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历史上有哪些人
‘壹’ 新加坡有几代领导人
作为民主选举制度政治的新加坡,自独立至今,经历李光耀,吴作栋,李显龙,三代领导人,今年将进入的全国大选,是第四代领导人的选举。
‘贰’ 新加坡有多少年的历史第一位总统是谁
独立前 新加坡早期主要有马来人居住,其最早的文献记载源自公元3世纪的中国。公元14世纪,明朝把新加坡称作“淡马锡”(爪哇语:Temasek)。1819年1月29日英国不列颠东印度公司雇员斯坦福·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并开始管辖该地区,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最初隶属于英属印度殖民当局管辖,1867年升格为海峡殖民地,和槟城、马六甲并列一个辖区,受英国直接统治。1941年太平洋战争时期,新加坡被日本占领达3年6个月,取“昭和年间所得之南地”改称“昭南特别市”(其中“昭南”一词亦可指作南方之光)。1945年8月,英国重新管辖新加坡,并恢复其名为“Singapore”。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地位。1963年,新加坡连同当时的马来亚联邦、砂拉越以及北婆罗洲(现沙巴)共组成立马来西亚联邦,从而完全脱离英国统治。1965年8月9日,李光耀由于和当时马来西亚联邦政府在权力分配上意见不合,新加坡被马来西亚逐出联邦,被迫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建国后 进入1970年代以后,虽然新加坡在政治上的自由空间逐渐被压制,经济上却取得高速发展,很快成为东南亚重要的金融和转口贸易中心,成为当时的“亚洲四小龙”之一。与此同时,新加坡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问题都得到解决。1990年,在李光耀宣布卸任总理职位时,新加坡已经成为区内乃至整个亚洲经济发展的楷模。在其第二任总理吴作栋的带领下,这个东南亚小国又平稳地度过了于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但到21世纪初第三任总理李显龙接任时,新加坡却再度面临如何面对区内其他经济体崛起的新难题。华语称谓 在过去,新加坡曾使用过“新嘉坡”作为其独立初期的华语国名。后来由于受到当地华侨所带来的方言习惯的影响,出现了如“星嘉坡”或“星加坡”等衍生的国名称谓,一般也有简称作“星洲”、“狮城”或“星国”,有的还称之为“石叻”、“叻端口”、“石叻端口”甚至“实叻端口”等等。国花的由来 1893年,侨居新加坡的西班牙籍女园艺师艾妮丝·卓锦培育成功了一新品种兰花,新加坡植物园为了纪念她,便将其命名为“卓锦万代兰”,有卓越锦秀、万代不朽之意。这种浅紫红色的美丽兰花有四个花瓣,象征各民族及英语、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4大语系,花朵清雅脱俗,象征新加坡人朴实的气质,强劲的生命力,更象征新加坡民族刻苦耐劳,勇敢奋斗的精神。国名来由: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原意为狮城。据马来史籍记载,公元1150年左右,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王国王子(般+木)那乘船到达此岛,看见一头黑兽,当地人告知为狮子,遂有“狮城”之称。新加坡是梵语“狮城”之谐音,由于当地居民受印度文化影响较深,喜欢用梵语作为地名。而狮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征,故以此作为地名是很自然的事。过去华侨多称其为“息辣”,即马来语“海峡”的意思,也有因其小而将之称为星洲、星岛的。独立日:8月9日(1965年)第一位总统是.1965年-1970年: 尤索夫.伊萨(Encik Yusof Bin Ishak) (1910年-1970年)
‘叁’ 新加坡知名慈善家名人有哪些
新加坡知名人物有陈金钟、伍廷芳、林文庆、林义顺、陈楚楠、林可胜等,他们其中有企业家,教育家等,在这其中有位拥有超高人气的知名人物,那么今天的跟随记者的脚步来了解一位新加坡知名慈善家卓顺发太平绅士。
卓顺发
