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看新加坡 » 新加坡为什么出现奇迹

新加坡为什么出现奇迹

发布时间: 2023-01-21 00:13:28

Ⅰ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逆袭史和神预言

与我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阅读本文大概需要8分钟



文/晏凌羊


01


李光耀管的地盘——新加坡——面积真的好小、人口也好少。


我们去新加坡 旅游 的时候,感觉这个国家还没有广州一个市大,想想都觉得“很好管理”。


在中国的话,李光耀就是一个市委书记,但因为新加坡是独立国家,所以,李光耀成为了新加坡的“国父”。



李光耀的逆袭史,读来挺传奇的。他祖籍广东梅州,早些时候曾祖父下南洋,定居在了新加坡。



李光耀的爷爷李云龙,在新加坡奋力打拼,经营船务公司、做橡胶生意,成为当地一个大家族。


李光耀的爹李进坤是家族里的大儿子,却也是个纨绔子弟,沾染赌博等恶习。

李光耀从小崇拜爷爷、鄙视老爹,好在他妈比较强韧,爷爷也比较给力,所以,哪怕家道中落,他也接受了很好的西式教育,16岁就考上了剑桥大学。

李光耀是第四代移民,家里人讲的是英语和马来语,不会说汉语。当时新加坡还是殖民地,所以,他还曾经因为自己不会说话语而在当地华人圈受过歧视。

二战爆发,李光耀学业中断,只能回家。


珍珠港事件后,日本大举入侵东南亚,也占领了新加坡,李光耀作为抗日积极分子也被追踪。但他很聪明,借这机会精进日语,并凭借着流利的日语和英语,成了一家报社的日文翻译员,既能养家糊口,又能了解世界局势。

日本宣布投降后,李光耀为了再考剑桥大学回到学校读书,并在这里认识了妻子柯玉芝。



两人双双考上剑桥,并于1947年在英国登记结婚。



李光耀在剑桥学的是法律,学成回国以后就在新加坡开了律所。当时,新加坡还是英国的殖民地,援用的是英国的法律,他也通过帮人打官司声名鹊起,积累了一定的政治声望。




1954年,李光耀成立了人民行动党,并任秘书长。次年,他参加立法议会选举,却因为他不会读写中文,被认为他没资格代表华人选民。

李光耀气得要死,制定了疯狂的学中文计划,把中文学得贼溜,后来还是当上了立法议员。


当时,英国殖民统治已经衰弱,新加坡抓住机会于1959年宣布独立,年仅35岁的李光耀当选成了新加坡第一届自治政府的内阁总理。

独立之初的新加坡,哪方面都不行,他一直希望能与马来亚合并成立“马来西亚”。

经过多方努力,1963年,新加坡和马来亚合并成为马来西亚联邦。但合并后,因为马来西亚的种族沙文主义导致新加坡人广受排挤,所以,1965年新加坡脱离联邦,宣告独立。

新加坡当时能独立,完全是由于马来西亚当局出于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和中国干涉别国内政的忧虑,而强行把新加坡踢出马来西亚的。

当年的李光耀和他领导的人民行动党,为了留在马来西亚曾经多次请愿,新加坡真的独立以后,李光耀曾嚎啕大哭。




独立的时候新加坡就是个弹丸之地,没有自然资源,没有工业,传统的港口贸易日趋式微,内部有民族冲突和暴乱的威胁,而旁边还有随时可以切断新加坡供水的马来西亚和虎视眈眈的印尼。


这么小的地盘,想要成为独立国家,在强国如林的地球上怎么博生存嘛。穷则思变,李光耀开始想办法,发誓要把新加坡建设好。


新加坡太小,如果再发生战争,几分钟就被打下来,所以,李光耀先是寻求国际 社会 的承认,加入联合国——这样,别的国家若是皮痒了来打你,就是侵略,道义上就站不住。

紧接着,他抱上英国大腿,成为英联邦成员国。虽然英联邦是个松散的组织,但哪个国家想要打新加坡,也得给老英国几分面子吧?

他还向侵略过这块土地的日本学习管理。


新加坡虽然也被日本侵略过,但他们对日本的感情和我们中国人不一样,因为他们本身就是移民,那里本来就不是他们的地盘,而且日本侵略时间不长、烈度较小,所以,他们比较容易原谅日本

与此同时,李光耀向以色列学习全民兵役,组建了武装部队。



在外交方面,他向瑞士学习,在外交上搞中立,在国际 社会 上不惹事、不树敌,一门心思发展经济。

几套组合拳打下来,李光耀觉得被大国侵略的可能性变小,于是,他着手发展经济。

那时候,中国忙着搞十年浩劫呢,李光耀觉得向西方学习和靠拢才是新加坡实现逆袭的路径,于是,他强令学校进行英语教育,取消传统华语教学,开始发展轻工业、外贸、金融、港口经济。

