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以什么身份参加日本峰会
❶ 二十国集团峰会有哪些国家
二十国集团由英国、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墨西哥、中国、印度尼西亚、印度、沙特阿拉伯、南非、土耳其,韩国,共19个国家以及欧盟组成。
最近一次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为2018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12月1日起,阿根廷正式开始轮值G20主席国。
第十一次峰会外方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名单:
阿根廷总统马克里、巴西领导人、法国总统奥朗德、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韩国总统朴槿惠、墨西哥总统培尼亚、俄罗斯总统普京、南非总统祖马、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美国总统奥巴马、澳大利亚总理特恩布尔、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德国总理默克尔、印度总理莫迪、意大利总理伦齐;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英国首相特蕾莎·梅、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沙特阿拉伯王储继承人兼第二副首相、国防大臣穆罕默德等二十国集团成员领导人,乍得总统代比、埃及总统塞西、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老挝国家主席本扬、塞内加尔总统萨勒;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西班牙首相拉霍伊、泰国总理巴育等嘉宾国领导人,以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阿泽维多、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莱德、金融稳定理事会主席卡尼、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古里亚等。
(1)新加坡以什么身份参加日本峰会扩展阅读
二十国峰会的成员涵盖面广,代表性强,构成兼顾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不同地域利益平衡,人口占全球人口的67%,国土面积占全球的60%,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90%,贸易额占全球的80%。
同七国集团或八国集团相比,二十国集团具有以下特点:
1、代表性
G20构成兼顾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不同地域平衡覆盖范围广;
2、平等性
G20采用协商一致的原则运作,新兴市场国家同发达国家在相对平等的地位上就国际经济金融事务交换看法;
3、实效性
G20峰会通过一系列重要决定,为应对金融危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推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❷ G20峰会亚洲有哪几个国家参加
二十国集团由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中国、巴西、阿根廷、墨西哥、韩国、印度尼西亚、印度、沙特阿拉伯、南非、土耳其共19个国家以及欧盟组成。这些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世界的85%,人口则将近世界总人口的2/3。全球GDP排名前二十的经济体中,除了西班牙和波兰外,都在G20范围内。
G20峰会的承办采取成员国轮值方式。2011年法国戛纳峰会增强了G20组织的稳定性,同时,确定2013年至2015年的峰会分别由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土耳其承办。亚洲地区国家将接棒2016年,目前亚洲成员包括中国、日本、印尼和韩国。
(2)新加坡以什么身份参加日本峰会扩展阅读:
而对于亚洲国家的提名权,则交给了澳大利亚,由澳方来决定未来谁会承办2016年的G20峰会。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16日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篇题为“我们应在G20上期待什么”的推文,其内容包括:一份长达3 页的领导人共同声明,关注贸易自由化到气候变化等诸多问题,并提名中国为2016年G20峰会主办国(2015年由土耳其主办)。
据G20峰会官网资料显示,截止2019年初,G20成员国有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中国、法国、德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意大利、日本、墨西哥、韩国、南非共和国、俄国、沙特阿拉伯、土耳其、英国、美国、欧盟(EU)。
2019年G20邀请访客国家名单:荷兰、新加坡、西班牙、越南、东盟主 席(泰国)、非洲总统(埃及)、智利(亚太经合组织主 席)、塞内加尔(新伙伴关系总统)。
❸ 这次法国七国集团含哪7国,印度是以什么身份参会的
2019年的七国峰会主要有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和加拿大以及法国。举办地是法国。避免贸易战,英国的脱欧等都是本届峰会的主要热点问题之一。
七国峰会没有印度的身影。
❹ 亚信峰会为什么日本,韩国等
一、亚信会议概述
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简称亚信会议)是一个有关安全问题的多边论坛,其宗旨是在部分亚洲国家之间讨论加强合作、增加信任的措施。
亚信会议是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于1992年10月在第47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的。截至2014年5月20日第四届亚信峰会,目前有24个成员国:
中国、阿富汗、阿塞拜疆、埃及、印度、伊朗、以色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巴基斯坦、巴勒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斯坦、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泰国、韩国、约旦、阿联酋、越南、伊拉克、巴林和柬埔寨。
13个观察员(国家或国际组织):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菲律宾、日本、马来西亚、卡塔尔、乌克兰、美国、突厥语国家议会大会、联合国、欧安组织和阿拉伯国家联盟。
我们可以观察到日本只是观察员国。既然是一个亚洲的安全问题多边论坛,日本为什么不作为正式成员国参加呢?这个话题可以换个角度:
二、中国为什么在乎亚信峰会? 或者说中国对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的愿景是什么?