2020年1月15日,同根同梦·2020华人春节联欢晚会在北京隆重举办。晚会紧扣时代主旋律,突出文化内涵,为祖国献上诚挚祝福,为国际华人献上文化大团圆,晚会现场颁发了“华人楷模·金鼎奖”、“华人楷模·2019年度人物奖”等七项奖章。颁奖环节见证了世界华人对社会的贡献与成就,传递着正能量。新加坡善济医社执行义务主席卓顺发太平绅士荣获“华人楷模2019年度人物奖和慈善领袖奖荣誉称号”。慈善领袖奖荣誉称号为感谢世界华人对慈善事业的影响力和领导力以及奉献与付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主持人赵宝乐现场采访卓顺发先生,他分享说:“很高兴看到祖国繁荣,希望中国强大,世界和平!愿自己身体健康,照顾家庭,照顾更多的人。他表示:善知识,集合在一起,光明正道,发挥正能量,天下无私,天下为公,就是太平盛世,和谐社会。
那卓顺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卓顺发不仅是一名成功的商人,他更是一名心中怀有大爱的慈善家。因为他受过苦,知道受苦的滋味,所以乐善好施,积极奉献。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2级特大地震。卓顺发得知此次地震极为严重,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更有数以万计的人已经失去了生命。此时,卓顺发坐不住了,正义感和社会使命感驱使着他一定要做些什么!他和几位好友迅速发起了华人在海外的第一场赈灾义演。这场“让爱川流不息”的电视募捐活动,仅仅花了四天时间筹备,募捐到了4700万元人民币的善款,创下了新加坡电视募捐的最高纪录! 他不仅努力发动新加坡社会各界踊跃捐款,还亲自几经周折到了四川,协助重建了七所中新友谊小学,修建双柏村马坪石桥,让无数历经了磨难的孩子们回到了校园。四川灾后重建之后,他还和企业家们多次结伴前往灾区,多年来为灾区学生举办多次的大型庆祝六一儿童节活动,还筹划了新加坡全美世界集团“世界同窗计划”,让灾区每年都有几十个师生能到新加坡进行文化教育与交流。买股份建基金全心全力致力慈善事业。其实,卓顺发的公益之路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他坚持为文礼社区的低收入家庭、乐龄人士主办和赞助春节分发红包午宴活动,超过八千位乐龄人士因此受惠。他也主办《慈行孝义感狮城》大型演唱会,免费邀请6000多位乐龄人士欣赏演出并分派礼包。卓顺发提倡弘扬孝道、培育孝心、尊重和回馈,十多年来动员了上万名义工在全岛分发40多万朵手工康乃馨。
2018年4月24日善济医社义务执行主席卓顺发先生从哈莉玛总统手中接获太平绅士委任状,肯定了他在慈善、专业、公共社会领域的显着贡献。
选择善济因为慈悲;选择接受因为放下;选择承担因为因缘;选择付出因为感恩;选择大爱因为生命。用平常心面对生命,用宽容心面对埋怨,用慈悲心面对人生,用感恩心面对生活,用大爱心面对世界,用同理心面对未来。慈善是一种真爱,它真诚、慈悲、感恩、光明,无价,是一种内涵、一种感动、一种学习、一种修身养性,充实生命的动力,体现生命的价值。
一个人的成功,并不在于他多有钱,他拥有多少,权利有多大,名誉有多高;而是在于他为社会做了多少事,帮助了多少人,改变了多少人,多少人因为他,而得到幸福。
我们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那么就决定它的宽度。在生活的过程中,每个发生、每个瓶颈去改变自己,去提升自己。让自己过得更有意义,为世人造福。”
慈善是一种神圣的事业。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帮助社会上不幸的个人和困难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救助工作,为建设和谐社会尽一份心力。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发扬人道主义精啊,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筹募慈善资金,开展安老、扶幼、助学、济困等社会救助,扶助弱势群体,促进社会的公平和进步。做公益活动其实不仅仅是在物质方面给人们什么,最重要的是散播爱的气氛,代表这个世界还有爱心,还有互相关怀及无条件贡献的精神,将爱的气氛散布在我们的星球上,提升这个世界的能量
‘肆’ 新加坡的历史和由来是怎么样的
新加坡历史可追溯至3世纪,当时已有土着居住,其最早文献记载源自3世纪东吴将领康泰所着的《吴时外国传》,据新加坡学者许云樵考证,蒲罗中是马来语“Pulau Ujong“之对音。