在执政中,他注重打击腐败,赏罚严明,新加坡一时政治很清明,像违法之后“下不为例”的这种事情绝不可能在新加坡发生,因为犯法的人一被抓到就要罚,罚到你怕。

到底是小国,人口又少,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新加坡慢慢变得繁荣了起来。当然了,亚洲四小龙之所以能迅速繁荣强大起来,主要还是因为赶上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契机,而且当时的中国还没有搞改开。

中国一搞改开,李光耀又敏锐地察觉到东方大国即将崛起,马上在全国推行讲华语运动。


在不到五十年的时间里,新加坡不仅解决了一系列内忧外患,在经济上完成了从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的转变,更是获得了极大的国际地位(新加坡人民去全球170多个国家免签)。

新加坡的法制健全程度、 社会 能见度和公平度、城市宜居度、民众的富庶程度也令人叹服,至少我个人还是蛮喜欢这个国家的。


李光耀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很牛逼的创业者,只不过,别人把一个企业搞起来了,而他搞的是一个国家。



新加坡之所以能创造这些了不起的奇迹,当然不能只归功于李光耀一个人。

一个弹丸之地能创造这么了不起的奇迹,当然得靠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的成全。

天时的话,战后五十年本就是各个国家飞速发展的五十年。

地利方面,新加坡拥有两项别的国家不具备的优越条件,想不富裕都难。

一个是马六甲海峡每年的海峡通过费用以及港口贸易,给新加坡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收入。


还有一个原因是新加坡周围都是穆斯林国家,在伊斯兰教义里面,存款借款收取利息都是不允许的,因此,这些国家的资金,总要找一个能给年利息的来往又方便的安全度高的地方,恰巧新加坡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而然地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人和方面,李光耀的政治思维非常西方化,他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加之新加坡华人占多数,这些华人本就素质相对比较高又很团结勤奋,决策者和民众一起努力建设这个人口比不多的国家,发展起来非常容易。


02



2005年,李光耀让自己的儿子李显龙成为了新任总理 (第二任总理吴作栋实际上是听李光耀话的,只是一个中间的权力过渡人) 。


这个儿子,相比老爹,政治格局就比较一般般。


本来,像新加坡这样的小国,在国际关系上不站队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结果呢,在中国南海和TPP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美日搞出来围剿中国的,后来特朗普把它废了) 问题上,他公开选择与美日站队,跟中国关系不大好。

2013年,李光耀出版了着作《李光耀观天下》。在书中,他预言了几点:

第一、未来欧元区将解体;
第二、美国不再强大;
第三、日本会慢慢走向平庸,
第四、印度的经济发展不起来;
第五、中国强大才是常态;
第六、不确定新加坡是否还会存在。

现在我们感觉他的预言好像慢慢成为现实——新加坡也许还会存在,但不一定会以“李家的新加坡”的形式存在。

2015年,李光耀去世,享年91岁。

2016年,中国—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正式开航,后来又与马来西亚在马六甲共建港口,新加坡以前依托马六甲的港口优势“凉凉”了一大半。




而且,风水轮流转,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势头出现颓势,而中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崛起。

2017年,李显龙也跟自己的弟弟、妹妹闹起了遗产纠纷,李家在新加坡的政治声誉进一步下降。至于这场内斗能否将李家的政途掐断,咱们未来再看。


反正,在我看来,每一个某家王朝,都是一个家族公司。

有个强有力的大人物制订好规矩且大家都愿意遵守,家族公司就兴旺发达。若不是,就很容易翻车。

家族公司也好,非家族企业也罢,世界是属于“聪明人”的,而不是“集体中的人”。


话说李光耀在新加坡被称为国父,但马来西亚华人是非常反感李光耀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马来人心理不平衡。

马来西亚上一辈华人认为,李光耀抛弃了吉隆坡、槟城等地的华人自己搞了独立,而且后来让新加坡华人过得那么好,而马来西亚华人虽然有钱但不得不跟马来人、印度人生活在稍差一点的马来西亚国。

马来西亚、印尼的传统华人,大多以自己的中国文化自豪感,对在传统文化上已经很苍白的新加坡人,也是持鄙视态度的。

当然了,新加坡人轻视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华人们,主要是因为他们过得不如他们好。