即将在上海举行的亚信峰会正在被中国政府当作2014年中国的“东道主外交”最重要的象征之一来宣传,从而使亚信峰会获得了与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同等的地位。由于缺乏一个涵盖全亚洲的安全机制,所以人们希望亚信能够成为一个模板。此外,对中国来说重要的是,亚信与反恐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既包括其基本概念,也包括参与的成员。
1992年在联合国大会上,建立亚信的倡议由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所提出。当时,世界局势正经历着巨变。在这一背景下,世界正在讨论建立新的国际秩序的可能性。
10年后的2002年,亚信举行了其第一次成员国领导人会议。这次会议举行的前一年发生了9-11恐怖袭击。因此,反恐成为亚信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这一议题贯穿了此后的多次会议。2014年的亚信峰会也与这一议题不可分离。亚信使中国的西部邻国汇聚一堂,讨论反恐合作。这对中国来说的实际意义是明显的。
亚信目前已拥有24个成员国,涵盖中亚、中东、西亚、南亚、东亚和东南亚等各次区域。俄罗斯和埃及都拥有部分亚洲领土,因而也是成员国。此外,亚信还有13个观察员国和组织。
亚信是一个注重安全局势的机制,中俄两国是其双重核心。中国西部的安全部分取决于西亚和中亚的安全局势。同样,俄罗斯的领土安全也取决于中亚和西亚的努力。
中国对西部地区安全的需要与日俱增。中国正在逐步实施“新丝绸之路”、“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西征”战略。随着这些计划的形成,西边的国家将成为中国今后的一个重要焦点。对北京来说,“向西看”已经成为一项确立的政策。亚信峰会使中国不仅在反恐方面,而且在经济合作方面,都获得了促进地区交流的机会。
在中国和一些亚洲国家看来,亚洲的安全受外部力量影响严重。亚洲能否组建覆盖大多数国家的多边安全体系的问题,可能会决定亚洲未来发展的方向。亚信如能应对这一挑战,许多国家会乐于看到。
值得指出的是,亚信目前仅是一个机制而已,就像上合组织的前身“上海五国”机制一样。亚信尚未变成一个集团或组织。因此,其决议和政策仅仅是象征性的。亚信今后能否成为一个具有凝聚力的组织还有待观察。
亚信是一个注重安全局势的机制,中俄两国是其双重核心。正因为如此,日本作为美国的盟国,以什么身份参与,说到底,还是要美国点头的,况且在新加坡还有一个美国主导的香格里拉亚洲安全峰会,那才是美国真正要全力打造的亚洲安全峰会!毕竟亚信峰会是中俄两国的舞台。
❺ 人在新加坡工作(wp),想去日本旅游,需要怎么办理都需要什么证明谢谢
1、访问日本驻新加坡使领馆的网站确认,或打电话咨询第三国人签证的要求。所谓的需要的抵押和财产证明,那是从国内去申请时的条件。
2、有新加坡的WP是很有利的条件,估计你要出具纳税/收入证明、在职之类的东西,证明你有能力支付旅游费用,“黑”在那里的可能性很小等等。
3、地址:16 Nassim Road, 258390 Singapore
❻ 朝美峰会定在新加坡 为什么是新加坡
朝鲜与美国首脑峰会,地点选择在新加坡,取决于朝美两国,没有什么为什么问题,朝美两国达致共识选择新加坡作为会面地点,考量是新加坡为高度的保安安全环境和中立的国际环境。
❼ 东亚峰会是什么
东亚峰会的初衷是为了推进东亚区域合作,最终建立东亚共同体。按最初设想,峰会的成员就是东亚13国,并逐渐以峰会形式取代10+3。因为峰会与10+3两者是有区别的。东盟把10+3称为“东盟+3”,这种结构是以东盟为东道主,邀请中、日、韩3国作为客人与会,地点限于东盟成员国内,主办者为东盟成员,时间安排在东盟每年举行的领导人会议期间。迄今为止,一直是如此操办的。而东亚峰会按最初的倡议,各国以平等的身份与会,无主客之分,东盟国家也不再以一个整体出现,会议由东亚各国轮流主办,地点不局限于东盟之内。时间也不一定安排在东盟年会期间。但这一倡议引起了东盟的忧虑,东亚峰会取代东盟+3,不但东盟的名字没有了,而且东盟对东亚合作的主导权也旁落了,今后东亚合作必将被大国所主导。因而,倡议提出后的一段时间里,一直没有被东盟所接受。
但后来东盟成功地改造了原先的倡议,把东亚峰会的主办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不但时间、地点仍按10+3模式做,连与会者的资格也要由东盟来审定。东盟将选择与其战略利益和发展机遇最密切的国家入会,而不受地域的限制。
