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为什么叫佛教
❶ 新加坡佛教的介绍
新加坡是马来半岛南端的小岛,在地理位置上,不但是亚、澳洲之间的桥梁,也是印度、太平两大洋间的孔道;在东南亚地区诸国中,是华人最集中的地方,全国人口有四分之三的居民是华人,因此北传大乘系的中国佛教在此广为流传,成为新岛佛教的主力。此外,也有一些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的移民,南传上座部佛教在此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❷ 新加坡的第一大宗教是什么
新加坡的华人为第一大族群,并且新加坡人的最大宗教信仰也为佛教。但是新加坡国旗确实是伊斯兰教的新月旗帜。
这个问题我也十分好奇,曾经问过新加坡人。他们告诉我他们的国旗与伊斯兰的新月旗还是不一样的:新月旗只有一颗星一个月亮,而新加坡的国旗却是有五颗星一个月亮。不过我觉得这似乎也有变相讨好旁边两大穆斯林强国马来西亚与印尼之嫌。毕竟新加坡实在是太小了,想要生存有时候也不得不做一些政治投机的事情。还比如说明明华人是主体,它却把马来语定位国语。其实实际上你到了新加坡之后会发现华语比马来语应用的范围广得多。
新加坡国旗含义:
新加坡国旗由红、白两个平行相等的长方形组成,左上角有一弯白色新月以及五颗白色小五角星。
红色代表了平等与友谊,白色象征着纯洁与美德。新月表示新加坡是一个新建立的国家,而五颗五角星代表了国家的五大理想:民主、和平、进步、公正、平等。新月和五星的组合紧密而有序,象征着新加坡人民的团结和互助的精神。新月也代表一个新建立的国家。
❸ 新加坡的主要宗教是哪个
新加坡的多民族决定了其宗教也多元化。新加坡的宗教建筑各式各样,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回教堂圆顶、哥特式教堂尖顶、带有神秘神像的兴都教寺庙以及中国寺庙。新加坡的主要宗教有回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兴都教、锡克教、犹太教以及拜火教。
佛教与道教
早期的华人移民,如同其他种族的移民一样,带来了他们的宗教信仰与习俗。不同籍贯的华人,各自兴建庙宇,让善男信女参拜。其中有一些庙宇,已成为国家古迹,如天福官、双林寺和凤山寺等。 佛教有“三宝”——佛、法(佛所说的教义)、僧(指继承或宣扬教义的人),以引导信徒奉行他们的礼仪。 在新加坡,绝大多数的佛教徒,是属于大乘(Mahayana)学派,其次是小乘(Theravada)、金刚乘(Vajrayana)和其他学派。不同的学派,经由新加坡佛教总会、新加坡僧伽联合会,和世界佛教联谊会新加坡分会联合主办的宗教、文化、教育与社会福利计划等活动,有更密切的接触与合作。 道教有“三清”-- 一是以玉清元始天尊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灵宝天尊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为最高天神。道教天师道从创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经典,将其中“道”和“德”作为基本的信仰。
兴都教
前来新加坡的印度人,也把他们的宗教、文化和艺术带来新加坡。他们早期的宗教事迹,是在新加坡不同地区兴建兴都庙,其中大部分是以南印度的风格为主。 兴都庙成为许多印度节日与庆典的焦点。印度人的生活,深受宗教的影响;而他们的生活中的不同阶段,也要进行各种宗教仪式,大部分的印度家庭都设有祭坛或祷告室。 今天,在新加坡约有24间主要的兴都庙,其中在桥南路的马里安曼兴都庙(Sri Mariamman Temple)和在实龙岗路的实里尼维沙伯鲁玛兴都庙(Sri Srinivasa Perumal Temple),已被列为国家古迹。 在印度基金法令下,于1967年成立的印度基金会,专门负责马里安曼、实里尼维沙伯鲁玛、西凡和维拉米玛达拉曼等兴都庙的行政与管理工作。这些兴都庙都属于基金会的。基金会也主办一些大节日庆祝活动,如大宝森节、蹈火节和九夜祈祷节。 印度族也设有印度人咨询委员会,对有关印度宗教和习俗,以及影响印度族社区的一般福利问题,向政府提供意见。
