮小的亚洲人根本无法和大英帝国对抗,等到日军全面进攻把盟军打的满地找牙的时候,就发现已经无法抵挡日军的进攻,只能全部龟缩在新加坡。然后日军很快就包围了新加坡,并且一举歼灭前来救援的英国舰队,新加坡已经完全变成了故城,即使能固守下来陷落也不过是时间问题。等到日军攻破城市的防线以后,英军其实已经溃不成军根本无法抵抗,只有投降了事。
2,双方战斗力上的差距,大英帝国作为曾经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他的军队曾经是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但是在二战时期,英军陆军的战斗力已经给很多国家超过了,在欧洲他们给德军打得满地找牙,在亚洲他的步兵远远不是日军的对手,而且东南亚都是丛林地带居多,英军唯一有优势的重装部队用处很小,这种地形又是日军最擅长喜爱的地形。英军严重缺少日军所拥有的那种毅力和忍耐力,在日军丛林闪电战面前一溃千里,面对拥有绝对质量和数量上优势的日军,英军根本没有胜算。在欧洲英国本身还面对德军强大的压力,又舍不得放弃新加坡,只得不断从各处增兵,然后希望能利用新加坡这个堡垒能抵挡住日军,结果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打又打不过,跑又跑步了最后只能投降。
3,守在新加坡的10万英军中真正的英军数量不多好像只有一万左右,其余主要是印度人和澳洲人,印度人的战斗力么,整个2战中除了新西兰第一军的那支部队以外其他都没什么好的印象,而且战斗意识也很差,基本上就是混的角色。而澳洲人的战斗力虽然很强,但是军纪很差,如果打得好能打得很顽强,打得不好就会一溃千里。2支军队本来就不是本土作战,本来就略有怨言,而且英军部署失误,主动放弃外围阵地固守市区,10万大军龟缩起来不敢动,而且又是给包围孤立无援,海军舰队的覆没,再加上开战当初宣传的日军都是矮小无能智商低下如今给打成这样对士气打击很大,又是这样一些不太可靠的士兵,在这种情况肯定无心恋战。所以日军一突破城区防线,大规模逃兵出现,甚至连英军的主帅也没心思打下去了,赶紧投降了事。
4,当时英军对日军的残暴还没有什么认知,日军在中国的暴行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一定会信,西方国家的士兵和将领还是很传统的觉得既然打不过那就体面地投降吧,至少可以保住性命,等战争结束了自然就可以回家了,根本预料不到日军如此残忍。
④ 问一句二战英国有多少兵力,来自哪里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总体数量明确而具体的数字不好查 当可以分开算,大致为以下几个部分:本土军和殖民军以及联邦军,本土军是二线的民兵和预备役部队 殖民军还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对外作战的正规军,另外就是各殖民的地方军如英印军非洲各地的驻军及征召当地人组成的部队,联邦军就是主要指加拿大和澳新联军以及南非,这是比较明确可查的例如北非战场和诺曼底登陆后的加拿大军团。再为你提供几个战场的资料,仅供参考。 北非战场:为了对抗隆美尔军团3个师的德军,英军先后投入16个师和10个旅,包括第英军1,2,7,10装甲师,第2,44,50,51,70步兵师,印度第4,5,10师。还有南非第1,2师,新西兰第2师(第4,5,6,8旅),澳大利亚第6,9师,这是在北非所出现的所有英军番号。 远东方面:1942年初英国在远东的兵力只有第1缅甸师,师长是英国的斯科特Scott少将。这个师是1941年4月才组建的,士兵训练不足,武器装备低劣,而且缅甸士兵对英国殖民者有敌意,士气低落。另一个师是从印度调来的第17英印师,开战以后才仓促运到,师长是科文Cowan少将。除了这两个师之外,还有刚刚运到的英国第7装甲旅。指挥驻缅英军的是赫顿Hutton中将。1943年以后战争形势好转盟军重新调整缅甸战场的指挥结构:韦维尔上将转任印度总督,奥金莱克上将出任印度总司令。从此时起,印度总司令不再负责缅甸战场对日作战。作战事务归新设立的盟军东南亚战区,海军上将,英王乔治六世的表弟,德国血统的蒙巴顿勋爵出任战区最高司令,下设第11集团军群,实际是战区地面部队司令部, 司令官吉法德中将。集团军群主力是由东方集团军改编而成的英国第14集团军,另一支部队是史迪威指挥的中国驻印军(孙立人和廖耀湘的新1军新6军)。斯利姆的14集团军下辖斯康斯中将的第4军(驻防中段的英帕尔地区),和克里斯蒂森中将 的第15军(驻防南段的若开地区)英国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岛屿的部署:英军几千、澳军6个步兵团+2个机抢团+辅助部队共计18500人,其余为印度兵。 再说下新加坡的情况 英国在新加坡部署有印度军第12旅,其中包括两营的英军,印军第九师一旅驻防于吉兰丹哥打巴鲁(Kota Bahru)另一旅驻防于彭亨关丹。