”蒲罗中“是新加坡岛最古老的名称,意为“马来半岛末端的岛屿”。
大多数新加坡华人的祖先源自于中国南方,尤其是福建,广东和海南省,其中4成是闽南人,其次为潮汕人、广府人、莆仙人(莆田人)、海南人、福州人、客家人,还有峇峇、娘惹等。
气候特征
新加坡地处热带,长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为赤道多雨气候,气温年温差和日温差小。平均温度在23至34℃之间,年均降雨量在2,400毫米左右,湿度介于65%到90%之间。
11月至次年1至3月左右为雨季,受较潮湿的东北季候风影响天气不稳定,通常在下午会有雷阵雨,平均低温徘徊在摄氏24至25℃。6月到9月则吹西南风最为干燥。在季候风交替月,那就是4月到5月,以及10月到11月,地面的风弱多变阳光酷热,岛内的最高温度可以达到35℃。
‘伍’ 新加坡的祖先是中国人吗
新加坡人的祖先不是中国人,新加坡人的祖先是马来人。新加坡共和国,简称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新加坡是一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凭借着地理优势成为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其经济模式被称作为国家资本主义。
新加坡是从马来西亚独立出去的国家,和马来西亚一样,主要有三大种族。但是新加坡人口最多的却是华人,少数马来人和印度裔。 华人是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独立之前就迁至那里的中国人。马来人是马来族的人,印度裔就和华人一样啦,只不过他们的祖先是印度人。
新加坡祖先起源
新加坡土生华人(也称为海峡侨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15 世纪的马六甲,当时土生华人的祖先是那些与当地马来族女性通婚的华族商人。
新加坡还有奇蒂马六甲人(或称土生华裔印度族人),他们是南部印度族兴都教商人与当地女性通婚后产生的后代,以及爪夷华人,他们是南部印度穆斯林商人与当地社区的女性通婚后产生的后代。
许多早期的土生华人都是贸易商和零售商,而其他一些人则从事房地产、货运和银行业。
‘陆’ 新加坡的历史和由来是什么
新加坡的历史和由来:
1、新加坡古称淡马锡。8世纪属室利佛逝王朝。18~19世纪是马来柔佛王国的一部分。1819年,英国人史丹福·莱佛士抵达新加坡,与柔佛苏丹订约,开始在新设立贸易站。182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成为英在远东的转口贸易商端口和在东南亚的主要军事基地。1942年被日本占领。1945年日本投降后,英国恢复殖民统治,次年划为直属殖民地。
2、新加坡历史可追溯至3世纪,当时已有土着居住,其最早文献记载源自3世纪东吴将领康泰所着的《吴时外国传》,据新加坡学者许云樵考证,蒲罗中是马来语“Pulau Ujong“之对音,“蒲罗中”是新加坡岛最古老的名称,意为“马来半岛末端的岛屿”。
3、14世纪末,室利佛逝国的王室后裔拜里米苏拉来到新加坡,但是不久之后,因得罪暹罗大城府王国,导致对方派藩属彭亨出兵讨伐淡马锡。拜里米苏拉不敌逃到马六甲,改五屿地名为满刺加,建立了马六甲王国(满刺加、麻六甲)。1414年,拜里迷苏拉国与苏门答腊波散王国的公主结婚,并改信伊斯兰教,招徕许多穆斯林到满刺加经商。
4、由于马六甲王国地处马六甲海峡,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之很快就发展成为东南亚的国际贸易中心和东西方交往转口站。随着葡萄牙与荷兰人的到来,及亚齐的崛起,新加坡卷入区域博弈中,葡萄牙人在1613年焚毁了河口的据点。1600至1700年,新加坡逐渐没落。
5、新加坡的近代史肇始于1819年1月29日,莱佛士代表英国东印度公司登陆新加坡,与柔佛的胡申苏丹和天猛公签订正式条约,统治新加坡。
1824年,两项新条约使新加坡正式成为英国属土。新加坡作为自由港,吸引了来自周边各国的移民。新加坡迅速发展,成为一个以华人为主,包括马来人、印度人和欧裔人等在内的多元种族的东南亚商贸枢纽。1821年,首批移民的中国帆船自厦门开抵新加坡。到1836年,新加坡的华侨人口增13749人。
‘柒’ 新加坡的名人里,除了政界精英和娱乐圈名人外还有哪些名人
体育名人:李佳薇、冯天薇、王越古、孙蓓蓓等。
■ 代表歌手:孙燕姿、林俊杰、阿杜、Olivia Ong(王俪婷)、By2、黄靖伦、许美静、蔡淳佳、蔡健雅、陈洁仪、潘嘉丽等。
