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看新加坡 » 新加坡如何开展双语

新加坡如何开展双语

发布时间: 2023-01-06 13:49:36

Ⅰ 新加坡的教育、医疗怎么样啊有什么好的政策吗

新加坡的几所大学排名都比北大清华靠前,医疗没那么贵,公立医院大病小病都400人民币。部分费用从公积金出。药是安片开的不会很贵。小诊所150人民币起。政策好是本国公民第一次可以买到比市场低一半价格的房子。政府补助15万人民币。本国公民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费用是正常的1/3-1/4。税特别少。

Ⅱ 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是什么

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是新加坡中小学校一般采用半天制,而初级学院、大学专科和理工学院则沿用开放全日制。

就华文而言,新加坡有11所特选学校,比如:德明政府中学、华侨中学、立化中学等,它们早期是传统的华校,经政府同意,将华文和英文同时并列为第一语文来授课。这些学校负责培养讲华语的文化专才,同时也背负着传授中华文化的使命。

新加坡中小学校一般采用半天制,而初级学院、大学专科和理工学院则沿用开放全日制。现有350多所中小学、十多所初级学院、一所高中、3所工艺教育学院。

新加坡的教育沿革:

新加坡的社会背景、人口结构、语言环境以及教育制度都有其独特性。新加坡的华文教育从开创华侨私塾崇文阁算起,已有150余年的历史。

但从20世纪80年代起,政府逐步统一了语文源流学校,所有学生不分种族都以英语为第一语言,英语也是主要的教学媒介语。

新加坡的私立学院提供两种课程:预科的课程文凭以及学位的课程。其中学位课程都是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所颁发的国外大学文凭。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新加坡(教育)

Ⅲ 双语教育的新加坡,中学有什么特点

学生通过小学离校会考者可以升上中一,中学又分为特别班、快捷班和普通班三种课程。前两种课程学生可在中学第四年参加普通教育文凭“普通”水准会考。普通班学生成绩好的可在中学第五年参加这项考试。特别班以第一语文水准教授英文和母语,只收小学离校会考成绩优异者,每年约有百分之五的小学毕业生选读特别班。小学毕业生有一半以上(百分之五十六左右)升入快捷班,百分之三十八左右升入普通班。两班学生读的母语只是第二语文水准而已,约有百分之七十五普通版的学生参加普通教育文凭“N”水准会考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而升上中五。中学课程分为四种:特别课程:4年制课程,学生可以修读高级母语,高级母语和英语两者之一可以为第一语文。快捷课程:4年制课程,学生只能修读快捷母语课程,其他课程与特别课程相同,英语为第一语文。普通学术课程:5年制课程,学生在第四年参加剑桥N水准考试,通过后可以修读第五年的课程,然后与特殊/快捷课程学生一起参加剑桥普通文凭考试。普通技术课程:4/5年制课程,学生有两门主课,英语和数学,第四年参加剑桥N水准考试,大多数学生在N水准考试后不再修读第五年课程,而直接进入技术学院。新加坡小学一般采用半天制,和中国教育制度相比,课堂课程没有那么繁忙。初级学院、大专和理工学院则沿用开放全日制。新加坡教育制度以严格着称。新加坡的中小学至今允许校长或者训导主任在家长同意的情况下使用鞭刑处罚学生,有些时候鞭刑是公开实施的,虽然很少施行,但仍对其他学生起到威慑作用。

Ⅳ 新加坡为什么实行英语而不是汉语(华语)

先说身为东南亚国家的新加坡共和国,为什么是用英语来做官方第一语言的。

新加坡原属马来半岛的柔佛王国,原住民主要还是马来人。1819年,也就是有着“印度女王”之称的日不落帝国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当年,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雇员托马斯·斯坦福·莱佛士爵士(英属牙买加人)代表帝国登陆新加坡,开启了英治时期。1824年,柔佛王国正式签署条约将新加坡割让,于是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那个时代,日不落的世纪,身为英国的殖民地,不给你强制普及英语,你自己平日里也得经常用到吧。

