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在新加坡市值多少
⑴ 海底捞凭什么靠卖火锅市值过1500亿
靠的就是1.如何用心提供个性化服务,让顾客意识到你服务的不同,并牢牢记住你。张勇认为,这将超出客人的期望,让他们享受其他火锅餐厅所没有的服务。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标准化服务,但我们必须根据每位客人的喜好提供创造性的个性化服务。从洗碗、点菜、递菜、做火锅调料、帮客人做饭、打扫房间到结账,客人的需求各不相同。这个系统和流程确实可以保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但同时也抑制了人们的创造力,使员工严格遵守这个系统和流程,这相当于只雇佣他的手。这是最亏损的生意。心理学已经证明,当人们用心去思考时,大脑是最有创造力的。因此,让海底捞员工用心服务已经成为张勇的基本经营理念。
此外,海底捞还设立了13名“教练”和15名神秘客人。前者用于为新店开发、员工发展、绩效评估和新产品开发提供支持。后者负责每个季度对每个餐厅的体验评级。如果这家餐馆一年失败两次,经理将被解雇。制度是严格的,但文化是有温度的。张勇认为,只有员工快乐工作,他们才能勤奋工作。为此,海底捞为其员工提供了丰厚的福利。也许海底捞是出于对人性的尊重才走到今天的,而对人的终极服务是它充分自信的源泉。
⑵ 8个月市值蒸发超3000亿!“火锅茅”海底捞缘何跌落神坛
作者 |吴楠
主编 |谷越
导读:
曾在2020年期间股价“逆流而上”的海底捞(06862.HK),却在2021年国内疫情缓解之后走上了下坡路,短短8个月时间市值蒸发了3124亿港元。是什么原因造成海底捞股价的高台跳水?它又能给其他餐饮企业什么警示?
2018年9月26日,创立了24年的海底捞(06862.HK)在香港成功上市,上市第一天市值便突破千亿港元。
2019年,海底捞凭借优异的业绩,股价一路高歌猛进,并顺利将创始人张勇推上了当年新加坡首富的宝座。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海底捞营收、利润大幅下降,但资本市场的“抱团”共识却让“火锅茅”的市值跃升上了新的台阶,海底捞市值一举突破了3000亿港元的大关,令张勇得以蝉联新加坡首富。
2021年2月份是海底捞的巅峰时期,市值最高暴涨至4682亿港元。
然而,曾在2020年期间“逆流而上”的海底捞,却在2021年国内疫情缓解之后走上了下坡路,股价从2月16日的85.779港元,跌至10月12日的28.55港元(截至财熵发稿时数据),短短8个月时间市值蒸发了3124亿港元,张勇夫妇也因此跌落新加坡首富的位置。
伴随着股价大跳水的,还有海底捞的管理层地震。8月24日晚间,海底捞发布公告称,公司的两位董事,也是当年海底捞创始人的舒萍及施永宏双双辞任,引发市场热议。
以“服务”出名的海底捞,如今连投资者和自己人都“服务”不了。海底捞今日之境况,到底是疫情“后遗症”影响?还是另有隐情?财熵试图从海底滑销捞的发展 历史 、经营模式、扩张路线中探寻其“跌落神坛”之轨迹。
1994年,一位当过电焊工、开过麻辣烫店的年轻小伙子一分未出,凭借着“信任”二字,拉拢了另外三名共出资8000元的“好友”合伙创业,在四川简阳县城支起了四张桌子,卖起了川味明空火锅。
这家火锅店,就是后来成为餐饮界神话的海底捞的雏形;而这个年轻小伙子,就是海底捞的创始人张勇,另外三名好友分别是他的妻子舒萍、他的同学施永宏以及施永宏的太太李海燕。
四人兢兢业业,凭借着出色的服务态度以及前沿式的门店包装,让海底捞在简阳站稳了脚跟。但张勇的野心并不局限于简阳这个小城市。1999年,张勇力排众议,选择在西安开设第二家海底捞分店。尽管后来海底捞在西安打响了名声,但开设之初因管理不当导致业绩亏损,四名合伙人之间产生嫌隙。到了2004年,张勇打算进军北京的提议被其余三人否决之后,裂痕彻底暴露。
2004年,张勇让自己的太太舒萍和施永宏的太太李海燕先后“下岗”。少了这两人的“阻碍”,施永宏的意见显得“无足轻重”,张勇成功实现了进军北京的梦想,并通过复制当初的“流量密码”——变态服务,让海底捞在北京混得风生水起。