新加坡人对富裕起来的中国人的态度也很矛盾,一方面奇怪中国人怎么变有钱了,一方面又不大看得起中国人。其实,往上数三代,新加坡人也只是“洗脚上田”的传统华人而已。


事实上,新加坡对马来西亚也有所忌惮,因为自己本国土地太少,粮食果蔬甚至水源都需要马来西亚供给。

也许也是因为这种危机感,让新加坡自己开始建坝拦截新加坡河的河水,以便将来用作饮用水源。


为了遏制新加坡港口贸易,中国和马来西亚达成协议在马六甲海峡联合建港口,新加坡对此比较反感,而马来西亚人则感到欢喜鼓舞。


马来华人希望中国能越来越强大,自己的国家也越来越强大,好让新加坡人别再那么拽。


以上。


全文完

欢迎分享或转发

这是最好的鼓励

--END--

PS:图片全部来源网络。

Ⅱ 东亚奇迹是怎么回事啥时发生的在线等,谢谢

二战以后,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摆脱了殖民地的束缚,走向政治独立,寻求自己的经济发展。由于人口数量多,耕地和自然资源的数量相对贫乏,东亚地区的发展前景并没有被普遍看好。当时,一些人预言资源丰富的非洲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然而,经过40年之后,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东亚地区,不仅克服了资源贫乏对经济增长的制约,而且通过经济起飞改善了人民生活,实现了社会进步。东亚经济发展所取得的骄人成就被誉为“东亚奇迹”。


(2)新加坡为什么出现奇迹扩展阅读:

东亚经济增长不仅显着地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而且收入分配、教育、健康等一系列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也都有明显进步。

1975年,日本的经济起飞已经完成,日本人均收入水平赶上并超过了美国。伴随着经济增长,日本的社会事业发展也有了长足的进步。1975年,日本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857,与美国的人类发展指数(0.867)非常接近。

此后,日本和美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基本上表现出相似的上升速度。到2003年,日本的人类发展指数上升到0.943,美国则为0.944,两者基本一致。同样,韩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人类发展指数也有显着提高。

1975年,韩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人类发展指数分别为0.707、0.725和0.761;到2003年,它们分别上升到0.901、0.916和0.916,比1975年提高了0.194、0.191和0.155,而同期的日本和美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分别上升0.086、0.077。

这样,通过成功的经济追赶,日本和“四小龙”与美国无论在收入水平还是社会发展等方面,都有着趋同化的态势。

参考资料:中国网-人口转变与“东亚奇迹”

Ⅲ 从依法治国角度分析新加坡的治理模式

有人说,新加坡的成功得益于一个高效、廉洁、具有奉献精神的好政府;也有人说,新加坡的奇迹在于人才的挖掘培养和科学化的制度设计与安排;还有人说,新加坡的成功跨越在于将“西方文化”经验与“东方文明”的精妙结合,从而开启特色的“新加坡式社会主义”。任何一个国家发展模式的成功都有着自身的“天时、地利、人和”,新加坡的成功也无异于此。新加坡的“天时”在于从马来亚联邦分离出来后,充分利用20世纪60年代国际反殖民主义浪潮的契机,大力吸引和引进外资,积极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通过成功进口“外国马”的形式参与国际竞争,并积极培养出自己的“新加坡马”,从而一步步发展和壮大起来。所谓“地利”,主要是新加坡受制于本土面积的狭小和可利用资源的限制,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勇气敢闯敢拼,通过“居者有其屋”计划、公共住房制度、公积金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特色司法体系与反贪制度等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体系化的治理框架,让“小国寡民”的缺点转为自身发展的优点。所谓“人和”,主要是通过积极的人才政策发掘和培训队伍,在商界、政界、军界等形成一支支廉洁正直、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受意识形态束缚的精英领袖队伍,通过制度化设计形成劳资政和谐共生关系,通过每周定期化的议员“下访”接待选民制度,实现底层与精英的良好互动与沟通,从而实现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表达与全面协调发展。

Ⅳ 新加坡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有什么特点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原意为狮城。新加坡是着名的自由贸易港,集中着世界一流的商品。

据马来史籍记载,公元1150年左右,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王国王子(般+木)那乘船到达此岛,看见一头黑兽,当地人告知为狮子,遂有“狮城”之称。新加坡是梵语“狮城”之谐音,由于当地居民受印度文化影响较深,喜欢用梵语作为地名。而狮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征,故以此作为地名是很自然的事。

国土: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入、东南亚地区的中心,堪称"亚洲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全国国面积为626.4平方公里,城市面积占绝大部分,因而被称为"城市国家"。

气候:新加坡全部国土都位于北纬1度线内,距赤道不过137公里,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气候以最暖热湿润为特征,全年温度大约在24℃到32℃之间,昼夜温温差不大,降水量在2400毫米左右。10月至次年3月雨较多,4月至9月雨 量相对较少。

国家简史:传说在远古时代,亚历山大大帝的后裔乌塔马王子在海上航行时,船被暴风雨刮到现在的新加坡岛上,在岛上,王子看到一头怪兽,浑身赤红色,头部的毛黑亮,胸前还有一撮白毛。随行人员告诉王子这是狮子,王子便把这个不知名的小岛称为"新加普拉",也就是狮子的意思,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Ⅳ 亚洲的新加坡为何能成为上帝的宠儿,极少有天灾

一般来说板块儿交界的地方往往更容易出现地震这样的地质灾害。这主要是因为板块之前都是运动的,两个板块之间轻微的碰撞和分裂都会导致地面有较大的波动。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环太平洋板块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现象。而且一般来说处于远洋的地区板块活动也比较密集,主要是因为这里的地壳比较的薄弱。轻微的震动在这里都会导致发生比较大的灾难。