直到1942年,日本人又从英国人手中抢走了新加坡的控制权,开启了短暂的日治时期。而在1945年,也就是日本在占领新加坡全境的3年后,就宣布战败,全员退出了。我们从韩剧和台剧中能感受到,台湾人和韩国人口语中时常引用日语。可新加坡不一样,毕竟日本人控制的时间非常短,所以对英语的地位根本造成不了什么影响。

要知道此前123年,英语一直是新加坡的官方语言。在此期间,不仅是新加坡内外的马来人,还有南方清人、印度人、泰人、亚美尼亚人、犹太人等外国人,若要长期生活在新加坡,当然得把英语给学会了。此后,也是一样。

再来说汉语。可在此之前,我想还是得先明确问题中的关键词——汉语。首先,汉语可以是一个大概念,它包括了所有汉人的母语,却时常会被用来特指普通话。

众所周知,在560多万的新加坡人口中,华人占了75%左右,其次是13%的马来族和9%的印度裔,最后才是极少数的欧亚混血与其他种族。

新加坡华人中,祖籍为福建的就占了四成,而祖籍为广东、海南、浙江的也接近四成,另外两成大多也是来自我国南方各省份。这些华人大多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经移民过去了,华人又是出了名的习惯抱团取暖,身在外地的同乡们会有组织性地生活在一个圈子里,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不就是这么来的嘛。

这也就意味着,华人带去了自己的母语投入日常的使用,也就是各种类型的闽语、粤语、琼语、南部吴语,甚至还存在更多种类的南方方言,并且他们对后来以北京官话为基准而推出的普通话并没多少感情。也就是说,大多新加坡华人第一母语也不是普通话,甚至不会说那也是正常。

更多知识点请查看原文链接:

新加坡官方第一语言为什么不是汉语?

Ⅳ 在新加坡,双语教育为何受到重视

在新加坡双语教育受到的重视远远比本土语言受到的重视程度要高得多没这事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在独立之后要去减轻语言之间的矛盾点,因为在当时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很多人的英语接受能力很不错,但是后来独立了,自己的语言一定是要推广的,然后就导致了他们之间的矛盾点的激发,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在后来也就专门的去规定了以英语为本的一个双语言教育。

新加坡的政府至今还是认为这样的人才制定战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从小接受双语的培训在长大了之后就能,和别人无差别的进行交流还有助于内部人员的安定团结,几乎就是百利无一害的事情,所以一直到现在也是实行这种方法。

Ⅵ 新加坡语言政策

新加坡语言教育政策之转变

李懿芳
国立暨南国际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在众多亚洲国家中,新加坡为少数以英语作为主要沟通语言的国家,然而就
一个由多种种族组合而成的国家而言,这样的决定并非一蹴可成,为顾及各种族
的利益,其间经历许多沟通与协调,均反应在一连串的语言教育政策上面。正由
于新加坡具有多种种族的特征,为了避免引起种族间的冲突,教育一向被政府列
为敏感的话题,因此我国国内有关新加坡语言教育政策的资料,也相形鲜少,仅
片面了解其实施双语政策,并有显着的英语教育成果。我国的语言教育政策自光
复以来多有变化,国语与母语之间的关系从对立演变至共存、第一外国语(英语
)教育在八十六学年度起,开始延伸至小学阶段……,这些种种的变革值得我们
加以深思与关注。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错,新加坡在语言教育上的努力与经验
,值得我们进一步的了解。本文拟先从新加坡语文环境着手,探讨其种族、文化
、历史等社会背景与语言政策发展的关系,再探究自一九六○年代以来,新加坡
所实施主要的语言教育政策内容,以期了解新加坡整体语言教育政策发展与转变
,做为我国未来语言教育政策发展的参考资料。