此后3年,张勇一边在北京、上海等地扩张门店,一边开始布局产业链上游,为实现标准化生产铺路。然而就在2007年海底捞慢慢步入正轨之际,张勇却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让施永宏退出了公司的日常管理;激让瞎同时以原始出资额的价格,从施永宏夫妻手中购买了18%的海底捞股权。至此,张勇夫妇以68%的持股比例,成为海底捞的绝对控股股东。
如今海底捞的商业版图已经扩张到全国,甚至已经走出了国门。回过头来看,是张勇的“野心”和“狠心”成就了海底捞。有意思的是,张勇对施永宏“强盗似的豪夺”折射出了他无情的一面,但是海底捞能够走到今天,依靠的却是张勇近乎“卑微式”的服务理念。
在海底捞,有两句非常着名的张勇语录,一句是“客人是一桌一桌抓的”,另一句是“员工是一个一个吸引的”。这两句话,也成为了海底捞不可复制的“财富密码”。
火锅,作为一种脱离厨师的特殊中式餐饮,因为其方便快捷的烹饪方式而备受大众喜爱,但也同样因为如此,火锅店的门槛极低,同质化很严重。在口味差异不大的情况下,如何才能留住消费者的心?
张勇在创立海底捞之初便摸索出了答案——用超出一般人想象的服务感动客人、吸引客人。比如在顾客等餐时帮忙擦鞋、拎包、美甲,给客户带孩子、送酱料等,这些“变态”的服务方式,令海底捞在简阳县城一众火锅店中杀出重围。
之后的海底捞如法炮制,通过延续和创新的方式,将“差异化+极致化”服务战略贯彻到底,从而建立起了特殊的“口碑营销”:线下通过消费者口口相传的方式吸引潜在客户,线上则通过开辟新颖的互动方式在社交网络实现裂变传播。至今,在海底捞过生日,仍是不少年轻人既觉尴尬又忍不住“猎奇”的一种体验。
除了对客户极致热情的服务之外,海底捞对员工的人性化管理也为人津津乐道。当过服务员的张勇清楚地知道,想要靠服务取胜,离不开海底捞的每一位员工,所以他不仅在待遇方面给予员工高于业内平均水平的标准,在生活方面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同时在工作层面也赋予员工足够的权利,比如拥有为客户送菜、打折、免单的“先斩后奏权”。当海底捞把员工视为家人时,员工自然也会为这个家尽心尽力。
在业内人士看来,对客户的服务理念和对员工的管理理念,构筑起了海底捞难以被复制的“护城河”。
不过在张勇眼里,海底捞最强的地方,其实是“供应链”。
对于大型连锁餐饮集团而言,供应链的强弱,在某种程度上会成为品牌决胜的关键。而张勇在很早之前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2006年5月,海底捞在成都创立了第一家生产基地,主要用于生产调味料产品,这是公司正式介入火锅供应链的标志。随后几年,海底捞依照上游食材采购、仓储物流、调味品和下游门店装修、人力咨询及其他服务等产业链链条的思路进行全面布局。
在搭建起了一套完整的供应链运营体系之后,海底捞于2011年引入"阿米巴"经营模式,将旗下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拆分为"独立"组织,试图通过扁平化放权管理和独立核算的方式,激励各大子公司自行 探索 利润增长的机会,蜀海集团、颐海国际(01579.HK)、蜀韵东方等子公司在此背景下相继诞生。
目前,海底捞旗下,蜀海集团主要负责食材的供应、储备和运输,蜀韵东方负责门店的装修和翻新,微海咨询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商品定价、品牌营销等服务。值得一提的是,负责为海底捞供应火锅底料、蘸料等产品的颐海国际,早在2016年就先于海底捞登陆香港交易所。
完善的供应链体系能够保证食品安全和品质,提高采购和物流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原材料成本,最终实现餐企的标准化进程。而海底捞就是凭借着对成本和流程的高度控制,将商业版图扩大到全国,最终迈进了资本市场。
一口火锅“养出”两家上市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都很罕见。海底捞能够取得如此成就,背后显然离不开掌门人张勇极具创新性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遗憾的是,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再精明的人也有犯错的时候。这一次,张勇就踩错了道。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令各行各业遭受严重冲击,其中,极为依赖线下流量的餐饮业首当其冲,不少餐饮企业选择停止扩张甚至主动关闭门店收缩战线。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统计,2020年一季度期间,国内餐饮类企业“注销+吊销”的共计3.2万家,意味着不到4分钟就有一家餐饮企业倒闭。