但事实就是如此,虽然处于三大板块交界地带,但是新加坡的地质特别的稳定。除了这些之外,新加坡也没有洪水和旱灾。终年高温降水丰富,导致这里的热带产物特别的繁多。再加上又处于赤道上,所以新加坡也没有遭受过台风的侵袭。而且新加坡的城市规划非常的合理,这里降水丰富,所以城市里边都有独特的雨水储存和排放设施。

Ⅵ 我不明白新加坡没有多少矿产资源,为何这么富裕

新加坡在建国之初,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不仅自然资源贫瘠,而且建设资金匮乏。但是仅用了几十年时间,新加坡就成功实现了工业化,在世界最容易经商、国际最佳外贸与投资、国际最开放市场、亚洲最具竞争力市场等评级中均名列第一,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加坡奇迹”。

连日来,代表团一路考察、一路学习,同时也在一路思考:“新加坡崛起靠什么?”

在裕廊集团,企业高管简短而有针对性的介绍,让大家深受启发:“工业园是新加坡工业化的主要途径和有效载体。”

裕廊集团,正是新加坡工业化的主要推手之一。作为新加坡最大的高级工业园和商业园区的规划、发展和管理商,裕廊集团建设了7000公顷的工业园区和超过400万平方米的工业厂房,掌管着39个工业园和专业园区的建设,总共为近7000家本地公司及外国公司提供了办公场所。集团通过打造产业空间载体——工业园区,实现了土地集约化应用,建设了世界级工业基础设施,完善了产业发展政策,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推动了新加坡产业一次又一次的升级。

如今,裕廊集团已从新加坡迈向世界。目前与广西合作有两个项目,即北部湾北海铁山港工业区和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的规划设计。

当得知在裕廊集团的规划设计下,铁山港工业区的岸线资源将比原来增加3倍,而对海岸环境的影响不大;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将会打造成中国企业走向海外、走向印尼的模范产业基地时,郭声琨十分高兴,给予高度评价。

裕廊化工岛是新加坡重要的石化产业生产基地。广西也在抓紧建设石化产业基地,把石化产业打造成我区七大超千亿元产业之一。新加坡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引起代表团的浓厚兴趣,大家专程来到裕廊化工岛学习考察。

“新加坡不产油,但是年炼油量却达到6500万吨。新加坡寸土寸金,我们便设法往海底发展、往空中发展、往地下发展。目前,我们正在建设海底储油库一期工程。离裕廊化工岛不远处的毛广岛也是一个专业化的石化产业基地,不到1平方公里的厂区面积,却能产生每年2000万吨的炼油量。”裕廊集团的高管人员一一道来。

“你们是善于‘无中生有’,而且搞得有声有色啊!”郭声琨赞叹说,“新加坡用最少的资源创造了最大的财富,把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到最高水平,让我们深受启发。”

“新加坡港口注重科学管理与先进技术的应用,用最低的成本换来了最高的效率,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科技与管理,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这一点,在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PSA)表现得淋漓尽致。
给个满意回答吧!!!