新加坡的语言环境

新加坡为一蕞尔小国,位于东南亚中心,总面积约为633平方公里。分析新
加坡的地理要素,其中影响语言发展者主要有二:第一、位于太平洋与印度洋的
航运要道上,又有天然良港的条件,成为水路交通的重要枢纽,由于邻近各地的
人种往来频繁,使其形成一多种种族、多种语言的社群;第二、在地形上与马来
半岛连成一体,二者之间密不可分,举凡政治、文化、语言、生活、历史发展等
方面,均深受其影响。

新加坡的历史尚短,原为一人口稀少的渔村。一八一九年元月二十九日,英
人莱佛士登陆新加坡,把新加坡开辟为一自由港,成为英国殖民地,为新加坡历
史的起源。新加坡成为一贸易自由港之后,吸引外地劳工前来,主要以中国、印
尼、印度三地居多。其中印尼与马来人本属同种,因此新加坡居民以华人、马来
人、及印度人为主,号称三大民族。根据一九九七年统计,新加坡人口中以华人
比例最大,占77.4%,马来人次之占14.2%,印度人占7.2%,其他种族占1.2%


新加坡多种种族的背景,是构成语言多样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新加坡的
人口以华、巫、印三族为主,但是各族内又存在许多小族群,根据一九五七年人
口普查,新加坡华、巫、印内部大大小小的种族共有二十五个之多,而且无论种
族的大小,都有自己的语言,其间语言之复杂由此可见。

由于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的考量,英语在新加坡社会越形重要。就内在因素
而言:一、新加坡种族多、语言杂,三大族群中,没有一种语言有近半数的他族
人懂得,选择任一族语言做为主要语言,均会引起他族的不满。英语虽本为殖民
地的语言,但有过半数的各族人懂得,较易为各族人所接受;二、新加坡政治权
力与英语关系密切,统治阶级的语言、法律的规定系以英语为主,也奠定了英语
不可动摇的社会地位。就外在因素而言:第一、英语为商业及国际贸易用语,此
为新加坡的经济命脉;第二、英语也是现代科技的主要用语,对追求最新科技不
遗余力的新加坡而言,是不可缺少的能力。

新加坡的语言教育政策

根据学者W.Stewart的分析,多元民族的社会在建国过程中,对语言计划所
采取的政策,可归纳为两大类:第一、独尊一种语言:利用教育及法律等手段消
除其他语言,而独尊一语作为国语;第二、多种语言并存,而择一或若干种做为
官方语言,及不同族群间沟通的语言(郭振羽,1995:57)。新加坡的语言教育
政府基本上是采取第二种策略。以下即自新加坡独立以前为起点,探讨一九九七
年以前重要的语言政策,以期获得整体的概念。

一、一九五六年“各党派教育报告书”强调平等对待所有语言

一九五○年代,基于社会文化及政治因素的导向,新加坡众多语言已经发展
成为四个主流-英语、华语、马来语及淡米尔语。根据一九五○年各种语言源流
学校学生注册人数统计,当时华语学校为72,951人、英语学校为49,690人、马来
语学校为8,579人、淡米尔语学校为1,205人(Dudley, 1980:204)。在教育系
统中,华语使用比例虽高居第一,然而若以就业机会来计算,英语则位居首位,
使得越来越多华语学校的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尤其在一九五四至一九五六年间
更形严重。因此“各党派委员会”(All Party Committee)于一九五五年开始
着手调查华语学校的情况,其报告书为新加坡第一个国家语言教育计划,主导新
加坡日后语言政策发展的方向。

“各党派教育报告书”最重要的建议之一:不论各学校所使用的语言为何,
一律平等对待。为确保本土语言面临英语的冲击不致消失,并增加对本国语学校
的经费补助。虽然各党派报告书对华语学校情况进行深入调查,但其主要目标是
在打破英语被其他本国语言学校排挤的障碍,并建立一个能对新加坡忠诚、且具
有马来亚意识的教育制度。委员会认为新加坡的发展,必然走向与马来西亚联邦
合并的结果。对日后人民行动党(People's Action Party)在语言与教育方面
的宣示,产生极大的影响,如平等对待英语、华语、马来语及淡米尔语,尊重各
种语言源流学校并存发展的形态,指定上述四种语言为官方语言,并规定马来语
为国语等措施。