但在危机之下却总有胆大之人谋求机遇,张勇就是其中之一。
海底捞至今走过27年的 历史 ,在开业20年后(2014年),海底捞的门店数仅为100家左右,5年之后(2019年年末),这个数字飙升到了768家。依靠门店扩张策略,海底捞在过去5年间净利润增长了7.7倍。
尝到了甜头的张勇野心更加膨胀。考虑到疫情期间门店租金容易议价,张勇趁着整个餐饮市场还未恢复元气之际选择“抄底”。单单在2020年,海底捞新增门店数量就达到了544家,同比增幅高达76%。
统计数据显示,由于部分门店倒闭,2020年年末海底捞全球共有1298家门店,其中92.8%位于中国大陆。
如果从股价的走势来看,2020年期间海底捞股价累计上涨近92%,张勇采取的逆势扩张策略似乎很有成效。但从财报上看,逆势扩张带来的隐患已经渐渐显露。
根据海底捞公告显示,2020年海底捞的平均翻台率(表示餐桌重复使用率)为3.5次/天,这个数据明显高于2.97次/天的行业平均水平。但如果纵向对比就会发现,报告期内海底捞的翻台率较前几年下滑明显,2016-2019年,海底捞翻台率分别为4.5次/天、5.0次/天、5.0次/天、4.8次/天。
对于餐饮行业来说,翻台率的降低意味着经营效率的降低,对应的净利率指标也会有所下降。例如2016-2019年,海底捞的净利率分别为12.53%、11.23%、9.72%、8.84%,但到了2020年,这个指标直线跳水至1.08%。当然,这其中不排除疫情影响这一客观因素。
虽然海底捞在2019、2020年的净利率及翻台率都出现了下降,但张勇当时并未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2021年初依然选择逆势扩张。2021年上半年期间,海底捞新增门店数超过280家,同时翻台率下降至3.0次/天。
这是什么概念?
根据国信证券的测算,3次/天的翻台率是海底捞单店的盈亏平衡线,如果跌破该数值,意味着海底捞单店或将亏损。从公司今年上半年降至0.48%的净利率也不难看出,海底捞现在的处境比较危险。
针对海底捞翻台率骤降的情况,创始人张勇将其归结于自己误判了疫情的形势,“2020年6月份,我判断疫情在9月份就结束,但是直到今天(2021年6月)为止,我们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的店还受疫情影响开不了。我对趋势的判断错了,去年6月我进一步做出扩店的计划,现在看确实是盲目自信。”
如果把张勇的话放在宏观经济环境之下分析,确实也不无道理。
一方面受疫情影响, 社会 购买力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餐饮收入约为39527亿元,同比下降16.6%。“疫情后遗症”蔓延到2021年,餐饮收入恢复依旧疲软,数据显示2021年1-8月全国餐饮收入为28919亿元,与2019年同期几乎持平。
另一方面,近年来居民杠杆率上升比较快,对餐饮行业也有一定的影响。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杠杆率近年来持续飙升,2019年12月升至55.8%,2020年受疫情“催化”,一度上升至9月的64.1%,目前稳定在62%左右。杠杆率的持续上升自然会影响到居民消费,特别是对于走中高端路线的海底捞。
宏观经济环境对餐饮行业的影响是全面且漫长的。在疲弱的经济状态下,休 养生 息或许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在被问及门店“加密”是否会影响业绩时,张勇直言“盲目扩张的事情肯定会发生,一旦我整合好现在的门店,我还会扩张,因为这是我的使命。”
看样子,张勇是打算“不撞南墙不回头了”。
海底捞的成功是多重因素的结果,而走向下坡路,显然也不是张勇看错时机这么简单。
结合海底捞近几年的发展情况以及外部环境因素变化,财熵梳理出了海底捞遭遇的三大“困局”:
一是扩张之路“上下两难”。 海底捞曾经的营收主要是由一二线城市贡献,但随着近年来海底捞自身的加速扩张,以及一众明星火锅店如陈赫的贤合庄、郑凯的火凤祥等新势力的疯狂抢占,海底捞一二线城市门店的流量被不断蚕食;而在下沉市场,海底捞则需要面临在定价及口味层面上具有先来者优势的当地火锅品牌的挑战。
通过拆解海底捞2021年上半年的翻台率,财熵发现,在一线城市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时,二三线及以下门店的翻台率依旧下降明显。虽然在海底捞首席战略官周兆呈看来,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消费力并不亚于二线城市,但下沉市场与二线城市之间存在的消费行为差异,无疑将成为海底捞未来扩张道路上的一大考验。
二是成本攀升但涨价困难。 不需要厨师只需要火锅底料的火锅店看似没有门槛,但实际上每开一家门店所需要的实际投入往往超出很多人的想象,即使是有强大供应链支撑的霸主,也要面临成本上升带来的危机。
基于海底捞的业务扩张,2019到2020年,公司在原材料成本以及人工成本上的耗费分别增加了9.1%、21.1%。海底捞曾经想把这部分增加的成本,通过涨价的方式“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不料引发强烈不满,甚至被“骂上了热搜”,最终逼得其出来致歉并表示重新降价。经此一事,海底捞的涨价之路是注定行不通了。
三是多元化之路坎坷。 为了稀释火锅这个单一品类在未来可能给海底捞带来的风险,张勇近年来开始重视寻找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例如通过行业并购、投资等方式将U鼎冒菜、Hao Noodle、汉舍中国菜等品牌纳入麾下,或是自行孵化十八汆、佰麸私房面、捞派有面儿、乔乔的粉等多个全新餐饮品牌。
但遗憾的是,即使这些副业打的是“平价玩法”,但至今没有一个闯出名堂。从海底捞今年上半年的营收结构来看,诸多副业营收仅占公司总营收的0.5%。看样子,仅依靠海底捞供应链体系造就的平价优势,并不足以复制火锅品类的火爆。失去了“优质服务”特性的海底捞旗下品牌,还能走多远呢?
“所有餐饮企业面临的困难,我们同样面临;所有餐饮企业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依然没有解决。”这是张勇在股东大会上表达扩张决心时说过的一句话。这里有谦虚的成分,至少海底捞在内部管理以及供应链建设等方面,对其他餐饮企业还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但张勇这番发言,也将中国餐饮企业的弊病拎到了台前: 竞争格局分散、实力与扩张难以平衡。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餐饮连锁市场在2020年的连锁化率仅为15.0%,远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50%左右的连锁化率。而火锅作为可复制性较强的餐饮品类,2020年的连锁化率也仅为18.3%。
在火锅市场,海底捞算得上是顶尖选手,规模与营收都是佼佼者。但即便如此,经过加速扩张的海底捞在2020年也仅占有火锅市场5.8%的份额。在竞争异常激烈的赛道上,对于许多火锅企业来说,“跑马圈地”才是抢占市场的关键。于是,有些品牌极易陷入盲目扩张的尴尬境地。
在这方面,除了海底捞,另一个典型例子是在港股上市的火锅企业呷哺呷哺(00520.HK)。2017到2020年间,呷哺呷哺的门店数从759家增加至1061家。虽然扩张速度相对海底捞而言更为平缓,但呷哺呷哺的“抗压能力”显然要弱得多,不仅翻台率从2014年的3.8下跌至2020年的2.3,净利润增长也在2018年迎来拐点,公司股价更是从巅峰时期的27.15港元跌至10月12日的6.59港元,8个月时间市值蒸发超过200亿港元。
企业通过扩张实现规模化本身无错,但一方面要重视宏观环境,不要盲目扩张;另一方面则要在扩张的同时保持质量 。而海底捞和呷哺呷哺在飞速狂奔的背景下,涨价、产品安全、服务态度下降等负面问题时有发生。
如何在扩张过程中保证规模管理、服务质量、餐饮品质的一致性,是众多连锁餐饮企业需要正视并解决的问题。