Ⅶ 新加坡模式的质疑解析

新加坡不讲意识形态,只讲共享价值。它把自己的文化,与宪政制度结合,是亚洲第二个把东西方文明结合得最好的国家。我认为,日本是第一个把自己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政治民主结合得最好的国家。日本并非是完全的西式民主。日本结合了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和西方的民主宪政。自民党内部的派系能够达成共识和传统文化分不开。日本政治人物也勇于承担责任,这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份。新加坡领导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一条政治道路。制度移植在新加坡没有发生,所发生的是制度创新。
美国的制度已经经历了两百多年了,已经生根了,谁也毁灭不了。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很多民主政体的运作很有问题,成了社会不稳定的根源。本来民主的精神就是相互妥协的,但这些国家往往相互攻击。在亚洲,很多国家实行民主已经有很多年,但政局还是那么乱,社会经济也不发达。新加坡避免了很多发展中民主国家所走过的弯路。制度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很大的作用。然而新加坡也提出了“后李光耀时代”的问题。我自己的判断是,在“后李光耀时代”,李光耀时代所确立的制度正是确保这个制度延续性的制度保障,同时这个制度里也包含着巨大的制度创新精神。 新加坡在很多中国知识分子眼中,是个异数。因为常识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不民主,不让人民充分享有监督政府的权利,政府就必然堕落为人民的老爷,就不可能使政府廉洁勤政,建立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新加坡却让我们无话可说:它相信权威主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没有充分的新闻自由,建国40年来,一直由人民行动党一党执政,父亲可以传位给儿子;但它同样很文明,没有人随地吐痰,拥有洁净的空气、优美的环境,人民享有很好的福利,老百姓至少看上去生活得很幸福。
曾经,我们很想把中国搞成一个“大新加坡”。比如中国老百姓对官员腐败非常痛恨,而新加坡政府的廉洁程度比较高,为什么呢?原因是新加坡公务员的工资水平高,就用不着搞腐败了。这条经验非常容易学,要想让我们国家的公务员廉洁,只要给他们加工资、加福利就可以了。
中国公务员确实常常加薪,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出公务员加薪和他们的廉洁程度有直接关系。是因为我们加薪加得还不够多,还是这条新加坡经验不适合“中国国情”?遗憾的是很多人没有搞清楚。
新加坡确实是一个奇迹,尤其是华人社会的一个奇迹。 国内对于新加坡经验的报道,问题出在哪里?
这些直接或者间接的报道,大都是断章取义的,多年来,只让人知道一面,而没有让大家了解另一面。公众所接受的信息经过了不负责的过滤。
如果一位部长在大选中落选,那他什么也没有了。部长薪金看起来很多,但这是全部收入,再没有其他收入,也没有其他任何特殊待遇,连住房都得和普通市民一样,到市场上购买。
另外,新加坡的政府中公私分得很清楚。有一件事对我震撼很大。一位新加坡部长应邀来北京办公务,有点空闲时间,想看看北京有特色的景点,我介绍了一处。部长一行4人要打车过来,我说,还是我开车去接吧。我跟部长开玩笑说,能给部长开车,对我是不可想象的事。
相对于新加坡的整体富裕程度来说,如果以中国作为参照系,新加坡的官员从自己岗位上获得的利益并不算高。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新加坡的官员并不是借助政府权力和关系网才变得身价倍增。通常,他们在进入政府之前就已经是富人,能够获得很高的薪酬。比如,一个原来能在企业得到300万元年薪的人,进入政府获得100万元年薪,对他而言,这只能算是一个比较体面的收人,而不能算是高收人。这些人该有的都有了,本来就是社会公认的精英,进入政府的初衷,往往就是为了回报社会。 新加坡确实是权威主义,但他们的权威主义和我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新加坡的新闻界不敢随便批评政府,但他们的政府并不会直接干预新闻运作,而是通过事后法律起诉,比如告人家诽谤罪,以公开答辩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另外,当媒体公开批评政府官员时,政府往往不采取封杀措施,而是主动曝光,向社会全面披露,有问题就主动检讨、严肃处理,没问题也向社会作详细解释。 对于新加坡的成就,有两种观点,一种归功于儒家传统和“东亚价值观”,一种则认为是因为“经济透明和法制严明”。
新加坡的政府官员往往都受过西方高等教育,他们的领导人多出身资产阶级,并且大多是受过剑桥教育的大学生。在新加坡,下层人一般说中国话,比如你坐出租车,或者在小摊上吃馄饨,你和老板用华语交流完全没有问题;但你到政府办事,大家说的都是英语,好像一下子切换到另一个系统,你似乎在和一帮黄皮肤的欧洲人打交道。
儒家传统和价值观当然也发挥了部分作用。“选贤与能”可以算是儒家的。人民行动党标榜自己是一个由精英分子组成的政党,包括李光耀在内的领导人,也确实是一批受过西方系统教育和熏陶的精英,所以,能够成为人民行动党党员,在新加坡代表一定的社会地位。 要有效集中权力,维持权力和使用权力,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权力要有载体,需要有组织结构。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是个精英党。党员分干部党员和普通党员两部分。普通党员不多,干部党员更少。社会上大家感觉不到党的存在。党是隐性的,是政治领域的“看不见的手”。就是说,政党是融于社会的。实际上,政党必须是社会的一部分,是社会的精英部分。这是列宁主义政党的要点。政治人物来自民间。如果政党变成了脱离社会的自成一体的既得利益集团,那么这个政党就会处于危机之中。