日本首先提出扩大成员的倡议,要求允许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两个位于大洋洲的发达国家参与峰会。而澳新两国早就想加入10+3进程,以求分享东亚合作的红利。但在马哈蒂尔执政时期,被其视为“不是亚洲人,而是欧洲人”的澳、新入门无望。马哈蒂尔离任后,东盟出于“大国平衡”的战略以及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考虑,最终同意澳、新与会,但同时要求把亚洲大国印度请入会场。印度近几年提出“东向战略”,积极向东盟靠拢,并于2003年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TAC),成为继中国之后第二个承认该条约的非东盟国家,并且还与东盟签署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印度意在借重东亚挺军“亚洲大陆”,进而走向“世界大陆”。加入峰会,是其长远战略的一个标志性阶段。东盟则看好印度的经济发展潜力,把印度与中国看成亚洲经济的“双引擎”。
东亚峰会成员扩大消息传出后,俄罗斯、蒙古与巴基斯坦也提出申请,要求成为峰会的“创始成员”,欧盟也要求作为观察员列席会议。只有美国在一旁冷淡观察。美国一贯反对东亚撇开自己另立圈子,认为东亚区域化、集团化会损害其在该地区的利益。但澳、新拿到“入场券”后,美国也松了一口气,觉得峰会中已有足够多的盟友,通过它们足以传达美国的声音,因而从反对转为旁观。
崭新平台意义深远
东亚峰会的初衷是推进东亚共同体的建设,马来西亚一度曾表示要在会上通过《东亚共同体宣言》。但印、澳、新加入后,情况变得复杂起来,各方对峰会的议题和运作方式意见各异,即使东盟内部想法也不一致。
新加坡希望峰会能讨论更广泛的议题,包括政治信任、峰会本身的制度建设及大量与自己和东盟利益密切相关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如反恐、马六甲海峡航道安全、打击跨国犯罪等等。泰国、马来西亚希望把重点放在区域经济合作上。日本要求峰会讨论建立包括16国在内的“扩大型”东亚共同体,并主张将“民主、自由、人权”作为共同体的价值观,其背后的动机是借此主导东亚共同体进程。印度提出,峰会应当务实不务虚,要讨论实质性的合作问题,澳、新也持同样观点。这三张新面孔入会代价不菲,当然希望能多讨论一些与其实际利益相关的内容。这些分歧一度使首届峰会要通过的《吉隆坡宣言》的起草工作陷于僵局,直到峰会举行前夕,各方仍未达成一致。
但最新消息表明,首届东亚峰会的主要议题不是东亚共同体,而是与东亚及相关地区和全球事务有关的“战略问题”。会议将主要讨论国际恐怖主义、能源、传染性疾病防控、减灾、扶贫等,即以非传统安全问题为主。日本传媒对峰会不讨论东亚共同体建设表示吃惊,显然日本的意图落空了。
首届峰会的政治象征意义已超过了其议题的重要性。《纽约时报》评论说,东亚峰会的召开,意味着“亚洲人重新发现亚洲”的时代开始了,“中国和印度的迅速崛起,整个亚洲的崛起,俄罗斯的相对没落,美国影响力在这个地区所面临的挑战……�这些都反映出冷战结束以来全球最重要的变化”。
在笔者看来,东亚峰会的诞生除了标志着亚洲正在崛起之外,还具有以下几点意义:
第一,它创造了一种区域合作新模式。
东亚峰会的成员来自3个不同地区,16个成员不是基于区域的一致性,而是基于战略利益的共同性走到了一起,从而打破了区域合作的地域限制。这样一种区域合作模式在全球系首创。其实,对于区域合作组织来说,其稳定性不在于各成员在地域上的一致性,而在于利益上的共同性。
第二,它构筑了区域合作新平台。
东亚峰会虽与10+3有密切关系,但决非10+3的“升级版”,不会取代10+3。两者的成员不同,功能不同,目标也不尽一致。10+3成员限制在东亚地区主权国家之内,没有接纳区外成员的打算,而东亚峰会是开放的,下次会上将接纳俄罗斯,也许还有其他符合东盟条例的国家。所以它是区域合作的一个新平台。
第三,它强化了南北合作的性质,扩大了合作空间与潜力。
在10+3中,只有日本一个发达国家,而澳、新两国都是发达经济体,它们加入东亚峰会,增加了成员的“北方”浓度,强化了南北合作的性质。而从经济理论上说,预期的收益会更大。峰会16个成员人口近30亿,占世界一半,GDP总值超过8万亿美元,占全球22%,外汇储备远远超过欧元区,经济互补性突出,有极大的合作潜力和空间。
第四,它缓和了东亚与美国的关系。
由于历史原因,美国与东亚有密切的关系,在东亚有巨大的政治、军事、安全和经济利益。在美国眼中,东亚合作已成为与朝核问题、台湾问题相并列的东亚三大关注点之一。美国对马哈蒂尔1990年提出的“东亚经济集团”构想表示了愤怒,对日本提议的“亚洲货币基金”也持反对态度。美国自认为“用鲜血和财富”保护了东亚的安全与繁荣,但东亚向美国输出的却是巨额贸易赤字,心态难以平衡。因此排斥美国的任何东亚机制,都会受到美国的反对。东亚峰会最初的遭遇也是如此。但由于澳、新的加入,美国已转变态度。澳大利亚自认为能起到沟通美国与东亚对话的桥梁作用。不管怎样,现在美国的怨气已过去。通过东亚峰会这个平台,美国与东亚的关系有望缓和,这对东亚合作进程有利。
应当认识到,东亚合作没有必要排斥美国。美国是东亚一个挥之不去的影子,东亚的任何实质性事务都绕不过美国。与其将美国看成是东亚合作的消极因素,不如打消疑虑,欢迎美国加入东亚合作行列,敦促其增加对东亚的投资、贸易和技术转让。
东亚峰会、10+3、APEC都是亚太地区的区域合作机制,它们各有各的核心和主导力量,谁也架空不了谁。对于亚太区域合作来说,多一种机制比少一种机制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