⑶ 海底捞张勇夫妇为新加坡首富,身价有多少
据福布斯发布的2020年新加坡前50位富豪榜单显示,张勇夫妇为新加坡首富,身价高达190亿美元,较去年增长52亿美元(约71亿新元)。
张勇身价上涨主要得益于海底捞及颐海国际股价上涨。今年以来,尽管疫情对海底捞业绩产生巨大影响,但海底捞股价不跌反而上涨。
资料显示,张勇1971年出生于四川简阳,毕业于简阳市空分技校,1994年成立海底捞,其后成功将公司送上港交所。不过,有意思的是,张勇本人则选择移民新加坡。此事一度引发舆论的关注,但是具体原因外界不得而知。
(3)海底捞在新加坡市值多少扩展阅读:
海底捞发布盈利警告:上半年收入降两成
7月7日,在港上市的海底捞发布盈利警告,预期2020年上半年收入较2019年同期下降约20%。相较2019年同期录得约人民币911.04百万元的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本集团预期于该期间将录得净亏损。
海底捞方面将净利润亏损主要归咎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公告中表示,疫情的爆发以及随后各国及地区实施的防疫措施和消费场所限制,对今年以来的业务产生重大影响。
为了遏制疫情曼延,海底捞集团自1月26日起自愿暂停国内所有门店营业,至3月12日起才陆续重新开放;受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疫情影响,海底捞位于当地的门店也存在一段时间停止营业或暂停堂食服务的情况。
据海底捞2019年财报显示,堂食餐饮是其主要营收来源。海底捞2019年营业收入为255.88亿元,占应收比重超过98%。疫情之下,堂食客流显着下降,部分城市疫情反弹后,门店堂食恢复情况也难免不及预期。
⑷ 海底捞凭什么靠卖火锅市值过1500亿
8月29日,《福布斯亚洲》杂志公布的新加坡50大富豪榜显示,火锅连锁店海底捞集团创始人张勇是新加坡首富,净资产为138亿美元。就在张勇成为新加坡首富的第二天,海底捞的股价继续上涨,达到每股37.95港元的历史新高。截至9月19日市场收盘时,海地劳的总市值已达1844亿港元,超过了太古地产、龙湖集团、恒基地产等房地产巨头。
官方说法是,因为他是一名会计,知道财务的重要性,所以他在海底捞做会计的工作就是锻炼他阅雀信凯读财务报表的能力。甚至连财务报表也不仅仅由领导阅读,还由会计阅读。相反,商店经理会将所有的管理人员和商店中处于特殊位置的人员一起进行分析,包括仓库管理员和电工。海底捞的财务报表主要由四个模块组成:销售情况、成本情况、销售毛利和费用。在观察销售情况时,通常采用比较法。与上月相比,与去年同期相比,许多商店的比较是横向和纵向的,与城市餐饮业的平均水平相比。
⑸ 海底捞现在是上市公司吗
截止2020年7月,海底捞是一家上市公司。2018年5月17日海底捞国际控股在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9月11日海底捞在香港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其股份将于9月12日起在香港公开发售。9月19日海底捞确定了最终发行价,每股17.8港元。9月26日海底捞(新上市编号:06862)正式登陆香港资本市场。
2018年9月26日,海底捞在港交所上市,截至2019年9月27日,股价报33.35港元,下跌1.33%。相比年初的每股17.11港元,海底捞今年以来涨幅超过90%。
海底捞,截至2019年10月海底捞市值2千亿港元。
(5)海底捞在新加坡市值多少扩展阅读:
2018年9月26日,海底捞正式登陆港股,开盘涨5.6%,股价报18.8港元,市值达996亿港元。随后一路冲高,最高涨至19.64港元,市值突破1000亿港元。截止收盘,公司股价报17.82港元,涨幅0.11%,市值944.46亿港元。
海底捞此次全球共发售4.25亿股,占发行后喊贺总股本8%,其中香港发茄此售3820.8万股,国际发售3.86亿股。上市发行价为每股17.8港元,是香港史上截至目前为止入场门槛最高的新股。
1994年,张勇舒萍夫妇、施永宏李海燕夫妇在四川共同创办海底捞。全球发售股票后,张勇夫妇两人合共持有公司已发行股本颤渗迅总额的57.67%。以收盘价计算,二人身家将达544.67亿港元(约合人民币479亿元)。
⑹ 海底捞创始人成新加坡首富,那么海底捞是外资企业还是中国企业