新加坡尽管是一党执政,但政治体系是向社会开放的。从建国开始,新加坡的领导人就意识到,在一个没有任何资源的国家,政治人才是国家生存、发展和提升的关键。在西方发达国家,最优秀的人都去经商。新加坡要把这些最优秀的人来从政。因此,执政党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扮演“伯乐相马”中的“伯乐”,在全社会、全世界寻找优秀人才。
在新加坡,政府的官僚系统公务员是内部选拔的,但其政治精英,很多是社会为执政党培养的。或者说,很多政治领袖都不是执政党自身培养的,而是从社会吸收进执政党的。在上世纪70年代,人民行动党吸收了后来成为总理的吴作栋和副总理的陈庆炎。在80年代和90年代,又吸收了已经在职的总理李显龙和副总理黄根成等精英人才。这些领袖人物在成为执政党领导人之前,都是社会各方面的精英人才。他们在哪个领域成功了,执政党才邀请他们入党,为国民服务。所以,在新加坡很少有“党龄”一说。今天不是党员,明天党需要你了,你就可以成为党员。这就解决了很多列宁主义政党党内论资排辈的问题。列宁主义政党的本质就是要吸收社会的精英,但在列宁主义政党成为组织之后,往往会演变成为既得利益集团。新加坡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解决方法就是维持政党的开放性,向社会开放。 新加坡本身是一个很小的城市国家。人民行动党议员都要定期和选民直接见面,讨论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这就把执政党内和社会结合起来。如果代表、委员们没有和社会连接的有机机制,都不跟老百姓发生直接的关系。如果这些代表和社会、人民是没有直接的联系的,那么他们如何能代表人民的利益呢?
新加坡把民主和一党执政制度很好地结合起来。西方人说新加坡是非自由的民主,但名称并不重要,关键是民主要能够产生一个好和有效的政府。在西方国家,民主政治能够有效运作获益于民主化之前的基本国家制度建设,也获益于比较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在能够确立基本国家制度和取得社会经济发展之前,受各种因素影响而民主化。民主政治因此经常出现问题。尤其是,民主政治具有不可逆转的性质。一旦民主化,很多基本国家制度就很难建立起来。这就有可能使得这些国家长期处于弱势地位。
应当强调的是,任何政治制度都有可能出现一个好政府。中国古代也出过好皇帝和好政府,但那是靠一个领导人的个人素质。领导人好,政府就好,个人的因素扮演了主要作用,缺乏制度性的保障。新加坡是用民主制度来保证这个好政府的。执政党必须通过五年一次的“大考”,即大选。因为有很多反对党存在,尽管他们很小,但也构成良好的竞争压力。反对党本身对执政党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制约,在国会里只有少数几个名额。但如果人民不满意执政党,在原则上在大选时是可以支持反对党的。因此,执政党始终有压力。执政党的执政行为必须让多数民众满意。
同时,要保障真正的人才被录用。新加坡的一些官员,他们在进入政治之前,都是对政府持批评态度的。但是执政党很开放。政府需要的是具有建设性批评的人。只要批评得有理,执政党就会使用他们。执政党最不喜欢光会讲好话的庸人。你有能力,有业绩,有建设性意见,党都可以把你吸纳进来。如何保持政权的开放性,代表社会利益,这是执政党要解决的问题,否则执政党本身就会演变成既得利益。
执政党要代表人民的利益,这很重要。在这一点上,新加坡政府做到了很多发达的民主国家做不到的事情。新加坡政府的立国精神是民本主义,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精神。在很多地方,人们对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对资本和人民的作用争论不休。但新加坡很好地处理了这些方面的平衡。新加坡政府在“亲商”和“亲民”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亲商”也就是亲商人,重视资本的作用。 政治可以集中,权力可以集中,但必须保证这些掌握权力的人,必须是社会上最优秀的人。这是新加坡领袖的重要考量。在民主政治中,反对党的作用是能够制约执政党,但也存在着其他更加有效的制约措施。上面说过,对新加坡执政党最有效的制约并不是反对党,而是社会,也就是人民。
应当指出的是,选拔不是指定,选拔就是党内民主、党内竞争。对新加坡的领袖人物,人民行动党的党内认同很重要。李光耀曾讲过,在吴作栋和陈庆炎之间,前者并不是他的首选。但党内支持吴作栋,最后是党内精英认同而不是个人认同起了作用。
保证候选人的品质、才能,老百姓投票才有意义。这点新加坡做得很好。议员要选举产生。比如,把一个在某个领域做得很好的人注册到一个特定的选区,让老百姓选举你。他是先有社会认同,再有政党认同的。党外做得好的,会被党直接吸收进来,所以他很容易当选。
新加坡也在作政治改革,主要是为了更多的民主,增加反对党在国会内的比例。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说,这个改革是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及保持民众对政府强而有力的授权。新加坡决定修改选举条例,将反对党在国会的保障席位,即非选区议员的席位,由最少3个增至9个。不论反对党候选人的得票多少,在国会都有最少9个席位,令反对党在国会的比例增至两成。新加坡政府强调指出,比例代表制不会是政治改革的选项,否则会出现弱势政府。就是说,发展更多的民主并不一定要学习西方。西方的很多做法在理论上比较公正,但在实际上并非如此。西方的很多做法并不符合亚洲国家。新加坡所作的精神就是在体制内提供给不同的利益和声音以更大的空间,在体制内消化和协调不同利益。