天主教会
在新加坡的天主教教会历史,可以追溯到1819年莱佛士发现新加坡的日子。在1821年,一名过境的传教士通过宣教吸收了12名天主教徒。到了1829年,天主教徒的人数增至200名。天主教社群稳健成长并开办了数间学校。早在1832年,天主教会就开办了第一间男校,这间学校后来成为着名的圣约瑟书院。圣约瑟书院建于1852年,由拉萨尔修士主理。两年后,修女会在维多利亚街开办了一所女子小学——圣婴女校。 1972年12月22日,已故教宗保禄六世颁令新加坡成为另一个主教区,不再隶属以前的马六甲一柔佛主教区。在1977年7月26日签署的协议下,澳门主教把他在新加坡的教会管辖权移交给新加坡主教。这项协议于1981年5月27日获得罗马教廷的批准。当这道教令于1981年6月26日颁布后,就在7月1日生效,此后在新加坡的天主教教会,就直接由罗马教廷管辖。 新加坡共有30间天主教教堂。天主教教会管理20所小学、17所中学、一所大学先修班和一所初级学院。 新加坡的天主教教会也开办安微尼亚山医院、雅西西慈怀病院、5间老人院和一间儿童收容所。
基督教教会
在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后4个月,他把一块土地赠送给伦敦宣教会。5个月后,第一位传教士抵达新加坡。在最初的数十年里,一些不同的团体,对新加坡的基督教教会的发展作出独特贡献;它们包括西方商人族群、马六甲的海峡华人族群、海外传教士,以及印度与中国的基督徒移民。神学院与圣经学院也随着成立。
❹ 新加坡佛教的新加坡佛教与中国渊源
新加坡的佛教与中国广东、福建等地的汉传佛教甚有渊源。西元一八九八年,由中国前来弘法的贤慧、会辉和转道等诸师在新加坡建造了第一座寺院——莲山双林寺,汉传佛教正式扎根立足。一九二六年,圆瑛大师和太虚大师相继赴新加坡弘法,受戒听讲者数千人,于是开始有“新加坡佛教会”、“中华佛教会”和“青年佛教会”等组织的设立。四十年代末,从中国大陆前来星岛的僧侣增多,随着移民人数不断增加,逐渐形成闽派和粤派两大系,分别属于净土和禅两大宗门。五十年代期间,新加坡的佛教主要受到台湾佛教界的影响,两地的僧侣往来密切,很多新加坡的僧侣都在台湾的佛寺出家或担任过住持。
六十年代,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的佛教界针对青年们不了解佛教,宗教观念日益淡薄的情况,展开“佛教青年运动”。他们开办各种佛教星期学校,编写和出版大量的佛教书刊,成立“新加坡佛教青年会”、佛学研究团体,这股青年运动一直持续到七十年代。佛教界为了鼓励社会大众关心佛教,还举办有佛教征文大赛。一九八一年,新加坡举行主题为“依法生活”的法会,泰国和台湾的僧伽也参加了这次活动。一九八三年,新加坡举办“佛教文化史展”,有二十多个佛教文化团体和寺院参与展出,得到新闻界的热烈支持,报纸、电台、电视台都给予详细报导。
新加坡的面积虽然只有七百一十四平方公里,是香港的三分之二,但是境内寺庙林立,属于北传的寺院有一百五十所。其中,双林寺既是该国第一座寺院,也是最大的丛林。毘卢寺于六十年代修建,香火鼎盛,寺内供养毘卢遮那佛。报恩寺是新加坡侨领李俊承居士为报答父母恩而修建的佛寺。光明山普觉寺是新加坡僧界领袖宏船法师的道场,也是新加坡最兴隆的道场。自度庵是着名的女众道场。其他的佛寺还很多,形成“两巷一庵,一街三寺”的特殊景象。新加坡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约有二十余所,他们分别由斯里兰卡、泰国、缅甸和越南的佛教徒管理。
一九五一年,新加坡成立“世界佛教徒友谊会新加坡分会”,毕俊辉居士曾长期担任领导人,并担任过世佛联的副主席。一九五六年,成立“世界佛学社”,一九六六年,成立“新加坡佛教僧伽联合会”,他们都是各族佛教徒的联合组织,在该国很有影响力。其他组织有印度“摩诃菩提会新加坡分会”、“新加坡佛教联盟”、“佛教青年联合会”、“新加坡锡兰佛教会”、“中华佛教会”、“佛教居士林”、“英文佛教会”等。发行的佛教刊物有《佛教联盟时事通讯》、《南洋佛教》和《佛友资讯》等。