二、因政治考量,采取以马来语为主的多语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非各地纷纷兴起了独立自主的运动,新加坡于一
九五○年代开始,在人民行动党的领导之下,争取独立。当时由于政治策略上的
考量,领导阶层以谋求与马来亚联邦合并为最终目标,在语言政策上也采取相对
应的措施-即以马来语为主的多语政策。

新加坡政府于一九五九年成为一自由邦,人民行动党在普选后得到多数支持
,成为执政党。同年,自治邦宪法宣布马来语为“国语”,政府并继续以各种措
施,推广及提高马来语的地位,为“合并”做准备。其中较为重要的措施如下(
郭振羽,1995:60):

1.成立“马来语语言及文化协会”。

2.教育部成立“马来语教育谘询委员会”。

3.规定在政府学校任教的教师,须具有第一级马来语程度:公务员程度则须
有第二级马来语程度。

4.开办中学程度马来语课程,并成立马来文中学。

一九六三年新加坡如愿地加入新成立的“马来西亚联邦”,更加积极推广国
语(马来语),例如成立国语行动理事会、推行“国语月”和“国语周”运动、
增加媒体播放马来语的时间、政府公告及公文,开始使用马来文等。

虽然积极地加强马来语的教育,但事实上新加坡政府在教育上仍然坚持四种
语文源流学校平等并重的多语政策。所以尽管在政策上新加坡力求与马来西亚联
邦一致,但在基本语言政策上,二者之间仍存在无法弥补的鸿沟。由于马来西亚
只承认一个国语(马来语),因此星马之间语言和教育政策的分歧,以及二者在
文化和民族政策上的差异,造成了一九六五年新加坡被迫脱离马来西亚联邦而完
全独立。

三、星马分离,语言政策再次调整

表面上,脱离马来西亚联邦对新加坡语言政策没有很大的影响,依旧维持双
语政策、国语仍为马来语,并和英语、华语及淡米尔语共列为官方语言。然而,
当新加坡确定脱离马来西亚联邦时,语言政策也产生了些许改变。

首先,一九六六年起,马来语不再被视为国家学制中主要的教学语言,也失
去做为主要工作语言的功能;其次,媒体转移焦点到其他语言上。例如:一九七
七年二份主要的英语日报定期刊载学习华语的方法、发行量最大的二份中文报,
在每日的双语版中刊载华语及英语的教学内容、广播媒体也经常性的播出英语课
程等,这些种种措施与一九六○年代早期倡导马来语为国语时有明显的不同。这
时,马来语的国语地位只是象征性的地位。

此时期有二方面的改变值得注意:英语成为主要工作语言,以及对母语保存
的重视。由于英语在新加坡为一中立语言,没有偏袒任何一个族群,并对新加坡
成为国际商业中心、地区金融中心等角色提供相当大的助力,因此渐渐成为当地
主要的工作语言。另一方面,新加坡人意识到母语的保存,不但能发展文化的根
源、提供次国家层次的统整,并能培养“情感上的归属感”。

四、双语政策的评鉴与改革

一九七○年代影响新加坡语言教育政策最主要的文献,即为“一九七八年教
育部报告书”(the Report on the Ministry of Ecation 1978)。一九七八
年八月,新加坡副总理Goh Keng Swee博士领导的教育研究小组针对新加坡的教
育制度及语言政策进行检讨与评鉴。研究小组提出了“一九七八年教育部报告”
,对新加坡有关教育方面的语言政策,提出详细及权威的评论。其中重要的发现
如下:

1.读写能力低:至少有25%的小学六年级学生未能达到最低的读写能力标准

2.一九七五至一九七七年间,参加小学离校考试的学生,62%未能通过第一
或第二语言考试。
3.学校于各种测量能力表现的途径-测验、报纸及书本阅读中,表现不佳。
4.几项提升语言程度的策略,经评估后成效不佳。