■ 词曲家:李偲菘、李伟菘、梁文福、许环良、李迪文、陈佳明等。
‘捌’ 求新加坡历史,人文
独立前
新加坡早期主要有马来人居住,其最早的文献记载源自13世纪的中国。
14世纪,明朝把新加坡称作“淡马锡”(爪哇语:Temasek)。
1819年1月29日,英国不列颠东印度公司雇员斯坦福·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并开始管辖该地区。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最初隶属于英属印度殖民当局管辖。1867年,新加坡升格为海峡殖民地,和槟城、马六甲并列一个辖区,直接受英国统治。
1942年2月15日(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占领新加坡,并将之更名为“昭南岛”,行政上称作“昭南特别市”,其中“昭南”一词取自“昭和年间所得之南地”一文,同时也有“南方之光”和“昭和天皇在南洋之领土”的意思。1945年9月12日,日军宣布投降,英国重新管辖新加坡,并恢复其名为“Singapore”。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地位。1963年,新加坡连同当时的马来亚联合邦、砂拉越以及北婆罗洲(现沙巴)共组成立马来西亚联邦,从而完全脱离英国统治。1965年8月9日,李光耀由于和当时马来西亚联邦政府在权力分配上意见不合,新加坡被马来西亚逐出联邦,被迫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建国后
进入1970年代以后,虽然新加坡的国内政治上的自由空间逐渐被压制,经济上却取得高速发展,很快成为东南亚重要的金融和转口贸易中心,成为当时的“亚洲四小龙”之一。与此同时,新加坡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问题都得到解决。1990年,在李光耀宣布卸任总理职位时,新加坡已经成为区内乃至整个亚洲经济发展的楷模。在其第二任总理吴作栋的带领下,这个东南亚小国又平稳地度过了于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但到21世纪初第三任总理李显龙接任时,新加坡却再度面临如何面对区内其他经济体崛起的新难题。
华语称谓
在过去,新加坡一直用“新嘉坡”作为其独立初期的通用华语国名。由于受到当地华侨所带来的汉语方言(包括闽、粤、客语等等)之习惯的影响,也在后期出现许多衍生的国名称谓,例如“星嘉坡”、“星加坡”、“石叻”、“叻端口”、“石叻端口”、甚至“实叻端口”等等,而外界也普遍以“星洲”、“狮城”或“星国”作为简称来描述新加坡[7][8][9]。
国花的由来
1893年,侨居新加坡的西班牙籍女园艺师艾妮丝·卓锦培育成功了一新品种兰花,新加坡植物园为了纪念她,便将其命名为“卓锦万代兰”,有卓越锦秀、万代不朽之意。这种浅紫红色的美丽兰花有四个花瓣,象征各民族及英语、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4大语系,花朵清雅脱俗,象征新加坡人朴实的气质,强劲的生命力,更象征新加坡民族刻苦耐劳,勇敢奋斗的精神。
人口
根据新加坡政府2008年统计数据,目前新加坡常住人口已达484万人,其中384万人属于本国公民或永久居民(总称“本地居民”),在本地居民中,华人占75.2%,马来人占13.6%,印度裔(以泰米尔人居多)占8.8%,而欧亚混血人口和其他族群(包括峇峇娘惹)则占2.4%。因此,新加坡不仅是除香港旺角区、澳门和摩纳哥之外,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和地区,也是世界上除台湾、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以外,以华人为多数族群的地区。
新加坡的华人大部分源自中国福建、广东和海南等地,其中大部分是福建人,其次为潮汕人、广府人、客家人和海南人等。
语言文字
新加坡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其官方语言包括英语、马来语、华语以及泰米尔语。基于和马来西亚的历史渊源,《新加坡宪法》明定:马来语为“新加坡的国语”。但自独立以来,政府机构一直采用英语作为不同种族社群之间的主要通行语和教学语,并将之定位成“第一语言”;加上曾经受到英国的殖民统治,其英语也多以英国英语为标准。在这种多语环境影响下,只有老一辈的新加坡华人还能够讲一些马来语,而大部分的年轻新加坡人都习惯讲一种衍生的新加坡英语(Singlish),当中参杂着许多舶来的词汇。