在教育方面,从六十年代开始,致力于佛教教育的普及化,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教育。先后有灵峰菩提学院、弥陀学校、新加坡女子佛学院等佛教教育机构成立。近年来,新加坡佛教界与中国大陆佛教界的交流频仍,各佛教团体经常率领代表团前往参访。
❺ 新加坡人信什么宗教的多
也就是“道教”
佛教,基督,天主也占一部分
最少比率是回教和兴都教
这是我认为的不过资料是86%的新加坡人有宗教信仰。
* 佛教:新加坡第一大宗教。约占人口的42.5%,信徒基本为华人。
* 伊斯兰教:具有马来或巴基斯坦血统的人民基本都是穆斯林,另外也有部分印度血统的回教徒。现全国共有穆斯林约34.8万人,并建有清真寺约80座,其中较为着名的有花蒂玛清真寺和苏丹清真寺。
* 基督新教与天主教:10岁以上信徒36.4万人(占14.6%), 有186座教堂[来源请求]。新加坡最早的教堂是禧街(Hill Street)的阿美利安教堂(Armenian Church)和圣安德烈路的圣安德烈教堂。
* 道教:占人口的8.5%,信徒基本上为华人。
* 印度教:有教徒8万多人,基本上是印度裔。印度庙22座。
其他宗教人数较少,合计只有1.1万余人。
马来人都是回教徒
所以,华人多数是信佛教或基督教
马来人通常是信回教
其他的还有信印度教等等。
❻ 请简要分析新加坡的文化特点及成因
新加坡的文化特点及其成因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文化
新加坡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拥有华语、英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四种官方语言。官方语言是英语,各民族保留自己的语言;华语、马来语、印度语及泰米尔语。大多数的新加坡华人源自于中国南方,尤其是福建,广东和海南省。
二、文字文化
新加坡官方使用与中国大陆一致的简体汉字。但在1969年至1979年间曾短暂拥有自己的汉字简化标准,民间以简体字为主但偶尔也会出现繁体字与简体字混用的现象。新加坡的官方文字为英文,因此公函、商务往来和其他经济业务性质的书信通常以英语为主。
三、传承文化
早期离乡背井到新加坡再创家园的移民者将各自的传统文化带入新加坡,各种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不仅创造了今日多民族的和谐社会,也留下了丰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
华人,刻苦耐劳的精神底蕴,勤奋实干的创业精神。他们与各族和平相处,积极融入、反馈于当地社会。中华文化精髓也深深影响着新加坡的生活形态。如欢欣多彩的农历新年,或慎终追远的清明节和传统祭祖普渡的中元节。
四、宗教文化
新加坡提倡宗教与族群之间的互相容忍和包容精神,实行宗教自由政策。新加坡佛教是全国第一大宗教,约占人口的33%,新加坡基督教徒(新教和天主教)占总人口的18%,新加坡伊斯兰教教徒占总人口的15%,教徒约有65万人,新加坡印度教的信徒约10万人,占总人口的5%。
有大约30座印度寺庙,大部分以南印度的风格为主,新加坡锡克教教徒合计只有2万余人。锡克教在新加坡有7间锡克庙,比如:中央锡克庙。
(6)新加坡为什么叫佛教扩展阅读
新加坡禁忌事项
1、不能吃口香糖
因为口香糖特别难清理,新加坡禁售、禁食口香糖,甚至禁止携带口香糖,违者会被罚款,严重的可能会被逮捕。
2、严禁在公共场所吸烟
有用黄色油漆划分出来的特定的吸烟区,在禁烟区吸烟是会被罚款的,第一次被发现最高可罚1000。酒吧、舞厅、卡拉OK和夜间场所除外。
3、地铁禁忌
严禁在地铁站和车厢内喝水或吃东西,会被罚款。因为榴莲味道太重,所以严禁携带榴莲进入地铁或者公交车。
4、禁止在机场付小费
新加坡不鼓励小费,机场是完全禁止的,酒店和餐馆的帐单会列出服务费(10%)。
5、不要当面拆礼物
这在新加坡,是不礼貌的行为。
❼ 新加坡,的雅号是什么,还有佛教之都,沙
新加坡的雅号-----狮城佛教之都曼谷。
❽ 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分别主要为什么宗教