简而言之,这份报告发现由于对语言能力要求过高,使得双语政策未能普遍
有效的实施。新加坡政府认为有必要为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及学习兴趣的学
生,安排不同学习课程,因此着手实施学制的改革,亦即于小学及中学阶段实施
分流制度。

依照新教育制度,小学前三年的课程主要以语言学习为主,使学生在此阶段
能为将来学好数学、科学和其他课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小学三年级结束后,
学生依分流考试成绩及双语能力分配至“正常双语课程”(normal)、“扩大双
语课程”(extended)、“单语课程”(monolingual)。中学阶段则依小学离
校考试,将学生分流进入“特别”(special)、“快捷”(express)及“普通
”(normal)课程,特别及快捷课程学生学习两种语言,四年级结束时参加GCE
'O' level考试,通过者可进入大学预备学校学习;能力较差的普通课程学生,
四年级末接受GCE 'N' level考试,通过考试者可以再学习一年后参加'O' level
考试,未通过者则参加职业训练或就业。

五、语言标准化问题-语言本文的转变

学者Kloss将语言计划分为两类:一是“语言本文计划”(language corpus
planning),指针对语言的设计和处理,包括新字汇和术语的厘定、字典的编撰
、新拼音方式或书写方式的设计等;一是“语言地位计划”(language status
planning),针对语言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功能,做适当的处理和调整,以达到某
些既定的目标(郭振羽,1995:67-68)。

语言本文计划涉及语言标准化的问题,由于新加坡早期系由外来移民所组成
,使用的语言均为“外来语”,这些语言经过长期使用自然与他种语言相互“干
扰”及“借用”,出现与原来语言有异的本土化特色,因此乃有“新加坡华语”
、“新加坡英语”的出现(郭振羽,1995:68)。由于新加坡是一个开放的国际
都市,若坚持以本地特色的语言做为标准,会造成语言上与外界隔绝的情形,因
此语言标准必须遵循外来(原来)的规范,亦即不涉及主动设计或文字的改革,
而只是在政策上决定采用何种外来规范,或外来的文字改革,以做为本地的标准
。以下分别介绍四种官方语言所涉及的语言标准问题。

华语所涉及的“本文计划”引起的问题最多,影响也最大,其中特别值得注
意的是“简体字”的使用及“汉语拼音”的推行。新加坡一九六○年代开始使用
简体字,为符应政策实施双语政策的一项改革。由于华语最困难的就是书写能力
的学习,简体字可节省书写及学习的时间,因此以简体字取代繁体字,可简化华
语的学习(Dudley, 1980:217-218)。

在拼音方面,早年新加坡华语教学系以“注意符号”为准,自一九七○年代
中期开始,随着中国“汉语拼音”办法的公布实施,新加坡教育当局也决定全盘
采用,规定华族学生必须用华语姓名的汉语拼音,做为学校使用的英文姓名,以
减少方言的影响。但此措施带来极大的反弹,对于不少华人而言,华语姓名惯以
方言发音,因此不论姓Tan(陈)或姓Teo(张),他们的姓氏已成为身份认同的
一部分。由Tan改为汉语拼音的Chen,或由Teo改为Zhang,虽然都是华文“陈”
或“张”,但对他们而言乃是强制改变世代沿用的姓氏,侵犯其基本人权。然而
尽管面临舆论的反对,新加坡政府仍坚持于一九八○年开始在小学实施,并扩及
全国中小学(郭振羽,1995:70)。

马来语本文的转变主要依循马来西亚及印尼二国。印马两国均使用马来语为
国语,并各有其语言策划机构,负责马来语标准化和现代化的工作,在印尼的机
构称为“语言与文学机构”(Institute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在马
来西亚的机构称为“国立语言发展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Language
Development)。为协调双方关于马来语的语言计划,印马政府组织一个“马印
语言理事会”(Majlis Bahasa Malaysia/ Indonesia),负责协调两国语言发
展的决策。新加坡原则上全盘接受语言理事会的决定,将其实施于学校、大众传
播及政府相关公告文书等。