中国企业。
海底捞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以经营川味火锅为主、融汇各地火锅特色为一体的大型跨省直营餐饮品牌火锅店,全称是四川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勇。
12月13日 新加坡店开业。海底捞海外第一家分店正式开业,进一步推广了海底捞的品牌形象。
(6)海底捞在新加坡市值多少扩展阅读:
企业现状
2018年9月26日,海底捞在港交所上市,截至2019年9月27日,股价报33.35港元,下跌1.33%。相比年初的每股17.11港元,海底捞今年以来涨幅超过90%。
2019年8月20日晚间,海底捞发布半年报,2019年上半年集团收入116.94亿元,同比增长59.3%;营业利润9.12亿元,同比增长40.89%;公司股东应占利润9.11亿元,同比增长40.92%,新开餐厅130家,门店总数增至593家。
2019年上半年,海底捞的翻台率自2017年起再创新低,从2017年上半年5次/天跌至4.8次/天;同店销售增长率也由2017年上半年6.4%减少至4.7%。其中,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同店销售增长率为12.5%,超过一线、二线城市的3.3%和1.9%。
⑺ 海底捞市值56天跌2000亿!新加坡首富身价大缩水!海底捞怎么了
近日,一则“海底捞市值56天跌2000亿!”的消息,引发了广大网友们的热议,在网上闹的沸沸扬扬。我们知道,在中国,人们非常的喜欢在闲暇时光约上自己的好友去享受一顿火锅,而在火锅这个领域呢,海底捞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老大哥的地位。之前上市之后呢,股价也是一路飞升,涨了好几倍,非常的傲人。而最近的几个月呢,海底捞在56天的时间里是跌去了2000亿的市值,那么这个是为什么呢?我们来了解一下。
一.海底捞以前的业绩
海底捞呢,在以前,每年都是能够赚非常多的钱的,这也是导致他的股价持续飞升的原因之一。
以上就是我对于这个问题所发表的看法,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大家有什么不同的看法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⑻ 海底捞半年跌幅57%,董事长早已套现移民,网友:以后不去了
7月20日以来,河南遭受了严重的暴雨灾害,郑州等城市发生了严重的内涝,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多家企业跟明星纷纷在第一时间内宣布向河南受灾地区进行大量的物资捐赠,大手笔的基厅迟捐款。负债重组自身都难保的贵人鸟向河南捐赠了3000万,已经破产清算的汇源果汁也捐了100万驰援河南。股价暴跌的海底捞也于7月20日起,积极参与救援工作,把50多家门店都改为临时救助站,并且捐600万元的救援物资,海底捞正在以自己的方式驰援河南。海底捞的这一举动,又让人们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他。
曾经56天蒸发2000亿的海底捞现在似乎开始缓过来了。最近,海底捞公布了最新的财务报告,与去年惨淡的业绩相比,今年终于扳回了一成。今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04%,企业扭亏为盈,净利润将超过8000万至1亿,比同期盈利超10亿。
但是,海底捞的业绩虽然转危为安,但管理层仍认为它没有达到预期所想的效果。业绩公布后,股价依旧在大幅度下跌,股价再创新低。
7月26日海底捞股票开盘后,直接下跌了11.4%,在27日下跌了近20%。截止目前,海底捞的股价在5个月之内下跌了近57%,市值已不到1900亿港元,而且下跌的迹象并没有停止,市值比业绩更让人大跌眼镜,而这也使得远在新加坡的亿万富豪张勇损失惨重。
海底捞的创始人张勇来自四川,凭借着海底捞以190亿美元的身家再次成为新加坡首富,但在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内,海底捞的市值就蒸发了2000亿,海底捞在张勇的带领下,为何走到了这一步?