东南亚在历史上受到印度的影响非常深,所以先后出现了印度教时期和佛教时期,当孟加拉伊斯兰化后,又影响到一些地区信仰了伊斯兰教,缅甸绝大多数是上座部佛教,少数地区有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徒,但人数少到忽略不计;泰国,90%为上座部佛教;马来西亚,马来西亚虽然国教是伊斯兰教,但因为其民族成分比较多,佛教,印度教,基督教都有;印度尼西亚,其国教也是伊斯兰教,印尼是世界上穆斯林人数最多的国家,不过着名的巴厘岛是印度教区;新加坡,新加坡是新兴国家,是由移民组成的国家,各族群带来了各自的宗教信仰,最多的是佛教,马来族群带来了伊斯兰教,印度族群带来了印度教,锡克教等;
❾ 新加坡有什么风俗习惯
1、娘惹文化
娘惹是数百年前中国移民和马来女性所生的女性后代,主要在槟城、马六甲、新加坡和爪哇一带。娘惹保存的中国传统习俗加入了马来文化习俗的影响,所以不等同于中土文化。
2、宗教文化
新加坡的宗教文化种类众多,实行宗教自由政策,新加坡为多宗教国,有宗教信仰的新加坡人占了人口的83%。新加坡的宗教包括佛教与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锡克教等等,其中新加坡佛教是全国第一大宗教,约占人口的33%。
3、脱鞋习惯
很多新加坡人在家里都不穿鞋,如果你有要去拜访新加坡人家里的话,若是看到他们的家门口放着脚垫,四周还有几双人字拖,则需要入乡随俗脱掉鞋子。在新加坡,有些寺庙与清真寺也会有脱鞋才能进入的规定。
4、“安哥”与“安娣”
在新加坡,老年人统称为“乐龄人士”,你在街上总会听到有人在称呼他们“安哥”与“安娣”,这种叫法来自于英文单词“uncle”和“auntie”。
5、香烟的管制
新加坡对于香烟的管制十分严格,日渐扩大的禁烟区域、越来越复杂的法律法规,甚至连本地人有时候都不太确定到底能不能抽烟。所以新加坡大多数的公共场合、桥上、医院外甚至巴士站5米范围内,都不允许吸烟。
6、消费税
在餐厅或咖啡店消费过后,你会发现账单上有两个数字,7%和10%。其中“GST 7%”表示7%的消费税,而“SVC 10%”则表示10%的服务费。所以,所谓的小费就以服务费的形式,已经被计算在你的账单里。
❿ 新加坡佛教的新加坡佛教现代概况
于今日,佛教在新加坡有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二大系统,故泰国、锡兰式之佛寺与僧人,及华人引入之华式佛教并存。当地大小寺庙约数百间,较古老而具规模者有新加坡双林寺、普觉禅寺、普陀寺等,其中以普觉寺为新加坡最早之十方丛林;新建而气派巍峨者有毗卢寺、福海禅院等;精致之佛院则有妙音觉苑、苦乐庵等。当地僧尼约有数百人。曾在当地弘法之华籍知名僧尼,除圆瑛大师、太虚大师外,尚有转道、转岸、转逢、达明、道阶、本道、慈航、法舫、广洽、宏船、慧僧、演本、演培、续明、广义、常凯、智华、妙灯、松年、志航、印实等。而归依之信徒约在十万以上。信众之中,未剃发而过出家生活之女性颇多。
新加坡佛教总会乃当地目前较有组织、有力量之佛教会,由李俊承居士邀集僧俗四众所组成,系新加坡佛教推行教务之最高机构,于教内外之改进与福利工作颇有建树。中华佛教会则为太虚大师所创设,负责会务者多为在家居士,目前每周定期举行念佛会。英文佛教会乃为受英语教育之佛徒共修聆法之场所,为华僧法乐所创办。佛教居士林每周定期举行修行、弘法等活动,林友千余人,于社会慈善事业颇多表现。此外,南洋大学、新加坡大学均有佛学会之组织,以及中英文佛教青年会,时有演讲、佛学研究等活动。又世界佛教徒联谊会(World Fellowship of Buddhists)亦在新加坡设立分会。此外,新加坡佛教僧伽联合会、新加坡佛教福利协会等,亦为当地重要佛教机构。
有关当地之僧伽教育,有新加坡女子佛学院之设置,为僧伽教育之先声。至于社会教育方面,佛教总会设有菩提小学,龙山寺等诸山寺院设有弥陀小学。另有寺院附设之佛经流通处,及南洋佛学书局,亦皆发挥了佛教文化之推展功能。[新加坡的佛教(演培,菩提树杂志第三八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