Ⅷ 新加坡的地标是什么

新加坡的地表建筑是鱼尾狮雕像。

1、鱼尾狮是一种虚构的鱼身狮头的动物。它在1964年由时任Van Kleef水族馆馆长的Fraser Brunner先生所设计的。两年后被新加坡旅游局采用作为标志,一直沿用到1997年。在这期间,鱼尾狮已成为新加坡的代表。

2、鱼尾狮像坐落于市内新加坡河畔,是新加坡的标志和象征。该塑像高8.6米,重70吨,狮子口中喷出一股清水,它是由雕刻家,林浪新先生和他的两个孩子在1972年5月完成的作品。在鱼尾狮像背面的一小块场地有四块石碑,碑文讲述了鱼尾狮象征新加坡的故事。

3、根据《马来纪年》的记载,公元14世纪时一位来自“三佛齐王国”,名叫圣尼罗乌达玛的王子在海上航行时遇到风暴,船漂流到这个岛上,他一登陆就看到一只神奇的野兽,随从告诉他那是一只狮子。他于是为新加坡取名“新加坡拉”(Singapura,在梵文中意即“狮子城”)

(8)新加坡为什么出现奇迹扩展阅读:

鱼尾狮相关传说

1、相传在公元十四世纪,新加坡称为淡马锡,意为海域。苏门答腊的昨佛逝王国的王子乘坐小船在大海上行驶,突见天气发生变化,海浪翻卷起伏,船在颠簸并一点点下沉,情况万分危险。毅然将王冠摘下来丢到海里去。

2、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汹涌的海水立刻平息下来,海面风平浪静,他们瞬间脱了险。在快要靠近海岸的时候,看到一个美丽的动物从王子眼前驰过,这神物头黑胸白,长着狮子的头,鱼的身子和尾巴。这就是鱼尾狮的传说。

3、此后,就在这里建立了新加坡王国,圣尼罗优多摩成为王国的第一任君主,这个王国一共传了五位国王。由于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处在海洋航运的十字路口,地位很优越,吸引了不少印度人和中国人前来做生意,新加坡很快就成为一个繁荣的港口。

Ⅸ 亚洲小国新加坡怎么发展起来的

1965年新加坡的独立新加坡不大,国土面积仅618平方公里,人口却有217万(1992年数据)。既无矿山又无农田;几条小河最长的也不过15公里,而且无鱼可捕,利用价值极小;饮水要靠马来西亚提供。所以,当新加坡在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联邦时,许多政治家和经济学家都预言,没有资源、没有市场的新加坡将很难生存下去。然而,担任总理的李光耀却不气馁。一上台便和他的同僚们分析新加坡的地理环境和当时的世界形势。他们在仔细地研究了瑞士和以色列这两个在人口和面积上与新加坡相似的小国经验后,得出的结论却相当乐观:新加坡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又是天然的良港,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完全可以实现繁荣和强大。

当然,李光耀政府也清醒地认识到:新加坡工业落后,仅限于对转口产品的初级加工工业和为港口服务的机械、车船修理等小型工业,经过二次大战日本侵略者的破坏,整个新加坡满目疮痍。

新加坡面临几乎没有工业又缺乏发展条件而且人口密度高的困境,新成立的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尽快解决就业问题。只有解决了就业,人民的收入才有保障,人民的生计才有着落;只有解决了人民生计,社会才能得以稳定,经济发展才有保证。而要求得经济的长足发展,则必须改变殖民的、畸形的经济结构。由单一型经济发展成多元化经济结构。在这种认识下,李光耀政府推行以迅速实行工业化为主要内容,以多元化经济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战略。

1959~1967年为第一阶段,经济处于恢复阶段。新加坡政府以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进口替代”工业为重点,以此来改变单纯依赖于转口贸易的畸形经济结构,发展多元化的国民经济,并借以解决就业问题。

1968~1979年为第二阶段,经济处于扩张阶段。新加坡由“进口替代”转向发展出口工业化时期,也是新加坡经济的起飞时期。1965年8月,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联邦,迫使新加坡政府在经济发展战略方向上作出新的选择,实行“出口导向”方针,即利用外部经济力量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以此带动外贸、交通、通讯、金融等行业,实现经济高速增长。

到1979年,李光耀执政已是第20个年头。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推动下,新加坡的国民经济结构起了根本性变化。新加坡城市也从一个落后的殖民地都市变成了一个人均国民收入达8291新元,仅次于日本的闻名遐迩的新兴工业国家。

1979~1986年是第三阶段,经济处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时期。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处于滞胀状态,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展中国家也竞相走上工业化道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原有优势逐渐丧失。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如果继续以大量劳动密集型工业存在下去,势必处于不利地位。审时度势,新加坡必须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1979年7月,新加坡政府提出了为期10年的第二次工业革命,鼓励发展技术集约型工业,采用先进技术以提高工业企业的技术层次,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对此,李光耀充满信心,他认定:“新加坡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一定会成功。”

1980年是新加坡经济发展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05亿美元,人均收入达4600美元,这时新加坡经济已被世界确认为战后亚洲经济奇迹之一。1981年,新加坡政府根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精神,制定了“十年经济发展计划”,新加坡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虽然有石油危机的冲击,新加坡经济仍取得一定的进展。并且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经济衰退时,新加坡的发展是首屈一指的。