海底搏李捞的创始人张勇和他的女友以及另外两名合伙人共投资了8000元开了一家火锅店,火锅店大多都相同,以口味取胜很难,但张勇却想到了一个可以让海底捞快速发展起来的方法,创造了一个不易于复制的管理系统,以独有的服务体系让海底捞成功在餐饮业站稳了脚跟,而创始人张勇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张勇的领导下,近20年来,海底捞已在全国有了700多家分店,并在新加坡也开设了数十家分公司,成为了餐饮业的龙头企业,在顶峰时期市值曾高达4547亿港元。 凭借着无微不至的服务态度和不便于复制的管理系统这两大制胜法宝使海底捞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事物的发展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坎坷,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海底捞。
2020年上半年,疫情期间关门停业,使得海底捞损失达10亿多元,这是海底捞自其开业以来最大的损失。即便如此,这也不是使得海底捞陷入困境的原因,最致命的是其创始人张勇放弃中国国籍改为了新加坡公民,并且将资产转移,全家人都移民海外,还不断的减持他手中海底捞的股份进行套现。
此外,不少网友曝出海底捞在包间内安装摄像头,这种行为让网友为此感到很反感。海底捞在回应此事时称:是为了保证就餐者用餐时的安全,全国所有门店都会根据门店的特点来安装监控设备,包括包间。然而,根据《北京市餐饮企业治安保卫条例》,海底捞的这一行为涉嫌违反相关规定。
张勇发现业绩不断下滑,已经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他为了保留家族资产,将现持有的海底捞股份全部分批出售,套现了15.6亿港元逃离了海底捞,跑到了新加坡。这一行为被曝光后,海底捞的市值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暴跌了2000亿元,但是无论股价如何下跌,这一切也与张勇家族毫无关系了。
更讽刺的是,现在的海底捞是通过贷款的方式在运营,张勇向银行贷了大笔款项,如果海底捞一旦出现问题的话,许多负面影响都得由银行来承担。张勇所套现的不少财产也都已经放进了家族信托基金,这是一种非常安全的致富方式,即伏毁使海底捞最终破产,张勇和他妻子的钱也不会受到丝毫的影响,对张勇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反而是那些购买海底捞股票的人要承担相应的后果,而银行自然也是其中的一员。一旦破产清算,收回所有的贷款自然是不可能的。
海底捞的这一做法影响了消费者对它的信任,目前,已经有不少的消费者已经表明了他们的态度,再也不会去这家火锅店了。
⑼ 海底捞十大股东名单
没有十大股东,只有六个。
SP NP LTD;
张勇;
UBS Trustees (B.) LimitedSP NP LTD;
舒萍;
UBS Trustees (B.1.) Limited;
LHY NP LTD。
【拓展资料】
海底捞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以经营川味火锅为主的连锁品牌,创始人为张勇。
海底捞在简阳、北京、上海、沈阳、天津、武汉、石家庄、西安、郑州、南京、广州、杭州、深圳、成都、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城市和国家有百余家直营连锁餐厅。
2018年5月17日,海底捞国际控股在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9月11日,海底捞在香港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其股份将于9月12日起在香港公开发售。9月19日,海底捞确定了最终发行价,每股17.8港元。9月26日,海底捞(新上市编号:06862)正式登陆香港资本市场。海底捞,祥搜截至2019年10月海底捞市值2千困宴敬亿港元。2019智慧零售潜力TOP100排行榜,海底汪慎捞排名第35名。
2020年1月9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19胡润中国500强民营企业》,海底捞以市值1570亿元位列第34位。
经过二十年艰苦创业,不断进取,团结拼搏,海底捞逐步从一个不知名的小火锅店起步,发展成为今天拥有近2万名员工。同时也拥有一批食品、饮食,营养,工程,仓储、管理方面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现有117家直营店,四个大型现代化物流配送基地和一个底料生产基地(获得HACCP认证、QS认证和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2018年9月26日,海底捞在港交所上市,截至2019年9月27日,股价报33.35港元,下跌1.33%。相比年初的每股17.11港元,海底捞今年以来涨幅超过90%。
2019年8月20日晚间,海底捞发布半年报,2019年上半年集团收入116.94亿元,同比增长59.3%;营业利润9.12亿元,同比增长40.89%;公司股东应占利润9.11亿元,同比增长40.92%,新开餐厅130家,门店总数增至593家。
⑽ 如何看待海底捞的老板张勇成了新加坡的首富
应该说张勇还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而且还是一个善于发掘人才的人,而且有非常强的投资意识和经济头脑,他能够成为新加坡的首富啊,应该说这是他奋斗努力的结果