淡米尔语由于使用人口少,政治及经济效益低,在新加坡一直未受到政府的
重视。印度马德拉斯(Madras)为淡米尔语的中心,对语言计划议题有很大影响
,例如过去直接借用英语的情况相当频繁,未来将逐渐以翻译的方式取代。在马
德拉斯开展的文字改革,经由期刊、杂志等影响新加坡的淡米尔语;本地的淡米
尔报纸在传播上也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

英语涉及的语言标准问题,主要是英语方言-“新加坡英语”。政府当局主
张必须推行国际标准的英语,亦即以英国广播公司所代表的BBC English为准,
文法和拼音也以英国本土的标准及规范。然而一些语言学家Tongue(1974)、
Platt(1975)等的研究,发现新马地区的英语虽非标准,但有其特色及社会功
能,不必完全否定本土英语的地位,甚至可适当承认其存在。尽管如此新加坡政
府仍积极推动标准化英语,如招募讲道地英语者任职中小学及训练本地教师、经
常性的举办在职课程及座谈会提升英语水准、教育部也透过语言计划中心提供学
校教师有关提升英语使用的课程等。

六、全国性学制的公告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登记华语源流学校的小学新生,自一九五九年的46%降
至一九八四年的0.7%。一九八三年十二月教育部提出,由于少于1%的小学新生
登记华语源流学校,而且已经没有学生登记就读马来语及淡米尔语学校,因此公
告所有学生在一九八七年将以英语做为第一语言,为全国性学制的实施。此措施
引起相当程度的争论,其中主要是来自受华语教育者的抨击,认为华语程度将为
此下降。政府则声称若有足够的家长要求学童进入华语源流学校,则会重新开办
以华语为第一语言、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校;并增加以华语及英语为第一语言的
小学。

七、改进小学教育报告书

一九九一年三月,教育部发表“改进小学教育报告书”(Improving
Primary School Ecation Report)对中小学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根据调查
当时的教育制度存在几项缺失,急待改进:1.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需要更多时间
学习双语;2.小学生转到不同分流课程的比率持续偏高,有延缓一年分流的必要
;3.进入职业暨工业训练局的单语分流学生未具充份准备,且中辍者多。有鉴于
此,改进小学教育报告书主要建议如下:

1.提供三阶段、七年的小学教育(包括一年学前教育,小一至小四基础阶段
,小五至小六定向阶段)。

2.重新修订小一至小四课程分配时间:英语占33%、母语及道德教育占27%
、数学及其他课程各占20%。

3.调整小学离校考试,以“安置性测验”取代“失败-通过性测验”。

4.小三分流延至小四结束时举行,并在小五及小六时提供三种语言分流课程
,分别为EM1(英语和母语均为第一语言程度)、EM2(母语为第二语言程度)、
EMO(母语以口语型式学习)。

结语

由上述可知,新加坡语言教育计划受政治、族群、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深
远。综合分析,今日新加坡的语言政策,系以下列几点为主轴:1.华语、英语、
马来语及淡米尔语四种官方语言并存;2.坚持双语政策,英语为各民族学生必须
学习的共同语言;3.英语为工作语言,并具有国语的实际地位(de facto
national language);4.各族学生均需学习母语,做为保留传统文化的媒介。
新加坡经历三十多年的变革,突破种族间的藩篱,在语言政策上找到了一个平衡
点,虽然无法满足所有种族的需求,但多数均能接受这样的安排。新加坡多年来
处理语言政策的经验,值得做为我国思考这类问题的参考。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云惟利(1995)。语言环境。载于云惟利编:新加坡社会和语言。新加坡:中华
语言文化中心。
郭振羽(1995)。语言政策和语言计划。载于云惟利编:新加坡社会和语言。新
加坡:中华语言文化中心。
英文部分
Dudley De souza (1980). The politics of language: Language planning in
singapore. In Evangelous A. (Ed.), Diachronic perspectives
(pp.203-232).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Gopinathan S. (1994). Language policy changes 1979-1992: Politics and
pedagogy. In Gopinathan S. (Ed), Langauge, society and ecation in
Singapore: Issues and Trends. Singapore: South East.
Singapore Legislative Assembly Debates (1956-58). Official Report,
(Vol. 2,) 1st Series, p.71.