从1959年李光耀执政到1992年退出政界的几十年中,新加坡的经济取得了迅速发展与令人瞩目的成绩,它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59年的19.68亿新元增长到1992年的644.2亿新元,增长了32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59年的404.5美元增加到1992年的14714美元,增加了35倍。以建立多元化经济结构为中心的经济战略得到了较好的实现:从一个以转口贸易为基础的、殖民地的、畸形的经济结构转变成了一个以制造工业为中心,商业贸易、交通运输、金融、旅游与国际服务业全面发展的多元化经济结构;制造工业内部结构也从一个以初级产品初步加工与为港口海事服务的造船修船、机械工业为主的结构转变为一个以电子电气工业、炼油工业、工业用化学材料工业为中心的门类比较齐全、生产技术比较先进的制造工业体系;贸易结构从以转口贸易为主转变成为以出口本国工业产品为主;在原有的转口贸易与自由港的基础上,目前新加坡已发展成为亚太地区的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航运等国际服务中心。纵观几十年经济的发展,新加坡成功地由“虾”变成了“龙”。

“如果诺贝尔奖设最佳国家领导人奖的话,李光耀一定是得主,而且可能不只得奖一次。”这是香港《亚洲周刊》罗伯特?乌德卢在1984年11月对李光耀的赞语。

Ⅹ 新加坡有今天的成就主要是地理位置还是李氏

新加坡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你题目说的两个原因,优越的地理位置还有李氏的执政。

如果这两者相比,更重要的应该是地理位置。在此采用简单的判断标准,缺了哪个新加坡的更有可能得不到发展或者发展得更差:如果缺了李氏,也许会有另外一个总理,带领新加坡发展,即使可能发展得不如今天,但应该还是不错的;如果缺少了这么优良的地理位置,新加坡绝无可能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

但是,事实上,再优良的地理位置,也要看区域的发展环境是否与其地理位置的优势相吻合,如贵州在我们国家建国后一段时间的“三线建设”中,因为其靠近中部,能够有效的防御外国的入侵,所以发展起来了许多重要的大工业,当时的东南沿海因为容易被敌人的海军或者空军侵袭,工业化进程缓慢;再看看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的发展远超于中西部,贵州虽然近年来发展势头尚可,但总体情况大家都略有印象。你说贵州的地理位置变了吗?没有,变的是时代大背景。

新加坡发展到今天,我觉得最重要是新加坡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发展环境——欧美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转移,亚洲整体崛起。简单而言,亚洲日本、台湾等国家崛起意味着每天都有大量载着集装箱的货轮穿梭于欧美和东亚之间,这使得扼守太平洋和印度洋海运咽喉的马六甲海峡的新加坡凭借新加坡港这一转口港迅速发展起来。

(这一部分具体可查阅马六甲海峡为什么重要和新加坡港的地位)

——————————下面是闲的没事的一些补充——————————

近年来我们国家发展起来之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深圳港、香港港等发展起来了,世界最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20个港口中有一大部分是中国的港口,上海港连续七年保持世界第一(真的是中国奇迹!)。但注意,这些港口是目的港。这么多到达中国的集装箱中,有非常大一部分还是要从新加坡港中转的,这不是把自己部分的命交到别人手里吗?

于是,最近十多二十年,我们想从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把集装箱运进来、搞一带一路建设,想试试走陆运,想和也在马六甲海峡附近的马来西亚一起建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削弱对新加坡港中转的依赖。(当然还有别的考量)

不过,新加坡也不会坐以待毙,早在本世纪初,新加坡就和中国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就有过交锋:

“2001年,应巴时任总统穆沙拉夫的请求,中国政府同意参与援建瓜达尔港,并以无偿援助、优惠贷款和低息贷款等形式向巴方提供1.98亿美元融资,同时提供技术支持。2002年,瓜达尔港正式开工兴建。2007年,瓜达尔港工程竣工,3个两万吨级泊位的多用途码头得以建成。

虽然瓜达尔港由中国援建,但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取得瓜达尔港的运营权。2006年,新加坡港务国际公司在竞标中击败中国,取得了瓜达尔港的运营权。然而,在新加坡方面运营下的瓜达尔港经营惨淡,完全没有达到当初建设港口时的预期效果。港口货运量严重不足,几乎处于废弃状态。”

你说新加坡是真的不会运营,使得瓜达尔港经营惨淡吗?

However,我们国家也不是吃素的:

“2013年,中国海外港口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国港控公司)接管瓜达尔港运营权,瓜达尔港口和自由区建设得到恢复和推进。目前,港口已具备处理散货、集装箱、滚装货物、石油液化气等全作业能力,港口船舶靠港量不断上升。”

新加坡未来的发展,就看未来新加坡港地位如何了。

————————结束结束——————————

附图一:2017年上半年全球TOP20港口

附链接一:中国和“巴铁”携手做的这件大事 让瓜达尔港"重获新生"网页链接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303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647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799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215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275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935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886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605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905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