这两旅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守北马的东海岸。 印军第十一师驻扎在吉打和霹雳等地,主要的任务为防守暹马边境及北马的西海岸。 上述两师印军合成为一个军团,叫做印军第叁军团,在喜士(Sir L. M. Heath)中将指挥之下澳洲军第八师驻防于柔佛,东至兴楼(Endau)西至麻坡(Muar),包括丰盛港(Mersing)等地。英军当局觉得敌军在丰盛港登陆的可能性极大。在新加坡岛上驻有重炮队,高射炮队,也有若干英印的步兵。 此外还有以英人为军官的马来军一团,和以马来人为军官的柔佛军一团指挥官森门士(Keith Simmons)少将英军投降前不久还有18师运到了新加坡。 其余太生僻繁杂了只能以后靠你自己慢慢考证了或是大家多交流
⑤ 二战时有13万英军驻守的新加坡,是怎么被3万日军
这十三万人绝大部分是被日军击溃逃到新加坡的残兵败将 建制混乱 缺乏统一指挥 弹药和重武器 另外英帝国在东南亚的驻军此前主要是用于殖民地控制的内卫部队 缺少重武器和野战能力
⑥ 二战时新加坡有军队吗军事实力这么样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期,日军三下奉文兵临新加坡对岸时,防守新加坡的有刚抵达新加坡的英国第18师,澳大利亚第8师,印度第11步兵师,印度第15独立步兵旅,印度第12独立步兵旅,马来亚第1步兵旅和海峡殖民地义勇军,总共有超过4个师,7万余人的军力。
日军方面,三下奉文属下有第5师团,第18师团和近卫师团。
⑦ 二战时期,13万英军在新加坡,为何会被3万日军俘虏
日军为了一举取得胜利,战前准备相当充分。而英军则是相反,由于英国在欧洲战场上还在艰苦对抗德军,而地球另一边的马来半岛自然顾及不到了,这些驻守的英军不仅缺少飞机坦克等重武器,还没什么实战经验。
当时日军的兵力数量上还是远少于英军的,但日军一个个都是战场上嗜血怪兽。战争初期的英军还轻视日军,认为他们只能虐虐武器装备落后的中国人,殊不知他们自己也在日军的枪炮下一败涂地,士气降到了冰点。英军只能从马来半岛退守到新加坡。
新加坡上最后的英军部队陷入了绝境,援军基本上可以放弃了,制空权和制海权早已丢失,此时的英军主帅白思华不敢再继续作战,便向日军无条件投降了,13万英军成了3万日军的俘虏。
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悲痛的说道:英国史上最沉痛的浩劫,规模最大的投降,就在新加坡。日军在英军投降之后,还举行了规模浩大的受降仪式:让数万名英军战俘站在道路的两边迎接高奏凯歌的日军进城。
⑧ 新加坡要塞固若金汤,13万英军为何向4万日军投降
虽然因为历史的原因,我们对日本这个国家很讨厌,但不可否认的是日本其实在二战时期是属于比较强大的国家,不管是军事实力还是武器装备,都还是比较先进的那一列。这场在新加坡的战斗,拥有绝对人数优势的英军向日军投降,原因很简单,因为现代战争不是靠人数能够决定的。
并且这13万英军说是军队,但是因为英国人本来就比较少,加上日不落帝国把地图铺开的太大。导致这13万英军只有少数的是训练有数的英国士兵,大多数都是一些殖民地的民兵,流勇组成而成的军队,而日军则是全副武装的4万军队,所以不管怎么看,这场战斗都是必输无疑的。天时,地利,人和,英军就占一个地利的优势,但是在现代战争中,地利的优势已经被削弱了,所以这场战斗基本上是属于必输无疑的战斗,当时的英军会选择投降也是能够理解的。
⑨ 二战时期,13万英军在新加坡,为何会被3万日军俘虏
真不是我吐槽英国士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士兵在反法西斯联盟中可以说是最怂的了,尤其是在亚洲战场,被打的…..不对,不应该说被打的怎么样,还没有真正的开始打呢,只要日本人先进行火力投送这一轮轰炸,英国人就举白旗了,然后进行交涉,要求日本人遵守日内瓦公约,善待俘虏。
因此在缅甸战场,这些英国士兵可是坑苦了中国远征军了,经常被日本侵略者包围,然后中国远征军赶来支援,等把这些英国人救出来之后,马上就撤到了殖民地印度,留下中国军队和日本侵略者拼杀,因此中国军队才会在缅甸战场上如此艰难!
反正英国人坑队友不是一次两次了,虽然在二战中也做出了贡献,但是吧,相对来说,怂!
⑩ 请问二战新加坡战役和马来西亚战役为什么日军伤亡只有几千人
一是日本的海军运送的是甲级师团,是日本战斗力最猛师团种类,日本的海军当时世界第三,还有英军本土当时风雨飘摇,根本不能进行有力的支援,远征军就那么点,士气也不高,殖民地军人就别指望了(袁腾飞笑谈吧,菲律宾军人只会站着开枪,美国人没教过怎么趴着开枪),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守军能把日本打死打伤几千人,很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