Ⅶ 新加坡的教育模式

半日制教学

在新加坡,学校实行半日制教学,中午两点放学,放学后可以参加CCA课程(课外辅助活动),比如设计与工艺、美术与劳作、公民及道德教育、体育与音乐等,几乎每所学校的课外活动都有几十种。

课程辅助活动在我们学生的整体发展中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孩子的特长和喜欢的课外活动项目都有展示的舞台和机会。很好地组织而且实现课程辅助活动,能培养学生个体对某一项活动的兴趣,如对体育或音乐的追求,并使之成为学生一生的爱好。

全面化发展

除了丰富的CCA课程,学生还有着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社区活动,赤手攀岩、划独木舟、户外露营这是在新加坡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全方位培养学生素质,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服务社会的意识。

多语言学习

双语教学是新加坡教育制度的基石。新加坡的官方用语是英语,在整个小学到中学的课程当中,学校的全部课程用英语授课,华文作为第二外语教学。

双语教育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双语人才,新加坡的双语毕业生受到国际企业的好评,促进了国家对外交流与合作。

分流教育

所谓的分流教育是指通过考试和考核,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再分别进行不同要求的教育

新加坡小学为六年制,小学四年级有一次校级统考,作为次分流,即语言流。 第二次分流时间为六年级离校考试,即课程流。小六会考是一个定位考试,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和家长决定哪所中学最适合学生今后的学习。此次分流把学生编入不同课程班:特选课程班、快捷课程班和普通课程班;在初中毕业时进行第三次分流。

Ⅷ 新加坡的双语是指哪两种语言

我国(新加坡)的双语教育制度,循应与配合我国多元社会现实环境,以英语为主流,母语(我国族群语言 - 华语,马来语,淡米尔语)为副体,我国社会普遍通晓两种语言,甚至多种语言。

Ⅸ 新加坡人会双语言吗 她第一开始给我说了个英文 我没看懂 然后说了个中文 我说你会中文啊 请问会双语

新加坡是双语政策, 当然是双语, 绝大多数是会说英语和汉语(取决于他们受教育水平, 使用水平,个人能力等多方面因素..汉语水平有高有低), 少部分人会讲英语和马来语或者英语+泰米尔语<也有人译作--淡米尔语>(新加坡四个官方语言--英语, 马来语, 淡米尔语, 华语)我曾遇到过不少会英语+汉语的新加坡人不过我遇到过一位会英语+马来语的...至今未遇到会英语+tamil的

Ⅹ 新加坡的AEC学院听说有个特色双语的课程是怎么回事上课用中文教学吗

双语课程【工商管理学士学位】是AEC学院的特色课程之一,课程设置是专门针对英文较为薄弱的中国学生而开发设计的。经过十年的摸索和调整,AEC学院对双语课程进行了更加合理的休整和完善,解决了中国学生在国外学习的过程中无法适应全英文的教学环境,导致上课听不懂、考试通不过的实际困难。
AEC学院的特色双语课程为中国学生提供一条适应留学的过渡教学渠道。课程的安排采用 “英文教学比例逐年提高,专业课和英文加强课同步修读”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结果显示,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含金量,同时英文水平也相应的提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潜能和自信心。
想了解更多 新加坡AEC学院的留学信息可登陆出国之窗新加坡留学服务中心或致电:400-0086-755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304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647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804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216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275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935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886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609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906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