新加坡华语是另一个广泛使用的语言,有超过七成的新加坡人能说华语,是一些新加坡华人之间主要的共同语。但新加坡年轻一代使用新加坡式华语(Singdarin)的情况十分普遍。新加坡政府曾将2008年订立为“华语年”,不仅鼓励本国的华族国民多使用华语,同时也希望让“华语”在商业贸易的沟通场合上可以得到更广泛的使用。尽管如此,英语仍是整个社会的强势语言,在新加坡官方与工作领域能说华语的机会不多。新加坡学校的华文程度每况愈下,很多新加坡华人在离校后也逐渐疏远汉字书写,甚至成为中文文盲。
自从1980年代由新加坡政府主导的“讲华语运动”(类似于中国的“推广普通话”)之后,新加坡媒体使用方言受到了诸多限制,甚至是禁止使用,从而导致大部份的年轻新加坡华人无法有效地使用汉语方言。此外新加坡政府对电视、电台的华语节目也有严格的限制:例如从台湾与香港进口的闽南语和粤语影视剧就必须用华语重新配音后才可以播出或上映。
新加坡官方使用与中国一致的简体字。但在1969年至1979年间曾短暂拥有自己的汉字简化标准,详见新加坡汉字。民间则随处可见繁简体字混用。
在新加坡印度族社群当中,会说泰米尔语的人不超过50%,剩下的人均使用其它印度语言,当中有的甚至或多或少也会说点福建话。
宗教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移民社会,也因此汇集了世界上多种宗教,当中包括:
佛教:新加坡第一大宗教。约占人口的32.5%,信徒基本为华人。
伊斯兰教:具有马来或巴基斯坦血统的人民基本都是穆斯林,另外也有部分印度血统的穆斯林。现全国共有穆斯林约34.8万人,并建有清真寺约80座,其中较为着名的有花蒂玛清真寺和苏丹清真寺。
基督新教与天主教:10岁以上信徒36.4万人(占14.6%),有266座教堂。新加坡最早的教堂是禧街(Hill Street)的阿美利安教堂(Armenian Church)和圣安德烈路的圣安德烈教堂。
道教:占人口的8.5%,信徒基本上为华人。
印度教:有教徒8万多人,基本上是印度裔。寺庙约共22座。
据统计,将近86%的新加坡人有宗教信仰。相对以上主要宗教而言,其他宗教人数较少,合计只有1.1万余人。锡克教是19世纪从印度传入的,在新加坡有7间锡克庙,如奎因街(Queen Street)的锡克庙(Central Sikh Temple)等,教徒主要是锡克族警察、保安员。犹太教在新加坡有两个会堂。拜火教在新加坡则没有庙宇。
新加坡宪法保障宗教自由,但对少数宗系(如耶和华见证人)仍有所禁制。该教教徒曾因反对兵役获罪,按新加坡法律规定公民必须服兵役,拒绝服役仍属违法。
‘玖’ 新加坡有哪些名人
新加坡名人有:李光耀、李显龙、曾秋坤、韩劳达、水铭漳、曾渊沧、邱德拔、李光前、李成伟、黄祖耀、黄志祥、林文庆、陈六使、蔡健雅、孙燕姿、许美静、陈洁仪、林俊杰、阿杜、、蔡淳佳、泳儿、、林湘萍、范文芳、立威廉、吴岱融、蔡澜、蔡和平等。李连杰和巩俐等国际红星也加入新加坡籍。下面简单介绍三位:
李光耀是新加坡重要的一位人物,他在政坛为新加坡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首先他对新加坡的独立起到了很大作用,并在新加坡建国初期的民生、经济方面推行了正确的政策,也使得新加坡能有一个较为稳定的发展速度,其次,在卸任新加坡总理一职后,对新加坡的政治发展也有自己的观点,认为新加坡不能完全依赖于西方国家,不能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应当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进行发展。
孙燕姿,1978年7月23日出生于新加坡,华语流行女歌手 。2015年1月9日,孙燕姿在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颁奖礼中获得全国最佳女歌手奖,也是她第六次获得该奖项。
林俊杰,1981年3月27日出生于新加坡,华语流行歌手、词曲创作者、音乐制作人。主要成就:新加坡杰出青年 、第25届台湾金曲奖最佳国语男歌手 、第15届台湾金曲奖最佳新人 、25项中国原创音乐流行榜大奖 、22项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大奖 、22项中国TOP排行榜大奖 、19项台湾Hito流行音乐大奖 、17项新加坡词曲版权协会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